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3 09:53
鄌郚总编

昌乐殡葬习俗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楸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男蓝女红。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人们并不忌讳。随着城乡居民的逐渐富裕,提前做寿衣习俗渐衰。
  老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在老人濒临死亡(即将"咽气")前,要为老人穿好寿衣。人一旦离世,亲人要为其象征性的"洗脸净面",祷语为"洗洗脸,净净面,见了老爷老嫲也好看。"如有重要亲属不在,应尽快通知前来。且当务之急,是尽快请族中长辈、村内有名望的人组成班子操办丧葬过程。操持班子俗称"外柜".此俗沿袭至今。
  人去世后的丧葬过程,当地俗称"白公事",安葬仪式俗称"出殡".殡葬以白色为基本色调,如丧服、挽联、涵贴、纸钱等,均用白色。如果离世时间在夜间零点以前,零点后算作第二天,时间相对紧迫,报丧、入殓或火化可在次日完成。同时,以派人分送丧贴的形式,将亡者离世的消息及丧葬时间知会亲朋。用白纸书写"照碑",相当于讣告,张贴于影壁墙上;大门外亦贴烧纸,以示家中有丧事;没有预先修建"寿坟"的,应有长子选址,派人修建坟穴。亡者男女不同,有关程序也有别,其中女性较之男性略为复杂。亡者为女性的,须有其子女到亡者娘家"报丧",娘家人随即亲临探望遗容,在确认为正常死亡后方同意入殓或火化。
  丧葬期限一般为三天,即从亡者确认死亡之日算起,到第三天出殡结束。特殊情况下也有延长的,如有亲人未归等,可延长至五天或七天。但葬礼不可跨越农历年(春节)举行。殡葬仪仗器具如架子、灵车、丧棚、桌凳等,皆可到赁铺租赁使用。
  "守灵"习俗,由来已久。由孝子(一般为男性亲属)在老人死后,于夜间张灯守候在亡者遗体(或骨灰盒)旁,并点香、烧纸,摆设供品,陪伴亡者下葬前最后的时光。发丧之日,则在屋外搭设灵棚,设桌牌放祭品、酒水、香烛、纸钱,供奉亡者牌位,有的家庭还在牌位后摆放或悬挂亡者遗像。男性孝子在此时则转移到灵棚守灵,并应酬前来吊唁的宾朋。而女性孝子,在室内亡者遗体或骨灰旁守灵,并与男性孝子遥哭相和。
  "发盘缠",是发丧前天日落后的一个环节。发盘缠,亦称"送浆水",在村外的大路口举行。孝子们每人手持点燃的香,由村里人携带"纸草"(轧制的佣人、箱柜、轿舆等,后来又增加了汽车、电视机具有现代特征的物品),一同到达预定地点。首先由执事者宣读文书,向亡灵例数配送的"随从"和"物品",祝祷亡灵早日归西。"纸草"随即被焚烧,同时有长媳或长女为亡灵"指路",告知亡灵"上西南"或"上天堂","上西南,别害怕".仪式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亡灵离开家乡平安归西而去。
  发丧之日除在室外设灵棚以外,还会在宅外设柜桌、赙簿,接待前来吊唁亡者的亲朋,代丧主接受丧金丧礼,并引领亲朋来到灵棚前行叩拜祭奠之礼,俗称"辞灵".女性宾朋与男性宾朋不同的,是自己来到室内与女孝子一起哭祭。亡者若为女性,其娘家亲属前来赴丧时只携带供品,不带礼金,所有孝子到村头哭拜迎接,娘家亲属到达后,在执事者引导下于灵位前摆放供品,叩头祭拜。接受丧主于中午的款待,并于饭后再次到到灵前祭拜。其后由执事者征得其同意方可安排发丧。
  如果女性亡者系非正常死亡,或生前子女不孝,娘家人不乏"闹丧"的,亡者子女必须磕头赔礼,取得亡者娘家人的谅解方可。"娘家来人无近远",指的就是女性亡者娘家的来人成份不受是否亲近的限制。发丧日午前,男孝子还要沿街"路拜",以表达对乡亲们前来祭拜或帮忙的感激之情。
  正常礼仪,于午后举行发丧安葬仪式(即出殡)。传统的"拜祭"仪式,是发丧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称"看点".有公祭、路祭、墓祭等数种形式,一边选择一种祭祀形式即可。拜祭地点在灵棚前,一般有乡友、亲戚依次进行,女婿拜祭被称作"迎门祭". "起灵"后孝子送葬,手持柳枝哀杖,一路哭丧,其中女婿只送一段路程,不进墓地。
  亡者下葬入土后,给孝子分食"福饼",众乡亲则一起动手修筑坟头。"圆坟",是亡者下葬后的最后一道环节。由女性孝子手持点燃的柴草,绕坟左右各转三圈,祈求亡灵给后辈赐福。然后,孝子一同在坟旁吃水饺,寓意葬礼圆满完成。回家后,所有男女孝子还要吃面条,且到亡者停棺的地方蹲一下,以示与阴气诀别。此后,已出嫁的女孝子应于当日离去,有"当日不走,三日不散"之说。
  是晚,宾朋散去,丧主家一般会邀请外柜人员等众乡亲吃饭喝酒,俗称"成劳".过后,孝子还会对主要执事人员登门答谢。
  葬礼结束,但丧葬程序中还有后续活动。由亡者死亡日后数三十五天,孝子要到亡者坟上"烧五七",一百天上"过百日".但尽管叫做"烧五七",又须在三十五天以内一两天举行;而"过百日",则须在一百天以外的一两天举行。素有"‘五七’短,‘百日’长"的说法。
  以火化为主要内容的丧葬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城乡居民所接受。人死火化,孝子把亲人的骨灰入土,渐渐由被动接受为自觉行动。在县域北部,一般直接将骨灰盒下葬;而南部的一些地方,则仍保留了棺木下葬的习俗。其做法是在灰盒运回后,将骨灰盒放在棺材里(也有把骨灰撒在棺材里,将骨灰盒在墓地弃置的),然后再把棺材下葬。若在公共灵堂摆放骨灰盒,既简便又节省土地,值得提倡,但暂且还没有被多数丧主所接受。
  昌乐一带殡葬风俗久远,视死如生,以礼送终,尊重故人,寄托哀思,表达形式尽见于民间习俗之中,代代传承,演变成不朽的文化现象。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