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3 22:09
鄌郚总编

李沣:寿光岳寺李氏族源考

  寿光岳寺李氏族源考
  作者:李 沣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相传李氏之始祖为尧舜禹时的重臣皋陶、伯益父子。(宋)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邓世铭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都言:“颛帝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伯)益。(伯)益生思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侯,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皋陶、伯益、思成及其后代,一直是虞、夏、商的理官,所以“以官命侯,为理氏。”到殷纣王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为纣王不容,被处死。理徵妻与其子利正(贞)逃难时,得李子充饥,得以活命,因不敢言理姓,便改姓李氏。因皋陶、伯益、理徵及利正(贞),都是虞、夏、商人,太为久远,尽管文献中有这些记载,但夏时文字不清,殷商甲骨文中至今无发现理、李二字。因此李氏的始祖及早期世系,现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
  对李氏远祖,《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还载:“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於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后有李宗。”西周时,利贞后人硕宗五世孙、周御史大夫乾,娶益寿氏女,生耳,字伯阳,即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也曰:“李氏,李伯阳之后。”由此观之,老子李耳,乃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李氏第一人。
  欧阳修的《新唐书》对老子李耳世系有很详细的记载,李耳之后有李宗、李同、李兑、李云、李恪、李洪、李兴、李昙等,李耳的这些后人,分别在秦、赵二国任将军、相、太子太傅等重要职务。李氏是皋陶、伯益之后,而秦赵也是伯益后,看来李氏与秦赵不仅同祖,而且也同在一地繁衍生息。
  《新唐书》还载:李昙入秦,为秦御史大夫,生四子,长子崇为陇西房,四子璣为赵郡房。陇西房由此始,后人相继出现秦大将军李信、汉大将军李超、陇西河东二郡太守李伯考、成纪令李尚、汉将军李广、李陵等,这与《史记、李广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故槐里,徙成纪。”的记载一致。
  关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天水太守、安西亭侯生昶,昶生暠,暠为西凉武昭王。《旧唐书?高祖纪》载:高祖皇帝“姓李,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续通志?唐纪》载:“高祖皇帝姓李氏,讳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七世祖暠。”这些记载虽有小的差异,但说明唐高祖皇帝李渊,是陇西人,属于李氏陇西房,他是西凉武昭王暠的七世孙,并相传李渊为老子李耳的五十八代孙。
  历史文献和族谱中的李渊世系,非常完整。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一直传到第二十一帝唐昭宗李晔。大唐帝国到昭宗李晔 时,朝廷里宦官弄权,地方上藩镇称霸,昭宗皇帝在两股力量撕裂下,大权旁落。节度使朱温为实现皇帝梦,派人杀死昭宗皇帝及其全部侍从,然后又在洛阳置酒,邀请九皇子赴宴,借机斩草除根。史书上都说朱温杀死了昭宗的皇子九人。但有的民间族谱记载七皇子德王李裕,被数宫人救出,只身逃到河北衡水,匿皇子身世,没入民间落户为农。此说正史虽无记载,但与朱温势不两立同情李裕的人很多,李裕又绝顶聪明,因此李裕逃过一劫很有可能。
  有的李氏家谱记载,李裕族人历经五代,至宋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李裕族人迁至枣强县南定居,刻石牛做记,立村名石牛庄(师友庄子)。李裕生三子,名海、江、河;江生二子,名文、武;武生嶽。元末山东战乱频繁,人口剧减,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太祖降旨,将枣强县民军迁入山东。李裕后裔李尧长子李复吉迁安丘夏坡;次子李复立迁临淄单家庄;三子李复呈迁诸城,后又迁益都城北;四子李复详迁潍县。
  吾寿光岳寺李氏族谱中,有“吾李氏相传前明洪武间,自枣强迁居瀰水之滨。”但迁居瀰水之祖及其子孙谱系,族谱失传。根据对古青州地的李氏族谱研究,陇西堂临淄李氏和青州西店渔古堂李氏,似乎与寿光岳寺李氏相关,即临淄李氏“三子李复呈迁诸城,后又迁益都城北;四子李复详迁潍县。”
  临淄李氏族谱中还有下列记载:“我始祖原籍直隶枣强县师友庄,自洪武二年军迁胥宇延数世。”族人“李清,后代迁往泰安和寿光等地。”在临淄李氏族谱的谱系辈份中,有学□、树□、□芳、致(至)□。这与寿光岳寺李氏族谱中的辈份有些相似。
  青州西店渔古堂李氏家譜序云:“吾族本出直隶省真定府枣强縣师友村。自洪武二年(1369年)遷于(青州府)益都城北镇青门外马驿店庄(后称西店村),遂著籍焉。”与临淄李氏同源的青州渔古堂李氏族谱中的辈份有楗、棫、梅,有文让、文英、文塘等,也与岳寺李氏辈份有相似之处。
  安丘夏坡李氏,虽未见到完整族谱,但族人网上说他们的辈份有希、相、瑞、茂、学和年、文、金等,这与岳寺李氏的辈份也有共同之处。
  关于吾寿光岳寺李氏,《重修李氏谱序》言:“其上世无显人,世世隐于农,……时谱谍详明,藏于宗子之家,后以扼于祝融,缺而不修者,历有年故。自吾九世祖讳杓者以上,皆无可考稽焉。”是说原来族谱详明,后失于火,缺而无修,因此自九世祖李杓以上,空缺也。看来原李氏谱谍上,还明载李杓前八世的详序。李杓前八世的详情,现已失传,无法复原,现只能根据《重修李氏谱序》中透露的零星信息,检索历史文献,从而得出一些有益的判断。
  《重修李氏谱序》云:“传闻衡藩癖嗜画,故凡与联姻者,皆以名人笔迹赠之。吾家所珍藏者,迄今有霖雨山君二图,其图中著有锦衣千户李景芳,意即当年受赠之人也。”这条信息非常重要,是说吾李氏远祖李景芳是锦衣千户,吾李氏与衡藩王室有婚姻关系。具体来说,这段婚姻就是“故吾七世祖讳开业守吾者得以廪膳生为衡藩仪宾尔。”是说我七世祖开业,以禀膳生员的身份,被衡藩王室选为“仪宾”,仪宾即驸马,我七世祖开业是衡藩公主之婿。要把这段家史弄清,必须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把以下三个问题考索清楚,即:衡藩之意、李景芳之人和联姻之事。
  1、衡藩之意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各地为王。“衡藩”,即衡王就藩青州。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皇帝朱见深将自己的第七子朱佑楎封为衡王,弘治十三年(1499年),衡王朱佑楎就藩青州。衡王朱佑楎在青州就藩39年,为青州历史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朱佑楎,爱好读书,精于书法,亦善绘画。朱佑楎的青州王府,气势恢弘,有的文章形容为:“这座衡王府第,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以及人员配备上,与北京城里的皇宫极其相似,只是规模小些。王府内有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代所、公正所,还有伴读、教授、引礼、典服、承奉、宫女、内监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是国中之国。”衡藩也为世袭,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分别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和朱由棷。诸王的庶支封平度、宁阳、昌乐、寿张、新乐、高唐、汉阳等29位郡王。
  2、李景芳之人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七载: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二月,太监萧敬传奉圣旨,“锦衣卫所镇抚张通百户,画士李景芳等十二人,俱锦衣卫所镇抚,仍旧办事。”公元1483年,画士李景芳,为锦衣卫镇抚。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旨令和随卫,即皇帝的御用卫队。有些宫廷画家虽封锦衣卫镇抚、百户、千户等武官职衔,但并不从事侍卫之事,只是领取薪俸的等第。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载:成化二十三年(1486年)癸巳,太监韦泰传奉 圣旨:“百户赵麟、柳佾、赵贤俱升副千户。所镇抚蔡杲、王鈇、李景芳、傅隆、赵敏、江淮昙、计珍俱升百户。”成化二十三年(1486),也就是事隔三年,李景芳由镇抚升为百户。
  李景芳何年由百户升为千户?宪宗实录无载,但按照惯例三、四年一升的话,大概在弘治二、三年,即1489或1490年,由百户升为千户。
  成化十九年(1483年)李景芳画士为锦衣卫镇抚,因此李景芳大概生于天顺年间,即1460年前后。李景芳与朱佑楎(1479——1538),可谓同龄人,而且又有共同爱好,在朱佑楎封衡王前后,两人肯定有很多交往。
  3、婚姻之事
  《重修李氏谱序》言:“故吾七世祖讳开业守吾者得以廪膳生为衡藩仪宾尔”。是说我七世祖开业,在为廪膳生员时,被衡藩王选为“仪宾”。仪宾,明制,亲王、郡王的驸马(女婿)称仪宾。《明会典》卷五七载:“弘治间,令王府选择仪宾,务要年及十五岁以上,人物长成俊秀者,方许具奏成婚。”
  吾七世祖开业为廪膳生员。廪膳生,是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是明代地方学校生员的最高层次,简称廪生,是秀才中的第一名。所谓廪生,就是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廪生不仅享有国家每月给的膳食(生活补贴费),还享受在校会馔、特殊号舍,并免服军役、劳役。《明会典》还载:“宣德三年定,郡主仪宾秩从二品。”
  吾七世祖开业十五岁左右为廪膳生员时,被衡藩王府选为驸马,成为衡王公主的女婿。衡藩王朱佑楎本来就与宫廷画师李景芳关系甚密,现又是儿女亲家。因此如《重修李氏谱序》言:衡藩嚐画,凡与联姻者,必将名画赠之,吾家收藏的霖雨山君二图(图即画),即衡藩王赠予亲家李景芳的。
  这段历史说明,我李氏先人李景芳,是大明宫廷画师,享受锦衣千户待遇。其子(也许是孙)开业,在为廪膳生员时,被衡藩王选为驸马,李氏与衡藩王府结为姻亲。因此吾岳寺李氏,在史上还有过十分显赫的一页。
  如果开业是我七世祖,李景芳似应是我六世祖。但也有是我五世祖的可能。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