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1 08:32
鄌郚总编

汶河明珠山东乐化集团

  汶河明珠

  汶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代营陵儿女。当历史的时钟旋转到2005年时,一个人们熟悉的名字又戴上了荣誉的光环。全省优秀企业家沈孝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个有着殊荣的沈孝业,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望书写着光辉的人生,他所经营的山东乐化集团也成为汶河岸边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优秀企业。
  说起山东乐化集团,过去是昌乐人的自豪,至今仍然是昌乐人的骄傲。"乐化油漆刷新世界"的标语飘荡在全国各地。乐化油漆刷新的是一个时代,造就的是一个优秀企业和一个优秀企业家。乐化集团曾是"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之一,是历年来昌乐县的明星企业,是潍坊市的先进单位。董事长、总经理沈孝业更是赢得了一个个桂冠:全国劳动模范、省级优秀企业家、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山东乐化集团依然是辉煌灿烂。面对骄人的成绩,也许人们不曾记得沈孝业创业之时那艰苦的岁月,但是,沈孝业对那段日子刻骨铭心。正因为经历了烈火中的重生,才煅烧了沈孝业坚强的风格。沈孝业说:那些日子虽然感到苦涩,但我信心十足,真切地感到这是生活对我的考验。回顾几十年来的创业历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苦难是财富,这句带有哲理的话在沈孝业这里得到了应验
  时光倒退到16年前。
  沈孝业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那时他负责的企业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的乡镇企业。1990年7月15日,位于汶河岸边的平原油漆厂突然在这燥热的中午出现了难耐,打破了宁静的乡村。
  "不好了,油漆厂起火了!"一声沉闷的爆炸,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惊恐的世界。
  此时,沈孝业正在现场。在实验室爆炸的一瞬间,沈孝业的脑袋几乎也爆炸了。大火无情地弥漫了实验室,火舌吞噬着财产和生命。当时在场的12名试验人员被熊熊的烈火包围着,有人被突如其来的爆炸事故吓呆了,双脚迈不动步,不知所措。沈孝业虽然想不到会发生如此大的事故,但他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指挥者的镇定和勇气。
  "救人,先把人救出去!"沈孝业果断地下达着命令,自己一次次冲进火海。他用结实的身躯,双手举起几乎处于瘫痪的工人,用肩膀用头把人顶出了窗外。这时火势蔓延,房屋很快就要倒塌。沈孝业的衣服着了,胳膊疼痛难耐。他顾不得这些,急忙清点人数,这才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二话没说,又只身冲进了火海。在浓烈的大烟和熊熊的大火中,沈孝业摸索着寻找目标。他闭着眼睛摸到了那人,用尽力气扛起迅速甩出窗外,自己也带着一团火冲了出来,扑通倒在了地上。
  无情的大火,烧毁了刚刚起步的油漆厂,也几乎烧毁了人的性命。12名职工中,有6名烧伤,最严重的一位烧伤面积达93%,沈孝业烧伤面积达47%.
  望着一片废墟,望着烧伤的职工,沈孝业烧灼的皮肤和揪心的疼痛交织在一起,刚强的男子汉流下了泪水。
  这是一个乡办油漆厂,在乡党委领导的动员下,沈孝业挑起了这副重担。当时只是选择了这个项目,资金、技术、设备都没有落实。沈孝业就领着十几个农民,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几口大锅熬制油漆。从外地聘请了一位师傅,根本不相信这就是一个油漆厂,不管给多高的待遇,拔腿就跑了。没有技术人才,产品过不了关,怎么办?工人们围着沈孝业,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沈孝业说:"眼下我们刚起步,是有些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苦难,就会找到好的办法。没有技术人员,我们自己搞,从头学起,不信就学不会。"果然,沈孝业是一条汉子,一边自己搞试验,一边外出学经验。他带上6名职工,带着干粮来到济南油漆厂。那时,许多地方对技术实行保密,沈孝业非常清楚,凭微少的资金,决不会轻而易举地学来技术。他对厂家说:"我们是来做工的。"厂家收留了他们,这些人就在厂里当起了临时工。经过半个多月的学习、分析、琢磨,他们终于学到了不少知识,从中悟出了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沈孝业认为,他们自己的生产设备不合要求,半成品质量不高。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怎样尽快解决这一难题?沈孝业为此几天睡不好觉。购买新设备?显然是不可能,七凑八借搞得一点资金已经所剩无几。那么,用原有的设备加工半成品,肯定还是过不了关。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生产半成品,为其他企业搞后续加工。待积蓄起资金,再从头做起。"对,就这么办。"沈孝业为自己的新思路自乐了好几天。他顾不得劳累,一次次跑济南油漆厂,找到人家反复商谈,终于达成了协议,用济南油漆厂的半成品搞后加工。这一思路,救活了沈孝业的油漆厂。他们生产出了合格的油漆,企业保本经营了2年多。虽然利润很低,但是厂子是搞起来了,他们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对于沈孝业来说,这根本不是他的目的。他看中了油漆在市场上的潜力。只靠别人的半成品效益永远提不上去,惟有的办法还是研制自己的半成品。这时的沈孝业,日子比前几年好过了些,企业也多少有了点积蓄。不安于现状的他,开始打算上设备生产半成品。他跑了几处市场,得需要资金20万元。还是不行,仅有的点儿积蓄杯水车薪。沈孝业一咬牙:启用原来自己研制的旧设备,用外出学来的新工艺自行研制生产醇酸树酯。这种材料是生产油漆必须用的一种原料,一旦研制成功将大大降低油漆的成本。试验持续了半年多,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使沈孝业消沉。相反,他的信心一次比一次更坚决。为了试验,沈孝业连续两天三夜没合眼,眼睛熬红了,脸皮熬黑了。然而,事与愿违。一场大祸正悄然而至。按规定,兑稀添加汽油应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可是他们没有,只有自己制造的敞口容器。高温下汽油发挥之后立即形成可燃性气体,散布在兑稀罐周围,弥漫了整个实验室,发生爆炸或是火灾是避免不了的。这一血的教训,使沈孝业的头脑清醒过来。这种盲干,尤其是对从事化工产品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也正是由于这次灾祸,使沈孝业明白了许多道理。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油漆生产中,这难忘的一幕一直在警示着他。安全第一,人命关天,安全就是效益等等这些道理经常挂在他的口上,体现在每一步操作上。
  从小在沈孝业心里种下的是苦难的种子,面对困难,他无所畏惧
  沈孝业对搞企业的追求,源于他的身世。饱受苦难的沈孝业,立志摘掉贫穷的帽子,在商海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1957年8月21日,汶河岸边葛家滩村的一户农民家庭里,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这个婴儿几十年后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公众人物。沈孝业回忆说,他懂事起,家里很穷,兄弟姊妹多,又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经常饿得哭。到了十岁才开始上学,然而仅仅上了三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辍学务农。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留给他童年的是酸涩和苦辣,过早地饱尝了人生的酸楚,和父母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即便是在上学的那几年,似乎也没有多少欢乐。父母没有钱给他买写字用的石板,他就用磨平的碎瓦片当石板;买不起铅笔,就拣同学弄断了丢在地上的铅笔头儿,插在小树枝的空心里当铅笔用;一个作业本,用了正面用反面。那时家里确实供不起孩子们上学。尽管这样,沈孝业很懂事,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种与艰难困苦作斗争的决心。他话语虽然不多,但是学习非常刻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本来,沈孝业可以读完小学,可以读完中学,甚至可以读大学,然而,家庭的沉重负担打破了沈孝业的美梦。爷爷忽然得病,他不得不下学,接过爷爷的农具,当起了一名小社员,挣个半劳力的工分养家糊口。由于他的聪明、勤劳,博得了乡亲们的好评,让他担当起了生产队的记帐员,后来又干了会计,选为生产队长,村主任,还被乡领导看中,调进乡经委工作。
  和同龄人比较,沈孝业走的是一条艰苦的人生之路。童年的坎坷,造就了他的一副硬骨;童年的苦难,成了他战胜困难的财富。就在一场大火把油漆厂烧成灰烬的时候,沈孝业从大火中走出来。那是怎样的一幅场面?那是怎样的一个壮举?
  闻讯赶来的乡党委领导,看到这悲壮局面,也很难掩饰心中的痛苦。党委书记亲自坐镇指挥,调集车辆,调集人员,调集资金,全力以赴进行抢救。沈孝业虽然硬是咬着牙,但毕竟是重度烧伤。在潍坊人民医院,乡领导从济南请来了烧伤专家,把烧得最严重的那名职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沈孝业的双腿严重烧伤。这时,他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那名烧伤严重的工人和毁于一旦的工厂。别人告诉他那名职工已经脱离危险,他这才露出了有些苦楚的微笑。
  面对这种惨痛局面,沈孝业无所畏惧。真的,从小磨难出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时正发挥出了用场。人们看到的是,紧紧咬着牙关的沈孝业,看到的是一副为工厂焦虑的面孔。他躺在病床上,挂念的是工厂和工人们,思索着怎样才能东山再起。他的胸中激荡着风云,他热切地感受到了乡领导和人们的关怀。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缠绕着他。他几次要求出院,但都被医务人员制止。因为萎缩的肌肉和正在新生的肌肉,使他的双腿难以伸直,走路更是十分困难。这种心灵的痛苦远远比他肉体的痛苦大得多,有时他简直承受不了心灵的压力。他趁医护人员不在场,让来看他的三个小伙子一人摁住自己的肩膀,两人一人按住一条腿,狠命地往下压。这种强行矫正,把沈孝业折腾得浑身抽搐,因极度痛苦而变了形的脸上淌着黄豆般的汗珠。小伙子们不忍心,沈孝业就吼他们。稍微歇息片刻,他又是将腿使劲弯曲、伸直,再弯曲、再伸直……每一个动作都使得他两腮的肌肉一阵阵痉挛。 这真是一条硬汉子。见过这个场面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流泪。而沈孝业却笑着说:"这两条腿离心脏还很远,就是断了也不碍大事。"
  当时治疗这样的伤势,得需要一大笔费用。沈孝业的这种硬汉子精神,深深感动了乡里的领导和群众。乡党委专门开会研究,决定在全乡人民之间开展捐资救治活动,不仅仅是救助沈孝业他们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弘扬沈孝业他们的这种忘我精神,激励大家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很快,全乡人民共捐款5万元,为沈孝业他们支付了昂贵的医疗费。
  沈孝业再也躺不住了。他从内心里感激着乡领导和全乡人民,他渴望尽快回去投入到生产第一线,把人们对自己的关怀和热爱化作巨大的力量,办好企业,回报社会。
  三个月后,沈孝业在没有办出院手续的情况下,拖着还不利索的双腿一个人悄悄出现在工厂。此时,工厂一片萧条,满目荒凉,杂草丛生。沈孝业顺着巴掌宽的人行道来到炼油车间,从草堆里将兑稀罐扒拉出来,他在找什么,似乎自己梦中曾梦见过什么。他用拐杖在罐里搅拉,偶然发现兑稀罐下边的半成品居然还没有板结,拿出拐杖一看,大吃一惊。"啊!成功啦!成功啦!"有人听到了沈孝业的喊叫声,急忙跑过来,很快聚集了十几人。沈孝业说:"你们看,我们的试验一定是成功了,快拿去化验。"人们看到,尽管沈孝业拄着拐杖,但脸上仍然充满着自信洋溢着笑容。
  很快,化验结果出来了,一切指标符合要求,产品完全合格。沈孝业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立即办理了出院手续,把没烧伤的几个职工重新召回来。他大声命令道:"立即更换设备,重新组织生产,我就不信,我们做不出油漆!"
  也许,是沈孝业感动了上苍;也许,命运中注定沈孝业要成功。恰在这时,县里一家企业有一台新的闲置油漆生产设备,沈孝业筹集了10万元买了过来。这一次,他们再也不敢乱来,这一"堑"吃得太惨了。沈孝业拄着拐杖在工地上指挥,仅用40天的时间便全部搬运、安装完毕,立即投入了生产。
  这是一次革命,不仅仅是设备得到了更新,更重要的是沈孝业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自此,沈孝业的油漆厂走上了正规的道路。
  "三件法宝"是沈孝业经营的诀窍。企业从小到大,沈孝业说,只要抓住这三件法宝不放,企业就会兴旺
  一个乡办小油漆厂,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终于踏上了成功之路。在汶河岸边,矗立起了一座座楼房,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迅速崛起。到上世纪末,仅仅十年的时间,已经成为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这里边的奥妙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种拚劲?
  沈孝业说:"创名牌,开发人才,灵活促销占领市场是我们的三件法宝。"这正是沈孝业积几十年之经验悟出的道理。 在企业正常运转之后,沈孝业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抓产品质量上。他认为,企业要发展,最关键的是产品质量。因此,沈孝业始终把"以质量求生存"作为立厂之本。在质量管理上,他们遵循三个不放过:产品发生质量事故责任不清不放过;原因不明不放过;无预防整改措施不放过。从原材料的购进开始抓起,严把生产工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并注重市场认可的亮度、色度等外在观感和内在质量的有机统一。严格的管理,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十几年来,"乐化牌"油漆合格率达到了100%,已通过L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认证、3C强制性认证、C标志认证,先后荣获"山东省着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
  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开发、引进、重用人才,是沈孝业的又一法宝。当今的企业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沈孝业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尝到了没有技术的苦头。从苦难中过来,更知道日月的艰辛。同样,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正是因为技术力量薄弱,才发展缓慢。沈孝业把人才的开发、引进、重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惜一切代价,通过"聘、引、派、训"等形式,先后起用、引进和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上百名,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沈孝业说,聘就是通过优厚的待遇,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外地大企业、大公司聘请一定技术特长的专业人才传授技艺。他们先后从国家科研单位聘请了2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公司献技献艺,为公司培养技术骨干近200人。引就是通过制度订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技术能人到乐化集团安家落户,在引进的技术能人中,有的破格提拔为公司副经理,有的担任了中层领导干部。派就是派出一批有一定基础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大企业、大公司或大专院校学习深造,仅1994年一年,沈孝业就派出了3批40余人次,到济南、北京、天津等油漆厂家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这些人再向本厂职工传授技术和生产知识,使整体素质大有提高。 市场是残酷无情的,消费者不相信眼泪,不买生产者的帐。在产品质量过关之后,如何营销也是一个重大课题。沈孝业明白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即使是好的产品也得叫卖,"好酒不怕巷子深"已是陈旧的观念。他们在全国各地,广设销售点,建立一个庞大的、严密的销售网络。集团内部成立了贸易公司,负责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沈孝业从集团内部的职工中选择经营头脑灵活、开拓性强的人,到省外重点城域设立了几十个销售办事处。在销售过程中,他们实行分区销售,在鲁东北、鲁西北、鲁西南、鲁东南设立了4个管理区,每个县市区只设一个办事处,每个管理区由一名销售科人员负责,实行包管理区,包销售任务,包业务经费,包货款回收的"四包"政策,及时协调处理好各办事处业务,为办事处提供优质服务,监督检查其经营行为质量,确保不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统一执行公司定价,使各办事处之间公平竞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在价格上,坚持让利不赊销。该集团一直坚持低价竞销策略,让利给消费者。坚持的原则是你提我不提,你大提我小提,提价始终比全省其它同类产品企业慢半拍,价格始终低一截,利用"时间差"和"价格差"保持并扩大用户范围。集团坚持依靠严格管理降低成本,依靠保本让利争夺市场,依靠薄利多销增加积累,逐渐把"蛋糕"做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仅是这样,沈孝业还采取了"借兵打仗"的营销策略,大胆起用外地经销能人,建立起了无数个定点经销处。他们还加强市场调查,抓好信息反馈。为了及时了解产品的市场变化情况,他们注重利用驻外办事处这个窗口,广泛搜集市场信息。不断加强与定点销售处和用漆大户的联系,由公司领导带队,每年至少走访2次,征求这些单位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意见,从而牢牢掌握了经营的主动权。为提高品牌知名度,打好名牌仗,唱好名牌戏,沈孝业舍得花大钱宣传推介产品,每年都投入100多万元的资金作为其产品的广告,使乐化牌油漆家喻户晓。早在1995年底,乐化牌油漆就占领了全省9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这个势头保持了近十年。
  这"三件法宝"也许并不神秘,许多企业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沈孝业做事非常认真,认定了的理儿坚决走下去。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种敢闯敢干的精神,有一种求实务实的精神。
  敏锐的眼光成就了沈孝业的辉煌,他不满足于在汶河岸边做一颗明珠,他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
  记得一位成功商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个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全国,就能做全国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当许多人赞叹沈孝业的魄力时,沈孝业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争创同行业排头兵,是沈孝业努力追求的。他深知,一个企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大规模就没有大效益。不断的投资,"滚雪球"式的发展,使乐化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称雄油漆市场的生力军。1991年,企业的第一次技术改造,沈孝业投资10万元,使油漆产量由年产50吨扩大到120吨。1992年,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投资500万元,新上了一条1.5万吨的生产线,使油漆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5万吨,一跃成为全省同行业的排头兵。1995年,沈孝业又投资1000万元,新上了年加工大豆3.6万吨的榨油项目;投资300万元,新上了年制桶1500万只的印铁项目;投资200万元,新开发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氨基烤漆和硝基漆两个新品种。对于乐化集团来说,这是一次根本的转变。意味着他们已经从小打小闹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年产值突破了4亿元大关。
  上世纪末,是乐化集团展翅飞翔的辉煌时期。沈孝业的眼光看得越来越远,胃口也越来越大。正值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沈孝业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大胆进军国有企业,他想做一番大生意。在不长的时间内,乐化集团战报频传:
  县城一家银行的办公大楼被他收购; 县城一家包装制品厂被他收购;
  县城一家五金厂被他收购;
  县城一家磷肥厂被他收购;
  县城一家拖车厂被他收购;
  一时,沈孝业成了舆论的核心。
  一时,乐化集团的地盘扩大了数倍。
  沈孝业非常自信,非常有信心。经过多年的企业扩大、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奠定了乐化集团在同行业中的排头兵地位。
  2005年,沈孝业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集团分化细化,由前几年的大兵团作战细化到分兵团作战,在集团内部形成强烈的竞争机制。改制后的乐化集团形成了以专业划分的几个独立法人公司。这一划分,是市场经济的需求,是乐化集团占领市场的又一"杀手锏".可以预言,不几年,乐化集团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舞台上。
  编辑手记:"乐化油漆刷新世界"是沈孝业的梦想。为着这个梦想,沈孝业历经磨难,追求一生。烈火烧掉的是原材料,烧掉的是仓库,烧掉的是设备。然而,正是这熊熊烈火,炼出的是灿灿的金子,炼出的是沈孝业刚毅的品格,炼出的是沈孝业是锐气,炼出的是沈孝业的志气。从苦难的土地上走过来的沈孝业,成为全县仅有的全国劳动模范,这是社会对沈孝业的公正评价和认可。乐化集团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辉映在汶河岸边,沈孝业的骄人业绩也令人刮目相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蓝宝企划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