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2 21:32
鄌郚总编

“育英堂”记

  “育英堂”记
  山东省济南稼轩学校   侯月阳
  引子:1984年,日本的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教育作用于开发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据说,他早年从一本“育英堂”编的小册子中读到――“昌乐地瘠民贫,一无金矿,二无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此话给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影响。这本册子,是其兄长早年从中国山东带回日本的。
  “育英堂”,是抗战后期的昌乐县政府教育科的化名。育英堂,据说在县境中部的马宋、仓上一带。
  “育英堂”里有“赵玉英”先生。然而,赵玉英是个化名,他的简历也可谓简单之至。赵玉英,本名赵宸丰,1899年生于昌乐商家庄,1921年毕业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本科,先后任县立书院小学教师、县立第一小学校长、青岛市立李村中学训育主任、宋哥庄小学校长。1937年下半年,他自青岛返乡,担任县政府教育科长兼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去世。
  可是,赵先生简单的简历背后,却又有着不简单的经历。他生于忧患也饱经忧患。1937年的腊月初八,县城沦陷了,人们如一粒粒沙尘被裹挟进八年抗战的洪流。国军闻风撤逃,王县长也跑了。警察局长挺身而出,率警员抵抗,组织各方力量,立即组成了有纪律并有战斗力的游击队,后以功升任县长兼游击队长。赵先生受命主持教育工作以来,不畏时艰,持之以恒地、扎扎实实地、模范地贯彻执行了战时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他深谋远虑又实事求是,尽实心重教兴学,尽实力开采人矿,终得教育发展实功。故列数“育英堂”事略,以记录其在抗战史上的不朽功绩。
  一是编制纲要。“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教育人员应负教育救国的全责。要以教育的力量,实行三民主义,建设国家。” 教育很重要,纲举方能目张。他走马上任后,根据上级政府指示,参照县里情况对教育进行整顿,贯彻落实了“战时教育主要为抗战服务”的教育工作方针,主持制定了《国民教育讲授大纲》、《抗战建国纲领讲授大纲》、《策动乡村设学暂行办法》、《战时设学计划纲要》、《特教六重政策》、《小学经费问题》等,并一以贯之。其中,《抗战建国纲领》坚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强调“抗战和建国应同时并进”,教育方面要做到——改订教育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与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国民教育讲授纲要》提出“战时教育包括义务教育与失学民众补习两部。五年计划,三期完成。”。《特教六重政策》指出“抗战课本不易普遍印刷,或由学生抄写……在敌伪区核心区域内,又必须用他们的课本。我们的特教,就是抢占教育主权。”“斯时也,敌伪匪环伺,敌人的刺刀下、岗楼边,也有勇敢机智的师生,悄悄收复着教育的国土。”
  二是办学设校。战时应作平时看,办就办好。县教育科制定的《战时设学计划纲要》,重划小学学区,成立学区教育促进委员会,各乡(镇)均应成立中心学校一所,至少每三保成立国民学校一所,乡镇地方财政中至少50%须用作初等教育经费……俟抗战胜利,还要办大学。《策动乡村设学办法》,发动热心乡贤民众,竭力辅导,多方奖励,复实施奖助贫苦优良学生办法,免费供给书籍,补助其生活食物,使贫苦儿童就学机会均等,于是各村竞相设学蔚成风气。至1941年,增设中学1处,专办民校16处,小学兼办民校392校(班),学生12210人。建补习学校8处。另有成人班、妇女班若干。难童教养所1处,收容儿童91人。增设中学一处,学生小学毕业后,不必再离乡别井去异地求学。1943年形势更加严峻了,昌乐中学化整为零,分散在马宋乡的几十个村子里办学。办分校的同时,派有关教师深入沦陷区,利用日伪所办学校实施抗战教育,争取伪校教师及学生为我工作,以粉碎日伪奴化教育的阴谋。师生周旋、挣扎于日寇据点缝隙,学校也因扫荡数度毁于战火,师生辗转流亡依然弦歌不辍。总之,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育英堂”坚持办学,为抗战培养和造就人才做出特殊的贡献。
  三是延揽名师。教育是实际不是理论,好的教育离不开名师。育英堂广泛延揽名师,当时师资雄厚,蔚为大观。名师英俊之士,学养才识俱佳,皆能奋勉自励,是学生们心中的风范榜样。省立昌中的霍树楠、王芸劬、巩宪文、王笑房、赵蔚芝、潘俊英、李锦荣、滕振铎、刘裕坤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群策群力,教学立足当前具体的现实世界,尤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务求实效实功。
  “我是中华民国的国民,矢志尽忠国家,遵守政府法令,拥护抗战国策,绝对排除奴化教育,不做教育界败类,遗羞子孙。如违誓词,愿受政府最严厉的处分。”可以肯定的是,“育英堂”下的昌乐爱国教师,也曾用低沉的嗓音念出这段誓词。因为民国政府在这年通过了《津贴沦陷区中小学教师办法》,对沦陷区内暗中为国家服务的中小学教师给予补助,所有接受这项补助的教师都要如此宣誓。也许县境还有许多无从领取这一补助的教师,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人格与国格。
  四是编审教材。教育科主持教材的编写和审定,战时课程体系也较为完善。初高中班设有公民、国文、代数、平面几何、英语、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军训、体育、童子军、音乐、图画、应酬等近20门课程。如高中数学课本《范氏大代数》是刘书琴教授与巩宪文、霍树楠合译,高中平面几何是霍树楠自编的。小学写作课教学生写抗战标语、墙报,自然课教学生防空、防毒常识,地理课教学生绘制战区地图。民众千字本,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可爱、宣传抗日等道理。
  五是视学查学。视学查学,旨在摆查问题,找根源,求改进。通过视,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通过评,对教育教学作出评估;通过导,对教育教学进行具体指导。霍校长冒险往来奔波于各分校教学点间,他曾一度被日寇拘押,经多方营救方得脱身。据昌中校友韩德奎回忆:某年冬天,赵先生身穿黑色长棉袍,骑着小毛驴,戴着后边有尾巴的大粗布做的风帽,来校查学,感觉既朴素又和蔼。
  六是民众训练。救国教育的根本要件,在于建立共同的信仰。教师要知道自立、自尊,以建立学生与民众对教师的信仰,养成尊师重道的风尚。昌乐教育的推进过程,还是知识分子自觉接近民众的过程。学校在乡村分散办学,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优秀师生来到乡村,他们豁出生命,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民众患难与共,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倡朴实生活,守勤劳习惯,养端庄品性,表公正态度,奋忠勇气概,通过抗日宣传唤起民众,为抗战建国献智出力。如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利用一台收音机、一部石印机办《昌乐日报》,该报纸宣传爱国思想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宣传中国各地战迹,也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战况。
  七是生产经营。他曾编辑、发行了《酬世选玉》,筹集抗战之资。《酬世选玉》,作为官方和民间的礼仪用书,选文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礼仪生活,还起到了提倡办事节俭,成风化人的作用。该书既可作为待人接物的实用文体教科书,又是民俗礼仪的重要见证。该书使用了中华民国纪年,传递了人民威武不屈、抗战必胜的信念。全书蝇头小楷,工整不苟。据考证,当时的县长亦参与了刻版书写。
  如今,昔日的育英堂早已沉没在马宋水库碧波银光之下了,乡贤赵玉英等人也已远逝。然而育英堂的故事和历史,却永远长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永远长在了人民的记忆中,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进程。是啊,面对侵略,唯有理想、人格、勇气与信念,能捍卫生命与自由的尊严。既然选择了,就要担当。为了这个信念,他们愿意在黑夜里寻找黎明,他们愿意担当由此产生的所有苦难和牺牲。
  仔细一想,当年类似的有功于抗战救国的“育英堂”和类似的人物,中国大地上不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吗?而这些人物的育英精神,不正是来自坚定的信仰和无限的热爱吗?这些伟大的人们和伟大的精神,汇聚成了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并传承到了今天――你有,我有,全都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