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5 08:41
鄌郚总编

高密学者傅丙鉴

  高密学者傅丙鉴
  -
  生于寒门,自幼聪慧过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宗昌督鲁期间,下令将山东的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改组为省立山东大学,邀请山东教育厅长、清末状元潍县人王寿彭出任校长,并于各大学校之中增设读经课。王寿彭赴任山大后不久,一日亲至济南城内某处,执弟子礼跪请一位年近八旬、双目失明的老人出任山大文学院教授,负责为学生讲经,专授《尚书》、《左传》两课。此举在济南轰动一时,成为民国教育界的一段佳话,垂传数十年。这位病目老者便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着名学者傅丙鉴先生。
  父母双亡随堂叔乞讨 过目不忘靠自学闻名
  傅丙鉴,山东高密人,谱名傅丙监,字炯雒,又字印霄、燕荪,号勿翳。生平因敬仰唐代虞世南之为人,素爱仿效,更字绍虞,也作少隅。傅丙鉴家住高密城西南门里,高密傅氏第十三世"丙"字辈,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是清末民国着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
  傅氏一族明代迁居高密,明末起成为高密望族,为高密五大家族之一。家族第四世傅钟秀,字海峰,号岩叟,崇祯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李自成破北京后,钟秀与同乡、曾任户部郎中的单崇密谋拥立就藩于青州的明衡王,事败不屈,与单崇一同被杀,次子傅禀初以身护父亦被杀。顺治年间奉旨崇祀乡贤祠,乾隆间赐谥"节愍".傅钟秀有七子,长子傅亶初、幼子傅京初俱为进士。傅丙鉴为钟秀三子傅亹初之后。乾隆年间,傅丙鉴八世祖傅豫又中进士。傅豫中进士后,历任郾城、济源、新蔡、大姚知县,后因丁忧去职,服阙后改任教职,选授兖州府教授。他为官有政声并工诗文,有诗集、文集多部,因家贫未能刊行。傅豫曾孙傅麟台,即傅丙鉴祖父,秀才,着有《游燕游晋诗稿》。傅麟台子傅大方,也是一名秀才,即傅丙鉴之父。
  傅丙鉴自幼家境贫寒,七岁时父母相继过世,寄居于堂叔家中。堂叔家生活也很潦倒,家徒四壁,常无以为炊,于是年幼的傅丙鉴经常跟着堂叔外出乞讨为生。生活如此贫困,但傅丙鉴自幼天生奇才,聪慧过人。上不起学,就靠家中存书和借来的图书自学,读书一目十行,有过目不忘之慧,读完就能背诵,未及弱冠之年,写出的诗文便闻名乡里,被认为是旷世之才。同治五年(1866),高密文苑名士蔡大廷收傅丙鉴于门下读书。民国版《高密县志》载:"蔡大廷,字彤轩,咸丰辛酉拔贡,试用知县。性淡泊,无意仕进。设帐授徒,四方从游者甚众,一时知名之士多出其门,同邑傅丙鉴其着者也。"
  蔡大廷学识渊博,与其弟蔡大士、蔡大辂皆以能文而着称,时称"蔡氏三杰".傅丙鉴得名师指导,刻苦力学,又拜贡生单为溍、举人傅颚为师学习,继之又入单紫诰门下学诗及制艺。《高密县志》载:"单紫诰名洪绶,号芥庵,以字行,有古介性。少从李希周、单融诸先生学,道光壬辰举于乡。授徒五十年,谆诲不倦,从学数百人,多知名士。咸丰初,举孝廉方正。年八十能作蝇头小楷,声朗朗若洪钟。殁后,门人私诔文惠先生,立石表墓。着有《薇轩吟草》诸册。"单紫诰长于诗律,自编《晓山堂制艺》一书用以授徒,高密县令陈来忠作序,设教五十载,密邑名流多出门下,门下弟子如单步鸿、单步青、任锡金、单昭瑾等人,皆为清末民国高密文坛之翘楚。傅丙鉴束发力学,博览群书,淹贯经史。同时苦练书法,逐渐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受到高密传统诗派的影响,有了很深的造诣,成为胶东一代的知名诗人。
  -
  高密诗社久盛不衰 吸引大批名宦文人
  高密诗社传承由来已久,就清代而言,规模较大的诗社兴废者有五所。康熙初,即有王飏昌、綦汝楫会诗于单若鲁的秋水居(高密城西门外),三人皆为顺治年间进士,入翰林,邑人称之为"同朝三学士".
  至雍正年间,宫胜律与单含等十余人,集咏于城西芜园和单知宜的野趣园(园在感化寺附近),一时致仕名流、读书介贵皆出入其中。宫胜律字弦玉,雍正年间武进士,官江西南昌卫、铜鼓卫守备,虽为武人,但生平爱好吟咏,着有诗集《愁中吟》,诗入《山左诗续钞》。其子宫尔劝官至云南布政使,孙宫去矜、宫去吝皆官至知府;单含雍正年间官至澧州知州,生平亦好吟咏,与刘统勋为姑舅表兄弟,又世代联姻,含子单功擢娶刘统勋之女,侄女嫁刘统勋之子刘墉。
  以上诸先生既殁,南园诗社又继之。南园精舍在高密城南二里(今方圆美墅小区内),园主人为李尔立。南园内亭池竹石之盛,甲于全县,一时名流皆出入其中;其子李根田又组通德诗社和柬文会,密邑名士李元直、单宗元、单烺、李师中、王立性、单维等40余人唱和期内,影响巨大,声名远播,莱州郡守洪肇懋,月以快马递征诗,一时称盛。
  继起又有三李先生,皆为李元直子,三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十桐)、宪暠(字叔白,号莲塘)、宪乔(字子乔,又字义堂,号少鹤、鹤道人),家高密城南待鸿村,临溪筑室,有定性斋、归云亭等场所,四方名士宴集,几无虚日。三先生以中晚唐律召后进,海内宗之,称"高密诗派",诗风远播粤西辽东,直入朝鲜,至晚晴民国仍有影响。
  三李先生殁,密邑诗学又属归西园亦。西园主人布衣李诒经,字五星、星五,号卓然,承"三李先生"后,主领高密诗坛三十年,远近诗人无不宗星五先生者,捷绅到高密都已到他的住所拜访为幸事,云南刘大绅、广西袁思名等万里寄诗稿乞为点定。此外单稽、李敦澄等人的"雪溪诗社",王宁烻、单去非等人的"夷安九老社",单祜治、单棨、高冠千等人的"菊社",以及任兆坚、李楹、高业伟、傅培源等人的"西园诗社",皆有一定的影响力。
  自清初直至嘉、道,高密能诗者数百家,名宦文人接踵而至,学诗者风靡而至,从而陶淑性情,荡涤物欲。自李诒经殁后,诗学缺少领军人物,虽也有不少人结社、结集出版诗稿,但已无复当年之盛况。
  -
  傅丙鉴诗名远播 与好友吟唱为乐
  清末民国间,傅丙鉴的出现,在高密诗坛异军突起,诗名响誉齐鲁,远播京城,和本邑一众文人吟诗合唱,诗风为之一振,隐约又现昔日盛世。晚年傅丙鉴主领潍县诗坛,风骚一时。
  傅丙鉴常与同邑好友王联璧、单昭郇、张岭、单叔昭、邹士麟等人吟对唱和。王联璧字星瑞,号蓝生,祖居高密城律村,迁居南关傅家大街东首,光绪进士,官至遵义府、贵阳府、黎平府知府,钦加盐运使衔;单昭郇字次酆,工书法,善诗文,家住高密南关傅家大街西首仙人桥东,坐馆为生;张岭字玉峰,号墨农,工绘事,家住高密张家大街;单叔昭,榜名庭兰,字少韩,号巢岩,光绪解元,后中贡士,官山西即用知县,家住高密窑头村,晚年执教山东大学,当代着名女画家单应桂即其孙女;邹士麟字少泉,号墨泉老人,坐馆为生,能诗,工曲,善书,其子龙友,孙长春,曾孙治方皆以善书而闻名,人称"高密三邹".这些人皆为当时高密文采横溢之士,年龄相若,住的也不远,经常在一起唱和互答,随吟随弃,不拘一格,有古隐者之风。
  -
  乡试中举,主讲各县书院
  傅丙鉴中举人后,被各县书院聘为主讲,他的弟子遍齐鲁,王寿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傅丙鉴授课所得的薪金,随手就分给家族、朋友等生活贫困者,自己生活清贫,常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清末山东编纂《山东通志》期间,傅丙鉴被推荐调至济南,主编《山东通志》的艺文、形胜、赈恤、杂记四大门类。
  中举书院任教 薪金多数捐赠
  光绪八年(1882),傅丙鉴在乡试中中举。中举时所作一首命题五言八韵诗《赋得兰夜露光秋月上》里写道:
  叶叶凝寒碧,光真淡如流。
  丛兰明上月,清露冷含秋。
  翠羽空蒙湿,珍珠错落收。
  净分荷盖润,凉浸桂轮幽。
  烟散芦花巷,香迷杜若洲。
  三更声许滴,九畹影都浮。
  鹤景临风听,蟾辉近水留。
  振衣初作佩,独步凤池头。
  中举后,被各县书院聘为主讲,因为他本身学识渊博,所至之处又尽心尽力,生怕自己有什么讲不到位的地方从而授学愈发严谨,是故治学有方,弟子遍齐鲁,王寿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王寿彭,字次篯,潍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状元,授翰林。传闻他与高密举人单日升同科赴考,王寿彭高中状元而单氏名落孙山,王寿彭于是写就书法四条屏赠予单氏以作鼓励,后因运动佚失。
  傅丙鉴平日授课所得的薪金,随手就分给家族、朋友等生活贫困者,并捐建家族祠堂,购买祭田,自己的生活反而很贫困,常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族叔傅培源,字巨若,号心泉,岁贡生,晚清诗人,曾与同乡李楹、任兆坚、高业伟、李茂实、李堉等人结西园诗社,所着颇丰。然一生所作大多散佚,卒后,其子遍搜家中存稿,得诗4000余,文百余篇,无力付梓。傅丙鉴、张康侯诸先生为之选诗600首,捐资刊成《鸿雪山房诗草》,为邑中美谈。
  对于傅丙鉴这段时期的情况,民国版《高密县志》记载:"……主讲各县书院,馆谷所积,分济族姻故旧贫乏,随手辄尽,不治生产。傅氏自六世以下未立祠堂,丙鉴捐金倡修,筑室置田,蒸尝赖以修举,一身反漂泊无归意,恬如也。"傅丙鉴自己在《祭单汉廷文》中写道:"……余以穷年奔走坎壈,春出晚归。"他的门人丁东斋在《北海人范》中记载:"……所至主持正义,奖掖后进,惟恐不尽。每岁暮归家,辄倾囊金分给亲故之贫困者,祖遗田宅举以与兄而自食。"其学识、品格无不令世人敬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傅丙鉴受聘主讲临清州清源书院。他读书"淹贯经史",但不喜当时的八股文,以致数次会试未中。后参与大挑,取为二等,以教职用,署阳谷县训导,仍以教育为业。大挑是清代选拨官员的制度之一,乾隆后定制,会试后挑选应试三次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其标准重在形貌与应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傅丙鉴改盐课大使,签发两淮候补,后以河工保举知县。清末政府腐败,官场黑暗,傅丙鉴无钱打点,一直没有做上实职。
  -
  兴办新式学堂 编纂《山东通志》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被迫宣布实行包括兴办新式教育等内容在内的新政,一时间全国各地兴办起了不少新式学堂。傅丙鉴改签两淮候补盐课大使后,一直没有补到实缺,于是回到家乡出任高密小学堂校董。高等小学堂位于高密城东门里,县衙东侧,明末曾是户部郎中单崇的宅子。单崇归里后,于宅内创办家族书院,延请四方名流,教育诸弟及子侄读书,这是这座宅子最早的教育记载。
  至清同治年间,因高密原书院破旧不堪,县令陈来忠,邑人单紫诰、单礼经等人倡导筹建书院,全县乡民踊跃集资,买下此宅,重新装修,置备桌椅,起名"通德书院",取自东汉北海相孔融为高密大儒郑玄立"郑公乡""通德门"之典故,郑玄故里被称为"通德里",高密城西门被称为"通德门",皆因此事。通德书院建成后,成为高密学子求学的主要场所,傅丙鉴曾任书院主讲。其他主讲还有单祜治(字舜臣,家住高密三街,举人,官栖霞训导,子单棨为进士)、傅逵鸿(字飞卿,举人)、单步鸿等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高密人孙文率众抗德阻路,德兵进入高密城,占据通德书院,"致使书院事物毁坏无存",书院被迫停止。
  光绪二十八年(1902),高密县将通德书院改为县立小学堂,成为一所新式学校,傅丙鉴成为校董。傅丙鉴虽然是举人出身,但思想并不陈旧,宣统年间,他以原高密小学堂为基础,重新创办了高密县高等学堂,分七级,课程主要有读经、历史、地理、图画、算术、体操等。不久后,因奉命编纂《山东通志》奔赴济南,学堂由侯芝庭接任校长。
  清末山东编纂《山东通志》期间,因傅丙鉴久负文名,名誉齐鲁,于宣统年间被推荐调至济南,主编《山东通志》的艺文、形胜、赈恤、杂记四大门类。其中艺文一类,包含全省各地的各类典籍、诗文等,非饱学之士不能胜任。傅丙鉴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圆满的完成了这四大门类的编纂工作。同时参与此书编纂与高密有关的还有孙葆田、单朋锡、单荫堂等人。孙葆田,荣成人,同治进士,国学家、藏书家,高密经学大师单为鏓弟子,晚年寄居潍县;单朋锡,高密举人,广东候补州同,以诗文而闻名,时为山东巡抚张朗斋所赏识。后被状元曹鸿勋荐入潍县陈家任教,不久后又召回家中教自己的孩子。民国初年,曹鸿勋之子官河南,召单朋锡作幕僚,卒于任上。单荫堂,高密人,时任新泰训导。
  -
  诗书俱佳,享誉齐鲁文坛
  傅丙鉴两次上书力陈时政之弊端,提出改革方案,以求富国强兵,国泰民安,却被批想法不切实际,满口空谈,自此他看透了政府之腐败,绝口不谈时事,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傅丙鉴生活飘泊不定,经常以卖字为生,后经王寿彭举荐,入京作冯府西席。他也常在潍县授课,名流多与之结交。
  -
  心灰意冷不问时事 书法受到社会追捧
  清朝末年,闭关锁国,国库入不敷出,部队装备陈旧,营务废弛,官场上贿赂成风,日益腐败,时局动荡。耳濡目染之下,傅丙鉴怀揣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书力陈时政之弊端,没有被采纳。宣统辛亥年(1911)间,又上书山东巡抚孙宝琦,力陈弊端,提出改革方案,以求富国强兵,国泰民安。上书后,被批想法不切实际,满口空谈,自此傅丙鉴看透了政府之腐败、官场之黑暗,绝口不谈时事,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寄情于诗书之间。傅丙鉴年幼之时便以文章、书法而闻名乡里,年长后更是声名大振。当时各县的书院都争着聘他去做主讲;有点头面的人物的碑和传,都要请他来撰文或书写;文人的诗文集和各族的族谱,都以请他写序为幸事。而傅丙鉴在民间影响力最大的则是他的书法。自道光年间以来,高密人习书,多从单为濂之遗风。单为濂字廉泉,号半翁,嘉庆、道光间高密名士,世人谓其"诗词书刻"四绝,道光间高丽国王爱其字,迁使臣万里来求,赠以裘珠不受,一时传为佳话,书法影响高密半个世纪,本邑初练书法者,多先摩单氏。而自光绪中后期以来,傅丙鉴的书法闻名乡里,影响力逐渐扩大,民国后风靡全县,又成为多数习书者临摹的首选。当时高密的各级书院、学校,悬挂他的条屛、对联最多;县内重要的牌匾门联,都以请傅氏书写为荣;刊行的重要刊物,也都要请傅丙鉴书写底稿,如《郑大司农年谱》、民国版《高密傅氏家谱》等;过年的时候,各家门上的对联,一眼望去全是临摹的傅丙鉴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傅丙鉴的诗文、书法、为人,一时成为全县文坛之楷模。他曾作《题李子授书斋》一诗,可能就是他心境的写照,全诗如下:
  结庐丛林中,林树相掩映。
  岂必远尘嚣,陆沈心已静。
  风定群籁息,日午万影正。
  推窗对南山,深溪通北迳。
  冠盖无过辙,蓑笠时乘兴。
  闲云邀延赏,清流供吟咏。
  不须访崔庞,即此见严郑。
  睡足提壶去,岁月留中圣。
  而从另一首诗《寄怀李履安》中,也能看出他的心境:
  门对康水流,城居如在野,
  外人谁得知,半有吟啸者,
  高岸隔俗喧,无巷通车马,
  会友茅屋中,看雨西窗下,
  欣赏逢狂狷,玩适亲风雅。
  我来偶一谈,自觉朱入赭。
  离别不相见,佳日每心写。
  秋风飒然来,君怀我否也?
  -
  生活拮据卖字为生 弟子举荐受聘冯府
  民国元年(1912)以来,傅丙鉴在济南、高密等地飘泊不定,生活越发拮据,经常要以卖字为生,济南趵突泉是他经常卖字的地方。他的学生王寿彭此时在济南任职,也经常帮着宣传老师的书法、文章,久而久之傅丙鉴名声大振,上门求字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济南人暑天好把玩扇面,扇面的书法一般都请名人书写,而傅丙鉴书写的最多。一时竟有传说,扇子上若不是有傅丙鉴的题写,便算不得珍贵的扇面。
  自民国五年(1916)起,王寿彭调至北京总统府任秘书,此时冯国璋为副总统。冯国璋家中需要一名太师傅教育子弟,于是问于王寿彭有无饱学之士可担此任,王寿彭举荐自己的老师傅丙鉴,认为傅学识渊博,为人坦荡,书法出众,可担此任。冯国璋清末曾随山东巡抚袁世凯在济南任职,亦久闻傅丙鉴之名,欣然同意,便聘傅氏入京作冯府西席。民国七年(1918),傅丙鉴入冯府授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循循善诱,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声。此时冯国璋已为代总统,傅丙鉴贵为总统府西席,一时名流与之结交者甚多,平日应酬不断,结识了不少前清遗老和文士名流,整日一起唱和为乐。在京期间,他在琉璃厂得到一本宋拓《九成宫醴泉铭》残本,视如拱璧,日夜揣摩。不久后,冯国璋辞去代总统职务返回河间府,傅丙鉴留京仍以教书为生。因不善理财,平日花销巨大,生活日益拮据,不得以又以卖字为业。虽是生活贫困,但他天性淡泊,谈诗论书,怡然自乐。
  -
  潍县名流座上之宾 受聘主领潍县诗坛
  光绪年间傅丙鉴中举后便主讲各地书院,潍县也是他常去授课的地方,潍县名流多与之交,为潍县郭氏、丁氏等家族的座上宾,与胶州柯劭忞,荣成孙葆田,潍县张昭潜等人都常在丁家十笏园中游玩。他在《题十笏园》里写道:
  十笏园中夏日长,烟林罨画读书堂。
  风来野竹流空翠,雨后山花媚夕阳。
  蜗篆学书仍古雅,蝉吟无律自清狂。
  一从别后遥相忆,梦里犹闻宿酒香。
  园中风景的清新秀丽,主人的热情招待于诗中一览无余。丁氏家族后辈丁锡纶、丁启喆等人,自幼好诗词,青年时期曾随同邑郭果园先生学诗。郭果园名恩孚,字伯尹,潍县人,为当时胶东四大诗人之一,四大诗人常聚于潍县吟诗唱和。郭果园病逝后,丁氏诸人结成诗社,名为"潜社",但学诗苦于无人指正,于民国七年(1918)乃请傅丙鉴主持社务。
  傅丙鉴至潍县诗坛主讲,四方名士慕其名多从之学,学诗、学书者甚众,丁锡纶、王统照、丁启喆、陈铭晏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傅丙鉴一生来潍县的次数比较多,广交名士,吟咏唱和,书法、诗文在潍县都名噪一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碑、序、墨迹等。尤其是晚年主持潍县诗坛之时,他已年过七旬,既学识渊博,又阅历四方,德高望重,淡泊名利,一时间在潍县为文坛领袖之一,求文,求书者接踵而至,但他性格谦和,有求必应,学问、名声越大,为人越发谦虚,尤其尊重做学问的人。他迫于生计,时常漂泊在外,不能久居潍坊,但丁锡纶等人敬重其学问为人,他在外地时诗社也一直请他主政。傅丙鉴在重刊老友丁善长《菊谱》序中赞丁氏曰:"潜居避名,工诗善画,而闭门艺菊自乐。""写为菊谱像影,而尽其神。""先生之笔秒,足以着先生之性情也。",又道:"(观此谱)恍若先生在座,与靖节先生持杯赏菊谈诗。"对丁氏画谱大加称赞,并为之撰《丁莲峰先生传》,文笔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民国八年(1919),傅丙鉴好友高密任祖澜任山东泗水县知事,与傅丙鉴小聚,傅氏书诗赠别,诗云:
  垣曲千秋邑宰名,归来还是旧书生。
  高堂喜见春晖满,方泽初澄峡水清。
  镜里白鬓添几许,簏中佳句与谁评。
  从知西道留遗爱,父老长存岘前情。
  任祖澜字紫溟,鸿胪寺卿任兆坚之孙,因其祖父号蕡台,自号蕡孙。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民国四年,任垣曲县知事,到任后组织剿匪,政绩卓着,垣曲人为之立生祠,事迹载《垣曲县志》,民国七年(1918)卸任归里。八年又任泗水知事。民国十年(1921),潍县丁善庆之妻陈太夫人去世,特请傅丙鉴撰写墓志铭,文成后由前清状元刘春霖书丹,此事也可见傅丙鉴在当时潍县文坛的地位。
  -
  晚年失明,山大授课获赞
  傅丙鉴因晚年双目失明,生活更加拮据。王寿彭接掌山东大学后,请傅丙鉴到山大授课。傅丙鉴由人引扶至课堂,每逢他讲经,山大的教职员很多前去旁听,都叹服他记忆力的健强。北伐军入鲁后,王寿彭迫于压力弃职而去,傅丙鉴此时不得已携子由济南回到高密。他的盲书此时也大有名气。民国十九年(1930)傅丙鉴病死,年83岁。
  -
  八十高龄任教山大 自如应答学生质疑
  自傅丙鉴再赴潍县主持诗社以来,他不改其忠厚本性,平日教学、题字、撰文等人家所给的酬劳,依然随手分给故旧贫困者,自己依旧生活潦倒。迫于生计,他常年来往于北京、济南、潍县、高密等地,靠旧友、门生举荐授课为业,落魄时卖字为生,一生漂泊,到老依旧如此。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北京城内兵荒马乱,时局动荡,傅丙鉴处理掉北京产业返回山东居住,多在济南授课、卖字。有一次傅丙鉴在趵突泉前卖字,时任济南第一师范校长的王祝晨在泉边闲游,看到他的字十分欣赏,又看到落款是傅丙鉴,抬头问他字从何来?得知是老人自己写的以后又怀疑他是冒名顶替,经过攀谈,才知道老人确实是傅丙鉴。王祝晨久闻傅之大名,便邀请他到第一师范当国文教员。但不久后,傅丙鉴因双目失明返回家中养病,目不能视,生活更加拮据,全靠门生故旧接济度日。至王寿彭接掌山东大学,傅丙鉴又到山大授课。
  据傅丙鉴学生回忆,他至山大后,由人引扶至课堂,刚刚坐定,便有数位学生站起疾言厉色地指责:"我们是来读书求学的,不是到茶楼、酒肆、街坊听书算命的,你一个瞎子在这干嘛?能教我们要学的东西?真是笑话!请速速离开,别耽误我们上课。"课堂上其他人听完后,也纷纷嬉笑不止。傅丙鉴听罢欠身答曰:"我现在确已双目失明,不辨昼夜,想起来就很痛苦。这是因为我年幼的时候束发苦读,眼睛有旧伤且年老导致的。看不见也没什么,我手足尚全,能言能书,不妨碍你等求学。我传授你们《尚书》《左传》,并敢出狂言,当今世上能将这两书全文、释义、注解全部背诵出来并且没有错误的,除了我应该不会再有别人了。你们现在立刻翻书提问就是,如果我回答不上来,立马就走,以免耽误了你们的前程,有负众望。"又说道:"我是前清高密举人,你们现在的校长就是我以前的学生,而且我曾经在河间府冯总统府上任过太师傅,我不信还教不了你们这些小子。一群顽子不认识真正的学问人,光知道看外表,愚蠢之极,应该都早早悔悟,否则以后迟早碰壁。"说完后,全堂震慑无声。
  -
  眼盲授课留下传奇 穷困潦倒归里病逝
  傅丙鉴从此在山大学堂授经,他以80岁高龄,目不能视而背诵如流,山大师生无不佩服他的文学造诣,叹为在山大的历史上,以后再无来者了。高密北乡人孙敬堂,民国时曾任诸城县长,青年时曾在山大读书,为山大第一期学生,随傅丙鉴上过课。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回忆写道,"曾见傅由工友持杆引导走上课堂,讲经时完全背诵,正文大字,朱注小字,背诵得非常流利,讲解得也很清楚。所以每逢他去讲经,山大的教职员等,很多前去旁听,都叹服他记忆力的健强。"傅丙鉴教授的读经一课,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王寿彭也惊叹赞曰:"像傅老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王寿彭主山大事物期间,主张"读圣贤书,做圣贤事",与当时的教育潮流颇不相谐,被师生们认为守旧。北伐军入鲁后,王寿彭迫于压力弃职而去,寄居京津。傅丙鉴此时在山大任教尚不到两学期,在学校内失去背后支持,又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不得已携子由济南回到高密。这个时候,他在高密的好友或是已经去世,或是漂泊在外,家中已无昔日之景,祖宅破旧不堪,仅以祖产为生,贫困至日不举火,全赖家族亲友救助。他的盲书这个时候也大有名气,上门求字者源源不绝,也靠卖字维持生活,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病死,年83岁。
  傅丙鉴自民国以来便不问政事,潜心读书,临终前敞开心境,自言当下北伐成功,国家统一,死亦瞑目。他生前用过的乱杂什物,被家人清除出来倒在城里二街西头的垃圾堆上,有心人从垃圾堆里捡到他写的一些断笺残篇,如获至宝,一时成为学界趣谈。他一生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弟子遍齐鲁,唯独没有教好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后来胡作非为,欺乡霸邻,成为地方一霸,人送外号"南霸天",共产党进入高密后被枪毙。一代名儒后代落得这般田地,令人叹息。
  傅丙鉴以诗、文、书法名誉齐鲁,为世人所重。他的书法楷从欧阳询,笔姿痩硬,得欧神骨;行书宗王羲之,又宗唐人,于《圣教序》致力尤深,集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通。晚年病目,犹能盲书,神完气足,无丝毫呆滞,功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诗文多佚失,存者结成《思益轩文集》四卷,《思益轩诗集》十卷,迄今已经极难见到,新出版《山东文献集成》中也无此二书版本。在此衷心盼望此二书早现民间,重新刊印,让先贤遗着得以传世,流芳百世。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