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5 08:53
鄌郚总编

潍县方言词汇

  潍县方言词汇
  -
  用胰子摆衣裳奇退秽
  老潍坊人对物品的称呼非常直接,称肥皂为胰子,因肥皂是用动物的胰腺制作的;洗衣服称"摆衣裳",也许是早年洗衣服都要到河里,把衣服放在水中摆来摆去漂洗,所以叫"摆衣裳".
  胰子
  胰子即肥皂。
  例句:那种胰子奇好使,洗衣裳奇退秽!
  胰子是老潍坊人对肥皂的统称。因为在肥皂出现之前,人们要想洗净油污之物,一般要用动物的胰脏。即使是现代化学制剂的肥皂出现之后,人们还是习惯用一些动物的胰腺制作的"胰子".在潍坊有很长一段时间流行用猪胰子。猪胰子是用猪的胰腺加一些其他的材料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用锤子将原料反复砸制,充分糅合。所以老潍坊人把制作猪胰子的过程叫做砸猪胰子。砸成的猪胰子呈黑褐色,扁圆状,大小、形状、颜色都很像一枚荸荠。当年潍坊的老人都坚信猪胰子对冬天孩子皴手有奇效,所以冬天手冻裂了,一定要用猪胰子洗手,然后擦上马牌油。马牌油是几分钱一筒的护肤品,所谓一筒,直径如同一分钱的硬币,长约十厘米。是一种乳白的合成油脂,价廉物美,非常亲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用过。因为那时冬天奇寒,取暖条件也不好,经常用手接触冷水寒风,手上的皮肤就会受冻红肿甚至开裂,潍坊人叫皴。
  例句:大冬天地,你去霍霍水,看把手皴的,和那小蛤蟆(读哈吗)似的。快使猪胰子洗洗,擦上点"马牌油".
  过去一般的家庭用"胰子"(现在叫洗衣皂)洗脸。经济条件比较好、或者更讲究生活品质的家庭,会买香皂洗脸,潍坊人叫"香胰子".
  例句:人家那户人家奇四行(读"四航")啊,都是用香胰子洗脸,洗出脸来喷香!
  胰子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用品,一般家庭洗大件衣物、被褥时都不舍得用,而是用另外一种替代品,潍坊人叫"甘子泥".甘子泥是一种矿物质,叫"皂土",就是膨润土。甘子泥有一定的碱性,可以退秽,非常便宜。经常有四乡的农民用"二把手车子"(一种独轮小车)推着沿街叫卖,似乎是一分钱一斤,一毛钱能买一大堆,用它来洗衣裳。潍坊人一般不说洗衣裳,而是说——摆衣裳。摆,就是洗的意思,一般只在与衣服之类相连的时候,"摆"才具有"洗"的意思。而平时说"洗头",不会用"摆头","洗脸"也不会说"摆脸".究其原委,大约是早年洗衣服都要到自然水域(河、湾等)中去,把衣服放在水中摆来摆去漂洗,所以叫"摆衣裳".但后来在家中盆里洗衣服,也叫"摆",大约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沿用罢。
  情景对话:
  甲:嫂子,吃了晌饭咱去摆衣裳吧?
  乙:去啊,我没买下甘子泥啊,些棉条(床单)奇难摆啊!
  甲:不要紧,俺这里还有剩下的,够咱俩使的。
  乙:囔奇好,吃了饭早去,占个好埝!
  甲:河崖边下有些大石头,平和和地,摆衣裳奇抖劲。
  甲:囔敢子好!
  -
  糕
  读音:若字音。一种甜食,用粟米面和枣做成,在潍坊,一般家庭会在过年时蒸制。
  情景对话:
  甲:嫂子,恁今年过年蒸糕了吧?
  乙:蒸了囔。
  甲:蒸得黏糊啊吧?
  乙:奇好啊,可倒黏糊,能粘下牙来(笑)。
  糕面子性黏,为了加强其黏性,一般要在蒸制前预先用水泡上,潍坊人叫"浆".
  情景对话:
  甲:恁那糕蒸开了吗?
  乙:还木呢,才浆上糕面子。
  蒸糕除了用糕面子,还要掺上红枣,这样蒸出来的糕色泽金黄,枣色赤红,很有喜庆色彩。糕性凉,必须热吃,将才出锅的糕拌上红糖,热气腾腾,黏糯香甜,在过去甜食稀缺的年代,是一道过年的甜食,承载着满满的香甜记忆。
  年糕性实,不好消化,不可多食。所以一般人家是一次蒸下,分次馏着吃,这叫"馏糕".
  馏出来的糕,不如第一次蒸出来的新鲜好吃,老潍县人还发明了一种吃法,叫"煎糕".即把蒸好贮存的糕切成薄片,放到油锅中煎。在煎的过程中,加上红糖,反复糅制,直到油、糖、糕三者融为一体,既香又甜,糕味扑鼻,非常好吃。笔者家母在世的时候,最会煎糕。过年的时候,吃饭没有准时,其他的饭菜很容易吃腻,没大有胃口,母亲就会煎一个糕,不多,每人就那么几口,但吃起来甜香贯顶,终生难忘。
  除了年糕,老潍县的其他糕食也很讲究,比如用粟米做的叫"黄米糕",用糯米做的叫"糯米糕".这些糕因为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要求高,所以一般家庭不会自己做,通常是专门有人做了沿街叫卖,想解馋也很容易买到。比如"刀切糕".记忆当中"刀切糕"有糯米和黄米的两种,也有掺在一起做的。卖刀切糕的有点像卖豆腐的,用担子挑着,糕上蒙着白笼布,非常干净。买的时候,用雪亮的刀子切下一片来,颤颤巍巍地递过去,卖的人还会自豪地说:"看看般——和那单扇门啊似的!"像一扇门板那样大,意思是说他的糕又大又好又有韧劲,非常好吃。还有一种用粟米做的糕,加糖熬制,类似于比较糨的小米粥,潍坊人叫"抹糕".抹糕呈糊状,要用碗盛着,抹着吃,所以叫"抹糕".抹糕稀稠不一,一旦抹着稠的,就非常过瘾。所以老潍县有句调侃(歇后语):某某人吃抹糕——抹着糨的了。意为沾了光了,占到便宜了。
  -
  使用叠词更加形象
  潍县人喜欢用"蹦蹦哒哒""遛遛哒哒""捣捣"等叠词,这些词很强地传递了表达者的情感和语气。
  -
  蹦哒
  读音:读如字音。双脚并拢,作连续跳跃。
  例句:些孩子在那里跳绳,奇能蹦哒!
  蹦哒作为形容动作的词汇,在潍坊话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可以重叠使用,作"蹦蹦哒哒".形容一个人不稳重,不安于现状。
  例句:那个人不大安生,整天嘎蹦蹦哒哒地。
  "哒"作为动词的后缀,经常表示某一动作具有连续性,一连做好几个。比如"跳哒".跳哒也表示跳跃,它与蹦哒的区别在于,跳哒不强调双脚并拢,而更强调"跳"的动作。
  例句:才下了雨,地上净些水,得跳哒着走,要不就湿了鞋。
  跳哒也可以重叠使用,作"跳跳哒哒",意义略同于"蹦蹦哒哒".
  潍坊话中另一个有关跳的动作词是"嘎哒".嘎达强调的是单脚独立的跳跃。
  例句:"跳房"(一种儿童游戏)就得"嘎哒"着跳,不能俩脚都落地;俩脚都落地,你就输了!
  嘎哒不能重叠使用。以"哒"作后缀的词还有——遛哒。遛哒这个词用得非常广泛,泛指散步、遛弯。
  例句:吃了饭没有事,出去一遛哒,奇恣!
  遛哒经常重叠使用,重叠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侧重。比如"遛哒遛哒",侧重于表达"遛哒"这个动作。
  例句:今每天好,出去遛哒遛哒!
  遛遛哒哒,侧重于表达"遛哒"这种状态。
  例句:又没有急事,遛遛哒哒地,奇自在!
  遛哒有时候也偏重于表达过份懒散,没有目的,浪费时间。表示这样的意思的时候,一般用"胡遛哒".
  例句:没有事家去干活去,别在街上胡遛哒!
  过去表示走路的姿态的词还有"乍嘎".乍嘎表示步幅小而且重心不稳,过去多用来形容小脚老太太的步态。
  例句:她上了年纪,是个小脚,走起路来乍嘎乍嘎地,奇费劲!
  与"乍嘎"相反的形容步态的词是"沙哒".沙哒表示人走路步幅大,频率快,有效率。
  例句:他那个人长得五大三粗,走起路来沙哒沙哒地,可倒快!
  大约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潍坊人对散步走路发明了一个新词,使用频率也很高,叫"压马路".压马路最早多指男女恋爱对象约会,一同漫步,相互交谈,不为走到哪里,只为走的过程。所以这个词初始时有代指谈恋爱的意思。
  例句:人家那俩人搿伙地奇好了,都搿伙着压马路了!
  后来"压马路"一词也泛指散步,遛弯。
  例句:她就是不愿意在家干活,奇好上街,一有空就去压马路!
  -
  潍县打
  读音:读如字音。有时"打"字轻读或儿化,过去老潍县的一种用武力教训人的方式,延用至今。
  例句:你别没有事找事——我看着你是想挨个"潍县打"了!
  "潍县打"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大家都这么说,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要具体说出"潍县打"是种什么打法,还真是比较困难。一般认为"潍县打"是那种不怎么吆喝,动手多于动嘴,比较"实在",直来直去的打法。生活中使用该词多半并不表示真打,而是威胁或调侃。这时"打"字要轻读或儿化。
  例句:你别找算事,找算急了给你个"潍县打儿"!
  其实,在老潍县表示"打"的意思的词非常丰富多样,除了"打",还有"砸".
  例句:你兴扎地不轻,想挨砸了是咋?
  砸与打义通,可以互换使用。还有残,残这个词来自上古。现在多用作形容词,比如"残破""残损"等,但也有动词的用法,比如成语里面就有"骨肉相残".潍县话里保留了"残"古义,并特指用坚硬的物体打击某物。比如潍坊人说捣蒜为"残蒜",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残"更突出对人和物的敲打,有解恨的意思。比如过去有小偷在集市上掏包,被人逮到,围观的人就会说"残货"!即打他解恨的意思。另外还有"捣",潍坊过去说"打人"也说"捣人"."捣"在潍坊话里表示用拳头击打。过去潍坊的男孩子把打架说成"捣仗".
  例句:两个孩子在那里捣仗,你快去拉开吧。
  有时约架会说"捣捣".
  情景对话:
  甲:你还奇厉害是咋?
  乙:咋——还想捣捣?
  甲:捣捣就捣捣。
  乙:我还捣不过你?——谁怕谁!
  (两人开始脱衣服,准备"捣捣".)
  除了"捣",还有"搧",搧在潍县话里专指搧人巴掌(耳光),搧也说成"拸","拸"这个字一般辞书上标三个音,分别是移、尺、嗨,但没有"多"的音。但在有关山东方言的辞书里明确标注:拸,音"多",释义为"用手掌和扁平的东西打",这也正是潍县方言中"拸"的意思。
  例句:
  甲:你别找事!看我不搧你!
  乙:你个胆不小,你搧我一巴掌试试——看我不拸杀你个这个个!
  表现动手打人的词还有"撸".撸这个词比较粗野,过去的潍县话好像没有,或者很少用,但近些年来开始广泛运用。不仅是指动手打人叫"撸",为某个事由整人也叫"撸".
  例句:你这个事要是办不好,就等着挨撸吧!
  类似的意思,过去多用"缚",读"佛"的音。缚的本意就是用绳子捆人,所以潍坊话把收拾人也叫"缚人",把挨收拾叫"挨缚".
  例句:他那个人奇狠,专门好缚人。犯了他手里,你就等着挨缚办!
  与缚相近的词是"肘".肘应该是"整"的转音,"肘人"就是"整人".肘这个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大行其道。"文革"之前,孩子们"将军保",出拳之前都会说"肘肘肘啊",或者是"肘古子肘啊".
  与潍县打相关的词,还有"潍县梭锤".锤就是拳,所以潍坊人叫"捣拳"也叫"捣锤"."梭锤"是形容来拳快,来拳多,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有点像拳击中的组合拳。
  例句:那个人平常练武,打开仗了,一套潍县梭锤,好几个人靠不了跟前!
  -
  犯人恶
  读音:读如字音。赚人烦,招人讨厌的意思。
  例句:那个人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奇犯人恶!
  犯人恶(wù)是招人讨厌的意思,但在程度上更重,有明知讨厌还要去做的含义在里面。过去潍县城流行着"四大犯人恶"的说法。具体是:
  掐花芯,
  空茶根,
  笼子底下瞅画眉,
  惹制哭了小孩子。
  (古月神州先生提供)
  这四件事在老潍坊人看来,实在是太"犯人恶"了!
  潍县人喜欢养花,也稀罕花。花开不易,正开得好,有人把花芯掐去,岂不大煞风景?
  潍县人喜欢喝茶,老人都喜欢喝花茶,喝花茶讲究续水,要边喝边续不能喝"空"了(干了),空了的茶再喝就没有味了。而有人倒茶喜欢"空茶根"——就是把水全倒出来,把壶空干了,后面的人就没法喝了。所以这是第二大犯人恶。
  潍县老人喜欢养鸟,上品是画眉。养画眉得遛,还怕惊,惊了就不叫了,所以鸟笼子都用干净的蓝布幔着,清晨遛到人少树多的地方,挂在树杈子上,听它"花哨".那是养鸟人的一大恣。偏偏这时候有人经过,听见鸟叫,又看不见,就从笼子底下瞅。这一瞅,画眉惊了,不叫了,还碰笼子,噼里啪拉,好几天缓哄不过来。要多犯人恶有多犯人恶。
  最后一条是"惹制哭了小孩子".孩子哭是件烦人的事,得哄,好不容易哄欢气了,有人又去惹制他,惹制哭了——这是第四大"犯人恶".
  由此也可见老潍县人生活的一些喜好与厌恶,也反映了潍县人对个人修养和品质的重视。
  -
  "打颇""拍打"力度不同
  "户"在潍县方言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意思大致相当于"什么样的""何种类型的"或是"有某种资格的".究其原委,可能是明代的户籍制度的沿习。
  -
  打颇
  打颇是潍坊话中常用的词汇,"颇"的字音疑为"扑"的音转,那么"打颇"就是"打扑".但打颇在力度上比较轻,一般是指把衣物表面的尘土掸掉。"打颇"可以重叠使用。
  例句:你身上暴了些土,快到外面打颇打颇。
  与打颇词义相近的词是:拍打。拍打与打颇的区别在于:拍打比打颇的力度要重。
  例句:那个东西奇聊嚣(脆弱),你轻着点打颇,别使劲拍打。
  拍打在过去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法,即当哄婴幼儿入睡的时候,会用手轻拍孩子的背部,促使其尽快入睡。潍坊人叫:拍打拍打困(睡)了吧。
  例句:个孩子闹腾了一后晌(晚上)了,快拍打拍打,叫他困了吧!
  与"拍打"近义的动词还有:扑洒。扑洒多指晾晒水洗的衣服、被单时,趁其未干,将褶皱抚平。"扑洒"经常重叠使用。
  例句:洗的那些床单上一大些搐折(皱),你去扑洒扑洒——等着干了就扑洒不开了。
  此外,还有搐打。搐打一般是指用手拿着鞭子之类用力抽打,对象可以是牲畜,也可以是物品。例句:那个毯子奇脏,你搭了太阳地里晒晒,找根杆子搐打搐打。
  敲打与搐打的不同在于更强调敲的动作。
  例句:打烟筒的时候你得找个东西敲打敲打,把里面的烟灰敲打下来。
  敲打除了实义外,也引伸为对人的某种提醒和警告。
  例句:你就是个属破车子的,隔上二日就得敲打敲打!
  -
  户的
  读音:读如字音,一般"户"要轻读。"哪一户的"、"什么户的"在潍县方言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什么样的""何种类型的"或是"有某种资格的".
  例句:你办事太出格了,直接没见过你这一户的!
  这个"户"到底是什么意思?应当写作哪个字才能准确表达这个词的词义?笔者认为应该是"户籍"的"户"这个字。
  究其原委,就要说到明代的户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统一天下之后,做了几件大事。其中一件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天下的臣民,"辨贵贱,正名份",在元代户籍登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户籍制度,并进行全国性的户籍登记。所谓"户"是指以一个家庭为一个登记单位;所谓"籍",就是登记为某种身份和职业,隶属于某种行业以便于官府管理。比如:宗室户,是指与朱明天下有血缘关系的皇亲贵戚;官绅户,则是在朝廷担任职务的官僚家庭。其他还有:民户,即普通百姓。民户又分为农户,种地的;儒户,教书读书的;医户,给人看病的郎中;甚至还有乐户,做娱乐业的(也包括提供情色服务的)。丐户,职业要饭的。与民户相对的是军户,即职业军人,在朝廷有军籍的。军户还细分为校尉,军官;力士,特种兵;弓辅手,射手;军匠,工兵。七行八作有手艺的人单独为一类型,叫匠户。具体又分为:厨师、裁缝、泥瓦匠、车船匠……等等不一,条分缕析,非常详细。比如在沿海一带支灶煮盐的,就叫灶户。直到今天,潍北、昌北沿渤海一带,很多村庄的名字就叫"灶户王"、"炉户李"之类,究其原委,就是这么来的。
  明代有这么多不同的户,而且这些户是在政府登记备案,归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比如,民户归户部(约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管理;军户归兵部(国防部),匠户归工部(建设部),不能"跨行业"使用。每个户只能做"户内"分管的事,不能管到别的户那里的事,世代相袭,不容变更。历史的惯性很大,就把一些词语带到了今天。
  比如现在我们还把打猎的人叫做猎户。使用更广泛,更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词是庄户。庄户应该是"农户"的口语版,也不排除是一些为过去田庄打工的农民的俗称。总之,一说"庄户"就是指种田的人。所以过去潍县人把种地叫"下庄户地",把种地的人叫"庄户人家".其实这一切都肇始于明代洪武年间那次政府行为——户籍登记制度。这些称呼历经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变异,时过境迁,当时的生活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只有这些称呼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今天,传到我们的嘴里,我们还在使用,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已经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了。
  "……户的"就是这样一个词。我们弄明白了"户"的来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潍县方言中常说的"户的"的意思了。
  例句1:没有事你别揽些胡萝贝薅(意为管闲事)——你算哪一户的?!
  意即这种事不在你的管辖范围之内,你没有资格来管。
  例句2:你这是办了些什么事?叫你弄得乱七八糟的——就没见过你这户的!
  意即你办的事太出格了,在所有的"登记户"就没有你这一种!
  -
  可巧
  巧在潍县话里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形容词,表示人心灵手巧。
  例句:那个闺女手奇巧,什么针线活儿也会做。
  二是作副词用,表示赶巧,巧合。
  例句:才上超市买了把伞,一出门,下开雨连,你看巧不巧!
  有时也会反用。
  例句:才穿上双新鞋,一出门,下开雨连,真是巧煞连!
  这个意思,有时也说碰巧。
  例句:你来得正好!碰巧我今每歇班,没出门,要不你还碰不上我!
  碰巧有事出意外又恰好赶上的意思,同样的话,有时也用"延巧了",或者是"延上了",都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赶巧了".潍坊话里有一个常用的俗语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情景对话:
  甲:嫂子,我还信着我来晚了,赶不上优惠大酬宾了。没信着活动推迟了,我来得正好!
  乙:可不,"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就是好时气(运气)!
  有时也用巧了,或者正好,表达同样的意思。潍坊话中有一个调侃(歇后语)——潍县人不中说,说着王八来了鳖——说谁来谁!
  话有点糙,但表达的意思却很准确:就是几个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说某个未到场的人,一说,这人便会出现。类似于普通话里的"说曹操,曹操到".过去潍县话形容赶巧的事,经常会借用说书人的一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因为说书人说的传奇故事里,总是充满着巧合和巧遇。用潍坊人说得更多的一个俗语表示,就是"巧儿她爹碰上巧儿她娘了"!
  例句:夜来后晌播那个电视剧的大结局啊,怎么会那么巧呢?真是"巧儿她爹碰上巧儿她娘了"!
  巧这个词在潍县方言中还表示完美,适当的意思。比如"巧个儿".读如字音,"个"字要儿化。表示人长得高矮适中,不胖不瘦,匀称好看。
  例句:人家那个闺女长巴得不胖不瘦,周身里四称(读衬)是个巧个!
  潍坊人把孩子的长相遗传了父母双方的优点,叫做"巧随".
  例句:你看这个孩子长得俊啊吧,把她爹妈的好埝都随上了——巧随!
  潍坊人也用"巧"字形容好看的东西,比如:把好看的云彩叫做"巧云".过去潍坊有句俗语,叫"七月八月看巧云".农历的七、八月,正值初秋,秋高气爽,天上经常变幻出玲珑好看的云朵,这就是潍坊人说的"巧云".
  情景对话:
  甲:你看天上那些云彩好看啊吧,又像是山,又像是树,看着怪舒坦。
  乙:人家都说:"七月八月看巧云",一点不差!
  -
  "耍"字义广富有特点
  "耍",除了玩耍的意思之外,在潍县方言中,有好几种解释,既可以当动词,又可以作为名词使用,名词的"耍儿"是潍县方言的特色用法。
  耍(儿)
  读音:若字音。一、动词(重读,不儿化),玩耍的意思。
  例句:你一天到晚光知道耍,把正事都耽搁了!
  二、名词(轻读,儿化)。
  1、过年节时的各种民俗游戏的总称。
  例句:今年过年奇热闹,又是龙灯,又是旱船,一大些"耍儿".
  2、引申为一个人的本事和本领。
  例句:他净开口说大话,谁还不知道他那点"耍儿"啊——不行啊!
  3、也引申为某人某事的可能性,相当于"有戏没戏".
  例句:他办的那个事,怕是没有耍儿(没有戏)。
  4.进而引申为某种行为方式,如"土耍"、"洋耍"等。
  例句:他那些办法净些土耍,办不了大事。
  5、也拓展为某种技能。
  例句:你别"门缝里瞅人——把人看扁了"!人家那个人可是一大些耍儿!
  "耍"这个词是典型的潍县词,附近其他地方的方言中用的极少,所以有个词叫——潍县耍。即具有潍县特色的事物和处理方式。
  例句:扎风筝是个"潍县耍",别埝的人弄不了啊!
  "耍"作动词,四川方言中用得最多。这个词是不是随四川移民而来,尚待考证。但作为名词的"耍儿"(轻读,儿化)是潍县方言的特色用法。耍这个词涵盖了年节期间一切民俗表演,包括锣鼓、秧歌、旱船、龙灯等等,所以筹备这些表演有一个词,叫"办耍儿".
  情景对话:
  甲:进了腊月就看不着你的人,忙活什么啊?
  乙:这不是接了个差使,要办耍儿啊!
  甲:办耍儿好啊,奇热闹!到时候去看看。
  乙:正月初三上街,擎管看。
  潍坊的"耍儿",解放前是各大商号出钱办,有慰问市民的意思;解放后是街道组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最后的兴盛,主要由各行业局主办,比如机械局、二轻局、纺织局,商业局等。主要的"耍儿"有"高跷".人踩在跷棍上,矮则半米,高则一米,并扮演各种角色,走出各种花样,如"钟馗嫁妹"、"猪八戒背媳妇"等等。
  旱船,也叫"跑旱船",表达水族景象,主要有两个人表演,一个在船里,女性,表演年轻的女子,潍坊话叫"船媳妇儿".与船媳妇儿共同表演"跑旱船"的,是老艄公。老艄公用桨作划水的动作,指挥旱船左摇右摆,扭出好看的舞蹈动作,船媳妇儿与艄公要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才能珠连璧合,往来生姿。
  潍县耍中最壮观的项目是龙灯。潍坊人叫"耍龙灯",也叫"耍大龙".龙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长达十余节,软硬相连,中燃灯炬,流光溢彩,十分壮观。据说"潍县耍"兴盛之时,仅东关就有五六条"大龙".
  -
  衿着
  读音:读如"斤着".潍坊人把用手提着某物或向前拉动,叫做"衿着".
  例句:这里有一幅画,你先衿着,我把它挂了墙上去。
  "衿着"这词在潍坊人经常说,表示用手提一些不太重的物品,含有轻轻用力,不要失手的意思。但要写出这个字,是很难的,因为即使是在很专业的工具书中,也查不到有这个音和这个意思的动词。只能猜想它是转音,或者是假借。因此选定了"衿"这个词。它虽是名词,表示人的衣衿,但要让衣服穿好,还是需要"衿"这个动作的——把两边的衣衿掩在一起,就需要"衿"这个动作。名词动用,在语言中不乏其例,也符合潍坊人所说的"衿"的词义。当然,这也只是推想,不作定论的。
  "着"字作为后缀,在普通话里多表示状态的持续,类似英语中所谓"进行时",但在潍坊话中却直接表示某种状态。比如抱着,读如"布着",表示抱的动作。
  例句:你抱着孩子出去耍耍,我歇歇。
  还有捩着。读如"录着".捩着与抱着的区别在于,抱的动作要求抱的对象要离开地面,以上肢的力量将其抱起;而"捩"的动作则不强调抱起,只是勉强拖离地面。
  例句:你捩着个布袋子,奇沉啊似的,里边些什么?
  所以,有时候也用作捩哒着。例句:你捩哒着个孩子,不如把他抱起来,还省劲。过去男家长看孩子喜欢让孩子跨骑在自己肩上,潍坊人叫"将将着",读如"酱酱着".
  例句:你将将着个孩子,大高高,别叫他掉下来跌着。
  "着"用在形容词之后也表示某种姿势和姿状。例如"喇八着",读如"蜡八着",一般表示双腿向外分开。近似的还有"劈喇着".喇八与劈喇在表义上有轻微的差别。喇八多指两腿向外呈八字状分开;劈喇则多指双腿呈三角形叉开。二词均含有一定的贬义,多形容人姿态不雅。
  例句:
  甲:你看你站没站相:劈喇着个腿,怪难看!
  乙:(辨白地)我这哪里是"劈喇"?我这是"喇八"!
  甲:(不耐烦地)喇八也不好看!
  在表示身体呈某种姿态时,也用"……着"这种构词方式,比如"趴趴着",表示人面朝下俯卧。
  例句:趴趴着困觉(睡觉)不好受,困起来怪使人。
  还有"仰噶着".姿势与"趴趴着"相反,面朝上仰卧。惬着,泛指躺着。
  崴块着,半屈半躺的姿势,一般指临时休息一会儿。蛄搐着,读"古出着".表示人萎靡不振,没有精神。近似的还有"猴翅着",读"吼翅着",表示蜷屈在角落里,有点落魄,精神不振。
  例句:你咋来?一个人在那里猴翅着,蔫蔫搭撒地,病啦?
  -
  反蹬
  反蹬是指人喜动好斗,所指主要是未成年的男孩子。如果是形容已经成年的男青年好勇喜斗,会说楞挣,这样的人被称为楞头青。
  例句:他从小就好反蹬,长大了楞楞挣挣地,是个楞头青啊!
  与"反蹬"近义的词还有蹭。形容词,一般表示未成年人天性多动。
  例句:那个孩子奇蹭,上天摸地地,没个安稳。
  也说"反"."反"是个动词,在程度上要比蹭严重,有放纵、张扬、不受约束的意思在里面。例句:这个孩子好不蹭,离了大人的眼,就待反下天来!
  近义的词还有"作"."作"是"作孽"的省略。与"反"相比,有明知故犯,甚至不计后果的意思。
  例句:那些孩子奇能作,点着爆仗往人家屋上扔——多吓人啊!
  过去潍县话中有一个调侃,叫"土地爷跳城墙——神作神反"!
  例句:些男孩子凑成堆,不是抗拐就是拔骨囵,真是"土地爷跳城墙——神作神反"啊!
  形容男孩子多动不安的词还有"梭"."梭",读去声,形容词。梭本来是织布机上的一个部件,来回移动不停。名词作形容词用,表现孩子多动,没事找事。形容这样的孩子,往往叫他们为"梭猴子".
  据过去织过"大机"的老人讲,"梭猴子"是旧式织布机梭子上的一个机关,形如猴子。所以也把性情调皮、多动好反的孩子叫"梭猴子".例句:他好不能反蹬,奇梭,和个"棱猴子"似的。
  另外还有一个词,形容男孩子好动而抗摔打,这就是"皮".皮与蹭等词比较起来,更侧重说孩子"顽皮"和"皮实".
  例句:个男孩子,长到七八岁,好不皮啊!
  形容孩子喜动而又颜面厚,叫"皮裂扯地".
  例句:他奇能和人家打个仗,大人说也不听,皮裂扯地。
  -
  "嫌号""呲啦"是批评人
  潍县方言是一种很丰富多彩的方言。体现在词汇上就是往往通用语言只用一两个词表达的意思,在潍坊话里却用四、五个词来表达,而且程度、使用、色彩、味道都不一样,体现了语言的细致与精微。
  -
  喳咕
  读音:读如字音。几个人在一起小声说话。
  例句:人家开着会,那几个人就在那里喳咕。
  喳咕是拟声词,几个人在一起小声说话但外人又听不见说的什么,就是"喳咕".喳咕可以重叠,但重叠的方式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喳喳咕咕,表示小声在那里议论,还有议论起来没完的意思。
  例句:都上着班,恁在那里喳喳咕咕地干什么?
  喳咕喳咕,则表示几个人在一起讨论讨论。
  例句:这个方案行啊吧?恁几个人再喳咕喳咕。
  与喳咕近义的词还有——叽叽。叽叽也是拟声词,也表示几个人在一起小声说话,但更偏重于没有意义的议论。
  例句:恁就光知道叽叽,有什么用啊?!
  因为"叽叽"含有这样的意思,在用的时候前面往往加"胡"——胡叽叽。
  例句:有事说事,没有事别胡叽叽!
  潍县方言中形容小声说话的词还有:嘟囔。读音:读如字音。小声说话。
  例句:他挨了批,不服气,在那里自个嘟囔了一下晌。
  与喳咕和叽叽相比较,嘟囔更偏重于一个人小声说话,自言自语,自问自答。重叠使用经常表示一种状态。
  例句:挨了批,他不服气,就在那里嘟嘟囔囔的。
  潍坊人还创造了一个词,表示某人不满意某事,但又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小声在那里自说自话,这个词叫"小嘟囔".
  例句:有什么事就说出来,光小嘟囔有什么用?
  表现一个人对某人某事不满意,又不直接批评,而是翻来复去说个没完,叫"嘟嘟".
  例句:就这么点事,都嘟嘟了一下晌了,烦不烦啊!
  -
  背晦
  读音:读如字音。
  例句1:他就是不讲理,在那里翻来复去地背晦。
  例句2:他上了年纪,老背晦了。
  背晦这个词,老潍坊人用得很多。其实,不止是潍坊,其他的地方也用。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免有点背晦。"就是一个例子。正如《红楼梦》所用,背晦的本意含有因年老或智力有问题而不明事理,做事乖张的意思。但在潍坊话中,还有胡搅蛮缠的意思。
  例句:他明知道那个事不行,还是在那里背晦!
  在用这个意思的时候,也常用成胡背晦。
  例句:你不用胡背晦,再背晦也不行!
  同样的意思,潍坊话中还有摆方。摆方的意思比背晦要轻,有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设置出很多条件,逼人就范的意思。
  例句:那个孩子真能摆方,简直叫他置造杀了!
  置造与摆方同义,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与上面几个词近义的词还有"使作".使作含有因某事不满意或未达到目的而发泄情绪的意思。
  例句:他置造着要买那户(样子)的手机,大贵贵,没给他买,这就使作开没有完了!
  同样的意思,有时也用摔打(读:shueida)。摔打的情绪发泄更多地表现在肢体和行为上,有给脸子看的意思。摔打可以重叠使用。
  例句:你不用摔摔打打地,不就是没给你买那个手机啊?!
  -
  巴数
  读音:读如字音。斥责、数落。
  例句:夜来后晌喝酒喝醉了,叫俺爹好一个巴数!
  巴数有狠狠批评的意思,但在具体用法上,多指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同辈之间都不适用。
  可以说"叫俺爷爷巴数了一顿!"但不能说"叫俺儿好一个巴数".
  -
  发落
  读音:读如字音。批评、受处置的意思。
  例句:这回考试没及格,俺爹把我好发落,伏假不让我出去耍,罚我写作业。
  "发落"比"巴数"的程度要轻。发落也只有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适用。但在具体使用当中,更侧重家长对孩子。含有教育、让其接受教训的意思。
  -
  嫌号
  读音:读如字音。批评、埋怨、嫌弃。
  例句:夜来后晌家去晚了,叫俺娘好嫌号来!
  "嫌号"含有批评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埋怨与嫌弃,有情绪发泄的意思。
  -
  呲啦
  读音:读如字音。向某人表达不满。
  例句:和面把个盆砸了,叫俺老婆好呲啦!
  "呲啦"批评的含意较少主要是表达情绪上的不满,可以重叠使用。如"那个伙计态度奇熊,说话呲呲啦啦的。"也可以简化,只用一个字:"呲"表达同样的意思,轻读表示程度较轻,含有嘲讽(说别人)和自嘲(说自己)的意思。
  例句:开会的时候打了个小盹,叫主任好呲儿。
  重读则表示程度较重,比较严肃,没有嘲讽的含意。
  例句:他和人家打仗,叫人家找了门上,叫他爹好呲来!(重读)
  潍县话中有个调侃(歇后语):屎壳螂子拱了尿壶里——找着挨泚(呲)!
  -
  迂磨
  读音:读如字音。做事磨蹭,不爽快。
  例句:你怎么这么磨蹭?就待叫你迂磨杀!
  迂磨在潍坊话里泛指人做事磨磨蹭蹭,没有效率。有时也用"絮磨".絮磨与迂磨的区别在于:絮磨也是磨蹭,但更偏重于在细节纠缠不清或做事不专心,没有效率。
  例句:就那么点作业写了半天了还没写完——光絮磨着耍连!
  与絮磨近义的词还有"兀絮".读若"务绪".兀絮也指做事慢,没有效率。与絮磨的区别是:絮磨有做事不专心的含义,兀絮多指做事不得法。
  例句:叫你切点白菜就待兀絮杀——你不会先把些老帮子劈了去!
  近似的词还有:粘掺。粘掺在含义上更侧重人做事不利索,不爽快,让人替他着急的意思。
  例句:叫你办点事就待粘掺杀——天多怎了,还不快去?!
  -
  兀迂
  读音:读若"务于".兀迂多指人的个性懦弱、不机灵。
  例句:那个人奇兀迂,什么事也不能指望他。
  说人性格迂钝、迟慢也用另外一个词:粘糊。粘糊本指饭食,用在人身上,多指为人处世不爽快,无决断。可以重叠使用。
  例句:他那个人整天粘粘糊糊的,三脚派(踹)不出个屁来。
  与"粘糊"近似的词是迷糊。迷糊与粘糊的区别在于,粘糊多指个性迟慢,而迷糊多指思维不清。
  例句:他就是那么个迷糊人,整天家和没困醒醒啊似的。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