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5 09:25
鄌郚总编

牛钟顺:读穆陶先生长篇小说《戊戌变法》

  碧血赤心试剑锋
  ——读穆陶先生长篇小说《戊戌变法》
  牛钟顺

  "鼙鼓惊天,歌舞华诞,雨雪北风。阅千年史笔,连篇累牍;吃人见血,牙齿峥嵘。拍岸奋发,死生度外,碧血赤心试剑锋。回首处,犹雨歇云幻,迷雾重重。
  几时天下为公,大同梦桃源水流声。探天人奥义,风云际会;捐躯报国,多少英雄。败贼成王,千秋功罪,尽付古今月旦评。待凝目,看江山万里,共沐春风。"
  在戊戌之年读穆陶先生的最新长篇小说《戊戌变法》,其审美体验可谓百感交集,难以名状。一百二十年前的历史风云虽已遁去,遗留的精神力量却并未走远。
  "跪下!"一声喊叫,惊心动魄!
  谭嗣同等六人却没有动,依然直挺挺地站着,像一根根铸在地上的铁柱子。
  "跪下!"随着又一声喊叫,刽子手手中的大刀举了起来,闪着白惨惨的亮光。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突然仰头大呼!
  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字,定格了那一惊心动魄的时刻,定格了那一壮怀激烈的历史瞬间。两个甲子前的此时,亦即1898年6月11日,一场着名的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开展得如火如荼。及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蒙难,历时百余天的变法运动就此戛然而止,宣告失败。
  据笔者考证,作为历史的艺术回望,用小说形式来观照这一段历史的,这部作品应是第一部。这一段历史是客观存在,当然是历史的真实。而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按照创作的规律,当是艺术的真实。一个具有责任担当的历史小说作家,在其描写对象面前,一定是既能俯视历史,指陈得失和警醒当世,又能平行叙事,客观面对历史的横流和曲回。穆陶先生亦践行如是。
  毋庸讳言,文学的滥觞,自是人类寻找自身存在精神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穆陶先生慨叹:在小说写到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在写到爱国志士喋血菜市口的情节时,不禁扼腕叹息,久久不忍下笔,至于痛心泪下。但终于还是写了下去,因为惨痛之巨,教训之深,可做镜鉴之资:单凭救亡图存的意志与热情,却不懂得或者不能够取得军权,以至于敌对势力以军队为后盾发动政变,维新大业随之毁于一旦。然而,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历史只有过后的总结。
  纵观整部作品,当是以塑造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趋势。只有他们个人的毁灭,方可激荡那个积贫积弱的满清王朝。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轴上,回看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个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像是一根长长的链条,贯连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将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流血,失败与耻辱,抗争与拼搏,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全部容纳于其中。戊戌君子身上的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崇高精神,亦是那个时代不容抹去的闪光印记。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华民族的群英谱中,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崇拜英雄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尊重英雄的时代,方是盛世的真气象。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一百多天却是可歌可泣的历史转折点。穆陶先生的这部小说,正是站在这样的思想维度上,展现出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为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穆陶先生以八年之力,以十年磨一剑的魅力与精神,不仅精心绘制了一幅爱国主义历史画卷,更是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鲜活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生动还原历史现场,深度开掘心灵记忆,全面检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难历程,可谓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一部扛鼎之作。如此,读来怎不慷慨悲壮,又如何不发人深省?!
  作为潍坊市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代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当年曾由陈荒煤先生亲自介绍加入中国作协的穆陶先生,乃是笔者的良师益友。先生所着《穆陶文集》收录了《红颜怨》《孽海情》《林则徐》《屈原》《落日》《涧边文丛》《爱吾庐吟草》等为精装八卷本,可谓鸿篇巨制,熠熠闪光。先生之风,亦如成熟的谷穗,愈是饱满,愈是低垂着自己的头颅。笔者景仰穆陶先生,不只是因为他的如椽之笔,亦是因为他的虚怀若谷和诚以待人的品格。在这部作品里,更是汇集了他对历史与现实双重思考的积累,倾注了至为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深厚的创作功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