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5 09:49
鄌郚总编

刘培和:家乡的路

  家乡的路
  刘培和
  我的家位于安丘市西南部的郚山镇。这里南邻沂水县,西靠临朐县,属三县交界。该镇在太平山与大安山之间,山峦叠嶂,群山披绿,山水辉映,花果飘香,是一个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于人居的风水宝地。
  但在改革开放前,这里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政府无钱投入修路,人民生活、出行十分不便,真可谓"春风不度玉门关".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这里县与县之间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不能通公交车。我的姥姥家在沂水县,走姥姥家,需要步行30多里的山路,到临朐县大关镇车站,才能坐上少得可怜的公交车。在那个年代的郚山镇公路,不但不能通沂水县,就连通往安丘县城的公路,路况也极差,没有硬化,全是沙土路。一遇大风天,便尘土飞扬、沙尘暴一般,遮天蔽日。若到夏季连续几天大雨,公交车便不能正常通行,几天不到郚山是常事,急需到县城办事的人们只能是翘首等盼。这是因为郚山镇东边的鲤龙河(汶河上游)河床上是滚水桥,连续几天大雨,洪水漫过桥面,公交车是根本没法跑的。当时有一首打油诗:"郚山大桥埋沙中,汽车停住靠人拥;电灯底下罩子灯,广播喇叭蚊子声".其中前两句,就是当时郚山公路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我的村叫泥沟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路况也是很差的。"泥沟泥沟,街道难走;一到雨天,花鞋难路。"雨后的泥沟街道,泥多,泥粘,很难行走。当时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各级团组织学习临朐县李家庄团支部,我们村团支部便组织全村团员青年,到河滩义务抬沙垫路。这一举动后来形成制度化,只要下雨过后,团员们便自觉拿着家中的扁担绳筐来到街上,肩挑人抬干得欢,因而受到全村群众好评,同时也被共青团安丘县委表彰为先进团支部。
  改革开放后,郚山镇党委政府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加大了资金投入,使路况得到根本改善。目前,全镇公路路面不仅宽敞,而且全部实施了硬化,实现了四通八达。现如今,郚山镇不仅通往安丘市里的公路按标准修建,就连南接沂水、西到临朐的公路也全部实现了硬化。郚山大桥已建得非常壮观。一到夜间,璀璨靓丽,把山区小镇装扮得格外漂亮。埋沙中的滚水桥早已成为历史,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飞速发展的家乡公路,为郚山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许多国内外大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兴业。如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太平山、大安山风力发电厂,投资6亿元建黄皿山风力发电厂;山东天恩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天恩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还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军工企业山东金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全镇外来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已达15个之多。
  四通八达的现代公路,不仅给家乡人民出行带来了方便,更是给家乡人民的致富奔小康插上了金色翅膀。家乡村民种的无公害大棚西瓜、有机西红柿等蔬菜已远销江苏连云港、济南、青岛、河北省等地;马朗沟、北张家庄子等村还建起了农贸批发市场,统一收购,集中批发。真可谓"好酒不怕巷子深".
  随着现代公路的发展,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家乡人在交通工具上也不断更新。自行车使用已越来越少,大都已改换为摩托车和电动车。村中各家门口停放的小轿车也悄悄地多了起来……
  随着公路的发展,家乡的生态旅游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整个郚山镇大小山头已全部绿了起来,郁郁葱葱。太平山、大安山的山顶已修上了公路,风力发电成为山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五龙山风景区已达国家3A级标准,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南官庄、鲁家哨等村办起了"农家乐";五龙湖风景区已达国家2A级标准,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胜地;因而郚山镇被授予国家级生态镇、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全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景区、省级文明镇。
  如今,沐浴着清新的春风,开车回家走在家乡的林荫大道上,两边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真是惬意极了!
  啊!郚山镇,我爱你!家乡的路,我喜欢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