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4-02 11:07
鄌郚总编

潍上古诗词略说

  潍上古诗词略说

  三部诗歌总集概览潍上诗词
  我国文化典籍,一向按"经、史、子、集"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录学上称为四部分类法,从唐初形成,一直沿用到今天。经、史、子、集不但构成了我国传统学问的主体,也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一个方便的法门。经部,为儒家经典、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和谶纬类文献,史部乃历史类著作,子部专列诸子、艺术类等着述,集部专指诗词文赋等文学类作品。诗歌总集,就是集部类中多人所撰诗词的合集。从诗歌总集中,最能概览一方诗词风貌。迄今为止,我们发现古代潍上主要有三部诗歌总集,分别为《白浪河上集》《潍诗采录》和《北海郭氏诗存》。
  -
  《白浪河上集》: 补苴全潍战事
  《白浪河上集》又作《潍阳虏退集咏》《白狼河上集》,明代王洵编辑。这部诗歌总集得以行世,全赖丁锡田刊印以传。丁锡田民国二十一年(1932)开始编纂《潍县文献丛刊》第一辑,前面有《潍县文献丛刊叙目》一文。文中记载:"年来锡田从事搜求乡邦文献,获见孤本二十余种。念一县事实及诸先辈之手笔,不应个人自秘,拟为次第校刊,公诸同好,目列左方。"丁锡田先生当时记载的23种拟刊书目,尚无《白浪河上集》。由此似乎可以推知,丁锡田民国二十一年(1932)尚未收藏《白浪河上集》,后一经珍藏,遂先于他书刊印。
  崇祯十五年(1642)、十六年(1643)间,清兵犯青齐诸地,势如破竹,时惟潍城固若金汤。这本诗集就是清兵退后,诸士大夫庆贺周亮工全潍之功,纷纷寄和之诗歌合集。集中共收录了115名诗人的近二百首诗歌。这些诗歌以唱和周亮工退虏诗为主,一洗传统士大夫萧淡散然之风气,代疾风迅雷之音;弃雪月风花,惟金戈铁马。或叙守城之备,或记歼虏之行,或述守城之方,或思用兵之谋,皆以念周亮工全潍之勋,补全潍战事之纪为要。在这一百多名诗人中,共有53名潍邑文士。所以这部诗歌总集不独有临事写照之实,更有补苴潍上文献之功。其中徐孔成、王际新、胡振奇、杨瑗、王鸣世、王廷琦、王洵、王廷猷、李葆玉、亓镛、张自然、王儒等数十名潍邑诸生之诗,仅见此集。当然,《白浪河上集》所收录的诗歌,有许多"非诗人之诗",佶屈聱牙,少性情抒发,读之味同嚼蜡。比如陈祝丰一首诗,诗题为《援师数千,依潍者两月余;城内小民既取给于侯,而援师之刍茭复无时缺,亦他邑所未有者,纪之》,其诗为:"军政繇来虑脱巾,况惩畴昔震千邻。花封欲并系桑固,甲士无教呼癸频。一橐俸余倾若洗,千仓穑宝积相因。国家泉海今谁倚,应向东潍驰召纶。"虽然是诗的形式,其实近于八股文,枯燥无味。所以《白浪河上集》虽然是一部诗歌总集,可它的历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不可视为诗词规范。
  -
  《潍诗采录》:辑佚明清诗人
  《白浪河上集》之后,清代张彤偕其门人张诩纂辑的《潍诗采录》,才算是古潍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张彤,字虎拜,号鄂楼,浙江乌程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本书乃张彤官潍县知县时辑,这是错误的。张彤并没有担任过潍县知县,辑录此集时他任登莱青兵备道。
  集内卷一载明诗,卷二、三、四载清诗,共载明代嘉靖至清代嘉庆诗人50家,诗凡400余首。四卷之内,独收韩梦周185首诗,其他诗人多在三五首之间。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盖彤以选诗为主,去取至严,非如其他各书,以存人存诗为主,选择较宽。彤所得虽少,卷帙不丰,然至为精当也。"
  今天看这本总集所采录的诗人,除了韩梦周、杨青藜、刘以贵等寥寥数家之外,其他40余名诗人的作品皆仅见此集,其他书中,还没有发现记载。
  但是《潍诗采录》并非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去取至严",如集中独收韩梦周诗,便有185首之多。与其他诗人相比,多寡悬殊。张彤在序文中写道:"乃今搜罗所及,仅仅止此,岂世远而文献无徵,流传者少欤?抑断帙残编,沉埋未出也?"可见当时张彤在搜集潍上遗诗时,已号称艰难,仅以存诗为要,非以选诗为任。清代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五"张鄂楼观察
  -
  山似茕然云似孤花飞燕子雨吹庐
  《潍县志稿·艺文志》前序云:"齐鲁之于文学,其天性也。顾春秋迄汉以来,先贤先儒,潍独无闻焉。岂果无其人与?抑以变乱相寻,文字残缺,遂湮灭而不彰与?然自平寿唐氏崛起宇文周代,父作子述,绵延至唐,而文风斯鬯。厥后,韩夫子之《拟议集》,吴长文之《政事纪》,以及綦崇礼、王嵎之《北海集》,一则草麻枢府,一则树帜词坛,彬彬郁郁,盛矣哉!"这段话叙述了明清以前潍上艺文着作情状,当然那句"盛矣哉",只是夸张之辞,并非真正的历史情实。如果只看古潍文学,正如孙敬明先生在《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中所云:"潍县文学上承汉唐北海之余绪,历五代而至明清,因其历史传承和地理位置所使然,故由明季而清代转至极盛。"隋唐五代宋元时,可以说是潍上诗歌的滥殇期。
  -
  隋唐五代:韩熙载的独角戏
  各地对于古代乡贤前哲,大都是远绍耆旧,扩大化记载。平寿唐氏唐次、唐扶、唐彦谦等,还有宋代的吴演、元代的萧等,潍县方志一直都把他们归属于古潍诗人。其实他们都是世居外地,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算本土诗人。例如平寿唐氏,很早就外迁了;王嵎寄寓吴兴,吴演世居东平,萧占籍奉元。可是我们的历代县志,向来为他们立传。这主要是为了说明地方文化渊源有自,再就是为了填补历史脉络空白。
  《周书》卷三十二、《北史》卷六十七的唐瑾本传中,记载唐瑾着有赋、颂、碑、诔等文章20余万言,《潍县志稿·艺文志》即据此着录,现在都佚失了。
  唐代唐次的《盛山唱和集》,是唐次于贞元八年(792)至贞元十九年(803)署开州盛山(今重庆市开县地区)之时,与当地文士往来唱和的诗歌集。今是集散佚,唐次的诗亦未见存世。
  唐扶是唐次之子,元和五年(810)进士,历授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团练观察使等职,新旧《唐书》各有传。他的诗还保留着汉魏时期风格特点,其《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云:"偶圣为舟去,逢时与鹤来。寒声连晓竹,静气结阴苔。"沉郁之间,自有寄托。
  唐彦谦是唐代较为着名的一位诗人,他是北海平寿唐次之孙,因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先生。今有《鹿门先生集》传世。《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云:"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无不出于辈流。"其诗初师温庭筠和李商隐,后尚杜甫,尤工于七言诗。《全唐诗》载唐彦谦诗共二卷,共187首,残句一联。
  五代韩熙载的诗文,大都亡佚。今可见者,仅马令《南唐书》存诗三首,《全唐诗》存诗五首,句两联,《潍县志稿》录诗四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清末张昭潜辑有《南唐韩文靖公遗集》,以辑佚韩熙载着作,也仅仅从《全唐文》等书中搜辑了诗文十余篇而已。《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及此书云:"昭潜以乡梓文献所阙,曾为搜集成帙,即是书也。惟搜访未周,所录过少,仅文六首,诗四首而已。文曰《宣州筑新城制》,曰《分司南都乞留表》,曰《上睿帝行止状》,曰《真风观碑》,曰《汤泉院碑》,曰《元寂禅师碑》;诗曰《感怀》,曰《溧水无相寺赠僧》,曰《送徐铉流舒州》及《题妓泥金带词》。惟昭潜所录,殊嫌漏落,既不着其出处,更未较其异同。即如《分司南都乞留表》一篇,乃昭潜录自《全唐文》者,与《南唐书》所载《乞住阙下表》文字完全不同,似应并为录出,方完备矣。"另郭麐《潍县竹枝词》第八十二首后注,记载韩熙载还曾创作过词,可惜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韩熙载的诗虽然存世较少,不过每一首诗都极有意味。《感怀诗》其一:"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目前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花边旧居处。桃脸蛾眉笑出门,争向前头拥将去。"遣词疏荡,极富性情。
  -
  宋元时期: 潍上诗寥寥无几
  宋元时期,潍上诗人也非常稀见。有诗歌传世的仅有史温、吴奎、綦崇礼、綦革、王嵎、李璮、吴演、萧 等。
  吴奎的诗,现存世仅五首,皆为五言古诗。与綦崇礼一样,他的诗歌还是呈现出偏于说理的特点,面貌并不洒脱。
  古代潍地,以北海名集的书籍共有五种。一为汉北海太守孔融的《孔北海集》,一为唐北海太守李邕的《李北海集》,一为宋綦崇礼的《北海集》,一为宋王嵎的《北海集》,一为明高桂的《北海集》。
  綦崇礼现存诗69首。他的《北海集》久已失传,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佚出来,并列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云:"今检《永乐大典》,载崇礼诗文颇多。中惟制诰最富,表启之类次之,散体古文较少,而诗什尤寥寥无几。盖其平生以骈体擅长故也。"
  宋代王嵎亦撰有《北海集》,王嵎,字季夷,号贵英,北海人。绍、淳间寓居吴兴,久负才名,与陆游交善。他的《北海集》也已经散佚,其诗词现仅存三首。周密《绝妙好词》存录两首,《宋诗纪事》存诗一首。他的《夜行船》一词,缠绵旖旎,遣辞富丽,尤为人称道。其词云:"曲水溅裙三月二。马如龙、钿车如水。风飏游丝,日烘晴昼,人共海棠俱醉。客里光阴难可意。扫芳尘、旧游谁记。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綦革是綦崇礼的族兄,《春渚纪闻》记其路遇神异,遂"屏居绝欲,专以修真为务",他的诗现仅发现一首。南宋末年潍州李璮,他的词作金戈铁马,豪气万千。其《水龙吟》词下阕云:"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范德郁是范成进之孙,其《闲居》诗现在仅存残句,句云:"鹤时到书案,花误打琴弦。"读之令人颇生出尘之想。吴奎之孙吴演,工于诗词,其《访国城石氏云》句载:"昔我访君处,树凉炎暑收。今君访我来,城空残雪留。"时空拉合延伸,意味十足。
  元萧 撰的《勤斋集》也久已散佚,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内载文42首、诗261首、词4首。其专于学问,以学为诗,并不追求风姿摇曳的诗格。《四库全书总目》论其诗云:"诗非所长,而陶冶性灵,绝去纤秾流派,亦足觇其志趣之高焉。"
  -
  明季诗词无多物峥嵘渐露憾依稀
  降至明季,潍上的诗文创作逐渐多了起来。如果将明亡之后隐居不出的孙出声作为明代潍邑文人下限的话,这一时期的诗人现在共发现了30余名。主要有刘廷锡、刘应节、刘国缙、王倩、张尔忠、王调鼎、郭知逊、杨青藜。除杨青藜之外,其他人留下来的诗都不是很多。
  -
  明代诗词:从刘廷锡到张尔忠
  刘廷锡现存诗仅数首,其《营丘怀古》句"人代不堪苍海恨,烟芜漫发穆陵春",取径宏阔,颇有沧海桑田之感。刘应节官登要路津,巡视多方,其诗于雄壮中生有柔美气。如《谒韩信祠》一首:"淮阴祠前秋气深,荒林疏雨倍萧森。乾坤百战共刘计,天坎孤忠拒蒯心。岂料山河虚带静,更怜身世误缨簪。霸图帝业俱消歇,独忆将军泪满襟。"荒林疏雨,帝业山河,皆在诗人笔下揉置一处。刘国缙,字义斋,号敬夫,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原籍金州道,后家于潍。《潍诗采录》共收录了他33首诗,其中《东牟杂咏》便占了19首,应该是从他失传的《东牟集》中选录的。他的诗意象比较明了,遣意也是清新幽潜一路。如《山居二首》:"云水无心栖翠微,斜阳寂寂掩柴扉。风清鹤唳梦初觉,月上潮平渔未归。因种胡麻开石麓,为耽村酒典蓑衣。层崖深处杳人迹,蝴蝶满山高下飞。""一自归来饭野芹,悠悠世事未曾闻。清闲同调只应鹤,懒慢相怜除是云。野店无钱偿酒债,寒潭有社着诗勋。老夫新领湖山牒,十里烟霞未许分。"今天发现的王倩诗歌共有九首,其中八首是潍阳八景诗。从张起岩而后,吟咏潍阳八景的很多,如陈调元、于际隆等。可似乎只有王倩的潍阳八景诗脱离了应景而作的窠臼,真正以八景写我心。其《西山霁雪》:"雪花飘飒大如拳,万丈银瓶接碧天。我欲骑驴问春信,前村觅得一枝还。"《麓台秋月》:"东阁邀宾自一时,唯余脱粟飰交知。而今识破繁华梦,月满荒台痴不痴?"
  张尔忠的诗现在仅发现了十数首。他的诗虽然驳杂不一,未为上乘,可是他的文章却是鼓角悲壮,郁郁其中,情学识三者皆备。《焚余摘》中《上方年兄侍御书》云:"别来沿途,舆夫四散,如秤上鱼,如釜中蚁。苦行路之难者,一十五日,肺肠断裂矣。"刻画惨然,读之目痛。
  -
  杨青藜和他的《石民诗集》
  杨青藜的《石民诗集》是潍邑较为重要的一部诗歌集,也是潍上宋元之后第一部诗词别集。
  杨青藜(约1605-约1699),字禄客,号石民,明朝遗民。明亡后,隐居安邱不仕,肆力讲学,卒后葬于安邱。
  《石民诗集》二卷,卷上载古体诗39首,卷下载近体诗198首,总共237首。
  傅尔德乾隆十六年(1751)序云:"先生称诗中年,晚更与安邱刘翕斋(刘源深)、直斋(刘源渌)两先生肆力讲学,主发明义理,不复为诗。""履夫(刘其旋)为翕斋先生玄孙,曾大母即石民先生女。先生所作焚烧后,更为司李黄君(黄绶)裒集者,皆其封公万九先生(刘汝飞)藏之。""履夫宰嘉定,迎封公就养,封公念令长俸,啬其家费,足竟石民事。值余至,大喜,抚其背曰:‘为我订石民集矣’。因与余键西斋,日夜钩棘,为决择若干首,履夫授之梓。"
  刘汝飞《刻石民先生集记》云:"始先生遭甲申乱,携家走避营邱。归亡其产,往来安邱授生徒以给,长依从曾大父直斋公居。先生女子二,一为大母,一为安邱诸生韩祗先妻。""飞五六岁时,时聒先生语。先生修身,眉端毫甚长,须白引可尺余,年九十二三矣。更二年,闻先生卒。一子企宪,在祗先家,又二十余年卒。祗先弟知微得先生诗集,并与家少傅公书藏之,飞乞归借抄,知微又卒,未及归之,先生集因留飞处。每出则携与俱,畏家人污损。顾无力开雕,复恐亡轶。""辛未春,儿旋令江南嘉定,飞携以来。九月,金樵至,屡为抉择付梓,存先生百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杨青藜自叙云:"日与元启、振铎、雪崖倡和久之,积成卷帙。戊戌秋,子延(刘祚远)在吏部案头置予诗,少傅公(刘正宗)见之大喜,属子延刻之。予适在京师,力辞。又数年,渐近宋儒书,取前所为畀诸火。今所留者,黄子澓野裒集。黄又叙之,余不能违,黄又殁,不忍毁之。"
  自上诸文,复参考傅尔德《杨石民传》、刘其旋《书石民先生集后》二文可知,杨青藜此集,历经辗转,方以刻成。
  杨青藜早年耽诗,先稍成卷帙。因遭明清鼎革之变,避乱去潍,后寓居安邱。晚年与安邱刘源渌、刘源深穷研儒学,遂渐弃诗文一道,专于义理之学。顺治十五年(1658),安邱刘祚远、刘正宗于京师见其诗集,皆欲刊刻传世,杨青藜力为辞之。后来竟将前所作诗集投之于火,幸未全焚。安邱黄绶重为裒集,再欲付梓,然而黄绶又不幸辞世,事遂中止,残集尚存。
  约康熙三十八年(1699),杨青藜去世,终年95岁。杨青藜有两个女儿,一女嫁给了刘源深之子刘行稔,一女嫁给了安邱诸生韩祗先。杨青藜卒后,其子杨企宪寄居于韩祗先家,杨青藜残稿遂存于韩祗先处。过了二十多年,杨企宪去世,这部残稿遂为韩祗先之弟韩知微收藏。刘行稔之孙刘汝飞念曾外祖父之亲,自韩知微乞借残稿手抄,未及归还,韩知微又去世了,诗稿也就存留于刘汝飞手。刘汝飞珍若圭璧,未尝须臾离身,常以无力付梓而心怀戚戚。乾隆十六年(1751)春,刘汝飞之子刘其旋宰令嘉定,刘汝飞亦随之以居。是年九月,巨野傅尔德至嘉定,刘汝飞与傅尔德遂一起编订杨青藜集,刘其旋付刻之,诗稿遂传于今。
  郭榆寿《榆园杂录》杨青藜条云:"所着石民诗二卷,本康熙二十一年禄客手订,初存其长子企宪手,继存其次子知微手,再遂为安邱刘汝飞所存,至乾隆十六年,属巨野傅尔德决择之,为刻于江南之嘉定,即今所传本也,然割裂太甚,次第错杂矣。"此条所记有误。郭榆寿所云"初存其长子企宪手,继存其次子知微手",误将韩祗先之弟韩知微为杨青藜次子,应作"初存其子企宪手,继存安邱韩知微手".郭榆寿又云是集刻本"割裂太甚,次第错杂",郭榆寿又见别本耶?未知何据,记此存疑。
  察《石民诗集》诸事,不惟可知前贤文集刊刻源流,亦可知潍安二地艺楫互递之印迹。潍安二域,于古虽隶青莱有别,然稽古以来,人文相望,姻娅常结,屡见典籍。明清二代,潍籍望族寓居安邱者,明有杨青藜、隆澯、高伦,清有郭汝承、郭象恒、郭象孚,近有陈蜚声,皆着有文名。其未见者,又不知凡几。今《石民诗集》,全赖诸安邱先贤以传,特以拈出,聊以补白。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4-19 16:22
鄌郚总编
  潍上古诗词略说
  斯时最宜文章事潍上风花四月天
  -
  潍上真正的文学高峰,是在清代形成的,民国年间,承其余绪。此外,历代宦游或羁旅侨寓潍上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不少诗文着述。此不赘述。在清代民国期间,潍县共涌现出近300名诗人。也就是说,潍上古诗词作者,是以清代诗人为主流的。从顺治到嘉庆的二百年里,存诗较富者,除郭氏家族诗人之外,主要有高伦、蔡宗襄、刘以贵、朱若宾、韩梦周、陈述经、于祉、刘鸿翱、张丰、宋庆和、齐培元、韩步鳌等。
  -
  此间最多学人诗
  高伦的《麓台集》被高鸿裁收入《齐鲁遗书十八种》中,因其珍藏难睹,现在仅发现了他30多首诗。他的诗意味极浓,才华之间,略有狂狷。如《秋意》:"澹澹雨中花,流年须易华。蒹葭愁客路,蟋蟀入人家。老病秋难问,云山日已斜。可怜疏懒子,犹自滞天涯。"《布衣》:"三百年来一布衣,芒鞋竹杖欲谁依。病中日月疑寒暑,老去行藏无是非。故国黄花秋自好,他乡鸿雁梦多违。康成自信传经后,白眼青天识少微。"
  蔡宗襄精于六书之学,与杨青藜并称于时。他的诗集《意庵集》很早就散佚了。《潍诗采录》收录了他13首诗。其中《车牛叹》一诗,记载了齐地农人在农事完毕之后,赶牛车为商贾送货外地,送抵之后,连车带牛一起卖出这一情状。蔡宗襄虽然为车牛悲叹,字里行间亦浇一己之块垒,世间之愁苦。其诗前序云:"齐以耕商为俗,每穑事毕,辄受贾人转移之值,为具大车致货燕中,至则并卖车牛,轻赍而返,取可兼程,而廉于费也。余甚悲之,作车牛叹。"其诗云:"群雅弄清晓,盘天飞且行。或来集牛背,为牛啄其虫。赋质徒庞然,愧彼噣羽轻。三时筋力极,驱策岁峥嵘。谁复计钧石,交积满厢軨。载途深没毂,呕哑西北行。朝上九折阪,暮趁百里程。长鞭事笞朴,浸渍血毛腥。艰难到京国,诸货列檐楹。车卖人作薪,牛卖人作羹。作薪供灶炀,作羹试新硎。屠门知不远,霍霍听刀声。无言屈双膝,但丐此微生。愿随故乡去,服轭为君耕。老死充君脯,委骨旧田塍。尚有旧抵犊,报告茭牧情。"
  刘以贵的《藜乘集》,载诗140余首。他虽以学问名世,但却极富诗心,此可见学问性情可两行不悖。其《偶感》诗:"谁将斗酒慰离愁,岭表萧条一棹收。水上灵均魂不返,竹边帝女泪空流。参差岐路狎猿狖,笑傲浮名任马牛。自古文章推海外,挥毫可奈已深秋。"其学其情,可见一斑。
  与高伦《麓台集》相同,朱若宾的《蜩鸣集》也被收录入《齐鲁遗书十八种》中,今另有抄本传世。史志中评价他"诗近苏柳,偃蹇终身".从《潍诗采录》收录的诗来看,其诗好为长调,为文极有气魄。其《宝剑篇》句:"君不见,良工铸剑心血吐,吹风鼓冶参元度。宝气盘纡星斗奔,流精闪烁鬼神护。"心力甚伟。
  韩梦周的诗约有600首。《理堂诗集》共分四卷,以编年为序,不以诗体为别,气象万千。卷一为《邱园集》《八公山集》;卷二为《渡江集》《淮南集》;卷三为《小珠集》《清映集》;卷四为《程符集》《邱园集补遗》及《八公山集补遗》。平生行迹,皆可见于诗。陈述经《静吾斋诗钞》载诗一百八十四首,他的《静吾庐文钞》中有解书传记序说诸体,摭拾诸文,长短不论。多者数千言,如《四书解》;短者数十语,如《玑解》。其中《官舍读书记》一篇,翩然有风致;《舅氏郭雁庐先生诗集序》论艺诗文,皆极可读。
  于祉潍邑名宿,然生老于潍,罕为外人所知。他的着作共有九种,其中诗歌今知有三四种,分别为《澹园诗选》《澹园续稿》《澹园近体诗》《澹园未定草》(此未见,疑为诗集),诗作凡近千首。高密李诒经独赏其五言诗,说他的五言古诗似谢康乐,五言律诗似刘随州。但这个意见于祉并不全然接受,据他评价,自己的诗是近于王维的。
  -
  清词艺文两相和
  刘鸿翱的诗古文辞皆有创树,他的《绿野斋太湖诗草》存诗300多首。另有《新营绿野斋唱和集》载诗12首。他对黄叶楼感情非常深厚,其诗有《题黄叶楼》四首、《重步黄叶楼原韵》四首、《三步黄叶楼原韵》四首、《四步黄叶楼原韵》四首。其《题黄叶楼》第四首云:"买得庄田懒自锄,林间小筑学鸠居。百年身世双烹鬓,半榻溪山一草庐。久宦曾无却老策,退耕余有养生书。慢将白傅家园比,洛社风流我不如。"可见其久为宦情所系,一官归去来之清心。
  张丰的诗歌成就在潍县较为突出,他的《蔗园诗存》存诗300多首,其学有根抵,诗意清绝,时人罕有匹敌。如"穿林鸟破烟千缕,隔岸人耕雨一犁。"(《雨后村西闲步》)"无声细雨偏留客,不断青山惯送人。"(《壬申复北上》)"旅馆孤灯催白发,空阶夜雨对黄花。"(《客中九日》)诸联,语辞遣用,皆极为考究。其《枕蓑渔梦》诗:"罢钓归来月已残,孤篷醉梦意阑珊。不知尘世波涛险,翻觉华胥天地宽。远火星沉鱼背晓,大江潮落雁声寒。狂澜反覆从无定,一任分流上下滩。"景、情、理三者合一,"远火星沉鱼背晓,大江潮落雁声寒"一句尤为胜出,意境深沉,气韵浑然。
  宋庆和写有《梅花诗》八首,这八首诗并未见得多么出色,不过梅花诗前序却极其清逸绮丽,远远超越他的诗歌。其序曰:"予牧归顺,时携梅二本,一朱一绿,香艳双绝。询之居人士,云边地故多梅,然姿品似此本者,如深山穷谷之士,石隐陆沉,不能得诸篱落庭宇间也。比五年秩满,念东西南北之身,雁影长空,不自知泥踪之所寄,他于何及?因封土植之安湖龙神祠下,山光水色,环抱潆回,感陆放翁‘梅花眷眷’之句,额梅边水榭曰眷梅亭,序以记之,怅惘而去。道光乙酉舟次,读桂林诸君红梅诗,忽忆湖山深处,双影娉婷,此时或开或落,或樵苏不禁,半已枯折,或居人士犹复珍护,使结子成阴婆娑渐作老态,情之所至,不能自已,辄为各赋四首,寄题丛祠水石间。如故人久别,略通问讯,并示居人士,使知离合之感,树犹如此也。"
  齐培元《殊翁合编》中载《雁字诗》120首,分别辑自《西戍日记诗草》与《齐东野人新语》,非惟可观诗人早晚心力之形,亦可略见其浮生东西之迹。谪守轮台,看鸿去云还,多兴家国之感;晚年居潍,思前尘雁影,常抒艺文之理。他的雁字组诗在比兴之间,多摹书画之艺,这在潍上古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韩步鳌是一位长时间以来受到忽视的潍上诗人。他的集唐诗乃集唐人之成句,或为五七绝,或为五七律,每拟一题,皆苦搜唐人之集,析李杜之句,力求契合。他的诗力文心,也远在当时的潍人文士之上。如其《集唐初刻序》云:"嘉庆乙亥,金风入律,青女司辰。旅雁衔芦冲霁云而布阵,寒蝉噪柳吸凉露以含情。登高切望远之忱,临水兴逝川之叹。渔矶舟系,寄逸兴于秋江;樵径人归,收暝烟于夕照。爰假唐贤之旧句,用抒骚客之新愁,分卅韵于上平下平,联八句于五律七律,汇为篇什,聊当歌咏,是为序。"真如郭悦芝对他才华的评价:"洋洋洒洒,如海如潮。"
  -
  文字青山风欲暮夕阳无限付何人
  -
  从道光至民国近一百年间,潍县诗人依然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清代诗人主要有王象瑜、丁善宝、张昭潜、宋书升、张僖、刘嘉颖、王筼生、梁文灿、丁锡彭等;降至民国,又有于溥芳、丁锡纶、丁锡章诸人。
  -
  悲怀诗心数阙词
  王象瑜工诗善琴,因藏赵秋谷二琴,故称二琴居士。他的《二琴居士小集》载诗142首。其《题剑南诗卷后》一诗云:"落拓风尘四十年,东吴垂老恨绵绵。暮云春水思乡梦,匹马秋风射虎天。自分封侯无骨相,谁怜藏甲卧林泉。中原北定知何日,病里长吟倍泫然。"可见诗人心声。王象瑜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他22岁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王象瑜在题诗之际,应该对当时局势有所感发,以作寄托。
  丁善宝的《六斋诗存》,又作《六斋诗钞》,时人亦称《耕云囊霞前后合集》,载诗200多首。《耕云集》为家居时作,《囊霞集》为出游时作,分别明确。他的诗是以旷达为主的,意气飒然,很少有悲秋伤春之感。《微雨渡江》诗云:"细雨轻舟趁浪平,蒙蒙东指海云生。楼台不障金山寺,竹树全遮铁瓮城。沙鸟避人冲雾起,江鱼吹水作雷声。斜阳一角开新霁,无数风帆照眼明。"《对酒感饮》诗云:"世事如山总不平,误人多处是聪明。狂怀莫负樽中酒,往日空谈纸上兵。病似懒蚕眠又起,愁如春草剪还生。唾壶击碎秋风厉,都作铮铮金铁鸣。"二诗分别以"雾""病"发起,以"开新霁""金铁鸣"作结,其达观处,正在如是间。
  潍上明清两代,学人林立,文者星驰,然求其学养深厚识见卓然,复文章斐然风姿摇曳过处生香者,并不多见。而张昭潜可称其中翘楚。他的《无为斋诗集》与《无为斋词集》,共载诗词近300首。潍上文士,大多以诗着称,词作并不多见。张昭潜在诗之外,又擅长词体。他的诗词运古较多,正是以古人为文心。如他的《浪淘沙·本意》:"正午睡朦胧,又是薰风。短衣乍试杏衫红。梦里不知春去尽,蝴蝶匆匆。懒去倚帘栊,别恨愁侬。云山望断万千重。一晌落花随水去,少个飞鸿。"楼台七宝拆碎,重为组合,别生其美。
  在清代,潍县以学问名世者,几乎都擅长诗文创作。如蔡宗襄、刘以贵、韩梦周、陈介祺、郭麐、张昭潜、宋书升、高鸿裁等。宋书升学问通达,着作醇厚,又曾与丁善宝、王绩熙、高鸿裁等共结惜余春诗社,与刘焘南、丁良翰、陈有庆等组文社兰社,此可见前人学术结构的完整性。他的《寄刘笑亭孝廉》诗:"话别旗亭易五春,良朋消息滞鱼鳞。落花时节方游楚,折柳阳关又入秦。经史白头终作客,风尘青眼岂无人。秋来定对樽前月,真识天涯若比邻。"用典妥贴优雅,步步生春。可惜的是,他的诗古文词集在其晚年时全部自己焚烧了。
  张僖也是清代晚期潍上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诗词兼擅,情深意绵,才华极胜。其《别画湖庄小草》载诗近300首,《眠琴阁词钞》存词200余首。俞樾评介其词云:"圆美流转如弹丸,珠零锦灿中有流风回雪落花依草之致。"其《暮春》诗云:"青苔点点柳丝丝,独倚回阑倒酒巵。春色半归芳草外,雨声多在落花时。不禁离别黄莺懒,无奈心情粉蝶痴。小立空阶莫惆怅,绿阴如水好题诗。"情浓恰如春水。其《高阳台·己卯秋日,偕梅舫弟游明湖感赋,用玉田韵》一阙:"衰柳牵情,枯荷饯梦,明湖却放游船。席帽重来,光阴弹指三年。华桥畔慵回首,对微波,还解相怜。但萧然,一带斜阳,几树寒烟。旧时鸿雪无人记,似寻春迟暮,凄绝樊川。数点苹花,秋心寄与谁边。一灯客邸联床夜,记天涯,风雨孤眠。悄垂帘,夫说乡愁,没个啼鹃。""珠零锦灿"中,正有"流风回雪落花依草之致".
  -
  歌吟诗唱貌多姿
  刘嘉颖《画隐轩题画诗存》中存诗70余首,借画抒发,开扩笔意,兼说自我。陈恒庆读了他的题画诗后便曾有"命意遣词皆得唐贤三昧"之感。其《写张筱舫高柘山房图》:"高柘山头秋意深,溪光明灭夕阳沉。萧萧竹树知何许,略似倪迂狮子林。"诗笔之中,并见论艺。《写蕉菊烟雨图》诗:"陶令归来日掩门,蕉窗云暗近黄昏。无穷画意兼诗思,一径寒烟亸雨痕。"诗思画意,两两相合。当今潍上画者极多,然而绝大多数都不会拟句题诗了,可谓遗憾。
  王筼生是清末民国间潍上诗思学识较为胜出的一位,他的诗不从时流,主要学习杜甫和李商隐。其《月令杂事诗》载录七言绝句376首,按时令循日而写,用辞雅致,风华摇曳。兼之诗后的注解,引书繁众,考据详实,诗识史三者融一,极为珍贵。另外他的七言律诗也是深沉明丽兼而存之的。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题辞诗:"小谱曾经借海沤,名伶恰好遇名流。听春有客留新咏,侧帽何人话旧愁。玉笑珠啼千古在,丁歌甲舞一囊收。画眉妙握张郎笔,双肇楼中费校雠。"
  梁文灿以《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为潍人广所知晓,其实这12首诗在他的诗词集中并不是优秀的作品。但因涉及潍地风俗,便流传开来。他的《蒙拾堂诗稿》,诗意赡富,笔触情深;《蒙拾堂词稿》载词,多有柳三变之风。其《望海潮·姑苏道中》:"雨揩堤柳,风梳畦稻,新晴暑气全收。层塔半天,古城一角,望中指点苏州。何处洗妆楼,自采香人去,梧叶漂流。剩有烟峦,双眉颦黛,似侬愁。殊乡几度淹流,甚倦邮荒馆,越曲吴讴。冷淡宦情,婆娑老意,镜中霜雪应羞。归梦鹊华秋,想桥边贳酒,湖上维舟。风鹤频年料应,零落旧时游。"正可视作词学正宗。
  丁锡彭是张僖的女婿,其妻张玉贞也擅长作诗。其《春兴诗》:"芳草萋萋小径斜,池边嫩柳欲栖鸦。消魂最是溪南岸,春雨和烟湿杏花。"逸丽清芬,意境自生。其弟丁锡章诗,则在家国倾危之际,常作弹铗长啸之悲。如《客途即景》诗:"回首乡山远,秋风动客思。岁时空转化,人世叹倾危。花落随流水,鸟啼恋故枝。壮怀何处泻,弹剑倒琼巵。"
  于溥芳的《潍水艺林小咏》一书,《潍县志稿》屡为引用。此书载录人事,以诗笺注,拾补佚闻,虽属子部杂家,然兼有史子集之用,是潍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中写人论艺,多有逸句。其咏王象瑜诗云:"百年犹闻翰墨香,回廊七字柳深藏。昔年名士知何处,燕影差池入夕阳。"咏于铭书诗云:"舍南舍北最相知,六十封翁鬓已丝。三月花开一樽酒,蛮笺零落写春词。"咏王岐诗云:"二月上林花满枝,春风古道两如丝。问君何事江南去,千里青山一卷诗。"诗皆飘举不空。诗最难处,在于以理识化入,观于溥芳诗,皆在理识之余,纷陈辞藻,风姿高蹈,百年之后,读之如睹其人。
  丁锡纶的《养静轩诗草》,可能是潍上最后一部刊刻的古诗文集。丁锡纶一生所求,每不可得,又托之非世,运命乖蹇。而其心灵摇荡,触物辄思,要之以情为诗。其诗非乏哲思,惟情意深厚,情抒过于思致,而学识亦隐于深情。集中《寄曹颖甫江阴》诗:"既隔山河又隔春,相思惟有梦殷勤。如何行遍江南路,只见梅花不见君。"此情景理皆汇成一处,极其幽美。《枕戈集》中,《哭次女志芳》一首,有这样几句:"国难日益深,惨祸自天坠。强邻启干戈,鲸吞何恣肆。无国何有家,兴亡匹夫志。投笔事兵戎,死生非所避。策马历冰雪,慨然揽征辔。"
  -
  潍州五百年间事一半风华是郭家
  -
  今人曾有诗句评价潍上郭氏世家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对于潍邑诗词歌赋的贡献:"潍州五百年间事,一半风华是郭家。"诗中所云"一半风华",固然有遣词立意上的考虑,可也无意中暗合了历史事实。我们发现,现在留存的潍上古诗词总量约为1.2万首,而郭氏家族的诗人存诗数量,几近于6000首,恰恰正是"一半风华".
  在郭氏诗人中,诗词成就最为突出的主要有郭世臣、郭同芸、郭悦芝、郭续汾、郭锦、郭去咎、郭书俊、郭鼎、郭磐石、郭梦龄、郭起隆、郭为贤、郭兆封、郭麐、郭绥之、郭杭之、郭恩孚等。
  -
  一族文章重刊刻
  郭世臣的诗,大多都散佚了,其《师竹轩诗存》,现仅存诗60余首。郭去咎评论其诗云:"其诗皆出至性,多悲伤憔悴之音,与世俗卖弄才华嘲吟风月者不同。"其实他的诗中也有许多气势豪壮的句子,如《江船》诗句:"翻江鲸作祟,出峡石撑船。浪激蒙夔府,篙腾上蜀天。"郭同芸的《双清阁诗集》共八卷,载诗670余首。有评其人云:"性恬退,喜骚雅,凡性情感发、景物流览无不寄意于诗,每以一字未安或连夜不能寐,沉潜其中者几六十年。"其《秋声》诗:"萧骚已过读书楼,何处人间不感秋。落叶风余金井怨,呼云雁带玉关愁。唐宫铃雨传青琐,蜀客碪城感白头。更忆伤怀李都尉,吹笳饮马在边州。"一怀寒索,满纸萧萧。
  郭悦芝《楚璧吟》原有300首,后从此中选出98首以成是集。《续楚璧吟》,仅载诗46首。他的《流民行》《鬻女叹》,真可谓诗史。其《流民行》诗云:
  "偶出城东门,闲眺白狼涘。有客扶杖来,蹀躞病鹤似。老妪尾其后,襁抱一弱子。共憩枯树根,相对但嘘唏。问自何方来,含悲诉邑里。隶籍胶水东,世世业书史。连年苦淫霖,菽粟但有秕。一男复疾殁,旬余作馁鬼。妇幼难强留,遗孤日泣涕。典鬻无长物,奚以给薪水。举家甘流亡,中途转怨悔。谁云饥寒生,胜与沟壑死。闻言为长叹,徒惭呼庚癸。归来怅中庭,夜深独徙倚。"
  郭续汾的《槐荫书屋集》载诗165首,张柏恒评论他的诗文"诗格澹远,多在王孟之间;而文笔更确遵龙门,不浪费笔墨,一遇忠孝节义事,则慷慨言之,遂使名人陈迹千百载后,凛凛尚有生气。"集内之诗,正有澹远之风;置风华而不论,所录文献已为大功。如《马席公先生学古编序》《古香书屋诗集序》《先大司农公爱劳轩答问草跋》《游平等庵记》《杨石民先生传》《陈朴斋先生传》等诸文皆能补充史实,诚可谓"使名人陈迹千百载后,凛凛尚有生气".
  郭锦嗜于酒,喜度曲。他的《蜀江诗选》,现存诗200余首。潍上古诗文集总约380种,可没有一种像《蜀江诗选》刊刻过程这样艰难的。此集刻成历经40余年,辗转潍县、江苏、保定数地,人历郭訚、郭熊飞、程莲、郭斌寿等亲故数位,资为郭松岩、魏洪阳等30人所捐,真可谓难矣。然是集终得刊刻,留存后世,又可谓幸矣。正如郭訚跋文云:"吾族之刻诗者不乏矣。或身自刻之,或及门刻之,或至戚后嗣刻之。至于亲故醵钱,一再刻之于殁后,如蜀江六兄诗者,卒鲜。"郭氏家族如此重视先人着作的刊刻,也是文献传世的重要原因。
  -
  诗繁逸丽抒性情
  郭去咎工诗擅词,《太璞庐诗选》存诗235首,附词18首;《松香词钞》存词56首。他主要是向孟郊、贾岛学习,诗风走清癯一路。其《有赠》诗:"十载飘蓬鬓已丝,相逢不改旧襟期。休弹白雪阳春曲,正欲烧琴煮鹤时。玉局应随麋鹿隐,杜陵甘耐凤凰饥。烟波一棹君归去,我亦扁舟访子皮。"虽谓赠人,亦正摹己。郭书俊《蓼葊诗存》存诗约800首,吴振棫论其诗曰:"清而不失之窕,绮而不弊于缛,优柔乎中雅有余味"其《道中微雨》诗:"垂杨十里雨廉纤,人与东风共下帘。三月落花春事毕,一篙新水客愁添。冬烘头脑真成笑,落拓衣冠自不嫌。忽底临岐舒倦眼,远山青送两眉尖。"正有清绮之感。郭鼎《铭夏诗钞》存诗60余首,诗才逸厚,句转生新。其《江村夜泊》"缆接邻舟系,居然比屋同。月光浮渚白,林火射船红。心醉他乡酒,窗听午夜风。还凭千里浪,送客大江东。"读来有清刚之气。郭磐石《天籁堂秋蛩吟》初、二刻存诗143首,郭去咎认为他的诗感事赋诗,犹得古人性情。
  郭梦龄《偶成》诗云:"我诗写我怀,我诗言我志。我自具性情,何与古人事。兴至发狂歌,愁来抒郁气。流露本自然,聊以当日记。"他的诗集《自然草》,命名应该便取于此。李图序文云:"道光己酉,余访小房廉访于其京邸,见其所为《自然集》者,凡二百八十四篇。不作珍丽诡奇可喜可愕之词,而上宣朝章,下叙民隐,倦倦于戚疏新故离合之际,缠绵悱恻,致足动人。"郭起隆诗书画兼有胜场,其《三余书屋诗草》存诗仅不足百首,李图论其诗"以清逸为宗,而体物浏亮,不尚缛浮,可希踪高郑".郭为贤《黄叶山房诗稿》存诗二百余首,《天觉词钞》存词99首。其词《秋波媚·与渔父览古》:"临流谁唱大江东,霜岸染林红。吴宫花草,越台麋鹿,瞥眼成空。翘头远坐是渔翁,邀饮是英雄。把繁华境作,伤心地,惆怅西风。"正有疏宕之感。郭兆封《憩云阁诗集》存诗一百三十余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大抵兆封之诗,实不能自成一格,亦不过将其足迹所经,耳目所及,悉寄于诗而已。"然而诗人自成一格,又何其难也,此论过于严苛了。
  郭麐于诗词、文史、金石等无一不精,着述繁多,但是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杏花已放忘寒食,燕子重来忆故人。"(《寒食作》)"一樽黄鹤楼中酒,万里清秋江上人。"(《武昌留别》)句皆极为清丽。《夜过荷花湾》:"数株风柳带栖鸦,几处闲窗落碧沙。正是采莲人已去,空留明月照莲花。"更是意境幽然。他的《潍县竹枝词》更为潍邑留存了珍贵的文学史料。
  郭绥之是潍上极为重要的一名诗人,他成名很早,弱冠之年即有诗集行世。何家琪《郭靖侯先生墓志铭》中云:"潍山东名区,衣冠甲第,霞簇云腾,郭尤世族。靖侯少年贵胄,独好古居一室着文章,遂以诗名。"郭绥之38岁便不幸去世,其生虽短,然专于诗作,每集付刻皆系编年,是以今存诗数量于潍上最多。郭绥之历年编刻之诗,清楚可察。先有《畹香村会稿》373首,次有《餐霞集》190首,《聊复集》137首,《沧江菁华录》所载《沧江遗集》188首,凡888首。复有《沧江诗集》所载同治七年(1868)过江诸诗作及《靖侯词稿》诸词,今粗可知其存诗词近千首。
  郭杭之《青桐轩诗集》现存二卷,共200余首。《郭氏族谱》孙葆田所撰郭杭之墓志铭,其云:"着《青桐轩集》十卷,已刻者二卷,葆田尝为之序。"是以其他诸卷并未刊刻。郭恩孚存诗也非常多,他的《果园诗钞》及《果园遗诗》,共载诗700余首。有评其诗云:"大抵其少作在边塞所成,描写戍旅情况,颇有高岑遗意,晚年入道,所作多寓情闲寂,亦有可观者。"他还影响了清末民国间潍上的诗风,如丁锡纶、丁锡章等,都曾跟他学诗。
  -
  杨花非是无才思一过春风人不知
  -
  各地历朝典籍文献,难免佚阙,天丧散文,无可奈何。可诸代学者文士,珍护桑梓之心屡在,总是力图将先贤着述时间尽量前溯。所以才有郭麐竹枝词"平寿为城自汉初,几人词赋敌相如。数来直到南唐日,只一名家韩定居"的遗憾;更有《潍县志稿?艺文志》前序"顾春秋迄汉以来,先贤先儒,潍独无闻焉"的慨叹。先贤先儒,古之未载;潍上诗文,素无名家。这是历史事实。不过也正像郭师臣《有感》诗中所云:"九州虽云大,不如一山邱。山邱虽云高,不如一培嵝。"一乡弗广,亦堪自足。在历数潍上众多诗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几个诗人。
  -
  风俗人意两参差
  史虚白与韩熙载同时,一生行事也非常相似,其仕命乖蹇,遂以隐者名。陆游《南唐书》有他的传记,说南唐的宋齐丘想难为他,"欲穷其技能,召与宴饮,设倡乐奕棋博戏,酒数行,使制书檄诗赋碑颂。虚白方半醉,命数人执纸,口占,笔不停辍。俄而众篇悉就,词采磊落,坐客惊服。"他的文集已经散佚,现只在《钓矶立谈》中发现他的一句诗:"风雨揭却屋,浑家醉不知。"
  尹志平、张起岩、谢肃、邢国玺、周亮工、郑燮、柯蘅、李长霞、柯劭忞、王绩熙等,都为潍上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张起岩和谢肃较早就为潍上留下了诗歌。尹志平虽然居潍二十年,声扬海岱,可在他的《葆光集》中,没有几首诗词是关于潍地的。张起岩的八景诗,世所共知,此不赘述。谢肃是宁波人,他在洪武初年受任潍政,途中复被黜,遂居潍有日。他的《密庵集》被收入《四库全书》,集中诗文多有关于潍邑者。《潍县志稿》载录的《至潍城》《潍阳道中》两首诗,《密庵集》没有收入,可补其遗。如他的《潍阳道中》:"白狼河上发牛车,西岸长风走碧沙。黍垅黄侵双只堠,枣林红带百千家。低发处女方镰豆,半醉村翁屡进瓜。极目平原天浩荡,故山何处海西涯。"这首诗是潍上诗歌史中,较早记录潍地风情的。
  陈调元和于际隆二人,写了许多潍阳八景诗。陈调元依据张起岩写的绝句八景诗,题材作以扩充,写成了律诗和古体诗,如《南溪垂钓》《西山霁雪》等。于际隆留传下来的诗,几乎全是潍阳八景诗,他的潍阳八景诗,有律诗和绝句,也有古体诗,形式更加多样。
  傅廷兰的《苏门遣怀集》世所仅见,疑为孤本。其中多载吴门人事。《山阳记》一篇,为长篇纪事诗。诗中详细记叙了清代嘉庆年间即墨李毓昌一案,曲折回环,凡一百一十九韵,描写非常细致,于潍上诸家诗词颇为特出。
  郭象升又名郭象恒,以前的潍县方志中,把郭象升和郭象恒分作二人,是错误的。在张柏恒的《式训集》中,载有他的《自述百韵》。他的一生极为坎坷,六岁丧母,"总角从戎,奔走黔粤,乱山中幸不死",后归来潍上,"门第宅久墟不存,无一立锥地".他的《瓣香亭诗集》当为早年之集名。自黔粤归来,穷困潦倒,少年瓣香,如云鹤杳;唯余空斋听秋,苦雨潇潇。郭象恒之名亦当后改,他流寓安邱,居安邱马氏笔花斋中放纵诗酒。其间艰涩心事可见《自述百韵》诗,至于辗转苦楚之具微,名字更改之初衷,必有大伤心事,惜今日已经不复可知了。
  《潍阳纪事诗》由《潍县文献丛刊》第一辑收录,《潍县文献丛刊》不题撰人。今有抄本,前面题《潍阳纪事诗》30首,下有"庚辰进士高唐州知州徐宗干树人着"字样,以此知为徐宗干撰。《潍阳纪事诗》共有七绝纪事诗30首,述道光十七年(1837)潍县上虞河村马刚义事,诗后皆有详注,《潍县志稿》卷三通纪二记此事甚详,并摘录其注附于后。这30首诗虽然号称"诗",但是行文却有许多暴戾之词。
  -
  文心诗思不须分
  潍水白狼之滨,硕儒清才,代有人出,然行文跳荡辞气淙淙者,颇为鲜见,若兼之思络透彻戏谑成趣者,尤凤毛麟角,陈恒庆即其一。他的《归里清潭》乃致仕后作,凡朝仪、制度、名物、文艺、风俗、宦迹诸逸事莫不毕载,又多京师与潍县两地故实,凡考稽此两地晚清之境况者,此集不可不察。陈恒庆之笔,如有神助,每状物摹人,皆触染生趣,如"状元"一则,记当时朝考之故实;"两大司成"条记盛伯羲与王文敏事,"义和拳"条记当时义和拳之乱,"印书"条记当时版本刻印之法,"海错"条记潍地海货之产,皆可补葺时遗。
  曹鸿勋的诗文集《益坚斋诗文钞》现在尚未见到,不过丁锡田《潍县文献丛刊》第一辑拟目中载有《益坚斋诗钞》一种,这两种应该是一种书。另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着录是集为潍县裴氏精抄本,并云:"鸿勋诗不多作,偶有吟咏,信笔应酬,概不留稿。得之者每什袭藏之,散在四方者不知凡几矣。是集总古今体诗七十一首,文三首,以七绝为众。乃其同邑丁锡田等搜辑而得者。"可见此书现在应该还存于世,只是不知藏于何处了。
  王寿彭名气很大,且以书法名世,诗文却极为罕见,今天世俗所传《偶然》诗,是不足为凭的。《潍县志稿?艺文志》着录他的《靖盦诗文稿》,今天尚未发现,可能已经佚亡了。我们仅在《丸散备要四诊歌决合刊》中发现他的一首诗,写得虽然并不出色,却语语当行。潍上近人撰有《清末状元王寿彭》一书,疑王寿彭所题扇面"风流曾说荔支楼"之诗是他自己的作品,其实是王渔洋的诗。王寿彭以状元之荣,负书法之能,复掌省教育厅、山东大学,其诗集今竟已佚,以此可推知,王寿彭此集好像没有刊刻。
  丁锡田虽然不擅于诗,但是他的文章却写得博雅秀实,风华历历。如《赴燕纪游》七日所记自济至京于津浦车上记云:"时月西沉,凭窗了望,不辨东西。及渡黄河,射于目者,则星星渔火;接于耳者,惟隆隆车声。约数十分钟,方达彼岸,抵直隶境。天始曙,村屋无脊,上作平形。数年来河决为灾,流离昏垫,重以兵革,其不陷死亡者已无几矣。嗟哉,天既生之,奚为毙之?既欲毙之,何复生之?城郭村落,极目萧条。或云,此古兖州域也,民贫地下,自昔已然。予思荷兰之土,低于海面,人力既施,号称富强,若云民贫由于地下,岂通论哉?"沉沉所思,悲天悯人,正有彭锡曾所云"记载之博雅,考据之精实,确有精辟独到,发前人所未发者".  文/图 王新 牛鹏志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