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4-02 16:42
鄌郚总编

德高望重  长者风范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古风 移动到本区(2020-02-29) —
  德高望重  长者风范
  — 郑在美同志《八秩生涯录》读后感

  马进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城关党委作秘书工作时,就认识了郑在美同志。他当时担任昌乐县委副书记、昌乐县县长。八十年代中期,郑老当选为昌乐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恰好那年我也被组织调往县人大调研科工作,直接在他领导下工作了四年。应该说,郑老是我的老前辈、老领导,我们这些当年在他领导下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交谈起来,都深感郑老德高望重,为人正气,廉洁自律,勤奋敬业,堪称楷模,与他共事,颇受教诲。尤其对他为党为公、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踏踏实实行事为人的思想品德;没有架子,谦逊包容、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退休之后,每每念及到郑老的工作和人品都为之感动,有口皆碑,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郑老虽已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锋甚健,记忆力特强。他一向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内外随时发生的时政要闻,往往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且观点鲜明,认识深刻。我曾多次聆听过他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阐述和分析,都颇受教益。今年春节期间,我去看望老领导,他向我讲述了他八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之路,说他经历了"两个世纪、两个千年、两个社会",讲述了他在黑暗的旧社会是怎么艰难的度过童年时代,老母亲是如何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成人,自己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又是怎么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对同事的怀念,对事业的执着,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对党的感情,对毛主席的感情,那是发自内心的敬爱。在郑老的心里,让我觉得他始终装着的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党,党和母亲在他心中都恩重如山。他说:"是娘生育了我,是党培养了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讲到动情处,我亲眼看到郑老掉了眼泪。我也被老领导的真情所深深打动。所以那次交谈时我曾建议他能否把自己大半生来的所思所感整理出来,给晚辈们看看,他们也会受到教益,无疑也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当时他没有明确表态。
  没想到今年6月我再见到郑老时,他竟拿出厚厚的一摞书稿递给我说:"自上次我们交谈后,我便开始边回顾边整理,陆陆续续地写了三个来月,从前言到后记,中间照6个篇章十几个小题目写的。写完后起了个书名,就叫《八秩生涯录》吧,又让孩子用电脑打了打,还请王树芳老领导写了篇序言,再请你在文字上看看有什么不妥之处,听听你的意见。"接着又郑重地说:"《八秩生涯录》纯系我一家之言,作为家藏,不对外传,当然有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喜欢,可以赠送。"我接过书稿后,顿感手上的份量沉甸甸的。觉得老领导这样信任你,不把你当外人,心里真的很感动,也觉得我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先读为快而感到欣慰,并想到这也是一次向老领导学习的极好机会,读后肯定会收获不小,于是我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当我一气拜读完郑老撰写的《八秩生涯录》书稿后,心情一时难以平静,掩卷沉思,不禁生出不少感慨。首先,觉得郑老精神真是可佳。一个80多岁的老人,身体也不是很好,天气又热,在不长的几个月内,竟能把自己大半生的人生经历,全凭自己的记忆,详细而又真实的整理出来,又亲自动笔,还是在一写字手就打哆嗦的情况下,硬是坚持逐字逐句的记录下来,连每件往事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前因后果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我想这种精神,这番功夫,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觉得郑老这种老而弥坚,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真的应该令我们肃然起敬,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是,郑老的逻辑思维十分清晰,文笔又相当洗炼,用辞严谨通达,行文简洁朴实,不用含糊之词,不说过头之语,不溢美,不掩饰,议事论人都是实实在在,以准确为本,用事实说话,让我们从真实有据的资料中明白事理,获取教益。我从他那言简意赅的行文风格中,领悟到郑老的语言看似简单实在,仔细琢磨,却非常到位,很有内涵。可见郑老的文字水平之高,功底之深厚,也不是一般人都具备的。这一点很令我钦佩。
  三是,郑老通过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侧面概括地反映出中国近百年来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从"日寇的暴行与蒋介石的罪责"到"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从"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到"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最后总结了"建国六十年的辉煌成就".可以说,郑老八十年来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差不多社会发生的各项重大变革,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身的经历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正因为郑老书写的都是自己阅历的第一手材料,笔下的文字都是历史真实的记载,几乎每篇都打着时代的印记,所以该书就具备了珍贵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前两篇的部分章节中,通过家史和村史,控诉了日寇的暴行,及解放前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剥削和种种苦难,那是对"黎明前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也是教育晚辈"不忘过去阶级苦",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的很好教材。
  四是,郑老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是动了真情的。以前我曾读过有些领导的回忆文章,往往给人留下某些生硬说教的印记。而读郑老的文章,觉得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意,总是以理喻人,以情动人,读后充盈人心的始终是那份人间的温暖和真情。例如他在:"文革"中尽管同样也挨过批斗,受过冲击,可他只字没提自己受的那些委屈和冤枉,而是以反思的心态,"实心实意地做到正确对待运动,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是以"对干部防变质、防腐败增强有效‘免疫力’"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政治运动的。所以他自始至终正确对待了这场运动,并对那些曾保护过自己的乡亲们发出了"人民群众真好"的赞叹,表达了一位老干部"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和对父老乡亲地挚爱之情。再如,郑老怀着一片赤子之情、感恩之心,书写了《怀念母亲》这一篇章,读后我被郑老与母亲之间那种浓浓的母子亲情感动地不时流下激动的热泪。深感郑老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从他那"历尽艰苦、顽强拼搏"、"勤俭持家、纯朴善良"的一生中,让我们和郑老一样深深感到"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和无私的爱。"也让我们感到郑老和徐焕珍同志的孝道之心和爱母之情无以言表,正如他在该篇开头结尾所提的同一句话:"世界上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以上是我读《八秩生涯录》后从郑老的文方面谈了几点感悟,其实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郑老的为人方面。因为从前对老领导的家庭和个人阅历知道的不是很多,读后才方知郑老身上原来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总结和借鉴。
  一是学习郑老坚贞不渝的党性观念。通读他的《经历随笔》,不难发现,他所走过的路是与我们国家的建国史和党的发展史紧密地凝聚在一起的。可以看出,自从"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还乡团随着回到诸城反攻倒算",他差一点死在土匪头子郑锡荣的手枪底下,他死里逃生才"明白了国民党和汉奸土匪原来是一丘之貉",当"诸城二次解放",八路军的军医又把老母亲将要失明的双眼治好后,才认准了"共产党才是人民的救星".从此,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队伍,1948年5月,从他入党宣誓那天起,就确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我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生命已经完全融入了党的血液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自己的永生追求。"郑老怎么说的也是怎么做的。从他回顾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探路侦察兵"》、《在县委办的强劲锻炼》、《改变辛兴的落后面貌》、《在吕标经受"四清"与"文革"的考验》、《在相州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初到昌乐的苦甜酸辣》等几个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或者是遭到非议,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他对党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事业始终是忠心耿耿,矢志不移,能上能下,宽宏大度,坚信党的领导,积极为党工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定的信仰,他就会干出一番业绩来。郑老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二是学习郑老求真务实的思想精神。早在人大工作时,就常听他说:"实事求是是办事之本。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办不到不说,说了的就办,不浮夸、不虚报,不搞花架子,工作务必求实效。"读了《八秩生涯录》后,方知郑老早在六十年代诸城工作时,求真务实就是他一贯的思想作风,有个典型例子读后印象很深。他在相州公社担任党委书记时,因那年全社遇到大涝,扩种的一万多亩杂交高梁普遍减了产。那年全县要求粮食上"纲要",亩产过五百。相州上报了亩产497.5斤。县统计局长去做他的工作说:"有的公社亩产差好几十斤都上‘纲要’了,你差两斤半不上‘纲要’,太实在了!"郑老说:"八万多亩粮田,每亩两斤半,总产就是二十多万斤,算在公社头上,公社没有地,怎么算法?"他当时尽管为此事受到县委的批评,但他始终认为在报产量上不能弄虚作假,坚持如数实报。现在看来,郑老当时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唯上,只唯实,敢讲真话,敢报实情的思想作风真是难能可贵。还有他初到昌乐工作时,也是遇到实报产量还是虚报产量的问题。当时他和县的主要领导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说开吧,怕影响之间关系,不说吧,违背自己一贯行事为人的原则,心里很矛盾。但是郑老是个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的人,既要坚持求是原则,又要维护班子团结,还是服从了组织调动。但内心的难受,各种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在心中承受。好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年郑老求真务实的好作风至今在昌乐人们的口碑中传为佳话。
  三是学习郑老言必行,行必果,言说必行的工作作风。"办不到的不说,说了的就务必办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凡和郑老工作过的同志,都常听他在工作中强调的几句话。也都知道只要开会定了的事,就是困难再多,难度再大,也要千方百计把它干好。所以,只要是郑老安排的工作,基层都是竭尽全力,抓紧抓好且都能抓出成效来。有两个例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一是南水北调工程。众所周知,这条贯通全县5大水系、沿途串联36座小型水库、提供全县70%以上的农业灌溉用水 和人畜用水的水利大动脉,是历届县委、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了11年的成果。它的建成正如1990年时任山东省省长的赵志浩视察昌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高度赞扬它是"伟大的昌乐人民,用伟大的劳动,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凝聚着昌乐广大干群的无数心血和汗水。1987年我在人大调研科搞调研时,曾采访过当年为该工程 呕心沥血的原水利局局长刘瑞林同志。他向我全面介绍北干工程建设情况时,还重点介绍了郑老的一些感人事迹。他说郑县长自始至终都在关注这项工程的开挖进展情况。关键时刻都是具体靠上亲自指挥。七七年四月开始挖鄌郚暗洞时,全长1000多米,最深处20米,工程有难度,老县长多次深入现场,开会调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就是中间他调地委工作时也常给我打电话过问工程进度,嘱咐和鼓励我如何把工程干好它。八0年一月他刚刚从市调回县来工作就找我领他去看北干工程。当时正在向省争取资金开挖明渠,当我得知原省厅拨的80万元又改为40万元,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时,我立即去找郑县长想办法。他当时正在和分管农业的郝雨东书记组织北干工程大会战,数万人上阵已干了三天。他一听说资金不到位,比我都着急,立即陪同我往省、市里跑,好歹省里又拨了20万,才完成了猪河大渡槽到五图解召水库的明渠工程。第二年他又三次找行署的李启万专员要了20万,又亲自登门向县物资局等单位集资了10万元,才完成了"北干"的续建工程。老县长为北干工程跑上跑下,亲自调度,操尽了心,功不可没。无怪,当时的姜曰绍书记看到高崖水已放到五图的郭齐水库时,高兴地说要给他树座"郑公碑".即是他八四年上了人大,也经常和接替他的王继东县长下去抓北干工程的最后一程,发挥了一个老领导的关键作用。那天郑老和我回顾起这段往事时,都感慨万千,特别是对全县水利作出过杰出贡献而英年早逝的刘瑞林同志表示深深的怀念和敬意。同时在我心中也对像郑老一样为工程做出过默默贡献的一届届老领导和千千万万个工程建设者们表示深深地致敬!
  二是刘家营大桥工程。七六年郑老在马宋公社刘家营大队蹲点,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填平了三条大沟,建成了200多亩大寨田。又用了20天时间,在两条大沟之间,架起了一座40米长的石桥。当是全是社员自力更生,大干实干建成的,在全县而言也是个奇迹。那年我在城关党委工作,全社组织干部去刘家营参观,听支书刘明书介绍经验,都深受教育。刘家营的典型对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很大。后来我调县府工作采访刘明书时说起当年修桥的事。他感慨地说:"我是受了郑老思想的影响。他是说了就做,定了就干,当时刘家营是他的点,对我的工作是又放心,又担心,怕我说了办不到。其实我心里很踏实,因为背后有郑老的精神给我撑着,再加上社员的齐心、决心和干劲,任务再重也就不在话下了。"这让我想起现今县委书记王树华同志提出的"四天干部"、"5+2"、"白加黑"赶超先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和三十年前郑老提倡的言必行、行必果,说了就办,定了就干立说立行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四是学习郑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通读《八秩生涯录》,可以看出郑老不管在诸城或昌乐工作,总是深入大队基层,了解社员口粮分配情况,不管是夏麦还是三秋,只要粮食一下来,总是在先确保社员口粮的前提下再考虑其它分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坚决不购过头粮,充分体现了郑老的亲民情怀。在注意工作方法方面,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人大搞调研工作时。他明确提出我们调研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现场、搞好调查研究,拿出意见方案,供领导决策服务。记得从八四年到八八年在郑老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搞了多次全县规模的调研活动,例如《食品法》的调查,《教育法》的调查,《乡镇企业》的调查,《全县社会治安》的调查,《全县水利》的调查,《乡镇体制改革》的调查等,每次调查他都与我们详细研究调查提纲,多次同我们一起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写出的调研报告,除亲自听取汇报外,他认为报告中的不妥之处,总是亲自动笔,加工修改。或者再提出新观点,重出新路子,下去再调查,上来再重写,也是常有的事。我常常感慨退休之后,还能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与当年在人大搞调研时,受到郑老文字的指点有很大关系,至今每每想起仍让我常常感激在心。
  还有一件让我常常感念在心的事。前年春我早晨去公园散步,偶遇当年在城关大队担任第六生产队长的刘法金同志。因那年我在城关党委作秘书,关系都很熟。交谈当年一些往事时,他突然说起1976年"三秋"会战时,郑县长在全县召开的大会上,表扬他是如何带领社员夺取那年小麦丰收的。他没想到老县长会在全县大会上表扬他,于是他又一鼓作气带领全队夺取了秋季大丰收。一个年近80岁的老队长30多年后,仍清楚地记着当年的老县长在全县大会上表扬他的事,可见那次郑老的报告是何等的深入人心。我想也是他当年一贯坚持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结果,令人可敬可佩。
  五是学习郑老的做人处事之道。这是我在读了他的《后记》感悟的。尽管篇幅不长,却是集他八十年来做人处事的经验总结,可谓字字千斤,弥足珍贵。尽管郑老是为晚辈讲的,我看对我们每人都颇有教益。一是要做一个有理想信仰的人。"我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生命已经完全融入了党的血液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自己的永生追求。"这是郑老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他为实现这一信仰,为党忠心耿耿,努力奋斗了大半生。所以他把"人生在世,为国效力,为父母尽责"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正因为他有信仰,所以他做人有目标,有方向,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二是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也就是郑老所说的,"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并以自己的成长史归纳为四个"要":"即:做人要诚信、光明,做事要用心、坚持,对人要乐施、奉献。对已要勤奋、多做。"这四个"要"是郑老"一生事业上成功的提炼总结,"可谓经典之言。我领会这"四要"的含义,就是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也是做人的根本。要把"诚信光明、用心坚持、乐施奉献、勤奋多做"作为人生的一生追求。只有做到这"四要",做人才能做个好人,做官才能做个好官,才能"在社会上留个好名声。"三是要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事要靠真才能、真本事,才能本事从哪里来?从求知求学中来。所以郑老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思考乃攀登书山之路,毅力是游渡学海之舟。"告诫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努力之外无天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心有志,历尽艰难,不怕吃苦,勤奋努力,就会学到真知,成为有真才实学之人,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四是要做一个"心小志大,智圆行方"的人。我领会这句话的含义是做人要低调,要谦虚,但是志向要高远,要远大。"行方"是讲做人的品质和正气,"智圆"是讲处世的老练和技巧。"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智圆行方"就是要我们在做人、做事中,既要为人正直善良,堂堂正正,又要善于掌握为人处世之道,学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做到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这些至理名言,都是郑老从总结一生的成功经验中提练出来的。我觉得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时时铭记于心,并将郑老教诲的这些至理名言,努力实践于自己的行动之中,成为像他希望的那样的一个有理想信仰、有道德修养、有真才实学的国家有用之人。
  总之,读了郑老的《八秩生涯录》收获很大,感悟很深。深感郑老的"一生无愧于党的教育培训,无愧于国家的养育之恩,无悔于家人的积极支持,无愧于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他不愧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不愧是我们做人、做事和做官的楷模。所以在我们心目中,他既是我们的前辈和领导,也是我们的良师和益友。
  虽然郑老已80高龄,但心情是舒畅的,心境是快乐的。因为他有一个充满和睦的幸福家庭,有徐焕珍同志这样善良贤慧的好内贤助,有事业有成,自强不息,孝顺可爱、奋发向上的一代子女们,所以郑老的晚年是幸福的。在此,让我衷心地祝福我敬重的老领导,身体健康长寿,家庭永远幸福。
  2009年7月1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