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05 16:22
鄌郚总编

潍坊与风筝

  潍坊与风筝

  三种造型三个流派
  风筝广场浮雕,鲁班扎制放飞世界上第一只木鸢风筝。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旁边的介绍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而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风筝是潍坊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风筝起源历史悠久 文献记载鲁班削竹为鸢
  据考证,风筝起源于远古时期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崇拜。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中"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和鲁班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人们开始用纸裱糊绘制风筝;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筝又成为重要的军事工具,人们利用风筝测距、传讯、越险、突围,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在唐宋时期,清明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风筝又成为一种节庆风俗,至明清盛极一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改良,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她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溥仪玩过的大风筝。
  -
  明代已经普及民间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盛
  潍县风筝来源已久,至明代已普及民间,清代乾、嘉年间更加兴盛。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二首的后一首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金石文字学家郭麐在《潍县竹枝词》中也有"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都对清明佳节潍县放风筝、打秋千等民俗作了概括生动的描写。《潍县志稿》民社志风俗篇记载:"清明前一日为寒食,前二日为一百五日,人家各祭其墓,或于坟头添土,小儿女做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做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或以苇作弓,缚鸢背上,风吹之有声如筝,故又名风筝。"潍县文人陈恒庆所着《谏书稀庵文草诗草随笔》中对人们在白浪河畔放风筝、春游的情景也有记录:"其地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霄,结队游人,男女杂沓,恰如宋代张择端所画之《清明上河图》也。"
  起初,潍县风筝大都是自制自放,或馈赠亲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品。清明节期间还有专卖风筝的市场。诗人裴星川在《潍县竹枝词》中有:"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胡蝶鸢成行。"记录了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诗中提到的东城墙,即东关西围墙外,庆城门南面的沙滩,自清末至民国期间,这里一直是潍县风筝的集散中心。
  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期,每年清明节前一个月,风筝即先后上市,城里以大十字口为中心,沿东门大街到城外的坝崖大街,还在城里与东关之间以白浪河两岸为中心,自然形成风筝竞卖市场。着名的风筝铺子有县治前街的"唐家风筝铺",布政司街的"王家风筝铺"等。清明时节,许多人家都给孩子扎风筝或买风筝。人们都爱放风筝。在庭院、大街、广场都能放,尤以白浪河两岸的沙滩上和南门外的坡野里(俗称南关坡)是潍县城放风筝最集中的场所。很多居民兴高采烈地到这里放风筝、看风筝,天上的风筝密如鹊阵,蜈蚣、老鹰、人物、昆虫等各样风筝应有尽有,标新立异,五彩缤纷。
  -
  造型优美扎工精细
  潍坊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包括串式、硬翅式、桶形三种基本造型。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苦心研究探索,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统一风格的三个分支流派,即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
  杨家埠风筝也叫木版年画风筝,代表作有两种。一是白眼燕子三色风筝,制作工序简单,在扎好的框架上糊上蓝、绿色纸,画出白眼,用剪刀剪出尾巴即成,应节上市,往往很快被争购一空。此种风筝在城郊三里庄和南胡住的民间风筝艺人中流传。二是硬翅人物风筝,骨架为硬翅结构,裱糊时从印制好的木版年画上剪下人物、动物的部件贴在骨架上即成,内容题材以表现喜庆欢乐为主,流行较广的是"刘海戏金蟾""牛郎织女""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
  中国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潍坊民间风筝艺人中有不少是精通国画的高手,他们把国画技法与风筝画面融为一体,描绘万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把中国画在构图、布局上采用散点透视法,给风筝绘画以很大自由,可将从远、近角度看到的景物绘于一图,这种风筝在软翅和硬翅中较为普遍。
  潍坊民间流传着一首风筝民谣:"龙像龙,鸟像鸟,放起老鹰小鸡跑。"这可以说明象形风筝的特点。风筝艺人总结出了一条创作规律:它源于自然,按照风筝工艺的需要和民间审美的要求,把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象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使之更为对称、平衡、整体、和谐,置两翅于一身的形象之中。较有特色的象形风筝有"老鹰""蝴蝶""燕""鱼""蜻蜓"等。
  -
  沪上载誉归做起东道主
  1984年4月1日,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体育场举行。
  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又焕发了生机,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风筝展览和放飞表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潍坊风筝文化愈发成熟,原本赴上海充当国际风筝交流"救兵"的潍坊,用美丽的风筝征服了国际友人。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了,这是潍坊实行对外开放,开始走向世界的重大突破。
  -
  风筝商铺林立,三十年代举办三次赛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潍坊风筝流派竞起,风筝生意兴隆,光潍县城内就有风筝铺子30多处,风筝品种达到了60多种。一些北京、济南、邯郸的商人纷纷前来订货,潍县年年举行风筝赛会,其中由官方主办、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
  1933年4月5日,首届潍县风筝赛会在潍县县衙大堂开幕,全县有80只风筝参赛。赛会分两段进行,上午举行风筝展览,下午进行放飞比赛。风筝展览在县衙前广厅房里,这天正逢潍县大集,来看风筝的人把大街小巷挤了个水泄不通。当天下午在白浪河滩举行放飞比赛,七八十只风筝一起升空。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唐家的板子人物"八仙过海"和杨家埠的"四季花神".赛会没有评比,按说算不上正规的风筝比赛。
  1935年,第二届潍县风筝赛会在潍县南关举行,筛选出60只不同类型的风筝参加比赛,分为大、中、小三组,最大的风筝是蜈蚣风筝,长70余米,当它扶摇直上时,赛会达到了最高潮。这次赛会为所有风筝主人都颁发了奖品。
  1937年清明节,潍县举办了第三届风筝赛会,济南的风筝商和天津的风筝艺人魏元太等也参加了。参会的90只风筝包括60多个品种,扎制、绘画、起飞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1938年潍县沦陷,风筝会不再举办。
  -
  应邀上海放飞,龙头蜈蚣震惊中外游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潍坊风筝焕发了新的生机,大批优秀风筝作者涌现出来,风筝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和扩大。自1956年开始,潍坊风筝开始参加各类交易会,并逐渐走上国际舞台。1980年,潍坊风筝与北京风筝一起代表中国参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人与世界展览会",随后开始不断参加各种国际大型展会,引起了极大轰动。
  1982年4月,国家轻工部在天津召开风筝评比会,邀请北京、天津、西安、潍坊等着名产地参加展出和放飞,潍坊派出了由8名艺人组成的代表团,带着20多只风筝应邀赴会。
  当500米长的"巨龙"摇摇摆摆腾空而起、金色"凤凰"翱翔天空、"飞机"喷着白色的尾烟在空中盘旋时,潍坊这个小城市彻底让人刮目相看。潍坊风筝大放异彩,引起了全国风筝爱好者的关注。
  1983年春天,上海市旅游局邀请其外联团——美国西雅图大卫·切克列一行到上海旅游。大卫·切克列当时已准备到日本参加风筝放飞表演,因此他希望在上海开展中美风筝交流活动。
  上海风筝优势并不突出,上海市旅游局便邀请潍坊风筝参加放飞表演。潍坊市代表团携带着23只各式精制风筝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在上海,孙永春父子制作的50米长龙头蜈蚣风筝震惊了中外游客。大卫·切克列详细询问了潍坊风筝的材料选取、扎制、糊裱、绘画技艺,想买下这23只风筝,或邀请潍坊市代表团到美国去放飞表演。
  此时,潍坊代表团意识到,潍坊完全可以举办国际风筝放飞表演,打造旅游项目。不久,潍坊市向全世界的风筝组织发出邀请,潍坊国际风筝会由此正式诞生。
  -
  精心筹备首届风筝会 为走向世界打开大门
  1983年12月20日,潍坊地区文化局、轻工业局、外事办公室、总工会等4单位联合向市人民政府写出《关于筹备<潍坊风筝节>的请示报告》。12月29日,潍坊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市外办等四单位的报告,予以批转,风筝会即进入筹备阶段。
  经过精心筹备,1984年4月1日,山东省旅游局和潍坊市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大会期间,来自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团队、共86名的风筝爱好者,与潍坊市的两个风筝放飞队进行了放飞表演。
  当天,潍坊大街小巷都挂满了横标,彩条,显眼的建筑物上都插上了飘扬的红旗,潍坊以节日的盛装迎接国际风筝会。
  上午9时,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各国风筝代表团入场亮相后,精彩的放飞表演开始。第一只腾空的风筝是美国华盛顿风筝协会主席道格拉斯·海格曼放飞的伞式风筝,上面悬挂着中美两国国旗。随后,各国代表团陆续把自己的风筝放飞到空中,一时间,碧蓝澄澈的空中彩蝶翩翩起舞,凤凰扶摇翱翔,巨龙搏击长空,几百只风筝争奇斗妍,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在当天下午,放飞场地转移到白浪河河滩,共有10万余名观众到场观看,场面非常震撼。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于4月3日圆满结束,可谓旗开得胜,一鸣惊人。这是潍坊人民第一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潍坊扩大了影响,增进了国际友谊,是潍坊实行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大突破。
  此次放飞和展出的风筝达74个品种,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誉。日本着名书法家梅舒适挥毫赞誉"风筝艺术潍坊第一".风筝会期间和会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新闻机构,国内45家新闻单位,对这次风筝会作了专题报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风筝之乡》,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潍坊国际风筝会》等。这次风筝会,促进了潍坊市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对开发潍坊旅游资源,全面振兴潍坊经济起了良好的作用。
  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行。
  -
  成为风筝文化交流中心
  -
  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的主席团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组织参加的"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总部设在潍坊,从此,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了世界风筝之都。
  档案馆风筝资料完整
  在潍坊市档案馆内珍藏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专题档案是1984年第一届风筝会至2014年第三十一届风筝会的相关纸质文字材料、音像、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共计有5100件(盒)。内容包括举办国际风筝会的证、券、票、卡、章;潍坊国际风筝会发的各类纪念章、旗、牌;风筝会海报、国际风筝会简介、特刊、快报、信息等;部分风筝实物样品;《风筝》《风筝城》《潍坊风筝》《风筝与国际风筝会》《风筝的学问》《历代风筝诗歌赏析》等书籍。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档案资料保存比较齐全完整,全面记载和展示了潍坊风筝盛会、风筝文化、风筝经济、风筝联谊等方面的工作活动,对研究潍坊风筝及节会经济,促进潍坊经济和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风徽经过三次设计
  风筝会会徽俗称"风筝徽",简称"风徽".如今,人们对潍坊风筝会徽都非常熟悉,颜色一般为红色或者天蓝色,整体比例协调妥当,高和宽的比例为7.4:10,笔画粗和徽标为0.65:10,中心竖画粗度和徽标宽比例为0.8:10.这个寓意深刻同时又具有艺术之美的"风徽"从第二届风筝会开始启用,一直沿用至今。在今天看来,风徽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风筝会标志图案,而俨然已经成为潍坊的城市标志,成为代表"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风徽经过了三次设计。"第一届风筝会开幕前,潍坊风筝已注册了蝴蝶牌商标,我认为潍坊国际风筝会也应当有一个会徽。"参与创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孙立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蝴蝶与风筝都是春光里翱翔空中的精灵,都给人美好的享受。我建议还是从蝴蝶出发考虑(设计)一个风筝会会徽。"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王怀信设计了一个直径1米的圆形木盘,大红底子上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第一届风筝会开幕时就用它当会徽。
  当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一民来参加风筝会,觉得这个会徽不理想,临行前主动提出重新设计。半年后,大家觉得他的作品和日本风协的会徽有些雷同,于是他又回去另行设计。风徽的设计者是以张一民教授为代表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团队,风徽的创意是用繁体字"风"字变成一个蝴蝶图案,因为潍坊风筝的注册商标就是蝴蝶,看上去还像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寓意是一项国际性的活动。这一设计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合法性、专业性。在第二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上,会徽精彩亮相。
  -
  出台首部风筝竞赛规则
  1984年4月,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只有放飞表演项目。1986年,在第三届潍坊风筝会上,美国运动员汤姆和凯斯放飞的带有很长很长彩色飘带的可操控的复线风筝,第一次在放飞场上空展示其运动风采。当风筝呼啸着上下翻飞时,其惊险动作和彩色飘带飞出的漂亮图形,吸引了数万名观众争相观看。
  国外运动员精彩的放飞表演,既吸引了我国运动员的眼球,也激发了我国风筝专家和风筝爱好者的竞争意识。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全国风筝邀请赛的推动鼓励下,专家和爱好者呼吁将复线操纵风筝纳入全国风筝比赛项目。
  经过风筝界专家、运动员、爱好者的共同努力,《风筝竞赛规则》于1986年在潍坊完稿,并被国家体委批准试行。1987年1月5日,中国风筝协会成立后,对《风筝竞赛规则》进行了补充修改,国家体委于1987年12月批准颁布了我国第一部《风筝竞赛规则》。经过5年的比赛实践,1990年下半年,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发行《风筝竞赛规则》。
  -
  潍坊风筝飞上中国邮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年前,潍坊风筝曾以其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飞"上了中国邮票,由此,潍坊《风筝》邮票也就载入了中国邮票的史册。
  有人还对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小品《一张邮票》印象深刻,这个小品由潘长江、黑妹、大山共同表演,当时感动观众无数,《一张邮票》中,台湾姑娘来大陆找一张风筝邮票,替爷爷完成一个心愿,这里要找的邮票就是那套潍坊《风筝》邮票,因为在中国举办过国际风筝节又发行过风筝邮票的只有潍坊。
  到目前为止,我国发行的风筝邮票共有2套。1980年5月10日发行的T50《风筝》邮票,共4枚,风筝图案分别是:雏燕、痩燕、半瘦燕和比翼燕。另一套就是1987年的T115《风筝》邮票,即潍坊风筝邮票。这套邮票共4枚,邮票上面展示的是4只精美的传统风筝:八卦、凤凰、鹰和龙头蜈蚣,均是典型的潍坊风筝。
  -
  世界风筝都地位确立
  1987年10月,潍坊风筝协会向世界各国风筝组织发出竞选世界风筝都的《倡议书》和竞选条件,各国纷纷来电表示支持。
  1988年4月1日上午10时,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3届全国风筝比赛在潍坊市隆重举行。期间,竞选"世界风筝都"是本届风筝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风筝会专门召开主席团会议,商讨世界风筝都竞选、确立事宜。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以及中国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协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时任潍坊市风协主席的宋希焕介绍了本届风筝会的筹备情况、主要特点和内容。美国风筝届知名人士、西雅图风协主席大卫·切克列宣读了《提议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的倡议书》。他盛赞潍坊市风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和潍坊市为推动风筝做为一种体育、旅游综合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与会代表一致通过该倡议。
  英国风协全权代表弗莱德·瓦特豪斯在致词中说:"潍坊作为世界风筝活动中心和世界风协所在地是当之无愧的。"
  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是世界风筝运动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先后有200多个中外风筝协会组织和友好单位纷纷来电来函表示祝贺。
  中国风协主席李明焘说:"世界风筝都的建立将对切磋技艺、增进友谊,把风筝这项体育比赛推广到全世界起到积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魏传统,着名书画家费新我、娄师白,着名京剧艺术家李宗义等出席了风筝会,参观了杨家埠、十笏园、风筝博物馆,他们感慨唏嘘,呼吁应把潍坊列入中国文化名城。他们纷纷表示,潍坊人民既注重文化传统,又致力于振兴经济的执着追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费新我还即兴赋联:"得海能蹈,得天能飞",对潍坊创办国际风筝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美国访华团团长艾丁顿说:"潍坊的人民欢快大方、热情好客,处处带有国际性感情,使我们更爱中国,更爱中国人民,愿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古长存。"
  -
  银线牵风筝四海传友谊
  -
  潍坊经过多年努力,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万人风筝放飞表演、世界风筝锦标赛、潍坊风筝大赛等品牌赛事,成功举办了一届又一届风筝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创新培育了世界风筝小姐大赛、"全民健身狂欢大巡游"等一批特色文体活动。设计建设了体现潍坊风筝文化特色的世界风筝博物馆、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场等一大批硬件设施,使这座城市风筝内涵和特色更加浓郁,被称为"长着翅膀的城市".
  -
  地级市成立国际组织 潍坊风筝文化开先河
  "国际风筝联合会于1989年4月1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在潍坊正式成立。"国际风筝联合会秘书长、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崇高从事风筝会以及相关工作十多年,他介绍,这是第一次由华人发起并由华人牵头负责,第一个在中国地级城市成立的国际体育组织。
  成立大会上,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组织的84名代表通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国际风联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理事成员。国际风筝联合会的诞生,标志着世界风筝事业有了领导机构和活动中心,对推动全球风筝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各国风筝爱好者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和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4月21日,国际风筝联合会大会在潍坊富华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盛会,67个会员国、地区一致表决通过了关于推动风筝放飞奥运与促进发展风筝产业和扩大风筝贸易两项重要决议。决议提出,积极推动风筝比赛纳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主放飞场安排在世界风筝都潍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或闭幕式上放飞夜光风筝和表演运动风筝;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组织各国风筝爱好者在各有关比赛场地周围放飞风筝。决议的通过为世界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多年来,国际风筝联合会在与潍坊市主办国际风筝会、促进风筝文化传播、风筝运动普及与提高、风筝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大型风筝博物馆建成 收藏千余只五类精品
  潍坊被定为"国际风筝都"后,建一座风筝专业性博物馆被提上日程。1989年4月,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的专业风筝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为孔雀蓝琉璃瓦铺成,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设计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立即就变成了世界风筝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风筝博物馆不但建筑风格具有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还容古今中外风筝于一室,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千姿百态的各类风筝的风姿及风筝对人类科学的贡献。踏进这座博物馆,就如同踏进了一个风筝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博物馆展览内容以1000余只筒式、板式、硬翅、软翅、串式五大类风筝精品以及300余件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为主,全面、客观地体现了潍坊风筝所独有的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的风格;介绍了构思大方、造型夸张、色彩对比鲜明、注重飞翔性能、研究价值较高的外国风筝;重现了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展示了在潍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决策指导下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目前,风筝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数万人次,已成为潍坊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另外,展示内设有风筝现场制作,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风筝制作过程。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风筝文化的吸引力把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与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连接起来。2016年7月1日,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
  -
  建成主题风筝广场 展现风筝民俗文化
  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是潍坊建造的一座以风筝为主题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广场占地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以"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为主题,运用园林风格理念,建有吉祥大道、鸢标广场、民俗长廊、咏筝栈桥等十大景观,于200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世界风筝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里的主题雕塑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朝天锅等制作场景,还有踩高跷、打陀螺、虎头鞋等民间风俗,人物惟妙惟肖。此外,还有《学步》《风筝情》等上百件兼具浓厚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的青铜雕塑小品。全长75米的钢木栈桥探身白浪河,栈桥26根方柱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风筝壁画,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风筝的诗词、世界各国赞美风筝的美文丽句及市民歌颂风筝的语言都镌刻其上。此外,还有12生肖铸铜历届风筝会吉祥物的画,让人步入其中流连忘返。
  如今风筝广场已经成为展示风筝文化与民俗文化、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以及举办大型集会活动的综合性广场,对于发展潍坊的旅游事业,改善潍坊的投资环境,扩大潍坊的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风筝会推出重头戏 选拔世界风筝小姐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生命在于能够不断创新,年年迈出新步伐,从而使风筝会的内容不断延伸和出彩。2004年第二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推出了一台重头戏——闻名中外的世界风筝小姐选拔大赛,这是一项重大的创新之举。
  该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国际风筝联合会、潍坊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银钱牵四海,美丽靓五洲".旨在通过世界风筝小姐选拔大赛及系列活动,弘扬风筝文化,架起友谊桥梁,打造世界风筝都潍坊品牌,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世界风筝小姐"复赛与决赛均在潍坊,此次选拔大赛,是第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最大的一项造势活动。
  期间,"世界风筝小姐"进行了北京登长城风筝放飞、潍坊入城仪式、风筝会开幕式、鲁台经贸洽谈会开幕式及庆典晚会、游园、购物、献爱心等活动。大赛经过知识问答、才艺表演、舞台展示等综合成绩测评后,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朱利娅获得冠军和6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中国选手董癑、高晓倩分获亚军、季军。中国香港选手张乐获特邀选手代表奖。
  这次大赛的举办,在中国尚属首次,在世界也是首次。通过举办这次活动,进一步弘扬了风筝文化,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扩大了潍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了潍坊作为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中心的地位。
  -
  节会效应带动风筝产业
  -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穿越历史的天空飞到今天,不论扎制工艺还是功能定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儿童手中的玩物到与国际友人沟通的信使,风筝作为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愈加显现,逐渐成长为一个日臻完善的产业。
  -
  风筝产业发展良好 企业增加到300多家
  伴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潍坊风筝产业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风筝产业在传承创新中获得新发展,成为"文化名市"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调查统计,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我市的风筝企业仅有20家,年销售额也仅有20多万元。近年我市风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全市风筝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从业人员达6万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2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85%,世界的65%以上。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潍坊天成、潍坊凯旋、杨家埠、飞人风筝厂等一些年销售千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达7家。潍坊风筝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国内的北京、上海、义乌等地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潍坊的风筝产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目前,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和寒亭区杨家埠村已形成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潍城区火车站"地一大道"和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成为主要的风筝旅游展示销售地,奎文、潍城两区除聚集了70多家风筝厂家外,还拥有风筝实体经销零售店300余家,其他县市区分布较少。
  -
  借风筝会发展经济 吸引大批中外客商
  "当节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把这个节会当做一个品牌来培育、提升、挖掘,把它的无形资产充分挖掘和展示出来,体现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张崇高表示,潍坊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大胆地探索了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办会的路子,成效显着。潍坊国际风筝会是集风筝、文化、旅游、招商四大版块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性盛会。
  尤其是招商版块是历届风筝会的"重头戏",也是风筝会办会宗旨的体现。每届风筝会,各种展会、推介会、洽谈会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参与。特别是近年来,每届风筝会期间都谈成签约一大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潍坊国际风筝会"国际性"特色突出,每年来参加盛会的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风筝会向多个国家、地区不断拓展、延伸。近年来先后在法国、马来西亚、加拿大、韩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潍坊风筝文化展演活动,弘扬了风筝文化,扩大了对外交流。
  -
  商人抓住机会,风筝卖到国外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给从事风筝生产的人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有商业头脑的风筝厂老板纷纷借风筝会平台发展业务,风筝厂越做越大。"我市风筝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年一度的风筝会功不可没。"
  每年风筝会到来之时,潍坊天成风筝厂内的工人都忙碌地扎制风筝。在这里,从骨架、面料选材到扎制、裱糊、绘制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其生产的风筝以做工精细、面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稳定蜚声海内外。
  "风筝厂主要做传统风筝,大量融入了本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像年画、布老虎、泥塑等民俗元素都会在风筝上有所体现。"厂长王永训表示,所有来潍坊的客商对风筝感兴趣的,都要来这条"风筝年画一条街"参观一下。在寒亭区渤海路上的这些风筝厂中,他的厂不是最早的,却是发展比较快的。王永训表示,风筝产业季节性很强,尤其集中在风筝会前后,订单量占到全年销售额的1/4.
  王永训说,1989年,他到了当时最大的杨家埠风筝厂当扎制工人,从最基本的扎制工艺学起,很快掌握了做风筝的全套手艺。后来他离开厂子自己创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1999年,王永训第一次参加风筝会,做了一个机械的毛蟹风筝,虽然风筝不能飞上天,可他认识了不少风筝爱好者,也为自己创业开了眼界。随后的风筝会,王永训不仅年年参赛,而且开始赞助风筝会,借风筝会搞营销。他的风筝以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格为主,赢得了不少国外客商的好感,他还开发了礼品风筝,现在王永训的风筝80%出口国外。
  -
  保留传统工艺 开发创新品种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道路,王永训最大的感叹,就是传统工艺不能丢。在他看来,传统风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比如传统的老鹰、燕子、蜈蚣、八卦等造型与八仙过海、西游记、仕女等题材完美结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统的风筝即使不放飞,挂在墙上也是一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从竹条的扎制到图案绘画,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展现着传统手工艺的精华,这是现代机器达不到的。"王永训说,传统风筝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这看似与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快捷相悖,但却是其价值所在。
  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风筝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解决的办法唯有创新。"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在多地取经学习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种蓝蝶风筝,因为设计新颖、手工绘制很受市场青睐,每只卖到25元。不过很快就发现市场上出现仿冒产品,用的是丝网印刷工艺,市场价格只有20元,对我的产品冲击很大。"王永训说,这种假冒伪劣产品是传统手工艺的最大"敌人",不仅扰乱了市场,也严重伤害了创新积极性。
  痛定思痛后,王永训决定反击,他在风筝企业中率先注册了"飞鸢"商标,还申请了40多项版权。"现在我们企业所有的风筝产品,甚至配件、包装袋、杯子、扇子等都印有自己的商标,除了宣传作用还能保护知识产权。"王永训说,有了这些保护措施自己的干劲更大了,陆续研发出了广告风筝、教学风筝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如果说创新是潍坊风筝腾飞的翅膀,那么行稳致远的底蕴来自质量。在加工车间里,王永训时不时地站在员工旁边认真观察一会儿,看到员工有哪些步骤做得不到位,他会挽起袖子亲自上阵,边做边向员工讲解,事无巨细。"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做能飞起来的风筝,还要做好看的风筝。我们的目标是做精品风筝,力争每一只风筝都做成一个艺术品。"王永训地说。
  线下展览红红火火,线上交易也是风生水起。早在2000年,王永训率先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实现了网上交易。随着风筝产业的拓展,他的风筝也飘洋过海,卖到了国外。
  -
  潍坊风筝飞在世界各地
  -
  2012年,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旅游部邀请,潍坊市风筝文化代表团赴特多国进行风筝展览展示和放飞表演活动。
  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以来,前来参观潍坊风筝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潍坊风筝的名气越来越大。潍坊也带着风筝走出国门,到美国、意大利等国家,一边展览美丽的风筝,一边推广潍坊。近年来,风筝文化又走进校园,走上课堂,为潍坊风筝的发展培养人才。
  -
  出访美国 展览会上观众赞不绝口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也使得前来参观潍坊风筝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潍坊风筝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当时潍坊风筝对外交流活动还是很少。
  对于潍坊风筝来说,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是在1984年8月。首次出访的国家是美国。当时中国潍坊风筝文化交流团,应美国华盛顿风筝协会、太平洋科学中心、太平洋艺术中心和西雅图航天博物馆邀请,抵达西雅图。
  交流团一行6人,由时任市委秘书长的宋希焕带队,成员包括邹立桂、孙立荣、孙永春、王太平,还有翻译孙士善。
  在西雅图举办的潍坊风筝展览为期7天,展出各类展品52件。这些风筝都是历年创新之作,也是体现潍坊传统艺术水平的代表之作,令观众赞不绝口。在随后的潍坊风筝放飞表演中,观众更是人山人海。一时间,交流团的成员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明星。
  -
  赴意参展 风筝艺人走访八个城市
  在1984年出访美国后,潍坊风筝开始逐渐走出国门,尤其是一些民间风筝团体,更是频频被邀请参加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潍坊风筝的外交史上,1986年首次代表中国出访是应当被载入史册的。当年2月,时任文化部展览处处长的田福会、秘书齐春晓来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参观,听了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后,当即做出决定,让潍坊风筝代表国家参加外事活动。
  1986年3月15日,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接到文化部展览处紧急通知,要求所里派一人参加4月25日至5月6日在佛罗伦萨市举办的世界风筝会。
  因会期提前,作为风筝专家的孙立荣于4月13日携展品到达北京。那次赴意的还有北京工艺品厂一位姓赵的技术员和文化部展览处翻译陈秀生,他们3人组成中国风筝艺术代表团,展览处指定由孙立荣任团长。代表团16日晚抵达罗马。
  风筝展览设在翁布里亚大区拉哥市市政大厅,分三个展室:第一展室35只潍坊风筝,第二展室25只北京风筝,第三展室有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风筝共30只。中国风筝扎工精细,造型美观,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一位60多岁的风筝爱好者说:"我开车从佛罗伦萨专程赶来看展览,路上走了3天。不虚此行啊,中国风筝美极了!"
  风筝放飞是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共6次。最后一次放飞是5月4日在意大利风筝节上,15个国家的风筝团体,集中在拉哥市的草地上放飞。
  在意大利,中国风筝艺人共走访了8个城市,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府和官员的热情接待,其中五位市长分别接见8次,拉哥市市长还亲自陪同参观访问。
  潍坊国际风筝会在以节会的方式营销着潍坊,不光风筝会,单靠风筝,营销潍坊也大有文章可做。
  第27届风筝会之后,市风筝办先后组织了放飞西藏、放飞上海世博会、放飞宝岛台湾、放飞美国、放飞特立尼达多巴哥、放飞中国香港、放飞新西兰、放飞澳大利亚等十余项重大活动,均产生了良好影响。
  -
  风筝文化走进校园 孩子体验欢乐时光
  风筝文化走进青岛胶南,走进上海浦东新区和陕西安塞、走进寿光乐义实验小学,走进王尽美家乡小学,走进深圳校园,走进潍坊清平小学,走进诸城大米沟联办小学……近年来,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组织开展"潍坊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不少体验过该课程的同学都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欢乐的下午时光".因为风筝课堂上不仅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更深刻地了解了风筝文化,更重要的是体验到自己亲手制作风筝并放飞的成就感。
  2011年11月18日,潍坊国际风筝会表演团队前往中国台湾澎湖,在市公所前广场展示了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潍坊风筝,包括海马、章鱼、水母、趴趴熊、愤怒鸟、龙头蜈蚣风筝等各式各样的造型,它们随风飘扬,把澎湖冬季的天空点缀得五彩缤纷。
  潍坊国际风筝会表演团队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表演之后,把近20个特色风筝捐赠给澎湖各中学。
  2012年4月5日,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组织风筝专家、艺人一行10人,来到深圳一所学校,与广大同学开展现场互动,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潍坊传统风筝的文化知识、扎制技艺,并共同在校园操场进行了一场放飞表演。
  2016年6月1日,潍坊国家风筝会办公室走进清平小学,开展"庆六一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200多名学生们共同观看了风筝放飞专题片,风筝专家讲解风筝种类、放飞原理并现场教授风筝扎制技艺。
  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副主任颜建海表示,风筝文化是潍坊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把潍坊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学生们在愉悦身心之余,对风筝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将来这些学生中能够出现风筝文化的优秀传承人。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举办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经济社会效益最好、获得重大荣誉最多的极少数国际性节会之一,并在全国率先创造了"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宗旨,一种形式(风筝会)四种结合(文化、体育、旅游、经济),以及"政府主办,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会方式,并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市场化运作程度和市民的参与性越来越高,不仅为外地众多节会所仿效和借鉴,而且催生带动了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科技蔬菜博览会、昌乐国际宝石节等多个在潍坊市内举办的节会,发展了相当规模的节会经济,对提升潍坊知名度,促进城市建设,招商引资,风筝文化产业和旅游等各业发展,以及"三个文明"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助推器"作用,风筝和风筝会成为潍坊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潍坊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成为潍坊对外开放的窗口,合作发展的平台,全市人民热切期盼的一个盛大节日。
  -
  创新不断风筝越飞越远
  -
  2006年5月,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潍坊风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创下了3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
  潍坊风筝入选国家非遗
  2006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潍坊风筝、高密茂腔、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四项民间艺术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市对潍坊风筝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十分重视。在2003年4月举办的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潍坊市政府正式启动潍坊风筝申遗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文化代理官员高桥晓女士应邀参加,考察了解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作为世界风筝都,潍坊凭借35年举办国际风筝会的经验,以及风筝对当地文化经济和世界风筝文化体育活动交流的贡献,200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艺术组织文化遗产及民间保护工程;这次潍坊风筝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向潍坊风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
  创三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潍坊风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技艺和形式。潍坊风筝创下了3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潍坊是风筝的故乡,潍坊人与风筝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青州风筝艺人杨云胜扎制的"眼镜王蛇"风筝,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风筝"称号。这只"眼镜王蛇"软体风筝,长293.8米,面积为882.41平方米,重123公斤。在风筝会上,该风筝放飞性能良好获得风筝创新一等奖。经过专家实地考察、验收,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批准该风筝为世界最大风筝。
  2006年,风筝艺人马庆华一人放飞43只风筝,创造了一次放飞风筝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项目参赛要求是:一人放飞风筝,风筝距手拉3米以外,单线牵拉一个风筝,飞起的风筝必须在天空飘舞30秒以上,同时具备这些要求的风筝才能计算数量。经世界吉尼斯中国地区总代理认证官现场认证,马庆华成功放飞起43只风筝,成为当今世界一次放飞风筝最多的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邀请到央视《吉尼斯之夜》节日参加颁奖和节目录制。
  2011年4月16日,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冲浪基地的广阔海滩上,1.1万名社会各界人士成功放飞了1.0465万只风筝,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是潍坊风筝创造的第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放飞现场,所有放飞人员分成22个放飞区,每个放飞区分为10个方阵,每个方阵50人,同一时间把风筝放飞起来。按照放飞规定,每名参与者只能放飞一只风筝,线的长度要在10米以上,风筝在空中持续时间要达到30秒以上。经过约1小时的放飞,通过严格统计审核,来自世界吉尼斯总部的认证官宣布:共有1.0465万只风筝成功放飞,潍坊风筝又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演绎了"风筝传奇".
  -
  老艺人坚持不懈 致力于传承创新
  潍坊风筝的发展离不开老艺人的坚持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寒亭区风筝大师张效东多年来致力于风筝非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自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力以来,他制作的作品屡获金奖,他擅长180种类的制作,研制出了声、光、电一体的动态风筝,荣获中国风筝专家等称号。张效东对慕名前来的风筝爱好者,也总是毫不保留地热心传授。张效东粗略统计,他教的徒弟已不下200人。
  杨同科(1902-1996),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人,是当今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文武财神绘画和风筝扎制,他10岁学艺,冬画财神,春秋扎风筝,后期主要扎制风筝。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1982年春在北京天安门放飞并获奖。在1986年的第3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他与家人扎制的360米龙头蜈蚣放飞后获大奖,受到了世界各国友人的赞誉,被誉为"风筝王",与"年画王"杨洛书齐名。现在寒亭杨家埠民俗大观园专门设有"风筝王"杨同科陈列馆。他扎制的风筝,曾被当作国礼送给多个国家的大使,杨家埠的风筝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风筝王"杨同科的孙女杨红卫是"杨氏风筝"第16代传人、国际风筝工艺大师(二级),从艺40年,扎制数万只风筝。1992年,在香港"世界同乐日"活动中,"龙头蜈蚣"和"百子呈龙"风筝,分别获最佳设计奖和最长风筝放飞奖;2007年10月,杨红卫被山东省旅游文化博览会授予"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2008年11月,"百子呈龙"风筝在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银奖。
  康宝忠,1940年生。10岁时在白浪河放风筝时被"康派"风筝老艺人康万香收为徒弟,学艺3年,深得其真传。其代表作为"龙头蜈蚣",以扎制简练、造型粗犷、色彩强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起飞角度高、平稳为主要特点。他在"康派"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了"龙飞凤舞"风筝,俯首翘尾的巨龙前挂展翼绽尾的凤凰,巨龙还能喷烟吐火,龙凤在烟雾之中隐现,远远看去如同活的一般。他的作品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多次获奖,两次夺金牌,一次获铜牌,还有两次获"世界风筝十绝"奖。
  姚志兴,1943年生。他的风筝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是一位画家,绘制的风筝尤为精巧美观。代表作为"鹊桥相会".他将板子与串式、软翅风筝相结合,牛郎织女为板子,40只喜鹊,每只喜鹊均为软翅,再用线穿在一起,牵在牛郎织女前后。风筝放飞到空中后,40只喜鹊上下翻飞,牛郎织女恍如站在传说里的"鹊桥"上,十分逼真。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刘海戏金蟾""二龙戏珠"等。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感谢张崇高先生提供协助和支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