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10 11:08
鄌郚总编

皇清例授文林郎知河南郾城县事季封杨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四库全书馆纂修兼分校官,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同邑年家眷,同学弟周永年拜撰。
  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提督陕甘全省,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加四级纪录五次,年家姻眷弟汪镛顿首拜书丹。
  四川直隶酉阳州秀山县知县,加三级纪录三次受业汪长龄顿首篆盖。
  (缺)字季封,亦字既葑,号柳田。先世山西洪洞人。曾祖天奇(天启?)始迁历(缺)山西都司佥书家居岁饥,设粥厂。日饲流亡数百人。子二,璋、瑄。(缺)通判璋七子皆贵,多以武功显。仲大勋,由贡生教习选虹县知县(缺)宁遣直隶滁州知州,居官甘淡泊,而性喜聚书。得旧本必购藏之,积至书万卷;即公之父也。
  公少有异禀,年十三补诸生。壬申(缺)成进士,乙酉选授河南郾城县知县。地邻孔道,民久苦差役(缺)而民亦不扰,隐水由西来。
  因为石碑出土时遭到破坏,墓志文字不全,实乃遗憾。
  据铭文,杨季封的父亲杨大勋,"居官甘淡泊,而性喜聚书,得旧本必购藏之,积至数万卷";杨季封秉承父志,从河南郾城知县位置上卸任时,"行李萧然,图书外无长物也".墓铭将杨季封藏书、读书的孜孜以求概括为"家屡空,书四围;焚膏油,恒亡饥;身则瘠,学则肥".让研究者备感兴奋的是,这篇铭文的撰文者正是时任翰林编修的周永年,书丹者是另一位出生于历城的翰林编修汪镛,篆盖者汪长龄为汪镛之弟,亦为乾隆进士。周永年在墓志中写道,杨季封生前他们曾约好,拟到杨封的藏书室检索自己未曾集到的书卷以抄录备份,不想成为未竟之遗憾。(2006-07-24 大众网《清代历下藏书大家有两位》介绍过此墓志铭,但将杨季封名误为"杨封")墓志撰者,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一字书愚,先世浙江余姚人,其高祖迁居山东历城(今属济南),遂家焉。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三十八年入四库馆,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辑录佚书甚伙。《四库全书总目》虽纪昀总其成,然学界素有经部戴东原、史部邵晋涵、子部周永年、集部纪晓岚之说。永年于子部,盖极毕生之力,故子部综录独富。
  周永年为时硕儒,文章冠绝一时,但他眼光过高,又过分谦虚,自谓文拙,不留存稿,故今天可见着述极少,致使现在的许多人竟不知道他在《四库全书》的撰修过程中做过这么多的工作,这是十分遗憾的事。因此,周永年为杨季封撰写的这篇墓志铭,对后人来说,极为宝贝。
  周永年家藏图书极富,有感于"曹氏书仓"及"释道藏",建"林汲山房"、"水西书屋",聚书其中,集古今书籍10万卷,供人阅览传抄,以广流传。又约桂馥买田设"藉书园",其中设台祭祀汉代经学大师伏生。"藉书园者,书昌之志也,书昌故温饱槖馁,于书积卷殆近十万,不欲自私,故以籍书名园。藉者,借也".桂馥亦有《周先生永年传》,称其"得书辄归先生,凡积五万卷",沈起元记其"百无嗜好,独嗜书。编撰《水西书屋藏书目录》、《藉书园目录》、《藉书园藏书目》,着录图书3000余种。
  皇清例授文林郎知河南郾城县事季封杨公墓志铭今天的济南市五龙潭公园有周永年遗迹、济南市图书馆门前有周永年塑像,供游人瞻仰纪念。
  墓志书丹者,汪镛(1729-1804),字东序、号芝田,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乾隆四十年,登进士一甲二名进士,改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十四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乾隆四十五年,任陕甘学政。嘉庆二年,改湖广道监察御史。嘉庆四年,任掌湖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嘉庆七年,任礼科给事中。嘉庆十二年,任兵科给事中、通政使司参议。次年,任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后任顺天府府丞。
  汪镛勤奋好学,开始进入书塾,每日读书达万言。到了19岁,进学府。经乡、会试中式,殿试赐汪镛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抡才大典,汪镛在传胪点到他榜眼时,他未到,结果刚一登第就立即获罪被罚俸禄。乾隆四十四年,汪镛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
  墓志篆盖者,汪长龄,汪镛之弟,也是明朝进士。其精湛的铁线篆书志盖"皇清例授文林郎甲戌科进士知河南郾城县事季封杨公墓志铭"出土后遭无知愚人破坏,碎为数块,令人痛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