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7-29 18:26
昌乐 刘文安

如何面对死亡(葛培理)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3-07-29 18:27
昌乐 刘文安

如何面对死亡(葛培理)

  祷告必蒙垂听
  基督徒在绝望的境况下,寻求圣经中很多神奇妙的应许。我们最喜欢的其中一句就是耶稣说的,“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翰福音十四:14)我们抓住这个应许,求神医治我们所爱的人。但如果得不到医治又如何呢?如果基督徒祷告求医治而得不到痊愈,基督徒容易内疚或觉得信心软弱。古往今来的基督徒,必须面对神没有医治所有向他寻求医治之人的事实。但我们的信心是否充足,并不能决定神是否医治。如果这样,神就要向希伯来书十一章的英雄榜上所罗列的忠心仆人道歉了。试看这份名单: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约瑟、摩西、喇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以及其他先知。他们全都从神那里得到拯救,藉信心忍受了极大的艰难。他们遭遇到什么事呢?“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希伯来书十一:36-37)
  虽然神喜悦他们的信心,他们并没有得到很多属世的享乐。为什么呢?因为神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就是天上圣城,为他们存留。这些神的仆人,并非因信心不足或是犯罪当惩,以致没有被神拯救,脱离受苦和死亡。我们有信心相信神为那些因基督之名而受苦或死亡的人,安排—种特殊的荣耀。
  死囚站讲坛
  包菲德(Velma Barfield)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郊区的一位妇人,她被控一级谋杀罪。没有人预料到她的生死,会对很多人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九七八年,她因谋杀四个人,包括她母亲及未婚夫而被捕。她从来没有否认她的罪过,她讲述她令人心寒的吸毒生涯。某次她受伤后,为了止痛的缘故,吃了医生开出的镇静剂,从此陷入吸毒的泥坑中。
  包菲德小时受过乱伦的性侵袭,长大后受毒品的缠累。在她承认犯罪后,身系牢狱,独自被囚一室。一天晚上,一位看守人正在收听一个廿四小时播放的电台福音节目。她听到福音的信息,让耶稣进入她的生命中。她写下:“我过去时常进出教堂,能讲论关乎神的一切,却从不明白耶稣为我而死。”
  她的悔改是真诚的。在她被定罪为死囚的六年中,她向很多和她一同坐监的囚友作见证。她这奇妙新生的故事传了出来,外界人士开始听到包菲德的名字。她写信给内子露芙,她们之间建立了真正的友谊。在露芙写给她的其中一封信中,她说:“神把你这位待刑死囚之牢房,变成极不寻常的讲坛。由于你的特殊经历,人们聆听你所说的话。当神要让你在牢中作圣工,他会留你在那里。而我把你现在所处的可怕、孤单和艰难的牢房与在你前面的荣耀相比较时,我期望神会为了爱你的缘故说:‘归家吧!’”[注六]
  我的女儿安娜得到特别的准许,多次去探访包菲德。她的悲惨故事,她对基督真诚的爱,和她在监牢所作美好的基督徒见证,都使安娜大受感动。
  在她行刑前,她写信给露芙说:“如果我在八月卅一日受刑,我知道主会给我面对死亡的恩典,正如他已给了我救赎的恩典和生命的恩典一样。”在她行刑的那一个晚上,露芙和我跪下一同为她代祷,直至我们知道她已安抵荣耀的彼岸。
  包菲德是美国廿二年来,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女犯人。她曾在死荫的幽谷中行走了很多年。在她的追思礼拜中,海莱牧师说:“她死得有尊严,带有使命感,她是‘靠神恩得救’的活生生明证。”
  在包菲德丧礼完毕,会众领受祝福时,有人读出露芙的诗:
  就像焦急的父母在远方
  倚闾期待,
  他们飘泊流离的
  孩子归家。
  他们为罪受伤,
  路途荆棘丛丛,
  日晒雨淋,
  至终必安抵家园。
  天父同样地等待,
  他的孩子归家。
  天堂的门大开,
  荣耀地迎迓,
  以前曾被害受辱,
  现在欢欣快乐。
  神眼中看为宝贵的,
  是他孩子的死亡。
  有谁关心?
  身为基督徒,我们要关心别人。“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要这样。”(加拉太书六:2,10)这句话在我们周围有人受苦或垂死时,更显得重要。
  照顾病人之亲戚朋友,通常藉他们的榜样感动多人,而他们却不知道。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作何事,该说何话。我们因说错话做错事而难为情,对患重病之人远而避之。但要记得,家人是不应该独自受苦的。
  我们当中很多人在人生中,都会有一段亲友经历死荫幽谷的时光。我们怎样表达基督的爱心呢?设身处地,我们期望别人怎样待我们呢?要记得耶稣的话:“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七:12)
  玛嘉烈费美(Margaret Vermeer)往尼日利亚当宣教士。当她怀孕七个月时得到切片报告,知道她的一个肿瘤是恶性的。在动手术割除肿瘤五星期之后,她诞下一个男孩,然后开始化学和辐射性治疗。开始时病情稍有起色,但两年后肿瘤却逐渐蔓延。当她的病情逐渐恶化后,她变得在别人对她的看法上非常敏感。在她去世前六个月,她到各教会的妇女会演讲,现身说法来与人分享我们应如何对待病人。以下是一些她的看法。
  首先,诚实地分享你的感受。不要假装愉快地走进病房,而是承认你爱莫能助。“我想尽力帮忙,但不知如何着手。”这话能坦率地表达你的关怀。不要躲躲藏藏找遁辞或玩游戏。人若说出真心话,甚至小孩也觉得舒服点。
  不要说出一篇洋洋洒洒的讲章。基督徒拿出圣经读出一大段经文,是不体贴的举动。分享一节你有特别心得的经文,可能会有帮助。但要等待适当的时机,才花长时间讨论属灵的事情。
  作一个好的聆听者。人们会告诉你,他们准备要说的话。患病是一个非常孤单的旅程;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受苦时,他不想独自面对死亡。他请求三位门徒与他一同儆醒祷告,但他们却睡着了。试问他们有何用处?
  对垂危的人勿抱生疏态度。有时我们待垂危之人的方法,会加深他们的苦楚。我们在病人的面前缄口不言,却在他们的背后轻声细语,不让他们享受他们生活上喜欢的事物。要知道他们熟悉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位妇女告诉我,在她的母亲昏迷不醒时,她把数年前去世的先父遗照,放在她母亲病床旁边的小柜台上。每当别人把昏迷不醒病人的头转向另一边时,她都不知不觉地挣扎,要把头转过来面对她丈夫的遗照。最后她的女儿对护土说,每当她们要病人转身时,也把遗照拿到另一侧。那妇人永远没有重新苏醒,但她死时以笑脸迎向那遗照。
  提供灵性上的支持。当你引用一节圣经来安慰一个病人时,你要确实知道所念经文的意思。当玛嘉烈知道她只有短时间可活命时,她说她的基督徒朋友告诉她要“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8)这节圣经是否说人须为患癌症而谢恩呢?耶稣岂非把病患看作是撒但工作的一部份吗?试小心阅读那节经文,它不是说为任何事情而谢恩,而是说在任何境况中谢恩。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当圣经告诉我们“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时,不是说万事本身是好的,而是说神使用这些事令爱他的人从中得到好的结果。
  常常满有盼望。神比我们面对的处境强得多。我们有时很难在困境中找出积极而有盼望的一面,但它常有值得感谢的一面。帮助病人看到某些好事在前——某位特别人物的拜访——你在某时再来探病等。
  家母喜欢期待喜庆的事。在她去世前几个月,她的一位孙女要结婚了。她的护士知道她身体太弱,不能参加婚礼,但她仍替她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让她能有参加婚礼的盼望。当家母知道她不能去时,心情也很安宁。如果在开始时就告诉她不能去,可能她的内心会有点愤愤不平。
  非基督徒心理学家伊利莎白罗丝(Elisabeth Kubler Ross),在使人了解死亡和垂死方面,颇有贡献;但她的结论却与基督徒的盼望完全相反。在接受访问时,有人问她是否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影响他对人生终点的看法。她答复说:“我认识极少真正虔信宗教的人,在那极少数中有深刻内心经历的人,比较容易面对死亡。但他们只是极少数。很多病人在临终时变得更具宗教热忱,但这样做并没有多大功效。”[注七]
  我的岳父见过很多人去世;他说在临终时信徒和非信徒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没有永生盼望的人,悲痛和忧虑;与此相反的是基督徒能够仰望基督,从他那里得到盼望和鼓励。由于我们在基督里的信心,我们不“……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3下)
  无论是我们自己或所爱的人要忍受何种苦楚,我们都拥有神同在的确据。最后,我们会复活,有一个像他那样的,不再痛苦,不再朽坏,和永不衰残的身体。这是我们将来的盼望。
  死荫幽谷的旅程可能极其艰辛,但当我们与耶稣基督同行时,等待在前面的,是一个多么荣耀的目的地啊! 6
  拖延多久
  “虽然常是‘生有时,死有时’,但由于现在有延长寿命的可能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自己或因我们所爱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延长多久才是太久呢?”
  “所有生物的性命,人类的气息,都是在神的掌管底下。”(约伯记十二:10当代圣经)
  “如果我的病情严重到一个地步,要用机器来让我苟延残生,请告诉医生把电流的开关熄掉。”
  积琪莲柯(Jacqueline Cole)只有四十四岁。那时她的丈夫夏莱柯(Harry Cole)在长老会当牧师,他必须决定是否尊重或不顾他妻子这项痛苦的请求。自一九八六年春季以来,积琪莲因脑溢血,昏迷不醒达四十一天之久。当她似乎返生乏术时,她的丈夫勉强请求马里兰的法官命令医生遵照她自己的愿望,让他昏迷不醒的妻子死亡;法官认为那时距放弃生还的希望尚嫌过早。六天之后,积琪莲张开她的眼睛,面露笑容,接受她丈夫快乐的亲吻。“神迹能够而且已经发生,”这位快乐的牧师说:“我想我们对一个人的死亡权利这个问题,仍是像镜花水月,不可捉摸。”[注一]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辩论这个重要和复杂的问题。虽然常是“生有时,死有时”(传道书三:2),但由于现在有延长寿命的可能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自己或因我们所爱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存活在“拖延之时”多久呢?延长多久才是太久呢?与这有关的医疗、法律,和道德的原则是什么?应循什么指标而行呢?
  “安乐死”和“死亡的权利”,不久会像堕胎一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关心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
  我们有死亡的权利
  我们常把死亡的权利和安乐死(故意取去受苦之人的性命)混为一谈,它们其实不同。“死亡权利”是指当死亡差不多是肯定无可避免时,个人有权利决定是否采用不寻常或冒险一试的方法来拖延寿命;这方法通常包括了昂贵的维持生命的人工机器。生命是神圣的,是由神赐给我们的。就因这个缘故,我们永不可以宽恕那些故意用不自然的方法,来取去生命的做法。为此,大部分虔信圣经的基督徒,反对堕胎和安乐死。同时,当生命只能藉特别的医疗方式来苟且拖延时,容许自然死亡的做法,也没有错到哪里。延长寿命和拖延死亡,二者是有分别的。
  在病床旁边坐着,面对满布着维持生命管子的病人,我们能够了解人为的医药治疗,为什么会被视作不人道。如果从各个观点看,当对人的治疗方法变成不人道时,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拒绝这种治疗的权利。
  你能否自己决定,是否使用拖延性命的方法?医务人员、洛杉矶律师公会,和加州医院联合会,对不用或撤去延长性命的治疗有些建议。第一个原则,可应用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他们说:
  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在获得详尽告知所提供的治疗方法的得益、冒险、和结果后,有权决定他或她的医疗方式。尽管这种决定,可能会缩短一个人的寿命。  [注二]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有权说:“停止,不要再继续下去了。”
  美国天主教的主教在一九八六年六月发出声明说:“我们也承认和维护一个病人拒绝‘不寻常的方法’之权,意即拒绝无益或负担沉重的方法之权。”  [注三]
  但一个人的选择权是模糊不清的。举例来说,很多人主张在一个人无法决定是否维持或延长自己性命之前,就要预先立下“活的遗嘱”。什么叫活的遗嘱呢?我们应该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以防万一当我们来到一个不能为我们自己作生死决定之境地时,可以使用。
  活的遗嘱,就是一份由一个人在他或她有思维能力时,口授笔录最终请求,并签上名字的证件。通常这尚活的人会说明,如果得到病人会维持植物人状态,或无法挽回之昏迷状况的结论时,不要使用“冒险一试”或人工方法以求拖延寿命。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在需要作出此种困难决定之前,为什么不预先清楚说明,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呢?不幸的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现在我的身体相当健康,如果我要写一张活的遗嘱,我是假想当我在相当严峻情况下作出的决定。但当那时刻真正来临时,我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且,加州生物医疗伦理特别联合委员会所订立的原则,聪明地说:“甚至当一个有理智的病人下令制止、或撤除维持性命的步骤时,仍须征询病人的直系亲属,并重视他们的意愿。”
  最后,引起了对“活的遗嘱”在处理有疑问的行为,例如安乐死或自杀,是否正确的问题。当主教的维护生命行动委员会,谈到这种可能性时,他们作出以下令人不寒而栗的说明:“有些活着时立遗嘱的建议,是由主张死亡权利的团体制订公式和鼓吹的,他们视此为最终把安乐死成为合法化的第一步。”[注四]
  不同的州政府对活着时所立遗嘱的有效性,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有人提议用统一的法律,来消除不同州政府间的差异。但是否联邦法律就能迎刃而解呢?我除了对伦理方面作出评论外,不能提议或评估这些律例。这些立法能够对维护生命、防止自杀、谋杀、和在医务人员中,保持良好的伦理吗?这是一个需要解答的大问题。立法能鼓励病人、家人、和医生在作决定时有良好的沟通吗?所有这些问题都要肯定地答覆“是”,才可以考虑所谓“死亡权利”的法律。
  我们每一个人在考虑这些论题成为大众之事时,要非常小心,并放在祷告中。我们也要考虑是否愿意自行书写这活的遗嘱文件。由于这些决定,会影响所爱的人和家人,与他们讨论我们的感受,是重要的事。最后,我们一定要明白最终的决定权是在神的手中,就像本章开始时所举积琪莲的例子一样。
  什么是“被动的安乐死”?
  电话铃响,所有的谈话都戛然停止。我们家庭的一位友人,正参加一个欢送她即将前往欧洲旅行写作的欢送会。在与会中,她说,她很挂心她住在别一州的母亲,因她正被医生用维持生命的人工方法拖延而活着。医生和她的家人都对她说,她已不能帮什么忙了,她应照原定计划去旅行。现在医生打长途电话给她说:“令堂极其不适,据我自己和医院职员的意见,她的情况也是无法挽回的了。”他继续叙述她母亲的情况,然后问一个可怕的问题:“你希望继续作冒险一试的努力么?”
  “我不知道,我要跟哥哥商量。”悲伤的女儿边啜泣边说:“请告诉我‘冒险一试的做法’是什么意思。”
  医生叙述每条管子、每种药物注射和治疗的用途和效果。当医生用专门术语解释时,我的朋友开始发抖和浑身变冷,她大叫:“你是叫我决定是否杀害我的母亲吗?”
  但后来,经过与她的哥哥和牧师商量,并与她的朋友同心祷告后,那个女儿告诉医生,不需继续维持生命或作“冒险一试”的努力了。
  我的朋友不得不决定,何时容许那种被动的安乐死。尽管这些字眼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是遥远而不切实际,但明白其定义是非常重要的。被动或消极的安乐死,意即在断定返生乏术后,不再继续使用或不用“不寻常维持生命的方式”或“冒险一试的方法”来延长寿命。它是指不采取拖延死亡的行动,而让死亡自然地临到。
  我朋友的母亲,那时是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人人都料想不到,撤去所有维持生命的方式,她竟活到九十三岁。即使我们自以为“扮演神”的角色,我们可能受愚弄。神的智慧超过人的愚拙。
  即使维持生命的方法定义有所不同。一个由医疗和法律专家组成的生物医疗伦理委员会的人员说:“在主治医生判断无论是否使用维持生命的方法,死亡都无可避免时,维持生命程序的界定,是指拖延死亡的时刻、维持、回复、或补充身体主要机能的人工方法。”
  一九八六年三月,美国医学联合会的法律顾问委员会,作出以下“不用或撤去拖延生命医疗”的建议。因为我们大部分平民,不会读到这个报告,我以为把它放在本书中,是有必要的。这个报告曾刊登在一九八六年夏季版的《基督徒医务协会期刊》上:
  医生对社会的承诺,是要维持生命和减轻痛苦。当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时,病人的选择,或当病人无法为自己作出决定时,他的家人或监护人的决定,应予优先考虑。在未得病人或已获授权之病人代表的选择时,医生应采取使病人得到最大好处的行动。
  从人道立场来看,在获得对方同意后,医生可以用必要的医疗方法来减轻严重的痛楚。如果病人已无可救药,可以停止或不作治疗,但医生不应故意使病人死亡。当病人无法为自己作出决定时,医生要决定采用拖延生命的医疗,是否为了病人的最大好处;医生要决定在人道和舒适的情况下,拖延生命的可能性如何。要考虑什么是病人的最大期望,也要考虑其家人或负责照料病人之亲友的意见。
  尽管死亡并非迫在眉睫,但如果病人的昏迷是无可置疑地不能挽回,且有充足的稳妥步骤,来保证诊断的正确,在负责照料病人者的同意下,不继续维持生命的医疗,并不是违反伦理的做法。
  拖延生命的医药治疗,包括药物、人工、或机器技术所提供的呼吸、营养或水合作用。在治疗一位患上绝症或永远昏迷不醒之病人时,医生应决定治疗的益处,是否远超过因它而引起的负担。在这期间,应维持病人的尊严。  [注五]
  按照一位基督徒医生的看法,这些法律的指南“非常接纳撤走所有拖延生命的医疗方法”。
  很多时候,我看见问题的是非黑白,乃是泾渭分明的。但在是否撤去拖延生命的方法上,需要寻求神的旨意,因这可能是一件我们看作最难决定的事。素负声誉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极少其他的医学问题,比治疗绝症更复杂,更易引起争论,和更激动情绪。技术与怜恤在竞争,法律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争论是免不了的。”(《医生对患上绝症病人的责任》,三一〇期:九五五至九五九页)
  医生的左右为难,也是我们的窘境。这是我们在人生中要面对的一个既复杂而又激动情感的问题。
  什么是“主动的安乐死”?
  主动的安乐死是按委托行事,而不是略而不行。这是一种积极的仁慈行动,经考虑而作出的,目的是结束徒然的受苦,或一种无意义的生存。这包括了使用致命的药物,或不供给营养。然而,基督徒应对这种观点作出强烈的反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犯罪的行为,但并不常是这样。以作家贝蒂罗连(Betty Rollin)为例,她揭露了她在帮助母亲自杀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九八六年春季,这位纽约作家在妇女午餐会中告诉大家,她怎样提供药丸来结束她母亲的性命。那位老妇人患上子宫癌,曾请求她的女儿帮助她死亡。“罗连和她丈夫跟全国各地数十位医生通电话,后来采用阿姆斯特丹医生提供的有毒但无痛的药丸给予她母亲。”[注六]
  在她谈及她这次经历的书中,贝蒂罗连论到她怎样作出这个决定,和她怎样处置因这样做而引起的复杂后果。其后,记者报导说:“贝蒂平静地说:‘我知道最坏的可能就是我会被捕,最乐观的可能是我不会被捕。’据我所知,她从来没有被捕,也没有人剧烈反对她的行动。”
  我们从这里得到什么结论呢?我们是否到达对安乐死有求必应的地步呢?在美国及其他国家,都有些团体大声疾呼支持这行动,把它说成是维护“人类尊严”和减少无谓受苦的方法。
  有案可稽的是,有些医生也支持主动的安乐死。包纳德医生(Dr. Christiaan Barnard)因进行了第一次换心手术而声名狼藉。几年前,他在一本名为《活得好死得妙》的书中,说出他对安乐死和自杀的观点。他写下:“我并不真心相信一位有位格之神的存在,或一个有地理位置的实际天堂或地狱的存在。但我要加上一句,我并不排斥死后有生命的可能。”[注七]
  包纳德医生说,他永不再帮助人作主动的安乐死;因为在他的国家,这被视为谋杀,可被判处极刑。但在另一方面,他说:“我相信在临床医疗上,主动的安乐死具有一定的地位。”[注八]
  根据医学估计,美国目前有一万名无可救冶、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美国医学协会(AMA)的不继续使用拖延生命治疗的指南中,其中有一项是包括撤去医药、人工或机器维持的呼吸、营养、及水合作用。现在我们论到食物和水分了。
  伊利莎白包维亚(Elizabeth Bouvia)是一位因大脑中风而四肢麻痹的病人。因她争取容许绝食而死,被全国报纸用头条新闻报导。开始时,法官拒绝她的请求,她成为法律的焦点;当医院当局和美国公民自由联会(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表达他们的看法后,民众公开地辩论。最后,加州的上诉法庭下令切除她的喂食管道;但直到写这本书时,她仍因她自己的选择而生存。
  但在这里有一个比人生命更重要的原则。有些人说,除去病人的食物和营养液,令人想起可怕的德国纳粹时代;那时的策略是不喂无用的口。身为战犯辅导主任办公室顾问的李奥亚历山大医生(Dr. Leo Alexander),写下了有关德国医生在战争开始前已雷厉风行此事,导致二十七万五千人安乐死。
  开始时是接纳—种基本的安乐死运动。这运动认为有些人的生命是不值得生存的。这种态度在起初的阶段,只是对那些严重和长期患病的病人而言。逐渐这类人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意识形态上不需要,和种族上不中用的人;最后扩展至所有非德意志民族的人。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它整个思想的趋势,起源于对无法康复之病人的态度。  [注九]
  我不敢肯定这种情况会否重演。就是因有这种可能,我们当提高警惕,反对鼓励或提倡安乐死。
  神的旨意不能逃避
  赞成主动安乐死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常听到名医说“拖延寿命是可咒诅的”。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基于怜悯病人的受苦。但其中牵涉到重要的圣经标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必须考虑。
  从圣经的立场看,我们知道死亡是免不了的,但也不应急于去死。每个人的性命是神所赐,是宝贵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篇一三九:14)神能够且有可能干预一个被断定是患上绝症的病人,使他康复。“……我使人活;我损伤,我也医治;并无人能从我手中救出来。”(申命记卅二:39下)
  “是啊,让我死吧!”这是历世历代以来,不少人对神的祷告和祈求。摩西并没有患病,但对神交付他的重担感到不能胜任。摩西看见众百姓埋怨粮食不足,生活环境不好,以致他忍无可忍。他已受够了,因此对神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祢立时将我杀了。”(民数记十一:15)
  但摩西尚未完成神交给他的工作!他要继续带领神的百姓渡过旷野到达应许之地的边界。
  以利亚杀了那些拜巴力的先知。但当邪恶的耶洗别王后发誓要报仇时,这位本来无所畏惧的以利亚逃到旷野,坐在一棵罗腾树下大声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列王纪上十九:4)
  但神差派天使来供应粮食和水,给他这两种生命的必需品。
  神仍要使用以利亚哩!
  试想一想约伯。他浑身生疮,他的肉被虫子咬,他的皮肤流血,像烂了的萝卜那样衰残。他瘦骨伶仃,痛彻肺腑,恶梦连连。在这情况下,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像约伯那样大呼:“愿神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约伯记六:9)
  但同样地,神也尚未完成他在约伯身上的工作。
  如果我们看见约伯痛入心脾的凄惨境况,我们会拿去他的食物和水,让他饥饿干渴吗?
  圣经没有斩钉截铁地清楚告诉我们,怎样对待“植物人”;但圣经很清楚地要我们关心软弱和无助之人。“把电流切断”可能不会导致死亡,但不供应病人食物和饮水,岂非让他饿死和缺水而亡?
  大卫修得曼尔医生(Dr.David Schiedermayer)是在芝加哥大学普赖泽医学院的临床伦理学中心(Center for Clinical Ethics,Pritzer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hicago)工作的。他说:“我们的法院和社会舆论,快速地移向同意不提供粮食和饮水给病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和基督徒,我和很多人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觉得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如果现在沉默不语,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我们要争取病人有食物吃和有水喝的权利。” [注十]
  我们固然要同情人类的苦楚,但藉使用致命的药物,或不供应病人饮食以施行“主动的安乐死”,乃违背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道德行为标准。
  自杀是可行之道吗?
  爱斯基摩的老人在患病,知道自己危在旦夕时,会走到外面肃杀凛烈的寒冷世界,倒下进入冻结的睡眠中。他的家人并没有遗弃他,他们支持这种自杀的行动,这是他们生存与死亡的方式。
  对地球上很多人来说,死亡与全族人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冰岛、格陵兰、和西伯利亚人的传说告诉我们,当活下去已没有意思时,自杀是相当平常的事。
  昔日在非洲和南美洲人盛行自杀的礼仪;君主去世后,他的妻子、仆人和宫中成员,会集体自杀。在世上的主要宗教中,日本的神道教、佛教、和印度教都容许自杀;但天主教和犹太教则定这为有罪。
  今天,用自杀来了断年轻有为的生命,青少年人的数目非常惊人。成年的男女自取性命,以逃避生活的问题和职责。在很多个案中,也包含严重的情绪因素在内,由于自杀者失去理性,所以他不能替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比例较小的是一些患重病,离死期不远的人,他们藉此寻求逃避的途径。
  在美国,自杀和企图自杀都是一种罪行;助人自杀等于谋杀。但有些人却游说,希望自杀能合法,并把它看成是可接纳的行为。
  好几年前,《时代杂志》刊登了—则消息。一个英国社团印制了一份名为《如何自杀》的单张,其中列举了自杀的方法和使用的特殊药物。他们反对枪杀、剖腹、或跳楼。
  很多失意和绝望之人,会面对这痛苦的选择。虽然圣经在这方面没有给我们详尽的指引,但它是坚定地站在生命和希望这一边的。当我们考虑这个和许多相关论题时,应想到这一点。
  在很多情况下,自杀的真正重担,是由自杀者的后人来承担的。安娜舒莲(Anne-Grace Scheinin)曾是一位多次企图自杀的人,她写下一篇强烈反对自杀理由的文章。她从自己的经历说起,以她自己自杀而死的母亲作例子:“尽管为了逃避痛苦的绝症而自杀,这人仍是绝对的失败,毫无尊严和自傲之可言。生命虽然太沉重、力不能胜,但因自杀而得到的解脱,并不是生命的胜利,不是自我对命运的最终跨越,而是对希望的悲惨否定,是人类灵性的失败。”
  这位加州女子写道:“不管痛苦如何厉害,它永不会厉害到一个程度,使自杀成为唯一的解脱……自杀并不能终止苦楚,而只是放在遗属受伤的肩膀上。”她用以下的说话来结束她的故事:“但是,我要对所有在我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强迫我活下去的医生、护土、和心理治疗师说:‘谢谢你们!你们让我的肺可以呼吸,心脏可以跳动。在我绝望时鼓励我,使我怀抱希望。’”[注十一]
  如果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我们有损毁自己身体的人权吗?每天我们的身体逐渐衰残,但这并不是一种公开的自取性命行为。
  一出在百老汇和伦敦很卖座的话剧,名叫《究竟这是谁的生命?》剧作者以同情的手法来对待自杀和因怜悯而产生的谋杀(Mercy Killing)。  [注十二]
  这是一场在以弗所书六章12节所描述的“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争战。生命的神圣,逐渐被磨损了。是否适者生存成为时髦的哲理呢?我祈求不致沦落到这个地步.
  要问的问题
  约翰谢里夫(John Sherrill)在他措词动人,名为《母亲之歌》一书中,谈到他要决定他母亲的生死。当她的死期似乎迫近眉睫,而他无法忍受看见母亲受苦时,他问医生如果把静脉注射管挪走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谢里夫说他很紧张,因他以为医生会愤怒地回答他;但医生却温和地告诉他一些衡量的标准。在他全家人经过祷告一致赞成,并经医生同意后,他最后要求把拖延他母亲生命的仪器挪走。他归纳起一些当我们仍健康和清醒时,我们要问自己的重要问题:
  一、如果医生可以帮助一个老人渡过健康危机后,他会变得怎样?是一个病情尚可忍受的人,还是病情急转直下,身体衰残和痛苦加深的人呢?
  二、那病人自己要怎样?他是否表示要尽可能地活得长寿?抑或他期望死亡,不希望用今天可以得到的人工方法和器械作辅助,使生命延长呢?
  三、那人现在的态度如何?当死亡临近时,我们的态度有可能改变。尽管那时我们可能无法说话,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达我们的愿望。
  四、家人的态度如何?
  五、什么是神的时刻呢?我们发觉甚至在痛苦和忧伤之中,他的印证仍是美丽的。在母亲辞世时,我们遇到接二连三之神印证的例子(巧合的仁慈、和不寻常的事情)。我们现在相信,我们正确地解释了这些从神而来的启示,知道这就是他接家母回天家之时的印证。
  死亡是终结吗?这当然是个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大问题。面对死亡对于那些相信有来生的人与那些不相信有来生的人,反应截然不同。  [注十三]
  是的,我们须懂得提出正确的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离世。我们需要尽可能智慧地使用神交给我们的时间。神赐给我们健全的头脑,我们一定要在头脑功能正常时使用它们。这不是一种病态,而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大挑战。
  当死亡来临时,
  是静悄悄地——
  可以算是潜行进来。
  正如在辛劳了一整天之后,
  一个人要躺下睡觉一样——
  结束年老和忧愁,
  或年轻和痛苦?
  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
  除了得到一切外——
  还有一个美丽的明天!
  为何哭泣呢?
  死亡可能是残酷的。
  我们不明白:
  为何敬畏神之人被害,
  作恶之人仍生存;
  不论死亡怎样击打,
  或打击了谁,
  认识复活之主的人,
  也知道他的坟墓是空的。
  葛培理夫人
  [注十四]
   7
  生死的选择
  “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潜意识的渴望,要带着一定程度的尊严离开这个世界……要快速、安详、且很容易地离去。但生命并不依循我们如此笨拙地设计的模式……死亡有不同的面貌和声音。”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雅各书一:5)
  生时作聪明的选择,在临终时也要如此;我们多么需要神的智慧啊!举例来说,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潜意识的渴望,要带着一定程度的尊严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在九十三岁时,在火炉前坐安乐椅的一刹那,转眼之间,就进入了永生。快速、安详、且很容易地离去。
  但生命并不依循我们如此笨拙地设计的模式。“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
  我们大部分人也喜欢说一些可以使我们家人引用的佳言隽语,希望留下美好的形像。但如果疾病或岁月侵蚀我们的身体,镜中人跟全家福相片的人殊不相似又如何呢?能否以某种程度的荣誉,对尘世生命说声再见呢?
  一位医生告诉我两名我认为没有尊严地去世者的事实。他用以下的话来描述第一个:“在急救室内昏迷不醒;利用呼吸器帮助身驱无限期地活下去;几个心电图仪不稳定地闪烁,却一直维持下去;身旁有两三个静脉注射管,也有几根管子通到鼻孔和膀胱;多位专家每天调整仪器,保持数目平衡;医疗费用,每天以两千美元累积下去,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一幅多么灰暗的图画!但却屡见不鲜,其数不断递增。艾伦就是个例子。几个月来,艾伦就是这样维持性命。他的保险赔款已用完,他的钱包已空空如也,他的妻子也祈求他早日死去,最后完全不来看他了。艾伦死时,留给妻子的遗产只是苦涩和懊悔。
  在医院的档案中,这类的个案不胜枚举。死亡之毒钩可能是残酷的、长期性的、和费用宠大的。
  第二个没有尊严地死亡的描述,可能在安老院看见。病人经年累月依赖院内员工的帮助。员工可能关怀他的安舒,也可能不关怀;他的周围只是一张床,和床边的小桌子;从别的房间或邻床传来的呻吟或唠唠叨叨的声音;消毒剂的气味企图遮掩令人恶心的臭气;当死亡终于来临时,一位远房亲戚获告知这事;然后,他语带愁意,在电话里吩咐办理后事。
  不幸的是,上文所述的事实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你试问任何一位安老院的主任,他会告诉你汤太太或李先生是安老院的长期住客,只是偶然有关心他的人来探访他们。很多人在他们的身体死亡前,已长久被社会遗忘了。
  安老院对那些不可能在家获照顾的老人或病人来说,是一个大的祝福。但家人和病人应小心地调查,该院是否经常待住客以礼。一位友人告诉我,他的母亲在一“疗养之家”死去。当他去收拾她的遗物时,管理员把他带到贮物室。那里有—袋用垃圾袋装载的他母亲的照片和衣物。管理员这种愚蠢的做法,使他更加悲痛。
  我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安老院的管理良好,并由悲天悯人的员工负责。我曾拜访过着名的圣经传讲者万士哈拿(Vance Havner),他在世的最后一段日子是住在一间很好的养老院里。
  然而,与被遗弃和不人道地对待相反的,是舒适的住处,风光如画的环境,亲友就住在附近,个人事务安排妥善,对未来确信有位慈爱之神永远同在。
  在内子露芙的父亲离世后,她母亲觉得越来越难自己照料自己。她因一次中风而部分瘫痪,需要人照料她身体的需求。内子把她接到我们在山区的家中;但当住了一段时期后,她喜欢有个她自己的家,因此她重回旧居。
  露芙说:“母亲一生很喜欢音乐——喜欢弹琴和唱圣诗,也喜欢听别人弹唱圣诗。”
  在她临终前,我们突然发觉到身体健康的人所喜欢的圣诗,不一定是垂死之人所喜欢的。露芙检查她所喜欢的唱片,从中找出她认为她母亲喜欢的圣诗。我们本地电台的员工慷概地把它们灌成录音带。露芙回顾那些日子说:“母亲有一个简单的录音机,能随意扭开。那录音带在她与我们同在一起的最后几星期,播放美妙的古代圣诗给她听。”
  更难的决定
  我们无须为露芙的母亲作出困难的决定,是否要维持或拖延她的性命。她并不依赖维持生命的系统,只是需要完全和满有爱心的照料。我们毫无疑问,深信这是她所喜欢的。
  我们有一密友,她需要为她的丈夫作出抉择,是否要用机器来拖延他的寿命。幸运地,他们在极其需要的时刻之前,已讨论过那可能性。
  伊迪薛弗(Edith Schaeffer)是我故友弗朗西斯(Francis Schaeffer)的遗孀。她在丈夫患癌症时,被叫到她丈夫的病房。六位医生告诉她,弗朗西斯已没有希望了。他们问她是否想把他放在深切治疗病房,靠机器来维持生命。一位代表他们发言的医生说:“一个病人在靠机器维生后,我永不会把开关拉掉的。我需要知道你的看法是什么?”
  伊迪知道她跟弗朗西斯多年讲到生命的宝贵。如果有些话要说,有些事情要做,增加几分钟的寿命会产生大大不同的结果。她说:“拖延死期并没有多大意义,生死二者有界限,但不是绝对的一二三过程。决定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有很大的智慧。”
  伊迪选择把丈夫带回家。她说:“我相信当我的丈夫离开他的躯壳后,他会与主同在。我不想他在与主同在前离开我!因此我敢肯定,他渴望到那所他叫我购买的房屋居住,直至他离世为止。”
  医生同意她的做法,并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弗朗西斯回家后,伊迪在床边摆满他喜欢的东西。在他的房间,音乐轻扬。她说:“我一张接一张地播放他所喜欢的唱片,如:贝多芬、巴哈、舒伯特,韩德尔。十天之后,在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韩德尔的《弥赛亚曲》仍飘荡在空中时,弗朗西斯吸了他的最后一口气。”
  一个毫不掩饰的死亡
  我记得一个人,他对死得有尊严加上了新的诠释。韩福瑞(Hubert Humphrey)是詹森当总统时的副总统,他自当选为参议员后,备受尊崇,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其后,他是民主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却没有被选上。成为美国人的典范后,他在死前数月内,说出了不少令人肃然起敬的话。
  你还记得多年前癌症常是可免则免的话题吗?或者韩福瑞胜人一筹之处,是他把这个可怕的题目暴露在日光之下。在一九七七年,他的医生公开宣布这个诊断,我们知道这是经过他批准的。他有一个不能动手术割除的肿瘤,而且病情是无法救治的了。史埃德曼(Edwin Shneidman),这位在论死亡和垂死方面首屈一指的作家和教师写下:“自此以后,世人如果不是像对待麻风病人、和被社会遗弃者一样孤立韩福瑞(因为社会人士对无可救药之癌症病者避之则吉),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和他的端庄自持,毫不掩饰地接纳他的本相。”[注二]
  民众接纳韩福瑞,看见他以开诚公布和幽默的态度面对死亡。“公开宣布因癌症而死亡之消息的韩福瑞,能够成为“合宜死亡”的例子。他的公开宣布患上癌症,他的健康状况,和他的死亡,可能会刺激我们之中大部分人,思想自己的死亡过程。”[注三]
  韩福瑞在参议员议会中的一席话,生动地把一个有尊严,有风度的死亡表露无遗。他说:“最大的治疗是友谊和慈爱,这在全国各地我都能感受到。医生、化学药品、辐射、药丸、护士、治疗师,全都非常有帮助。但如果你对自己、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没有信心;对神的供应没有信心;也缺乏朋友和他们的爱心与慷慨,那就再也没有医治了。”  [注四]
  他知道他不能得到痊愈,但他表达了什么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友情、仁爱和对神的信心。
  选择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死亡有不同的面貌和声音。保罗杜尼亚(Paul Tournier)写道:“极少人在死时真正头脑清醒,思想灵活,心境安宁,和具视死如归的态度。若能这样死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与我同事多年的一位年轻妇人,她在锦绣年华时病重。从发病时起,她就有自己不会康复的预感了。她列出了她想在离世前再见一面的亲友名单,她一个一个地邀请他们到她的病床前。她祷告神,让她能给每一个人知道她内心为他们预备的信息;在最后—位访客离开后,她便去世。我的好几位最知己的朋友,在知道死期迫近时,也这样叫我去见他们最后的一面。在这情况下,我们之间的对话,意义是何等深长啊!” [注五]
  大多数人的死亡是处于尊严和没有尊严的这两个极端之间。老年人中最流行的死因,是衰老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并发症,和其他的机能失常等。现代,因公众健康和卫生保健逐渐改良,再加上较安全的环境,老人越来越长寿了。
  但我们看见医疗中的两个主要趋势:一个是医生过份小心,且使用非常昂贵的方法来医治病人,以免病人控告他错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这会带来“冒险一试式的医药治疗”。另一个极端就是讲求实际。如果一个人已不中用了,就连最基本的治疗也不提供。一位基督徒医生说:“后者会越来越多采用,一方面是为了节省金钱,另一方面是人命贬值。”
  所以,什么是解决之道呢?我们能否找到一个中庸的立场,一方面能担保病人在患病和康复时的尊严;另一方面也没有使用昂贵的、毫不间断的,但没有果效的治疗,来贬抑那尊严呢?
  美国的外科医务总监柯甫医生(Dr. C. Everett Koop)说:“所有这些议论,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来说,有不同的含义。内子知道我不赞成用注射致命药针的方法来离开尘世。我想在世逗留长久一点,让我的家人得到照料;但在这之后,当我的生命已无建树时,我不想被人用不舒服的方法来让我苟延残生。”  [注六]柯甫医生同时是一位伟大的圣经学者。
  神的智慧和我们的责任
  病人有神赐予的价值。神关心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对我们无任何贡献的人。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或社会名流,不难获得仁慈和爱心的对待。但当耶稣教导门徒时,他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廿五:35-36)
  他的门徒感到困惑,他们何时作这些善事呢?耶稣告诉他们:“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廿五:40)
  让我们看看在哪几方面,我们能够对神赋予人生命的价值有所贡献,和我们期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
  请不要离开我
  我常说孤独占了我们文化的优势。一个人在宴会中可能会孤单,他在一群人中或在乡间会孤单,有钱有名气的人会孤单。孤单也包围垂死的人,以致他在临终时,受到被遗弃的煎熬。为何会如此呢?这是由于其他人采取的某种态度之故。
  首先,是独白态度。“阿标,你今天好吗?你看来很好。”阿标本来想把他的感想告诉别人,期望表达他的思虑,但医生和朋友的态度已“搪塞了他的嘴唇”,使他说不出话来。他们告诉他应该有的感受,然后可能说:“我会再来探候你。”作了应许却不兑现。至于基督徒,则说:“我会为你代祷。”却永不这样做。
  另一种态度引起被遗弃之感。一个患病、或遭意外的人,可能被当作非人。就像我们对小孩子,有时我们在他们面前旁若无人地说话。其实甚至我们的小狗,也有智慧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谈到它们。它们会把头扭转,竖起耳朵对着我们。耶稣称他们为“你们中最小的一个”。喜爱动物的人士,也一定同意人比狗的智力高得多。
  要求帮助的人会暗示他们的需要。我们要敏锐地想到他们的感受。“我想我将不久于人世。”是一句请求人明白他的话,不应对此淡然置之。很多时候,我们以废话来回应他们。例如,当所有的迹象都显示病人命不久矣,我们却说:“你还可以再活几年!”诚实似乎在病房中消声匿迹了。
  有时,在安老院的老人和患上绝症的病人,是真正地被遗弃了。亲友托词说:“我最好留下他以前的好形像。”另一个被遗弃的迹象,与身体接触有关。开始时是与所爱的人用嘴唇接吻,然后是在前额的轻吻,下次是在门口作个飞吻;孤单逐渐加深了。
  我忖度,如果雅各的家人离弃他,会有何后果呢?在他临终时,他把所有的儿子都叫到床前,预言他们的未来。有些人得到强而有力的劝戒,有些人得到祝福。当他做完后,圣经说,雅各“气绝而死,归他列祖那里去了。”(创世记四十九:33)
  患上了绝症者的一个选择
  多年前,专栏作家韦乔冶(George Will),在《新闻周刊》写下一篇题为“一个美好的死亡”的文章。我把它剪存,因我想知道他对“好死”和“坏死”的看法。我发觉他的一些议论,正好表达了美国人对人性尊严的流行看法。
  韦氏说:“恶化的病情达到一个程度,要用‘攻击性’(aggressive) 的治疗时,只会加剧病人的痛苦,而无实际裨益。此际,对病人的关注,应放在死亡尊严这一点上。”  [注七]
  该文章继续描述收容所(hospices)提供善终护理的做法,这是西方国家普遍流行之旧瓶新酒的观念。在美国,这概念此较新颖,但却可算是相当陈旧的,因它乃是根据基督徒的金科玉律而来。
  在中世纪时,这种机构提供往圣地朝圣之人沿途的住宿,有时它设在修道院附近。其中一所最着名的是在瑞土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院(St. Bernard in the Swiss Alps)。(我们联想到瓶子悬挂在颈项上的圣伯纳狗,它能拯救人的性命。有一段时期,收容所确是这样做了。)
  近代的善终护理运动起自英国。一位善心妇人名叫塞莉桑德斯医生(Dr.Cicely Saunders),创办了圣基度化院(St.Christopher's );很多其他善终护理院都是依据她的模式而建立的。善终护理为患上绝症的病人和他们的亲人提供照料,主要目的是要减轻长期性的痛苦。一位善终护理的医疗主任说:“我们永不会到达工作完成的境地。我们也许对治病已做足了,但常有进一步的工作可做,为要令病人感到舒适一点。”
  圣基度化院的目的是提供爱心的照顾,用药物加上人为的工作来医治各方面的痛苦,包括:身体、社会、情绪,和灵性方面。善终护理院是建立在社区中的一个社团,帮助垂死之人生活,直到他们去世;而且帮助他们的家人继续生活下去。
  韦乔治评论说:“如果有善终护理作为另一个选择的余地,就没有太多人要求安乐死了。如果没有了善终护理,安乐死的合法化就会强加压力在年老体弱之人的身上,因他们相信社会不大理会他们。一旦发觉患上不治之症,这些人会想到只有实施死亡,才是解决自己痛苦和家人负担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们的“死亡权利”,似乎变成“死亡义务”了。  [注八]
  一位垂死之人想要什么呢?以前贪恋物质的享受,现已变得毫不重要了。杜尼亚说:“对成功的追求,和努力挣扎,以避免失败,是金色年华时期的合理目标。但无论这种长期奋斗所获得的果实是什么,在死亡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它已变得微不足道了。重要的是心灵的宁静。”[注九]
  宁静是诗篇二十三篇所说的“可安歇的水边”;宁静是当见到婴孩耶稣时,年纪老迈的西面所表达的境:“主啊!如今可以按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路加福音二:29)
  宁静和尊严,是善终护理运动的赞助人所期望能带给垂死之人的礼物。
  对特殊人的特殊照顾
  善终护理运动继续往前发展。如果你知道某人病重垂危或患上绝症,你会发觉善终护理,是提供合理照料的另一个为病人服务的途径。
  谁有资格得到善终护理呢?当医生决定病人已无法救治时,他会介绍病人去做善终护理而不是住医院。任何人都可以介绍病人得到善终护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垂死病人留在家里;一组包括医生、护土、医疗社工、牧师、家庭健康助理、和受过训练的义工所组成的团队,提供个别而广泛的照料。当病人去世时,他们的工作并不立即终止;他们继续帮助家人渡过哀悼时期。
  圣地亚哥有一善终护理院的工作计划,是由六十位对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有负担的人发起的。在不到十年的期间,这运动继续扩展,以致超过三千二百位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得到了照顾。今天,如果条件符合——意即一个人被诊断是患了绝症,只有数天、数周、或最多数月的寿命时——任何人都能得到帮助。不分肤色,信仰,或经济状况,都能得到这种照顾。
  人将要去世时,其内心深处的需要呈现了出来。有时,家人觉得有心无力,有时则觉得愤怒莫名。情绪可能被压抑,其痛苦只在爆发出来时,别人才晓得。“护理院的目标,是要帮助这些人正面而自然地把情感发泄出来,以致一个人的最后人生旅程,就像它理应的那样——没有痛苦顾虑,在慈爱照料的气氛中渡过。”[注十]
  圣地亚哥善终护理院的公关主任和驻院牧师,强调一切有关人员和义工联合起来,提供这种照料。
  家庭照顾的服务,包括每天的家庭探访,对个人和一些事务上的帮助,护土照料,办理一些杂务,提供灵性和心理上的支持。在病人去世后,善终护理在家人哀恸期间,继续提供帮助。
  以下是一个有关善终护理工作人员,令接受护理家庭成员态度改变的故事:有一位垂死的祖父,他四岁大的孙女被命令去屋子的另一边玩,并获告知不要走近祖父的房间;家中的大人坐在客厅里痛哭;家中的青少年孙儿,则在屋内漫无目的地进出。善终护理的工作人员发觉那个小孙女在她房间的一角啜泣,她问:“小宝宝,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让我去见爷爷,我很害怕!”她呜咽地说:“我想他们要害爷爷。”
  那护土走去对家人说:“不容许小孩子见爷爷说声再见,是不对的;不要把他们赶开。”
  那父母亲勉为其难地告诉他们的孩子说,他们可以去那房间。那小女孩用脚尖挺高身体向爷爷亲吻,对爷爷知道她来到仍不满意;她把身体倦伏在爷爷的身旁,男孩子也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爷爷的面孔绽出了笑容——他安宁地去世。
  那小女孩永不会忘记这次经历,永不会忘记她对祖父的爱,或在他最后几分钟时陪伴在他身旁的情景。
  在英国的经验表明,善终护理有其他良好的后果。那些在家中得到照顾之人的沮丧、焦虑、和愤怒减少了。在善终护理运动开展的地区,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家中去世。举例来说,康乃狄格州的新港市(New Haven, Connecticut),以前是百分之十的人在家去世,现增至百分之七十。我们的社会增多了一个新的路向,职员和义工在其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我希望有更多基督徒参与这项服务,来见证基督的爱。
  表达基督之爱的机会
  还记得约翰福音第九章记载的耶稣与瞎子的故事吗?这是一个所需获得满足,和眼睛张开,与主建立了关系的一个好例子。那人曾是个瞎子,但耶稣医治了他。法利赛人惊讶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他的疾病,他们责备他。但那从前眼瞎的人,知道医好他的人与神有一特别的关系;他要知道更多有关这个安慰和慈爱的泉源。
  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的眼睛可能睁开,他的视野可能放大,他看见神能在他生命中成就的大事。神藉耶稣留给我们一个好榜样。当我们做一些像目前在美国流行的对病人照料的工作时,我们是学效耶稣的榜样。这是基督藉他子民对别人所作的服务。如果目前对因艾滋病菌而死亡的可怕预测真的兑现,这类关心病人的工作,就更显得迫切需要了。
  很多时候,一名垂死的小孩,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他的双亲带到神面前。一位作善终护理的牧师说,他希望成年人会领悟到,垂死之小孩常拥有真知灼见。“小孩子常公开地谈论神,他们比垂死的老人更愿意谈到死亡。”
  当病情到达某一个地步时,患上绝症的病人需要对他的命运有把握。但在过去,病人和他的家人通常在暗中摸索,得不到什么支持;对于那些无宗教背景,不参与宗教活动的人更是如此。现在情况已改观。基督徒社团应留意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举例来说,所有的善终护理,都需要直接照料病人的义工;他们被称为“善终护理的心脏”。直接照顾的义工,是病人及其家属的朋友。
  照顾病人的义工,在以下几方面需接受训练:沟通、对病痛和症状的控制、对伤痛和哀悼的安慰、灵命的关注、伦理问题、和对垂死者的照顾。虽然这些技能似乎很复杂,它们却很重要。我们或多或少都拥有这样的才智,它们表达了我们对别人的怜恤。这怜恤能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因在这二十世纪末期,更多人有更长的寿命。)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尊重。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乐意为那些在世仅有短短数日、或数小时的人,祷告和读圣经给他们听。记得“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罗马书十五:4)
  耶稣今天仍藉着住在那些信他之人的心中,在地上行事。藉信徒的服事,就有更多善事作出来,使更多人得到关爱,更多人接受安慰。这是那些只有作善事的哲学,却没有神救恩的人文主义者,所做不到的。
  “作关怀人的基督徒”,应该是信徒团体的口号和旗帜。当其他人看到我们对受苦和哀悼之人表同情,他们会相信我们的所信,具有特别意义。正如一首诗歌所说:“他们会因我们的爱,我们的爱,知道我们是基督徒。是的,他们会因着我们的爱,知道我们是基督徒”。
   8
  在悲伤中摸索
  “悲伤的表面可能是冷淡、心神恍惣、愤怒、欢愉,或任何一种情绪。如果我们试图明白它,我可能学会怎样去应付悲伤。”
  “要叫他们的心得安慰,因爱心互相联络。”(歌罗西书二:2)
  有位母亲,她的儿子在数日前因一宗悲惨的意外去世了。她坐在教堂前排的座位上,安静地聆听牧师在追思礼拜中的讲道。她泰然自若,甚至可以说是安详宁静。在结束祷告后,朋友瞻仰遗容,拥抱死者家人。事后有人说:“他们能节哀顺变。”“他的妈妈很刚毅坚强。”甚至在家里,他们夫妇也面带笑容,口说勉励的话来迎接访客。
  几天之后,丈夫发觉妻子坐在厨房的地板上,边捶胸、边不由自主地啜泣。这个被其他人认为“刚毅可嘉”之人的情绪,已一蹶不振了;这是一般人的通病。
  法兰西骆芙(Frances North)是我们的一位邻居,她的丈夫因意外而不幸去世。她也是一样,每个人都称赞这位寡妇刚强;她甚至还面带笑容。
  “只有神才能赐给她这种胜利。”众人这样褒奖她。事实上,可怜的法兰西却有难言之隐,她怎能表达她的悲伤,而让主的名受亏损呢?
  几个月之后,露芙接到电话。一位朋友留意到法兰西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她表示很关心。
  内子露芙与法兰西是多年的朋友,故此她驾车去探望她。她发觉法兰西躺在椅子上,眼睛呆望着天花板。露芙温柔地对她说话,可是得不到回答。就算回答,也只是简单的“是”或“否”。最后她觉察到她的情况比想像中严重得多。露芙问她是否愿意让她打电话给医生,法兰西麻木地点头;露芙打了电话,医生叫她立即把病人送来。
  那位医生是一位体贴别人、满有怜恤的基督徒。他知道法兰西有未得到解决,且长期压抑之悲痛的征兆,需接受治疗。
  今天,法兰西像意外发生前一样,已是—位正常、快乐、活跃的人。
  当我们根据外表或神态来对某人下断语时,我们会有何等的错误啊!把微笑的假面具除下,你可能发现急不容缓的需要。悲伤隐藏在很多假面具的背后,且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悲伤的表面,可能是冷淡、心神恍惚、愤怒、欢愉,或任何一种情绪。如果我们试图明白它,我们可能学会怎样去应付悲伤和透过经验去帮助他人。
  悲伤是一个事实
  许多损失会带来悲伤。这可能是失去一份工作、一个朋友、一只宠物、或某种拥有权。失去婚姻的关系,可能引起像死亡所引起的那种深切的哀痛。不论原因如何,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伤痛的时候。
  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在美国的二百五十个家庭中,有十个家庭受到伤痛的影响。我们研究死亡兴垂死这个题目,会特别着重个人的伤痛,和怎样去安慰那些因亲友去世而悲痛的人。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原则,也能应用到帮助那些因其他类型的损失,而引致的痛苦、失意、失败的人。
  如果没有适当的处理,伤痛能使我们失去对人生的正确观感。一位友人告诉我,他母亲哀悼她丈夫的去世是如此的深,以致在十七年之后,每当提及她丈夫的名字时,她都会哭。我朋友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非常爱你,但我永不会为你悲痛达十七年之久。”
  埃德娜梅丽(Edna St.Vincent Millay)表达了很多人在面对失去时绝望的心境。在她名为《哀歌》的一首诗中,她写着:
  生命一定要继续,
  死亡要被遗忘;
  生命一定要继续,
  虽然好人死亡;
  安娜,吃你的早餐!
  丹纳,吃你的药!
  生命一定要继续;
  我却忘记为何。
  耶稣对悲痛并不陌生。以赛亚书五十三章3、4节预言基督要“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
  尽管难免有悲伤,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快乐。当雅各以为约瑟被野兽撕碎时,圣经这样描述说:“雅各便撕裂衣服,腰间围上麻布,为他儿子悲哀了多日。”(创世记三十七34)当大卫王听见他的儿子被杀,他用传诵千古的话语来表达。他伤恸地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撒母耳记下十八:33)
  当死亡把我们与我们所爱的人隔离后,我们会有一段时间,认为没有人受的苦,比我们的更深;但悲痛是普世性的。怎样去应付悲痛是属个人的事,且是重要的事。
  悲伤的情绪
  当一个亲爱的人死亡时,内疚把我们攫住,很容易开始向自己或别人重复“要是……”的话。“要是救护人员没有那么缓慢。”“要是我在场,我会采取某些行动。”“要是我没有让他使用我的车子。”“要是我花多点时间在她身上,告诉她我多么关心她。”
  内疚感有两种:真实的和假想的。有时二者混淆不清,我们不知道所经历的是那一种。当我们感受到或知道我们不服从神的诫命,违反他的标准时,我们有真正的内疚感。假内疚是一个人为某件他无法控制的事情而内疚,此亦是正常的悲伤情绪之一。
  包菲德(Velma Barfield)因她所把的罪行,而被判极刑,她明了并经历了真正的犯罪感。在大卫王命令人把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谋杀之后,他一定因真正的犯罪感而受苦。他喊叫道:“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诗篇五十一:3)
  我们都不是完全人,人际关系也非十全十美。没有一个人对亲戚朋友的爱是完全的。越是爱得不够的未亡人,似乎越要表示对死者哀悼。这样的人会用超过家庭经济所能负担的费用来购买棺木、墓冢。这可能是想“弥补”内疚的一种方法。我不想批评殡仪的事情,因我相信这是每个家庭深思热虑后的私人决定。
  有时,一个长期病患者终于去世,家人会因觉得自己松了一口气而内疚。我们可能说:“我们很感谢,因他已脱离了苦海。”其后就因这样感谢而内疚。
  当忽略或憎恨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部分时,引起这些感受者的去世,会令仍健在的人产生内疚。有人告诉我有位年轻人,在他尚是小孩子时父母已去世。那年轻人在他的阿姨家长大,他的阿姨对他漠不关心;他的哥哥也忽略他,只是偶然来看他。该年轻人在年仅二十一岁时便去世了。突然间,他的阿姨和哥哥大哭起来,指责医生没有医德,要求那些有关人等予以赔偿,并大声痛哭。因以前的忽略而产生的内疚,遂以悲伤的形式来发泄。
  悲伤的痛苦常使人变得愤恨、责备、或因别人已做或未做之事而责怪别人。还记得当拉撒路死时,马大对耶稣说的话吗?她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翰福音十一32)我猜当耶稣把拉撒路从坟墓里叫出来后,她可能希望自己从未说过这番话。
  基督徒也不能幸免内疚;但因他们有神的恩典和赦免,他们较非信徒更能应付内疚。耶稣说,我们若承认我们的罪,他必赦免我们。真正或虚假的内疚,是一个难背负的大重担。认罪带来赦免,赦免带来自由。
  不论任何一种语言,最易医治创伤心灵的话是:“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为了得到一个不受自我指责、捆绑之心灵,我们需要更多地向我们在天上的父神认罪。
  如果神愿意赦免我们,我们必须愿意赦免我们自己。
  悲痛也会熄灭对生命的正常热诚。“我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范奥勤(Sheldon Vanauken)在他年轻妻子去世后,写了一本感人肺腑的书,名叫《严重的怜恤》。他说:“在世界到了尽头时,一切怎能继续下去?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怎能留下银河系那么大的空虚?”[注一]
  在亲人去世后,没有一事会维持原状。食不甘味,听不闻声,没有任何事可以让自己得到满足;眼泪在意料不到时流出。哀悼之人可能看见某个在街上走的人,很像已去世之亲人,以致悲从中来。
  另外一个悲痛的情绪就是愤怒。一位妇人告诉别人,某次在基督徒妇女的集会中,她在洗手间见列一位刚失去丈夫的妇人,她试图满有怜悯地去安慰那妇人。岂料那年轻寡妇痛苦地大声反唇斥责死者说:“他为何这样待我?我要抚养两个小孩子。我们可能要搬家,住较便宜的房子。他死后把我弄得一团糟。”旁边的人吓得一跳,她把很多人都会压抑下去的情绪爆发了出来。其后,她可能因痛骂已故丈夫的行为而后悔;但她表达了很多人都感受到的普通情绪。
  当一个哀悼的人不能向已故之人发泄愤怒时,他或她可能会找另一位代罪羔羊。悲伤中的人,会批评那些生活如常的人。他们责怪医生、护土、医院、亲属,找出可以责怪的任何人。为什么不责怪神呢?这种感受也不新奇,大卫就曾大声呼叫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我要对神我的磐石说,你为何忘记我呢?”(诗篇四十二5,9)
  马大责怪耶稣疏忽大意时,主并没有讲出原因或跟她争辩。他很有耐性,又了解事理。如果我们是别人愤怒的对象,我们不应把这事看作他针对我个人。要等待直至经过一段时间安静下来后,我们才可讨论此事。
  跟悲痛情绪纠缠不清的,是回复正常活动的拦阻;此际唯觉万事皆空。悲伤的人与死亡的人关系越是密切,就越难以避免用灰暗的眼光看事物。悲伤的人怨恨那些劝说他收拾破碎心灵,重过先前生活的人。在他看来,朋友都是冷酷无情,头脑迟钝的人。
  基督徒不像古希腊的斯多葛派,不以苦乐为意;因为圣经看悲伤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部分。悲伤之后会产生抑郁,就像乌云满布,天惨地愁,日月无光一般。当某人说他身在“人间地狱”中,那是很恰当的描述。
  你在自己的悲伤中摸索,乃是情绪、肉体和灵魂都受压制的过程。信心使我们有能力跨越悲伤,而不是逃避。
  在某些地方——阳光仍然普照
  我们不能提供简易的答案,也没有“三个渡过你个人悲伤的锦囊妙计”。一位友人把斯克吉(W.Graham Scroggic)的警句寄给我们。她说这些话帮助她面对母亲的去世:“让悲伤完成它的工作。踏过痛楚道路的每一步,喝下苦杯中的每一滴。从回忆和希望中撷取它们能提供的一切。看到所爱之人留下的东西,例如他们常穿的衣服,他们所写的信件,他们坐的椅子,所喜爱的音乐,他们常唱的圣诗,所走过的路径,玩过的游戏,或他们在教堂的座位等等,都会使我们觉得痛苦——但如果没有这些纪念品,我们又会如何呢?我们喜欢用快刀切断过去的一切,以便减轻痛苦吗?那些真正蒙爱的人会说,他们在悲哀中找到新的快乐;那种只有伤心欲绝之人,才能懂得的快乐。”
  今天我们很关注健康,但对于悲伤这个病症,我们仍有很多错误的观念。首先,为了情绪的健康,我们应鼓励要悲哀,我相信神给我们泪腺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应因感到难为情而不使用它,在有需要时要让泪腺流出眼泪来。不幸的是人们常说“大丈夫流血不流泪”。特别是男人,不应把眼泪看作软弱的象征。在旧约时代,刚强勇敢的人“放声大哭”(约伯记二12),眼泪并没有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示。大卫为扫罗之死而流泪(撒母耳记下一12),约阿施王因先知以利沙快要死亡而流泪。(列王纪下十三14)
  如果有人觉得在公众场台流泪是难为情的话,他应在私下里尽情地痛哭。诗人说:“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诗篇四十二3)
  如果没有了情绪的出路,“装腔作势,权充英勇”,可能会招来身体的伤害。韦斯伯(Granger Westberg)在他名为《有益的悲伤》(Good Grief)一书中说:“身为一位在医疗中心工作的牧师,我跟医生及他们的病人密切地工作了多年。我逐渐留意到很多我看过的病人,是因无力应付悲痛境况而造成的。病人通常首先去见医生,埋怨身体不适。越来越多的个案,是病人告诉我在过去数月或一两年之内,他的家庭有重大的变故;当找们交谈时,明显地他们并没有解决那变故的核心问题。我见到这么多例子,以致我不能不作出结论:疾病与一个人如何处理他所面对的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注二]
  在南加州大学医疗中心工作之驻院牧师腓马力(Chaplain Phil Manly)说:“有大量的证据显示,四分之一的病人住院,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中有不能解决的痛苦。”布莱克牧师(Rcv.Jack Black)说:“当一个人崩溃,为失去所爱之人而哭泣时,那人的行动和反应,展示了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为失去所爱之人而哭泣,是表示爱而不是软弱。表达悲伤是具备人性的证明,而不是缺乏勇气的表示。”
  在生理方面来说,悲伤的一个可怕征兆,就是感觉喉咙绷紧。一名女土说:“我就是吃不下,每件食物都如鳗在喉。”其后听到她的一番伟论:“从我丈夫死后所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我多年来试图减肥,现在得偿所愿了;我希望他现在能见到我的苗条身材。”一位朋友接上一句说:“莎莉,我想他是能够的。”
  其他的人可能经历到呼吸急速或有腹空之感。一位在悲痛方面有研究的权威人土说:“我们会感觉到一瞬间遍布全身的隐痛,但却不能指出那里特别痛。”
  这些反应都不是反常的。悲伤的人在这阶段应努力保重他们的身体,吃适宜的食物,获得适当的休息,力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使他们也许不大喜欢这样做。
  惊慌是另一种悲痛之人可能面对的情绪。“我简直什么事都想不出来,——我想我已失魂落魄了。”事实上,那五脏俱裂之人,因被无可幸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失去集中注意的能力。这只能使恐惧加剧。恐惧又再引起某种情绪的瘫痪。
  坦白地说,如果没有神的膀臂扶持,我不知道一个人怎能克服失去亲友所产生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楚。我们藉相信他的应许,能帮助我们自己渡过悲痛、恐慌、或害怕的时期。他曾告诉我们:他会常与我们同在;他永不撇下也不丢弃我们。(希伯来书十三5)圣经告诉我们,要把我们一切的忧虑卸给神。
  先知弥迦说:“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弥迦书七:8)
  一个基督徒能接近那光。一位因孩子去世而悲痛的妇人告诉我们,她抓住一节简单的经文,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背诵它。当她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准备晚饭时,她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四:13)当她需要跟别人交往,但心里却想媒在她自己的房间,孤立自己时,她会把门打开朗诵:“我靠着基督凡事都能作。”她说:“这节经文变成她生活的金句”。自此以后,这节经文也帮助她渡过不少难关。
  最美好的就是基督徒有最终最可靠的盼望。一位悲痛者知道何时他已到达哀痛经历中的重建阶段:耶时,盼望渐演变为现实,极度痛苦历程之间的空档越拉越长。回忆变得较甜蜜和较少苦楚,不必强颜欢笑而是内心真情的流露。圣经中涌出与盼望有关的伟大经文,带来平安甚至喜乐。
  “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4)我们能安稳在神的应许上,他应许我们在复活时,要与我们所爱的人重聚,也与我们的救主同处。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哥林多后书五:6)
  没有别的安慰,比创造宇宙万物之神给我们的应许,所带来的安慰更大。但任何遭遇极大痛苦之人,都会前后判若两人。他若不是变得更强壮,就是更软弱。最终,他必选择他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觉得要迫切完成一个计划;然后,快速转移做另一个计划。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不晓得洗涤伤痛是需要时间的。至于哀悼和带黑臂纱的日子,已成了历史陈迹。在所见的显赫人物之中,最后一位带黑臂纱者,要推罗斯幅总统(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那次是他哀悼他母亲的去世。今天我们以为任何哀悼的表示已经落伍了,但只有哀伤的人才知道它可能是冬长和多重。人的哀伤,各各不同,其悲伤的情况亦各异。
  那些已有最好准备应付悲伤的人,就是在未有需要求取神的应许之前,已经接受、信靠了神的应许,并抱有坚定不栘的信心之人。他们藉研读并相信圣经,藉观察其他在悲伤境况中的信徒,并藉着阳光仍灿烂时增强灵性的力量,来坚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们最好未雨绸缪,不要临渴掘井。
  但我们也需要从朋友处得到帮助,我们必须愿意做一个爱和望的接受者和施与者。在我们接受安慰后,我们会知道怎样去安慰别人。“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一:3-4)
  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位有钱的老寡妇。在她教音乐的丈夫去世后,行动怪异。距离他死后二十年,她仍然保持他生前所用的音乐室。她把他的钢琴锁好,不许任何人弹琴或进入室内。每天她站在该房间的走廊,沉思回忆,缅怀过去。
  很有可能当她丈夫去世时,没有人在她身旁扶持和帮助她渡过哀伤的过程。她非常需要人关心她、爱护她、了解她,并帮助她康复,过自己的生活。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2楼] 发表于:2013-07-29 18:28
昌乐 刘文安

如何面对死亡(葛培理)

  要安慰我的子民
  内子说当她父亲死后,最能安慰他母亲的,就是来到她家的那些寡妇。她们把膀臂环绕母亲与她同哭,而不需要说任何话。
  如果我们自己从来没有经历内心深处的悲痛,我们怎能作安慰别人的服务呢?我们能够对一位母亲、父亲、兄弟和祖母,全都在汽车失事中丧生的女孩子,说什么话呢?我们对两年来,一直看顾垂死之小孩子的双亲,提供什么安慰呢?我们怎能明白独女在郊野中,被杀人犯奸杀之双亲的心情呢?他们的感受是我们无法明白的;况且神并非建议,而是命令我们要去“安慰我的百姓”(以赛亚四十:1)。对那些遵从神命令,去安慰和支持那遭受打击而伤心者的人,请容许我作些一般性的观察报告和建议。
  第一,求神给我们一颗恻隐之心。大卫求神说:“神阿,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诗篇五十一:10)我们可以加上一颗了解的心,一颗关注的心。“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彼得前书三:8)据说圣巴特瑞克(St.Patrick)把以下的祷文刻在他的胸甲上:
  神在我的头脑里
  且在我的理解中;
  神在我的眼睛里,
  也在我的视野内;
  神在我的口中,
  又在我的言语上;
  神在我的心灵里,
  且在我的思想中;
  神在我的生命结束时,
  且在我的离世时。
  有时存心善良的基督徒,对哀伤者会引用冗长的经文,一连串的短讲,或虔诚的证道。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一对年轻夫妇的家中。他们的婴孩刚原因不明地突然死去,一般称之为“摇篮死亡”。亲戚朋友聚集在他们的家中。一位年轻未婚的神学生,开始背诵最近学到的有关得胜和神应许的经文。他苦心地朗诵适当的词语。尽管用意良好,但效果就像用指甲划黑板那样令人反感。亲友们接二连三地走出房外,只留下那悲痛的双亲在忍受感觉迟钝之神学生的讲道。
  第二,使用聆听的恩赐。因某种原因,我们全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说话,许多时候,因为我们以为我们需要说一些话;聆听是困难的。我们自己的声音,可能对医治我们的病有点功效;但对心灵受伤的哀悼者,不一定有治疗之效。在受到震惊的一段期间,人们需要重复又重复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可能以为他们会逐渐厌烦详尽的讲说和复述,但实情并非如此。
  一位妇人告诉我在她亲人去世后的一天,她的主日学老师来她家探访她。她期待他会告诉她一睦深奥的真理,引用圣经或告诉她一些圣经故事。但他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只坐在卧椅上。当食物拿出来招待客人,后来又收拾妥当了;各人都离开后,他仍坐在那椅子上。她劳累地在他身旁坐了下来,因招呼客人觉得非常疲倦。这时,主日学老师说:“请告诉我你的感受怎么样。”多年后,该妇人回忆说,在她悲伤和震惊的期间,使她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就是那位安静,没有说过一句安慰话的圣经教师。
  我们通常需要抑制自己,才能聆听别人重述他的故事。但藉着聆听,我们常表达我们的爱心。要记得神怎样藉聆听表示他对我们的爱心,和照顾我们内心的悲叹。
  在杜曼宁(Doug Manning)所写的《安慰悲伤的人》一书中,他说:“一位良好的聆听者,可以成为一个活泼、亲切、个别深入关顾的护理人员。这正是我期望达到的目标。”[注三]
  第三,我们不应被悲哀之人所说的话吓倒。死亡可能像噩梦,当它造访时,生活与实情可能被扭曲;一个完全有理智的人,可能说出不合情理的话来。有一个人从医院回家,他的女儿刚刚在医院去世。他看见他最好的朋友坐在厨房,穿着一件从衣橱里拿出来的破烂毛线衫。那位悲伤的父亲,抢白他的朋友说:“你为什么穿这件衣服?这是我钓鱼时穿的呀!”
  明白事理的朋友,一言不发把毛线衫脱了下来。那父亲是小题大做吗?当然是的。但在数年后,他记得那晚的情景,且多谢他的朋友,在他需要他时能在场。
  第四,让那悲伤的人决定他是否要读圣经或祷告。
  “你想我为你代祷吗?”是一个简单的询问。但要尽量简短,因为一个内心哀痛的人,不能作十万八千里的冗长祷告。
  第五,准备自发的帮忙。主动地问:“我可以替你接电话吗?”或者说:“我想开车送你到殡仪馆去安排事宜。”或者说:“不可为厨房工作操劳,我会料理食物。”
  最不好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需要任何事,打电话来找我。”
  最后,当伤痛似乎痊愈时,不要停止作安慰者。结婚周年纪念、生日、假期、忌日,都是难以渡过的日子。记得在这些日子邀请他吃饭,打个电话,寄短笺或一张慰问卡,都是体贴关心的安慰。
  多年来,一对满有爱心的基督徒夫妇,每次在他们朋友儿子的忌日,都打电话或寄鲜花给他;他们藉没有遗忘来表达他们的爱心。
  盼望……是最重要的因素
  即使在悲伤中,哀悼的人迟早会见到一线盼望的曙光。开始时是一个小时没有想到他亲人的离去,然后是数小时,接着是一天。他第一次有个良好的睡眠;第一顿饭觉得美味可口。逐渐地,开始康复了。
  对于那些相信耶稣基督的信徒,圣经中有不少盼望的经文。从前多次阅读的经文,会突然清楚地出现,带来新而更深入的亮光。一位女儿打长途电话给她哀伤的母亲,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欢愉地对她说:“母亲,请听罗马书十四章8节:‘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这不是好得无比吗?”
  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表达我对母亲及其他像她那样的人之感激。他们教导我圣经的真理:“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一:21)
  圣经说我们有一位带来盼望之神。在圣经中我们找到了希望;有了信心和希望,并不意味我们已绕过悲痛的阶段;但我们能够奋力渡过这阶段,并藉这经历而得到力量。
  在本书开始时,我们讲到死亡是个敌人,它的同伴叫悲伤。它不一定是敌人,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藉这过程,我们能够与耶稣基督,有一个更密切的关系:与其他信徒,有一个更坚强的心灵契台,并对其他人有一个更大的傅福音机会。
  要学习怎样活和怎样死
  我年幼的时候,住在北卡罗来纳川,靠近查洛城的一个农舍。当我大约九岁时,我们搬到一间花九千美元盖成的红砖新屋。那是一间宽大而杂乱无章的屋宇,充满了笑声、书籍、煮菜和罐头的气味。最重要的是,弥漫着爱的气氛。那可爱的房子提醒我一段箴言:“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聪明立稳。其中因知识充满各样美好宝贵的财富。”(箴言二十四:3-4)
  家父葛弗兰(Frank Graham)是一位农夫。他的才干和忠诚,赢得其他农夫和我们小孩子的仰慕,有时也畏惧他。我仍记得当我顽皮不听话,那皮鞭的气味。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在生气或失意时惩罚我;但我的不听话,往往伤了母亲的心。多年后,她写道:“我不止一次抹去我眼中的泪水,并把头转侧以免小孩看到。但每当我丈夫执行惩罚时,我都站在他身旁。”  [注四]
  这个乡村顽童,当然需要且应受管教的。
  家母葛慕萝(Morrow Coffey Graham)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姑娘。她十八岁时的照片,显示她是一位漂亮的少女,头上梳着特别的少女发型。她有令人羡慕的纤腰和含羞答答的微笑,她是我认识最漂亮的妇人之一。尽管我似乎对圣经,并非觉得特别有兴趣,她仍在我心中灌输了对圣经的喜爱。她开始向我的兄弟姊妹诵读灵修小品,我多次觉得非常沉闷,但我们聆听。可能那时是心不在焉地遥望窗外的景物或玩弄手指。母亲告诉我,一天她带我去见家庭医生说:“培理精力旺盛,他从不安静片时。”我不知她向医生求教,是由于我过分活跃,还是因为我把她累坏了。
  家母要看管四个小孩子,和做农夫妻子必须作的工作,她经常非常忙碌。我出生的那天,她用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采摘青豆,然后回到厨房把豆的纤维除去,以便制作罐头。我仍记得她常把一排排的罐头,放在厨房木架上的情景。在制作罐头季节过后,她大概有五百个罐头放在木架上。她认为要这么多才够一年的食用。
  最重要的是她喜爱圣经。当我还是少年人时,她和家父参加一个兄弟会的圣经课程,热心地研读司可福圣经(Scofield Bibles)。她开始从纽约的邮购书店购买基督教书籍,成为热心的读书人;在我们家中常有好些供我们阅读。
  母亲为我预备了要成为我太太的那可爱女子的形像。我曾在一封信中写着说:“我如此深爱露芙的原因,就是她很像你,她使我想起你。”母亲后来告诉我,当她终于见到露芙时,她很感动,因她觉得露芙比她好得多。
  父母亲的影响,直接帮助我的心亲近神。虽然母亲生活的见证,帮助塑造我和教导我如何生活;她最后几年的见证和她的死亡,使我领悟了如何面对死亡。
  她住在我们的祖屋直至生命的尽头,她用她的身心来为主作工。
  当我年轻时,我们极少有家庭祷告,直至我十四、五岁时才开始。她写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忘记,我丈夫不在身旁时,我们跪下祷告的情景。葛先生(她很有礼貌地称呼他)在锯木时,被飞出来的木头打在脸上。有两天之久,他在生死的边缘上挣扎。我记得那时我到楼上的卧房祷告,抓紧上主的应许。我知道当我恳求神恢复我丈夫过去的完美健康时,我痛苦呻吟。我们太需要他了!”  [注五]
  父亲在那次生死关头的事件发生后,再活了很多年才去世。当他於一九六二年去世时,家母失去了与她结婚达四十六载的丈夫。尽管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曾经非常出色;其后的十九年间,她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悲伤或无谓的活动中。她是基督徒事奉神的好榜样。她写道:“自从孩子们结婚各散东西,以及外子去世后,我发觉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祷告。我不住地为培理和神托付他的重大责任代祷;我也为我的其他孩子、我的孙子和曾孙、以及世界各地的需要代祷。”[注六]
  我知道无论我在世界的那一个地方,家母都在为我代祷。这是何等大的安慰啊!
  一颗仁慈的心
  一位着名的心理治疗医生说,一个人的主要责任是持守生命。相反地,《西敏寺教义问答摘要》(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说:“一个人的主要目的,是要荣耀神,并永远荣耀神,且永远以他为乐。”家母已做到了这一点。
  家母在世的最后两年,得到一位极好的基督徒妇女露茜亚当斯(Rose Adams)的照料。露茜常说她与家母同住,等于去神学院上课;我相信她所说是真的。家母比大部分牧师能更好地引用和背诵圣经,并应用到每天的生活中。她从来没有在圣经学院受过正式的训练,但她说她要如圣经所说的那样学习:“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以赛亚书二十八:10)一个女人把一点点的圣经知识累积起来,结果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
  她是我最伟大的鼓励者之一。她听我的第一篇讲章是在离查洛市约四十里的一间古老教堂。那次我从圣经学校回家渡圣诞节假期,我的双亲载我去参加崇拜。家母稍后说她为我非常紧张,以后她出了一身冷汗。她永不记得我那天说的是什么,但她觉得我的声音很大,她说得很对。
  当我在大学时,父母亲每天一同为我代祷,勉励我:“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书二:15)
  母亲常告诉我要传福音,且保持简单明了。在她离世归主前两天,她又用同样的话来勉励我。我说:“妈妈,我要宣讲他的出生、受死,和复活。我会传讲这些直到耶稣再来。”
  她紧握着我的手说:“我相信你会这样作。”
  家长信任他们的孩子,是一件何等蒙福的事!
  当我回忆家母在世的最后年日,和从露茜听到她分享的心得,我知道其他人可以从家母的榜样中得到祝福。
  一次,家母似乎需要把她的腿切除。最后,当感染终于得到清除,她可以离开医院返家时,她说:“神永不会使用一个人的生命,除非此人的生命已经被破碎。”她对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并不陌生,她忍受苦楚,但享受生命。她说神藉精神的痛楚磨炼她,但却说:“神不是要安慰我们,使我们舒适;而是要使我们作安慰别人的人。”
  露茜是一位欢乐、风趣而满有活力的女士。她欢笑时的口,常张得像她的心脏那样大。在家母临终的最后两年,她全时间与家母同住。当露茜的丈夫去世时,家母写了一封短的慰问信给她:
  亲爱的挚友:
  当这个暴风过去后,他为你所预备的那光明,会是没有乌云遮着的,这光明就是他自己。
  露茜和家母,每早晨都有灵修;在晨更时,家母引述经文并告诉露茜一种应用的方法。这是属灵的粮食,且支持了她渡过最后时日的痛苦和软弱。
  家母教导她所有孩子们的经文之一,是传道书十二章1节:“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她以同样的话语来劝勉她的孙子和曾孙,鼓励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就要爱神和研读圣经。她永不停止研读圣经,并对她的牧师罗兹博士(Dr.Ross Rhoads)说:“我只想更多更多的研读圣经,并遵照圣经的吩咐而行。 ”牧师赞扬她:“实在很难得!这位八十九岁的老人,是我所认识的、照神的道而生活的最完美信徒,她仍说要更多更多地研读圣经。”
  露茜告诉我们,母亲怎样用她温柔生动的声调,说一句经文,然后举例解释这经文对她的意思。这些金玉良言,并没有遗失;因为露茜把它记录在《荒漠甘泉》的空白处,或写在她其他的本子上。以下是一些她临终前的默想。
  一颗明白的心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八:18)
  母亲评论说:“神让我们患病,就像他在磨炼一块石头。石头一定要被磨成一定的形状,否则会被弃置在一旁,毫无用处。这个宝贵的默想给我极大的安慰,我们要被磨成他天上圣殿的一块石块。我们在地上生存的最终目的,是要被炼成像他那样。他是天上圣所的打磨匠和木匠,他一定要把我们磨好。我们要做的,是安息在他的慈爱手中。每一个苦恼,都是一个小尖角。我们一定不可急速地跑离打石场,因每一石块都有它一定的位置。我们一定要等待,直至圣所准备好迎接那石块。”
  “耶和华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围安营,搭救他们。”(诗篇三十四:7)
  当她读那节经文时,她身体已很孱弱,但却仍对露茜说:“我时常盼望满有恩慈地成长,盼望有个可爱的心灵……我不想埋怨,但有时我猜撒但企图用我的受苦来强迫我埋怨;然而神已经了我多么大的应许,他要打发天使来四面围绕我。”
  自从她最后停止与她的软弱挣扎,她变得宁静安详。她说:“不要惧怕进到那逐渐弥漫你生命的云雾中,因为有神在其中;云雾的另一边绽发着他的荣耀。如果我们要戴冠冕,我们必须要先背十字架。我们每人都有一客西马尼园……耶稣就是这样。”家母不明白为何有人宣讲,如果你被圣灵充满和与主同行,则你不会受苦。她相信这样教导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她怕死吗?不,真的不怕。但她对露茜说,她害怕在最后的时刻,会被撇下她独自一人。自她丈夫离世与主同在后,她常为丈夫不在而感到遗憾;露茜应允跟她在一起,她持守了她的诺言。
  最后的里程
  经一连串轻微的中风之后,家母有时感到迷糊。当她清醒时,她对露茜说:“如果我到达不知自己做什么的地步时,你要记得为我安排后事——替我脸部化点装,但不要太过分。我只希望孩子们不要见到我难看的面孔。”
  到最后的时刻,她仍满有恩慈;这位亲爱的妇女仍想留下美丽的印象。我们常觉得她是美丽的,岁月的流逝只加深她动人之处。
  她相信主延迟召她归家的唯一原因,是让她能为别人代祷。她说:“这是我现在所能做到的事了,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圣工啊!”直至最后的几个月,每当她说某人有需要,她会叫露茜写封短信,附上几块钱,正如她多年来的习惯那样。她其中的一个乐趣,是聆听乔治萧(George Beverly Shea)的唱片,她差不多每天都听;她特别喜欢听他唱“我灵镇静”,“他会差天使看顾你”,和“奇异恩典”。
  在最后的几个月,她开始怕看见黑夜的来临。“黑夜这么长”,她用微弱的声音对露茜说。但她引述启示录二十二章5节有关天堂的经文说:“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一九八一年五月,她说:“露茜,我觉得主不久要接我回家,我不要有什么哀丧或忧愁的气氛。使徒行传二十七章22节说:‘现在我还劝你们放心。你们的性命,一个也不失丧,惟独失丧这船。’”
  一九八一年六月,我在巴的摩尔(Baltimore)开布道大会。我每天打电话,要知道母亲的病况如何。露茜回答说,她在聆听露芙几年前为她灌制的录音带。内子知道音乐能带来安慰,因而辑录了一些伟大的古老圣诗,制成我们称为“等候回天家”的录音带。露芙的母亲床前,有一录音机可以自己开关来聆听属灵的音乐。几年后,我们把这录音带寄给我们的电视听众。这是我们送书或录音带以来,收到最多听众来信要索取的其中一次。家母得到安慰,也让成千上万的人得到安慰。
  六月十五日那天,我从法国打电话给她。露茜说家母当天给她的经文是歌罗西书一章9节:“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
  当我关心我亲爱的母亲时,她正在千里之外软弱而痛苦地卧病在床;她却留下一句安慰我的经文。如果世上有更多像她那样的母亲,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她没有作重要的演说,也没有写下充满智言慧语的书籍;除了耶稣基督外,她没有别的生活凭藉;她没有大学的学位,也没有在什么报章专栏中被提名介绍,但她知道怎样祷告。
  主似乎用独特的方法,来准备他孩子的归家。直到七月底,家母不断地讲及她要回天家。露茜问她是否要她到天堂中来帮忙,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家很小,她无事可做,而家母在天堂的家很大,需要人来帮忙。
  一天早上当她醒来时,她告诉露茜在她的床尾旁边有一个有。她想知道那人是谁。
  露茜问她,那人是否容貌良善。
  “啊,是的。他有一副非常仁慈的面孔。”
  “或者,他是看护你的天使。”
  家母然后问:“那位与你一同进来的妇人是谁呢?”
  这时露茜惊讶不已,说:“没有人与我一同进来啊!”
  “啊!但在过去两个星期内,每次你进这房间时,都有一个人与你同来。她站在你的旁边,她一定是保护你的天使了。现在,替我准备好去礼拜堂。”
  一九八一年八月初,母亲半夜醒来,唤醒露茜;她正在客厅的简陋小床上睡觉。“露茜,所有小孩都上了火车吗?”
  露茜告诉她一切都安好,小孩都在火车上。她安静了一会,然后想从床上自己爬起来,再叫露茜:“露茜,所有的孩子都在火车上吗?”
  “你不要挂虑。葛妈妈,他们全都在车上。”说完后,露茜返回自己的床去。但不久,母亲仍然坚持下去。
  “露茜,请查一晒,看看是否所有的孩子都在火车上。”总之,她仿佛知道她要去一处地方,因而希望她所有的孩子肯定都与她一同去。我们相信她是寻求她全家都得救的确据。
  八月八日,我的兄弟、梅尔文威尔逊(Melvin,T.W.Wilson),她多么爱她们,她常为我们布道团成员的太太而自豪。这些太太们不自私的忠心,给我们很大的鼓励;特别是我们常要出外远行。她催迫我们继续传福音,在抢救灵魂的事工上忠心。
  第二天,她已陷入半昏迷状况。但在清晨很早便醒来,清醒时间很长。她大声宣布:“罪债还清,没有痛苦,没有疾病,没有死亡……啊,多么美丽的一天啊!”
  露茜飞快赶到她的床前,想知道为何她的身体孱弱却说出这么强而有力的话来。她说:“葛妈妈,你好吗?”
  她说:“我已到昏迷状况吗?”
  “妈妈,不!”
  “我已死了吗?我们是在天堂吗?”
  “妈妈,不!”露茜回答说:“你仍未到天堂,因为我仍与你在一起。”
  “啊,好吧!”家母叹口气,“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美丽的日子。”
  当她软弱到不能说话时,她似乎在悲欢,试图唱首短歌。露茜俯身贴近她的嘴唇,听见她说:“面对面。”然后她说:“诗篇……一……四”声音逐渐微弱。
  露茜试图猜出她要说的内容,回想起在她的圣经中加上横线的诗篇一四九篇,那里说:“愿圣民因所得的荣耀高兴,愿他们在床上欢呼。”她想唱,但无法把歌唱出。但她背诵圣经的习惯使她在需要时说出适当的经文。
  在她去见主的那天早上,她要爬起身,她想说一些与手有关的事,但露茜不知她要什么。露茜猜想她要背节圣经,但却不能说出来。
  “葛妈妈,你是否要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里!’”
  她的手松开,她的嘴唇绽出笑容;她整天都显得安详。一次,露茜正准备离开房间,她似乎要打呵欠,露茜用手抱着她;家母与她亲爱的主在一起了。
  你的家是否安排妥当了?
  “我们怎样为那最后的一天作准备呢?在我们尚未起步走最后的旅程之前,我们所要离开的地上之家,是凌乱不堪,抑或已安排妥当了呢?”
  “你当留遗命与你的家,因为你必死,不能活了。”(列王纪下二十:1)
  在浏览露芙剪存的旧报纸时,我们发觉一张是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剪下的;它的题目是“你必须为最后的一天作准备”。当我开始回想三十年前的生活时,该文章的幽默和反语使我不禁微笑。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我们开始纽约布道大会。当我们接受了到纽约举行一连串布道大会这项挑战后,有报导说:“这次的邀请,将会给葛培理带来一些他从来没有经历到的反对和暴乱。”[注一] 我不知露芙是否以为我那次在纽约麦迪逊广场(Madison Square Garden),就是我的“最后一天”呢?
  顺便一提,我们在那里停留了十六个星期,只有第二天晚上才有空座,其他都座无虚席;那次是我们在美国最成功的布道大会。那次布道大会后,我们开始在晚上的黄金时间,把我们的布道实况,作全国性的播送。
  为那旅程作准备
  但我们怎样为那最后的一天作准备呢?如果那古老的睡前民谣“一眠不醒”竟成事实,又如何呢?在我们尚未起步走最后的旅程之前,我们所要离开的地上之家,是凌乱不堪,抑或已安排妥当了呢?
  一位年轻牧师说,他每年有一次要问他的妻子:“如果我去世......你会怎样?”他并非叫她排演悲痛的反应,而是温习一遍她应打电话给谁,重要的文件存放在那里,他们的财产应如何处置。这种温习并不好受,但夫妇二人都同意这种预演,使他们心安理得,在他们尚未把“家事安排妥当”之前,他们并没有这种坦诚的交谈。他们在三十多岁就准备好很多人在七十多岁才预备的事。如果未雨绸缪,不少未亡人的心灵痛楚就可以避免或减轻了。
  先知以赛亚告诉希西家王一个从神来的严厉信息:“你当留遗命与你的家,因为你必死,不能活了。”(以赛亚书三十八:1) 这个干脆的命令,使我们集中注意一个重要,但却常被基督徒忽略的管家职分。每一位基督徒在世时,有责任在属灵方面作好准备;也应在金钱方面,在死后如何分配财产上,作妥善的安排。
  准备的第一步是要接纳我们都会死亡这个事实。除非我们愿意公开地讲论这件事,否则就永不会有力量来推动余下的步骤。
  我已有好几次面对死亡的威胁,我的反应常不相同。很多年前,我要施手术;那次几乎丧命。结果在第二次为拯救我性命而动手术时,我做了一件事。在我进入手术室之前,我打电话给我的两位好友。那时露芙并没有与我在一起,她去了孩子那里。我试图不把病情的严重性告诉她。但我嘱咐我的朋友,万一我死去,怎样向我妻子、家人及圣工交代。我尚记得,那时我的心七上八下。一方面因知道我要与主耶稣基督同在,有完全的平安;但另一方面,又害怕撇下我的亲人。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一种占优势;我似乎在两难之间。当时我因痛楚,对心境记忆不大清楚;但肯定地,那时我以为我会死亡。
  最近一次经历死亡的降临,是在飞越大西洋上空的飞机上。那时,露芙和我从欧洲返美。这是一个例行的飞行,直至突然传出爆炸声,飞机开始摇晃不定并下沉。碗碟从盘中飞出,人们在座位上左摇右摆;我们以为我们全都因一个炸弹而完蛋了。有人说这是气流剧变而引起的,我们永远找不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们全都立刻想到生死只是一线之隔。
  我们平安降落并再一次感谢神,使我们有多一点时间来作他的事工。
  我记起惠敦学院(Wheaton College)已故院长艾德曼博土(Dr.V.Raymond Edman) 讲述他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故事。那时他是驻守在厄瓜多尔的年轻宣教土。当他在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中工作时,不幸感染了伤寒病;几天之后,他神志迷糊不清。如他所说的,他完全知道死亡已迫近眉睫。事实上,他的朋友已为他准备了棺木,且帮助他的妻子把结婚礼服染黑,以作丧礼之用。艾博土说,他经历了神无比的大爱,且记得神的应许:“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哥林多后书五:1)
  记起这个故事时,我不能不猜想她太太一定很高兴,因她用不着穿上那件黑色的结婚礼服了。
  作家爱德华杨(Edward Young)写道,耽搁可能是时间的盗贼,也可能盗走我们所爱之人的安全感。我们中间没有人想加深别人的苦楚,但很多人正这样做,因为他们没有履行好管家的职责。管家的职分并不仅限于对教会或基督教机构奉献十份之一。忠心的基督徒管家,承认神拥有他的一切。他有职责以讨神悦纳的方法来管理和使用他的财产。“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书四:2)
  管家不仅是在我们有生之年,奉献进项的十分之一,而是在我们死后仍继续的一种责任。我们应该像上文提到的那年轻牧师和师母那样,在我们的心思意念中,预演需要做的事情。
  据说,有人发觉圣·法兰西斯(St.Francis)在他的花园里工作,就问他:“如果你知道你在十分钟内会死亡,你要做些什么呢?”圣·法兰西斯回答说:“我会尽力去完成这一畦花草的工作。”
  我们之中大部分人没有准备好,我们可能需要十天,而不是十分钟作好准备的工作。
  把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接纳我们迟早会死亡的事实后,下一步是要把我们的财产、事务安排妥当。钟仁溥医生在这方面教导了我一个重要的功课。当我还很年轻时,他力言要我写遗嘱。当他自己死时,发觉他在档案夹中的文件,已妥善地分门别类;而对他想如何分配他地上的财产,也交代得很清楚。
  从这经验,我学会了写下指示,和留下可以在何处找到它的重要资料。这包括提供资料,说明银行的存摺、保险公司的文件、和保险箱的钥匙放在哪里。我们的财宝,可能是在天家;但我们在地上留下的东西,对我们留在地上的亲友是特别重要的;今天很多基督徒都在遗嘱内指定财物奉献给教会,和其他宣道机构。
  多年前,我在惠敦学院的期刊中,读到艾德曼博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坦然无惧地面对死亡”。他叙述管家的职分,给我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他说:“据我所知,我已作好一切死前的准备。最近,内子和我已把新的资料加入我们的遗嘱内,这是第四次的修改。以往四个孩子还是小男孩,现在他们已经成长。再者,我们跟一基督教机构签订了人寿遗产计划。经长时间祷告和计划,我们已找到了那些有资格的人土,在这方面辅导和帮助神的子民。我们深信不管我们的遗产多少,应预先计划以避免浪费”  [注二]
  我听过不少人的故事。他们花费数星期、数月、和数年来寻找已故家人的遗嘱,以便处置他的遗产。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医生身上。他因癌症而去世,在他离世前很久,他已知道来日不长,但仍尽可能地继续行医。在他人生的最后几个月,他却不能作出清楚的决定。
  他的遗孀深信她已获得妥善的照顾和有一定的收人。她对丈夫的安排从不过问,只倚靠丈夫的智慧把事务安排妥当。但在一年之内,那失意的寡妇发觉她不单一贫如洗,而且负债累累。她被迫把房子卖掉,正上大学的女儿要辍学,且要做粗重工作以维生。作为一位颇有名气之外科医生的太太,又擅长交际,她从来没有想过需要学习一门谋生的技能。但她突然被迫要工作,以维持她及她孩子的生计。
  或者我们应有更多人,实际应用以赛亚对希西家的警告:“你当留遗命与你的家。”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3楼] 发表于:2013-07-29 18:29
昌乐 刘文安

如何面对死亡(葛培理)

  计划你自己的丧礼
  你曾计划过你自己的婚礼吗?你有没有预先计划怎样安排一些特别的庆祝,例如结婚周年纪念或生日会呢?既然如此,为什么对事先计划你的丧礼会觉得奇怪呢?
  我曾在很多丧礼中讲道。我觉得那些知道已故亲人意愿的丧礼,比那些不知已故亲人意愿的丧礼,较平稳和不生枝节。我记得当詹森总统离开政府工作后,曾向我作一诚恳的要求。我曾在德萨斯州奥士丁市的詹森图书馆开幕礼中致辞,其后詹森把我带到他在山村的牧场。我们在帕德努纳斯河两岸的橡树林中散步。他说:“培理,有一天请你在我的丧礼中证道。你将会来到这棵树下,而我就埋葬那儿。”他指着一处地点说:“你会读圣经和传福音。我希望你这样,但我也希望你告诉他们一些我试图作的事。”
  詹森总统和我谈到人生的短暂,及有一天我们要站在神面前交账的事实;我们也花一段时间讨论复活的事情。
  在我参加完尼克逊总统(President Richard Nixon)第二任就职典礼回家后约十五分钟,就听到詹森先生的死讯。那天是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五日。我在古老的橡树下证道。这正是他所请求的。那次,全美国的人都在电视机上看到我在讲道。
  虽然从很多方面来看,他是一位粗鲁、复杂和难以理解的人,但在他内心的深处,他爱神。我很荣幸,多次在首都华盛顿和德萨斯州与他交往,并跟他一起祷告。我仍记得一次当我祷告后,看见他从床上爬下来,跪下祷告。
  所以我要谈论这位我认识的人。他有一个悲天悯人的心怀,他关怀不同种族的小孩子,他有稳固的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对神的信心。约翰包乐基(John Pollock),那位替我写传记的作家,写下我怎样讲论死亡、审判、和十字架,且说:“詹森明白......对那些来到十字架的信徒来说,死亡并不是恐惧地跳到黑暗中,而是进到荣耀新生命的入口......对信徒来说,残酷的死亡事实,已被耶稣基督破天荒的复活所征服。对那些离开罪恶,接受基督为救主的人,死亡并不是终结.....”  [注三]
  这就是詹森总统要我说的话。
  若你问:我为什么要安排自己的丧礼呢?当然不是因为表示你关心其中的细节,乃因为你并不能参加自己的丧礼。但你的配偶、你的子女、你的朋友、你的同僚,可能全都参加。你的未亡人想要知道你的愿望:你想埋葬在何处呢?你有没有留下火葬或墓地的地点指示呢?你想唱哪几首圣诗呢?你是否要对你的亲朋戚友说些安慰的话呢?你愿意人瞻仰你的遗容吗?
  很多时候,生存者因死者没有计划好,而为这一类的决定大伤脑筋。如果计划周详,预先安排妥当,就容易办事了。
  如果我们计划自己的丧礼,我们应该留意家庭的传统或我们居住地方的习俗。举例来说,在很多地方,瞻仰遗容是伤痛过程的重要部分。这时容许人们对他们所爱之人的遗体说声再见,是死亡过程的尾声。
  我记得当尼克逊的母亲去世时,我有幸参加她的丧礼。我在认识他以前,已认识他的双亲了。根据住在加州惠蒂尔市(Whittier,California)贵格会会友的习惯,人们排队前往瞻仰遗容。教堂的牧师和我站在灵柩的旁边,然后,尼克逊的家人进前。这位未来的总统,看见他的母亲后,流出了眼泪。他深爱他的母亲及家人。
  然而,对一些人来说,为遗体化妆是不适宜的。因此,在我们计划自己的丧礼或追思礼拜时,要顾及别人的感受。
  至于我自己,露芙和我知道,我们会埋葬在何处。我们表达我们期望有一个归家的“庆祝”,而不是一个悲伤的守灵哀悼。
  当然,我不能为你计划自己的丧礼,及提出具体的意见,因这是一个很私人性的事。但我们可以参考圣经中—些伟大的旧约信徒,对埋葬个人的指示。雅各说:“我将要归到我列祖那里,你们要将我葬在赫人以弗仑田间的洞里,与我祖我父在一处......” 圣经说在他表达了他的愿望后,就安祥地去世了。“雅各嘱咐众子已毕,就把脚放在床上,气绝而死,归他列祖那里去了。”(刨世记四十九:29-33)。
  圣经的作者告诉我们:“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希伯来书十一:22  )
  这两位伟大的族长,并没有长远的计划;但最低限度他们有明确的安排,让他们的亲属知道。
  据报导,罗斯福总统(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把丧礼的细节写在纸上。他用铅笔写了一份四页纸有关他丧礼的指示,给他的长子雅各。文中说:“如果我在就任期间去世,我希望在白宫的东厢有最简单的仪式。不要安排大典,不要仪仗车队,也不要有灵柩车,棺木要用最简单的深色木材制造,尸身不要涂敷香料,也不要密封。坟墓不要用砖头、水泥或石块围住。” [注四]
  这些指示当然是很清楚明了。但有一个难题,罗斯福的家族中,事前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遗嘱的所在。在他被埋葬之后几天,才在总统的私人保险箱中被发现。
  我们为我们的丧礼安排妥当是明智之举。但如果没有人知道遗嘱放在何处,我们小心周详的计划,不外是空中楼阁而已。
  计划你自己的丧礼,是你交给遗属的一份礼物。没有人比你更能留下最好的个人见证。其他人可能称赞你的德行,遮掩你的弱点;但如果你信神及爱人,只有你能告诉别人,你对主的爱,你对家人的谢意,和你对天堂的向往。
  丧礼是为活人而设
  每一种文化都有为个人情绪危机而设的礼仪。人生的每一重大改变,从出生到长成、婚姻和死亡,都藉礼仪得到尊重。丧礼应该满足遗属之社交、情绪,和灵性的需要。
  一位报纸的专栏作家说:“丧礼是为活人,而不是死人而设。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一个我认为能安慰遗属,或真正帮助他们渡过哀悼时期的良好丧礼。”[注五]
  相反,我参加并主持过很多丧礼。我觉得丧礼或追思礼拜,往往成为一些参加之人的转折点。很多时侯,藉去世者的生与死的见证,或家人所说的话,那些不知生存意义为何的人,得以回转,愿把他们的生命转向慈爱的神。
  对信靠基督耶稣的信徒来说,基督徒的丧礼,再次肯定了对永生和复活的有福盼望。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翰福音五:24)
  当马大需要得到因她兄弟拉撒路之死亡的安慰时,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十一:25)
  在丧礼中,哀悼之人能被吸引,更靠近主,经历他的安慰,如同马大和各时代的信徒一样。那位说他从未参加过任何足以安慰遗属的丧礼的作家,同时承认他不相信来生;对他的灵魂会迁移到另一世界,也表示怀疑。这种怀疑,只会消除丧礼的意义,且令哀悼的丧家落在绝望之中。
  丧礼应该为亲友和教会大家庭,提供—个支持丧失亲人者和向他们表示关心与同情的机会尽管朋友对死者不认识,但也能藉此向遗属表达对他们的爱心和关怀。在这种聚会中,我们尊敬那死者,也在丧礼的前后和进行中,提供对哀悼之人的服务。
  多年前,一位基督徒写了一封信,并指明在她的追思礼拜后,才把该信交给她的朋友们。她是一位任教德萨斯州一问小规模学院的英语教师,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说:“我一生研读文学的结果,使我知道如果作家的才华不凡,全书的终局,必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我是由神这位伟大作家所写成的一本书,最高潮见于全书的最后,最精彩部分。”
  一位基督徒的丧礼,应该是加冕礼、是向世界作出有关他已得到了永远生命的宣言。
  你需要立一份遗嘱吗?
  民意调查显示,每五个成年人中,只有一个人立了遗嘱。当我们见到某人去世,因没有立下遗嘱,对其遗属产生很多问题时,就应该说服我们应该自觉负此责任了。最近我知道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是一间大公司的总裁。他死了,但没有立下遗嘱。真是难以理解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竟忽略如此重要的文件。令我震惊的,是我发觉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竟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为亲人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并伤尽脑筋。为数不少的基督徒对此也毫不在意,致令神的工作亦蒙受亏损。
  什么是遗嘱呢?基本上,这是一种有法律功效的文件,表明当你死时,谁被选择得到你的遗产。这个“谁”,包括家人、朋友、生意的伙伴,以及社团、教会和慈善机构。
  我记得一次,查利历土(Charlic Riggs)和我,深夜在非洲西岸乘坐古老的迦纳航空公司的DC-3型飞机。我们碰到可怕的暴风雨,没有一个乘客会以为这古老的飞机能侥幸逃过大难。四围的人开始惊叫;一个坐在查利旁边的高大魁梧尼日利亚人,开始大声啼哭起来,全机的人都能听见。后来,我问查利为什么这尼日利亚人哭得死去活来。
  查利说,那人自忖他必死亡,尸体落到大诲中,而他的儿子也无法找到。根据他们的规例,除非找到他的尸体;否则,他的儿子无法从他的父亲承受任何遗产。
  你的财产包括个人的物业,如汽车、股票、商业上的股份、家私、珠宝、瓷器碗碟、邮票、书本,或其他个人的财产。我猜内子会说,她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她的书籍。
  当我的岳父钟仁溥医生死时,家人在他的橱柜只找到两套衣服和一双鞋。他已为他的离世,作下最妥善的安排。但是,即使是这一两件他存留的衣物,他的家人也看为珍贵。
  你的产业也包括房屋,那是土地及其上你拥有的任何建筑物,及其上加建的部分。
  我们中间谁能立遗嘱呢?一般来说,任问一位十八岁或以上的人,都能写生效的遗嘱。你一定要神志清醒,意即你一定要明白你拥有什么财物,它的价值大约是多少,和你准备交给谁。
  你可以写下你自己的“法定执行人”。他为你死后处理遗产,将你的财产按照遗嘱分配。这执行人可能是人、银行或公司。那法定执行人收集任何属于你产业的金钱,替你还债和付税,也把余下的财产,分给你在遗嘱上写明的人或机构。
  如果没有指明谁是法定执行人,法庭可能指派专人来处置财产事务,这人可能不是你想选择的人。
  你的遗嘱,可以由你委派监护人来监护你不足合法年龄的儿女。如果双亲同时死亡,或称是单亲人士,但你没有指定监护人,则由法庭决定孩子在何处居住,和怎样运用你留下让他们使用的金钱,任何有小孩子的人,单凭这个原因,就足以令你赶快写下遗嘱了。
  一般来说,遗嘱应由律师草拟;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写你自己的遗嘱。如果你有一份手写或“亲笔”的遗嘱,法律规定你的签字和遗嘱中的所有重要部分,一定要由你亲笔书写,并应该注明日期;证人是不需要的。但不是每一地区都接纳这种手写的遗嘱的。所以,在你居住之处,要肯定它是合法的。如果你迁往别处居住,就要检查当地的遗嘱法律。
  有些已婚的夫妇,相信他们的目标和愿望都是相同的,想要写一张联台遗嘱,但律师和遗产管理人警告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因为在一份联合遗嘱中,两个人说出应该如何处置各自的财产。如果二人同意,则他们的联合遗嘱才能作最后生效。其后,遗嘱不能更改。我认识一位妇人,她找机会在她丈夫死后更改遗嘱。该夫妇有四个孩子,丈夫留下较多的金钱给其中的两个。数年后,那二人发觉他们的应得财产已被母亲减去,以便各人分得同等的财产。他们非常恼怒,以致他们恳求,甚至差不多恐吓另外二人,直至他们付出本来合法分给他们的金钱。
  你可以想像如果那仍健在的配偶再婚,或那理应收到遗产之人不负责任等等,后果就非常复杂了。联合遗嘱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做法,表明二人的心思相同:但该遗嘱的真正果效,可能令人无所适从。
  如果你没有留下遗嘱而去世,法律会根据法律的规定,把你的财产分配给你的亲属。但如果你没有留下遗嘱说明清楚,你的财产不能分给朋友、慈善机构或教会。对于祖传动产,如珠宝或家庭商业,则没有特别的规定。
  你的遗嘱会继续有效,直至你更改或另立一张新的遗嘱。很多人觉得他们需要一张遗嘱,就写下—张,而多年原封不动,从来没有再理会它。“是的,我立有一张遗嘱。”他们满怀信心地说。但自从遗嘱写成以来,孩子可能已长大,并成家立室,甚至你已儿孙满堂,税法也已更改,产业增多,原来的遗嘱已没有多大效用了。每隔几年,你应重阅你的遗嘱。法庭会执行你最新的遗嘱。
  如果你立下遗嘱,法律给你好些选择。但如果你没有,法律就不能给你选择的余地了。
  一张基督徒的遗嘱,应该经过长时间的祷告,和深思熟虑才写成;或者它除了包括留给个人的遗物外,还应有馈赠送给教会或其他基督教机构。一张基督徒的遗嘱,除了指出财产如何分配外,也能向读遗嘱的人作见证;它能够成为对基督的信心,和对其他人的爱心的一个永远纪念。有人认为阅读一个人的遗嘱,从他的讣闻,更能了解他心中的意念。“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廿三:7)
  我们中间很多人曾阅读并喜爱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书,猜想他一定是位基督徒。历代的读者为他写的《匹克威克外传》、《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块肉余生述》、《苦海孤难》而欢笑或哭泣。没有一次圣诞节时没有人重温他的古典名着《圣诞述异》。但不是他写的名着,也不是当他去世时,伦敦泰唔士报刊登的长篇颂辞,而是他在遗嘱中所留下的遗产,会在永恒中被记录。他写道:“我把我的灵魂,藉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交在神的怜恤中。我劝勉我亲爱的孩子,要谦卑地用新约圣经的教训,来作他们自己的人生指南。”[注六]
  对死亡的最好准备,并非一张有关丧礼程序的指示,也不是一张最合宜的遗嘱,而是与那位赐予永恒生命的基督同行的经验,并且“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提多书一:2)    .
  当我们对得永生有更深刻的了解时,永生的盼望对我们会愈来愈宝贵。如果我们每天的生活,只留意与我们有关之地上的事,则永恒的远景可能被视作重压——甚至是恐惧。
  在永恒中等侯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是朝向一段神秘莫测的旅程,还是正朝向那向往已久而荣耀的属灵旅程进发呢?
  我们都向永恒之旅迈进,而选择那一种形式的行程,将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10
  当我死时要往何处去?
  我们的文化向来导引我们接纳死亡是在地上生命的结束……我们受时间束缚,要在我们有生之年,朝厘定的目标,力求有建树、有成就;期待天堂,便被视为奇怪的想法。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八18)
  一队超过七千具栩栩如生、如真人般大小的泥塑秦兵马俑,在中国大陆古墓中被发掘出来。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这些庞大的赤褐色塑像,被认为是本世纪最蔚为奇观的伟大发现。那队御林军以备战的英姿,来保护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坟墓。他们的武器包括战车、木头和铜造的兵器。马的甲胄用金和银造成,被放在靠近墙墓的深坑中。在这个奇异的发现中,我们看见死亡被描绘成一个战场。皇帝要在来生也受到保护。
  历代以来,人们都在沉思人的最后终站。有些人接受了他们祖先的传统观念,有些人在互相矛盾的观点中无所适从。佛教和印度教徒,相信他们会不断地轮回投胎;从一种存在,转变到另一种存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他们轮回,从一个身形,转到另一种活物的身形。
  道家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死亡,认为湮灭是无为的境界。回教徒相信七重天,是一个肉体畅快、灵性蒙祝福之地。美国的印第安文化谈到“快乐的狩猎之地”。大部分信奉犹太教的人所相信的天堂,是在地上作善事得到报酬的地方。
  基督徒因耶稣基督藉祂的死和复活所成就的救恩,对天堂有坚强的盼望。“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得前书一3~4)
  同时,也有很多关于天堂的事,我们未能确知。“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哥林多前书十三12)
  一位不知名的使人描述天堂:
  当圣天使来迎接我们,
  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
  在那荣耀的灵界地方,
  我们认识迎见我们的朋友吗?
  我们要见到像从前那样
  凝视我们的眼睛吗?
  我们会感觉到像过去似的,
  拥抱我们的手臂吗?
  在那里,我们会彼此认识吗?
  你有何权力进入天堂?
  每一个生存的人都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位亲人刚去世的妇人告诉我,她觉得非常迫切地要向别人分享基督,以致当一个工匠来她冢修理电炉时,她也不肯放过。工匠背墙站立,那女人问:“如果电炉在你面前爆炸,你死了,你是否确实地知道,你会在哪里渡你的永恒呢?”那修理工人因过分害怕,竟忘了收取工钱。
  为什么有些人相信他们已有一张付了款的天堂门券呢?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可以归纳成三种基本的态度。第一,“请看我在地上所做的事情。我的记录证明,与别人比较一下,我是很不错的。我会上天堂,因为我遇过好的生活。”
  此人将大祸临头了。圣经税:“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三23)所以,如果以零分最差,十分最好来计分,就算我们得到十分的满分也不能上天堂。没有一个人能够一生过“良好的生活。”圣经说:“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雅各布书二10)
  第二,“我真的不知道。我不大关心这事。有时我会想到这问题,但有很多其他事情,似乎比天堂来得重要。”
  正如母亲常对小孩子说的:“找借口于事无补。”圣经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一20)
  只有一个答案会给人进入天堂的确实特权和喜乐:第三,“因为我已相信了耶稣基督,且接受祂作我的救主。祂现在仍坐在神的右边为我代求。”没有人能否定基督徒进入天堂的权利。
  在一五六三年写成的《海德堡教义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曾被不同背景之基督徒使用。它是我岳父所喜爱的。在他书房的墙上,他把《海德堡教义问答》的第一个问题和答案用相架悬挂起来。那就是:“问题一:在生时和死时,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答:在生时和死时,我整个人的身体和灵魂并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祂用祂自己的宝血,已付清我所有罪的代价,已完全把我从魔鬼的权势下释放出来。祂对我保护得如此周到,以致如果没有我我们在天上之父亲的允许,一根头发也不能掉下。的确,每一件事一定符合祂拯救我的目的。所以,藉着祂的圣灵,祂给我们得到永恒生命的确据。让我从现在起全心全意地为祂而活。”
  “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马书八33~34)
  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思想啊!耶稣是我们的中保,我们的律师。祂在父神面前属我们代求,告诉神那些要求进入天堂者得蒙准许,唯独根据神的恩典,而不是任何在地上的好行为或伟大的贡献。
  很多人被撒旦欺骗,以为神是一位报复心重的审判官,把一切得罪祂的人全打入地狱。他们看不到一线生机。不错,神憎恨罪恶,但祂爱罪人。既然我们全是罪人,我们得蒙准许进入天堂的唯一权利,是根据神为我们的罪所设立的挽回祭:祂的儿子耶稣基督。“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三16)
  我们决心去地狱吗?
  民间传说和小说里常对地狱胡说八道,以致很多人否认事实上有这样的一处地方。有些人认为它不过是神话,这是可以谅解的。我们的心思反抗丑恶和受苦,但地狱的观念并不是基督教所独有的。
  在基督之前好几百年,巴此伦人就相信有个“一去不复返之地”。希伯来人所写“下到阴间或朽坏之地”。希腊人称为“未见之地”。传统佛教承认十八重“地狱”。按照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经》所论,地狱是为虚伪男人和无信仰女人预备的深渊。回教徒相信七重地狱。[注一]
  耶稣特别指出不信的人,不能逃脱地狱的刑罚。(马太福音廿三33)祂对祂的门徒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作什么的,不要怕他们。我要指示你们当怕的是谁。当怕那杀了以后,又有权柄丢在地狱里的。”(路加福音十二4~5)
  可能圣经中对地狱最生动的描述,是耶稣说的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在生前,财主拒绝帮助一名叫做拉撒路的乞丐。他吃财主枱上掉下的食物碎渣。当那乞丐死后,被带到亚伯拉罕的怀里,也就是我们称为天堂的地方;那财主死后被送到地狱受尽煎熬。耶稣并非暗示有钱的人都要下地狱,祂也没有说穷人可担保上天堂。但是故事刻画了不信的人远离神所要受的痛苦。
  按照该比喻所说,财主抬头望见亚伯拉罕,而拉撒路则在他的身旁。他用烧焦破裂的嘴唇说话,恳求亚伯拉罕叫拉撒路用指头醮点水,带到他那里凉一凉他的舌头。他呼喊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
  但亚伯拉罕说,在那两个世界之间,有一道大深渊相隔,且它是“固定”或永久的。没有一个人能从一边走到另一边。换句话说,那些在地狱的人活在地上时,曾有选择的自由。由于他们选择了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神而活的道路,他们要承担他们抉择的恶果。再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地狱:一个引起争辩的题目
  常有人问我:“地狱是怎样的?”或“地狱里有火焰吗?”等类的问题。尽管地狱使人不舒服和焦虑,但我不能忽略这不受欢迎的话题。这题目可能是基督教教义中最难接受的一个。
  有些人教导“普世得救论”——最终每个人都要得救;慈爱的神永不会打发任问人去地狱。他们相信“永远”或“恒久的”,并不真正指永永远远。但要知道,同一个用来描述神永远放逐的词语,也用来描述神永远的天堂。
  其他人教导说,那些拒绝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简单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再存在。我翻遍全本圣经,永远找不到令人心服的、支持这种看法的经文。圣经教导不管我们是得救还是失丧,灵魂是永远存在的。
  有些人相信神让人有第二次机会。但圣经说:“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哥林多后书六2)在我们的布道会中,我邀请人立刻接受基督,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我们会进入永恒之中。
  圣经教导我们,有一个为所有明知故犯地拒绝基督为主手口救主的·人预备的地狱。很多经文都可以引用来支持这事实。
  “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五22)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祂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十三4l~42)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启示录二十14~15)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说,“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马太福音五29)
  一位慈爱的神会把一个人丢进地狱吗?从耶稣和圣经的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到答案是:“是的!”祂并非愿意这样做;但人被定罪丢进永远的地狱,是因为他盲目、顽固、以自我为中心,并爱享受罪中之乐。他拒绝神救恩的道路,和与祂一同享受永远生命的盼望。
  假设一个人患病去见医生。医生诊断病情,对症下药,但病人不理会医生的指导。几天后,病人怒气冲冲地走到医务所质问医生:“这是你的过错,致使我的病情加重,你要有行动才行啊!”
  神为灵性上患病的人类,提供了补救的药方。得救的方法是个人的信心,和对耶稣基督的委身。由于补救之道是重生,如果我们故意拒绝,我们一定遭受可怕结局的苦楚。
  是的。除了天堂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归宿。不管你对这归宿的看法如何,我们知道这就是与神和一切圣洁美好事物分隔。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在“失乐园”中这样描述:
  一个可怕围绕四面的牢狱,
  就像一个大火炉,火焰在燃烧。
  但这些火焰并没有光芒,
  所见的只是黑暗,
  唯一的用途是表露祸景。
  悲痛一片,遍地荫影。
  在那里和平与安息永不存住,
  盼望永不来临,酷刑永无穷尽。
  [注二]
  天堂能等待吗?
  不管天堂有何等大的荣耀,很多基督徒都不加理会。腓利杨西(Philip Yancey)写道:“现代美国人生活的一件希奇事实,就是:虽然(根据盖洛普George Gallup调查)百分之七十一的人相信有来生,却没有一个人肯花多一点时间讲论。基督徒相信,我们会在一个名叫天堂的美好地方欢渡永生……我们简直忽略了天堂,好像毫不在乎似的;这岂不是奇怪吗?”[注三]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文章讨论老年人、死亡、艾滋病、死亡权利、和招魂术等的经历,但很少人在杂志或书本上,读到有关天堂之事。当我们浏览二十世纪前的艺术品、或看到满布尘埃的文集或诗集,我们会发觉古人对天堂有较大的兴趣。我们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在近代思潮和讲道中,缺乏对天堂的兴趣呢?
  如果我们开始思想对天堂不感兴趣的原因,我们会得到好几个结论。首先,对美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来说,我们生活在富裕的社会中。我们大部分人在痛苦时,有止痛丸来止痛。我们有充足的食物和美丽的环境。圣经对天堂美景的应许,对我们似乎不够吸引力。我们已被世俗的事务忙到分身不暇,故对永恒没有多大注意。
  另外有一个心理上的问题。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多年前已死亡的人,仍能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知名人物如:加利谷巴(Gary Cooper)、玛利莲梦露(Marilyn Monroe)、约翰甘乃迪(John F Kennedy)、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都像仍生存那样,发表演说或在银幕上出现。人们想他们仍存在,这大大改变了年轻人对死亡的想法。这可能是年轻人自杀率急剧上升的一个原因。
  我们的文化向来导引我们接纳死亡是在地上生命的结束。伊利莎伯罗丝(Elisabeth Kübler Ross)提出死亡过程的五个阶段,表明“接纳”的阶段是最健康的,对天堂的希望极少在治疗进行中被提及。腓利杨西说:“我在医院中观察到垂死的病人努力要达到一个接纳死亡的平静阶段。希奇的是没有人在这群人中讲到天堂。一般人认为讲论天堂,似乎有点尴尬,或是懦夫的行径。一个人之湮灭,被看作是勇敢;但有福的永恒,被看作是懦弱。多么令人震惊的价值观啊!”[注四]
  由于我们的经历都是地上的,因此我们中间有些人对天堂的观念会含糊不清。我们怎能理解无限呢?要想象一个永不结束的存在,实在需要绞尽脑汁。教育和传播媒介,拦阻人相信任何不可以用试管证明的事。现在藉探索外层空间,人类对宇宙的知识急剧增加。对有限的受造物来说,永恒是一个绝对的神秘,而且永远是一个大的奥秘;甚至使徒保罗也不对此寻根究底。他说:“如经上所记,神为爱牠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二9)
  我们受时间束缚,要在我们有生之年,朝厘定的目标,力求有建树、有成就;期待天堂,便被视为奇怪的想法。现代人的心思,对天堂似乎提不起兴趣。我们在永恒里作些什么呢?一个人一生劳苦只期望安享晚年;不过等到责任卸下,又没有值得挑战之事去作,却令人烦闷不安。
  我们生活在一个活动才算有价值、有用的世代。“你好吗?”“忙,忙,忙!”当生活的轮子慢下来时,生命的音乐会随着减弱吗?
  我们每天的生活,距离永恒都只是一口气。相信耶稣基督的人,有天堂的应许。如果我们相信这事实,向往天堂是永不会沉闷的,它比人间提供的任何欢乐,都更令人兴奋雀跃。
  天堂的应许
  在地上我们常想到我们自己;但在天堂,情况会不同。我们会经历到教义问答中的真理:“人的主要目的是要荣耀神,并永远以祂为乐。在天堂,神是一切事物的中心,祂的荣耀会压倒一切。”
  你有没有见过一对恋人沉默地交谈呢?你自己有否沉浸在爱中呢?沐浴于爱河中的人,在对方面前得到绝对的快乐,并希望相聚的时间能永远继续下去。如果那段时间能够“停止”,不觉得时间的消逝,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天堂了。你曾否说过:“我恨不得这时光能‘绵绵无尽’呢?”
  我猜想这种感受,可以稍为显示天堂的境况:时间停止不动,永远享受慈爱的神,沐浴在神的爱中。那时,我们永远不会从这“登山变像”的经历中走下山来。
  圣经向我们保证,天堂是一处确实存在的地方。耶稣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己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翰福音十四2~3)
  今天,世界各地到处都有无家可归的人。最近寒风侵袭,街头露宿之人祸不单行,也有些人冻死。我们这些有舒适居所的人,可能想要帮忙那些较为不幸的人。但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会如此想:“我很高兴我今天有床睡,有温暖的房子和可口的食物。”如果我们从未经历过无家可归之苦,是很难明白其中滋味的。
  从某些角度看来,基督徒在地上是无家可归的。我们真正的家正等待着我们,那是由主耶稣为我们预备的。“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哥林多后书五l-2)如果我们看到祂在地上创造的美丽事物,我们能够明了祂在天堂为我们所安排,是一个怎样的天家吗?
  当人们凝视大峡谷(Grand Canyon)时,一瞬间,被它的美景慑住。地球上的每一大洲,每一个国家,都有宏伟的美景。我们把令人神住之地,以“人间天堂”一词来描述。
  多年来,我很荣幸能到欧洲数百个聚会中传讲福音。我们有很多次在瑞士布道;我的女儿遇见且跟一位瑞士的心理学家结婚。因此,我们对阿尔卑斯山有宾至如归之感。内子和我多次陶醉在那山景的荣耀和美丽中——春花遍布的草地,或马特合恩峰(Dent du midi, or the Matterhorn)。从曰内瓦(Geneva)我们坐飞机作三十分钟开行,就来到法国南部的海岸。在那里,我们看见历史上着名的地中海。海浪的白沫,就像钻石般的晶莹。我们有很多这样美好的回忆。
  但所有这一切,与这些自然奇景之设计者及创造者神为我们预备的天家相此,都会黯然逊色。我们能够像埃布尔拉罕那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希伯来书十一10)
  多年前,有一位才华出众的魔术家,名叫安德高(Andre Kole),曾代表基督教青年组织周游世界各地。他写文章叙述他太太艾琪娜(Alicana)的死亡。她患有一个无可救治的脑瘤。两年之久,她忍受了极大的苦楚。她逐渐不能使用她的手臂和双腿,不能移动她的头或身体,后来更完全眼瞎。日复一日她不能做任何事,只是无助地躺在床上。高先生写道:“当内子仍可以说话时,她常分享一首这样结束的诗:‘如果地上只有欢乐,我们不会期望天堂。’”[注五]
  天堂是一处地方,是最伟大的建筑师设计的。神应许我们在那里,要得到我们荣耀的基业。
  我不知道在天堂我到底可以得到什么基业,但我知道它一定是好得无比的。当我们去一个人的家探访,羡慕他美丽的银具、地毯、或油画时,我们可能会问:“这是你的家传之宝吗?”主人可能会说,那是属于他母亲的,对他而言是无价之宝。内子露芙有一个美丽的箱子,其上镶嵌了极罕见的木块,这是她祖父多年前制造的。人们啧啧称羡问她从何处得来,她说:“是我继承的。”
  银具会失去光泽,地毯会被玷污或破损,衣箱可以在数分钟内被烧毁。圣经说,我们“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得前书一4)
  我们在地上承受的,可能是一个极大的祝福,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咒诅。很多富人遗留太多金钱给挥霍无度的后代,却毁坏了他们的一生。但作为万王之王的子女,我们的基业是不会毁坏的,也不会宠坏我们。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应许啊!
  天堂是我们神之城。祂创造天堂,祂且拥有天堂。“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祂是神。除祂以外,再无别神。”(申命记四39)
  当地上的每一件事都似乎不如意,当我们痛苦地大叫:“神啊,你在那里?”时,我们有神安定在天,而且祂掌管着一切的应许。世界看似无人掌管,但如果真是这样,神自己就是说谎者了。
  神从天上说话
  什么是天堂?天堂是神创造,且是祂拥有的家,是祂宝座的所在,也是祂的总部。从那里祂发命令、作指引和说预言。耶稣坐在祂父的右边。
  我不敢确定神今天仍像昔日祂在西乃山时那样,大声对摩西说话——祂显然从来没有这样对我说过话。电影和舞台有时把神描绘成一个幕后的声音,用打雷的沉重低音说话,警告故事中的人物,或指示他们的行动。这可以造成一个有趣的剧中人物,但在神学上可能是错误的。此外,神永不会作出违背祂本性的指示。当圣经说祂会指引我们的道路时,我们可以确信无论路径如何荆棘满途,祂仍在掌管,祂不会告诉我们从悬崖上跳下去。
  神怎样从天上说话呢?首先,祂藉圣经这本写下的言语来说话。这就是我为什么用“圣经说”这词句的原因了。在布道大会或讲道时,我没有权利说什么,除非该话是根据神的话语。“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三16)举例来说,旧约圣经的作者们,清楚地表明神对他们说话,也藉他们向别人说话。超过三千次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或类似的说法。对我来说,这已足够证明它们是神的话语了。
  神也藉自然界说话。当祂创造天地后,祂所交给我们的是最难以置信、既复杂又美丽、且有秩序的宇宙。祂已这样清楚地说话:除非人不听或不明白诗人的赞叹,他们实在无可推诿:“诸天述说神的荣棹,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篇十九1)由于该信息清晰可信,我们能够同意圣经所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十四1)正如圣经所宣称的:“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一20)
  神最清楚和最完整的说话是藉着祂的儿子耶稣基督来达成。祂是将全本圣经启示给我们的那位道成肉身的神。当神子离开天堂降世,取了人的样式时,祂完成了神在万世以前已计划好祂要做的事。“神既在古时藉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也曾藉着祂创造诸世界。”(希伯来书一1~2)
  神也藉我们的良心对我们说话。这可能是一种“微小的声音”。它不放过我们,直至我们做我们知道是对的事。那可能是大声清楚的指引,表明神要我们走的路径。我们也可能把它看作是探照灯,从天堂照下来,指示我们当行之路。箴言说:“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箴言二十:27)我们永远不要忽略内心的声音——虽然我们一定要察验,把内心的说话对照圣经,免至内心的声音发自我们自己的心愿,或我们的情绪。
  当神藉祂的话语圣经说话时,我们可能清楚地听到;或者因为我们人类的脆弱,会把神的话歪曲了,就像从人造卫星播来凌乱的电视讯号一样。有时我们的接受机调度得好;但在另一段时期,我们也许需要等待,直至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听见或“接收”到正确的画面。
  以下是一个家庭在原野滑雪时,突然遇到大风雪侵袭的历险故事。那是最寒冷之一月的晚上,父亲、母亲及女儿在空旷的野地迷失了方向。那时’风速突然加强,温度降至零下二十至四十度。他们用倒下的树木,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且计划了一个求生的方法。父亲说:“我们要唱诗、祷告、作运动、吃东西、玩游戏。在早上我们会试图走回滑雪的路径。”
  这小家庭知道他们面对至少十二小时的寒夜。他们开始了他们的求生计划,也一边唱“信徒如同精兵”的圣诗,一边在原地踏步。他们说出各人所能记忆的亲友的名字,编造故事,列出所要采购之食物的名单。最重要的是与神谈话。母亲记起一节经文就重述一遍,让父亲和女儿记住。“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四5~7)
  夜越深,情况越恶劣。父亲其后回忆说:“我把一张毛毯放在另一张之上,试图把随风吹来的雪花挡住,却没有成功。我第一次怀疑我们是否能够渡过这个难关。但这时好像听见神的声音说:‘不要惊惶,我必看顾你。’祂真的这样做了。”[注六]
  当我们祷告时,神从天上对我们说话。有时答复很清楚,有时答复有点模糊、有时的答复是“等一等”。然而,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在祂的家与祂同处。那时,跟神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因为我们跟祂在一起。“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哥林多前书十三12)
  在天堂“没有”什么?
  在天堂没有按宗派传统的崇拜,没有宗派之别,没有教会信条,也没有圣殿崇拜,因为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会是敬拜的中心。(启示录廿一22)
  我在长老会的家庭长大,其后变成浸信会的会友。但在较后的年间,我发觉我属于所有的教会。露芙仍保留坚强的长老会传统,但在她的内心,也是一样属于所有其他教会。尽管背景不同,我们并没有主要的神学分歧。可惜很多人却为宗派教义争得面红耳赤。
  神没有创立宗派,宗派是人为的。当我们到达祂的家时,祂会邀请我们进去,不会先问一问我们教会或主日学的信条。祂只会问一个问题:“你在地上如何对待我的儿子耶稣?”我们是天主教徒或更正教徒,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没有分别,关键问题是我们相信祂或是拒绝祂。参加一个特别教会,并不保证进入天堂。彭柯丽(Corrit ten Boom)常常说:“在饼干罐内的老鼠,不是饼干。”
  在天堂,我们得不到二手数据。在地上,我们聆听牧师、教师、哲学家、父母亲和作家的话语。有时,我们不知道应相信谁。(当然,这二手数据是重要的,因为神赋予人智能让人使用,也给人教导和证道的恩赐,让他们帮助我们。)
  有些人用他们的才智来荣耀神,另一些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在天堂,因为我们与所有知识的源头接触,我们的才智会变得完全。如果有《天堂日报》,我们能确信我们读到的全是真实的消息。
  在天堂,不会有恐惧。我们不需要安装门锁、护窗铁条、或防盗系统;每一件产生恐惧的事都会除去。我们在黄金的街道行走时,不用担心转弯处有潜伏的危险。今天恐惧笼罩整个世界,我们不能在任何角落逃避危险;甚至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无所畏惧,我们的人性也创造出一些令人恐惧的事来。
  在天堂,是没有黑夜的。在地上,我们把黑夜、黑暗与无知,放在同等地位上。我们说:“我暗晦无知。”光是明白的象征;当一个问题得到澄清后,我们会点头说:“现在我始见光明。”“耶和华是我们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诗篇廿七1)
  尽管黑夜有它本身的美;然而,黑暗把太阳令人愉快的美丽遮盖了。在天堂因有神的光照耀,是一个没有黑暗的世界。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地上的电灯)与神的真光比起来都黯然失色。
  最后,在天堂再没有痛苦,也没有死亡。“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启示录廿一3-5)
  对天堂的思乡病
  当招聘人员接见未来雇员时,常会告诉他们公司的情况。他们都拿出最好的作招牌。他们可能请新雇员吃名贵的大餐,席间把他们的公司说得天花乱坠,吹嘘得如此引人入胜,以致应征者不能不跃跃欲试。然而,当正式就任后,才发觉事实并不如以前所描绘的那样理想。
  天堂是否提供这么多福利,致使受聘者急不及待呢?曼斯哈纳(Vance Havner)是当代发言最有引用价值的传道家之一。他说:“我对天堂发生了思乡病。由于对死后美景的向往,使我活得这么长久。”[注七]
  天堂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给信徒的幸福是这个世界所找不到的。
  在那边
  这不是死亡——而是荣耀!
  这不是黑暗——而是光明!
  这不是绊跌,摸索,
  甚至不是信心——而是眼见!
  这不是悲伤——而是得以使
  我最后的一滴眼泪被抹干;
  这是日出——我永生的早晨!
  这甚至不是祷告——
  而是面对面的交谈;
  聆听和眼见
  祂奇妙的恩典。
  这是恳求承担我
  痛苦的力量之终结;
  连痛苦的黑暗回忆
  也不复存在。
  我知道在被提前
  怎样承担地上的生活,
  那时我会面对面
  见那寻找我,拯救我的那位,
  又用祂恩典保守我的主!
  [注八]
  11
  信徒死亡的益处
  “即使我们容许自己的想像力驰聘在天堂的乐境,我们发觉自己的心思不可能明了天堂真正的情景。”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一:21)
  一位小女孩与她的父亲在乡村走路。没有霓虹光管,也没有汽车的车灯或街灯来搅扰那静谧的傍晚。她仰望深蓝色铺陈着钻石般闪砾星光的夜空,她说:“爸爸,如果天堂的外景已经这么漂亮了,你想它的内部是何等美丽啊!”
  有一天,所有耶稣基督的信徒,都会看见天堂的“内部”。
  我们何时会去天堂?它会像什么呢?那儿的经历会是怎样的呢?我问我自己这些问题,并试图在圣经中寻找答案。当我们仍在地上时,我想我们当中极少人,常常定睛在将要来临的荣耀中。现在我们要承担神给我们的责任。然而,我们若知道最后的终局,将使我们每天的生活更有活力,且更少被地上的问题烦扰。
  当使徒保罗说“死了就有益处”时,他并没有逃避生存在地上的意向。他先说“我活着就是基督”,这是最快乐的人生:倚靠神的慈爱和指引,藉他得到力量,在爱中生活,从他得到爱。保罗绝对不会被指责说“他的心过份向往天堂,以致他在地上一无用处。”
  基督徒是天上的国民,但他在作地上的公民时,有他的责任。为主而活和死后与他同在,二者都是极大的愿望。
  我们何时会去天堂?
  信徒到天堂的路径是一条直路。当我们死时,我们就会与主在一起。耶稣在十字架对悔改的强盗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廿三:43)保罗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腓立比书一:23)。他也断言:“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哥林多后书五:6-8)
  我们在地上呼出最后一口气时,就是我们在天堂吸入第一口气之际。我们脱离肉身,立刻与主同在。在神的时间里,当基督第二次再来时,我们便会接受荣耀的身体。
  在我们复活或拥有天上的形体时,我们是会被别人辨认得出的。就像摩西在耶稣出生前一千四百年去世,和以利亚在耶稣出生前六世纪被一阵旋风接去,但他们二人在主变像的山上与耶稣一同出现时,被辨认出来一样。以下是那次事件的记载:“六天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登上一座高山。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了自己的形像,面目如太阳一样发光,衣裳洁白,发出眩目的光芒。忽然,摩西和以利亚一起出现,跟耶稣谈话。这时,彼得禁不住冲口而出:‘主啊,我们在这里好极了!你若准许,我就盖三座帐幕:一座给你,一座给摩西,一座给以利亚。’”(马太福音十七:l一4,当代圣经)
  尽管门徒仍没有复活的形体,他们仍能认出摩西和以利亚。这事我们以后再解释。他们有可以辨认得出的身体,他们并非是无形体的鬼魂。
  死后我们会立刻去到天堂。我们会认出别人,也会被别人认得。信徒在走近天堂大门前能否得见亲人呢?我相信这是可能的。
  露芙说出一件她在中国的经历。在她居住的地方,有一位宣教土,名叫艾塔勃(Ad Talbot),露芙亲热地叫他做艾叔叔。艾叔叔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名叫玛嘉烈(Margaret Gay),他很喜爱她。不幸她死了。不久,艾叔叔在乡村探访一位垂死的中国基督徒妇人。当他在她的床前跪下时,那位老妇人容光满面地对艾叔叔说:“我看见天堂,耶稣在神的右边,玛嘉烈与他在一起。”那时,房间充满了天韵乐声,这位中国妇人离世了。
  当我的祖母将去世时,她从床上坐起来,微笑着说:“我看见耶稣,他伸出双手来迎接我。啊!我见到宾纳(Ben)了,他有两只眼睛和两条腿。”我的祖父宾纳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打仗时,失去一条腿和一只眼。
  死亡有两个步骤:首先是一个人的身体与灵魂分离,得到纯洁的灵魂存在;然后,在基督第二次再来时,身体荣耀地复活,与灵魂重新联合。
  当我们的身体不再发生功用而死亡时,信徒的灵魂并没有睡觉。神所创造之肉体、骨骼和所有奇妙复杂的部分,是信徒灵魂的居所。当我们离开我们的身体时,我们是离世与基督同在(腓立比书一:23)和“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马书八:23)是的,有一天,我们的身体会更新和变化,就像耶稣基督复活的身体一样。
  一个故事讲到当敌人侵占中国后,一位宣教土全家被迫离开中国内陆。在他们逃难往沿海的路程中,每晚睡在不同的茅舍。一晚,该宣教土的太太突然去世。黎明时,他要向他悲伤的孩子作一番解释。
  他们没有一人愿意把他们母亲的遗体留下,埋葬在外国的地土里。那天,当该宣教士要向他的子女解释时。他祷告求神赐智慧,让他知道当说的话。
  他提醒他们,他们每晚睡在不同的地方,但当旭日东升起行之时,他们继续他们的旅程,把茅舍留在后面。他告诉小孩子们,他们母亲的身体,就是她居住的茅舍。晚上,神告诉她是回天家的时候了,因此她走了,把她的茅舍留下。
  他说:“那茅舍就是她的身体,我们爱它,但母亲不再住在那里,所以我们会把她留下,且把她埋在地下,直至耶稣把她的身体提起来带回家得到荣耀,再次与她的灵魂复合。现在她的灵魂已与神在一起了。”
  他们得到满意的解答。他们离开中国,确实知道他们的母亲比他们先回到天家。
  如果死亡的两个阶段似乎难以理解,艾恩赛博土(Dr. H.A. Ironside)用一个简单的例证来解释,这可能有点帮助。他留意到在他的市镇里,有间已关门的商店。一天,当他经过该店时,他看见窗前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内部装修暂停营业”。店主为了装修店铺,不做任何生意。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店重新开张;店内有很多变更和改良。这就是信徒之死的写照。他从身体内移出,直至它得到修补;然后在复活时,内在的人会搬迁到他经过更新的身体中。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4楼] 发表于:2013-07-29 18:29
昌乐 刘文安

如何面对死亡(葛培理)

  并非人人都尝死味
  很多信徒会在他们肉身死亡之前去到天堂。圣经告诉我们有一代的信徒,会永不知道身体的死亡。这个神迹一般并带有神秘性的事件,就叫做“被提”。圣经告诉我们这是一件奥秘,是一件以前没有透露出来的事情。保罗说:“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哥林多前书十五:51-52)
  这是一件多么快速的蜕变啊!科学家告诉我们,眨眼是人类身体最快的动作。然而,在希腊文中“一霎时”,意即眨眼所需时间的一半。保罗用这字眼来描述改变的神速。
  我们会“改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易朽坏的身体会变成不朽坏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外貌会改变,但我们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我们会认出在地上所认识的人的原因。
  何时会发生这些大事呢?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已有人预言它的发生,和主的第二次再来。今天,我们会听见有人说:“我相信耶稣在本世纪末叶之前会回来。”
  我不会作这一类的预言,因为它们完全违背了神的话语:“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2)
  耶稣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马太福音廿四:36)他也说我们应该留意末世的征兆,不要懵然不醒。很多相信圣经的信徒,研究圣经和我们时代的征兆,他们相信被提的时候已不远了,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肯定会看见耶稣所说他回来的征兆,逐渐加增。
  近年,我越来越多讲到基督的第二次再来,因为很多教会都忽略了这个荣耀的事实。当我看见主宣布的末日预兆快速地出现时,实在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
  然而,我尽量慎重地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傲慢地相信个人对前景和主再来,有特别的洞察力;尽管这种知识似乎是根据圣经。另一个极端,是忽略基督会再来这个事实,过一种似乎与他回来毫不相干的生活。
  尽管战争、罪行,和今天很多人受生活无自由的苦楚,所有真正的信徒,都有“得福的确据”,相信我们会在任何时刻被提,与基督在空中相遇。(提多书二:3-15)
  当耶稣为他的圣徒,或所有真正的信徒再来时,被提之事会发生。世上不信之人不会看见,也不明白这事,只有基督徒会看见他。被提会迅速且出乎意料地发生,那些留下的人会感到困惑,并且力图合理化地解释上百万人突然消失的现象。
  在主耶稣再来时信徒被提,每一个人都会看见他。他会亲自带着肉身回来。“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启示录一:7)
  基督的第二次再来,会是突然的。他会像突如其来的闪电一样。耶稣说:“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马太福音廿四:27)
  基督会与那些死亡的信徒一同回来。那些信徒到时已有了不朽的、荣耀的身体。他们是谁呢?他们会是所有生在旧约时代复活了的圣徒,和每一个悔罪、凭信心接受基督的人——那些藉十字架上被钉的主,得救赎的人。
  圣经上多处地方告诉我们有关基督“驾云”再来。先知但以理预言说:“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但以理书七:13)在希伯来书十二章一节,信徒们被勉励要正义凛然地事奉神,因为我们常常被“如云彩般的”见证人围绕。撒迦利亚说:“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撒迦利亚书十四:5)
  我们这些人知道,有一天,我们会聚居在神的国度里,那该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未来啊!
  那旅程值得吗?
  很多真正的基督徒,不同意一些发生的事件与基督再来有关。在这本书里,我不打算提出有关千禧年前派、千禧年后派、无千禧年派的神学争论。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会在这个已为我们预备了的神的国度里呢?它会是怎样的呢?在我们将要去天堂之前,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
  我曾环游全球,在各旅馆住宿。我坐过很多飞机,也力图明白更多外国文字的餐单。我曾住过全年都开放游泳池的旅游胜地,也住过可以见到海洋美景的别墅。但当我越来越年老时,我越觉得最佳的渡假胜地是回到家里。不管春天、夏天或秋天,我喜欢在夕阳的余晖中,与露芙坐在屋前聆听虫鸣鸟叫,在冬天,我喜欢与她围在温暖的火炉旁,同坐安乐摇椅远眺山色。
  我常想我会有好几年退休的时间。那时,我可以挥霍大部分的时间,过这逍遥自在的生活。但令我料想不到的是,神给我特别的能力来传道和写作。我从来没有梦想过,我能够在这样年纪为主作工;所以我已打消了颐养天年的念头,继续作圣工,这使我更加向往天堂。
  多年前,神呼召我作布道家,我对他的引领从不后悔。我喜欢布道大会,跟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我的生命藉各地朋友,和从每一个角落传来的挑战得到祝福。
  但很多时候,我都不能不渴望回到北卡罗连纳山区的木屋中,享受宁谧安舒。
  当我们年轻、不愿受到羁绊时,家庭常是我们想逃离的地方。但当苦恼接踵而来、生活疲于奔命时,如果仍有个安身立命之处,家是我们渴求之地。所罗门,这位在传道书中被称为传道者的人,表达了这种人类共有的天性。他说:“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传道书十二:1-2)
  所罗门告诉我们,当我们老态龙钟、牙齿脱落、眼目昏花、耳朵发沉后,“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传道书十二:5)
  我们临时的家,可能是皇宫或茅舍;但我们永远的家,将会是光明和美丽的家。天家怎能是丑陋的呢?这位宇宙的伟大设计师和建筑家,为他的孩子设计了一个永久的居所。地球有它美丽之处,但人类已把它污染损坏了。在天堂,不再需要环境学家来改良空气和清洁污水,也不用责难当局为兴建房屋而损坏土地。
  当使徒约翰得启示看见天堂美景时,他觉得非常难以描述,故此他用新娘漂亮地装扮起来,等候新郎来作比喻。这描写多么贴切啊!我的三个女儿已结婚了,我相信她们都很漂亮,但她们从来没有像新婚那天般的光芒四射,明艳动人!
  我们有五个孩子,十八个孙子,故很难计划家庭的大团聚。我们喜欢聚在一起,当不能不分离时,总觉难分难舍。我喜欢与知心朋友促膝长谈,但抬头看钟,时间已到,要做预先安排的其他事。一别之后,可能经过多年才再有机会重聚。
  在天堂,再没有悲伤的分离。对很多人来说,地上的生活已淡然无味了;因为一位亲人,或一些知己朋友,在他一生中举足轻重的亲戚朋友,已不存于世。在天堂,我们会与基督在一起,我们会见到先我们归家的母亲或父亲、儿女、兄弟姊妹。我们会有空前的家庭大团聚!
  即使我们容许我们的想像力驰骋在天堂的乐境,我们发觉自己的心思不可能明了天堂真正的情景。我们受地球极限的束缚。多年前,斯普林嘉(Rebecca Ruter Springer)写了一本名为《我对天堂之梦想》的小册子。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她的一位亲人去世后,有人送她这本小书。这书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因为该书生动地描述了天堂的荣耀,其美丽令她欣赏不已,并且料想她所爱的人正享受着美好的事物。那本书用十九世纪早期的古老文笔写成,虽然是想像的,却能把握圣经的真理,且富人情味。比方,我们不知道一些我们在地上喜欢的事物,在天堂会如何:在天堂我们是否与它们分离呢?我们的宠物又如何呢?在天堂它们是否有个别的居所呢?我不知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伹我信靠我们恩主的慈爱,每一件能令我们快乐的必需品都在那里。
  斯太大(Mrs.Springer)描述她在天堂的旅程中时说:“你是否知道天父对我们的慈爱看顾,最甜蜜的证据之一,就是我们常在今生找到赏心乐事。越是出乎意料之事,越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喜乐。我记得一次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孩子进入天堂,她是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后来知道她母亲悲伤地呼喊:‘啊,如果我们有人在那里迎接她和看顾她就好了!’她到天堂后,安息在主的膀臂中。不久,当主仍怀抱她对她说话时,一只几个星期前患病死去,非常逗人喜爱的小花猫跑来。这猫的死曾令她伤心不已,现在它跑过草地跳到主人身上,并安舒地躺在她的膀臂中。她认出那是她的宠物。这拥抱和亲吻,使她在天堂更加快乐。”[注一]
  是否想得太动人?这会是真的么?如果像保罗所说的,死了就有益处,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天堂不能享受我们在地上喜爱的事物呢?
  常有人问:“我们会在天堂结婚吗?”在耶稣时代,撒都该人问他一个曾有过七个丈夫之女人的问题。他们问:“当复活的时候,她是哪一人的妻子呢?因为他们七个人都娶过她。”耶稣说:“你们所以错了,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不晓得神的大能么?人从死里复活,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马可福音十二:23-25)
  有些人可能反驳说:“但我如此深爱我的丈夫(或妻子)。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所爱的亲人在天堂,为何我们不结婚呢?”而且,有一些事例是一个人有超过一次的婚姻,就像撒都该人所说的妇人那样。我越多默想天堂的应许,我就越相信这些问题都不再适合,因为它们会被神用荣耀的方式解决。我相信耶稣,我把所有未来的事都交给他,深知他会解决坟墓以后的生命之谜。
  新身体替换旧身体
  科学家有奇异的发明,让断肢人可以得到新的手臂或双腿;盲人得到新的眼睛,肾脏和心脏的栘植帮助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但有一天,我们会得到完全而完美的新身体。今日我们住在一个有形的身体中,但有一天,“那时,祂要凭着使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力,将我们这些卑微的躯体,变成和他自己那荣耀的身体一样。”(腓立比书三:2l,当代圣经)
  因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我们得到了有新的身体的保证。我们整个基督教神学核心的事实,就是耶稣复活。再多的怀疑论者或所谓“逾越节的阴谋”,都不能把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和第三天从坟墓中复活的事实抹煞。他以他复活的身体向门徒显现,走进他们因惧怕而锁上大门的房间。由于当时门徒多马不在场,他说他怀疑耶稣的复活:“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一个星期之后,耶稣再次进入那些门都上了锁的房间,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约翰福音廿:27)
  其后,耶稣与他的门徒在加利利海边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当他以复活的身躯回来时,他行了很多神迹:“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翰福音廿一:25)
  耶稣基督的复活,保证了有一天我们会有复活的身体。他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或把我们的身体改变形像,就像一条丑陋的毛虫经过变化,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样。我们认出那有一双翅膀的生物,本来是绒毛般的昆虫,但二者却截然不同。
  复活是我们的伟大盼望。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被称为圣经中“伟大的复活篇章”。在这里,保罗写述:“既传基督是从死里复活了,怎么在你们中间,有人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呢?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书十五:12-14,20)
  在哥林多的基督徒,对基督的复活毫无疑问;但他们很明显地不相信其他死人也可以再次活过来。然而,保罗却绘画了一幅阴暗的图画,描写若不相信复活,生命将会怎样。他说,如果这是真的话,所有的传道都是徒然,信心会毫无价值,所有基督徒的信仰都会成为虚伪的了。
  坚尼夫查芬(Kenneth Chafin)在他所写达哥林多人书信的注释中,这样说:“有一次我听见有人说,即使基督没有从死里复活,他想他也会继续过基督徒的生活,因为‘这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但我猜他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不能想像在一个没有复活盼望的世界中生活的情景。”[注二]
  一个超人的身体
  一个复活信徒的身体是怎样的?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肉身之人像什么。我们能想像一个与自己不同模样的尘世间身体,很多人都这样做。某些女人把电影明星或模特儿相片,放在冰箱门上来提醒她们,这是她们渴望有的体态。男子想像他们是一位运动员,或者像洛奇(Rocky)一般,具有战无不胜的勇土型。世界上极少人有“理想的身体”;但有一天,我们要得到这身体。保罗为我们非常清楚地描述了这身体将会是怎样的。
  首先,复活的身体就像一粒埋在土里的种子,会长成一棵植物或是一朵花。任何有种花经验的人,都知道一粒细小的蕃茄种子,会长成一株高大的蕃茄树。原先黄色的花蕾,长满硕大的蕃茄。我们常对此赞叹不已。种子和从种子长成的植物,是一粒种子的延续;正如我们的肉身,藉死亡种下,会像复活的身体那样,有同样的独特个性。我们会被认出是我们自己,不是某些没有加上个别标签的遗传变体。
  “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哥林多前书十五:43)躺在坟墓里的尸体已被遗忘了。它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朽烂,因疾病而损伤,或因意外而支离破碎。但在复活时,这身体要在荣耀中复活,它会不受疾病的侵扰。坐轮椅的画家钟妮(John Eareckson Tada)会把她的轮椅扔掉,鲍勃皮尔斯博土(Dr. Bob Pierce)不会再受癌症的摧残,海伦凯勒(Helen Keller)会看见、听见和说话。那些在战争中被烧伤或断肢缺腿的人,会有完整的身体。老年人会变得年轻活泼,朝气蓬勃。
  由于我们有了复活的身体,就不会有身体的软弱。地上强加在我们身体上的限制,在天上不复存在。我们从神那里会康复,得到一个不能朽坏、永不衰残和满有能力的身体。
  “我们现在有血肉的皮囊,软弱不堪,令我们羞耻;但复活后的灵体,是强壮荣耀的。我们这血肉之躯,像是种子,死了之后,就生长出属灵的形体。既有血肉之躯,也必有属灵的形体。”(哥林多前书十五:43-44,当代圣经)
  当我看见自己今天的身体,想到有一天我会像脱除了红色披肩和紧身衣服的超人那样,这些经文令我不禁微笑。但是,尽管有兴奋的将来,我要尽可能保持现在的身体健康,以便作神要我在地上作的事工。
  “到时,这必然朽坏的躯壳,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然死亡的,也要变成永恒不灭的。事情将是这样成就。“到那时,死亡终被胜利吞灭”的经文就应验了。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势在那里?死亡啊?你的毒钩又在那里?死亡的毒钩就是罪,罪是藉着律法影显它的权势。但感谢神,他让我们靠着主耶稣基督凯旋得胜!
  “所以,我亲爱的弟兄姊妹,你们务要坚固不可动摇,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在主里面的辛劳是不会白费的。”(哥林多前书十五:53-58,当代圣经)
  一个多么美好的应许啊!基督活着,我们也要活着。他有一个荣耀复活了的身体,我们也是一样!这就是基督徒能够满怀盼望地生活和死亡的原因。死亡被胜利吞灭了!
  超越身体的好处
  基督徒死亡的益处,不仅限于有一个美好的身体。有些人过分着重这个临时居所的照料供养,以致这个病态世界的重大问题,只得到少量的关注,或是完全被忽略。地上没有乐园,它已被罪恶和疾病破坏得体无完肤了。
  基督徒死亡的第一个最大的益处,是永远离开罪恶、得享自由。当保罗论及他渴望“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腓立书一:23)时,他表达了把某些东西永远地留下之意。每一样没有用处的东西都要留下!——世上所有的痛苦、孤独、悲哀、罪行、毒品、战争、憎恨、饥饿,所有人类以不人道对待他人的恐怖行为,在天堂都会绝迹。
  当约翰得到启示,能一瞥天堂圣城新耶路撒冷时,他说:“城中没有可咒诅的。”(启示录廿二:3,当代圣经)
  自由!人寻找它,且为它而死;但除非他们认识了耶稣基督,他们永远不会得到自由。有一首旧牛郎歌,其中一句是:“不要把我围困起来”,将自在永恒中成为事实。
  信徒死亡的第二个益处,是我们会像耶稣。约翰写道:“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翰一书三:2)
  我们的想像力真太不自然,想到像主耶稣就已经令人透不过气来了。我们会像他那样公义,我们旧有的罪恶本性会被忘记,从我们的记忆中清除得一干二净,永远记不起来。
  我们在知识方面像他一样。在地上有圣灵指引我们明白神的话语;但我们的“理解”常是有限度的,且常会出现错误。我们努力要明白圣经,但有时甚至伟大的圣经学者,对某段经文的解释都各有不同。然而,每一件在生活中使我们困惑的事,将会得到澄清。我们所有的“为什么”,都会得到解答。
  你今天是否有很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呢?我们在天堂的智商,会远超过地上最聪明的人。
  我们会像耶稣那样有爱心。今天我们以自己为中心,但我们的死亡政策说明,我们会承受耶稣基督那不自私的、牺牲的爱。我们难以爱地上的每一个人;但在天堂,爱会白白的付出,也会白白的得到。
  那最大而远超过其他的益处,就是我们会与耶稣基督在一起;我很渴望面对面地看见他,聆听他的声音,接触到他。从我离世与他在一起的那一天开始,我不再有不能达成的愿望,也不再有失望。他会迎接我到他的家,回答我的问题,并教导我历代的智慧。
  我们遇见他,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他会很高兴地见到我们吗?
  我一定要问我自己:“葛培理,你是否随时准备好迎见你的主呢?”是的,我是——但不是由于我曾传道或试图帮助人,而仅仅是因我信靠基督作我的主宰和我的救主。
  现在请停下来,问你自己这个问题。
  12
  在我死亡之前
  “当我们要建造一所房屋,必须先立下根基。然后选择材料建造墙壁、地板、和屋顶。信徒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现在我们要在这根基上被建造,建造的工程一定要经得起最终的考验……”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哥林多后书五:10)
  在基督徒去见主的最后几天,撒但会企图盗走他的平安。因疾病或痛苦引起的软弱或心思的混乱,会使甚至最伟大的圣人,也有怀疑的时刻。
  在美国,有一位最伟大的神学家和圣经学者,在他死前,他常常打电话给我,要得到他永远得救的确据。起初我不明白,为何这位合神心意的人和圣经研究者,会对他的价值发生怀疑。然而,我发觉这个问题并非绝无仅有。亲人应该预备提供帮助和盼望,但不要引起他的内疚。
  在我们这一代的妇女中,很少有人像彭柯丽(Corricten Boom)那样,对世人有深远的影响力。她在自传中这样写道:“痛苦是基督徒见证的试金石。”迈伦德牧师(Pastor Chuck Mylander)在她第一次引起瘫痪的中风后,时常去探望她,只有一次他见到她为自己的需要而难过。在中风的病人中,怀疑神的同在,那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罗斯韦(Pam Rosewell)解释了彭柯丽不能完全表达的感受,当他问彭柯丽是否如此时,眼泪从她皱纹满布的面颊流  下。
  “迈伦德牧师取出圣经读马太福音第廿八章。在那里耶稣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未了。’他提醒彭柯丽这个应许,是给那些献身自己来完成大使命的人,她就是这样一位忠心传福音的人。这时,她容光焕发,满怀信心地说:‘常常、常常、常常。’”【注一】
  当最后的时刻来临,神的能力必战胜一切,信徒必享受祂慈爱膀臂的安慰。
  平安出路的记号
  赫伯特洛耶(Herbert Lockyer)讲及他找到一本古书,名叫《死亡艺术之书》。那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书中讨论了信徒面对的五个重要试探。这里把它们用现代的语文写出来,因这些是很值得我们省察的。
  第一,必须保持信心。在临近生命终结时,疑惑油然而生。不管基督徒在信心的旅途中走了多久,似乎都会有疑惑;就像彭柯丽那样,有时产生了疑问。我们像小孩子一样,须得常常提醒我们是神所爱的。
  第二、必须避免自暴自弃。魔鬼的另一个诡计,是把过去的罪恶带来,在基督徒的心思中巡游。我们已得赦免,无须把过去的罪孽,拉出来重新审判。“众先知也为祂作见证说,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使徒行传十:43)
  第三、必须避免烦躁。当我们因年纪老迈、疾病、或意外而要等待时,我们应该忍耐,等侯最后的终结。鲍勃皮尔斯博士(Dr. Bob Pierce)是“世界宣明会”和“撒玛利亚人的钱囊”(World Vision and Samaritan's Purse)这两个机构的创办人。其中的工作,现已由我的儿子富兰克林(Franklin)继续下去。他因患血癌,来到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在他的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现在我完全住在‘神的房间’里,人类已知的技术不能延长我的寿命。我是在那人和科学不能到达之处,荣耀地生活和工作,这是神迹开始之处。如果最伟大的人类技术和聪明才智能够做到,就不需要神,也就不是神迹了。神迹在超出人类才智和可能成就之处开始,这是神的房间!”
  鲍博土忍耐,但存着盼望,一直到他离开世界。
  第四,切不要自命不凡。当撒但不能动摇信徒的信心,也不能使他自暴自弃或烦躁时,它可能用属灵的骄傲来试探他。它可能使他夸口说:“看看我成就了多少大事,对主的事奉多么了不起!”圣经教导我们,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二:8-9)
  第五,不受短暂的事物支配。我比其他人更能明白这点。我们全都被我们的财物占有和被世俗的责任缠身,以致我们的心思放在暂时而没有永恒价值之事情上,没有把我们自己向神完全委身。【注二】
  我们可能没有遇到这一类的试探,但如果我们遇到时,我们必须记得圣经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十:13)
  圣人的遗言
  一首古老的圣诗说:
  教导我为主而活,使我对坟墓
  像对睡床那样不害怕;
  教导我为主而死,使我在审判之日,
  会荣耀地复活。
  很多时候信徒的临终遗言,被家人或传记作家记录下来。尤其当人类资源枯干时,这些信仰和信靠就表达了神的大能。
  在十六世纪,苏格兰的基督徒受到血腥的镇压;他们为信仰而牺牲。成百上千的牧师和平民,为基督的缘故而受苦。不少人被处绞刑或被残酷地杀害。有些信徒受烈火焚烧的煎熬或被斩首。这些英雄殉道者的临终遗言,证明基督对祂门徒所应许的真实。祂警告他们说:“你们要小心,我派你们去,就好像把羊送进狼群一般……你们要为了我的缘故,被人带到官长和君王面前,向他们和外邦人作证。”(马太福音十:16-18,当代圣经)
  在他们痛苦的最后时刻,那些为祂名的缘故受苦和死亡的人,说出合宜的话,且有勇气面对死亡。
  汉密尔顿(Patrick Hamilton)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人,他被判处死刑时只有二十四岁。当他将被绑上木架,木柴被点燃时,他把外衣脱下交给他的仆人说:“这件衣服在火中对我毫无帮助,但对你却有点用处。”其中一位行刑的人揶揄他,要他否认神,但他回答说:“邪恶的人,你知道我没有犯罪,我不过是为神的真理受苦而已。”
  当火被点燃后,这位年轻的殉道者大叫:“主啊,黑暗笼罩大地还有多久呢?你容忍人类的残暴要到几时呢?”火焰快要吞灭他时,他像圣经中的司提反那样祷告说:“主耶稣啊,接收我的灵魂!”【注三】
  卡纪尔(Donald Cargill)是苏格兰大逼害历史中的一颗明星。他被政府判决是“一名最具煽动力的布道家,是—个恶毒和盲信的阴谋分子”。他被判处上断头台。他在刑具前,说出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尽管传说当时鼓声齐鸣,以便掩盖他的声音:
  现在是接近我获得冠冕之时了。我肯定会得到冠冕,因为我称谢神,也渴望你们全都称谢那位带我来到这里,让我战胜魔鬼、人、和罪恶的主……他们再也不能伤害我了。我宽恕所有人向我所作的错事,也祷告求神宽恕任何人向祂作的错事。我祈求受苦之人不犯罪,和帮助他们知道他们的职责……再见了,读圣经和传道、祷告和相信。再见了,流荡、责骂和受苦。迎接说不出来的喜乐和丰盛的荣耀。[注四]
  当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临死时,他重复三次说:“我把我的灵魂交在称的手里!真理之神啊,你已救赎了我。”
  约翰弥雨顿(John Milton)的临别赠言是:“死亡是开启永恒之宫的伟大钥匙。”
  卢华莱土(Lew Wallace),这位《宾虚》(Ben Hur)一书的作者,从他的嘴唇中说出一句主祷文来:“愿你的旨意成全。”
  莎士比亚在他最终的遗言和见证中说:“我把我的灵魂交在神的手中,祂是我的创造主,是赐我盼望,我确实相信之神。藉我救主耶稣基督的功劳,使我得到永远之生命。我的肉身要归于尘土,因我本由尘土所造。”
  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对围绕他病床的人说:“藉生命记念耶稣的受苦。”[注五]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会因基督而受苦。但今日世界各地都有人,因他们对基督的信仰而忍受残酷的迫害。我们必须为他们和我们自己代祷,求神在我们垂死时,赐下恩典给我们,忍耐直至最后,满有把握地等侯即将到来之神的荣耀。
  我们都要交账
  在我们死前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第一:“我已准备好吗?”你是否已承认你的罪过,恳求耶稣基督进入你的心中,掌管你的生命呢?全世界无数的基督徒已得到确据。“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十:9)
  但基督徒的生命并不在此结束!下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以后我要怎样生活呢?”就是说在你死亡之前,你要怎样服事神和人呢?你是否把你的生命,投资在那些有永恒价值的事情上呢?“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哥林多后书五:9一10)
  圣经说,有一天我们全都要向耶稣交账(彼得前书四:5)。我们要站立在基督的审判台前(罗马书十四:10)。到那日,我们在地上的工作要成为过去。我们向邻居讲论基督的爱,和为宣道作的奉献,帮助传福音工作的机会都要成为过去,不再有机会把我们地上的财物与饥饿的人分享了。如果我们在地上把神赐的恩典抓紧不放,那时已后悔莫及了。
  最终的考验
  当我们要建造一所房屋,必须先立下根基。然后选择材料建造墙壁、地板、和屋顶。有些建筑物建成,早巳准备作“人为的商品废弃”(planned obsolescence)。从远处看,可能很壮观,很新颖,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信徒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现在我们要在这根基上被建造,建造的工程一定要经得起最终的试验。最大的考验是在基督的审判台前。那时,我们要得到我们的赏赐。
  保罗用以下的一番话来解释建造的过程。
  “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哥林多前书三:ll-15)
  我们会依照我们工作的内在动机和工作的性质受审判。如果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自私的动机和个人的利益,尽管在我们的亲戚朋友看来是超卓有成效,但神知道我们的内心。
  我们也会按照我们的才干受审判。有些基督徒较其他人在体力上、经济上、或才智上更能干。一位靠微薄养老金过活,但忠心地教导她小孙儿读金句的祖母,在受审判时,不会将她的一点点宣道奉献,来与住大房子,有两份收入的成功商人夫妇的奉献相提并论。一对退休夫妇每星期计算奉献,从来没有把奉献数目透露出来;跟一位志在扬名的百万富翁,要求把他的大名刻在彩色玻璃窗上,以便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他所奉献的东西,二者不会受到同  一方式的试验。
  一些很严重的试验会留给牧师和教师,要试睑他们如何传讲神的话语。如果因错误的教导,在生活或教义方面导人入歧途,将不会得到奖赏。
  基督审判台的希腊文是别玛(bema),这也就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中的裁判席。这别玛就是审判官坐的席位,不是要惩罚比赛的人,而是要颁发奖品给优胜者。基督徒站立在基督别玛前的用意,是为了要按照他们的工作而得到奖赏。
  当基督再来时,每一位基督徒都会站立在别玛前,不是观众,而是被裁判的人。圣经没有说这审判会在什么地方。成亿的信徒站在那里,按逻辑是难以想像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是我们全都要报到。
  在基督的审判台要举行毕业典礼。那时,每一位信徒都会因他的工作得到奖赏。新约称这些奖赏为“冠冕”。
  无疑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某些人得到冠晃,某些人却得不到。最卑微的仆人,可能比留下大笔遗产给教会和名字刻在大门口铜板上的大慈善家,得到更多的宝石。
  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却很难得偿所愿。但我们晓得,耶稣知道我们的心思和真正意向,问及我们在暗中所做的事。“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书十五:58)
  我到天堂后的五分钟
  内子剪存三十年前刊登在《慕迪月刊》里的一篇文章。当她把这篇文章交给我时,我正撰写这本书。我惊讶于神刚好在正确的时刻把资料带给我们。
  在本书的开始,我引用我岳父的评论:“只有那些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预备好去面对人生。”我要知道怎样生活,从而使我可以学会怎样去面对死亡。事实上,最终的考验可能就在明天。
  五分钟之后……
  可能是瞬息间,也可能是在等待了数月之后;但不久,我将会站立在我主面前。然后就在一刹那,所有的事物都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突然间,我认为重要的事——明天的工作,筹划教会的聚餐,欲求取悦我周围之人的成功或失败——已完全无关重要了。那些我极少关注的事——对隔壁邻居讲论基督,为在远方的圣工恒切祷告(那祷告是多么短啊!),承认和放弃隐而未现之罪——会显得清晰和持久。
  在我到达天堂之后五分钟,我会被我所知道,却从未明了的真理所震撼。那时,我会知道在神眼中首要的事,就是我在基督里。当我与祂保持密切的关系时,我会作取悦祂的事。
  我会知道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奉献的数目,而是视乎我怎样奉献——和我留下多少给自己。
  在天堂,我会全心全意地希望我能收回白白荒废之时间的千分之一。我希望能够收回那些本可以用来荣耀我主,却没有这样做的无数次的交谈。
  在我到达天堂之后五分钟,我相信我会全心希望我曾更忠心地研读神的话语,和藉祷告等候祂——以致我仍在地上时,可以合乎祂心意地认识祂。
  我会思潮起伏,默想让我进入天堂之神的恩典。我想到何以我在地上毫无目的地生活,我会盼望能弥补——如果一个人可在天堂盼望弥补的话——但已经是太迟了。
  天堂是真实的,地狱也是真实的。一个人与永恒不外是一口气之差。不久我们会来到我们宣称所事奉之神的面前。为什么我们生活得好像救恩是梦幻一一好像我们不知道救恩的样子呢?
  “若有人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可能仍有短短的时间,在我们面前有新的一年,愿神帮助我们在将来后悔莫及之情景的光照下,去过现今的生活![注六]
  想望归家
  我不怕死,因为我知道天堂的喜乐正等待着我。我最大的愿望是,一边过今天的生活,一边预期灿烂的明天,且准备好受欢迎地归回神永恒的天家。你愿否与我一同走这条蒙福的道路?
  结语
  “再没有什么人生问题,比你个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你永恒的救恩,更为迫切和重要了。”
  在本书中,我们已诚实地面对死亡的事实和我们当怎样应付。我们也已经知道神有关永生的奇妙应许,和当死亡过后,在天堂等待着每一位信徒的那荣耀。
  可能你阅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必须面对你尚未预备好死亡这个事实。你不能肯定,当你死时你能否去天堂。或许你现在正患病和受苦,你从未经历过神与你同在的确据。你也没有与祂有个人的关系,从而得到平安和安全感。
  再没有什么人生问题,比你个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你永恒的救恩,更为迫切和重要了。但你能知道——确实地知道——当你去世时,你会去天堂吗?是的,你能够知道。我邀请你今天就发现这伟大的事实。
  你必须作什么呢?首先,你一定要承认你是一个罪人,且要为你的罪悔改。正如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只有一件事会把你拒于天堂的门外,这就是你的罪。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三:23)神是纯洁且神圣的;因为我们都是罪人,我们没有权利进到祂的面前。不管我们是怎样好,我们永远不能好到靠我们自己的功劳来进天堂,因为他的标准是完美的。我们需要悔改——转离我们的罪恶。
  第二、你必须单靠基督,从祂得到救恩。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是我们永不能为自己做到的事。祂没有罪——但当祂死在十字架上时,祂取代了你和我的罪。我们应得神的审判,但基督愿意为我们的罪受刑罚——受死。因为祂爱你,祂愿代替你受死。现在神白白的赐给你宽恕和救恩。“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
  你个人怎样接受基督和决志跟从它呢?圣经说:“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一:12)请注意这节圣经说,我们要“相信”和“接受”基督。我们要相信祂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和从死里复活,所以我们能得救。我们要个别地接受祂进入我们的心中,神已为我们能得到救恩完成了一切。
  但正如接受礼物一样,我们必须愿意接受才能得着。现在我邀请你作祷告。我们看到全世界各地的人都祷告,求基督宽恕他们,并邀请祂进入他们的内心,作他们的主宰和救主。现在你愿意诚心地这样祷告吗?
  “神啊!我知道我是一个罪人,需要袮的宽恕。我相信袮为我的罪而死。我要离开我的罪恶,我现在邀请袮进入我的内心和生命中。我要信靠袮作救主并跟从袮,作我的主神,在袮的教会中与别的信徒有团契。奉基督的名求,阿们!”
  如果你已经求基督进入你的心中,并把你的生命交给祂,神已赦免你且接纳你到祂的家庭中。更进一步,祂应许要拯救你并永远把你接进祂的天国——神不能说谎,圣经说:“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祂儿子里面。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儿子就没有生命。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一书五:1l-13)
  你既把你的生命交托给基督,且每天跟从祂。愿神赐福给你。当你面对将来,有一天,神会呼唤你,要你永远与祂同在天堂。那时,你可以像使徒保罗那样说:“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一:12)
  葛培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