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1 15:38
鄌郚总编

青州郑母四杰和四大谕葬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青州会员作品选登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青州郑母四杰和四大谕葬

  郑母地处青州东二十公里,南有群山屏障,北有香山孤峙,前有康浪,后有洗耳两河环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也许与郑康成葬于此地有关,历朝历代,先贤名士层出不穷,给郑母增添了无限光彩。
  宋理宗宝庆二年,皇帝把一份功臣名单交给画师,名单上总共二十四个人,皇帝命令画师把二十四功臣的图像画下来,然后把这些图像放在昭勋阁里,史称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宰相王曾名列其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曾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直言敢谏,力谏宋真宗不要劳民伤财去修建玉清昭应宫。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社稷安危,不是尸位素餐之辈,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大贤,入选功臣行列是实至名归。
  王曾,字孝先(977—1038),青州益都旌贤乡(今青州市郑母)人,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24岁的王曾在故乡青州参加乡试,高中榜首,夺得了"解元".当年秋又赴京城开封参加了礼部的省试,以一篇《有教无类赋》一举夺魁,成为"会元".第二年三月,参加殿试,考题是《有物混成赋》,王曾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赢得了阅卷官的青睐,名臣杨亿阅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真宗皇帝大为赏识,御笔钦点王曾为状元。
  王曾中了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着不尽。"他正声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王曾高中状元,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把金榜题名看得很轻。王曾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命父老乡亲载歌载舞去郊外迎接,自己在衙内迎候。王曾到了青州后,改了姓名,换了衣服,骑了一头小毛驴从另一城门进了城。他谒见李知州时,李继昌颇感惊讶,问道:"闻君来,已遣人奉迓。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王曾说:"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致迓。是重其过也。故变姓名,逛迎者与门司而上谒。"李继昌叹曰:"君真乃状元矣。"
  王曾中状元后,初授将作监丞,再任济州(今山东巨野)通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正色立朝,劾奸除恶,是王曾在北宋史上的重要建树。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重,太子赵祯才13岁,宰相丁谓欲让刘皇后(后称刘太后)听政,好由自己摆布。王曾(时为副相)利用机会,起草遗诏云:"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丁谓听是"权"处军国大事,不过是临时让刘太后辅太子听政,便要去掉"权"字,变为太后永远辅佐太子听政,王曾凛然答道:"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已国家否运,称‘权’犹足示后。且增减制书有法,表则之地,先欲乱之邪?"丁谓见王曾如此坚决,也只好保留了"权"字,为以后仁宗皇帝掌朝亲政打下了基础。
  丁谓的阴谋被王曾挫败后,又在听政的方式上大做文章,他想让刘太后与皇帝不同时听政,便勾结内押班雷允恭,密请太后降手书云:"帝朔望见群臣,大事见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则令雷允恭禁中画可以下。"王曾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宫异处而权归宦官,祸端兆矣!"他主张按东汉故事,太后与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帝后,垂帘听政。是时,雷允恭恃势专姿,丁谓权倾内外,众莫敢抗,逐渐"权势震主".
  当丁谓兼山陵使,建造真宗陵墓时,违背先皇遗嘱擅移宋真宗陵穴,王曾趁机向太后和仁宗皇帝上书弹劾丁谓,历数丁谓"包藏祸心,擅移皇堂于绝地"之逆行,太后大怒,遂诛主犯雷允恭,把丁谓贬往岭南。刘太后虽然不满王曾草诏让自己"权"理军国大事,但从真宗驾崩后半年的时间内观察到王曾能稳定大局,是朝廷可倚重的人物,遂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任首相。
  王曾毅然奋勇、劾奸除恶,卒使帝室不乱,祸乱不作,此事以成语"曾除丁谓"与成语"曾辞温饱"同时载入了我国古代启蒙读物《龙文鞭影》。
  王曾谕葬墓
  丞相王曾谕葬墓在郑母东,解家庄前,洗耳河南,月牙岭北。原先王曾谕葬墓规模宏大,石人石马、石牌坊、雕龙碑,一应俱全,占地一百多亩,松柏苍翠,也是郑母一大景观。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到二十世纪60年代,只有几只石马、石虎和石羊,松柏尽伐,还有一通不大的明朝的石碑。其碑文如下:
  重修有宋沂国公王文正公墓志铭
  宋王文正公居相时,即封沂国公,考之宋制并参我朝稽古定制,公侯茔地周围一百步,该地柒拾伍亩。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自宋宝元元年(1038年),已致我皇明初定,世代已远,屡遭兵乱,若宋仁宗御制旌贤碑并树木墙垣已绝其迹。茔地尽为居民所侵,无从稽考,封丘颓然就卑矣。至成化二年(1466年),青郡太守李公重修王沂公墓,建碑于前,备书四至尺丈,尚有茔地一拾肆亩,居民恶妨侵占并其碑而尽去之,其事尚传于父老之口,迨嘉靖二十九年(1560年)春,予以夙昔景仰,躬旨拜谒,稽其遗址,正其边界,只得地二亩三分,距东西二十陆步,南北肆拾捌步,虽不能复还其旧,制后之恢廓而增修者,亦必有所本云。
  益都县知县洛阳吕孔良记
  二十四世孙 王皋 王轸 王文仲
  后来也遭到破坏,整成了"大寨田".
  胶州知州董进
  董进,生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卒于元代至元十年(1274年)。其先祖即墨人。曾祖在金时尝为镇防军将戍牢山。建北矶城,背靠大海,赖之以安。董进幼丧父母,与祖母陈氏相依为命。金贞佑二年(1215年),金主南迁汴梁,山东岁荒,盗贼并起。陈氏偕董进避乱至益都郑母,后遂定居于此。
  董进时年十五岁,相貌魁梧,山东行省都元帅李全一见深器之,收为亲兵。每有攻战,进尝为先锋。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李全战死扬州,董进与其众推举李全妻杨妙真主持军务。明年,杨妙真觐见元朝皇帝,归降元朝,上命杨继承夫职,为山东行省都元帅。杨假让董进为军帅,杨妙真兵败,董进也解兵权。改署高密尹。时高密大旱,岁饥,民多流亡。治事三年,闾里富庶。宁海、登、莱皆靠海,广袤千里,中有野马散处蒲苇间,常出没田间,糟蹋庄稼,人莫能制。董进上书行省撒吉思处,命拘扑之,其患以息。授金符,升胶州知州(四品)。视事从宜,询其利弊,仁抚鳏寡,威制豪横,民用小康。      (下转二版)  (本报特约撰稿  冀恒春 肖希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