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1 15:41
鄌郚总编

郑母洗耳河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青州会员作品选登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郑母洗耳河
  郑母的洗耳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上古时代尧帝访贤,在河边遇见名士许由,尧帝早就听说许由是个大贤人,他要把尧帝的位置让给许由,许由恐当不好会污了自己的贤名,就拒绝了尧帝的美意,而且跑到河边洗耳朵,象征没听到。恰巧贤士巢父正在河边放牛,见许由洗耳朵,问为何?他说尧帝要让位于我,被我拒绝,所以来河边洗耳。巢父闻听,说:你洗耳朵污了河水,我要到你上边去饮牛。从此,这条河就叫成洗耳河。
  洗耳河是康浪河的一条支流,因为它不如康浪河长。洗耳河从发源地到与康浪河汇合口为止,全长7公里,如果算到与弥河汇合口,则全长17公里。上世纪长年流水,终年不干。由于农业过分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本世纪初改为季节河,经常断流。
  洗耳河发源于郑母东南灵山北麓,时家庄西南的山泉。此处旧称"南天门",也叫南泉子。时家庄在灵山北坡,宋代前李姓居此,出土砖刻村庄名为南洱河,与北洱河(今泥河店)对称,又出土宋代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马思墓志,称村名为齐家庄,属驿乡。时姓墓碑载,时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村,又一支时姓于明末清初从青州城南时家店迁来,后盖楼三座,村名改称时家楼,清代演化为今名。时家庄后洗耳河上有一座古老的单孔桥,明代所建。桥东有一关帝庙,旧时香火旺盛。时家庄村的村民时作名,祖上行善积德,代代相传。时作名爱看医书,懂脉络,时常给村民治疗疾病,受到村民好评。
  洗耳河源头西邻是车旺庄,因村依岗丘沟岔建房,地势倾斜,俗名斜庄子。又因聚落呈车辋形,故又名车辋庄,谐音演化为今名。村民多信奉天主教,上世纪村内建天主教堂一座。如今村庄大搞规划建房,斜屋已所剩无几。
  洗耳河蜿蜒向北流去,经泥河店村东。村中有明初始建的博济桥,桥上的石栏杆,雕刻精细,栏杆柱上各雕刻着和尚头和道士头。三孔桥洞,桥洞是石碹的,桥身砖砌,原先很是古雅美观,文革中遭到破坏。桥东原古庙前有千年古槐,中空,可容七、八人。到底有多少年代,无人知晓。古庙称王母娘娘庙,大殿三间,青砖青瓦,飞檐翘角,画梁雕栋,古色古香。院内松柏青翠,殿内供奉着王母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据传,早些年间,香火颇盛,异常灵验。常有虔诚的信徒求子续香火,拜仙保平安。庙门向南开,门前有一残碑,此碑本是块整碑。据传说,某年从西向东来了一骆驼商队,恰逢村里赶集,商人将骆驼拴在石碑上,便逛集去了。那骆驼在石碑上蹭痒痒,不料石碑扑倒,断为两截。日久年深,日晒雨淋,字迹难以辨认。依稀可看出:行宫守东土…千家万户…住持道人杨阳,石匠李程修等字样。
  明代前,李姓居此。有砖刻记载,村名北洱河。有陶、孙、王、刘诸姓。因地处诸城、安丘、五莲通往青州府的古大道,村设旅店,村名演化为洱河店。后又演化为今名泥河店。上世纪60年代在庄东洗耳河建水库一座,水浇数百亩良田。
  洗耳河缓缓向西北流去,经南寨村西。《尹氏族谱》载,尹姓自明洪武初年迁于洗耳河西岸立村,取名尹家小洼。《孙氏族谱》载,明末,孙姓自康河子迁来,在洗耳河东岸立村,为防乱,筑围寨,村名孙家寨子,后尹姓为避兵也迁入寨内,尹家小洼消失。为与北寨区别,此村称南寨。王姓乃宋代丞相、沂国公王曾后裔。村内古时候有三官庙、炉姑庙、麦姑庙,文革时期遭毁,本世纪初又重新修建炉姑和麦姑庙。有关于炉姑和麦姑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据《王氏族谱》载: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欧冶子的人,身怀铸剑绝技,远近闻名,齐桓公要欧冶子炼铁牛为自己铸剑。然而铁牛在炉中炼了一年仍完好无损,齐桓公下令如不按期完成就将欧冶子和工匠们统统斩首。欧冶子的女儿李娥闻听此事,为拯救父亲纵身跳入火炉中,倾刻,铁牛化成铁水。齐桓公被这惊世之举感动,遂封李娥为炉神姑,并为其建庙。炉姑的传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使炉姑的事迹代代相传,并将孝女精神发扬光大。多代帝王对炉姑加以敕封。后来全省遍地甚至每个村庄都建炉姑庙,每年十一月十七日,炉姑生日,都举行庙会,香火鼎盛。
  麦姑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平民两口子,四十多岁无子,有一天晚上,这两口子做了同一个梦,梦见一个小女孩拿一束金黄麦穗朝他们走来。没多长时间,女人怀孕了,后来得一千金,取名"麦姑".麦姑十岁那年,麦收时节,到田野里挖野菜,顺手掐了一户人家的一束麦穗,结果被发现找上门来,遭父母训斥,麦姑感到很丢脸,当晚投井自尽。一夜,在香山上的一处寺庙里,道姑听到外边有小女孩的哭声,开门发现门外有一拿金麦穗的女孩。女孩哭泣着自称麦姑,让道姑收留她,并许愿保管这一带风调雨顺,小麦年年好收成,道姑甚是感动。于是道姑四处募捐,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庙,供上麦姑塑像,为其取名"麦姑庙".每年四月初六麦姑生日,人们来庙内烧香,手持麦穗许愿,保佑这年麦子有个好收成。后来炉姑庙、麦姑庙从香山迁至南寨村与三官庙并列,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庙宇群,香火旺盛。
  洗耳河从南寨村西向北转弯向西流去,经北寨村南。《萧氏族谱》称:明宣德元年(1426年),萧姓自昌乐城南萧家庄迁此立村。因此地多出土有簸箕纹的砖块,故又称簸箕掌子村。后为防乱,修筑围墙,因南有孙家寨子(南寨),此村遂称北寨。
  洗耳河潺潺向西流去,经解家庄南,村东有汉代遗址。《解氏族谱》载:解姓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解家庄,解方音读xie.1948年初解放军攻打解家庄,战斗异常激烈,八名解放军牺牲于此。1948年解放后,在郑母成立益临县政府,解家庄为一区区公所所在地。
  此处洗耳河南岸乃是宋代宰相、王沂公王曾谕葬墓地。明代青州人杨应奎游此,题拜谒诗一首《谒王沂公墓》:"前朝人物系乡思,勋业科名世所希。下马西风伤往事,卧麟高冢惨当时。白杨袅袅吟霜叶,碧藓斑斑点旧碑。立志谁能忘温饱?孤坟瞻拜一凄其。"杨应奎,字文焕,号渑谷。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年)进士,官至南阳府知府,有政声。嘉靖年间,与青州海岱七子组成"海岱诗社".
  王沂公墓历经数代,兵燹战火,多次焚毁,元、明代多次重修,现记录明代知县吕孔良重修碑文如下:
  重修有宋沂国公王文正公墓志铭
  宋王文正公居相时,即封沂国公,考之宋制并参我朝稽古定制,公候茔地周围一百步,该地柒拾伍亩。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自宋宝元元年(1038年),一致我皇明初定,世代已远,屡遭兵乱,若宋仁宗御制旌贤碑并树木墙垣已绝其迹。茔地尽为居民所侵,无从稽考,封丘颓然就卑矣。至成化二年(1466年),青郡太守李公重修王沂公墓,建碑于前,备书四至尺丈,尚有茔地一拾肆亩,居民恶妨侵占并其碑而尽去之,其事尚传于父老之口,迨嘉靖二十九年(1560年)春,予以夙昔景仰,躬旨拜谒,稽其遗址,正其边界,只得地二亩三分,距东西二十陆步,南北肆拾捌步,虽不能复还其旧,制后之恢廓而增修者,亦必有所本云。
  益都县知县洛阳吕孔良记
  二十四世孙 王皋 王轸 王文仲
  清末,郑母人王宗汉,字海亭。乃王曾三十四代孙,见王文正公墓年久失修,松柏尽伐,断碑残碣,牌坊倒塌,荒草没人,仅存孤冢。海亭公见此荒凉,心痛不已。出资立碑碣,建翁仲石兽,栽植松柏四十余株。
  洗耳河再向西流去,就到了平安寨村北,因村三面有沟河环绕,荆棘丛生,故又名荆沟寨。清咸丰末年,寇警数至,捻军要达此经过。郑母人王宗汉,出村东地数十亩,邀里人县秀才孙邵庵、岁贡生山前张村傅允升辈帮忙组织民工,修建围墙,建立房舍,筑堡其中,训练兵民以自卫。及寇至,附近三十二村民皆避入,寇数次攻堡,不得入,遂去。三十二村民得免于难,村民无不感激。事过,上级论功行赏,王海亭公、孙邵庵公、傅允升公皆敕封承德郎,得六品衔。在洗耳河东岸,平安寨北建雕龙碑以示褒奖。后来,有部分村民留在堡中,就是现在的平安寨村,至今村中还有十多姓。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平安寨村西,郑母村东洗耳河上修建水库一座,自流灌溉郑母村北上千亩良田。平安寨水库,是郑母一景点,是垂钓、休闲的场所。水库周围俱是杨柳树,南山倒影映入水中,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美不胜收。
  洗耳河从水库流出,向北流去,穿过325省道大桥,经山前石村西,此村在香山南麓,省道北侧,石姓村民称,其先世于明洪武初年,迁此立村。《赵氏族谱》称:赵姓于明万历年间由老鸦窝迁此定居。洗耳河从山前石村西北拐弯向西流去,南面是赵状元谕葬墓。赵状元的谕葬墓俗称"状元坟",在郑母村东北角,洗耳河绕东面和北面而过,怀抱状元坟。距香山很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状元坟旧址南面是325省道,西面是郑母通张家羊的村道。很早年间这里称凤凰架,相传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中了状元后,与他同科考试的南方举子,对状元公说:"年兄这么年轻就考中状元,我们能否到你家去看看?"状元公说:"可以呀。"于是就一同回到了郑母老家,在家中盛情款待了他们,他们又提出能否去祖茔看看,然后就一同去了祖茔。他们站在洗耳河西岸往东一看,惊呼,怪不得您年轻轻的考中状元,原来您的祖茔葬在了凤凰脊背上,但这是凤凰单展翅,如果再挖一条沟,就成了凤凰双展翅了,前途无量。状元公就命人挖了一条沟,成了凤凰双展翅。结果凤凰飞走了,状元公听说后,急忙命人去撵,撵到西北十里的地方,用砖、石等料垒在了凤凰的脖子上,把它压住了。这就是"状元桥".这只是传说而已,是祖辈老人口耳相传。不过你站在洗耳河西岸向东看,就好像一只凤凰,头、脖子、翅膀在什么地方都很清楚。
  状元谕葬墓规模很大,气势恢宏,为郑母四大谕葬之首。历史记载,状元公官至礼部尚书。明天启六年被奸臣魏忠贤陷害至死,崇祯初年平反,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赐祭葬。谕葬墓占地一百五十多亩。南边是砖砌的大门口,门口上方有一石刻"敕建赵氏先茔",再往北是两根石柱子(可能是华表),各刻有对联一幅,顺中轴线向北两边是石像生石虎、石羊,石马特别高大,有一人牵马,与石马一体雕刻而成,再往北文东武西两对翁仲石人,威武高大,面目严肃。再往北是三门式石牌坊,牌坊向北是庞大的巨龟(赑屃)驮着高大的雕龙碑,雕龙碑上雕刻有:"大明前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赵公讳秉忠之墓".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北洋河的刘阁老和临朐的马状元的建筑规模都不如这里的高大。碑后面是状元公与二位夫人的墓茔,东上首是状元公父亲赵禧的墓茔,再往后是状元公祖父赵通的墓茔,其他族人的墓茔分布在四周。整个祖茔全是高大的松柏树,郁郁葱葱,非常茂盛,不见天日,人进入林地,阴森可怕,风吹沙沙作响。听老人们讲,松柏树是民国年间处理的,还叫东乡的族人前来分树来。石人、石马、石牌坊是1966年毁的,做了水渠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非常可惜。坟墓是1970年4月平坟运动时间平毁的。
  状元坟北边是1957年修建的群力水库,水浇上千亩土地。因为距山前李村较近,也称山李水库。山李村李姓,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在香山之前,所以称山前李村。大坝北头有一磨房,泄水道的水带动机器转动,可以自动磨面。水库1958年初次蓄水,淹没两岸的山楂树,只露出树头,秋天,彤红一片,我们几个儿童打着嘭嘭,到水里采摘山楂。
  洗耳河从水库流出向西流去,此处岸柳成行,绿草茵茵,是放牛牧羊的好地方。河道弯弯曲曲,河水清澈见底。有一群姑娘媳妇在洗衣裳,唧唧嘎嘎,连说带笑。联想起一首歌曲:"在村外的小河旁,有一群年轻的姑娘,在那洗衣裳啊,在那洗衣裳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儿时经常与同伴去洗耳河钓鱼、摸螃蟹、捞水蚬、捞小镜鱼,那时洗耳河水终年不干,人称铜帮铁底,实际是青泥帮黑沙子底。河帮近水处有窟窿眼,经常摸到螃蟹。水小的时候,几个儿童用泥堵堰,下面不流水后,可以到堰下拾小鱼、水蚬、蚌类的东西。拾一小罐,家去养着。还经常去群力水库游泳、洗澡、玩耍。回顾少年时代,特别的留恋,是美好的记忆。
  赵状元的故事:郑母赵秉忠年小的时候,父亲赵禧退休还家,闲来无事,和家人们商议办个商铺,大家一致同意,办商铺得有字号,起个什么好呢?赵秉忠就说:"就叫万全店吧。"就这样"万全店"就办起来了,生意兴隆,到也红火。这事传到县太爷耳朵里,什么啊?万全店,口气不小,我要的东西看看有没有?第二天县太爷坐着轿子来到郑母万全店,进店东看看西瞧瞧,问:"有三时吗?"伙计到也聪明,没明白什么叫"三时",就说:"刚卖完,明天就去进货,老爷您是改天来取啊还是给您送去?""那就麻烦给送去吧。"县太爷走后,伙计就和家人商议,什么叫"三时"?把大家难为住了,赵秉忠小小年纪就说:"我明白,好办,明天我去给他送,保险他得给三十两银子。"第二天,赵秉忠打马来到县衙门口,差役不让进,赵秉忠就说是你们县太爷叫我给他送东西的,就这样进去了。见了县太爷,就说:"你要的三时我给你送来了,挺贵,每时十两银子。"县太爷说:"你说说,如果说的在理,我照价付银子。"赵秉忠说:"这三时是得时、失时、不在时。得时就像您县大老爷,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失时,就像有些官员贪污腐化,草菅人命,就得罢官、杀头。不在时就像我无官、无势、无门路。"县太爷心想这个年小的这么聪明,将来必有大出息,说:"你说的很有道理,照价付银子。"吩咐手下人拿出三十两银子付给赵秉忠,赵秉忠说:"那我就不客气了,多谢县太爷赏赐。"
  郑母村有个老者,很幽默,爱开玩笑,他对人们说:"有次我到北河(洗耳河)去钓鱼,鱼没钓着,钓上一只蒲窝来,蒲窝里盛着四个鸭蛋,有两个咸的,还有两个淡的,你说奇怪不奇怪。"有的人认为他又开玩笑,不信他的。也有人圆话说:备不住附近村一家子的人分了两个咸鸭蛋不舍得吃,藏在蒲窝里,过年打扫除,忘记了蒲窝里还盛着鸭蛋,打扫除时扔到河里了,春天,鸭子又在蒲窝里下了两个鸭蛋。所以,是两个咸的,两个淡的。但可能性很小。后来成了街头巷尾的笑谈。
  郑母村还有一个老者叫冀同恭,爱好打猎,冬天没事,扛着猎枪到洗耳河边打兔子。附近村有人看到冀同恭朝天放了一枪,到河边就拾了一只兔子,感到非常奇怪,逢人就说:"冀同恭真厉害,朝天放了一枪就打住兔子,不可思议,真是神枪手。"实际是冀同恭看到河边一只兔子,一枪就把兔子打死了,接着又装第二枪,走了几步不小心走了火,朝天放了一枪。附近村人只看到走了火的一枪,没看到第一枪,以为朝天放了一枪就拾了个兔子,感到稀奇。
  清朝末年,郑母街有个老先生,家境殷实。为人慷慨大方,哪里有庙会他就去逛庙会,经常给庙里捐款。多次到泰安进香,常往功德箱里放银子。有次,爬到泰山顶上的碧霞祠,从褡裢里拿出二十两银子,放在供桌上,抽了三炷香点上,恭恭敬敬地插在碧霞元君供桌上的香炉里。然后,跪在神像前虔诚地三叩头。庙里的住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想,这位老先生多次来庙里舍施,本住持也有所表示,于是从里边拿出一顶秀才帽子,偷偷的戴在了这位老先生的头上。说:"你多次给庙里舍施,感动上苍,上天赐给你秀才顶子一袭,从此你就有功名了。"这老先生大喜过望,连忙叩首:感谢上苍!感谢泰山老母!高兴的无心逛泰山盛景,急急忙忙回到家里,将秀才顶子供在了财神爷前的供桌上。全家老少为之高兴,为恭贺秀才顶子,把全郑母街有头有脸的人都请来了,还把龙岗街的秀才冀邦用老先生也请来了。大摆筵宴,光宴席摆了十来桌。大家吃饱喝足以后,秀才冀邦用发话了:"用粪厥子把那顶子扒下来,不嫌丢人!上泰安求功名何必读书。"
  郑母村的基督教有近百年历史,早在民国初年就有冀文翰家、冀象成家等多家信奉基督教。改革开放后,基督教有所发展,已有数百个教徒。本世纪初在原天齐庙故址建有基督教堂一座。每逢星期天都有集会做礼拜,提倡爱国爱教。
  郑母四里长街,店铺林立,买卖兴旺,都是一色的青砖瓦屋。经上世纪村庄规划,老瓦屋所剩无几。
  洗耳河向西经过十亩田村南,董氏始祖董进(1201-1274),即墨县石桥村人,随祖母逃荒来益都定居,后为元代将军、胶州知州。其子董坚因功封万户侯,为其父董进修造坟墓,请示皇帝,皇帝赐地十亩以为茔,后其子孙于茔旁立村,故因以名其里焉。2017年3月23日笔者与萧希华同志拜访名人董进后裔,来到董家重家,董家重拿出族谱给我们看,今抄录1999年董氏第六次重修族谱序如下:
  董氏六修族谱序
  董氏进族,从即墨石桥村迁来(南宋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至今已769年矣,历次朝代更替,历经外侵内乱,加之天灾匪祸,族谱能延至今,亦非易事。
  自介公创修族谱以来,已历修五次,最后一次修谱系民国八年,迄今已八十年未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谕葬石碑被砸,族谱险被焚毁,幸有族人玉敏珍藏族谱。唯恐失续,把旧谱本式五世一翻,难以查阅,改为图表式长卷,使支系明晰,一目了然。与族人家重于一九九六年自发续了十亩田克智支,因其它支难续,就搁置了。一九九八年族人延周正式抄录,延友自愿捐资复印。在此启发下,族人其旺、延周、兴元、玉敏、家重等人组成续谱小组,出工出力,不取报酬,分工负责,即以全续。兴元续克义支;益三续克礼支;永津续克让支;继盛续北十亩田克智支。历经月余,终于完成,新续初稿,由延周负责汇总,把新续与旧谱上下衔接,审阅校对后,正式抄录,族人荣忠自愿捐资复印,以传后人。
  因年久未续,后代子孙繁衍众多,此次续谱难免有错误和遗漏之处,希族人批评指正。公元1999年2月3日 续谱小组
  在族谱中还发现董氏十一世董汝瀚,字子汇,号西屿。举人,官户部郎中。其孙十三世董可威,字严甫,号葆元,明万历23年进士,官工部尚书。笔者回家查阅清康熙《益都县志》载:董汝瀚,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授建平县知县,岁不登,瀚节缩宽恤,民赖以生。筑石堤,得水田万三千余亩,民名其圩(wei)曰"董公圩",政绩卓着。升太仆寺丞,晋户部郎中,兼摄江西、川、贵诸司事益办,久之,乞归。以疾卒于家。后以孙可威赠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
  董可威,郎中汝瀚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初授河南卫辉府推官,折狱平允,一时墨吏猾胥望风遁去。晋南京吏部考功主事,辛亥主计典,摘黜允当,舆情中外称善。晋光禄寺少卿,顺天府丞,皆以母老乞休未赴。丁忧服阙,补工部侍郎,声望益着。晋工部尚书,缮修皇极三大殿告成,再晋太子太保,力辞恩荫。时值国事周章,乃控辞力请旋里。公生平坦荡和易,不事锋芒,一时称为长者。诗文宏博典丽,一归大雅。年七十二卒,时正值明朝灭亡,无谕葬墓以葬,惜哉!董汝瀚和董可威在《董氏族谱》中都有明确记载。董楠、董李皆当时名士。董氏的先贤名士众多,可谓簪缨家世,官宦人家。
  万户侯董坚
  从董家重家出来,又与董兴元、董立兴到董其旺家,请出胶州知州董进和万户侯董坚的影像,董进身着团花纹红袍,头戴乌纱,右手捋胡须,左手端玉带,雪白胡须,慈眉善目,精神饱满。身后案几上放着大印和两部古书。二世祖万户侯董坚,是员武将,身着云龙纹兰袍,右臂、右腿裸露盔甲,头戴缨盔,脚蹬战靴。五绺胡须,飘于胸前,面目严肃,不怒自威。活像个关公关云长。背后案几上放着大印和书籍,墙上悬挂着宝剑。影像悬挂好后,我和萧希华作了拍照。董氏族人又带领我们来到董氏先祠,首先看到高大的雕龙碑,是复制的董进谕葬墓雕龙碑。
  董进神道碑
  碑文如下:
  故胶州知州董公神道之碑
  益都路石匠都提领卢铸、秦空、徐用、张德珍、杨成同刊。
  奉训大夫签福道肃政廉访司事许时献撰。
  正议大夫、集贤院大学士、前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张孔孙篆额。
  前顺德路儒学教授、青社翟可珍书丹。
  公讳进,即墨石桥村人。董氏之先曰盖公,本飂叔安之裔子,以好龙事舜,始赐姓焉。战国及汉魏以降,代不乏人。而公生值兵荒,幼失乡土,家无谱牒可考,故不知其世次。曾祖在金时尝为镇防军将,戍牢山,建北矶城,海境赖之以安。王父烈考皆不禄而逝。母陈氏,先于父一年卒。公童年而孤,金鹿走汴,土豪增兴,岁荒人饥。其家惟一祖母在,间关百险,负公逃生,才至益都。有义军李帅(李全)见公异于诸子,年十有五,李帅试以所能,凡事咸得其宜,知公可用,以为亲兵。
  国王南来,李帅迎降,承制以为益都行省,西拒金人,南御楚寇,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公为家将,常当前锋。攻楚州则张蝥弧以先登,袭海州则蒙皋比而先犯。喜公骁勇,委为爪牙。帅即平定山东,志吞淮海,因攻扬州,殁于城下。公率麾下,推其夫人杨氏(妙真)权知军务,众皆悦服。越明年,杨氏入觐,得绍夫职。假公以军帅之名,使代征戍之劳。又乘传赴阙奏事,进贡诸物。杨氏辞政,公亦寻解兵柄,改署高密尹。岁遭饥旱,民不安居。公抚之,一年襁负至,二年污莱辟,三年衣食足。宁海、登、莱,右皆濒海,地宜畜牧,广袤千里。中有逸马散漫于蒲庐洲渚间,不知主名,近常出践民田,人莫能制。公因白于行省撒吉思,使人拘括,绝民田之害。除知胶州,授金符。公现事从宜,询其利病,仁抚鳏惸,威制豪横,民用小康。公忽遭疾,至元十年,遂归居于益都。二月二十二日,卒于私第,春秋七十有四,权厝于益都县东河子头村香山原。
  惟公材力过人,宽猛相济。在军旅,则与士卒同甘苦,故人乐为用。在州县,则抑豪猾、斥贪墨,故人不敢犯。治兵治民,两尽其善,人到于今称之。噫!公幼遭多难,起于行伍,身经百战,体无完肤,位不至大官,仕止于一州,命矣夫!子男七人,公先娶单氏,生二子,长曰坚,次曰成。后娶李氏,生五子:信、仁、春、均、墀。仁与均、墀皆早卒。女三人,一适密州王成,一适左成,一适张荣,皆益都大姓。男孙十六,女孙十,已嫁者五。
  坚以家将子,为上百户,赖行院官奏为千夫长,累迁宣武将军,转宁国高邮万户之副,寻改镇南王府守卫、汉军万户。在襄阳战于城西,夺陷阵陈千户于城门口,破送粮回军,擒矮张于鬼门关,取樊城于汉水上。都帅刘整分攻其南,坚以长索牵锯截竖木,运梯登埤,一鼓而下。渡舟师于杨逻堡,太傅伯颜、丞相阿术督军径进,绕出拒敌军右。坚逆战于中流,虏高安抚。长驱而济,王师毕渡,水陆俱进,破贾似道百万之众于丁家洲,败孙虎臣孤注之兵于镇江。坚为偏俾,每战常为士卒先。
  今以益都为家,遂移父母之丧,改葬于旧坟之北,及将祖、考灵柩并徙来为一茔。又将祖母陈氏招魂葬于烈祖玄室。噫!非夫人之德,则董氏之鬼不其馁而佳城。即迁,乃砻贞石。来乞辞,下材不敛敏,举其德善勋劳而论。撰之铭曰:
  猗欤董君,勇而且仁。左右藩政,有劳有勋。治兵理民,敏干过人。政平讼理,民熙物春。海滨逸马,数倍齐驷,白于守臣,表升州刺。子长万夫,禄又及嗣。金沙山南,洗耳河北。改卜宅兆,再新窀穸。山石谷兮河不陵,高台未倾兮曲池未平。石不烂兮字长存,亘百世兮流芳声!
  大元大德六年岁在壬寅,春二月二十日。
  宣授宣武将军、镇守高邮宁国万户府万户兼守卫万户府万户 孝男董坚 立石。
  碑文充分肯定了董进的功绩,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体无完肤。也为董进抱不平,为元朝立下汗马功劳,位不至大官,区区一州太守尔,天之命也。但董进毫无怨言,碑文说惟公材力过人,宽猛相济。在军旅,则与士卒同甘苦,故人乐为用。在州县,则抑豪猾、斥贪墨,故人不敢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走完一生。
  十亩田董氏先祠和董氏祖莹保存完好,董氏族人关心家族事务,重刻雕龙碑,重刻九世祖董隆墓碑,彰显祖宗功德,使人敬佩,值得世人好好学习。
  十亩田村南洗耳河上,1958年修大桥一座,是临朐山旺通谭坊火车站的公路桥。是拉万年书(矽矿)的。曾每天有几十辆马车拉着矽矿打此经过。
  洗耳河南原有青州第三中学学校,1954年建立,文革后改为高中,2015年迁往青州新三中。从三中走出上将张黎、少将王凤翔、少将子央,还有几个大校、上校,也有县级、厅级、省级干部。这也是郑母人的骄傲。
  再往西流经龙泉沿村南,因为在金沙山(北埠岭)前立村,村名岭前堰,后演称今名。
  又经过河子头村,洗耳河贯村东西,因地势低洼,解放前常犯洪涝之灾,建国后疏浚河道,根除了水灾。河子头小学建于古庙五圣堂故址,有明代古松两株,列为被保护文物。村前古墓曾出土"秦半两"和"汉五铢"等古钱。元代已有此村,村名河子头。元初万户侯董坚为父董进所立碑文中有"权厝于益都县东河子头村香山原"等语。因地处洗耳河之尽头,所以称河子头。
  洗耳河向西到了四座楼前,元代毛姓居此,称毛家宅子,明万历年间,袁家庄大户袁子兰有五女,每嫁女,皆为婿家盖楼一座,第四女嫁于毛家宅子董姓,故村名演为四座楼。村西原有何家庄,1948年后并入本村。
  洗耳河再往西与康浪河汇合,称康浪河,也称洗耳河,向西北流去。经袁路村东,原先有袁家庄,明正德年间,袁姓自益都城北刘家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路家村路姓于明代晚期自临淄马王庄迁此立村,取名路家庄。1948年袁家庄与路家庄合并称袁路村。
  又流过赵家庄村东,《赵氏族谱》称,赵姓于明中叶自石拉子村迁来立村,故名。
  河流穿过石桥村,明成化年间,郝姓自泉子村迁此立村,村名河之社。清道光元年(1821年),村人在河上建石桥,以河为界,分别称东石桥与西石桥。1956年统称石桥村。上世纪末,在两村之间的洗耳河上重建大桥一座,方便两村往来。
  又流经翟家庄西,清道光年间建村,原为寿光知县翟方同的佃户村,故名翟家庄。
  向北又流经状元桥村东,状元桥在胶济铁路南侧。旧有村在今村址前,名长流店,明崇祯年间,因有人"谋反",官府查抄并烧毁此村,居民逃散。后事息,村民复归。在明代状元赵秉忠所建之石桥西另立村庄,定名状元桥。康浪河(洗耳河)在状元桥村北汇入弥河。
  (本文承蒙时作明、陶元欣、王金芳、冀瑞武、董家重、郝成祥等提供素材,在此表示感谢)
  (文/冀恒春 摄影/萧希华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