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1 16:06
鄌郚总编

郑道昭与玲珑山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青州会员作品选登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郑道昭与玲珑山
  童年的郦道元离开青州不久,另一位名人来到青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郑道昭同样喜爱南阳河,不过,他的目光却是瞄准了南阳河的源头——玲珑山,并在此留下了享誉中外的书法名作:白驹谷题名。
  玲珑山,坐落于青州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主峰海拔567米,怪石嶙峋,洞窟众多,山林葱翠,鸟语花香,是青州的旅游名胜。玲珑山,秦汉时称逄山,因殷商时有诸侯逄伯陵而得名;北魏时又称石膏山,因山色泽润滑如膏,故名;此外,还有北峰山、笔架山等名称。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处,有一方名为《游北峰山记》的石碑,碑文记载:清康熙七年(1700年)六月十七日,青州发生地震,有声如雷自西北起,房屋倒塌无数,石膏山山体震裂。隐居此处的名士吴恪三登山查看,发现山顶"石畔有隙,依稀有光".于是召集子侄数人发掘,越挖越曲折,上下相连,到处幽洞,通体玲珑。从此,人们便开始叫响玲珑山这一名称。
  玲珑山为石灰岩构造,喀斯特地貌,三面崖壁如削,只有一条蜿蜒石阶小径可以通达山顶。崖畔壁间怪石林立,洞穴密布。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洞洞曲折勾连,各具妙处。穿往洞间,忽而窄狭难行,不见五指,忽而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洞中的怪石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山巅之上,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如天造神设,蔚为奇观。
  其实,玲珑山早就被郦道元记入《水经注》,说它"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每逢荒乱年景,石鼓会自然发出特殊的声响,数里之外都能听到。西汉中叶的汉宣帝,曾派钦差大臣专程来这里祭祀"石社"、"石鼓"."石社"则指山上的石质建筑——逄公祠。到元代,于钦所着的《齐乘》说石鼓"今不存矣".
  其实,今天玲珑山仍有一块巨石,坐落于悬崖之上,名天降石,如天造神设,蔚为奇观。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民间传说古代天漏大水,百姓苦不堪言,女娲用七彩石补天,不小心掉下一块,恰好落在玲珑山上。这方巨石四面悬空,像一面大鼓,大风吹过,呜呜作响。不知这方怪石,是否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石鼓"?
  玲珑山北麓有一条谷壑,陡峭险峻,树木茂密。每逢雨后,泉源涌流,溪水潺潺。这里,便是南阳河的源头——白驹谷。宋代诗人黄庶写有《南阳水诗》,赞美河源玲珑山:
  芳菲已去绝音尘,临水踟蹰景又新。应是溪源来最远,落花流水洞中春。
  玲珑山风景优美,令人神往。但是,更使玲珑山声名远扬的却是郑道昭的题名。
  郑道昭,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他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史籍载,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言",以诗赋着名于当世,常常与北魏皇帝对座饮酒赋诗,颇得皇帝赏识。他早年在朝廷做官,当过国子祭酒,负责教育,曾多次上书北魏孝文帝,请求"招集英儒,广开学校".后出任地方官,任青州刺史、平东将军。他为政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同时,郑道昭对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也有极高造诣。后人把郑道昭与王羲之并列为"北方书圣",着名书画艺术家刘海粟则赞其为"一代文宗".
  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们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呈现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期。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也逐渐地从汉隶向楷书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魏碑"体。
  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由于时代久远,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寥寥无几,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大概只有10家。郑道昭的碑铭,现存的有40余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冠群家之首。
  由于汉文方块字的独特性质和书写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自隋唐以后,书法家们大多崇扬"二王",即临帖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草书,形成所谓的"帖派".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郑道昭的碑刻书法不被人们重视,以至很多人不知道郑道昭还精通书法。清朝以后,许多书法家开始舍弃"帖派"书法传统,注重从古代篆隶、魏碑、金石中汲取营养,追求厚重、雄浑、朴拙,形成了"碑派"风格。他们到处搜集古代碑刻,这才发现了郑道昭题名的许多碑刻,也从而发掘出了郑道昭书法的巨大艺术价值。
  "碑派"书法潮流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书坛,也漫及到日本和韩国。郑道昭也成为这些国家书坛大家们顶礼膜拜的书法巨匠。康有为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也是宏扬"碑派"书法艺术的领袖。他撰写的《广艺舟双辑》,是书法艺术碑派理论的总结。康有为十分尊崇郑道昭,1925年,康有为曾经到过青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造访玲珑山,瞻仰鉴赏郑道昭留在青州的无价墨宝。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余处碑刻,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有3处,都在玲珑山,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山顶的两处,一处叫《白云堂题名》,全文是"荥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个字。题刻在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上,字径4厘米,笔墨遒劲有力,古朴浑穆。另一处在山顶祠宇东北门侧,称《北峰山题名》。据志书记载,原有"荥阳郑道昭解衣冠处"9个字。可惜年代久远,风雨浸蚀,祠宇毁坏,碑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现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传世,极为珍贵。
  山下的一处在北麓山谷内,称《白驹谷题名》,最大,也最为知名。巨大石壁上刻有"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盘之山谷也,此白驹谷"19个大字,字径一尺见方。整个题名结构宽博,笔意苍老。《白驹谷题名》不仅是郑道昭40余处碑刻之最,也堪称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
  郑道昭早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入仕在朝廷做官,很想有一番作为,几次上书建言,为巩固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出谋划策。但朝廷却听不进他的正确意见。他晚年仕途失意,放外任,先后做莱州和青州刺史。这时,郑道昭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从经世济民的儒学向清净无为的黄老玄学转变。为政做官,崇尚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闲暇时间,他流连山水,钟情自然。
  玲珑山有道教庙宇"白云堂",加之这里山清水秀,林壑幽深,自然成为郑道昭忘情游乐的地方。某天,闲倦的郑道昭忽发游兴,顺着南阳河溯源而上,一路逶迤,来到玲珑山。
  山势陡峭,山路崎岖,郑道昭边走边看,兴趣盎然。登上山顶,云雾飞掠,山势磅礴,满目青山,尽入眼帘。游兴之极,酣畅淋漓,郑道昭索性脱掉衣衫,摘掉冕冠,得意忘形,怡然自得,令白云观道长准备笔砚,挥笔写下"荥阳郑道昭解衣冠处",好一派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
  郑道昭游玲珑山,他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世间的好多事情看不懂,怎么办?同中国古代许多失意的文人名士一样,他要从释老哲学中寻找答案。"白云堂中解易老也",即是在白云堂中解读黄老经典,"易"为《周易》,"老"即老庄的着作,主要是《道德经》。书法家沉湎于道家的玄奥哲理之中,也时时产生归隐山林的念头。
  郑道昭在白云观解读"易老",呆了几个时辰,还是呆了几天,不得而知。但是,官身不由己,还要回州衙上班。他冉冉下山,又来到那处南阳河发源的谷壑。泉水叮咚,凉风习习,林荫幽谧,花香鸟语。没有案牍劳神,没有交际烦嚣。郑道昭游乐之余,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便让道长取来纸砚,挥笔泼墨,写下的震撼千古的传世之作:"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盘之山谷也,此白驹谷".
  "白驹",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郑道昭继续他解读"易老",想想岁月易逝,年华不再,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一种英雄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此,玲珑山北麓山谷、南阳河源头也有了个典雅的名字:白驹谷。
  近年来,玲珑山及其郑道昭题刻已成为着名的旅游胜地。当地政府在保护和开发玲珑山旅游资源的同时,将当代书画名家的墨迹刻于山崖石壁上,与郑道昭魏碑题名相映成辉,为奇秀俊美的玲珑山又增添了几分儒雅神韵。
  (文/隋同文)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