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3 17:36
鄌郚总编

刘文安丨《鄌郚文史》传青简

  《鄌郚文史》传青简
  刘文安

  "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编着鄌郚文史是一项有意义的民间编着活动,是刘文安情系桑梓之地的情感皈依,谈不上文史正统的特质。毕竟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在岁月的长河里,鄌郚文史虽是一朵不经意的浪花,然而也算是亮丽一朵。
  刘文安生长在汶阳大地的鄌郚镇,应该说他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热爱钟情于文学,醉心痴迷于文学。这个文学爱好最初要追溯到他的高中时期,那时就开始写一些散文诗之类的豆腐块,虽未见经传,却也乐此不疲。如今42岁的他,走过了迷茫,备尝了苦楚,最终还是选择了他的最爱,倾心着文章,呕血编文史。
  我对他关注,起初还是在网络上。当我看到他编着的30多万字的鄌郚文史时,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编着文史,还是他从创办昌乐四镇特刊网站谈起,他的网站成立于2008年8月份,秉承摷壑怠ど疃苇的发展理念,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发展历程,发展不忘稳健,服务必至真诚。从网站的资料搜集、文字撰稿、图文设计、版式规划和网页美化全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给了我不小的震撼,也印证了他是个图文多面手。他的网站力求版式精美、题材高雅、资料翔实、格调健康。为了集萃相关的图文资料,他每天忙碌到凌晨一两点。旨在倾力打造具有传播效能的地方性网站。目前他的网站以丰富的地文史资料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成了在鄌郚在昌乐小有名气的网站。当我问及他的网站名称时,他说出了昌乐四镇的释义,主要是与时俱进,以新一轮行政区划为导向,说起摬谨,就是指包括城关、宝城、朱刘、五图和城南五个街道的昌乐城市, 撍恼骁泛指鄌郚、红河、乔官和营丘四镇的郊区。统称昌乐四镇,有别于昌乐门户网站,是个典型的昌乐乡村版。至于撎乜瘮主要是解析网站的版面特征,具有可读性和博客特征。表层中传达者着显着的昌乐区位特征和地域特色,便于识别和记忆。深层中牵动出昌乐四镇特刊立足昌乐,面向昌潍大地开展文化传播事业的诉求和憧憬辉煌的理念。
  昌乐四镇特刊网站和论坛以鲁国下邑鄌郚国为范畴,以魅力昌乐、和谐鄌郚为领衔层面,辐射开来,传播出去,展现昌乐四镇及周边县市包括潍坊、昌乐、青州、安丘、临朐在内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深度挖掘和集萃具有文史资料价值的地方信息。网站以人文专刊、文艺专版、乐器频道、保险之窗、龙徽图文、企业专刊和春节特刊为导航,量身打造了寿光文史安丘文史青州文史临朐文史、潍坊人文、潍坊文史、昌乐文学、牡丹文化、雁鹅养殖、金山真观、昌乐棋苑等20多个副刊。追求卓越,饱蕴潜能。去年重磅推出了百年大事记、潍县春秋、红军档案和文革纪实四大纪念刊系。为纪念网站创办一周年,策划制作了魅力昌乐,和谐鄌郚两大系列板块。他全方位、大幅面、纵深挖掘潍坊文史资料。力求分合式全景展示。随不利于专题搜索,但便于在线阅读。从更高的层面上,萃选史料,精心编排,多层面、多角度突出鄌郚文明,传播魅力昌乐,弘扬主旋律、传播新文化。为网友展现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盛典。
  自从创办昌乐四镇特刊网站,他就产生编着《鄌郚文史》的念头。因为在更新网站的时候,萃取很多有关鄌郚的文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那烛照历史的文字,无时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与热望,心里总是暖暖的、不能释怀。鄌郚应该有一本文史。他无时不顾念父老乡亲的桑梓之情和远在他乡游子的望乡情怀,不满足于对家园的零碎记忆。他也感喟早期编着的鄌郚史,只是个手抄本,没有印刷成册,近似失传,甚有憾意。基于他对文史的偏爱,也寄望于能编着一本鄌郚文史,表达他那如月般的心迹,浓缩对家乡的热爱。其实编着鄌郚文史不仅仅是达到结集存史的目的,更在于弥补一份缺失,牵动出对家乡的热爱和情系桑梓的张望。他只是个文史爱好者,自觉浅陋,却心有不甘。鄌郚是个文史厚重、三迹众多的乡镇,文化沉积深厚,在社会的大江大海中,他觉得能从更高的层面上,为鄌郚家园做点有意义的事,是深入灵魂的敬仰。真的是以绵薄微力,彰显挚爱之心。
  文以载道,以文绘史。鄌郚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嬗变中,承载着多少苦难与尊荣,我们理应薪火相传,为她传递盛名。于是他开始了伏案编着的历程,暑去寒来,几度易稿,感受编着的心路历程,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辛苦却快乐着事。深知无苦无甜,坚信有种有收。编着鄌郚文史需要大量的文史资料,网上流传的不是很多,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苦旅,点点滴滴,不遗余力。总算整理了50多万字。也基本形成编着的框架,于是,根据史料价值的取向,进行了精益化的挑选,以展现鄌郚的风俗民情和地域特色为导向,力求广征博采,阐微彰幽,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展现鄌郚博大的人文光彩和精深的文化底蕴。删繁就简,精选萃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整理出30万字的文史稿,最终完成了最初的定稿。倍感欣慰之余,甘苦自知。严格地讲,这不是一本正统的史志,盛世编志修史,地方史志历来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广征博引和团队编纂的力量。而从他个人薄弱的编着里,不能不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火热滚烫的心。
  应该编着怎样的一本史册,大多文史典籍,都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架构体系。这需要大量的工作整合和精力投入,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典着,是集中众智的系统工程。而他单枪匹马,很难完成这个艰巨的工作。也基于史料的挖掘与编纂尚有阙如,从客观上已难以形成通史框架。于是,他就尝试着用一种边缘的形式,稍加变通。选择了主体统揽,宽泛架构的体例,即有别于通史的范例,有利于广泛选材,更便于把零碎的资料适度地整合起来,对于地方文史的整理,这应该是个有益的探索。
  九曲河蜿蜒九曲,静美流长。汲水成灌、云腾致雨。孕毓了鄌郚大地,展现了博大无私的母亲情怀,是流淌在鄌郚人心中的母亲河。《九曲河纪事》按照厚今薄古的原则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以九曲河流域为主线,以北鄌郚、鄌郚、高崖、包庄地域为板块,附录了行政上属于鄌郚的白塔。在整体架构上以鄌郚镇151个村庄为细分框架,逐加完善,例行收录了村名探源、村庄纪事(部分)、名人录三大系列。并遴选鄌郚十八个典型的地方风物,开办了鄌郚元素板块。全景式地展现了鄌郚最基本的地域概念和人文徵像。
  这就是我最初对刘文安的了解。及至去年我主编一本杂志,请刘文安为我做美术编辑,这就有了多方位了解和熟悉刘文安的许多机会。多次畅谈,才知道刘文安的半部生涯。他曾在县城从事过好几种行业,最终放弃了很多机会,甚至把户口也迁回原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在这个还算发达的乡镇驻地,刘文安用手中的电脑,编着《四镇特刊》,继而又编着鄌郚文史。他白黑留恋于电脑前,做着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于刘文安,也许很多人不理解,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恋乡情结。他舍不得他的故乡,舍不得他的家庭,舍不得他的妻子儿子。家乡在他的心中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永远值得眷恋的。这从后来他写的一些散文就看出了这一点。其实,我知道刘文安以前只是喜欢文学,只是做着大量的搜集资料,编着文史的工作,零零星星地写点文章。后来,我跟他谈了很多,他自己也有很多要出手的东西,那真可以说条件成熟,呼之欲出。因为他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有着很好的文字功底,又加上他的痴情,他的情结,一定能够写出令人喜欢的文章。果不然,他开始创作,开始整理沉淀在脑海中的生活碎片。在我去深圳的一段时间里,他彻夜创作,几乎是天天有新散文更新。一年多的时间,他创作了儿时记忆、那年那节、民俗纪事系列散文50多篇,写了近200首诗歌,还涉猎了一些文言漫笔题材。他的作品注重凝练的文字,十分认真地推敲。他的文风比较新潮,很多人议论他的文字有华丽辞藻之嫌。他却不这么认为,而是把这种劳动作为自娱、赋闲。因而也就在不经意中坠入了孤芳自赏的墙角,天地也就变小了,甚至有些封闭自己了。尽管这样,仍不能淹没他对文学的痴迷,可谓是瑕不掩瑜。其实他的作品从题材的选取上,从文章的构思上,从文字渲染的角度上,还是值得玩味的。
  刘文安的散文,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县电视台电视文苑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录制了他的《魅力昌乐》、《白浪河探源》、《桃花朵朵开》等,这无疑是为他的文学创作一次次加油鼓劲。相信刘文安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期待着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期待着他的文学成果越来越丰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