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3 19:47
鄌郚总编

刘文安丨鄌郚教育概述

  鄌郚教育概述
  刘文安
  经遗世训,道德文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鄌郚在商周时期历经了莱夷部落的历史进程,一直为莱夷国国都,是整个胶东半岛的经济文化中心。早于伯禽封埠鲁国,太公封地营丘。自孔子杏坛讲学,收授三千门徒,开启了教书育人的先河,鄌郚地处齐鲁边缘地带,时为郚国古城、鲁国下邑,浓厚的文化教育气息一直浸润着鄌郚大地。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公冶长就在郚国开办书院讲学,学风蔚然盛行。鄌郚虽历经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在万般皆下士,惟有读书高的岁月里,上至将相王侯,下至平民百姓,尊崇文化,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历久不衰,薪火相传。即便在历经艰难与困苦的岁月,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教育的种子一直在人们的心头生根发芽,鄌郚的古代教育,多靠私塾进行启蒙教育,始肇于地方教育在历代修典中著述不多,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漫散于历史沿革的变迁和地方建制的演变,鄌郚在古代出过多少文化名人无法统计,各类史料载记的文化名人和科举榜单宽泛到县置,史料浩茫,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据手头所掌握的史料,最早的鄌郚文化名流是东汉末代名士管宁和邴原,直到清代,据《懒边刘氏家谱》载记:鄌郚的刘恒,岁进士,告封文林郎,为兴学业而穷竭,专以乐育人才还。到了康熙己丑年(1709年)同门同族的刘潆符考中了进士。初未入仕为官。以后又因家境贫寒,至东武设帐教授。当地才士学子闻潆符名声,多负笈来学。后选授浙江东阳县令,政绩卓著,乾隆五十四年,东阳县民将刘潆符事迹立传,刊于《东阳德政记》,后以足疾辞谢,不久卸任归家。为生计,潆符则复教授于安丘平原村(即:今昌乐平原村),著有《四书制义》。据《昌乐县续志》载“其墓在鄌郚北刘氏先莹”。潆符之子刘树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授博平县教谕后升湖北宣恩县知县。后奉满去职归家,以舌耕课朝夕。嘉靖三年(1797年)主营陵书院讲席,著有《松月制义》。1737年(清乾隆二年)高崖的秦勷高中进士。庠生秦登云 鸿胪寺天坛主祭赞礼的秦登龙。还有清例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的于良弼。由于资料所限,不能一一罗列,,泛泛而谈,寄望于科举取士,是解析地方教育的一个缩影,按照厚今薄古的原则,在此对鄌郚近百年来的教育进行概述。
  直到了晚清时,地方教育多是私塾家馆。自1912年后改学堂为学校,因陋就简,普遍以寺观庙宇作教室,基本上以庙产地租做学校经费,鄌郚的学堂初设在三官庙,在普及意义上,是鄌郚平民启蒙教育的发端,貌似普及,却是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据秦晓鸣著述的《回首高崖街》里记:1933年,在高崖村的当铺里开办了安丘县立第八小学,当时高崖属安丘建制。当时设置了六个班男女生皆收,生源来自安丘、临朐、昌乐三地,多达200多人,直到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后,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学生也四散回家,学校被迫解散。1943年日寇进驻高崖,后在伪保长的主持下开办了高崖小学,学生多为本地,多达200多人,没过一年,八路军攻打高崖后,日军撤走,伪政权倒台,学校也解散了。直到到了1946,开办了高崖民主小学,只是还没到过麦,由于战事吃紧,学校也相继解散。
  在鄌郚教育百年历史上,迂回波折地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教育事件和历史变迁。其中,1940年,县初级中学(今昌乐一中)在鄌郚刘家沟开学是鄌郚乃至昌乐县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12月份招受了初中、师讲各一个班。到了1941年3月学校便更名为山东省立昌乐初级中学。由于战事频繁,刘家沟校舍曾被日军3次焚烧,学校也曾一度辗转在附近的司马沟和东杨庄一带开课。直到1942年10月,日伪军占据鄌郚后,学校迁去了马宋等地。
  1948年,鄌郚解放后,鄌郚教育逐渐恢复,步入正规。各处学校陆续开办,1956年3月,昌潍专署决定在高崖冢头东侧建立昌乐县第二中学,学校位于安丘、临朐和昌乐三县交界处。便利于三县边界学生入学,当年暑假招生。1956年7月开课,是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学校前临汶河,背靠马鞍山,傍山依水,风景秀丽。初建时为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校总面积达66亩,有平房206间,1989年,整个建制撤到鄌郚,与鄌郚三中合并后,改为高崖联中,现今为高崖小学,建校时栽植的杨树仍在,成为参天大杨,为重点保护对象。原秦允文校长编纂了《昌乐二中(高崖)同学录》,收录了大约3000多位同学校友的通讯录。
  1959年8月,在鄌郚建立昌乐县第六中学,起先在河西招初中两个班,初招学生80人,1960年移址青上村,后迁入鄌郚马驹岭西,1968年曾更名"昌乐县鄌郚公社中学",1978年恢复原名,昌乐第六中学直至1983年秋改办为昌乐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1985年林果专业合并到到了南郝中专,恢复为鄌郚中学,历时二十四个春秋。
  1964年8月,认真贯彻刘少奇主席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鄌郚公社开办农业中学、耕读小学、职业学校。1968年6月,中小学陆续"复课闹革命",搞斗、批、改。,学制改为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到了1969年鄌郚高中,初中全部改为大队联办中学(简称联中)。1973年秋,《人民日报》发表"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把招生考试中交白卷的张铁生树为学习典型,随即抛出电影《决裂》,昌乐深受其害。"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在社会上广为泛滥,教育秩序重现混乱,出现无人上课现象。1976年春,全县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张贴大字报和大字标语,攻击1975年的整顿为"右倾翻案"全县再次陷入混乱。1977年,大学、中专招生恢复文化考试制度。1978年,秋,全县中小学开始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初、高中开始向三年制过渡。1981年,秋,全县高中恢复三年制。1983年,全县中学教育改革,昌乐六中改为第二农技中学。
  鄌郚镇中学两易校址、原与职业高中合校上课,1985年,初招的初一两个班在河西开课,杨庄还有一处中学。1986年在现昌乐三中新建校址,合并三校,1987年一次性招收初一8个班,昌乐三中迁来鄌郚后。学校又回扩建的昌乐六中原址,
  1989年,由乔官三中和昌乐二中部分师生在鄌郚合并成昌乐三中。校长分别是徐来喜 赵开强、张学德。学校占地100亩。校舍呈阶梯状分布,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于2010年开始搬迁至县城,并于宝都中学和及第学府。现为鄌郚镇教管办和鄌郚联中新址。
  目前,鄌郚镇共有四处中学、九处完全小学、十二处幼儿园,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6500人,乡镇合并后其突出的特点是:中学管理经验成熟,教育教学成绩优秀,小学发展不均衡,幼儿园管理不正规,保育质量差。如何发挥教管办的职能作用,促进鄌郚教育和谐发展,教管办加大撤校并校步伐,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撤李家庄学区、北鄌郚学区、北良学区、泊庄小学,改北鄌郚中学、包庄中学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原鄌郚、高崖共有八处个体幼儿园,教管办投资二十余万元,改建漳河幼儿园、北鄌郚幼儿园、包庄中学幼儿园、包庄小学幼儿园为规范化标准化幼儿园,吸收个体幼儿园的孩子入学,彻底取消了个体幼儿园。
  全镇义务教育普率达到100%,中考成绩连年稳居全县前列,日前,投资2000万元的镇中心小学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新建教学楼2座,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各1座,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先进教学设施,所有工程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可进一步改善当地办学条件,昔日辛勤耕耘,今日桃李芬芳。近年来,全镇有8处中小学被评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镇中学、镇小学等四处学校被评为潍坊市语言文字示范校, 5处中小学被评为潍坊市美化绿化先进单位,高崖中学、高崖小学被评为潍坊市图书使用示范校,包庄中学被评为潍坊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鄌郚镇中学、镇小学、镇中心幼儿园年年被评为昌乐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昌乐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昌乐县校本研究先进单位等,获得潍坊市教育创新奖、燎原奖10多个。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涌现出了山东省教学能手一人、潍坊市教学能手26人、昌乐县教学能手180余人等优秀教育人才。中小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机器人比赛等活动中有12人获得省以上成果奖。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规划设计了投资3.11亿元的鄌郚镇教育组团项目,分二期进行。一期工程,建设中心小学新校,项目占地60亩,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7月31日前交付使用。二期工程,投资2.81亿元,建设中心中学新校、中心幼儿园新校和教师公寓,于今年3月29日开工建设;教育花园项目,占地110亩,总投资1.8亿元,主要建设多层住宅楼27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职工活动中心等健身娱乐场所,可容纳800户教职工入住,大大改善全镇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