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3 20:51
鄌郚总编

刘文安丨昌乐中学在鄌郚

  昌乐中学在鄌郚
  抗日战争时期,昌乐的教育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不固定的校舍,不固定的教材,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固定的对外称呼,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流浪办学、游击办学的特点。
  1938年1月9日,日寇占领昌乐县城后,各类学校停办。10月,县长张天佐在仓上乡(即马宋镇)吉阿村设立第一所联合小学,张自封为名誉校长。小学招收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并附设初中补习班一个,委任刘玉裕为学校负责人,此为昌乐中学的开始。12月因局势动荡,学校被迫迁址将军乡(即大宅科乡)下皂户村。
  据霍树楠先生回忆,张天佐就任县长之初,即首以发展教育启迪民智为己份。尝语人曰:“吾与昌乐父老相处至久,愧无建树,昌乐无金矿、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
  1939年3月,又在将军乡下皂户村开办了“昌乐县立初级中学”,共两个班,由杜晓初任校长。这是昌乐中学的前身。附设小学教师训练班,竭力倡导“村村有校,人人就学”之制度。4月13日,学校接到通知,就是潍县坊子安丘昌乐的鬼子将来扫荡,学校师生由杜晓初校长带领,一路西行到了鄌郚一带,刚过杨庄的西岭,就听见张庄一带枪声激烈,就顺着高镇的东北沟向北转移,直到夏家庄子东沟,最后老师要同学们远离彭家沟一带,自行疏散回家。鬼子扫荡后,中学、高小都被迫停课,县府、团部很长时间在郑家庄、钟家庄、刘家沟、莱家沟一带安顿下来。1939年下半年,昌乐局势又恢复了平静,后经热心教育工作的教师积极努力,初中、高小才又重新复课,同时在莱家沟设立了高级补习班。
  1940年至1941年间张天佐在时马乡刘家沟后山东坡,先后筑起了四排土坯草房,每排七大间,两头是教室,当中一间作办公室。1941年正月昌乐中学正式开学,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裕坤(字厚民)任校长,教导主任室是周湘璞。又招收一个初中班和一个师范班,简称为中一级和师一级,师一是两年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3月,学校正式命名为山东省立昌乐初级中学。
  1941年日伪扫荡刘家沟,县立中学新建的校舍被烧成灰烬,3月学校迁往司马沟复课。4月日寇占领临朐县柳山寨,师生暂迁东杨庄上课。到了6月 刘家沟校舍修葺竣工,学校从东杨庄回迁刘家沟。8月,刘厚民校长调任县府建设科科长,县长张天佐亲自兼任校长,10月刘家沟校舍遭日伪二次扫荡,学校化为一片焦土。同年8月,因受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 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不得不宣布停课。12月22日,日军侵入南逯村,设在南逯村的八联中本部被焚为灰烬,被迫解散。其时,昌乐中学奉山东省教育厅之命,“准予收容代办”,八联中霍树楠带领师生北来鄌郚,两所学校于1942年春合校。
  1942年正月又招收了两级学生,是为中二级和师二级。昌乐中学到此已是四个年级,六个班。1942年2月,经张天佐推荐,山东省政府核定,霍树楠出任校长。3月,奉省教育厅之命,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7月,建校以来第一个初中班毕业。9月,报请省厅批准,招收高中班一个。至此,省立昌乐中学发展为一所省属完全中学。9月,县府因铁路以北青年学生升学不易,在朱刘马家河子村设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以便救济半沦陷区之失学青年。派赵世法(字理卿)出任分校主任,且于伪县府以“于家庄小学高级补习班”名义备案。
  同年10月,日伪大举扫荡鄌郚,张天佐与日寇在打鼓山、纪山激战,伤亡惨重。之后,鬼子在鄌郚街驻扎了一个小分队,还有一个连的伪军。在郑家庄、钟家庄的县府机关住房被焚烧,在刘家沟的昌乐中学本部校舍第三次被焚。迫使学校第三度迁址。后,张天佐潜伏仓上。学校再返马宋(今营丘镇)后,校舍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迁散在马宋寺后村一带几个村子里。校本部设在西丛村,对外称“集贤斋”。
  1943年9月,又在古疃、山唐及五里庄等处先后设立分校。
  1945年抗战胜利,是年秋,县长张天佐召集地方人士,磋商筹建昌乐中学永久校舍。经多次勘察,确认吴家池子日出水量可供五千人生活之用,即敲定校址以该池为依托,于万松山西麓,辟地150余亩,依山傍泉,兴建校舍600间。新校建成后,滕家辛牟、马宋寺后、庞家河沟等处师生迁入新校。
  (注:原西丛村因建马宋水库而搬迁,原村址已为水库,今之丛阎即原西丛村迁民)
  1942年,张天佐部转战打鼓山、纪山,与扫荡日军激战,伤亡惨重。
  这次扫荡,之后,昌乐学校又去了昌乐东南乡各村借用民房开学。(刘文安 侯月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