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6 13:36
鄌郚总编

我对"跪河"、"溎河"以及"桂河村"的考证

  我对"跪河"、"溎河"以及"桂河村"的考证
  文/卜祥山

  家乡的溎河,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无论是童年时光、学生时代、还是现在的满头苍茫、满脸风霜。溎河,都见证了我的快乐、忧伤、成长……一路走来,日出日落,不曾停歇……
  无论是溎河,还是底蕴深厚的桂河村,都让人着迷,我也试图走近它、了解它、探究它……撩开"跪河","溎河",以及桂河村历史深处的面纱……
  溎河,源于昌乐,流经寿光,潍境入海。为了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我翻阅了民国《寿光县志》,嘉庆《寿光县志》,《昌乐县志》,乾隆《潍县志》,民国《潍县志稿》……
  关于溎河,嘉庆《寿光县志》是这样记载的:跪河,源出昌乐之方山,入寿光之极东南界,去县城四十里,循县之极东境稍北流而入于潍县界,污潢行潦耳,亦以河名矣!(旧志)……从这段记载来看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溎河"而是称作"跪河",不管民间是怎么写的,至少官方写的是"跪河".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嘉庆《寿光县志》对于溎河还有一段描述:"跪河经朱留店入寿光界,经王望至斟灌城北与丹河合入潍县界。按:跪河近亦名桂河,邑人董思恭家居河东岸,丁酉发解,辛丑成进士。馆选后自号"桂川",故邑人以"桂"名之……从这段记录中就能清晰的看出由"跪河"转变成"桂河"(是"桂"还不是"溎")董思恭起了很大的作用,"官居高位","乡人附会""名人效应"等改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跪河的传说凄美、久远……"齐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后来兄弟二人在首阳山不期而遇,跪在一块大石头上相抱而哭。二人的泪水不断地淌下来,渐渐的汇成了一条河,这就是跪河"…… 虽然跪河的传说厚重,但对于乡人来说,总觉得"跪"有些不雅,于是,有了董思恭的自号"桂川",乡人的攀附……逐渐成"桂","自觉"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了……但是,嘉庆《寿光县志》记栽的"乡"、"社"名称中,桂河村作为当时东青龙乡下属的一个"社"依旧写做"跪河".由于我所接触的资料都是乾隆以后的,也就只能推测了,或许董思恭之前的桂河村写做"跪河村"?或许是你叫你的"跪河",我写我的"桂河"?再大胆推测,叫"董家庄"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由"桂",转而三点水"溎",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事了(或混乱使用),民国时期的县志都写做"溎河",于是后来也就有了约定俗成的写法:河流用三点水"溎",村庄用"桂".但我一直排斥这个三点水的"溎",比如我上初中时的学校就写做"溎河联中".桂河村的同学自己的村名也写做"溎河村".三河董氏,(弥河,丹河,桂河)丹桂飘香,内涵高雅,寓意吉祥,只因这个三点水的"溎",意境全无。好在,现在规范了,回归正途了,统一"桂河村"……另外,去年去昌乐朱刘圈子村,见沿河建起了"溎河湿地公园",风景优美,花香怡人,溎水又闻桂花香……
  1.清嘉庆刘翰周寿光县志记载,溎河写做跪河。
  2.嘉庆年间桂河村是东青龙乡下辖的三十三社之一。
  3.这个时期的桂河村县志记载的是"跪河"
  4.民国《潍县志稿》记载的溎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朱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