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8 16:50
鄌郚总编

早期共产党人牟汉华

  
  参与领导蔡家栏子起义
  -
  牟汉华是潍县固堤牟家温庄人,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曾经多次变换名字,曾用名牟翰华、张新华。牟汉华1931年4月参加革命,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牟汉华参加由中共鲁东工委领导的潍北蔡家栏子武装起义,担任了七支队武工队队长。后任中共潍县县委政治交通员,县委委员,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等职。
  -
  在外打工受尽欺凌 回乡加入地下组织
  牟汉华于1912年生于潍县固堤牟家温庄(现属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牟汉华上过私塾,能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识文断字"的人。由于牟汉华经常帮助左邻右舍代写家书,所以,乡亲们都说他是个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后生。
  牟汉华自幼特别爱听老人们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报效国家,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人。他喜欢舞刀弄棒,练就了一身的硬功夫。
  1923年,年仅11岁的牟汉华就开始跟同村人一起到外地谋生,先后到了辽宁省的安东(现丹东市)和胶东的烟台打零工。在这两个港口城市,牟汉华受尽了外国人的欺凌和压迫,几年之后他愤然回到了家乡。
  当时,潍县固堤牟家温庄一带,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潍县早期共产党人邢明的影响下,思想一贯进步的牟汉华加入了地下党组织。1931年4月,经组织安排培养,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1932年10月,驻扎在潍县城的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突然静悄悄地流窜到潍县牟家温庄,意图搜捕邢明、牟星桥、牟宾周及牟汉华等早期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这种情况下,牟汉华闻讯逃到潍县城的一家染线工厂,以做工为名潜伏隐蔽起来。
  -
  参与领导蔡家栏子起义 担任七支队武工队队长
  经过5年多的漫长期待,直到1937年上半年,牟汉华悄悄地回到了家乡,与潍县城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同年7月2日,经任鲁东工委书记的季方华(鹿省三)介绍,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0月,季方华书记在潍县贯彻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建立抗日队伍,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并统一领导潍县、安丘、昌南、昌北、昌乐、坊子等周边六个县的抗日救亡工作。一个夜晚,季方华在牟家温庄召开党员会议,牟汉华、牟汉飞、牟星桥、牟作严、牟方营、牟龙高等同志参加了会议。季方华讲了当前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目前的任务,要求全力以赴彻底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投入抗日战争,并主张立即发动群众,组织抗日队伍。
  1938年1月27日,党组织在蔡家栏子村领导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季方华、牟汉华和王一之、牟金桥、牟龙高等同志领导华疃、高里、清池、牟家温庄、耿家小官庄、固堤等村的贫苦农民代表参加的抗日武装均参加了蔡家栏子起义,统一编入新成立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
  后来,第七支队在潍北安固村进行了整编,充实了对日本侵略军斗争的力量。由于牟汉华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所以,大家一致推选牟汉华担任七支队武工队的队长。
  -
  发动群众壮大革命队伍 筹集枪支伏击日本鬼子
  七支队武工队在潍县蔡家栏子村建立后,主要在潍县、潍南县、寒亭、潍北、昌北一带的农村展开游击战争,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筹集枪支,不断壮大自己部队的实力。
  1938年2月4日在潍县孙家杨孟村,30人的一小队日本鬼子到乡下扫荡,这些日本鬼子根本不把八路军游击队看在眼里,他们认为,这些游击队只不过是一群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农民罢了。当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到孙家杨孟村头时,地雷、手榴弹、枪声骤然四起。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这30人的日本鬼子小队全部被歼灭,我军获得了一次干净利落的大胜仗。
  次日,七支队武工队又与昌北八路军部队会合,先后在肖家营、南阳与日军遭遇,进行了激战,稍后,又袭击了昌邑柳疃镇的日伪据点。
  七支队武工队于3月份东进胶东,开辟胶东抗日根据地,打开了渤海地区的抗日新局面。
  1938年底,部队奉命抵达鲁南,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七支队武工队成为活跃在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
  改变战术灵活应对敌人
  1939年5月,驻潍县城的日军对潍北地区进行了以"三光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大扫荡,中共潍县县委和基层党的组织均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形势,牟汉华改变了斗争策略,避免与日军正面硬拼,专门打击小股活动的日伪军。
  潍县东西两城之间横跨白浪河的大石桥,此处是耀武门,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常年有一个日本鬼子站岗。资料图片
  -
  避免与敌硬拼 改变斗争策略
  由牟汉华担任主要领导的八路军鲁东第七支队武工队是一支特别骁勇善战的队伍。
  1938年夏季,在抗日战争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在中共潍县县委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上级指示要求重新组建中共潍县县委,牟汉华被任命为中共潍县县委委员兼交通员。
  1938年3月底,八路军七支队武工队东进昌北开展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牟汉华奉命留守潍南县。他与耿锡章、牟跃东等同志组成七支队后方对敌斗争委员会。他们躲过敌人一次次搜捕,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壮大抗日的革命力量。
  1939年5月,驻潍县城的日军和伪军联合出动,对潍北地区进行了以"三光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大扫荡,中共潍县县委和基层党的组织均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形势,牟汉华果断改变了斗争策略,随机应变,避免与日军和伪军正面硬拼,专门打击小股活动的日伪军。
  1940年1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中共潍县县委在潍县西宋庄成立,季瑞任书记,牟汉华被任命为县委组织部长,隶属中共昌潍中心县委。10月,中共胶东西海地委任命牟汉华为潍县县委副书记并代理书记,组建新的潍县县委,归属胶东区西海地委。
  -
  带领武工队灵活战斗 采用游击战打击日军
  随着对敌斗争的逐步开展,牟汉华领导的抗日武工队人员逐渐增多,武器也有了很大改善,日本侵略军盘踞在潍县、昌邑、昌南、昌北、寒亭、坊子几个据点内,武工队灵活运用对敌方法展开斗争。在每年的麦收季节,牟汉华总是领导着抗日武工队帮助老乡们在夜间抢收麦子,盘踞在周围的日本鬼子也只能够望"麦"兴叹!
  牟汉华领导的抗日武工队冒着危险一次次地完成任务。
  日本侵略军的一个据点设在昌邑县最东部卜庄烟潍公路桥的西头,过了烟潍公路桥东面就是平度县,这是潍河边上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口。卜庄村头有一个高高耸立的碉堡,碉堡里面有一个小队的伪军与两个日本鬼子。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后勤供应严重不足,所以,卜庄据点里的日本兵与伪军经常到附近抢夺老百姓的粮食。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牟汉华与战友们发现,有一个伪军军官经常带着两个伪军士兵到潍河附近的一个小饭店吃饭不掏钱,小饭店的老板敢怒不敢言。
  1940年夏季的一天。这个伪军军官带着两个伪军士兵又到这个小饭店白吃白喝。
  牟汉华与八路军七支队武工队的三名队员就隐蔽在饭店附近潍河的一条小渔船里,等到那三人吃饱喝足了,牟汉华与三名武工队员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他们面前,四支短枪顶在他们胸前喝道:"都不许动,举起手来!"三个伪军举起了双手,乖乖地作了俘虏。牟汉华与三名武工队员押着他们上了船,快速离开,沿潍河向北面疾驶而去。
  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八路军七支队武工队的三名队员在牟汉华带领下,活捉了三名俘虏、缴获了两支"三八大盖"、一支"王八盒子"和一些子弹。
  八路军七支队武工队在潍县、寒亭、昌邑、寿光、安丘、坊子等地开展的游击战争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这些地区老百姓的抗日热情。
  -
  率领武工队在四个县斗争
  到1941年3月,牟汉华与季瑞在各县建立起多个基层区委和联络站,在一些重点村庄建立了基层党支部,一般的村庄都建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6月,牟汉华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这所学校是效仿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模式建立的,为抗日战争第一线快速培训干部。1942年初,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中共清河地委决定,将潍县北部地区的四区、五区与寿光的九区、十区合并,新组建了寿潍县,牟汉华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益都县弥河乡的中共山东分局党校的八路军学员们边学习边训练。(资料图片)
  -
  受命赴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
  新的中共潍县县委于1940年1月成立,当时的潍县跟全国各地的日寇占领区一样,处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十分艰难困苦的阶段。日寇为了彻底隔断我八路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驱赶大量百姓修筑公路和碉堡,还经常下乡"扫荡",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牟汉华与潍县县委一班人为了更加有效地打击日寇,决定潍县县委的领导班子分为两部分,各自作战。
  一部分由牟汉华为县委代理书记的新县委,在潍北一带开展工作,建立潍北抗日根据地,重点在潍北的固堤、寒亭、高里、走马岭一带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伺机消灭小股活动的日伪军。
  到1941年3月,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由牟汉华与季瑞带领的两部分队伍,机动灵活地打击和消灭敌人,他们在各县建立起多个基层区委和联络站,在一些重点村庄建立了基层党支部,一般的村庄都建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
  1941年6月牟汉华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党校设在距离益都县城仅20公里的弥河乡几个村庄里,就在日本鬼子盘踞益都县城的眼皮底下。越危险的地方反而越安全,这就是八路军坚持敌后游击战的一条辩证法。
  在接到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的命令以后,牟汉华带领一名警卫员,骑着两匹在战场上缴获的高头大马,整理好背包,带着两支20响匣枪,第二天一大早就上路了。牟汉华与警卫员避开了日军占领的县城、据点,顺着乡间小路马不停蹄地一路疾驰,于当天傍晚赶到了益都县的弥河乡。
  据牟汉华后来回忆,当时的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是效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模式建起来的。
  当时,学员们拿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再涂上锅底灰成为黑板,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的熏陶下,白天苦练杀敌技能,晚上伏案苦读。党校为抗日战争第一线快速培训了大批的军政干部。
  在益都县弥河乡的几个村庄里,八路军与新四军前来学习的干部学员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住宿问题。他们有的住在老乡家,有的住在村中破庙里,还有的住在弥河乡一个大地主家里,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炊事班。没有床铺,他们就找些稻草铺在地上睡觉,学员们都是自己带背包,仍然是军事化管理。
  这些学员虽然都是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正规军人,但却没有统一的军装,唯一与老百姓的区别是,学员们每个人都佩戴着武器,头上都戴着一顶八路军的军帽。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前来学习的学员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
  四个县各自为战
  1942年初,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伪军加紧了对潍县区域内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残酷地烧杀抢掠,广大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42年10月,中共清河地委决定,为了适应新的抗日战争形势,将潍县北部地区的四区、五区与寿光的九区、十区合并,新组建了寿潍县。其余已经全部被敌人占领的八个区组建了中共潍南县委。地委任命高烽为中共潍南县委书记,牟汉华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牟梅生任宣传部长。12月高烽、牟汉华、牟梅生在潍南县东曹庄一个骨干群众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县委会议。中共潍南县委就此成立。
  在当时的情况下,牟汉华率领八路军武工队在寿潍县、潍南县、潍县、昌邑县等四个县开展机动灵活、与日伪针锋相对的斗争。实现了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战略战术。牟汉华先后参与四个县的各自为战,日本侵略军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惶惶不可终日。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
  躲入地洞逃过抓捕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牟汉华领导的八路军战士面临着随时被日伪军发现甚至被消灭的危险中。
  1943年4月3日凌晨,狂风夹杂着暴雨覆盖了潍县、寒亭、坊子大地。由于汉奸告密,一百余人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东曹庄,妄图将准备在这里开会的县委干部一网打尽。
  当时,牟汉华和另外一位干部高烽就住在东曹庄一个抗日堡垒户家。那天早上他们刚起床,突然听到有人在街上大声喊叫:"日本鬼子来了!"他俩一听,没有半点犹豫,赶紧钻进事先就挖好的地洞中。
  一百余名日本鬼子、伪军、伪警察将村里人不分男女老幼统统都赶到村东关帝庙前面的小广场。东曹庄这个堡垒户的家离小广场很近,日本狼狗的狂吠声、日本鬼子用皮带抽打群众的声音、日本鬼子哇啦哇啦的说话声,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
  牟汉华和高烽躲在地洞中,时刻关注着上面敌人的动静,两个人都是手提着已经压满了子弹的20响匣枪,黑洞洞的枪口指着洞口。
  日伪军折腾了一阵一无所获地走了,牟汉华和高烽终于脱离了危险。
  后来得知,被日本和伪军赶到小广场的农民群众有100多人,大家明知有两位八路军干部躲在村庄地洞中,却没有一个告密的。
  -
  炸毁日军军列遏制其扫荡
  1945年春,侵华日军仍然进行着垂死挣扎。根据上级指示,中共潍南县委和八路军武工队领导研究决定,在胶济铁路线上炸掉日寇来来往往的军列。为确保万无一失,牟汉华亲自担任侦查任务,统计出准确数据,埋设好炸药。1945年5月14日深夜,当日军军列通过时,牟汉华一声令下,将日本的三节列车炸毁。
  牟汉华收到的匾额,此匾现珍藏在牟汉华的女儿牟建民家中。牟建民 供图
  -
  趁夜埋设地雷 巧妙逃脱包围
  日本侵略军与伪军对牟汉华率领的八路军武工队是恨得要死,绞尽脑汁来对付他们。而牟汉华率领的八路军武工队则想尽一切办法,机智勇敢地打击日寇。
  在当时的条件下,地雷是消灭日本鬼子最有力的武器。牟汉华与八路军武工队员们在仔细分析研究了日本鬼子进出据点的规律后,经常在日寇的必由之路埋设地雷,日本鬼子防不胜防,经常被炸得鬼哭狼嚎。
  1944年8月的一天夜里,牟汉华在胶济铁路线以南埋设地雷,完成任务后返回一个抗日堡垒村,被埋伏在村外的日本士兵和伪军盯上了。天刚黑,日本鬼子仗着人多,将这个抗日堡垒村四面团团地包围起来。他们早就听说牟汉华武功高强,一条三节棍可使五六个敌人都不能靠近,所以不敢冒冒冒失失地进院。这次日本鬼子和伪军仗着人多势众,从前后院门向里乱打枪。
  牟汉华身处险境,临危不乱,他把随身携带的两颗手榴弹拴在一台土织布机下,倘若日本鬼子推屋门,两颗手榴弹就会立刻爆炸。
  日本鬼子和伪军决定实施强行突破。他们看到外屋有一台土织布机摆在那里,就越过土织布机向里屋冲去,不料,拴在土织布机下的两颗手榴弹爆炸,两个鬼子当场就被炸死。屋外的伪军又一阵乱枪,牟汉华趁机逃走。跳过院子就是村外,在墙外牟汉华正好与三个日本鬼子迎面撞在一起。牟汉华先开了火,三个日本鬼子一一被击毙。村外就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牟汉华很快消失在里面。
  -
  炸掉日军军列 阻断日军运输
  1945年春,侵华日军仍然进行着垂死挣扎。为了遏制日军的疯狂"扫荡",根据上级指示,中共潍南县委和八路军武工队经过缜密研究决定,在胶济铁路线上炸掉日寇来往的军列,以阻止日寇的行动。
  在正式爆破前,牟汉华多次主持"诸葛亮会"研究部署实施爆破方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准备工作是爆破方案能否成功的关键,必须准备足够数量的炸药,先选好合适的爆破位置,确定好准确的爆破时间。
  为了确保准备工作到位,必须有爆破前有关数据的实地测算,才能够实现迅雷不及掩耳地突然爆炸。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牟汉华亲自担任了这一最关键的侦查任务。他头戴一顶破苇笠、肩上背着一个大粪筐,独自一人出没于胶济铁路线附近。他事先测量好自己一步的距离,再记好自己走完两根电线杆之间的步数,最后得出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准确距离。
  牟汉华在胶济铁路线两侧观察了数日,直到他认为有把握了,才将最后预测的数据告诉有关人员,要求每个参加爆破的战士牢牢记在脑子里。
  胶济铁路虾蟆屯(俗称为蛤蟆屯)车站路段,是日本鬼子防守的薄弱地段,1945年5月14日的深夜,牟汉华带领全体参与行动的八路军武工队员们静悄悄地埋伏在附近,伺机行动。
  在胶济铁路线上,日本人的军用列车分为向东行与向西行两个方向。
  沿胶济铁路线向西行的军用列车满载着从胶济铁路线的最东端青岛卸船的各种武器弹药。
  午夜时分,当日军的军用列车行驶到离埋设炸药的位置三根电线杆处,"炸!"牟汉华一声令下,下达了点火命令。"轰隆",一声山崩地裂般地巨响,炸药按照原来的时间猛烈地爆炸,现场冒出一股巨大的蘑菇云。
  敌人的军用列车七、八、九节车厢翻倒在铁路路基的下边,列车停止行进,没有被炸死的日本鬼子哇哇地乱叫。隐蔽于附近的八路军武工队队员悄悄地撤离了阵地。
  这次军事行动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胶济铁路线完全陷入了瘫痪状态,极大地鼓舞了昌潍地区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士气。
  -
  作战勇敢战绩卓着 收到"民众信托"匾额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胜利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渤海区党委决定,潍南、潍北两县合并,成立新的潍县县委和县政府,组建潍县八路军独立营,并任命毕澄华同志为潍县县委书记,牟汉华为县长兼潍县独立营营长,高烽为县委副书记,毕澄华兼任独立营政委。
  应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潍县县委、县政府共同议定,给战绩卓着的牟汉华送一块匾额。匾额上镌刻着"民众信托"四个篆体大字,取人民群众信任、依赖、依托、托付和拥戴之意。
  1945年9月25日,"潍县各界民众抗日救国联合会"在潍北寨里村隆重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青救会会长张立垣和妇救会会长王玉亭等,带领数百名群众,用轿杆抬着匾额,敲锣打鼓,送到牟家温庄牟汉华的家中,挂在他家堂屋的正中央。
  牟汉华激动地说:"感谢乡亲们的厚爱!这块匾额绝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八路军战士们的共同荣誉!"牟汉华的名字一时在潍县家喻户晓。
  新中国成立后,牟汉华被调离了潍县,先后任中共山东分局农委会纪律检查组长、农工部干部处长,山东农学院党委副书记、水利部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党委书记等职。
  牟汉华一生对革命事业尽职尽责,深受人民群众拥戴,他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仍然为今人所乐道。
  -
  本期部分资料来源《潍坊市文史资料》《坊子区文史资料》《寒亭区文史资料》《寒亭区志》《昌邑县文史资料》《青州市文史资料》等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