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13 15:54
鄌郚总编

昌乐县乔官镇苗埠村村志苗埠村综述

  昌乐县乔官镇苗埠村村志苗埠村综述
  秦学孔
  苗埠村隶属昌乐县乔官镇,曾属阳阜乡,下庄片等。位于乔官东北方潍临朱红交叉路口四百米路东侧。北临土埠沟,东临大请沟,西临  下庄,村南近有一埠,明朝一个时期,埠东南角一开阔地曾是一农民起义领袖裴仙羽招兵买马操练兵马的操场。邢氏迁至埠下立村后,清朝时期曾在埠上建一座庙。村西、北各有一埠。中间有因条沟,分为南北两崖。沟上游有一座小石桥作为南北两崖通途。沟上首有两个池塘,中间有一条作为耕种下地的小路。池塘岸边有几棵枝繁叶茂的柳树。池塘常年积水,潺潺流水从村中间沟里流过,是村里人们洗涮的好去处。沟下首又一作为南北通途、出进村庄下地干活,祖先留下的滚水桥。在雨季发大水时,形成一个壮观的大瀑布。是孩子们雨后戏水的好地方。桥下就干旱年份也一一眼不干的泉水,而冬天是温的,也是人们洗刷和孩子们戏水捞小鱼虾的地方。沟底蜿蜒东去,二三百米即是裴仙羽当年的亮兵台。六三年乔官人民公社领导指挥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二零零零年又扩大重建。
  过滚水桥沿羊肠小道北去,不远即是北埠。北埠全是麻岗,人们把风化的麻岗堆成零星的可种土地,种些耐旱的高粱、地瓜等,收入微薄。其它全是麻岗,偶有几丛荆棘。在五、六、七’十年代以地瓜为主粮时,到秋季漫山遍野全晒是片片洁白的地瓜干,特别多于年份,在此处晒又通风又干净,不易霉变。我村在解放前没什么大户,所大多都是山岭薄地,种其它庄稼收入甚微,雨水充沛年份地瓜收成还不错。雨水多收成好,北几县因涝收成差,来了些换豆子、换小麦、鱼虾等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最有意思的是拿布料皮袄来换地瓜干,那时天气冷,就冬天也搞农田基本建设,
  搞大寨田,搞水利。年龄稍大些的基本都有皮袄。家庭好些的有绵羊小羊的,差些的,山羊皮袄。
  我村大部分土地在东坡,自古经济作物为黄菸,特别六七八十年代,黄菸种植高峰期,地薄虽然产量低些但品质好,每亩收入千元以上。那时村镇底子薄,提留较重,村民也只马马虎虎的过。再远些东沟东边叫大路东,大路传说是南几省买下运盐的大路。自古运盐只马车牲口驮。东沟传说是乔官街油坊拉油碾碾子压了一道小沟,多年雨水冲刷而成。应了那句多年大道走成河。
  村西不远即是外村土地,只有西南角少量称下洼,地虽好不耐涝,就种高粱等耐涝庄稼,早些年雨水多,据说雨水多的年份地里浮稍鱼一两寸长。割高粱穗拉着簸箩(柳编筛面容器)现有化肥改良种植模式,雨水也少了,成为我村粮仓。
  在人民公社时期,人们基本能自给,与广大社员共同努力分不开。出现了不少一心为公好干部好社员,像第一代支部书记邢兰芳,大队长刘忠诚,民兵连长,邢德义、、张万军、秦兰芳、刘树泉等第一代好社员,刘裕治,刘西山、刘挺秀、邢克信、邢克旺,秦兰香等。女将高时,刘麻、小闺女,玄英兰等。二代、末代,邢克德、邢克成、邢玉祥,秦兰秀、高连洪、高俊德,张日顺、张日德、刘永义、刘树起、高俊杰、张增明、等。女将王道兰、邢桂芳、邢美兰、邢美英、高桂美、刘树芳、刘桂敏、张桂芳等。是他们这几代无私无畏将社会推进一大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这属于方山山脉,在方山东南,由于西北冷空气来时由方山阻挡,升入高空遇冷有形成冰雹的可能,所不几年就下一次冰雹。据老人们说‘在四十年代(1942年)下了一次冰雹,庄稼颗粒不收,不怕见年就怕年见,第二年秋雨多高粱还没岀穗就烂在包里,就在晚秋出的杈打了几粒粮食。那时就丰年也添些糠菜才得以吃饱。这次全村基本都到外地逃荒讨饭。度过了那几年。解放后我记得也下了几次,只是下的时间短,地瓜打断又长出杈,产量低些,没造成大灾害。八十年代有了防雹炮,没再下过。
  我记得儿时雨水多,门前有一条小沟流水不断直到结冰时。我们小孩在戏水玩耍,大人们可忙了,七十年代前我村基本全是土坯茅草房,只有几家比较有身份人家,总共十几间青砖房。院墙全是土墙。一条条拐弯抹角的小胡同,一条所谓的西大街,也只推一小车秫秸两边划墙。雨季、山洪冲出满街的大小石头。墙倒屋漏,下不了地,家家户户垛墙的垛墙。修屋顶的修屋顶。
  七十年代,新村规划,基本换成石头房基砖房。墙基本全换石头砌成。结束了墙倒屋漏年代。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新一代领导带领下,村里涌现出许多致富能手,像养殖能手,秦学宽、刘秀言、刘兴言等,小型企业家于付增、刘洪言、张军等。各方面人才,秦文军、高永生、高磊、刘树宾、邢德强、刘军言、邢玉亮……一大批。他们是新时代的主宰者,把时代的列车推向新的里程,村里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今户户大瓦房,砖挂水泥大院墙。铺设柏油大街道,景树花卉列两旁,街道净又亮,轿车排成行,邻里皆和谐,镇文明村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乔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