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15 08:51
鄌郚总编

林卫成:安丘建县考

  安丘建县考
  文/林卫成
  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就包括郡县制,作为秦代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一级统治机构,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等基层单位。实际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西汉沿袭秦郡县制格局,但是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同时设十三部州。秦袭旧制,安丘应当在秦朝建国初就置安丘县。汉袭秦制,复之,改属北海郡。然汉初新置安丘侯国,属琅琊郡,安丘侯国在县东南十里。
  安丘之名始自少康时期,《安丘之名由来考》已作详细考证,然建县时间一直争议颇多。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县。二是汉景帝二年置北海郡时,设安丘县。三是始皇二十七年置安丘县。
  第一: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县,即公元前148年。秉承此说者云: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安丘县,为北海郡二十六县之一。然,《汉书》原文载:景帝中二年置北海郡,属青州,领县二十六。其中列安丘县。但是不知谁强加出一个元字,由中二年变为中元二年。同时认为中元二年设北海郡,同时设安丘县。而且目前几乎所有资料都引用此说。尽管上世纪有诸多史学爱好者多次提出反对意见,无论出书,还是发文,然似乎此说深入安丘人之骨髓,一直错误地引用至今。近几年,很多人问及设县时间,指出百度条上安丘在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置县,误。
  少康中兴,安丘国立。一直存在至商末,时间跨越一千五百年左右。到西周时,安丘国不再有记载。虽无记载,但地域存在。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周夷狄都"目下:根牟都安丘,今密州安丘。此指牟族东来,建立根牟国,都安丘城。城对牟山。由此知,牟族来,国名更换,安丘山也改为牟娄山,即牟山。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安丘县,古根牟国城,汉为安丘县,属北海郡。清代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牟国"条下:根牟国即密之安丘,隋之牟山县。尹钧科研究员谓:今安丘境原为根牟国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骆承烈云:今安丘西南,古牟族国地,有牟山,亦名牟娄山。王献唐《山东古国考》载:牟山、牟乡……古根牟国地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魏嵩指出:《太平寰宇记》以安丘为‘古根牟国城’,或根牟本来在安丘,为牟族的一支,后移居今莒县界。综合以上史料知,至商末时,居在山东西部牟族东侵,安丘之少昊后裔方国被牟族灭。在此地建立根牟国。于是把安丘建立时的安丘山,改为牟山。这一时期,安丘国都城为根牟国都城。根牟国迁居今莒境,但旧址在,或是原安丘国民仍在,或许地名仍在亦未可知。此为秦统一天下设立安丘县埋下伏笔。
  第二:汉景帝二年设北海郡时置县,即公元前155年。《中国历代地理志书》载:"景帝二年(前155)分胶西国设北海郡。"安作璋《山东通史·秦汉卷·北海郡》载:景帝二年(前155),‘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即以其地置为北海郡。此后,北海郡又并入部分侯国和一些削减的县。郡治营陵……领县安丘、淳于……"后以其地置为北海郡,其中提到"领安丘县".刘卬胶西国,立于公元前164年,下设六县,无安丘县。而淳于县在安丘东北,处今黄旗堡杞城村处,无争议。故《安丘史话》云:此处所指是安丘被"并入"和"领",表述为安丘县存在最晚应当在设北海郡之前。但是北海郡设立之前何时设立安丘县,无史书记载。故定论汉景帝二年置北海郡时设安丘县,误。《山东通史》载:汉北海郡"安丘,县治今安丘西南……""琅邪郡安丘,国治今安丘县东南,侯国。"《读史方舆纪要》"安丘故城"条:"汉安丘有二县,一属北海,即此安丘也;一属琅琊,在今县东南,高祖八年(前199)封功臣张说为侯。成帝时封高密顷王子尝为安丘侯。后汉建武五年,张步降,亦封为安丘侯,寻省琅琊之安丘,而北海安丘如故。"《汉书新注》载:"安丘故城在今山东安丘县西南……琅邪郡安丘故城在今山东安丘东南约十余里,张说国,高帝封;高密顷王子常国,成帝封".并加按语云:汉代有两个安丘,在今安丘东南者属徐州琅邪郡,在西南者属青州北海郡。此中"张说国,高帝封"指高祖八年,封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三千。至东汉张步时,安丘侯国一直存在。由此可知,汉设北海郡时间即为设汉安丘县时间,误。
  第三:始皇二十七年置县,即公元前220年。明万历《安丘县志》载《历代地理沿革表》中记如下之条:秦始皇二十七年,分天下为郡县,以青州为齐郡、琅琊郡,则安丘得名或从此始欤!马文炜氏所修之志前人有所涉。安丘人黄祯是第一位涉事者。其在早期《安丘县志》草本中已对安丘建制有所考据。惜天妒英年。黄氏殁,刘希孟接过立意接修,然未行笔却外出为官。此时恰马文炜谢任归籍,与其子马应龙、马从龙担起重任。其间,韩必显、辛应乾亦告老在乡,与当时任安丘县令熊元共同组成修志班子,创修明万历《安丘县志》,入四库全书,体例十分严谨。马氏修成《安丘县志》后,对安丘之名始自何时提出合理推论,但是此推论秦初始有安丘之名,今观亦误。清末,《山东通志》四大编纂之一、邑人马步元再次对安丘何时建县提出进一步推论。其在《安丘乡土志》中指出:安丘县,秦始皇二十七年置,属于琅琊郡。其复加按语: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二十七年置琅琊郡,安丘之名,盖始于此。早无名文,然当初郡县多袭秦旧,而高祖八年已封张说为安丘侯,则县始于秦可推矣!秦既置安丘县后,汉属北海郡,治牟乡城。又于牟山南别置安丘县,属琅琊郡。王汝涛等学者点注《续山东考古录》条下云:安丘,秦置。汉因之。安丘1984年10月由时修志委员会所着《史志资料》中有《安丘建置沿革》一文,并附有建置没革表,在此表中名称栏内载:安丘县,属琅琊郡,建县时间定为"秦始皇二十七年置".安丘当时修志委员会前辈提出此论,得知接受《安丘乡土志》之论断。当代史家唐敏等编着的《山东古地名辞典》再次指出:安丘县,秦始皇二十七年置。西汉时再置安丘县。故以上史家先贤皆认同:前汉同时有两个安丘,一为侯国。秦置安丘县前,因为此地当时在夏商周时期就遗留安丘国。不过在马步元所着史志中有一处错误必须指出,安丘之"安丘"名,很早时期就出现,非秦置安丘时出现。王献堂着《山东古国考》云:此地前时为牟族之防邑。安丘国在安丘山后,安丘山改名牟娄山。牟娄山即牟山,初名安丘山。《列仙传》载安丘山为天下34座着名道家仙山之一。牟山水库历史上曾两次枯竭,城址均可见。安丘故城南北里半,东西二里半,一个很小之古城。此地即为安丘方国故地,亦是安丘县治之地,安丘在此一直存在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安丘县移治印台北昌安县(北齐,省安丘县入昌安县,迁居渠丘亭北),改称辅唐县。至时,安丘境东合昌安、淳于,南兼姑幕、平昌,西并郚城,北揽成乡故地,形成今之规模。至2003年,县治再迁居汶河北,今址。
  综合前记,一说秦置县,一说汉置县。秦置县因无实际史书记载是推定结论,汉置县在北海郡设立前就存在,未知何年立县。然而事物本源只有一个。此假定一个事实:安丘国灭,根牟国立,都安丘故城,城对牟山。根牟国迁移莒地后,安丘国故址仍存,国民尚在。秦统一天下,秦袭旧制,分郡县时在故址设安丘县,属琅琊郡。汉袭秦制,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封张说为安丘懿侯,别置侯国在安丘东南。若秦无安丘之县,而周初安丘国除,焉有安丘侯国在汉初。且秦亡至封张说为安丘侯,只过去三年。所立安丘侯国在安丘东南,属琅琊郡。而秦置安丘县一直居牟山北安丘故城,至北海郡设立时,与淳于县一同划归北海郡。故史书记载,汉有两个安丘,一属北海郡,县治西南;一属琅琊郡,国治东南。如此假设推定,史书中所有记载将无抵牾。故《安丘史话》推定:秦治天下后,可谓百废待兴,在原有方国基础上复置县治顺理成章。
  笔者认为,史同今然。如安丘撤县设市及迁治,后史简称肯定记为:安丘1994年建安丘市(县级),2003年又迁至汶河之阳,遂出现南北两城区。称安丘南城区、北城区。若再过数十百年,安丘县治再以时之行政需求,复又作调整,或再移作他处,时县治又作调整。历史需随时而记。
  (所谓一个地方重视置县时间,无非是寻找此地文明久远程度。世人认同此地越久远文明越古老,而安丘此地较为特殊,四千多年前安丘方国存在,中间虽然数次变迁,然脉络一直续至当下,文明不够久远否?学识仍浅,证据穷寡,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请看下篇:自夏至唐安丘故城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