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21 10:15
鄌郚总编

官庄的名片/都本贵

  官庄的名片/都本贵
  一个地方,小到一个村镇,大到一个国家,总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拿得出叫得硬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种东西称作这个地方的名片。譬如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试问,除了我们中国,哪个国家还有?没有,都没有。可以说,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城,就可以作为我们中国的名片。
  那么,官庄的名片该是什么呢?我从官庄回来后,久久地思忖着。
  细考官庄,自古至今,可谓人才辈出,出类拨萃者良多。
  我曾置身泰山之巅,仰望着官庄籍的文化名人王讷在泰山顶上的刻石"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心中为作者书法的遒劲、胸襟的开阔、境界的高远而仰慕不已。
  我曾经手捧一本《安丘文史资料》,拜读着曾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的官庄籍抗战老兵、医界名流别志南先生的诗文,为其热血澎湃的报国之心和精湛的医术而赞叹不已。
  我也曾在茶余饭后或道听途说中,得知官庄籍的海军航空兵司令员王绪恭将军以身报国、为国戍守海疆的非凡经历和大将风范。
  近几年,我曾因撰写《雹泉漫笔》一书,来到官庄镇的管公一带,采访了解,并立身管宁墓前,目睹了近两千年间被人们堆筑得高高大大的管宁墓,追思三国名士管幼安先生的善行懿德,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悟出"诗书千古益,美德万年传"的道理,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手中的笔把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
  近日,我又随着"山东作家进官庄"一行,再次走进官庄,再度伫立在三国高士管宁墓前,感悟官庄镇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感悟幼安先生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深深地被幼安先生至善至美的人格所陶醉了。
  我觉着,一提到官庄一带的传统文化,一提到官庄的文化名人,就绕不开管宁这个人物。是啊,三国时期的高士管宁,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便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教化了当代、影响了后世,一直至今,可以说,管宁是一座山,一座巍然屹立在人们心中的道德的高山。
  说到管宁,就不能不讲一讲管宁其人,不能不摆一摆他那几件被人们传颂千年而不衰的熠熠闪光的事儿:
  管宁,姓管名宁,字幼安,东汉末年北海朱虚人,生于158年,卒于241年,享年84岁。当时管宁的家乡即现在的官庄镇管公社区,位于朱虚国之东境。据《三国志》介绍说:"管宁,齐相管仲之后也。昔田氏有齐而管氏去之,或适鲁,或适楚。汉兴,有管少卿为燕令,始家朱虚,世有名节,九世而生宁。"据史书记载,管宁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不慕名利。跟同县的邴原、平原的华歆结交为朋友,时人誉他们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人因何这样称谓,时隔近两千年,咱们不得而知,然据我揣度,华歆才情外显,管宁藏而不露,各人气质所致。
  了解了管宁的身世之后,我们再翻弄翻弄他那几件颇受人们称道的事儿:
  ——锄园得金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园中锄菜,从地里耪出一块金,管宁就像没看到一般,连理都没理,继续挥锄如故。等到华歆赶了上来,发现了管宁身后的金子,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儿,捡起地上的金子端详,当他想到管宁肯定也发现了,他既然不捡,我为什么捡呢?遂把金子扔在地上,继续锄地。
  如果说,管宁和华歆对一块金子的两种态度,还不足以让管宁跟华歆断交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件事便不得不让管宁跟华歆绝交了。
  ——割席断义一天,管宁和华歆两个人共同坐在一片席子上读书,忽听得外面吹吹打打,人声喧哗,原来是有达官贵人从门前经过。管宁动也没动,照常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见达官贵人乘坐着装饰华丽的车子,回去告诉管宁,言语间不免有羡慕之色。管宁站起身,取刀将席子一分为二,说:"你和我志向不同,不能成为朋友,咱们分开坐吧。"
  这就是管宁跟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从中不难看出两人品行的高下。后华歆依附权相曹操,做出许多助纣为虐的事,留下了千古骂名,在这件事上已初露端倪。
  管宁最受人们敬重的是,他以自己点点滴滴的善行义举,教育和影响着人们,使他周围的一方人都人心向善,去恶从善。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值天下大乱,管宁遂离乡背井,前去投奔当时在辽东执政的公孙度,在一山沟内结庐定居,许多避难者纷纷前来依附,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大屯子。人们同吃一眼井,井少人多,经常为了你先来我后到之类的琐事而吵吵闹闹,相持不下。管宁知道后,怕长此下去影响团结,便购买了许多水桶、瓦罐之类的汲水用具,汲满水,分值井旁供人挑水。起初人们都感到很奇怪,后来知道是管宁所为,便纷纷自责,不再争斗。
  有一次,邻居家的一头牛闯入管宁的田里,毁坏了管宁的不少庄稼,管宁发现后不但没有发火,对牛施暴,反而还善待它,他把牛从地里牵出来,拴在树下的荫凉处,供给食料,然后再告诉牛的主人,牛的主人见管宁不但没有暴打自己的牛,反而还给自己喂养得好好的,心中非常惭愧,于是对牛严加管理,再也没有放纵自己的牛到别人的田里去毁坏庄稼。
  据史书介绍说,管宁在辽东待了三十七年,讲授诗书,教村人习俎豆,明礼让,民皆化其德,度亦安其贤。而管宁在辽东的三十多年间,深受人们的尊重,行者让路,耕者让畔,礼让移于海表。管宁回乡之后,当地的人为了表示对管宁的纪念,把管宁居住的屯子,定名为"管宁屯".
  其实管宁的高尚之处,远不止在他赴辽东之前的洁身自好、慎其交友和赴辽东之后的传播文化、教化民众上,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如一的坚持操守,不慕荣华富贵上。他虽然凭借魏文帝的征诏告辞还乡,但回到故里后却没有应征入朝,出任北魏政权的官职。从223年回乡,到241年辞世,管宁回到故乡又经历了十八年。在这十八年间,北魏政权频频颁诏,征聘管宁,管宁却抱德怀贞,拒不应命,屡屡上疏辞征,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坚守贞操,视荣华富贵如粪土的高尚气节。
  管宁去世以后,管宁的家乡,即现在的管公一带的人们为了彰显管宁的潜光幽德,把附近毗连的几个村庄都称为管公,只是根据建村早晚、村子大小、居民姓氏和所处位置等情况,而分别定名为老管公、小管公、闫家管公、河南管公和河北管公等。更有甚者,管公一带的士人商贾在生意场上,也不忘亮出当地的名片——挥金故里,把这四个闪烁着道德光辉的大字印制在装粮的布袋上或装钱的褡裢上,让人老远就知道这是三国高士管宁家乡的人,不用说,其品德一定差不了。可以说,聪明的管公人在千百年间,早就把管宁作为地方上的名片了。
  写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朋友一定会跟作者的看法相一致:自古至今,官庄一带名人辈出,但真正能作为官庄名片的则非管宁莫属。
  这次随团走进官庄,我欣喜地看到,官庄镇党委政府也正在把管宁作为官庄的名片亮了出来,先是整修了管宁墓地,并为管宁立了碑,现在正计划投资150万元,兴建管宁文化园,包括修入园牌坊、建管宁祠、建管宁典故回廊等仿古建筑,并配套建设小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可以预见,到那时,飞速发展的官庄镇必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规模种植与科技养殖相结合,走在了时代的前头。而管宁文化园的建成,必将让管宁成为官庄镇的一张光彩夺目的名片,使官庄镇名声大振,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既表对三国高士管宁的仰慕之情,又可沿着安丘的百里天路,了解今日挥金故里的振兴与发展,看沿途两侧的万亩桃海,秀美梯田。
  我这样想着,眼前幻化出一片壮美的景色:在一望无际的花海里,隐隐约约的显露出几幢古式建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游走在管宁文化园里,接受着三国高士管宁对其心灵的洗礼,然后,他们手握着管宁亮闪闪的名片,融入了一片花的海洋。
  写于2019年6月18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