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09:53
昌乐 刘文安

胸中丘壑 笔底云霞 记《昌乐游记》作者马进

  胸中丘壑 笔底云霞
  --记《昌乐游记》作者马进
  本报记者 王伟
  人物档案:马进,男,1939年生,青岛市人。中共党员,山东教育学院政治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县委秘书、中学党支部书记、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县政府研究室主任等职,2000年退休。曾在全国、省、市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作品百余万字。2002年出版散文集《流年碎影》。2004年参与《昌乐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工作,出版丛书之一《昌乐游记》。现为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当代文学院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浩然研究会理事、《风筝都文学》特聘专业作家。
  中等的个头,灰白的头发,戴一副金边眼镜,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第一眼就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这就是马进老师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
  马进不是昌乐本地人,却把大半生的时光和精力都留在了昌乐,对昌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奉献了全部的心血。
  马进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出版了两部散文集--《流年碎影》、《昌乐游记》,并被众多的读者所熟知、所喜爱、所欢迎。
  (一)
  1958年8月,马进从山东省教育干校毕业分配到昌乐二中任教,从此与昌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历任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公社党委和县委秘书、中学党支部书记、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县政府研究室主任等职。2000年,马进从县政府研究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休。
  退休以后,马进突地觉得自己成了时间的富有者。于是,他常常清晨起来,沿着县城西河岸,漫无边际地走在潮湿的泥土地上,静听万籁交响,漫看云卷云舒;也常常蜗居于斗室,回想起逝去的岁月那些旧时的记忆。尤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那些尘封的记忆悠悠地不肯消散,常在心底涌动,沉思中浮现,让他魂牵梦萦,于是,他抑制不住地将所思所感所悟,试探着用散文的笔触抒发出来。
  他说,人生进入老年,仅是生命另一阶段的开始。不断地开始,让生命之源不间歇地流淌,最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真正的人生。人生的高度是自己定的,广度也是自己设计的。
  生命之质量,需要锻铸。这是马进历经风风雨雨几十年后得出的人生经验。
  马老的人生坐标是,“高标处事,低调做人,淡泊明志,诚信笃实”。熟悉他的人都说他“为人重真诚,为文重真情”。
  马老最崇尚一句话:“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其中,对于“忠臣”二字他是这样解释的:“忠臣,即对事业的忠诚,不管做什么,都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纵览马老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事业上的“大忠臣”。几十年来,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出了名的“老黄牛”,人品广为众人所称赞,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马老做过10年的教育工作,其中,有6年的时间直接教书育人,他的学生,遍布各个部门、行业……,有的学生直接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单位任职。
  马老从事了23年的文字工作,做公社秘书10年,在县委4年,县人大机关4年,县政府5年。他写过公文、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典型报告……零零总总有上千篇!业余时间创作发表的各类文章也达上百篇。马进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因而这文秘工作做得长久,直到从县政府研究室主任的位子上退居二线。他有一块“纪念碑”,嵌在他右手中指靠近食指的一侧,那是一枚黄豆粒大小的硬实的茧子,是笔杆子的杰作。
  从事文秘工作之余,马老一直膜拜着文学。热爱文学、酷爱读书是他多年来业余生活的唯一爱好。工作之余,他读书练字,交往文友,并试着写点公文以外的东西,不断地发表在一些报刊上。退居二线后,他对文学的“恋情”由“暗恋”转向全身心的“拥抱”,策划、组织和参与文学活动,成了他最大的享受。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谦恭待人,从不张扬;不图名利,不计报酬,是马老信奉的人生信条。谦逊、淡泊、朴实、真诚,是马老一贯的为人之风。
  (二)
  马进是昌乐文化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之一,是弘扬昌乐文化的热心人。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承载。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生命力,它所产生出来的力量,甚至更为深远,更为持久。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强大兴盛的文化,绝不能算是真正的强国。所以,强国必须强文化。对于一个县来说,强县,更需要强文化。基于这种认识,马进在弘扬昌乐文化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地奉献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
  马进是文史资料的编撰者。他积极参与昌乐政协文史工作,近几年,凡是涉及昌乐的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他差不多都参与了。《昌乐同乡录》、《昌乐政协志》、《浩然与昌乐》、《昌乐一中七十年》……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文献中都留下了马进参与的印迹。
  马进是新老县志的参与者。《昌乐县志》、《天南地北昌乐人》等书的编写,马老都付出了诸多的时间和心血。
  马进是县文化事业的热心弘扬者。县文化局主办的刊物《宝石城文艺》,从创刊到每一期出版,马进除了是作者外,还是热心的顾问,帮助编辑、组稿,不遗余力。
  马进还是浩然研究会主要成员,长期担任浩然研究会理事。着名作家浩然,曾在1960年春天,以下放劳动锻炼干部的身份,在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担任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八个月时间,却与昌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虽然岁月流逝,但浩然与昌乐的情意却愈加深厚,他一直把昌乐视为自己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与昌乐的乡亲和文友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马进是浩然与昌乐17年后重新联系的搭桥人,两人的交情是非常深的。个中原因,除了马进对浩然的崇敬,和浩然的平易与真诚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性情上的相投。昌乐文化界的一些同志,曾先后10次组织进京看望浩然,马进每次必去。
  接受采访时,马老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主要忙于《昌乐一中七十年》一书的编撰工作。他说,昌乐一中1938年建校,明年正值该校七十周年校庆。昌乐一中历经七十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本《昌乐一中七十年》的出版非常具有意义。马进担任《昌乐一中七十年》文史编辑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今年,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这上面,有一段时间甚至都累病了。
  说起马进,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流年碎影》。许多人认识马进、熟悉马进,喜欢上马进的文章,与这部作品有很大的关系。《流年碎影》中那一篇篇感情真挚的美文,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马进的文笔,严谨,严密,不煽情,不张扬,写景状物,清纯自然,惟妙惟肖。他写自己离乡40余载、时常牵肠挂肚《回望故乡》,写那棵被全村人当作“祖宗树”叩拜、却不幸在解放前夜被国民党军队砍杀的《白果树》,写宛若躺着的一条鱼、被孩子们当作乐园的《鲤鱼湾》,还有《家前那片海》、《屋后那座山》……笔下融入了浓浓的乡情,笔端氤氲着几分灵性、几分仙气。他写了亲人、老师、同学几组人物,都带着真挚动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清晰、真切的印象。写历经苦难自尽而去的父亲,字字血泪;写勤苦耐劳的二哥、聪明能干的三哥,满纸辛酸……写得最好的是几位少女,如初嫚、二姐祥嫚、同桌的她、兰子以及粪叉早年的姑姑,许多细节都极为精彩、感人,给读者留下了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这是作者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体现,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全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原山东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邱勋先生读了《流年碎影》后,连呼有三个“没想到”--“没有想到他(指马进)的文学梦如此执着、痴迷而又璀璨,没有想到他的文学功底如此深厚和扎实,没有想到他文学素材的矿藏如此丰厚。”“他捧出的是一颗滚烫的、真诚的、透明的心。他把几十年来日日夜夜萦徊于心、挥之不去的亲情、友情、追索、哲思、人生感悟和人生无奈,全都坦坦荡荡、无遮无拦地捧给了读者……”
  (三)
  对于《昌乐游记》一书的创作,听马老细细道来,其创作过程中可谓充满了艰辛和甘苦。
  2003年,昌乐县委宣传部决定出版一套介绍昌乐历史文化的丛书。马进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编撰工作,并接到了写昌乐山水名胜的任务。留给的时间很短,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马进仅仅用了8个多月时间,2004年4月便交出了一份堪称书中有画、画中有情的优秀“答卷”。听到记者对该书的称赞,马老笑道:“当时接到任务后,也有过短暂的犹豫--时间紧、任务重,能不能写好?后来决定,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作品出版后,自己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
  为了《昌乐游记》的写作,马进查阅了大量的史书资料。《二十四史》、《史记》这些大部头,他全都浏览了一遍,并一一作了笔记,草稿攒了厚厚的一沓。马进还费了很大精力,查阅了多个版本的《昌乐县志》,有清代嘉庆版、民国版及建国后的版本,前前后后翻阅了不下十数遍。
  马进深知,游记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为此必须掌握大量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于是,在确定了所写的题目后,他迈开双脚,到25处大的景点一一实地考察,然后逐一写成文章。这不仅是一个脑力活,更是一个体力活,但马老奇迹般地迅速完成了,让人钦佩不已。其中,为了完成《方山游记》,他两上方山;为了写好《孤山走笔》,他两次登上孤山;三次爬上车罗顶,写了《三上车罗顶》。游览民族文化村时,正赶上风雪交加,于是写成《风雪民族文化村》。
  探访雨落山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性。马老说,出行那天,天气不算太好,车刚行到红河镇,大雨哗哗地落了下来,没有停下的迹象。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难道无功而返?马老与同行的几个人一合计,干脆来个雨中登山吧!雨落山,雨落山,赶上下雨,不正好能见识到真正的雨落山嘛!于是,《冒雨雨落山》一文“出炉”。
  为了写好《寻访古剧县遗址》一文,马进三次骑车去城关街道代家庄村考察剧县城遗址,结果不小心掉入数丈深的坡崖下,险些出事,想起来他还心有余悸。
  将《昌乐游记》中的几十篇文章一一赏来,马老以朴实的语言、深切的情感、巧妙的叙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谁又知道,他经历了多少次的波折与艰险,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
  《昌乐游记》中的作品,文字优美,感情充沛,记述自然,笔调清新,那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一石一泉,都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深深地沉醉其中。不少读者按照马老走过的路线前去旅游,有的还模仿着写了游后感悟。一位读者曾对马老说:“以前没觉得昌乐有什么可以游玩的好地方,可是读了您的书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昌乐也有这么美丽的风景呵!”马老的一支生花妙笔,唤起了广大读者对昌乐山水名胜、历史传说的热爱,可谓功莫大焉!
  2006年底,《昌乐游记》中的《白浪河源头小记》一文被《风筝都》刊物的文学编辑发现,认为这篇文章很有价值,专门印了40份呈给有关领导阅读,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并专门安排组织了一次“白浪河徒步考察”活动。《潍坊晚报》的责任编辑马道远,读到《白浪河源头小记》一文后,也是大加赞赏,并立即联系马老,建议他创作一批与白浪河有关的文章,并专门在晚报副刊上开设“爱我潍坊”栏目予以发表。在编辑的提议下,马老相继写了《源头见闻》、《孝感天人说王裒》、《齐国古都营丘》、《营丘太公祠》几篇文章,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连续四期刊登,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对于弘扬齐文化,提高市民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品如冰雪,胸藏丘壑;腹有诗书,笔底云霞。”马老的心里,必定还有更多的锦绣文章、更美的人生故事没有向读者道出。我们期待并相信,马老将写出更多烛照历史和引起读者心灵震颤的新作。
  后记:马进作品之一的《昌乐游记》,是一部有关昌乐名山秀水、奇观胜迹的散文体游记,文字优美,笔法细腻,视角独特。作者在实地旅游勘察的感性基础上,给自然景观以历史的阐释和文化的关照,通过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关爱人生的博大情怀,折射出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不尽胜境和无限风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马进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