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06 16:36
鄌郚总编

骁勇善战的刘昶

    骁勇善战的刘昶
    相传宋末元初,无休止的战乱、连年瘟疫、灾荒不断,使得桂河两岸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有一魏氏族人,逃难落荒于此,垦荒种地,营造家园。这儿,原本有条小河,源自孤山北坡,自南朝北,穿流而过,蜿蜒迤逦北去。也许,魏氏先人确信,有河有水的地方,才能安居乐业。自此,在这儿立庄定居,繁衍生息开来,取名魏家庄。村名自此沿用至今。1916年,刘昶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刘昶,别号旭初,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叔父抚养长大成人。少时聪明好学,性情刚烈,胆识过人,敢于向封建礼教和恶势力挑战。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益都师范毕业后,在本县西店小学任教。在校期间,由于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团体,印发传单,反对独裁,利用暑假期间到青岛等地作共产主义进步思想的宣传。
    抗战爆发后不久,1938年1月9日(农历一九三七年腊月初八),日寇侵入昌乐县朱刘店(抗战时是朱刘镇人民政府驻地),占据了朱留店火车站。从此,朱刘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周边的村庄自然遭了秧,百姓终日饱受日寇的奴役和蹂躏。火车站西五里,有村名大桥,“孤峰倒影大桥西,翠抹岚光望不迷。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诗题。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烟含待鸟栖。二圣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孤峰夕照”一诗就是描述这里的美景。可惜好景不长在,1938年6月24日(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寇在此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桥惨案”,强杀民工十五人,焚毁民居七十五间,村落顿成废墟。“大桥惨案”发生后,刘昶等一些有志之士不忍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挺身而出,自发组织起来,拿起简陋的兵器,伙同本村三名平民壮士杀死了驻朱留店火车站的高桥和佐佐木两名日军。秋后,鬼子为了报复,残忍地杀害了魏家庄村民刘金敏,白色恐怖又笼罩着整个第二区朱刘镇,人民被日寇搅得惶惶不可终日,冒着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大家听到刘金敏被杀的消息后,义愤填膺,跟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此在第二区掀起了抗日的高潮。
    1939年初,刘昶,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怎容得下日寇残忍的暴行,只身一人南下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七分校当时是国民党军事集团中最大的军事院校之一。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为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据王建军、白金刚先生编著的《黄埔七分校记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师生名录》不完全统计,第十六期昌乐籍学生有48名,刘昶是第三大队第七队学员中的一名。黄埔军校七分校毕业后,他来到北平,在傅作义部骑兵团当了一名排长,因作战勇敢,骁勇善战,27岁晋升为少校营长。经过几年战斗风雨的洗礼,刘昶已经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如钢的抗日战士。为表示奋勇杀敌、精忠报国道的豪情壮志,他毅然改名为刘旭初,寓意为:挥剑杀敌报国,革命斗志如日初生。一次,在绥远和日军作战时,因子弹打光,他手持马刀,奋勇向前,无畏牺牲,一马当先,向着日军冲杀过去,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他却在这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抬下战场,伤愈后长期担任后勤处处长。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他被转到华北军政大学担任迫击炮教官,在一次处理迫击炮故障时失去左臂。1969年转业到中国西南地质学院担任重要职务。转瞬过了十五年,解放后的祖国日新月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此后,他一直奋战在地质一线,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84年这位饱经沧桑、骁勇善战的老人,与世溘然长辞,终年68岁。值此,乡村文化振兴,红色记忆传承时期,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深的怀念,还有勇往直前、不懈追求的革命精神。(文/徐一波。资料提供/刘建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人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