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10 10:20
鄌郚总编

房可壮轶事

  房可壮轶事
  天资聪慧得赵秉忠赏识
  房可壮(1578-1653),字阳初,号海客,青州府益都人,明按察使房如式之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由中书舍人历御史、左副都御史,入清后官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卒后赠少保,谥"安恪".有《偕园诗草》《侍御疏稿》等着作传世。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是青州杰出的历史名人。房可壮在青州颇具影响,所以其遗闻轶事亦多。
  -
  会试中从容应对 赵秉忠慧眼识文
  房可壮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其父为他延名师教之。18岁入府学读书,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习做文章。那时科举专以八股文形式考试,所以,凡学子必须习做时文,时文也称制义,即八股文。可壮埋头攻读也习做时文。
  转眼6年,房可壮以优异的学习成绩,顺利地通过了府试、省院试,随即乡试中举。明朝制度,科举考试三年一次,头年秋季在各省进行举人考试,称作秋闱;到第二年春天,举人赴京进行会试和殿试,称作春闱。甲辰年春,可壮在家人的协助下,准备进京,科场一搏。
  会试如期举行。房可壮泰然自若,因他学业扎实,博闻强记,底气十足,连考三天,从容应付,文章、书写都既快又好。会试结束后,可壮榜上有名,尔后接着参加殿试。明制,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凡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有内阁大学士主持的殿试。殿试有策问等题,考试结束后,根据优劣排出等级名次,不汰员,经皇帝亲阅殿试卷以后,张放黄榜公布。本科进士名单,房可壮名列三甲。
  房可壮参加的礼部会试,是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这次会试,青州人赵秉忠是分房小考官。当时传有"赵秉忠慧眼识乡文"之事,见于曹贞儒《云门辑旧》一书。书中作了如下记载:"琪老一生心地玲珑聪慧,今举其场中辨文四端,眼力之高,诚为人所弗及。琪老为万历状元,历下科辛丑,再一科甲辰。此时琪老居馆中已六载矣,此会试之期,自宜充分房小考官。"赵秉忠在巡房过程中,发现有山东同乡王家植、王象春、沈朝烨的考卷,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的安排。"又过一房见一卷,琪老曰:‘此似我山东文,更似我青州文,此人非他,必里中房阳初也。’房海客原号阳初,其必荐之。初取在二百名外,琪老又往之,曰:‘我已料是房卷,今中太后了,其提之。’乃提在百名外,琪老又嫌其远,提在五十名内。开榜,而果房也。"
  《云门辑旧》中还提到:"琪老万历大魁后,丁忧里居,名郡读书之人多以其鼎元而往就学焉。"外县的有王象春等,本县的有冯士衡、曹贞儒等。当时房可壮在府学读书,也常找赵秉忠研讨时文,将文章让赵过目。赵秉忠记忆力特强,所以,在考场中能看出房可壮等熟人的笔迹和文章特点。房可壮也有可能沾了老乡的光,中了进士。
  -
  《夜补书功》一文 记录房可壮聪慧体壮
  明末清初,青州有一位文人叫曹贞孺。他的文集名《云门辑旧》,是研究青州明末社会人情的重要着作。集中所载内容,多是曹贞孺亲身见闻的名人轶事。其中一篇《夜补书功》,是记房可壮青年时期的事,很有参考价值。全文如下:
  乡绅甲科房海客者,自幼号阳初。少年未始不豪饮,未始不命技,未始不赴席请客,未始不吊丧送葬,里中之俗事无一推辞,似总不读书者。然,昼日之功不辍,每到夜间,无不补完,不少欠缺,或通宵不寝,或半夜方休。其于人,吉凶之事未尝丝毫有失而于自己功夫亦未尝丝毫有失。一则形体壮丽可以受其勤苦,一则资性聪明可以多所记忆,大都只于时艺之大理路、大词采即一概收之而不必拣择,取舍于其间,故其骨肉皆觉炫烂而功名易就也。盖青州之真才甚少,在房海客为近雄浑而王愚谷为近峭励,而皆以少年而于功名如取如携也。乃房之肯受劳,贯艰辛,犹比为甚云。
  房又云:"人至记文六、七百犹不济事,必至成千,到满腹皆文,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矣。"其教人亦不许人搜索脉理,求取调法,但不妨八寸三分,帽儿人人可戴。为是此,房之独得也。
  曹贞孺,清顺治朝岁贡生,生平不详。贞孺出身名门,其父曹璜是明末青州的名人。曹璜住在城北马氏庄,兄弟四人,除二弟(同父异母)无功名外,他和三弟曹琏、四弟曹珖都是进士(其中曹珖官至工部尚书)。一门三进士,荣耀异常。他比房可壮岁数小一点,论辈份小一辈,对房可壮的情况非常了解,《夜补书功》一文写得十分真切。此文对后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扬州任上闲来画竹 书画名家为其题诗
  明朝天启元年(1621),房可壮带着一仆人、二公差,水陆兼行,奔赴扬州,至行台衙门住宿、办公。这次,他的身份是钦差南直隶巡按御史,驻扬州行署,任务是巡察两淮盐务兼督理地方,可谓重任在身。此间,他深入调查,向朝廷上疏,指陈利弊,推荐人才,整顿盐业,使淮扬地方的盐务、政务、商务、军饷筹备都开创了新局面。
  明例,巡按御史在外地任上,不须携带家眷。任务的繁重,生活的枯燥,闲暇之时未免寂寞,房可壮利用空闲时间,拾起了画竹的老技艺。青年时期,他曾在自家的花园种竹并赏竹、画竹,从仕在京任内阁中书时也经常习画,画竹成了可壮的爱好并有了很深的造诣。
  天启二年春的一天,理罢公事,房可壮与扬州知府杨嘉祚闲聊。嘉祚忽问:"房大人可认识董其昌先生?"可壮说:"闻其名已久,但不识其面。"嘉祚说:"董先生正好北行进京,路过扬州,客船停泊东门外渡头,大人如想见他,这倒是一个好机会呢。"可壮甚喜,遂作了准备,傍晚,由杨知府陪同,换了便服,前往拜会董其昌。
  董其昌早已接到杨嘉祚的报信,上岸迎候,未见车马仪仗,房可壮与嘉祚已至董面前。双方见过礼,握手言欢,相携步入船上客舱。房、董二人,亦主亦宾,由知府杨嘉祚招呼仆人,备了酒菜,三个人船上小酌。他们以酒为媒,互相了解,增加感情。
  谈到画竹,董其昌道:"不知海客公见习哪家?"可壮含笑答道:"在下既无师承,也无成法,早年对景图鸦,偶观乡先辈冯青方先生画竹,特景仰之,平素事务缠身,无暇多练,近日方又拾起,聊写数帧,还望先生赐教呢。"说罢,将携来的画竹作品付与董其昌。其昌展卷看罢,拈须赞道:"海客公之竹画颇有功力和新意,此竹为江南之竹,疏朗潇洒,却似夏永画法呢。"可壮乘兴请董其昌题句,其昌即刻题诗一首。诗曰:"一派湖州画里诗,娟娟疏莜两三枝,朝来邗水帆前雨,正是龙孙长箨时。"邗水,即邗江,是扬州的一条重要河流,董之停舟处即邗水口岸。董其昌题画诗思维快捷,表达确切,诗境幽妙,书法精到。他是时代的骄子,文人的精英,声名显赫,影响巨大。他为可壮题的这首诗,题目为《广陵舟次题房侍御画竹》,后收录于清康熙《御批历代题画诗》,现流传于世。
  董其昌的这首题画诗,为房可壮画竹作品增加了品位。二人在扬州相晤、友情题赠,也成为流传世间的一段佳话。
  -
  上疏痛斥奸宦反遭诬陷
  -
  房可壮担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连上三疏,参魏党丑行,结果反遭魏党诬陷,称房可壮受熊廷弼贿银,将房可壮抓入大牢。房可壮在狱中连受酷刑,抱定必死决心。在诏狱十余日后,大臣向皇上求情,房可壮才得以出狱。
  -
  上疏揭露魏忠贤丑行 遭诬陷被抓九死一生
  明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作乱后宫,魔爪插向朝堂,为非作歹,祸国殃民。天启四年,大臣杨涟忍无可忍,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状。其他大臣也纷纷上疏痛斥魏忠贤。房可壮(时为浙江道监察御史)连上三疏,参魏及其爪牙,疏中言辞激烈,揭露了魏忠贤一伙的丑行及罪状。一击不中,鼠窜立至。魏党以皇帝为靠山,大臣们参魏不成反而遭到魏忠贤一伙的迫害。
  辽东经略熊廷弼是位难得的帅才,因不附魏阉,被冤杀并传首九边。魏党借题发挥,以受熊廷弼之贿为名,将杨涟、左光斗等6人下诏狱毒害而死。魏忠贤指示其爪牙,同时诬陷房可壮受熊廷弼贿银。因为罪名是着意硬加,无须辨白,把房可壮直接抓起来,投入诏狱。诏狱即皇帝诏令拘押犯人的监狱,连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都无权过问,进去者九死一生。
  明初,太祖朱元璋最痛恨贪污受贿。一般罪行,刑不上大夫,但对贪贿大案则处以极刑,甚至扒皮剥心。所以魏党把熊廷弼指定为贪污军饷,定房可壮等为接受贿赂。
  在诏狱,房可壮受到了严刑拷掠。这时的诏狱掌握在魏党手中。掌狱许显纯(魏忠贤的干儿子)令狱卒行刑,企图给可壮一个下马威然后再慢慢收拾。狱卒先用板杖轮番打,八十大板之后又换老虎凳,房可壮被折磨得气息奄奄,刑后拖入死囚牢。
  房可壮在狱中一连数天,棍、拶、敲、夹,受尽酷刑,但他紧咬牙关,据理反抗。可壮知道,魏忠贤是不会放过他的,反正是死,绝不屈招,只是死不瞑目。另外,先行入狱的杨涟等人,违心地承认了受贿,结果被魏忠贤紧逼,严刑考掠,日日追"赃",均倾家荡产也无法抵偿,落得悔恨交加,皮肉受苦,最后难脱一死。房可壮抱定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决心,顽强抗争。
  -
  有大臣择机求情 房可壮得以出狱
  房可壮的母亲左太夫人、妻子黄氏、长兄房可久、二兄房可大,因之前可壮上疏弹劾魏忠贤,已料知其凶多吉少,曾捎信叫他多加注意,以免被害。当京中好友送来急信,说可壮被逮,生死未卜,房可久便偕可壮之子房凯、房徽慌忙进京,想见房可壮一面再作计议。不料,魏党早已布署,囚犯家属一律不许入见。可久等急得在诏狱大门盘旋,每天焦虑不安。熬了半个多月,忽一日,狱卒向门外喊话:"房可壮家属进门领人。"这竟如晴日惊雷,房可久定定神,带着俩侄子入门内寻人。结果一看,可壮衣衫褴褛,血肉模糊,迷眼半睁,躺在一块破板上,显然是刚从狱中抬出。司狱叫可久签了字,说犯人已被释放,这是皇上的恩旨。可久忙送上银子数两谢过。房凯、房徽背着父亲,找地方安置养伤。在朋友们的帮助和家人的照料下,可壮转危为安,伤体有所好转。数日后,房可久雇车与二侄护可壮回到了益都老家。
  房可壮在诏狱十余日,所经历的简直不堪回想。然而,自己如何得以出狱,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方知内情。
  有诗叹诏狱:"当时国事日纷纷,太阿柄倒归阉寺。天子高居问尚公,公卿标榜排清议。长乐宫前传片纸,金吾夜半飞缇骑……但闻阴风萧萧寒鸦啼。"诏狱既然如同鬼门关,可壮忽然得以释放,事情似乎很偶然,其中有什么内情呢?在明末文秉的《先拨志始》中透露了可壮能出狱的原因,文中说:因天启帝偶怒忠贤,房可壮得以释放。然而,又是什么原因使天启帝偶怒忠贤的呢?文秉文中没提,而明人的一首《天启宫词》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其词曰:"秋风拂面猎场开,匹马横飞去复来。玉腕控弦亲射杀,山呼未毕厂公回。"词后还有注文解释。原来,魏忠贤得势以后,作威作福,忘乎所以。一日,魏忠贤陪熹宗猎场习射,他骑马驰奔于帝前竟不停,熹宗恶其无礼,以箭射之,其马中额立倒,群下山呼万岁,忠贤怏怏称病先归。为此事,熹宗偶怒魏忠贤。这时,房可壮正在诏狱受刑,有大臣借此机会为他上疏陈说冤情,房可壮才得以恩准出狱。
  -
  疾恶如仇惩治讨钱无赖
  房可壮性烈,对好吃懒做的人决不姑息。一无赖上门讨要钱财,撒泼耍赖,以为能得逞,谁知房可壮令家人拿木杖教训了他一顿,替乡民出了口气。
  -
  族兄筑台祭母 建起房家台子
  崇祯九年(1636),房可壮之母去世,葬于青州城南,可壮庐于墓旁守孝。
  有一天,家人禀报,说一外地客人来见,自称姓房。可壮一见,又惊又喜,来者并非外人,乃是族兄房楠。可壮忙命人备茶置酒,与房楠畅叙别情。
  房可壮与房楠之间是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前因后果呢?
  明初,有房子忠者,自冀州府枣强县迁山东益都落户,生子房荣。荣生五子,次子叫房福源。福源生得身强力壮,在青州左卫当兵。唐赛儿据青州城南的卸石棚山寨扯旗造反,进攻府城,一度攻进城中。房福源在南门把守,城破被缚,押至赛儿军帐。赛儿欲劝其投降,为己所用,结果房福源宁死不降。唐赛儿恼怒,命兵士将福源碎尸并命逮其家人。福源之妻偕子外逃,其余皆藏匿。母子逃到河北地界。他们先居东明县,后移居京郊。房福源之孙从军入锦衣卫,官至金吾将军,后世遂为军籍。数世后,房楠考取了进士,累官至按察使,成为官宦世家,仍居北京。
  房楠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工部;房可壮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中书舍人。二人同朝日久,叙谈间才互相了解。房可壮乃山东益都房氏大三支,是第八世;房楠虽居京城,祖籍为益都,是房氏大二支,也是第八世,房楠岁数稍长。二人为同族兄弟,又同朝为官,意外相逢,倍感亲切,从此建立了联系。他们一开始官场较顺,至天启间都被魏忠贤陷害,自顾不及,之后各归故里。崇祯初,二人均被重新起用,接着,房可壮以忤皇旨被放南京。后来,房楠又被罢官,他们天各一方,音信虽有,再未晤面。
  现在,他二人久别相聚,往事如烟,感慨唏嘘。房可壮邀房楠回青州定居。房楠说:"吾也有此意,认祖归宗嘛。这次主要冲伯母丧事而来,虽然丧事已过,我却要祭奠于墓前,以尽晚辈之礼。另外,兄无礼物可献,我看伯母墓址得宜,又有钱牧斋先生撰的墓表,甚隆盛也。然在东侧筑一平台,四周植柏,于风水更宜,于坟墓更肃穆,这筑台之资包在愚兄,算对伯母的一点孝心。"过了些日,果然土台兀起,周围砌石,成了大墓的附属建筑。
  后来,人们管此台叫房家台子,附近的小村叫成了南房家庄子。
  -
  夥巷传闻各让三尺 冯房两家并不相邻
  青州城中有一条夥巷街,位于繁华地带,居民密集,以前权贵之家亦多。关于夥巷之名的由来,有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清初,青州的房可壮和冯溥都是朝廷大臣,他们的宅院毗邻。一次,因修建院墙,两家为地基发生了争执,闹到官府。知府、知县惧怕两家主人的势力,无人敢管。于是,双方家人都写信告知各自的主人,询问解决的办法。冯溥接到信后,当即修书寄回家,家人拆信一看,信的内容是一首诗,诗曰:"千里捎信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冯府家人领悟了主人的意思,便让出了三尺地方,垒起了院墙。房府见状,也让出了三尺,形成了六尺宽的街巷。矛盾化解,成为美谈。街名"夥巷",沿用至今。
  传说并非史实,史实是:一,房可壮的住宅在今玲珑南路西侧(原武装部处)冯府在卫街北侧,两家根本不相邻;二,冯溥比房可壮小31岁,可壮于顺治九年为左都御史(二品大员)时,冯溥才任七品京官。冯溥夫人房氏是可壮的侄孙女,两家是姻亲关系,并未产生过矛盾;三,此传说在全国各地有多处类似者。如明代名士杨慎,在京任翰林院编修时,老家曾为墙界起纠纷,家人来信向他请示如何处理,杨慎便在回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代林瀚也有一首诗:"何事纷争一堵墙……"清初,大学士傅以渐、大学士张英都用过同一首诗,他们到底出于什么情况,不得而知。
  -
  无赖装疯讨要钱财 阁老严惩毫不手软
  清初的一个夏天,房阁老正在书斋看书,忽有家人来报,说一个疯汉在门口闹事,非要20两银子不可。阁老说:"一个疯汉怎么还知道要银子呢?"家人说:"这人不是真疯,而是个有名的无赖。他找到门上,我们以为是要饭的,给他些干粮,他不要,说要纹银20两才走。我们不给他,他就装疯卖傻,还骂老爷不仗义。"房阁老听后,冷笑一声道:"对这种人还讲仗义,把他乱棍打走,让他清醒清醒头脑。"几个家人应声而出,各拿木杖,把无赖子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了。
  原来,这无赖子也是富家子弟,只因父母双亡,家庭衰落,不愿意靠劳动过日子,走上了歪门邪道。他觉着要饭吃很合适,可以不劳而食。大家起初可怜他,有善心人还给他点好吃的,或者给他点小钱。可是这人不知好歹,胃口越来越大,不但好逸恶劳,还学会了耍赖皮,乡亲们多避之。
  有一天,无赖脑袋里来了灵气,心想,一般人家都要遍了,也没大油水,还不如到冯府去,多要点钱花花。他来到冯府,横眉竖目,向冯府门人要钱。一开始门人好言劝他离开,并给了他二两银子,哪知无赖还嫌给得少,越吵越起劲,惊动了冯阁老。阁老问明了情由,笑着对家人说:"唉!这人是缺钱了,给他20两银子打发他走吧。"就这样,无赖子在冯府白得了20两银子。
  无赖得意忘形,认为敲诈这一招还真行,就又到房府,故伎重演。不料,他这次得到的却是一顿棍棒。
  -
  闯入衡府索人惹祸上身
  房可壮正直、无畏。崇祯九年,房可壮以母丧家居,对衡王的暴行看在眼里,义愤填膺。一日,他欲追拿劫人财物的恶少,怒闯衡王府,与衡王闹僵。衡王伺机报复,诬以罪名,将其捉拿。
  效仿父亲师父 坚决不立牌坊
  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全国建立牌坊之风盛行。根据当时的规定,凡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或贡举入监(国子监,也称太学)读书的,可由地方官府审核后,按规定领取数量不等的牌坊银。那时,岁贡以上即可建坊。建坊,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方的一种荣耀。当时,青州城是府所在地,文化相当繁荣,人才辈出,坊表纷纭。牌坊丛立的现象,象征着这个地方的繁荣,但也浪费了大量财力、人力,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房可壮于万历三十二年中了进士,他也如数领到了牌坊银。探家时,他把银子交给父亲房如式安排。他知道,青州有的人中了进士后立即建坊,有的则到一定地位再建坊,唯独父亲房如式、老师钟羽正等少数几位没建坊,房如式看透了世情,认为建坊仅是一时的虚荣。他把银子收起后对可壮说:"我看,你不必建牌坊。中了进士,步入仕途,这是刚刚起步。如果一生没有政绩,日后,牌坊怎好面对?重要的是做人,树立人格胜于建立牌坊!"可壮点头称是。其牌坊银留作了族中雇塾师教子弟的费用。
  房可壮干了九年中书舍人,职位是七品京官。万历四十二年擢用为监察御史,后又为淮扬巡按御史。巡按是钦差,"代天子巡视天下",大权在握,地方上的道员、知府、州县官都在其监督之下。这期间,其父房如式已去世,可壮回家祭祖。里中文友贾知兴对可壮道:"海客先生今荣升巡按御史,何不在城中立一牌坊以光宗耀祖呢?"可壮微笑道:"先大人官至三品(房如式官至按察使),终不立坊。吾至今仍七品官耳,即使再升亦无需立矣!"房可壮列举了建牌坊的许多弊病。他说:"今建坊之风仍盛,更有攀比之势,实乃劳民伤财之举。岂不闻吾师钟龙渊先生《牌坊说》乎?今建坊者虽曰自建,亦有官派民工,民受摊派工役,实扰民也。一人殊荣,百姓含怨。更有甚者,建坊之外,官第起矣。有司暗受馈赠,额外差役,岂非加派?吾祖上是农民,当以民为本,吾不能为一己之荣,累及平民,牌坊还是不建为好。"贾知兴点头叹道:"公言极是,科第坊也好、恩荣坊也好,为个人所立,不建者明智,自建者无可非议,扰民者是为害也!"
  -
  钟铣携画登门求教 房可壮题诗悼恩师
  明崇祯十年,一代名贤钟羽正去世了,青州官民震动,以各种形式为他追悼。房可壮应其家人所请,为钟羽正作了行状。
  一天,钟羽正之侄钟铣携画一幅来见房可壮。可壮正在偕园读书。二人重新坐定之后,钟铣说:"此画乃伯父生前所作,伯父翰墨留存者极少,小侄幸存此帧,尚未装裱。此画上没有落款,似未竟之习作,是我帮助整理伯父遗物时捡取,请世叔过目并给补题跋。"可壮长兄房可久是钟羽正的妹丈,因此钟铣称可壮为世叔。可壮很喜欢这位年轻人,欣然应允了他的请求。
  画面轻轻展开。但见画的主体是一松一楸,前后并立,苍干一曲一直,冠盖一浓一淡,疏密相间,交映成趣。背景是丘垅水陂,淡墨挥出,上方画苍鹰三只,凶恶地盘旋着,一只小雀在松楸密枝间避而静观,别有意境。画是一小条幅,画工细致,用笔猷劲。不失为一幅杰作。
  睹物思人。面对钟羽正的遗作,房可壮思绪波涌,往事历历如现目前。想到自己弱冠之年受其教益,从政之后得其指点,被魏忠贤迫害之际得到慰藉,更是刻骨铭心。先生学问渊博,行踪洒脱,直节高风,正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茹哀披纸存子图,黑风吹散冷白庐。慈鸟自栖松楸稳,一任平岗鹰乱呼。"房可壮在钟羽正遗画上题了这首七绝诗。写罢,他对钟铣说:"此画可题名为《松楸避想图》。先生在朝,一身正气而屡遭攻讦,权奸当道,群魔乱舞,后来先生隐居山林,此画以景抒情,恰是内心的写照。"钟铣说:"世叔与先伯父真可谓忘年之交,此画配诗更可谓珠联璧合,小侄当珍藏之以为传家之宝。"随后,他便兴高采烈地携画而归。
  现在,此画已佚,题画诗载入《偕园诗草》得以流传。这是钟羽正善画的见证,是二人心迹相通的见证。
  -
  追拿恶少怒闯衡府 得罪衡王被抓入狱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夏,青州城中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了,监察御史房可壮被衡王府的卫士抓起来了。一是皇明宗室衡王,一是掌有重权的朝廷命官,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何在,结果如何呢?清代益都人冯钤在其《蕉砚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衡藩在青郡,大为民害,即窝盗一端,亦已甚矣。房安恪公,才高志广,不避权贵。尝有盗,直诣衡府索之,遂与相恶。时公以御史家居,王以他事讦之,遂被逮。公素奉佛甚虔,将行,梦佛语之曰:"迟迟其行。"公信之,缘复缓数日,未至芦沟桥而京师陷,乃免。
  明朝,在青州的明宗室藩王即衡王,共六世七王,历时150多年。前几代衡王如衡恭王、衡庄王尚有"乐善好施""大雅不群"之风,后世衡王越来越差,腐败昏愦,骄横不法。衡宪王则更甚,有一次,他为了炫耀势力,竟动用无数财力,以牛皮搭桥,越城墙而过,侍卫成群、笙管嗷嗷,簇拥而下,如天神下界,尽兴回府。老百姓看在眼里,骂在心里。这时青州有一批流氓恶少,成了衡王的走狗与打手,为非作歹,害得地方不宁。这些流氓依仗衡王势力,肆无忌惮,一旦作恶之后,闹大了便躲进王府,地方上也奈何不得。
  崇祯九年,房可壮以母丧家居,对衡王的暴行看在眼里,义愤填膺。一天,他亲眼看到一恶少在光天化日下劫人财物,作案后躲进衡王府。房可壮撞进衡府为被害者索人,结果衡王包庇罪犯,拒不交人。为此可壮与衡王闹僵。衡王对可壮怀恨在心,寻机报复,向皇上奏本告讦,诬以罪名,将可壮逮入狱,随后押解进京治罪。这时期,清兵屡犯京师,明廷岌岌可危。房可壮在被押往北京的路上,正遇上军事混乱,公差逃散,乘机走脱。这时,衡王处在自身难保之际,此事不了了之。
  房可壮忤衡王故事是冯钤的笔记文。冯钤是清初大学士冯溥的玄孙,生活在道光时期,他对明末清初之事了解甚多,其记述有一定的真实性。另外,衡王的贪鄙、暴戾、不法之状,在清代文人着作中多有记述。
  -
  会推引风波遭牵连入狱
  崇祯十五年,崇祯帝命吏部主持会推,再增补阁臣数人,结果引发了一场风波,导致一批大臣被伤害,房可壮也未能幸免。
  -
  会推风波殃及无辜 房可壮再次入狱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一职,设内阁学士为文学侍从。到了明中期,内阁大学士地位越来越重,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大学士有首辅和次辅之分,一般设三、四位。崇祯朝,由于崇祯帝刚愎暴戾,猜忌大臣,充用奸佞,所以,阁臣更换频繁,正直的干不住,奸邪的也无好下场。
  崇祯十五年,当时已有周延儒为首辅,次辅是陈演,崇祯帝命吏部主持会推,再增补阁臣数人。其实,这时崇祯心中已有三个意中之人。吏部将会推的13个候选人名贡上,让皇上选用。13人已经很有挑选的余地了,况且,皇上看中的蒋德璟等三人也在内。可是,崇祯帝又命再推。没料到,这次会推又引出了一场风波。
  朝廷会推,作为重大事项,由大小九卿堂官、河南道掌道御史和吏科都给事中参与。被提名者经群议通过,由皇帝指定。皇上的旨意决定着每个被推者的命运,有资格的大臣都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内阁。
  第二次推举,被推者是左副都御史房可壮、工部侍郎宋玫和大理寺卿张三谟。崇祯帝一看名单已是不悦,对三人勉强进行召对。宋玫在召对时夸夸其谈九边形势,说的边境战况和内地矛盾情形很糟。崇祯越听越烦,立即打断宋玫的讲说,召责吏部尚书李日宣,说日宣"徇私滥举".日宣回话,大致言道,像房可壮资格老,正直持重;宋玫年轻有才华,虽召对忤旨,但所陈之情不差。未等日宣说完,崇祯暴跳如雷,愤愤地说:"尔等屡背朕旨,尚不知罪,岂容再立朝堂。"喝令侍卫,将李日宣及河南道御史张煊、吏部郎中章正辰,并房可壮、宋玫、张三谟褫去衣冠,打入监牢。事后几日,圣旨下:主持会推者李日宣等三人戎边;被推者房可壮等三人削籍为民。这样,房可壮等横祸突来,随着皇帝的好恶,蒙冤被贬。最后,崇祯还是点用了蒋德璟等三人入阁,会推徒于形式,无端节外生枝,自己导演了一场混乱,伤害了一批大臣。
  问题出在阁臣陈演身上,是奸相暗箭伤人。
  原来,陈演其人"既庸且刻恶",因善于逢迎,扶摇直上,爬上了第一副相的宝座,成为权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陈演的一个亲戚廖惟一刚提为试御史,必须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用,合格则转为正式的监察御史,不合格则继续"试"或改放别职。陈演为了培植亲信,急于将廖转为正式御史。这事为都察院所辖管,他便利用权势,找主管都察院人员升降的副都御史房可壮,嘱房可壮为其亲戚大开方便之门。房可壮没有照顾宰相大人的情面。他说:"作为宪臣,更应循章办事,试御史转正须经衙门众议再定。"陈演碰了个钉子,心中衔恨。他转而又找河南道掌道御史张煊,同样遭到了拒绝。
  有一天,崇祯帝游幸西苑,陈演伴驾随游。当谈及会推之事,陈演乘机说:"此次会推全是房可壮、张煊把持,恐其有结党营私之嫌。"崇祯帝最忌大臣结党,陈演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触动他的神经。果然,崇祯立即脸色阴沉,怒火中烧,这才出现了斥责李日宣等一幕。李日宣一向敬重房可壮,在所推十六人之中,论德才、论资历,可壮可谓首屈,日宣等提名是公正的。李日宣敢于直陈,触犯了天颜,崇祯气不打一处来,所以对他的处理结果更狠。
  在这次会推之际,还有一幕恶作剧,同时涉及到房可壮。
  崇祯帝执政期间,明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正义之臣回天无力,更有奸邪兴风作浪。会推临近,舆论纷纷,有企望入阁而无望者,便造了"二十四气"传单,贴在朝堂门边,故意制造混乱。这"二十四气"是指24位朝士,其中也有已在野的几位。每人名前加上一气,另有绰号,如尸气、杀气、秽气某某。被诬污的人中如倪元璐、瞿式耜、孙晋等,多数是正直的朝臣并且多与东林党有关。给房可壮污加的绰号是"海上暴客"和"臭气".另外,益都人房之骐也被列入其中。这纯是小人所为,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当时却是轰动朝野的事件。
  -
  隐居九仙山 避动乱局势
  受会推风波影响,房可壮入狱,随后被罢官放归。
  这时期清军逼近京城,大明王朝似厦将倾。房可壮在青州老家,无官一身轻,但形势不容他轻松,因他毕竟做过明家的朝廷大臣,根据目前形势,如何应对,自己必须有所决择。
  一天,房可壮来到准提庵,住持沏茶相待。谈及时事,住持言道:"尊公应当隐避一下。目前,清兵势重而猛烈,李闯王又以倒海之势攻城占地,不管哪一方来,对公均不利,顺则不甘,抗则无力,以公之威望怕难脱干系呢。"可壮点头称是,叹息道:"国家到如此地步,实无良策了。袁崇焕足以抵御外虏,却被斫刑,而今朝中谁能用兵?更何况内外交讧,怕是江山难保了!还请大师指点迷津。"住持推荐他去青州府诸城东南的九仙山,称山上有个侔云寺,其住持是他的老友。房可壮听取了住持的建议,离开准提庵,回了偕园,与家人商定,计划出行。
  九仙山在诸城东南部(今属五莲)。相传:"汉明帝时,有九老人饮酒万寿峰下,一日同化去"而成仙,因而得名九仙山。此山群峰峭削,奇石突兀,云雾迷漫,得水之胜,林木华滋。其东南面临海,山间冬暖夏凉,古建筑有着名的侔云寺和孙膑书院,深藏山中。邱玉常、邱石常兄弟的居所也建于山麓。
  房可壮与诸城邱志充是乡举同年,交谊深厚。邱志充于天启间被魏忠贤陷害入狱,直至崇祯五年被处死。其长子邱玉常、次子石常曾向房可壮哭诉经过。房可壮先是被魏忠贤迫害,崇祯元年又被贬南京,当知道邱志充之死,十分痛心。他对邱氏兄弟进行安慰和鼓励,两家关系亲密,时有书信往来。
  房可壮来到了九仙山,辟地为园,与一仆一童准备久居。他在此或看书,或漫步,或垂钓。邱玉常、邱石常兄弟常与之伴游。
  一日,邱玉常来邀房可壮,说道:"小侄荒园中,有一水亭,今聊备薄酒,请年伯过舍一叙,侄辈奉陪。"房可壮到了邱氏园,举目一望,一派山光水色,园中松竹如迎故人,亭中已布几席,山肴野蔌,家酿新醅列陈。邱石常、丁耀亢、李澄中等诸名士同陪房可壮,他们开怀畅饮,至有醉意。饭茶之后,邱玉常持纨扇数把,白素洒金扇面,请房可壮题记留念。各才子年轻潇洒,有的歌舞,有的做诗,热闹了一夕。
  归后,房可壮兴犹未尽,令书僮磨墨展纸,又赋诗一首,诗名《感怀》。诗曰:"四十年科第,自应识者稀。深情托旧好,微尚寡新知,睡余清笔牍,客去掩紫扉。但得身无恙,吾甘老布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