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19 14:58
鄌郚总编

冶源古迹探源

  冶源古迹探源
  张铭璇
  冶源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但受不良文风影响,导致许多古迹的解释脱离实际;为了避免以讹传讹,误导读者,贻害后人,特将冶源古迹逐一探源,剖析甄辨,以期去伪存真,省得误人子弟。
  冶源·铸剑池
  临朐冶源乃指"冶水之源"也,其确切所指为老龙湾最西端的铸剑池。池水从西山石隙而出,清澈湛碧,汇聚为池,从雪化桥下东流进入老龙湾。据传说,铸剑池是春秋时期吴越间铸剑名家欧冶子在此冶铁铸剑,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金工匠只是掌握了冶炼青铜技术,并不没有掌握冶铁技艺,所以欧冶子铸剑若是在此的话,也只能是冶铸青铜剑。但铸剑池上边的冶官祠却证明不是铸剑,而是铸造的戈戟。《周礼·考工记》曾将"攻金之工"分"筑氏"、"冶氏"、"凫氏"、"?(lì)氏"、"段氏"、"桃氏"六种。其中"冶氏"专制戈、戟等兵器,不管铸剑;而专管造剑者是"桃氏".冶源有冶官祠,证明此地的攻金之工属"冶氏",其产品自然是戈、戟等兵器。欧冶子擅铸剑,其工种属桃氏。如果欧冶子在此督造宝剑,其官职应称"桃监"或"桃官",而不能称"冶监"或"冶官",所以说冶官祠绝不是祭祀欧冶子。根据《周书》之解释:"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可见其分工之细,用人之多,业精之专。言外之意,不足八千人则未必设置冶监官吏。
  冶源既然有冶监祠,证实当时冶铸规模巨大,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冶源或许就是齐国的兵器制造工场——冶水两岸,千人运铜,百人送炭,工棚相连;冶水周围,冶炉环列;风箱两端,各有数人彼推此拉,动作一致;风助火猛,烈焰青腾;冶铸匠人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淬火雾汽与滚滚炉烟弥漫上空,风箱之声与锻打锤声交融一处;冶水岸边,数百人临河蘸水,磨锋砥刃;树荫之下,数百人锯木髹饰,配制把柄;冶监僚属率领巧匠工头来回巡视,严格督工;即使是庖丁厨人专事炊餐也忙得不可开交,按时开饭,钟鸣鼎食,俨如军旅……此则"冶源"之盛况。由此可见,临朐冶源的铸剑池是齐国兵器制造之地,与铸剑名家欧冶子毫无关系。
  铸剑池南侧磐石上镌刻明代雪蓑道人所书"铸剑池"三字,落款曰:"为海浮山人索,雪蓑渔者并题".有人说"海浮山人"指冯惟敏,这"铸剑池"题字是冯惟敏求雪蓑写的。作为雪蓑道人来说,是明代知名度极高的名士,若是经章丘进士李开先介绍而来,冯惟敏自当盛情接待,诗词唱和自然顺理成章;然而冯惟敏的作品中为什么没有一阙与雪蓑的唱和之作?更没有书赠于雪蓑的诗文?由此推断:冯惟敏是否与雪蓑见过面?民国《临朐续志》卷十七在"铸剑池刻石"篇用了250多字,却只字未提与冯惟敏有关。
  另有一说是海浮山庙道士自称"海浮山人",他曾央求雪蓑道长题字,并由苗氏族长托人镌刻而成。
  老龙湾·白龙行宫
  铸剑池东侧是老龙湾,二者相隔雪化桥。老龙湾原名叫薰冶湖,其源泉首先是铸剑池水进入,其次是南岸的善息泉、濯马潭等大泉注入。由于此泉水温18度,每逢三九寒冬时节,这里雾气蒸腾,所以《临朐八景诗》才有"冶源烟霭三冬暖"的句子。
  薰冶湖为什么改名叫老龙湾?因为薰冶湖西南角有白龙行宫,内祀龙王神像,旁配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神像。这座白龙行宫始建于元朝后期,据传,白龙凡名钟玉秀,为钟世泰之子,其母姓张,乃临朐城北五里庄人氏,元末张氏归宁驻六月,七八岁的钟玉秀随母住在北五里庄。时值天旱,禾苗槁枯,钟玉秀用桑树根皮拧成细绳,拴在柳条上当成小鞭,探身趴在田间井口,念动咒语,则见井水泛滥,随其鞭梢挥动而涌出井口,灌溉田地。须臾,其外祖的耕地全部浇灌一遍。下午,其外祖见田中尽湿,莫名其妙,遂暗中监视,以探究竟。
  古历六月十三日,钟玉秀再次念咒施法,意欲调动井水浇地,孰料其外祖暗处监视,发现他趴在井口;生怕他发生危险,遂高声叫其乳名。玉秀受此冲吓,现出原形,投身入井。其外祖号哭着招集人员向井中打捞,惟得尺许白龙一条。众人惊异,其母痛之,遂求龙王庙道士超度白龙。须臾,一片白云飘来,龙腾而起,隐匿其中,向南飘去。后来人们发现禅堂崮南山洞中有白龙出没,故名:白龙洞。
  从此之后,每逢天旱求雨,临朐一带乡民则抬亮轿,执伞扇,鼓乐以随,去禅堂崮白龙洞迎请白龙神到县城一带,为其姥娘家门上降雨。经过冶源时,则让神龙到冶湖中休息,并设戏台,演雩舞,尔后继续上路前行。后来冶源乡民为乞神龙降雨,遂于冶水岸边修建"白龙行宫".熏冶湖遂又俗称:"龙湾".后因湾分大小,故名此为"老龙湾".
  这白龙行宫在1967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被拆毁。
  2001年在原址重建白龙行宫。
  陈荣碑竹
  清朝嘉庆年间,白龙行宫前面的影壁墙上镶嵌了一块石刻碑竹,上画筼筜三棵,幼竹两棵,竹笋两棵,寓意绿竹又生孙,其竹叶则分风、晴、雨、露姿态,布局均匀,描绘生动,栩栩如生,其作者是马庄岁贡陈向荣。可惜此画在"文革破四旧"时被"红卫兵"砸毁了题款,以致后人误认为是郑板桥作品。
  善息泉
  从白龙行宫向东三二十步,南山石涧喷涌一泉,名曰善息泉。有人判断是北魏太和年间郦道元在此休息,因郦道元字善长,故名"善息".其实这是牵强附会,临朐中医林绍志大夫曾从中医角度解释:古人叹气叫太息,此泉的特点是泉水之中夹杂气泡,宛如人之太息;善息者,长叹气息也。
  竹林·刘隐士庄
  通过善息泉继续向东,则是大片竹林,竹叶茂密,竹竿碧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即载:"桂笋寻波",可见公元486年此地即有竹子。由于冶泉四周,泉水旺盛,土沃水足,适宜翠竹生长,故尔冶源竹林异常茂盛。无论春夏秋冬,每逢黄昏,鸟鹊栖息其中;至若黎明,则百鸟争鸣其上。置身此地,但见北边的老龙湾碧水一片,南岸的竹林茂密青翠,好一片水竹江南风采!
  北宋时期,这里是寿光文人刘概隐居之处。刘概字孟节,范仲淹、文彦博知青州,皆优礼之,欲荐之朝,孟节恳辞不就,《山东通志》表其居曰:"刘隐士庄". 笔者曾有《雨后寻刘概故址》诗曰:"从来仙境雾茫茫,远胜贼朝黜陟狂。唯亲是举门阀重,专逼寒庶客首阳。"
  1976年此地绿竹盛开黄花,开花之后则花败竹死。
  清漪亭
  在老龙湾北岸有一栈桥伸入湖中,连接着水中八角檐厦的四柱凉亭。由于凉亭位处冶湖碧波之上,凭阑可见四面水清见底,涟漪片片,故名:清漪亭。此亭为明万历五年进士、礼部尚书冯琦建。起初,本为木板窗棂围隔四壁,南北有门,顶覆灰瓦,似是木柱瓦顶的木阁。
  清咸丰年间,因木窗腐朽,遂重新修缮,改题亭匾曰:"芳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清漪亭一度被毁。1972年重建,今之所见者即此也。
  元宝泉
  清漪亭北有一亭,四柱耸立,檐厦长挑,远望宛若翘檐斗篱,其中矗立一碑,上书三字"万宝泉",落款时间为"大清同治十年四月初二日立。"或曰:此泉为土着居民饮水之源,每逢节日,挑水者都要向泉中投掷一枚制钱。久之泉中多钱,故名"万宝泉".其实此说乃牵强附会。"万宝泉"者,本为"元宝泉"也。以其泉水汇入池,池形若元宝,故名。投钱之说,极为荒谬:钱非洁物,流通于市廛,人人触摸之;若投之入泉,岂不污染水源?故而断之,投钱之说,未为可信。
  江南亭
  江南亭位于老龙湾南岸,其东西皆竹林,南对濯马潭、竹节亭,三面围水,四时水碧竹青,其色其景,宛若江南秀色,故其名曰:"即江南亭".明崇祯年间,赵进美为其题匾"海浮钟秀".民国元年始称:江南亭。
  清光绪《临朐县志》云:冯惟敏"结庐熏冶水上,名其亭曰‘即江南’。"但冯惟敏所着《海浮山堂词稿》中仅有"苫两间草堂,盖几个竹房"之说,并无诗词庆贺砖瓦到顶的"即江南亭"落成。作为文人,尤其是象冯惟敏这种爱好作诗填词的文人,面对其喜欢的书斋落成,岂能不抒发情怀于笔端?甚至邀请文友聚会,搞一个诗词唱和汇编,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海浮山堂词稿》中却没有这样的文章,所以此亭究竟由谁所建?令人质疑。
  濯马潭
  老龙湾东南角竹节亭下的濯马潭,人传是齐宣王的正宫王后、无盐娘娘钟离春在此洗濯战马,故名濯马潭。但中原骑马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的学习"胡服骑射",此前汉人仅驭马车,并不会骑马,这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历史结论;而无盐娘娘所处的齐宣王时代,则是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2年,也就是说齐宣王将死的年份,赵武灵王才开始学习"胡服骑射",难道钟离春提前会骑马?这是违反史学界定论的错误结论。
  根据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有一匹妖马从红砂陷中奔出,至此被捉住,遂名其"捉马潭",但这仅是传说,不必当真。
  秦池亭
  老龙湾南岸、捉马潭西侧有一亭子,名曰:"秦池亭".说是秦始皇东巡时饮用本地名酒"千日醉",遂名之曰"秦池酒".其实"秦池"一词是吉兴田创造的,据临朐县政协文史委程士贵主任介绍:1992年临朐县酒厂领导来到县政协文史委,要求懂历史的文史委员给起个有历史内涵的白酒品牌名称。程主任介绍他们去冶源黄家宅找吉兴田,于是吉兴田便起出了"秦池"品牌,从此"临朐串香"便更名为"秦池特麯".1995年和1996年,秦池酒厂连续两次夺得中央电视台广告黄金时段"标王",使临朐秦池名满天下。
  作为商业行为,秦池品牌可以理解,但作为历史知识则需搞清弄懂,公元前219年的秦始皇东巡是从泰山直奔琅琊台,并没有经过临朐地界,因此本人撰写的电视脚本《秦池酒的来历》,把秦始皇的饮酒地点选在了沂山南边的临沂地界;否则,秦池来历便不能自圆其说。
  青蛙不鸣叫的传说
  老龙湾里的青蛙不鸣叫,冯姓人说是"冯国老(冯溥)来老龙湾小住,厌恶蛙鸣聒噪,在岸边说,我奏鸣圣上,斩尽杀绝您这些蛤蟆!"于是老龙湾里的蛤蟆吓得不敢鸣叫了。
  据科学实验证实:只有在水温25℃以上,青蛙才会发情求偶,以便产卵,其求偶方式便是鸣叫。而老龙湾水四季恒温18℃,蛙处其中难以产卵,所以既不能发情其间,又不能求偶其上,更不能鸣叫其中。
  鱼恩亭
  龙湾北岸新建鱼恩亭,说是冯惟敏买鱼放生,后来鱼变美女报恩守孝。可是在冯惟敏的诗词里为什么没有买鱼放生的即景作品?明代傅汝祚读书李召寺,美女降临。其子傅国作诗记之,并镌刻《兴教寺却美女诗碑》以传世,可证此事虽然怪异,但有些可信。而鱼恩亭之说,没有丝毫文字记载,纯粹是其后人望空穿凿,粉饰祖宗。
  另外,老龙湾龙王外借瓷器之说,也是没影没踪的胡诌八扯。
  浮山不墨千秋画,冶水无弦万古琴
  在老龙湾东头有一水坝,上写"冶水无弦万古琴",不明真相的游客猛一看,觉得这句子写的很好。其实,这是抄袭剽窃之作!
  清代名臣林则徐曾作诗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某个临朐人耍小聪明,抄袭词句,把"青山"改成"浮山";把"绿水"改成"冶水",便堂而皇之地写到老龙湾来欺世盗名!
  我每每至此,总是耻念其句,此乃临朐文人之耻辱也!
  七十二大名泉
  谈及冶源泉水,许多人瞎起哄,有人说是"山东七十二大名泉",有人说"全国七十二大名泉",甚至有人说是"天下七十二大名泉"!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缪缪相传。
  老龙湾管理所所长高杰在职时,我曾当面请教:"咱们说老龙湾是全国七十二大名泉,它的出处是在什么书籍上?"
  高杰所长当场说:"没有出处,完全是为了旅游造势。"
  我查阅历史典籍,发现只有元代于钦所着《齐乘》内有"泉城七十二大名泉"之说,但那是指泉城济南府,包括章丘(明水)在内共有七十二大名泉!那七十二大名泉与青州府的临朐冶源毫无关系!所以建议将"天下七十二大名泉"改为"齐国名泉薰冶湖,水碧竹青老龙湾!"
  总而言之,历史,贵在真实,切忌弄虚作假!学问,无穷无尽,必须谨慎对待。任何扎煞武涨的耍小聪明行为,都是贻笑大方的天下笑谈!自以为编造历史无人揭穿、抄袭他人无人看破的侥幸心理都是把自己固定到历史耻辱柱上的凝固剂!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介草民,诚实读书,谨慎治学,才是健全人品与文品的基础;否则,误人子弟、贻害后人,才是自己铸成罪恶的症结所在!
  2019年7月17日张铭璇记于石门坊工作室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临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