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30 06:12
鄌郚总编

红河东于家庄古泉

    潘耀成:古泉
    赋曰:
    汩汩一泓兮碧水蓝,
    颐养一隅兮年久远。
    神泉一脉兮通北海,
    甘冽一流兮美名传。
    红河镇域东七公里,红河北岸三百米,坐落一小村庄——东于家庄。
    村西边紧临村口处,有一古泉,后人称之“古龙泉”。泉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周围十里八村也小有名气。至于发源于何年代,己无从考证。
    据本村潘氏族谱记载,潘氏明初自河北枣强县迁来,辗转几度,定居此处。之前于氏土著已定居,据此推断,此泉至少源于明初,甚至成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尚未可否。
    于氏先此居住,故名于家庄。后者,无一户于姓。这里还有段离奇的故事。
    相传于姓立村,村西建有庙宇一座,气势宏伟,香火旺盛。庙内住一道人。村庄水丰土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神灵庇佑,生活安宁。
    不知何年,麦收打场晒粮时,天气晴朗,忽从西北方向飘来一片乌云,刹时狂风大雨,须臾即过,连续几天,让人心烦意乱,哀声叹气。正不知所措,这一日天晴朗,人们正准备晒麦打场,刚摊开麦垛,瞬间,一片乌云伺机而来,弹指间狂风大作,雨注倾盆。早些时候,正好庙里道人与一于姓者去泉里打水,忽见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两人正纳闷,待雨过后,又见红光自天际直奔泉边而来。这情景被道人看得清楚,原来是一条红泥鳅作怪。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无不知晓。
    此时,人们正在气头上,个个咬牙切齿,决心除妖捉怪。有人建议,何不找道人商量。不错,还是道人有办法。第二天,大家备好工具,只等妖怪出现。果然,中午时分,一道红光直冲云天。老道一声召唤,大家将苇箔迅速盖住泉口,上覆沙土,重复三层,只等妖怪返回。顷刻,雨过天晴,只见一道红光向泉边俯冲而下,“吱”一声惨叫,红泥鳅一头撞在滚烫的沙石上,一命乌乎。
    妖怪铲除,人们欢呼雀跃,如释重负。
    当晚,道人辗转无眠,后梦见一红衣仙人,向其倾诉:我乃龙王外甥,到此地庇佑一方,你村百姓好不知礼,不但初一十五不进供上香也罢,还时有顽童向我殿内注入无根之水,实乃欺神太甚,大有不把泥鳅当龙看之恨。
    道人将此事诉之他人,大家听了也有些愕然。不几日,道人精神恍惚,不思茶饭,月余,一命升天。之后,参入捉妖者,接连遭遇天灾人祸,联想捉妖之事,牵強附会,生活中遇到不顺心之事,总认为是神灵惩罚,以讹传讹,无不胆战心惊。以至纷纷躲灾避难,投亲靠友,远去他乡。
    几年后,于姓一族,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于氏踪无,泉水依旧。
    泉眼经后人整修,两米见方,深三米余,老青砖垒就,顶端四块大青石条砌口。泉水喷涌如注,水位于地面略低,满则从石条下砖缝隙溢出。积年累月,水流凿出一条沟壑入红河。清末,一潘姓人家,见此水长流不息,遂于泉南侧,因地制宜,建藕湾一方,亩余,种莲藕,水下养黑鱼。解放后收归村集体,村民每每到湾边水源下游洗衣,时有被黑魚咬破手指事情发生。
    此泉距学校三十米左右,小时候上自习课,趁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到泉边,折一枝藕杆,趴在泉沿边吸水,喝一口,清爽甘甜,凉爽涌彻周身。早晨泉口雾气氲氤,中午日光直射泉底,小鱼缓缓蠕动,一清二楚。两米深泉水如同只隔了一块玻璃。
    据老人讲,此泉水比以前小了许多。从前,每逢天降大雨,泉内冲进泥沙,造成污染,雨后第一件事,即淘洗泉子。当时没有抽水机械,只能人工操作,用铁桶挂在担杖上,一桶一桶向上拔。一组四个壮汉,轮流作业。泉眼比碗口还粗,水位下降至半米后,放入一个碌碡,堵住泉眼口,才能淘干。前些年村里在泉四周砌了围墙,安装了手摇水车,才避免了雨水污染。
    该泉水质极佳,口感甘冽。炊具久用不生水垢。用之煮绿豆饭,开锅即烂;用之沏茶,口味纯正;用之做豆腐出成率高。除本村人饮用外,外村人亦时常前来打水。
    我村老干部高样德经常讲,大集体时,我村包村干部刘某,喝了此水评价说,平原公社七十二个大队,哪个村的水我都喝过,唯有这泉水最好。调走后,每星期都会来,骑自行车带一塑料桶水饮用,持续数年,后离得远了才终止。
    前几年,居住泉边一村民,在自家离泉三十米,打了一眼深井,感觉口味与泉水无异,随即安装了净水器,全村多有饮用。去年冬,我亲历一事,傍晚,去打水,见一四十岁左右男子,开农用三轮车,载二十余个水桶前来打水,问之,是临县沂水的,说去年干劳务来本村,喝了这水感觉好喝,今年又七、八个人来乐港干建筑,平时生活饮水都过来灌,进冬了,工程停了,明天回家,顺便带点回去,可见此水饮后难忘。
    如今,我村从仙月湖引自来水,可村民很少饮用,只用于洗洗涮涮,浇浇院内植物、花草。仙月湖水质堪称上乘,可与我村泉水比,尚略逊一筹。俗话说,众人是圣人。大家都觉此泉水好,可见此水真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遇特大干旱,水井干枯,河水断流,唯有古泉水源源不断。村民春播,栽地瓜、种花生,一天几百车水,全仰仗古泉的无私奉献,为农业丰收立下汗马功劳。
    近些年,随着气温变暖,天气干旱,农村打机井、延深井越来越多,几近疯狂。过多开采地下水资源,古泉水流量赿来赿小,水位不断下降,已是今非昔比,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泉边藕湾己经干涸,古泉再也无力滋润荷花绽放。清晨泉水蒸腾的雾气,在石条边形成的水滴,好像古泉含泪向人们倾诉当下的烦恼与无奈。
    泉口也似张开大嘴在呐喊:请不要攫取地下水了,请给我多留一点生存的空间。
    是啊,人们是应该考虑怎样保护古泉了。
    甘泉颐养一方。村里有几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即三多。一多,长寿老人多。自我记事起,村里出过百岁老人一人(已过世);现健在九十以上老人六人;八十以上老人二十五人;七十以上老人三十八人(统计不是很准,只有遗漏,无虚报)。二多,考生大学录取多,毕业及在校生四十人左右,有的正在考研。三多,生育方面,双胞胎多。全村五百多口人,双胞胎从老到少九对之多,其中2014年、2018年各有龙凤胎一对。
    以上现象是否与泉水有密切联系,也未可知。
    朋友,读完有何感想?如有兴趣,亲临品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后有人赞美此泉:
    细流涓涓弄漪涟,
    甘露滴滴固缱绻。
    泉美天赐世间少,
    母泽众生大自然。
    -
    作者简介:
    潘耀成,昌乐县红河镇东于村人。喜爱文学,每遇生活有感,即伏于案,诉之笔端,独观孤赏,以抒情怀。作品偶在县报及网络刊用。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