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30 09:39
鄌郚总编

宰相冯溥

  宰相冯溥
  -
  一门科第坊旌褒冯氏家族
  -
  癸巳冬月(2013),一座一门科第坊在青州古城偶园街南首复建。新建的一门科第坊高大雄伟,成为青州古城的又一新景点。牌坊的复建,进一步现示了青州古城过去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物鼎盛的景象,也彰显了冯氏家族过去的辉煌。
  -
  北海世家 芝兰玉树
  一门科第坊是一座四柱三门式科第坊,高11.8m,长13.52m,底宽2.1m.一门科第坊顶额有"圣旨"两个金字提额:一门科第。右额: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左额: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戍榖旦。抱联: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事功卓着堪称北海世家。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
  一门科第坊旌褒的是冯氏家族自始祖冯裕至四世冯琦这一时期的进士、举人。他们分别是进士: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举人: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
  冯氏家族是青州着名的科第望族,时称"北海世家",科甲蝉联,闻人辈出,连续四代人中有进士6人,举人3人,以"父子进士"、"祖孙四代皆进士"等科举佳话享誉士林。冯氏家族还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闻名海内。自明代始,冯氏家族祖孙绵延,学脉相承,形成了深厚的家学积淀。有"彼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之誉。冯氏家族自冯裕始,数代的品格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些优秀品格,不是靠严格的庭训,更多的是前辈的示范和同辈的砥砺,濡染熏陶,自然内化到他们的立身行事之中,从此形成了一种家族性格,他们的业绩很值得旌褒。
  青州古城一门科第坊的原建,同城内的其他牌坊一样,建前需经县、府、行书省等一系列机构的层层推荐,后经皇帝批准,下达圣旨后方施工。当身在皇帝身边工作的礼部侍郎冯琦拿到建造一门科第坊的圣旨以后,便向万历帝请假回青州修造一门科第坊、冯氏宗祠及其父冯子履的寿坟。但万历帝对冯琦的请假要求并未批准,只说:"这些事情让工部来办".因此,一门科第坊便有"大明工部封敕立"之记载。
  冯琦回家请不下假来,便写信给青州老家的冯氏当家人冯子咸,让这些工程由当家人冯子咸会同工部建造。有关情况《冯氏族谱》《冯氏宗祠碑》、康熙《益都县志》均有记载。经查阅有关资料,一门科第坊的建造时间为万历丙戍(1586)年,与青州衡王府牌坊的建造时间万历辛卯(1591)年属同一时期,因此,一门科第坊与衡王府的两座牌坊建筑格调基本一致。一门科第坊的建造,激励了冯氏后人的努力,据《冯氏族谱》记载:冯氏自始祖冯裕开始,共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秀才278人,祖风绵邈称说诗敦礼之宗。
  一门科第坊在青州古城的复建,进一步彰显了青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复建一门科第坊的作用,将远远大于过去的历史价值,一门科第坊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青州古城,其意义十分深远。
  -
  外祖父执教严苛,冯溥18岁考中秀才
  冯溥生于青州城里冯家大院,自幼跟父亲冯士衡学习诗文,练习书法。母亲白氏也懂诗书。冯溥幼年聪慧异常,父亲对他抱有极大期望。
  冯溥7岁入私塾读书,8岁时父亲就让他诵读《左传》《国语》等文章。私塾老师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儿童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为此与冯士衡发生争执,私塾老师一怒之下辞馆而去。
  于是,冯士衡就聘请岳父白采亲自执教,白采老先生性极严苛,时常体罚冯溥,很快就改变了冯溥学习的一些不良习惯,学习大有长进。
  随着年龄增长,冯溥逐渐懂事,仍发奋读书,18岁时参加童生试考中秀才。
  当时,山东提学项梦原到青州主持考试,见冯溥所作之文,大为赞赏。他对冯溥说:"幸自爱,他日非凡器也".然而,明代末年的科举考试盛行八股文,考试内容以"四书"文句为题,阐释必须依照朱熹的《四书集注》。知识渊博的冯溥数次参加乡试,在八股文考试中一再败北,始终没有考中举人。
  崇祯十一年,冯溥已30岁了。次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冯溥终于考中举人。
  顺治三年,入主中原的清廷首次开科取士,并允许前朝举人参加。冯溥进京参加礼部会试。试毕,尚未放榜,冯溥估计自己不会被录取,加之盘缠用完,故提前回家。当得知会试中试时,已错过殿试日期。
  次年,冯溥到京补殿试,考中进士,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被授予编修。不几年,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直讲经筵,定期给皇帝讲课。顺治皇帝在听了冯溥的讲经后,大为赞赏,曾对大学士范文程等人说:"朕视冯溥,乃真翰林也!"
  顺治年间,朝廷委派冯溥到江南担任乡试主考。冯溥深知江南遍地才子,怕自己难以应酬,便专程来乐安聘李焕章为自己同考。
  在去江南的船上,冯溥、李焕章辗转反侧,想到此次去江南关系重大,要使考试得以顺利进行,使众人心悦诚服,必须要掌握江南诸方面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于是,披衣坐起,燃起灯烛,在舱内阅起收集到的江南各种书籍来。他们边翻边看,一目十行,至晨曦初起,已将几十卷书籍翻阅一遍(这就是闻名的"一夜读尽江南书"),对江南各地的风土人情、诸才子的文章风貌了如指掌。
  到江南后,一些学者、文人想寻机为难他们一番。开考这天,主考冯溥与同考李焕章一早向考场走来,远远看见前面有一座大牌坊,四周围拢着许多人在观看。走近后,只见牌坊的上联写道:"三村三里三才子(指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冯溥转过头去欲看下联,谁知下联却空着。冯溥一看就知道这是要自己对出下联。便从容地走到旁边早已备好的书案前,挥笔写下了"一山一水一圣人".写完,扬长而去。这下联不仅对得工整,而且内容极有气势。山东有五岳之首泰山,有举世闻名的黄河,还有个至圣先师孔圣人,这是多少个才子也抵不过的。从此,江南的官员、学者及才子们对冯溥尊重有加。
  -
  冯溥39岁中进士大器晚成
  -
  冯溥于顺治四年(1647)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是年他已39岁,用今天的眼光看,冯溥多少有点大器晚成。冯溥先后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中了进士的冯溥,踏入了鼎力协助年幼登基的康熙皇帝、开创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伟业的仕途。
  -
  身居宰相之位 选拔博学鸿儒
  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尚且年幼的康熙皇帝登基。那时,大清入主关内不久,朝廷内手持兵权的鳌拜团伙,自侍功高,并未把八岁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鳌拜擅权至极,结党营私,竟然肆意诛戮内阁大臣和封疆大吏甚至辅政重臣。
  此时的冯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与鳌拜团伙智斗。1668年5月,也就是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设计由一群年轻后生在宫中练习满族摔跤游戏——布库,生擒了鳌拜,将其投入监狱至死,据考证,康熙生擒鳌拜的大胆主张与实施细节,就是刑部尚书冯溥出的点子。
  冯溥出于公心,实事求是地向康熙皇帝提出了很多强国富民之良策,使得国家繁荣昌盛,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冯溥还向康熙皇帝建议,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挑选精兵戍卫边关,严惩贪官污吏,省刑不搞无端株连,薄税让民休养生息,丰年粮贱时国库多收储备应急等等。康熙十年(1670年),冯溥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从39岁中进士开始到62岁当了宰相,冯溥真正是大器晚成。
  在任宰相期间,冯溥建议趁丰收之时,大量积蓄粮食,以备荒年。特别是地处边境的陕西,更应多积粮,以充实军储。皇帝让大臣讨论,认为可行,下旨要各省督抚认真落实。
  身居宰相之位,选拔治国人才是第一要务。冯溥先后两次担任会试主考官,他还遵康熙诏令,举博学鸿儒,直接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有学问的为皇帝近臣。他同大学士李霨、叶方霭、杜立德共同推荐布政使法若真、副使曹溶、参议道施润章、进士沈珩、叶舒崇、中书曹禾、陈玉璂、知县米汉雯等到皇帝面前考试。皇帝很满意,任命施润章为侍讲学士,沈珩、曹禾、米汉雯俱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这几个人都成为重要治国人才。
  冯溥求贤如渴,听说有贤能之士,便把他的姓名书写在座位旁边,以便随时推荐选拔。史书称赞他:"平生爱才若渴,故天下之士归之如鱼龙之趋大壑。"终日忙于宫廷事务的冯溥,在家人冯克文等操持下,免除了家务琐事诸般后顾之忧,鼎力尽心于协助康熙皇帝治理国家。闲暇之余,还时常吟诗着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他承袭了"北海世家"的文学风格,博雅多采,边塞诗苍凉悲壮,诗意如画,动人至极。
  -
  转赠的全部历史珍品被焚毁
  明朝末年,青州府长秋村的冯克文,在青州城内开了一个小饭铺。平日里,冯溥常到冯克文的小饭铺内吃些家常便饭。有一日,冯溥与冯克文闲聊,得知双方乃为本家。冯克文的爷爷为"士"字辈。冯溥父亲冯士衡也为"士"字辈。冯溥比冯克文高一辈,其亲情便更进了一步。后来,冯克文便关掉了小饭铺,专门到冯溥家做起了书童之类的活计。
  康熙二十一年秋,冯溥致士回乡,六十余岁的冯克文向冯溥提出了欲回乡村老家长秋的想法。
  重情义的冯溥对跟随自己几十年的本家晚辈冯克文,也自是十分不舍。但告老还乡为人之常情又不好强留,考虑到冯克文本分老实,为防有歹人欺负他,也为了表达对这个本家的谢意,冯溥就把康熙皇帝御赐给自己的"文华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金匾,赠送给了冯克文。同时还随赠了两盏宫廷用灯、两把宫扇、一把宫伞和八面宫旗。
  冯克文把冯溥所赠送的康熙皇帝御赐之物带回了长秋。平日里自是倍加爱护,精心珍藏。后来,冯克文的后人、冯执忠的二儿子冯广经结婚时,还曾经将这些康熙御赐宝贝拿出来展示,以助喜庆。
  抗战时期,长秋人还在冯氏家中见到过这些祖传下来的四块红色底烫金字的清朝宫廷御用牌,上面分别刻着"清道""肃静".还有冯溥上朝时的朝服袍子和帽子,只是帽子上那代表着冯溥官阶品级的花翎顶戴不知踪影了。另外,还有三四木箱康熙年代的线装古籍图书,里面有成套的《四书五经》等等。
  1942年,长秋村叛徒孙伏武带领日本兵对抗战堡垒长秋村进行大扫荡时,放火焚毁了包括冯家的民房。冯溥转赠给冯克文的全部历史珍品悉数被焚毁。
  康熙皇帝御赐冯溥的"文华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金匾,不仅显示着冯溥的个人仕途政绩与学识修养水平,还实为清朝鼎盛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的一个实物佐证。
  将这些文物送冯克文保管,也充分说明冯溥对冯克文的信任。这些文物的焚毁,也是日本侵略者对长秋村所犯下的又一不可饶恕之罪,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
  治国良相 睿智幽默
  在江南迎接主考、同考的宴席上,一学者站起说道:"闻听冯先生才学横溢,能否当即赋诗一首,以饱我等之眼福?"
  冯溥听后,笑而不答,走到几案边,展纸提笔,顷刻赋"别(别拗之意)蛮诗"一首:"管阁居官久寄京,朝臣乘宠出重城,散心萧寺寻僧叙,闲隙花轩向晓行,辞切残浸摧寸草,抛撒朋辈譬飘萍,咫生圣世识书史,蛮陌氓民慕美名。"
  写完后即递于那位学者,让他读给大家听。江南人读一些字的音韵十分拗口,那位学者接过后,把好多的字音读错,结结巴巴,连不成句,引得满座捧腹大笑。
  睿智有加的冯溥,不仅是一代治国良相,也不仅是一名文采飞扬、诗文被收录于《四库全书》的着名诗人,他还是一个不乏幽默之感的康熙皇帝的"名誉国丈".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康熙帮着其妹梳妆。其妹问康熙"兄长欲娶何样女子为皇后?"
  未加思索的康熙顺口答曰:"如镜中女子即可。"
  封建社会皇帝乃金口玉言,不得随意更改,有时候哪怕是一句戏言。左右为难的康熙妹妹当即下跪:"谢主龙恩。"
  康熙的一句无意玩笑之言,引来了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因为尽管他贵为一国之君,但也不能乱了人伦呀。
  无奈,陷于窘境的康熙皇帝只得求助于诸位大臣,以求破解此难题。群臣自然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惟有冯溥直言相告:"亦可,亦不可。"群臣闻之,戏笑冯溥"愚滑之言"者居多。
  冯溥不慌不忙坦陈己见:"兄娶其妹有悖人伦,不可!假若使公主为臣之义女,则可也。皇帝陛下已经有三宫六院,只需将公主闲置即可。"
  睿智的冯溥,就这样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康熙皇帝的难堪窘境,从而赢得朝廷上下一片赞誉……
  至今在青州古城,仍然流传着这一传说。
  -
  冯溥一心为国上奏疏
  -
  封建时代的官僚,大多顺从皇帝的旨意,敢于直谏的不多,冯溥则尽忠报国敢直言,上疏过各种不同的意见。
  冯溥是青州自古至今官职最大、任职时间最长,德高望重一位宰相,由于他的声望和影响,故乡青州流传了许多有关他的传说。
  -
  持正不阿 屡次建言
  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冯溥升为吏部右侍郎。按照清代的官制,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是设满、汉各一人。
  当时,吏部汉族尚书孙廷铨、左侍郎石申都有病请假,只有冯溥一人在职。某省缺学政一职,冯溥提出以某知府补任,但是上司没有同意。他便会同礼部商量,再次提出,终于获得批准。因为此事,给事中张维赤弹劾冯溥在选拔使用官吏时,有徇私纳贿的行为。冯溥亦上书辩解,顺治皇帝非常信任冯溥,说:"我了解冯溥,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鳌拜等辅政四大臣专擅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戳大臣,"中外莫敢撄其锋".但冯溥"持正不阿",屡次向皇帝建言,陈述富国安民之策,被康熙帝"倚以为重".
  鳌拜等想控制地方督抚,打算每省另派大臣二人,设公廨于督抚衙门之侧,对地方督抚实行廉察监督。
  冯溥认为不可,上书劝谏说:"创造衙门,费将不赀,内伤度支,外劳民力。且国家设立督抚,皆系重臣。今又不信,复遣两大臣实偪处,此东西相望而稽查之,甚无谓也。夫权太重,则势相轧;势相轧,则当之者碎,保无下属仰承左右讥刻为民害者?"冯溥认为,国家既设督抚,任以重臣,今又不信任,再派两大臣前往监视,实无必要。再者另建官衙,必将劳民伤财。他分析了这件事情的种种弊端,有理有据,议论透彻,得到皇帝采纳,此事遂作罢。
  -
  退休之前,冯溥仍上《去国恋主》一疏
  清朝的吏部选官规定年限,有很多弊端。冯溥主张选官授职,不应仅按资历,而应重视对其真才实学的考察。同时,他还坚持官员任用纪律。清廷的盛京缺工部侍郎,但人们都不愿到此处为官,十几天的时间,三易其人。冯溥上言说:"皇帝一言九鼎,不应经常反复。在下旨之前要十分慎重,下旨之后就不能轻易改变。"
  清朝初期,戊边军队都带家口。他上书请求改变说:"驻防过多,恐转输易困。古者防边之士不带家口,及期则换。今皆携家而往,约略计之,十万之师,便有百万。一切养育之资,无一不取之朝廷。且室家重则难于转动。使一旦他处缓急,而此家口重累之将于兵,能符到即行乎?当与军政计通变也。"
  清初,为防止汉人反清,制定"逃人法",非常苛严。冯溥认为:开始所逃之人都是八旗战争的俘获,所以应当严厉禁止;而现在,承平日久,所逃之人大多是买卖的人口。这些人等,地方衙门尚且难以稽查,愚民无知,难免要被别人欺骗。他上书请求说:"若逃者系旧人,则当用旧法;新人亦当稍示宽典。"
  康熙六年(1668年),冯溥升任左都御史,官居"都宪",成为当时的"最高检察官".康熙八年(1669年),江南发生捕役诬陷良民,严刑拷打,致死人命一案。冯溥上书建议,为使百姓安居乐业,要省刑、薄税。关于省刑,冯溥指出,并非对罪犯故容宽恕,而是不要株连无辜和无限拖延结案时间。"今一事牵连证佐数人或数十人,往往本犯尚未审明,而被累死已多",有的案件"迟至七八年仍不结案,虽有部限,屡请宽期".提议以后除叛逆外,不得提究多人,牵连无辜。关于薄税,他主张,并非是免去应缴的赋税,而是把每年征收赋税时间延至夏秋之后。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五月,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麦季丰收,秋禾茂盛,民间粮价便宜。冯溥从积粮备荒备战的角度,向皇帝上书说: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二麦皆登,秋禾并茂,民间谷价不过值银三四分。当此丰稔之时,宜广积贮,以备凶年至。陕西近边,处所更易多积,以实军储。又见连年河决未塞,所需夫役及柳枝甚重。请及此丰登,将沿海州县宽免租税,责令种柳。庶人无弃力,而不时之需可给。他建议趁丰收之时,大量积蓄粮食,以备荒年。特别是地处边境的陕西,更应多积粮,以充实军储。皇帝让大臣讨论,认为可行,下旨要各省督抚认真落实。
  从康熙十年到二十一年,冯溥担任内阁大学士12年,但他很早便以衰病为由,上书乞求退休。康熙帝说:"你才64岁,谈不到衰老,等到70岁时再退休吧!"此后不久,发生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军务要紧,乃不敢复言乞休。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冯溥也70岁了,再次请求致仕,皇上仍然挽留。
  退休之前,冯溥仍上《去国恋主》一疏,内列五事:一是皇上不宜费财,二是皇上不宜远出,三是不要轻易遣官,四是福建兵马太多,台湾不宜征剿,五是关税盐课不宜增额,请皇上"清心省事,与民休息",言恳语切。
  -
  冯溥的十三贤石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冯文毅公偶园,在南大门街东,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今犹为冯氏世守……西十余武幽室,东向北有茅屋数椽曰"一草亭",亭前,金川石十有三,游赏者目为‘十三贤’"."十三贤石"在佳山堂之西北角,与牡丹园相邻。
  冯溥十分敬重青州名人,在修建偶园时,将自己心爱的石头十三块,放入偶园之中,并起名曰"十三贤石",以此显示自己崇尚贤人,教育后人的意图,展示赏石文化的丰富内涵。
  十三贤石,寓意青州宋代十三贤人,这些人是寇准、曹玮、王曾、庞籍、李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赵拚、张方平、吴奎、程琳、刘挚。这十三贤石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异彩纷呈皆合乎赏石之要诀,或瘦、或皱、或漏、或透,令冯溥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清朝时期的青州,也成为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赏石、玩石、藏石之风盛行,赏石文化也越来越多的由花园、庭院进入殿堂之上,出现了"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之象。
  十三贤石是一笔很好的教育资源,用它来教育青州士子以十三贤为榜样,刻苦攻读,修德养性,建功立业,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明朝诗人唐汉有诗赞颂道:"青齐宋代十三贤,道德文章孰可肩",诗歌高度赞扬了十三贤的道德修养以及文学才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