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30 17:45
鄌郚总编

明代黑釉瓷灯



    明代黑釉瓷灯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油灯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书写对象。笔者近日拜访藏友,见到一件明代黑釉瓷灯(见图),眼前顿觉一亮。
    这盏瓷灯高9厘米,口径4厘米,灯腹直径11厘米,底径8厘米,出自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磁州窑。该灯外形为壶状,造型简洁古朴,宽大厚实的把手连接了顶端的注油口与底座,烧制致密浑然一体;壶嘴留有细小圆孔,可放入灯芯直通内底。与常见的敞开式储油不同,该灯的灯腹为封闭式结构,可令前来偷油的猫、狗、鼠等望灯兴叹,因而民间俗称“气死猫”。观察整件油灯可见,其黑釉不但完好均匀、光亮照人,且有窑变,细看微呈茶叶沫状。除底座微有窑粘外,无伤无损,堪称全品。
    “瓦豆谓之镫(登)。”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器皿,本作盛放食品用,后有人在里面放置灯芯用作照明,便成了中国油灯的雏形。这里的“镫”,也即“灯”,古代两者为通假字。如《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说的就是,带兰香的明烛多灿烂,华美的灯盏错落高低。又如《西京杂记》卷三这样描写秦代铸造的华丽宫灯:“高祖入咸阳宫……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一般认为,真正出现“灯”这个词汇,当追溯到南北朝编纂的《玉篇》。这主要是因为,战国秦汉之时,灯主要由青铜、铁制作,因而多用金字旁;到了南北朝,由于青瓷的发展,大多用烧制的青瓷制作灯具,也就更改为火字旁的“灯”了。不过,从“短檠二尺便且光”“长檠高张照珠翠”来分析,由于地位与阶级不同,油灯也有“贵贱之分”,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正如这件明代黑釉瓷灯一样,民间老百姓所用的油灯,重在实用,朴实无华;宫廷油灯则造型考究、装饰繁富,反映出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宋代的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向晚灯烛荧煌,上下映照”,见证着盛世的辉煌。
    “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正是因为油灯相伴,无数文人在这一点星火之光中,成就了无数千古佳句,折射出中华文化的丰富积淀。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们可看到辛弃疾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吟“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们能感觉到高适千里思乡的孤寂清冷;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们会体验到黄庭坚灯下思友的辽远意境。而这,怕是收藏带来的最佳意趣吧?(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王继军 文/图)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历史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