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0-20 20:41
鄌郚总编

黄信“镇三山”,三山今何在?

  黄信“镇三山”,三山今何在?
  张铭璇

  《水浒传》内的梁山好汉黄信,任职青州兵马都监时,曾有“镇三山”绰号,以其武艺高强能震慑住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的土匪,故名镇三山。但在时过境迁近千年后的今天,黄信所震慑的三座恶山在哪里呢?我们经过详细考证,发现二龙山和清风山就是现在临朐县境内的蟠龙山和柳山顶天成寨,而桃花山则是现在的昌乐县北岩乡桃王村东边的桃花山。宋朝的青州管辖益都、临朐、寿光、博兴、千乘、临淄六县,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均处当时的临朐县境内东北部,从“三山聚义打青州”的描述来看,三山之间距离不是很远,骑马步行都能当天搭来回。金元时期,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桃花山一带划入昌乐县境,即今之北岩乡区域。

  二龙山宝珠寺的历史考证
  二龙山宝珠寺原处临朐县盘龙山东麓,《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记载甚详。此山高耸于弥河东岸,山体中部有一白色岩层环山而上,宛如一条石龙曲折蜿蜒直达山椒,这便是二龙山南峰——蟠龙山。由此北去,余脉绵延,山体表面覆盖一层石灰岩,亦如龙蛇之状,绵亘四、五里,其北端有岩层斜插弥河之中,此则俗谓“雌龙饮水”。南峰之蟠龙与北山之雌龙,合称二龙山。
  明嘉靖《临朐县志》记载:“山形蜿蜒如龙,故名;或曰汉时有龙见此山,因名。”清康熙《临朐县志》亦载:“城东北十里为龙山,山椒有黑石蜿蜒盘回,酷似龙形,长亘三四里,中有沟,断为二。旧传元至正十七年有龙见此,因名。下有深潭,乡人祷雨者多应。”相传历史上的二龙山颇有灵气,每逢夜晚,总有一颗火球在蟠龙山和饮水龙岭之间飘荡,照得山体轮廓和整个弥河极其清晰而分明。此番现象,俗谓“二龙戏珠”,以其灵异,地方士民于此建寺,遂名“宝珠寺”。宝珠寺约建于唐朝中期,北宋时期重修。
  宝珠寺位于蟠龙山东麓、今之石砌水渠处。从宝珠寺遗址考证:宝珠寺占地面积较大,入三重寨门方至寺前。山门有匾,名曰“宝珠寺”。此匾为石刻,长约米许,1958年出土于蟠龙山东麓水渠处。宝珠寺内,大殿五楹,砖瓦到顶,四面出厦,前后各立红柱六根,左右山厦各加红柱两根。四面厦柱共计十六根。正门居中,高挂木匾,大书“佛光普照”,内塑佛祖及十八罗汉神像。大殿之后是龙王庙,三楹,双柱,内塑龙王及王后二神像,即俗谓二龙山之蟠龙和饮水雌龙者也。龙王庙后为寺僧寝房、灶房,不下数十间。而宝珠寺外,三砦之间,平房数十间则是喽兵寝室。
  据《水浒传》第十七回描述:北宋政和年间,宝珠寺住持邓龙,绰号“金眼虎”,耐不过出家寂寞,先是与东山尼姑庵往来,后直接养发还俗,以寺为家,娶妻生子。由于他会些武艺,寺僧奈何不得。而那些凡心未泯的和尚更是随波逐流,喜不自胜,公开抢女掳妇,肆意妄为,因此附近村庄妇女无人敢来寺院进香;即使驱邪作法、念经超度也无人敢来求其布施,以致寺院收入断绝。邓龙等人既已还俗,已无清规戒律可守,终日饮酒狎女,尽兴而为,自是开支甚大。平素寺院开支多靠香客施舍,或僧人化缘,外出作法,为人驱邪,或为民间丧户念经超度亡灵,挣得钱钞以供开销。时下收入全无,邓龙坐卧不安,干脆收拢地痞贼子干起了剪径劫财勾当。为防止官府捉拿,便凭高恃险,在二龙山修砦自卫。砦墙上备足灰瓶、炮石,安装硬弩强弓。其外尽设木栅为城,将苦竹枪密密攒排,并设三关,把守其上。官军进剿,难近砦栅,因为除此三关,无路而上,所以府县官兵束手无策。如是者,数载过去。由于此地凭高恃险,易守难攻,州县官府无可奈何,青州府衙根本震慑不住。但青州兵马都监黄信本身武艺高强,加上他是宋朝驻青州的官军首领,相当于现在的潍坊军分区司令员,手下有兵将调遣,所以青州地界匪寇最为猖獗的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均被震慑,只要是黄信提兵剿匪,三座恶山的土匪均是如鼠见猫,惶然躲避,不敢放肆。所以青州兵马都监黄信有“镇三山”之誉。
  当花和尚鲁智深攻打二龙山时,邓龙匪兵闭门不出。鲁智深气极无奈,遂在山阳之右、弥河水边的树林中歇睡。正巧青面兽杨志失陷生辰纲,落魄青州,游荡至此,二人通名,方知前事。后在酒店店主曹正谋划之下,绑缚鲁智深押送至二龙山前,诈开寨门,同青面兽杨志一起入宝珠寺古刹杀死邓龙,治服众匪。曹正命人将邓龙尸首抬至后山烧化。
  《水浒传》诗曰:“古刹清幽隐翠微,邓龙雄据恣非为。天生神力花和尚,斩草除根更可悲。”蟠龙山阴两株古松下,据传便是邓龙坟。坟前古松即是其故旧部下喽罗所栽。针对曹正计破二龙山,《水浒传》有诗云:“逃灾避难受辛艰,曹正相逢且破颜。偶遇智深同戮力,三人计夺二龙山”,“二龙山势耸云烟,松桧森森翠接天。乳虎邓龙真啸聚,恶神杨志更雕镌。人逢忠义情偏洽,事到颠危志益坚。背绣僧同青面兽,宝珠夺得更周全。”鲁智深、杨志占据二龙山砦以后,便以此为据点,四处打家劫舍,剪径取财。当时此山位于从青州到莒州的交通要道之中,自赤涧岔道向东南可奔安邱县。而这二龙山即处赤涧东南五里的官道之侧,所以在此劫掠,可谓手到擒来。不久,行者武松经张青介绍,投奔二龙山入伙。后来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都来投奔了二龙山。
  当双鞭呼延灼领兵攻打梁山失利,辗转至青州时,应慕容知府请求,呼延灼率兵攻打桃花山。桃花山匪首李忠和周通恳求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武松和清风砦匪首王英、燕顺率领喽罗同抗官兵,遂在桃花山下展示了一场三山聚义战官军的厮杀。与此同时,由于白虎山孔明、孔亮为救其叔父孔宾而率众攻袭青州。青州知府急请呼延灼班师回救,双方交锋,呼延灼活捉孔明。孔亮无奈,央求二龙山好汉武松救助。侠肝义胆的武松、杨志等人慨然应允,遂请梁山好汉一同大破青州。之后,鲁智深让施恩、曹正、张清、孙二娘放火烧毁二龙山砦和宝珠寺寨栅,同归水浒上梁山。时值北宋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宝珠寺被毁以后,当地信士重修宝珠寺,念及寺毁之故,皆因寺建险要之处,易守难攻;一旦匪寇占山,则必占寺而居,成为匪盗渊薮,因此易地选址,移建于二龙山北端,即后之龙兴寺处,盖因此地原有啸鹿寺。啸鹿寺始建于西晋,晋武帝咸宁元年,即公元275年白獐在临朐獐鹿河出现,琅琊王司马伦献至京师,获得皇帝封赏,遂建獐鹿寺。后来二龙山北端亦有白鹿出现,呦呦鹿鸣,啸然聚居,地方士民遂仿獐鹿寺建成啸鹿寺。但因时久淡忘,人们已不理解“啸鹿”含义,加之寺院香火不旺,遂移建宝珠寺取代啸鹿寺。
  二龙山古迹有宝珠寺、聚义厅、二龙山寨、邓龙坟、啸鹿寺、隐龙窟、落星台、李仙足迹、战国古墓等。
  二龙山东麓有坑,昔为窟穴,世传有龙隐其中,故名“隐龙窟”。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路)临朐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者)浮空而起。”清康熙《临朐县志·祥异》记载与此雷同。由国史记载来看,确有其事,古人迷信:新龙飞天现形,寓示新出真龙天子,即改朝换代。事实上又确乎如此,清光绪《临朐县志·大事表》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秋七月,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者,浮空而起。十一月,吴王兵取益都路,邑归于明。”虽然朱元璋建立明朝,称帝应天府是在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但在称帝之前许多元朝疆土早已归属明朝天下。临朐即是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冬十一月成为明朝疆土。毋怪古人迷信,怪异之事竟与史实如此巧合!
  清康熙《临朐县志·遗事》记载:“国朝(清)顺治十三年,吉祯宰于龙冈掘得白、黑二龙,鳞大如盘,首高五、六尺,黑者尤大,龙脑石余,俗传此冈乃龙族之墓。”从此记载来看,既是“鳞大如盘,首高五、六尺”、“龙脑石余”,那么其龙身体积该有多大?后文所说“龙族之墓”,可能掘出的黑、白二龙是死龙。若是活龙,人身岂敢靠近?即使叶公之流亦惶然走避矣!抑或冬眠时节,二龙尚睡,掘之现身。然龙尸何以处之?今人不得而知。不过清康熙《临朐县志》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相对于发现黑、白二龙的顺治十三年(1656)仅隔16年,论说时差较短,应属可信。
  2012年,青岛湛山寺出家的妙贤法师经过再三考察论证,决定在临朐二龙山重修宝珠寺,并邀请诸多佛教界领袖襄助此事。一旦功成,《水浒传》里的二龙山宝珠寺必将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著名文化工程,它不仅是临朐县的旅游亮点,而且是全世界的公共文化财富。

  桃花山的历史考证
  桃花山位于昌乐县北岩乡桃王村东侧,海拔246米,虽然此山海拔不高,却是孤耸于平地之上,四围陡峻,难于攀登。1999年4月1日,笔者就曾登上桃花山考察全貌,发现此山顶部尚有古代遗留的石砌砦墙,所以笔者曾《题桃花山》曰:“方圆十里此山高,春雨更润绿草长,不见桃花夭夭色,只见土匪古砦墙。”由于此山岩石属玄武岩火山喷发形成,所以到处是黑色六棱石柱。古代砦墙皆用这种黑色石柱垒砌,无砂无灰,干插到顶。砦墙宽度约在80公分和1.5米之间,随高就低,依势而建,环绕山体一周。桃花山顶部有东西二峰,二峰之间有相对较低的平地,两峰各有第二道砦墙分别围绕。笔者考察时第一道砦墙已经被开山炸石子的工地破坏了一大部分,只有东西二峰的第二道砦墙因处较高地势,尚且保存完好,最高处有1.7米。砦墙内侧相隔不远便有一堆石块,可能是预备的“擂石”,一旦进攻者靠近则可扔石打击。西峰砦墙内岩石上开凿出一个水池,据当地人介绍,这是土匪占山时储备饮水的地方。老者说是积攒雨水,以备饮用,但我看那池形狭小,单靠积接雨水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或许是土匪抬水上山,贮存于此。桃花山东西二峰,有许多建筑遗迹,估计是土匪占山的寓居之处。
  《水浒传》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介绍,桃花山匪首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将李忠要送鲁智深金银,让鲁智深在山顶屋内饮酒,却领着喽兵去山下剪径,意思是抢来财宝再送给鲁智深。鲁智深嫌周通、李忠小气,把桃花山的金银壶等酒器踩扁包裹起来,从后山扔下去,自己则顺着山势滚下桃花山。笔者着重察看桃花山北侧山形,果然是一溜陡峻的斜坡,从山顶一直到山脚平地,真是一路滚下,毫无障碍。
  桃花山西麓有村,名叫“桃王村”、“西周村”,当地人说那村名含义就是“桃花山大王”的简称,村中姓周的就是周通的同族。可惜此山没有任何保护,开矿粉碎石子的个体户四面突击,用不了几年,桃花山就可能变成平地。
  清风山的历史考证
  清风山位于临朐县柳山镇东南五六里,今名柳山,是《水浒传》中清风山的写作原型。此山海拔315米,在当地方圆十几里范围内是相对较高的山峰,远望此山,犹如无尖之坟,孤山凸起,环山莫及,红褐色的山坡极为陡峻。原来此山是一座火山口,山顶呈盆地状,四周山高,中部低凹,“四面陡峻,惟东南有危径可攀援而升,中甚平旷,有泉四时不竭。”(清光绪《临朐县志·山水》)山顶的盆地特点成为匪寇占山的天然砦墙,遂名“天成寨”。
  明嘉靖《临朐县志·山水》记载:“柳山在县东七十里,相传盗跖尝聚众此山,因以柳名。”清光绪《临朐县志·山水》释曰:“山有八峰,俗以为应柳宿八星,故名。”其实这种解释并不正确。1988年笔者在临朐县地名办时曾经专门考察柳山地名来历,发现柳山是古代火山口,四周陡峻,顶部低凹、平旷,山泉旺盛,四时不竭,汩汩泉水涌出地表,汇集成河,流出山外,为红河之源。山顶泉边河畔,到处是柳树,粗若脸盆,形成柳林。自古柳生水边,无水不长;而山间多是高旱缺水,所以柳生山间者极为稀少,更何况是柳生山顶呢?然而柳山顶上不仅有水,而且是源泉旺盛,整个山顶盆地到处是泉,汇聚成河,具备柳树生长的条件,所以才叫“柳山”。(《柳山地名考》发表于1990年的《地名知识》和《地理知识》)。我们经过实地考证和查考当地文献,发现柳山顶天成砦就是《水浒传》里的清风寨,其历史依据如下:
  首先从行政区划来看,宋朝的青州管辖益都、临朐、寿光、博兴、千乘、临淄六县,历史上的临朐县一直隶属于青州府管辖。《水浒传》内所写的青州地名是指益都、临朐、寿光、博兴、千乘、临淄六县之内的地域,并非是指现在的“青州市”地域。现在的青州市实际上仅仅是古代的益都县。
  其次从方位、距离来看,《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描述:“话说这清风山离青州不远,只隔得百里来路”,而在《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中说:“原来这清风镇却在青州东南上”,由此可见,清风山、清风镇、清风寨的方位是青州东南,距离是一百来里。而柳山正好在青州城东南方向,经临朐城到青州城约有一百一十里,与《水浒传》原作描写完全吻合、相符。
  第三、从山形上看,《水浒传》第三十四回形容清风山形势险要时说:“只除非东南上有一条大路可以上去。”接着叙述秦明率军从东南角攻打清风山,“上溜头滚下水来,一行人马却都在溪里,各自挣扎性命。”柳山海拔314米,在方圆十几里内是最高的山,四面山坡陡峭,易守难攻。山顶呈盆地状,泉水旺盛汩汩溢出,为红河之源,东南角有一沟口,山中之水由此流出,沿河两岸各有一山路可进入山顶。若在山中囊砂堵水,待敌兵进入放水冲击,足可淹死敌军。秦明之败便是此番缘故。其山形地貌完全与《水浒传》原作描写相同。
  第四、《水浒传》第三十三回说:清风山下有清风镇,镇上设有南北清风寨,“却离这清风山只有一站多路。”今柳山西北有柳山寨村,是柳山集镇所在地,俗称北寨里;柳山东南有南寨村,俗称南寨里。两寨相距柳山各有五六里左右,与书中描述相吻合。
  第五、柳山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山体,山顶中间低凹,四周为山崖所围,形成一巨大盆地,仿佛天然堡垒,尤其是盆地内泉水旺盛,其侧柳树茂密,遂成“柳山”地名来历,1990年山西太原的《地名知识》第四期发表本人论文《柳山地名考》,即是证明“柳山”的来历源自柳山顶上柳树多。《临朐县志》把柳山顶称之为“天成寨”。历代多有强人啸聚其中,民间称有聚义厅、点将台、杀人场遗址等,并且流传着许多绿林好汉们的传奇故事,其中不乏与《水浒传》故事相类似者。
  此处几十里之内别无此类山体,可见《水浒传》中“清风山”即以柳山为原型无疑;或许当时就叫清风山,元明之际名称演化,方才改称柳山。不过,《水浒传》毕竟是文艺作品,以北宋宣和年间前后为背景,许多人物场景为虚构,而且自相矛盾,情理不通,例如,第五回“鲁智深自离了五台山文殊院,取路投东京来”,从地理上看,他是从北向南走的路线,怎么会隔着河北省,隔着山东济南府、东平府,向东跑到山东青州地界的桃花山附近呢?可见《水浒传》作者是闭门造车、自我想象的路线,甚至他误认为山东青州是在五台山和东京之间。
  另外,书中说青州慕容知府指挥官军。事实上,北宋时期青州行政长官称知州而不称知府,宣和年间任青州知州的是曾孝序、赵廷、张叔作、宇文虚中等人,并无复姓慕容者。但《水浒传》内人物名称却与现实接近,如花荣,柳山镇有花家庄;秦明,昌乐高崖一带秦氏为望族;刘知寨,柳山寨村刘姓为主姓之一;王英,元末将军王有闻流落柳山,立村曰柳山前村,王英或许就是王氏英雄之简称。而花、秦、刘、王就是花荣、秦明、刘高、王英的后人或族人。

  重建二龙山宝珠寺和清风寨的意义
  《水浒传》是冠绝古今的国际文学巨著,其中涉及的地名文化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公共文化遗产。在临朐县境内最有知名度的应属二龙山和清风山,这是因为《水浒传》已经使二龙山、清风山名扬四海!即使侨居海外的华人也大都看过《水浒传》,现在临朐县利用二龙山、清风山的优势,完全可以做活水浒旅游的大文章!这种大手笔的旅游规划一旦发轫,不仅是国内人士赏识,而且国外华人也会热衷于此,这是因为《水浒》效应已经决定了二龙山宝珠寺和清风寨的国际历史文化地位,它是一个国际级的文化课题!随着临朐县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和青岛湛山寺妙贤法师的运作重修,不久的将来二龙山宝珠寺和清风寨的昔日风采就可展现在我们面前,历史的辉煌就会再现于当今时代!
  注:本文发表于2015年5月13日《大众日报》“齐鲁人文”版。

  张铭璇,笔名张未弛,《临朐名胜志》作者、《九州名胜》主编、网易历史名博“张未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临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