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0-21 07:21
鄌郚总编

青州临朐之钱塘张氏

    青州临朐之钱塘张氏
    -
    始祖张荣致仕后落户临朐
    -
    张氏起源于黄帝赐姓,因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挥公发明弓箭而赐姓张,至今绵延数千年。宋仁宗时,后人张横渠徙居中州南山下,越二世,值高宗南渡之乱,张横渠后裔随宋室南渡钱塘,遂居于此。张荣元朝顺帝时期立村临朐张家庄,迄今传承28代,族人散居临朐、青州60余村。
    -
    钱塘张氏始祖张荣 元朝顺帝时入临朐
    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始祖张荣,字华斋,原籍浙江杭州路总管府钱塘县,元朝顺帝时期以拔贡官益都路总管府(族谱称青州府)同知(正五品),致仕后于临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阳山前立村张家庄(今青州市王坟镇王坟村西,旧归临朐),始入临朐籍,冠称“钱塘张氏”,以避忘祖籍之咎。
    迄今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传承二十八代,族众数万,散居临朐、青州60余村及周边县市区,迁往东三省、山西、陕西等外地者,其数难计。
    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始祖张荣卒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葬凤凰山障保峪祖茔。二至四世单传,二世张德,太学生;三世张慧,元末明初太学生;四世张基,邑庠生,明洪武初年任临朐县儒学司训,洪武十八年(1385年)任山西平阳府解州夏县儒学教谕之职,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老致仕,卒于宣德八年(1433年)之前,享年77岁(因张基墓志立于宣德八年);五世有张磷石、张础石兄弟二人,钱塘张氏由此分为长次两支宗派来续谱,张磷石卒于正统元年(1436年)(磷石公墓碑为证);六世亲叔兄弟九人,分别为长支张鹏、张鹤、张鸿、张凤,次支张翱、张肃、张鼎、张仓、张笋。一至六世及七世张云等皆葬于障保峪祖茔。从此钱塘张氏人丁兴旺、名贤辈出。
    明嘉靖初年,张家庄被衡恭王选为墓地,钱塘张氏族人被迫于嘉靖六年(1527年)东迁数里立村涝洼(原隶属临朐县,今属青州市)。
    -
    百余年间人才辈出 张一中家族最显赫
    钱塘张氏自迁涝洼村至明末的一百余年间,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钱塘张氏系出名门,书香传世,家学渊深。故簪缨显仕,贤达能臣,代不乏人,其中进士二人,举人二人,贡生十人,太学生、庠生数十人,入临朐县乡贤祠三人,载入《青州府志》《临朐县志》者20余人,仅涝洼张家老林中就有32块圆头碑,皆为有功名之钱塘张氏族人而立。
    这期间,张一中(七世张绎之次子)家族最为显赫,张一中之长子九世祖邦彦,时称“临朐四杰”之首;次子九世张邦本,岁贡,授义官;三子九世祖邦直公,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敕封行人司大行人;四子九世祖邦教公一生设塾授徒;五子九世祖邦土公,18岁中武举人,不幸英年早逝。邦直公之长子十世祖敦善公,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邦直公之次子十世祖观善公,岁贡生,授德平县训导;邦本公之次子十世祖择善公,授代藩典宝;邦教公之次子十世祖好善公,岁贡生,授宝鸡县教谕;邦教公之三子十世祖嘉善公,授寿官。四代之内另有太学生、邑庠生10人。钱塘张氏在当时被称为临朐第二家,仅次于海岱冯氏一门。
    -
    张兰升修族谱 指定十六字序
    宣统二年,张兰升痛感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自始祖张荣而下,支分派别瓜瓞蔓延,各支派取名无统一的字序,甚至出现侄同叔名,叔同祖名的现象。比如涝洼村二十二世用了“文”字,而邻村五里之遥的南镇头村,二十一世也用了“文”字,两村族人见面,相互指责,出现了叔侄同名的混乱现象。为此,张兰升于宣统二年率领族人大修族谱。
    张兰升,钱塘张氏二十世,谱名张士立,临朐县黄崖头村人。
    张兰升从小秉承家学,自幼饱读史书,年轻时即考取庠生(秀才),精于书法,通晓家族历史渊源,在家族中威信很高,经常往来于族人所居之村庄,与族人走动比较密切。
    张三升经深思熟虑,决定自二十二世起至三十七世,指定16字序:世传成训,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恒兴万春。规定自此以后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一族取名,当严格按照十六字序取名入谱。这16字也是要求张氏后人一定牢记张氏家族,根在钱塘。
    -
    历经四百余年风雨
    -
    钱塘张氏遍布大江南北
    由于钱塘张氏人丁兴旺,加之在外为官人员日多,因而于明末清初大量外迁,现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现青州市的涝洼、南镇头、胡宅、没口、井塘、兰家、下院、平安庄、东股、侯王,临朐的柳家圈、张勤家庄、洼子、黄崖头、青崖头、冶源、车家沟、五井、北石庙、阳城等村;沂源县鲁山镇文泉村,桓台县唐山镇薛家庙子等村皆为钱塘张氏集中居住之地。另外沂源县、沂水县、博山区、莱芜市、高唐县,山西、陕西、河南、东北三省等地也居住着大量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后裔。
    散居在各地的钱塘张氏族人秉承钱塘张氏先祖遗风,谨守祖训,尊宗敬祖,孝弟力田,勤劳淳朴,耕读传家,与邻和睦,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六世张凤为进士;七世张文整,明正统二年(1437年)敕封承德郎工部主事;七世张绎,字文绪,明弘治年间岁贡,授真定卫经历,擢怀仁知县,升大同府通判,除弊兴学,轻徭薄赋,善政卓著,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谥号贞静,葬于涝洼龙怀祖茔;八世张义,明正统九年(1444年)敕封奉议大夫、工部郎中……二十一世张怀亮,临朐县柳家圈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二世张鸿飞,祖籍柳家圈,张怀亮之女,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中央保健局医疗专家。
    现在学有专长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事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献身于各行各业的钱塘张氏族人遍及五湖四海。
    -
    张氏之瑰宝为四幅画像
    八世张一中夫妇、九世张邦彦夫妇画像,为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之瑰宝,已历经450余载,现保存完好。相传,这四幅画像由钱塘张氏十一世张宗信由涝洼村带到了青崖头村。
    关于画像,涝洼族人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张宗信明朝崇祯年间从涝洼村迁青崖头后,画像仍保存于涝洼祠堂。张宗信的后人经商有方,家庭比较富裕,修建了一个比较雄伟的大门楼,引起路过临朐的一个县官的不满,说是要去看看这家人家有啥来头。张家人一听害怕了,就去涝洼取走了祖宗画像,挂在了家里。后来县官到了张宗信家里看到画像,吓得磕了几个头就跑了,于是画像就留了下来。
    四幅画像因年代久远,纸张已发黄,部分稍有破损,画像色彩鲜艳,保存基本完好。画像中的张一中手捋长须,身略前倾,和蔼慈祥;张邦彦正襟危坐,手扶玉带,睿智威严;二位夫人头戴金冠,雍容华贵,落落大方。
    采访中,年长的张氏族人回忆,小时候每逢过年,族人会安排一户人家“请家堂”,将这四幅画像高悬于堂屋正中,并祭上贡品、燃上香炉。初一天不亮,族人们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画像前行跪拜之礼。
    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这四幅画像被查抄出来,差点付之一炬。听说是一马姓村人从待烧的书画中抢救出来,悄悄还给了张氏族人。2000年左右,有个文物贩子找到当时保存画像的族人,欲以5万元的价格收购先祖画像,被张氏族人断然拒绝。
    正是因为一代一代人的接力珍藏和保护,这四幅画像才得以保存至今。450余载,朝代兴衰,沧海桑田,四幅画像的背后一定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凤凰山下梯田石堰中,发掘出张氏祖碑
    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祖茔,座落在青州西南凤凰山下,障保峪前,三面环山,东临洋水。祖茔始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始祖张荣至六世张凤等均安葬于此,约有坟墓15座。自七世张绎开始,葬于涝洼村西龙怀墓地。
    1968年,在“破四旧”及“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张氏祖茔墓碑被毁,有些尘封于梯田石堰之中。
    2006年清明节前后,残碑数块被族人从梯田石堰中发现,后张氏族人发掘出具有重要族史价值的四世张基墓志碑一块、五世张磷石“张氏之志”墓志碑一块、次支七世张云墓志碑一块、字迹损坏不清的残碑两块。另外还有若干块碑冠、碑座、供台等物件由于破坏严重,暂无发掘。
    这次发掘,为考证张氏家族、谱牒,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可称为青州临朐之钱塘张氏家族的历史性发现。发掘出的祖碑等暂时存放于涝洼村逄山。
    发掘出的四世张基墓志铭如下:
    思惟我父,乃祖考张慧七公祖、妣王氏之长子也。以经明行修之士,在圣朝之洪武,任本县儒学司训之师,作养裁(栽)培,成就后进,可谓盛矣!暨于洪武十有八年(1385),升任山西平阳府解州夏县儒教谕之职。在任岁贡科举,赐进士及第,又不少矣。及于考满之复任。至洪武三十年(1397),以老致仕,冠带荣乡,蒙以乡饮酒礼之召,数祀之余,享七十有七而终。可谓生有益于时,死有功于后,子孙之蕃盛,以示后之子孙,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永远,因而铭曰:积善余庆,儿孙蕃衍,俊彦昌隆,永为光显。
    后临朐档案馆张敬华找到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贺严给这篇墓志铭释文断句后的意思是:
    想我的父亲,乃是祖考张慧七公祖、妣王氏所生的长子。因为是经明行修之士,在圣朝洪武年间,任本县的儒学司训教师,培养学生,造就后学,可称得上彬彬之盛啊!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升任山西平阳府解州夏县的儒教谕官职。在任的时候参加岁贡科举考试,赐进士及第,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又不少矣”的意思有待商榷)。考核期满,复任。洪武三十年(1397),因年老退休,衣锦还乡,乡里以乡饮酒之礼召请多次,享年77岁而终。可谓活着的时候有益于当时,死后有功于后人,子孙蕃盛,为后代子孙的模范。春秋按时祭祀,思之永远,因而作铭文道:积善之家多福,儿孙蕃衍繁兴,人才辈出隆盛,永为光大荣显。
    -
    四幅画像保存完好
    钱塘张氏人丁兴旺,遍布大江南北。族人秉承先祖遗风,孝弟力田,耕读传家。青州临朐的钱塘张氏收藏的张一中夫妇、张邦彦夫妇的画像,已流传450余载,至今保存完好。
    -
    近200年道光谱碑复立
    临朐柳家圈的钱塘张氏是临朐钱塘张氏的重要分支。柳家圈的钱塘张氏古碑立于清朝道光11年,距今有188年的历史了,从张氏十一世张梦熊延至清朝道光11年,所有族人都在这个碑上。道光谱碑在这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1958年,道光谱碑被征用作临五公路李家庄老龙湾干渠桥桥板,从此道光谱碑掩埋于此。2009年,本村徐氏家族在寻找其家谱碑过程中,意外发现张氏道光谱碑。道光谱碑是难得的珍贵历史文物,更是钱塘张氏宝贵的遗产。张氏族人闻讯,捐资买回,后经全体族人共同努力,完成了谱碑复立前期工作。
    张梦熊次子张贤臣、三子张顺臣,于明朝末年迁柳家圈,其后裔成为柳家圈村第一大姓氏家族,张梦熊长子张池臣同时先迁朱崖,再迁淄川高家庄,又迁桓台薛庙村。2004年春,薛庙村之钱塘张氏续谱时人口达500人。现在张梦熊长支后裔主要在桓台县薛庙村;次支后裔主要在柳家圈、庄科,沂源县文泉等村;三支后裔主要在柳家圈、青州市平安庄等村。
    2017年4月,柳家圈的钱塘张氏道光谱碑复立,从捐资买回到复立,历时8年的时间,这也还了张氏族人的百年夙愿。
    -
    ◎相关链接
    钱塘张氏宦迹录
    四世张基,字丕绪,又字思构,临朐张家庄(今属青州)人,邑庠生,明洪武初年任临朐县儒学司训之师,洪武十八年(1385)升任山西平阳府解州夏县儒教谕之职(从八品),及于考满之复任至洪武三十年(1397),以老致仕,冠带荣乡,卒于家,享年77岁。
    七世张文整,由临朐张家庄迁颜家楼,明正统二年敕封承德郎、工部主事,卒葬颜家楼。
    八世张义,张文整之子,临朐颜家楼人,明正统九年敕封奉义大夫、工部郎中。
    八世张一中,张文绪次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明嘉靖年间,以子张邦彦贵,敕赠承德郎、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正六品),又诰赠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九世张邦本,字安甫,号亚洲,张一中次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明嘉靖年间岁贡生,授义官。
    九世张邦直,号仲洲,张一中三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明嘉靖二十五年举人,笃志学古,动以先儒为法,未仕,以子敦善贵,敕赠行人司大行人。
    十世张择善,张邦本长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明嘉靖后期邑庠生,授代藩典宝。
    十世张观善,张邦直次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明万历年间岁贡生,授德平县训导(正九品)。
    十世张好善,字性庵,张邦彦四弟的次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明万历年间岁贡生,授陕西宝鸡县教谕(从八品)。
    十一世张梦暘,字星宇,敦善公长子,临朐涝洼(今属青州)人,授儒官。
    十二世张养谦,临朐颜家楼人,明万历年间岁贡生,授郓城县教谕(从八品)。
    十二世张养气,临朐颜家楼人,明万历年间岁贡生,授聊城县教谕(从八品)。
    十二世张经,又名池臣,字南华,号敬岩,武举人邦土公长曾孙,自临朐涝洼(今属青州)碾转益都朱崖、迁淄川高家庄,袭封吏部郎中,加封朝义大夫,卒葬该村。其后裔迁新城薛庙村(今属桓台)。
    十四世为东公:讳祥周,字为东,南华公长孙,随其父迁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例封修职郎。
    十五世张来勋,临朐南镇头(今属青州)人,恩荣乡耆,寿九十,例授登仕郎,卒葬卧龙前。
    十五世张文德,字修来,为东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例封文林郎。
    十六世张武英,字赐臣,修来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介宾,例封文林郎。
    十七世豫源公:讳清淮,字豫源,号巨川,赐臣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大宾,例封文林郎。
    十八世豁然公:讳明通,字豁然,豫源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耆宾,例赠修职郎。
    十八世张明著,字孔昭,豫源公次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耆宾,例赠文林郎。
    十八世张明训,字式古,豫源公三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例赠修职郎。
    十九世张修,临朐黄崖头人,太学生,乡饮大宾。
    十九世张松,字景山,临朐柳家圈人,授六品职衔。
    十九世张建业,字精勤,号乐亭,豁然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京监,例赠修职郎。
    十九世张建盛,字开来,号稽唐,孔昭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七品朝员,例封文林郎。
    十九世张建立,字学礼,号敬斋,孔昭公次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举七品朝员。
    二十世张作圣,临朐柳家圈人,太学生。
    二十世张廷佐,字盖臣,号念斋,精勤公长子,新城薛庙(今属桓台)人,清副贡,候选训导,例封登仕郎。
    -
    张绎在历代县志中有记载
    张绎留下的可查资料不多,但历代的县志中对他都有记载,称他“轻徭薄赋,善政卓著”。张敦善自幼即学习刻苦,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但著作皆失传。
    -
    第七世张绎 文献中多有记载
    青州临朐之钱塘张氏第七世张绎,字文绪,临朐张家庄(今属青州)人,约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张绎是弘治年间岁贡,历任真定卫(今河北省正定)历经(正八品)、大同府怀仁县知县(正七品)、大同府通判(正六品),轻徭薄赋,善政卓著。
    张绎留下的可查资料不多,其中明朝嘉靖年间《临朐县志·卷之三·人物志》张绎传中记载的大意是:张绎,字文绪,以岁贡生授官真定卫经历。在主管选授官职的官署考核中,认定张绎廉洁奉公、勤政慎事,即升任大同府怀仁县知县。因怀仁县靠近北部少数民族,军民杂居,犷悍难治。张绎就任后,既抑制豪强,剔除弊端,重兵兴农,注重教育,礼贤下士,民风大为好转。任中梳理陈案,有武官世族一家不遵循礼教、国法,有诬陷良民案件数十年得不到解决,张绎不畏豪强,秉公决断。有请吃送礼者,严厉拒绝,享有廉明果断之誉。后升任大同府通判。后告老还乡,在家乡方山之下筑屋读书,颐养天年,闭门不出,治家有方。三年后,无疾而卒。性情刚正,能当面批评他人的错误。平生从未送礼于他人;他人送礼于张绎,坚决谢绝。爱好读书,老而不倦,对子孙后代是无言的身教。
    另嘉靖年间的《青州府志·卷十六》张绎传记载与以上《临朐县志》张绎传文字记载差不多。
    万历至崇祯年间礼部郎中傅国私人所修的《昌国艅艎·卷之六·人物·儒行》里,了了数语写张绎传:张绎,字文绪,贡士。累官大同府怀仁县知县,升本府通判,以廉明著。性刚正,面折人过。生平未尝以私干人,人干以私亦不受。
    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临朐县志·卷之三·事功》张绎传中记载的张绎与明朝嘉靖年间《临朐县志·卷之三·人物志》里的内容相同。
    光绪年间编纂的《临朐县志·卷之十四之上·人物·先正》张绎传中又多了些内容:张绎字文绪,《府志》作文续。涝洼庄人。宏(弘)治间岁贡,授真定卫经历,署上考,擢知山西怀仁县。边邑兵民杂居,犷悍难治。绎至,谢绝馈遗干请者,悉置不答。厘剔弊政,宾礼文士,大兴学校,劝农力田。薄其赋敛。军士之在伍者,以恩义抚循之。与同甘苦。其豪强怙势者,一裁以法,教化大行。武弁倚世族侵渔良懦,忤其意即构讼,倾陷之。有经数十年不息者。绎廉得其实,立为决释其人。以廉明果断称,升大同府通判。告归,筑室方山之阳,杜门谢客。治家有法,尤为当时所称。卒祀于乡。采《府志》、旧志、《古骈纪略》修。
    -
    张敦善为万历年间进士,著作多失传
    张敦善,约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其家世为书香门第,曾祖父张绎,岁贡,官至大同府通判;祖父张一中,敕封山西按察司副使;父亲张邦直,举人,敕封行人司大行人;五叔张邦土,武举人。由于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之中,自幼即学习刻苦,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中举人,次年(1592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三甲第122名进士。
    张敦善中进士后,即被授予行人司司副(从七品),此职掌捧节、奉使之事,惜不久即病逝,余事无考。敦善生有三子,长子张梦龙,张梦龙生张洽,张洽生张士楷,徙居冶源,其后人丁繁衍;敦善次子张梦阳,字星宇,荫官至儒学训导,无后;张敦善三子张梦鲤,传一世而绝。
    张敦善一生著作多失传,仅在其同年进士李希召(河南兰阳人,中三甲第132名进士)的笔记残稿中,得诗二首:
    -
    述怀
    人生各有命,富贵安可求。
    静心服道素,泉石恣优游。
    冥鸿达者羡,文牺志士羞。
    伤彼陌上花,疾风吹未休。
    去为沟中泥,妍华讵可流。
    南山有古木,曾不畏高秋。
    -
    夜宿山楼
    重重烟霭望中收,
    渔网参差古渡头。
    木叶凋时孤雁远,
    月华高处一桥浮。
    谢公屐冷山无恙,
    白傅船空水自流。
    话尽凄凉十年泪,
    秋风残醉卧南楼。
    -
    张梅五开起张家店 创全羊宴传承至今
    五井位于临朐县城西南15公里,地处青州、临朐通往南麻、博山等地的交通要道。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集镇。张氏二十世族人张梅五开设的五井“张家店”及首创的“全羊宴”席,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即名扬五井周边六县,并逐步走向省内外。
    张梅五,名作福,字梅五,生于1896年,自幼家境贫寒。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兵匪为患的年代,梅五公深知靠贫瘠的几亩山地是难以维持全家生活的。于是便各方筹资,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于1926年秋后,在五井集的中心地段开起了一家饭馆——“张家店”。因地处集市中心关爷庙广场正南,因而又叫“正南店”。
    梅五公自幼聪慧,凭着二年私塾的底子,刻苦钻研烹调知识,很快掌握了传统菜肴的烹调技术。饭馆开张后,他自任厨师,雇用本庄人高乃治做帮厨,李春河做伙计,刘希全干杂活,使小店业务红红火火,生意兴隆。
    两三年后,面对弱肉强食的竞争局面,张梅五深知,如果按传统的烹调方法做菜,不创出自己的特点,将很难开创新的局面。于是,他针对五井地处青石山区,黑山羊肉质鲜嫩,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其他饭馆对羊肉只能“肥、瘦、下货一锅烩”的弱点,首创了将羊的各个部位分别成菜,做成了“全羊宴”。从杀羊的羊血开始,按杀羊的顺序,割到哪个部位,就以哪个部位的全部或部分,施以烹、炒、煎、炸等各种方法,加上酸、甜、辣、咸等各种不同的佐料,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成品菜,最后上一盆各部位混炖的全羊汤,组成了众口皆碑的“全羊宴”。
    “全羊宴”首创后,很快得到了食客的青睐。五井周边淄川、青州、博山、沂水、莱芜加之本县到五井赶集的群众都以吃过五井“张家店”的“全羊宴”为荣。五井“张家店”的“全羊宴”也很快闻名五井周边六县。
    五井“张家店”红火数年后,日寇入侵临朐,“张家店”遭日寇炮火轰击而倒塌停业,但众口皆碑的“全羊宴”席和梅五公的大名却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本报记者 蒲国华
    本期部分资料和图片由张敬华提供
    -------------------------------------------------
    张邦彦为临朐四杰之一
    张邦彦为张荣九世孙,中进士后,即被授为工部主事(正六品)。他因守城有功,嘉靖皇帝对其多有赏赐。
    守延安府击退鞑靼 嘉靖皇帝屡有赏赐
    张邦彦生于明朝弘治晚期,为张荣九世孙。张荣生张德,太学生;张德生张慧,人明,为太学生;张慧生张基,秀才;张基生二子,长子张磷石、次子张础石;磷石生子张凤,贡生;张凤生有四子,其三子为张绎;张绎生二子,长子张一正、次子张一中;张一中生有五子,长子即张邦彦,张邦彦受家庭熏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张邦彦兄弟五人皆有文采,其二弟张邦本,岁贡生,授义官;三弟张邦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试举人,官行人司行人;四弟张邦教,一生设塾教授;五弟张邦土,武举人。张邦彦有二子,长学善、次志善,皆无闻。其侄敦善,乃三弟邦直之子,中进士,有传。
    张邦彦中进士后,历任工部主事(正六品)、员外郎、延安府知府。数年间,鞑靼屡围延安府,张邦彦身先士卒,与军民竭力守御,忠义激发,士卒效命,鞑靼久攻不下,只得退去。张邦彦从此益修战守之策,积饷练军,使延安府成为一座坚城。三年任满,转为易州(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兵备道(正四品),其治军一如在延安府时。由于防守有绩,嘉靖皇帝对其屡有赏赐。不久,又转为佥都御史(正四品),抚甘肃,又调大同巡抚。此时,张邦彦威望日隆,边关静谧。
    正在张邦彦官运亨通之时,忽报其母在家乡病重,于是,张邦彦上疏乞归,以求终养老母。由于归心坚决,经数次呈请,朝廷终于准奏,于是,张邦彦回到了家乡,从此再未出仕。
    -
    嘉靖奖谕中称张邦彦经略有方
    隆庆年间,冯惟敏纂《保定府志·卷三十一·宦绩传》中写道:张邦彦,山东临朐人,嘉靖丁未进士。由延安守擢易州兵备道副使。沉毅寡言,为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军民畏而爱之。时以虏警,初设怀柔兵备,而难其人,朝议以邦彦可当其任,遂移镇而去。经略有功,加参政衔,寻拜佥都御史,巡抚大同。以疾在告,卒于家。
    康熙年间的《临朐县志·卷之三·名臣》张邦彦传补道:“张邦彦,嘉靖辛卯举人,丁未进士。累官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嘉靖三十一年修志,为见在乡绅,未曾立传,今其行实无考,止搜得墓碑诰命一道,有“性忠实,器宇恢宏,曩以郎署贤声,出守剧郡,究心边务,绩奏循良。及分宪三关,修练储备,保嫠懋劳。既而移臬,益殚谋猷,经略有方,恩威并著,朕甚嘉赖之。”存此数语,以俟后之采补焉。
    张邦彦大约去世于隆庆年间。这个推测是由于嘉靖年间冯惟敏撰修《临朐县志》时,张邦彦仍健在,本着生不立传的修志原则,其事迹未予收录;待到清朝康熙年间又修县志时,张邦彦已去世多年,资料无存,加之采访未周,故志书中仅录有嘉靖皇帝颁给邦彦的奖谕一道,内有“(张邦彦)性资忠实,器宇恢宏。曩以郎署贤声,出守剧郡,究心边务,绩奏循良;及分宪三关,修炼储备,保厘懋劳;既而移臬,益殚谋猷,经略有方,恩威并著,朕甚嘉之”等语。
    张邦彦与冯惟讷、迟凤翔、傅应兆四人,史称“临朐四杰”。据考证,四人还互为姻亲关系。
    张邦彦一生著述不菲,记有《二十一史》《幼学记》《韦弦录》《师师堂稿》等书,惜皆散失。今仅见其诗三首。
    -
    ◎相关链接
    张邦彦存诗三首
    登沂山百丈崖绝顶
    岸转岩回一径通,危崖万仞列何雄。
    飞泉倒挽银河挂,绝壁斜分旭日红。山静尽能容岁月,云高端可问鸿蒙。
    凌风直上藤萝外,指点蓬壶翠霭中。
    -
    登朐山
    山人载酒相继过,道士开门剪薜萝。
    径绕作逢麋鹿伴,林深时听野人歌。
    翩翩云叶生芒荞,皎皎岚光照芰荷。
    山静尚余淳古在,便当解带卧前阿。
    -
    谒东镇庙
    名山突兀雄东土,古庙嵯峨重圣朝。
    云断翠微金殿峙,风清桧柏玉台遥。
    灵泉东注通瀛海,元气中浮接绛宵。
    民物一方资化育,阴阳和合赖天飘。
    张邦彦曾作《临朐旧令褚公生祠去思碑记》,碑颂知县褚宝之政绩。今碑已不存,文存嘉靖年间所修《临朐县志》中。
    -
    临朐四杰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冯裕第五子。明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冯惟讷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在临朐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
    迟凤翔(?~1583),字德征,号朐岗,生于今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西朱堡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人,二十三年进士,中第二甲二十六名。初授户部主事,后任兵部职方武选司郎中、陕西洮岷兵备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为官清正,不阿权贵,“以廉能著称”。
    迟凤翔在京城为官多年,深知宦海浮沉,晚年引退,以母病告归故里。居乡不恃前功,并能廉静自处,见者皆不知其曾显居高位。晚年嗜经书,勤著述,70岁时犹与诸生讲艺不辍,著有《四书说》《易经说》《朐冈集》等。
    明神宗得知迟凤翔逝世的消息后,派出钦差大臣到临朐宣读祭文。
    傅应兆,字廷聘,《府志》、旧志有记文聘,号南溪。嘉靖年间贡士。任陕西平凉府学训导。
    -
    张兰泽词赋绘画皆精
    张兰泽排行第五,又擅长画驴,因此被当地人戏称为“张五驴”。他还精通医术和书法,用八味中草药的名称写了一副帐联,成为闹洞房的雅联佳句。
    -
    画驴已炉火纯青
    张兰泽,字秋畹,号柳塘,邑痒生,冶源镇前洼子村人。张兰泽生于清朝同治年间,自幼聪慧好学,精医术、好词赋,善画驴。张荣第二十世后裔。张兰泽排序第五。因其父晚年喜得第五子,故兰泽字秋畹,意晚秋之果实。
    《光绪临朐乡士志》载:“张兰泽字秋畹,号柳塘,邑西南洼子庄人,县学生员。自幼读书,志不少懈。入泮后,秋闱屡试不售。因老母得瘘疾,遂弃举子业习医术。三十年不离母亲左右。即有事外出,及暮必归,虽冒风雨,不以为艰。晚年性愈峻,绝迹公门。邑令郑炽昌闻其精医术,遣人致请三次乃至。炽昌重其品望,亲至其庭拜谒。兰泽又工绘事,见者悉叹赏之。”
    张兰泽小时侯在学堂时,常避师作画,尤其擅长画驴。有次被先生发现,先生恐其迷恋作画而荒废学业,限其在方寸纸上画驴百头,以示惩罚。待交卷时,先生见纸的中间画一大山,山右侧只见一只驴头,左侧只见一条驴尾,并没看到想象中的百头毛驴。便问其为何只画了两个半截驴,那99头驴哪里去了?张兰泽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我是画了百头驴正从山的那边往这边走,只不过那99头驴被大山遮住了,使您看不见罢了。”先生见其如此聪慧,将来必定学有所成,便不再限其作画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此张兰泽在绘画上便似虎添翼,如鱼得水,并一举成名。他画的毛驴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惹得各方文人墨客前来求画,因在家中排行第五,被当地人戏称为“张五驴”。
    传说,张兰泽中年云游四方,有次来到安丘景芝一饭庄用餐,因盘缠用尽,囊中羞涩,无法打发饭资,便给饭庄掌柜涂抹了一幅《毛驴趟溪图》,以抵饭资。店掌柜请人装裱后便将此画悬挂于客厅之上。若干年后,此画被一江南客人看中,愿出高价求购,店主未允。经江南客人软磨硬泡,最后以两头健壮的活驴换取。
    -
    上私塾时显露才华 对出先生的对联
    张兰泽十几岁上私塾时,其文采已显露头角。早年间杨家河乡黄山一带有一位秀才,骑驴带着书籍赴省城参加乡试(俗称秋闱),经过冶源东南界首村西岭时,看到满山遍野的“晴天烂石”(即风化的岩石),感到好奇,于是下驴俯身拿起几块敲打,见此石虽烂却硬,便随手从书箱中取出狼毫,即兴在驴鞍一侧题诗一联“青石山稀烂崩硬”,欲题下联却无词应对,一路苦思闷想,不得其解。
    这天傍晚时分,秀才赶到冶源镇洼子村前,见一学堂,欲投奔进去借宿,便将毛驴拴于学堂大门前的柳树上,随后进了学堂。就在这时,正赶上学堂放学,张兰泽与其他同窗看到毛驴甚是可爱,于是围将过来。
    张兰泽抬头看到驴鞍的一侧题有一联,待再看另一侧时,却没有下文。于是他回到学堂,取出笔墨,略加思索,便在驴鞍的另一侧题写一联“黄河水翻滚冰凉”。
    此举被围观的同窗看到,有好事者即向先生告了一状。先生听后大为恼火,认为对客人不敬,欲对张兰泽以惩罚。但秀才看到对句后,不但没有怪罪,还高兴地对先生说:“先生切莫动怒,学生这次投奔贵处,一来是为借宿,二来是向先生讨教,没想到你的学生将我的难题对答的如此工整。你的这位学生,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将来必定大有作为,您不但不可惩罚他,应该褒奖他才对。”
    张兰泽上学的学堂,是一个大家的花园,园内有鱼塘荷花,种植着五颜六色的花卉,堂前有簇凤尾竹生长得格外旺盛。夏日的一天,先生正坐在书房备课,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堂前的凤尾竹刮得左右摇摆。紧接着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先生触景生情,随手撰得一联“风吹竹子头点地”,再撰下联时词穷,无有下文。为此联先生苦想多日,也无佳句应对,于是就在课堂上将此联出给学生,让学生为其配对下联。待第二天交卷时,唯有张兰泽的“雨打荷叶面朝天”被先生看中。对句工整,和谐押韵,被后人称为绝句。
    -
    中药帐联祝贺新婚 成闹洞房雅联佳句
    张兰泽精医术,好词赋。晚年他在北店村坐堂行医时,有一知已,长得既黑又丑,还有麻子,晚年娶得一房美妾。婚礼这天,各方亲朋好友都去送喜帐祝贺,张兰泽为了搞笑,也送去一幅帐联。上联是“花粉厚朴蟾酥白头翁”,下联是“黑丑麻仁脑砂红娘子”,寓意是“花粉后婆缠酥白头翁,黑丑麻人恼煞红娘子”,巧妙地利用八味中草药勾画出了老夫少妻的反差,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老翁的喜悦及新娘的“懊恼”心情,被后人称为闹洞房的雅联佳句,从而也体现出了张兰泽的词赋才华。
    张兰泽善丹青并好书法,在世时经常被人请去写碑文、牌匾。他为北店大家马庆履前大门迎壁上书写的“福”字,端庄秀丽,苍劲有力,被后人临摹捶拓,传遍于各家各户。
    可惜的是,其佳作因世远年湮,社会动乱,遗作甚少,珍如凤毛麟角。文革后在洼子仅存的一幅《双驴过桥图》也被损坏,残缺不全。现在洼子其后人尚存有张兰泽在世时用过的图章印鉴及笔筒等遗物。
    -
    共产国际先行者张逸凡
    -
    张逸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经组织安排赴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因被陷害在亨格尔斯特做了8年苦工。张星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日军入侵后,他遭受毒打,气恨交加,身患重疾而去世。
    -
    张逸凡:遭陷害在苏联入狱
    张逸凡,谱名张文彬,化名万献廷,钱塘张氏第二十二代孙。其祖父张宴于1900年前后携家人由临朐县涝洼村迁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福音村。
    张逸凡生于1904年,早年就读于福音村教会学校崇美中学,1924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经组织安排赴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时期在校学习的同学有张闻天、王稼祥、帅孟奇、秦邦宪、还有王明等。在苏联期间,他加入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并加入共产国际组织。1931年苏联首次发放居民身份证,在未征求张逸凡意见的情况下,就给其发放了身份证,由此他加入了苏联国籍。
    1935年6月,联共(布)中央根据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盛世才的“请求”,决定让俞秀松(化名王寿成)为组长,张逸凡(化名万献廷)为副组长的25名在苏联工作的中共党员赴新疆开展工作。张逸凡被任命为新疆日报社编辑长,当时出版的《新疆日报》报头由张逸凡题写。
    1937年11月,王明和康生从苏联途经新疆回延安,会见盛世才。盛世才拿出一张被苏共派往新疆工作的25人名单及照片,问王明认识不认识,王明说,这些人都是托派。于是,俞秀松、张逸凡等多人被逮捕。其他人不久被释放了,而俞秀松、张逸凡二人于1938年6月25日被移交苏联入监。
    1938年苏联法院以“1935年带枪在莫斯科企图刺杀王明”为由,将张逸凡判刑10年。实际上当时张逸凡不在莫斯科,这个罪名纯属陷害。随后,张逸凡被发配亨格尔斯特做苦工8年,直至1946年3月被释放。
    1952年,张逸凡迎娶了在邮局工作的苏联姑娘,后定居乌克兰。
    1955年张逸凡向时任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写信申诉自己的冤情,苏共中央很快答复,并将张逸凡召至党中央。张逸凡从相关材料看到,1940年苏共就指示贝利亚寻找他,而贝利亚欺骗中央说张逸凡已经派回中国工作……从而错失了拨乱反正的良机。
    1957年和1958年,张逸凡回国探望了家人和战友。
    时隔30年后的1988年,83岁高龄的张逸凡再次回国,并接受《陕西日报》记者的采访。
    张逸凡在新疆工作期间,积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为新疆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是共产国际的早期革命者。
    -
    张星阶:精通医术识得百草
    张星阶(1879-1940年),冶源镇前洼子村人,张荣第二十二世孙。
    张星阶自幼受家庭熏陶,忠厚善良,天资聪颖,精医术,识百草。据老人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能倒背如流,无论出自何地之中草药,经他手,就能辨出真伪优劣,并能讲出该药产自何地。
    张星阶早年在杨善镇与孙家合伙开药铺,坐堂行医。因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药铺生意兴隆。后因孙家想把药铺独吞,张星阶便回家,不再行医。
    之后在张家众族人的劝说与支持下,张星阶带领其堂侄张廷武、张廷栋及亲友夏传圣等人,于1932在冶源镇西村开设药铺,取名为“新聚堂”,这时张星阶已年过半百。
    因药价昂贵,入股之资仅够支付房租及药橱柜台等费用,“新聚堂”要想开业,困难重重。
    张星阶将店堂装修完后,交代晚辈在家看好门户,便携带仅剩的盘缠,赴苏浙川贵等地购药。
    数十天后,张星阶人尚未还,十几辆三驾套的马车,满载着各地的中草药驶进了冶源街,惊得街坊四邻都出来观看,猜不透“新聚堂”家底有多厚。岂不知,“新聚堂”购得的这十几马车中草药,皆因张星阶人缘好,信誉高,是从各地老客户那里赊购来的。“新聚堂”开业后,由于张星阶医德高尚、收费合理、医术精湛,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
    正当“新聚堂”兴旺之时,1938年1月26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冶源街。张星阶为了家业免遭涂炭,让他人避于外地,自己躲在后堂守业。
    日军进村后,因找不到为他们打铺喂马、挑水做饭的民夫,便把“新聚堂”的门板砸开,抓住张星阶拷打。幸亏有一翻译前来劝说,张星阶才幸免于难。但由于惊吓过度,气恨交加,张星阶身患重疾,卧床不起,于1940年11月去世。
    全国解放后,“新聚堂”又获得了新生,张星阶的儿子张廷圣子承父业,在原址上重新开业继续经营。之后,“新聚堂”于1953年公私合营组成了“临朐县冶源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临朐县冶源联合保健站”,1960年更名为“临朐县冶源公社医院”,1972年再更名为“临朐县人民医院冶源分院”,后又更名为“临朐县海浮山医院”至今。
    -
    张怀亮致力于军事医学
    -
    张怀亮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数十次战斗、战役。他担任部队卫生领导干部后,重视部队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培训了大批卫生人员,为部队的战时需要作出了贡献。
    -
    二十岁参加红军 随部队南征北战
    张怀亮,张荣二十一世孙,1915年出生于临朐县城关街道柳家圈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8岁丧母,父子相依为命。父亲不到中年,双目失明。张怀亮自幼讨过饭,给人放过牛,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衣食无着。
    1926年,张怀亮不满12岁,随父闯了关东。不久,父亲病死。张怀亮走投无路,便来到东北军张学良部当兵,“九·一八”事变后随军转到陕西,由东北到关里,渡黄河,进关中。
    1935年11月,20岁的张怀亮找到共产党,在陕北苏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张怀亮入伍后,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行军打仗,他冲锋陷阵,吃苦在前,表现了旺盛的革命斗志。1937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怀亮参加革命50多年,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数十次战斗、战役。他长期做军队的卫生工作,历任热河军区卫生部部长、防空军卫生部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副主任、防化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战争年代,张怀亮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抢救伤员和指挥战场救护,进行战地治疗工作。为抢救伤员生命,在战场上,张怀亮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开展救护工作。
    -
    身体力行,加强医疗队伍建设
    张怀亮担任部队卫生领导干部后,十分重视部队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在部队分散、环境艰苦、经费和师资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他多次组织卫训队、卫生员训练班、医助训练班,培训了大批卫生人员,为部队的战时需要作出了贡献。他很重视部队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亲自制定卫生所、卫生队的医护工作制度,下发所属部队执行。为了解决经费、药材和器械不足的困难,他提出搞副业生产的建议,被上级采纳。他组织医护人员采摘中草药、制作简易医疗器械、修建病房等。
    1953年,张怀亮被保送进入第二军医大学深造。在学校里,张怀亮发奋攻读,学习成绩优良,毕业后,被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科研系、研究所的领导工作。
    在军事医学院工作期间,张怀亮坚持科研工作面向部队、面向基层、平战结合的方向,多次带领科技人员深入海岛、边疆,进行调查研究,亲临作业现场指挥。
    在担任研究所领导期间,张怀亮同全体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16项科研成果的研究定型工作。其中,张怀亮参与组织指导的叔胺型胆碱酯酶重活化剂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张怀亮热爱部队的卫生事业和防化医学研究工作,“文革”期间,张怀亮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信党,坚持工作。张怀亮为祖国军事医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张怀亮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88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本报记者 蒲国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