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0-21 07:24
鄌郚总编

探访红色高密

    探访红色高密
    -
    英雄王德顺 爆破立军功
    -
    高密市柴沟镇柴沟村的王德顺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爆炸英雄",在攻打齐家埠的战斗中,他"亲送炸药包八包",为部队的进攻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表彰大会上,司令员周志坚还恭恭敬敬地给他倒上了一碗茶.
    -
    王德顺军功奖状 为柴沟镇馆之宝
    高密市柴沟镇柴沟村村史馆有一件"镇馆之宝"——老战士王德顺在解放战争时期荣获的我军"爆炸英雄"奖状.奖状上既有对王德顺所率爆破小组的战斗作风的描述,如"机动灵活,勇猛顽强",还有具体数字的说明,如"爆破前沿九道附设工事""亲送炸药包八包".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留存至今的一份难得的军功奖状.
    王德顺1946年农历10月参加了滨北军分区独立一团.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部队李弥第八军独立旅第三团尚盘踞着齐家埠据点.齐家埠位于潍县东北,是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大村庄,它的北边不远是寒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是年7月1日傍晚,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七师一一〇团三营九连的郝连长,看着敌人密集的工事,命令:"第2爆破队,准备——"
    才抽了一袋烟的工夫,第1爆破队24个爆破员就被敌人的交叉火力打掉了23个,而齐家埠阵地上的鹿砦、铁丝网基本上未受损失,东边地堡里敌人的加拿大轻机枪依然"哒、哒、哒……"地点射着.
    第2爆破队1组组长王德顺一听到郝连长的命令,就小跑过来,喊道:"我上!"
    在我军歪把子轻机枪的掩护下,王德顺迂回,卧倒,拉,滚."轰!"15斤的炸药包把鹿砦撕开了一道大口子.王德顺赶紧回到了爆破点.
    第二包炸药应由21岁的新兵赵有义往上送,但赵有义太紧张,炸药包掉到了地上.
    王德顺骂了赵有义一声,就把第2包炸药夹在右胳膊窝里,又冲了上去.
    约在半夜时分,躺在陷阱里的王德顺清醒过来,他听到敌人的美式水压重机枪还在叫唤,慢慢想起来:自己将30斤的炸药包送上,一拉导火索,就往回跑,敌人碉堡里打来一串子弹,钻过自己衣领子,蹭去了一点皮,没有什么事,但打中了老乡袁文喜的臀部.袁文喜是第3爆破组,怎么提前上来了?正在疑惑间,"轰"的一声,他俩都跌进了陷阱.
    王德顺想,自己是党员,要带头尽快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袁文喜说:"德顺,你得捎着我."王德顺和他开玩笑:"算了,你快在这里歇歇吧.我还有任务."
    袁文喜哭了."你呀你,"王德顺笑了,"我怎么能不管你?咱们怎么着还是老乡嘛."
    终于,赵有义听到王德顺和袁文喜的声音,爬了过来.在赵有义的协助下,王德顺冒着敌人的炮火,把袁文喜安全地架了下来.
    当看到战友张进山又送了一包炸药,王德顺说:"最后一包,我王大个子包了!"王德顺赤着脚,光着头(也不知鞋帽是什么时候掉了),扛起50斤重的炸药包,又冲了上去."轰隆"一声,大部队踏着硝烟,杀进了齐家埠.
    王德顺特别讲过一个细节:齐家埠战斗胜利后,老首长、司令员周志坚在表彰大会上,恭恭敬敬地给他这个"爆炸英雄"、毛头小伙倒上了一碗茶水.
    -
    齐家埠战斗活捉敌军团长 鼓舞胶东军民士气
    笔者日前查考有关资料,发现王德顺老人的回忆有一处应更正:1947年2月,胶东军区特务团、滨北军分区独立一团和东海军分区独立团合编为胶东军区新编第五师,分别成为第五师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齐家埠战斗发生在当年7月1日,王德顺老人说他当时所在连队是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三十七师一一团三营九连,其实十三纵队于是年8月才组建,打齐家埠时王德顺所在连队应为山东解放军(胶东军区)第五师十四团一营一连.
    齐家埠战斗胜利后第7天进行评奖记功,王德顺被第五师评为特等功,且授予"爆炸英雄"称号,因为战事紧急,没来得及颁发军功奖状,一个多月后才给王德顺颁发了奖状.此时第五师和其它部队已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周志坚升任司令员,第五师改编为三十七师,所颁奖状已由纵队统一印制.所以,说王德顺所获荣誉同时是纵队授予的,似也不为过.
    周志坚(1955年授衔中将)在《峥嵘岁月》中回忆:"齐家埠战斗毙伤敌人379人,俘敌1115人,全歼第八军独立旅第三团,活捉了敌团长郝荣梓.这是我五师部队成立后,头一次以一个师歼敌一个团……这对当时正在抗击敌人重点进攻的胶东军民是个很大的鼓舞.这一仗的意义除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敌第八军西援,配合我华野主力外线出击起到了一定作用外,对我们这支新成立的部队来说,第一次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攻坚作战并获胜,确实得到很大的锻炼,部队的武器得到部分的改善,部队的战斗作风和战术、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把因营上、小李村战斗失利所造成的消极情绪一扫而光."
    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称:"为牵制敌兵西调,周志坚指挥第五师进行齐家埠战斗,一举歼敌一个团,有力地策应了外线主力作战,得到上级赞誉."
    并不出名的潍县齐家埠战斗能在华东野战军两位高级将领心目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得到他们这么高的评价,王德顺功不可没.
    王德顺后来参加了解放掖县、海阳、兖州、济南等战斗战役,被部队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并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2009年王德顺病逝,享年80岁.
    -
    老姚和李崇 播火王干坝
    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曾是高密县第一个民主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高密北乡第一个党支部,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高密最早的自卫队、村政权和第一批民兵联防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红色的县立和平医院与完全小学.播火王干坝,老姚与李崇,功不可没.
    -
    姚心田: 秘密发展党员
    高密市姜庄镇王干坝,明代中期立村,坐落于胶莱河(俗称"运粮河")南岸大堤,北越一明代古桥通往平度之孙家庄、万家,清代和民国时期一骡马古道过村子三里长街,西经崔家至昌邑和潍县,东经窝铺至胶州和即墨、青岛,向为交通要道和周围之中心集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胶东解放区南海军分区、地委派出得力干部,到该村开展工作,点起星星火,力促燎原势.
    近日,笔者前往王干坝采访,经该村烈士武学孟之孙武建富介绍,认识了研究民间历史的村民张士君.他告诉笔者,老姚本名姚心田,当时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几岁,乡民们称其为"老姚",或与其住所——窑洞有关.原来,老姚刚来王干坝开展工作,腰里别着一把短枪,常住村东运粮河崖坡上的窑洞,有时也住在贫苦农户家,但一晚上要挪两三个地方.
    老姚是部队干部.1944年秋,其由南海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派到高密敌工站任站长,该站设在王干坝.老姚接受双重领导:通常情况下,与高密县武工大队保持联系;遇特殊情况直接向南海军分区汇报.老姚除做王干坝附近敌伪据点的联络和策反工作,兼做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和村政权、壮大民兵组织等工作.
    老姚所住窑洞往西不远,为一规模较大的观音菩萨庙,有两座大殿,占地两亩多.再往西,多是一些按照宗族排列的胡同,如孙家、王家、于家、武家、岳家胡同等.
    老姚经过走访,发现孙家胡同西北角住着一户人家,屋是土打的墙,裂开了一道道口子,门是栅栏子(树枝捆勒而成)门,其弟兄俩分别叫孙宝财(亦写为孙宝才)、孙宝善,都给地主扎觅汉(当雇工),因为家贫透骨,都尚未成家立业.而此胡同里有的富户,其正屋是一色青砖到顶、垂脊上排列着仙人走兽模样的砖雕,门楼也是青砖的.老姚得空,就进孙宝财、孙宝善家拉呱,启发他们寻思,为什么自己一年到头拼命干,三四十了还说不上媳妇,同一个胡同的富户却过得有滋有味,住得宽敞气派.经老姚培养,发展孙宝财、孙宝善和徐清富等人入了党,在王干坝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高密北部第一个党支部,孙宝财任党支部书记,该党支部归高密工委领导.后来孙宝善被选派胶东区学习,结业回乡,组建起姜庄区中队,任农救会会长.
    -
    李崇: 建起农民武装组织
    李崇到王干坝开展工作比老姚早,老姚所住运粮河崖坡上的窑洞似应是李崇挖的.1943年秋,李崇被南海地区武委会派到高密任县武委会主任.在一位交通员的带路下,他连夜启程,到运粮河北岸之古楼屋子(时属平南县)落了脚.考虑到河南岸王干坝是附近一中心集市,交通便利,李崇决定潜入该村开展工作.为此,必须先解决住的问题.运粮河南岸,河崖陡峭,崖旁丛生着大量的平柳条子.李崇趁着傍黑天,靠在河崖一棵平柳上,小心翼翼地攥着一把铁锨,向崖壁深处挖去,他把挖出的土轻轻地撒在河里,让河水悄悄冲走.窑洞挖成了,可以睡两三个人.只要把洞口一堵,稍微伪装一下,从外面还真发现不了这里有个窑洞.
    住下后,利用晚上,李崇摸出窑洞,走胡同,进农户,积极做群众工作,号召大家起来抗日自卫,组织建立起"看门打狗队"——这是高密最早的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组织.王干坝武装自卫的旗帜一打出来,迅即在运粮河两岸带来连锁反应,周围十几个村庄纷纷建立了自卫队.1944年初,李崇在自卫队员中动员20多名积极分子参加了武工队.是年春,胶济铁路武工队队长滕少锋从胶县北部带领一支20多人的精干武装到达高北.很快,这两支队伍奉上级命令合编为高密县武工大队,下属两个分队,滕少锋任大队长,李崇兼任二分队队长.
    1944年初夏某日,顽军王豫民纵队100多人进犯王干坝.武工大队二分队有队员探知敌情后,向李崇作了汇报,李崇立马安排队员在敌人将要经过的路上埋地雷.地雷刚埋下,敌人就到了近前.李崇带领队员趴在一堰坝上,与敌人呈对峙之势.敌众我寡,李崇边挥动手枪,边把声音故意加大,命令队员准备拉地雷弦.敌人以前常常被武工队员埋的地雷炸死炸伤,这次惧怕挨炸,不敢前进,不久即掉头溜走.
    在李崇的领导下,王干坝及周围村庄建立了民兵联防组织,岳显明任王干坝民兵队长.某夜,经李崇批准,岳显明带领十几名民兵,自王干坝出发,奔袭高平路东侧之前屯,村内伪军溃逃,王干坝民兵缴获步枪五支、物资一宗,一时声威大震.
    1946年夏,因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王干坝敌工站撤销,老姚奉命调回部队工作.1949年1月,作为县委负责人之一的李崇与县委书记王雨洛带领一批干部离开胶高县(时高密一带存在高密县和胶高县两个县级政权),随大军南下,准备接管即将解放的地区.
    有了李崇和老姚等同志在王干坝所开展的基础性工作,王干坝遂成为坚固的革命根据地,当时被称为高(密)北(部)"小莫斯科".
    -
    英勇王孝俭 血染三合山
    1947年,在昌潍大地现今许多八九十岁以上老人的记忆里,是国共双方"拉锯"的年头,到处烽火硝烟,枪炮声连绵不绝.以高密为例,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高密县城先后三次被人民军队解放,其中两次就发生在该年.建国前后,高密县柴沟街(包括今柴沟、柴北两村)共计有烈士16名,其中14人牺牲于解放战争时期,而1947年捐躯者即达9人,王孝俭(也写作"王效俭")就是这9人中的一员.
    -
    响应武工队动员 偷着报名参了军
    今年四月的一个周末,笔者赶到柴沟街,采访烈士王孝俭之弟王孝敬.87岁的老人躺在炕上,讲起牺牲了的哥哥王孝俭,依然很激动.
    1946年夏秋间,临近高诸路的柴沟一带开来了共产党的一支武工队.队员们扎根群众家里,先是开展土地改革,建立党支部、村政权和民兵组织,后动员翻身农民参军.20岁的王孝俭家里有四口人,父亲、母亲、他和弟弟,却只有七分地(指老亩,老亩大小在各个地方不一样,在柴沟1个老亩顶现在的2.47亩),还要交苛捐杂税,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王孝俭一听参军来了劲儿,生怕爹娘不同意,偷着直接跑到区公所报了名.
    王孝俭参军后,先是编入高密县大队,后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1947年9月,随部队参加了攻打诸城县城的战斗.
    此前,王孝俭托人捎信给王孝敬,让弟弟带一些烟叶来.王孝俭在家的时候烟瘾就挺大,到了部队上,虽然能吃上饭了,但没有钱买烟.这天过晌,约摸三四点钟,14岁的王孝敬带着两斤烟叶,步行赶到了诸城县昌城.经向解放军站岗的士兵打听,在一个庙里找到了哥哥王孝俭和他的战友.一年了,兵荒马乱的,弟兄两个终于得以见面.王孝俭比弟弟大6岁,对他特别疼爱.王孝敬说,爹娘开始不愿意哥哥参军,知道他参了军,常常为他操心,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前两天娘还做梦,梦见他满脸是血,被吓醒了.王孝俭和弟弟说,自己命硬着呢,一年下来打了十几仗了,还不是好好的?他让弟弟和爹娘放宽心,说等着胜利了,就回到柴沟街,让爹娘给说上个媳妇!王孝敬发现这一年哥哥长胖了.王孝敬在哥哥那里住了一宿,晚上和哥哥他们一起吃的饺子.哥哥说,已经连着吃了三天饺子了.这可把王孝敬馋得够呛,那时家里一年到头,也就过年(春节)能吃上饺子,还得分着吃.哥哥催着王孝敬快回家,说要打仗了,部队里只要一连几天做好吃的,就是要打仗的苗头.第二天吃完早饭,哥哥就送王孝敬出了庙门,他让王孝敬转告父母,不用挂挂他.离庙门有一段路了,王孝敬回头,发现哥哥还站在原地,望着他.这是王孝敬和哥哥见的最后一面.
    这次诸城战斗,始于1947年9月9日晚,华东野战军二纵四师负责攻打县城北门及东北角,二纵五师负责攻打东门及东南角,七纵一部攻打西门及南门.打了两天,各参战部队爆破了外围工事及城墙,攻入城内与敌展开激烈巷战.敌156旅长刘镇湘率旅部和残敌继续顽抗,退守核心据点天主教堂.因得到援敌很快就会到达的不确切情报,上级命令部队迅速撤离诸城,免遭被动.此役歼敌1700余人,我军亦有较大伤亡.
    -
    敌方飞机扫射 头部遭受重创
    王孝俭随所在部队参与攻打诸城县城东门.撤出战斗,清理战场时,王孝俭听到死尸底下传来微弱的喘息声,赶紧用双手扒拉,扒拉出一个还活着的人,原来是一起参军的朱公村的"潘大牙"(绰号).潘大牙中弹了,流了很多血,后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一条腿截了肢.潘大牙复员后回乡,拄着拐杖,捎上一些礼物,专程赶到柴沟街,打听着找到王孝俭家,向王孝俭父母表达对王孝俭救命之恩的谢意.潘大牙不知道在他负伤一个月后,王孝俭就在三合山(又称三户山)战役中牺牲了.
    三合山,位于平度城西35公里处,有三座东西向连接而又各自独立的山峰.1947年10月2日,国民党整编六十四师由高密城北上,又沿胶莱河折向西北,企图寻我主力决战.其先头部队进犯至昌邑县饮马,主力尚在饮马东北十公里外的三合山、范家集一带(位于胶莱河东岸).我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一线部队某部误报情报,致使敌收缩并猬集至三合山一带的六个村庄内.我军袭击敌人于运动中的计划未能实现,遂以优势兵力将敌人包围于以三合山为依托的范家集、郭村、韩村、林家庄等几个村庄内.经四天四夜拼力作战,我军占领了明家店渡口、郭村、韩村、林家庄等村庄,经过几进几出,终于夺得了三合山.敌整编六十四师打得也很顽强,剩余残敌约三个团,在师长黄国梁的带领下退缩到范家集内,固守待援.黄国梁在报话机上向陆军副总司令兼胶东兵团司令官范汉杰呼救.范汉杰遂放弃进犯胶东腹地,回师救援黄国梁.我军面临被敌人反包围.为打破危局,除留一部继续围攻范家集黄国梁残部外,其余均投入阻击敌人援军.经四昼夜顽强奋战,双方仍处于僵持状态.范汉杰恐黄国梁不能坚持,再调部队火速回援.鉴于调动了敌人主力回援,我军胶东根据地可保无虞,且已歼敌一万多人,我军遂放弃对黄国梁残部的围攻,撤出阵地.
    王孝敬说,哥哥的一个战友专程找到他家,讲了王孝俭在三合山牺牲的经过.
    王孝俭时为华东野战军二纵某部的一名班长,他随部队攻打三合山,攻到半山腰了,因山上敌人火力太猛,他们不得不退到山下.连长命令就地挖坑做防御工事,坑还未挖好,来了一架敌机,王孝俭赶紧卧倒,但他个子太高,加上挖的坑浅,人还没有躲好,飞机上的机枪子弹就到了头前,他的头盖骨被打去一块,血流满面.王孝俭被送到后方野战医院救治,本来治得差不多了,却因消毒不彻底,得了破伤风,结果不治而亡.
    -
    两名老八路 炮火中生还
    在徐家楼子村,有两名八路军老战士尚在,他们分别是张程瑞、徐凌彩,均已年过九十,且耳背得厉害,张程瑞老人生活尚能自理,徐凌彩则因患过中风需人看护.采访的过程比较艰难,但笔者还是从他们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窥历史的些许烟云.
    -
    张程瑞: 济南战役中受重伤
    张程瑞,也写作张呈瑞,生于1927年.15岁时,为了不用交捐交粮,且有口饱饭吃,当了徐祝三的童子军.(徐祝三曾任国民党保安七旅姜黎川部营长,1940年3月率兵包围空冲水,捕去高密县委书记孔楚白和铁道大队大队长李亶均,将两人活埋.)
    后来,张程瑞参加了迟耀东的伪军.1945年六七月间,迟耀东率自卫七团(团部在今胶州黔陬)反正,他在胡家村随队伍起义,参加了八路军,迟耀东仍任团长.不久,连指导员给战士们讲话,说八路军打仗,一是要把鬼子赶出中国去,二是要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指导员的话让张程瑞回味了好几天.
    张程瑞回忆,打(伪军)张鸿飞,张鸿飞跟八路军说好了要起义,八路军把猪都杀了,慰劳品都摆好了,可一夜之间,张鸿飞变了卦,逃到胶县城.八路军跟踪追击,包围了胶县城.张程瑞随所在部队攻打北大楼(火车站东北方向原洪泰火柴厂).经英勇作战,张程瑞他们占领了北大楼,为胶县城第一次解放作出了贡献.
    张程瑞回忆,他随部队参加过高密(县城)、姚哥庄和安丘、莱阳、掖县、招远、潍县等地的战役.先是编入滨北独立一团,后编入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所辖之第1团2营4连.
    1948年9月,张程瑞参加了济南战役,任重机枪班班长.攻城时,被敌人的一块炮弹皮子打中,左脚被炸去一块,腿也受了伤,送到医院治了五六天.
    张程瑞说:"(打)济南,俺那个团(是)1团……没大剩(人)……俺那个团在紧前头,俺那个营在(团的)紧前头……"说到这里,老人又抹起了眼泪.
    高锐将军时任第13纵队37师师长.他后来回忆:1948年9月22日18时左右,随着济南外城城墙缺口被爆破打开,109团2营立即登城,该营4连先头班迅猛登上城头,与敌人展开肉搏.他特别强调,在济南战役中,第13纵队贡献突出,其中37师109团贡献最大,从突破济南商埠围墙开始,到突破外城、内城,该团都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特别是在内城的突破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全团指战员以1200人的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英雄战歌.整个37师,在济南战役中伤亡近5000人(该师人数在8000人左右),可见战况之惨烈.
    济南战役期间,37师所辖三个团分别是109团、110团、111团,并无第1团之番号,但109团按顺序排列即该师第1团,所以张程瑞所在团似为109团.济南战役结束后,该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光荣称号.
    张程瑞本来评的是三等甲级残废,复员时,上级让大家先自我申报,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张程瑞自愿报低了一级.
    张程瑞立三等功数次,获军功章、纪念章多枚,可惜后来遗失了.他复员回乡后,任过村党支部副书记.
    笔者采访时,看到一枚党徽被他端端正正地佩戴在左胸前,熠熠闪光.
    -
    徐凌彩: "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
    徐凌彩生于1928年,出身贫农.1945年7月成为八路军区中队的一名战士,入伍不久,即参加了一次打日本鬼子的战斗.
    那天清早,区中队得到情报,一辆日本鬼子的军车当天沿高诸公路从高密城开往诸城,估计天黑前经过柴沟.中队长姓王,说话带有一些南方口音.他带领徐凌彩在内的一个班的战士提前赶至柴沟,在公路的一个上坡处,先将路撬断,然后埋伏在一片豆子地里.左等右等,太阳下山了,鬼子还没来.王队长让大家先啃一点带的干粮,说再等等.天黑透了时,日军的汽车终于来了,开到近前发现前面的路被撬断了,于是,跳下两名日本士兵查看,其中一个手里还攥着军用铁锹.此时,中队长挥动盒子枪,下达了开火命令,战士们一齐向敌人开了火,未带枪的徐凌彩将手雷扔了出去.日军利用汽车做掩体,向区中队埋伏的地方射击.双方对峙了约一个钟头,日军的火力仍然不见减弱,中队长遂令撤出战斗.此战或为日本政府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前,八路军武装在高密境内打日军的最后一战.
    解放战争时期,徐凌彩参加过打高密城.他回忆,部队打高密,打了个三出三进.他登上城墙往里跳,被墙根的一堆树叉子戳着了脊背,一时不能动弹.后被救起,送到位于高密南乡朱翰的后方医院养伤.他躺在炕上,炕席底下到处是臭虫.他瞅了40天屋笆,挨了臭虫40天咬,才下了炕.至今,他的脊梁上还有明显的伤疤.他说,一个叫刘然的战友被子弹打破了肚子,抬到后方医院动手术,因为肠子溃烂,截去了一大段,医生又给接上了一段狗肠子.至于刘然以后身体怎样,他不记得了.
    在胶东保卫战中,徐凌彩随部队东征西战.在大沽河地区打阻击,被敌人包围,上级命令迅速过大沽河.时已入冬,他和战友脱下衣裳,一手擎着衣裳,一手举着枪,从上、下崖头涉水过河.敌人派来飞机阻挡,飞机飞得很低.三营长因飞机扫射挂了彩.他没有受伤,但腿让水拃着了,后来一遇阴雨天就又痛又痒.
    徐凌彩还参加过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等.
    过长江时,他和战友们背着背包,背上三斤面粉,端着步枪,坐在一艘小帆船里,向南岸进发.头上敌机肆无忌惮地轰炸和扫射,不时有炮弹在身边爆炸,敌人的机枪、冲锋枪也散乱地向船上射击.但他和战友并不畏惧,只有一个念头:"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打进南京城,他所在的部队没有停歇,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一天行军120里,连续一个多月追击残敌.
    徐凌彩于1948年1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52师警卫连,1949年5月编入华东海军司令部警卫连.1949年9月入党.他当过海军淞沪基地观察站观察兵、炮三团团部侦察兵、淞沪基地速成小学学员、东海舰队后港湾处103船航海班长等.1955年授衔,为准尉,副排级.1958年1月28日复员.从军13年,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二次.
    文/图 邱昭山
    本期部分资料来源:《中共高密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胶州文史集粹》和高锐著《战火冶炼》,徐日升、袁敏昌等人提供帮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