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0-21 07:25
鄌郚总编

《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潍坊人

  《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潍坊人
  -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
  -
  《中共党史人物传》由中央党史部门主管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纂,收录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杰出的领导人以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丰功伟绩的先驱人物等,从1980年第一卷出版,历经数十年,至今已发行了89卷。在书中收录的千余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党史人物里,潍坊人有五位,他们分别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巾帼英雄陈少敏、“伍豪之剑”红军将领张英、山东第一位中共县委书记庄龙甲和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第一人刘善本。
  -
  参加一大名载史册
  《中共党史人物传》的第一卷第一位,是来自潍坊诸城的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山东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在他的带领下潍坊大地的革命火种迅速燃起。他也是中共一大代表里去世时间最早、生命最短的一位。
  王尽美1898年出生于诸城枳沟镇大北杏村,原名王瑞俊。他出生前4个月父亲病故,从小由奶奶和母亲抚养长大。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身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他们作为济南代表赴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同完成了一项历史性的任务——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会后,王尽美心潮澎湃,作了一首名为《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为了实现“尽善尽美唯解放”的美好愿景,他把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了“王尽美”,决心将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党的一大之后,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任书记。1922年1月,他和瞿秋白、邓恩铭等人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为躲避国内反动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王尽美等人购买了一批昌邑丝绸,扮作小商人,坐火车前往。会后他们还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参观考察。许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老会员提到,王尽美从苏俄回来后,带回了书籍等重要资料,还教大家学唱《国际歌》。他们说,《国际歌》这支无产阶级的战歌就是从王尽美教唱开始,才在山东大地唱响开来。回国后,王尽美全身心投入到工人运动中,7月,他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会后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他还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的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领导了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大罢工和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为加强国共合作,党的三大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他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在各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尽美为了发动工人运动和促进国共合作四处奔波,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1925年初,王尽美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4月,他们还共同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6月,王尽美因病情加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他的病情日渐严重,甚至陷入昏迷。有时他被亲人们的抽泣声惊醒,就振作精神,对亲人们安慰一番,说道:“不要难过,即便是死,也不怕,唯独是咱穷苦人还在受苦受难,党交给我的革命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他还经常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那时大儿子只有7岁,小儿子仅3岁。他再三叮嘱他们长大了要为穷人们办事,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青岛是他病前、病中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他执意要回青岛去。临走时,王尽美紧紧攥着两个儿子的手摇了摇,在亲人们的哽咽声中离开了家。这成了他与妻儿的最后一次离别。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
  -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毛主席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要收集他的遗物。后来,毛主席有一次在视察青岛时,对山东省委负责同志们讲:“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之一,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现在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后来,省委派人把王尽美的母亲接到济南,度过了幸福的晚年。他的两个儿子在艰苦的岁月中始终坚守着父亲的理想和信念,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党的事业。
  根据王尽美母亲的回忆,山东省委的同志从王尽美故居找到了他留下的珍贵照片。在王尽美逝世后,家中屡次遭到土匪和日寇洗劫,为了躲避战乱,王尽美的母亲用纸包好王尽美的照片,塞进房间的土墙缝里,并用泥土糊好进行了伪装。也因此,这张照片才得以在战乱中被保存下来,留存至今。1961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在视察南方时路过济南,在京汉列车上回忆起一同参加一大的同志,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
  威震中原的女将军陈少敏
  -
  陈少敏在《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4卷第二位,她是我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并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她是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出党”时唯一没有举手的人,为此誉满全党。
  -
  革命夫妻出生入死
  陈少敏原名孙肇修,1902年出生于寿光范于村。在思想进步的父亲支持下,她没有按照旧俗缠小脚,而是率先留了大脚。后来父亲过世,家境困难,她不仅帮母亲下地干活,还到集市上卖菜、卖烧饼。有人嘲笑她“女人留大脚干粗活”,她说:“男女一样是人,凭力气挣饭吃,有什么丢人?”后来她到美国人在潍县办的文美女中读书。共产党人庄龙甲经常到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陈少敏成为学校最早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人,她还和同学们发起了反抗反动教育的罢课运动。1928年11月,陈少敏成为中共党员。
  1930年春,组织上交给陈少敏一项工作,让她随同中共山东临时省委书记任国桢在青岛做地下工作。由于白色恐怖环境下,青岛街面上租房子的都写着“没眷属不租”,为了掩护任国桢,组织安排陈少敏与任国桢假扮夫妻,协助开展工作。在共同的战斗中他们患难与共,决定正式结为夫妻。后来由于情势越来越危险,中央决定调他们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年底,他们到达北方局所在地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桢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山西建立抗日武装。陈少敏因生孩子没能一同前往。任国桢刚到太原,便因叛徒出卖而被捕,惨遭杀害。孩子出生后没多久陈少敏就把她送回寿光老家,交给母亲抚养。没过几个月,孩子也因病夭折了。接连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没有压垮陈少敏,她没有沉溺于自己的悲痛中,从此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革命事业当中。
  -
  出色完成护送任务
  1932年,陈少敏任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妇女部长,同年10月被捕,1933年1月获释,调任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长。1935年5月,陈少敏任中共冀鲁豫特委组织部长,后任特委副书记。这时期,她化名“老方”,在行李包里装上简单的药品和几本圣经,假扮成医生和传教的教徒,四处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1936年12月,陈少敏被调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到延安后,毛泽东同志当面交给她一项重要的任务,让她护送徐特立摆脱国民党的阻挠回湖南发动抗日工作。陈少敏爽快地答应下来,她乔装打扮,一路随机应变,安全护送徐老到长沙,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返回延安后,毛泽东亲自送她去中央党校,并对党校的负责人说:“给你们送来个好学员,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陈少敏同志。”
  -
  战功卓着名扬中原
  1937年底,组织调派陈少敏随曾山到江西建立省委,主要负责妇女统战工作。1938年5月,她奉命调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洛阳特委书记,直接领导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6月,陈少敏带领部队与李先念的队伍会师,在河南京山县的养马畈村召开了鄂豫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养马畈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他们浴血奋战,将游击队发展成近万人的部队。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成立后,陈少敏任代理书记,主持党委的全面工作。1940年1月,部队统一扩编为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陈少敏亲自带领部队在双河车站附近伏击日军巡逻列车,全歼车上日军。接着,反击国民党顽固派鲍刚所部,取得彻底胜利。陈少敏主持鄂中党、政、军全面工作。她走遍了鄂中十几个县,成功地领导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并与国民党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游击独立第一支队司令戴焕章建立了统战关系,大大减轻了鄂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压力。在李先念、陈少敏领导下,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从开辟到发展的6年时间里,共经历大小战斗1000多次,消灭敌人5万余人,抗击了周围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从日军铁蹄下解放出59个县1300多万人口,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陈少敏名扬整个中原。有的指战员从群众送来的慰问品中看见边区生产的女将军牌香烟,久久凝视着印在烟盒上的跃马举枪的新四军女将军形象,都说这就是中原人民爱戴的陈大姐。解放后日军战犯访华团来华时,还特地提出要见见这位当时在鄂豫边区赫赫有名的女将。
  由于在抗战中战功卓着,陈少敏在党内外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少敏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七大共选举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其中女委员仅有三人,陈少敏是其中之一,另两位分别是蔡畅和邓颖超。
  -
  疾风劲草刚直不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少敏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纺织工会主席等职务,曾发现和培养了郝建秀等女工典型。1966年“文革”开始后,陈少敏由于敢于直言处境困难。1968年10月,陈少敏作为中央委员出席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31日的全体会议上,当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出党”的决议时,陈少敏伏在桌上,没有举手。有的中央领导同志怕造成僵局,于她不利,好心劝她表态,她说:“我身体不好,我弄不清楚。”身边照顾她的同志怕她硬顶惹出祸来,就伏在她耳边低声说:“举举手吧,人家都举手,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硬犟怕出事。”陈少敏沉默了一会儿,说:“身体支不住,不能坚持了。”就叫人扶她退出了会场。陈少敏以这样的方式,成为当时唯一一个没有举手的人。
  1977年12月,陈少敏在北京去世。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悼词这样评价她的一生:“她为恢复和建立豫鄂边敌后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中原敌后游击斗争,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是我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
  -
  “伍豪之剑”红军将领张英
  -
  他是冯玉祥眼中的青年英才,他是山东除叛的“伍豪之剑”,他是徐向前元帅记忆里驰骋疆场的红军师长,他是湮没在历史迷雾中历经数十年才终于让故乡人找到的英烈——张英。在《中共党史人物传》里,他与陈赓大将等人位列第23卷。
  -
  “伍豪之剑”利刃出鞘
  张英1902年出生于寒亭马家村(今属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原名马宗显,张英是他投身革命后的化名之一,也是如今最为人们熟知的名字。1922年,20岁的张英到北京加入了冯玉祥组建的骑兵队,1925年夏,他因表现卓着被选拔赴苏联留学深造。在莫斯科,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他从基辅红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维斯特拉高级军官学校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在那里大家叫他的另一个名字——马尔赛夫。1928年底张英学习期满回国,被分配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做保卫周恩来安全的工作。翌年,他回到山东,协助青岛党组织铲除出卖党组织的叛徒。由于周恩来曾化名“伍豪”,因此这次除叛行动也被称为“伍豪之剑”。
  根据计划安排,张英先到济南打探情况,为了掩护他的行动,青岛四方机厂党支部书记傅书堂动员他的大妹傅桂兰与他假扮成眷属一同前往。他们刚到济南就被暗探抓住,原来敌人破坏省委机关时查获了张英的联络信件,早就设好了圈套。在敌人的看守所里,张英咬紧牙关扛住严刑拷打,夜里他说肚子痛要上茅房,在厕所里从鞋底抽出一根钢丝将手铐脚镣捅开,翻墙逃出看守所,又在一个不常用的厕所踏板下隐藏了一天,直到黄昏才摆脱了敌人的搜索,洗净身上的污泥、血迹,想方设法回到青岛。一同被捕的傅桂兰在狱中一口咬定张英就是她的丈夫,自己名叫单娟,在敌人的折磨下她身患重病,三个月后离世。
  到了青岛,张英首先找到了傅桂兰的妹妹傅玉真。因为根据可靠消息,此时傅玉真的丈夫丁维尊已经叛变了,出卖了几位同志。坚定的共产党员傅玉真决定协助他们大义灭亲。1929年8月10日的晚上,丁维尊已经睡下,张英来到他家窗前,说有重要事情要谈。丁维尊有些犹豫,不想去,傅玉真从旁劝说,丁维尊才勉强穿上衣服出了门,很快,路口响起了枪声,叛徒被处决。
  丁维尊被击毙的消息传开后,出卖了省委机关的叛徒王复元吓坏了,他很快坐火车离开了青岛。后来张英与同志们研究了王复元的为人,认为此人贪财,在青岛的新盛泰鞋店做了一双新皮鞋没有取,很有可能要等风声过去之后悄悄回来拿走,因此决定等他回来。8月16日下午,鞋店门口停下一辆带帘的黄包车,从车上下来的正是王复元,他急匆匆走进店里,隐蔽在附近的张英立刻调动人员跟了进去,几分钟后,店内枪声响起,王复元倒地身亡。青岛市在几天的时间里发生两起处决叛徒的事件,把反动分子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此后张英迅即返回上海。
  -
  红军师长驰骋疆场
  1929年12月,党中央派张英到豫东担任刚组建的红三十二师师长,他带领队伍智取商城,成立了商城县苏维埃政府。
  1930年4月,部队改编后,张英调任红一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由副军长徐向前兼任。后来徐向前调离,张英接任师长。1931年1月,经过合编,张英任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协助师长蔡申熙向敌人发起攻击。他们在麻城北部磨角柚歼敌千余人,是鄂豫皖红军第一次有计划地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取得的胜利。他们发起的双桥镇战斗歼敌5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迫击炮10门、山炮4门,是鄂豫皖红军成立后缴获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次战斗结束后张英接替负伤的蔡申熙任红十师师长。此后,张英调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1932年1月,他率部东进,在商潢战役中,他的头部被流弹击中负伤。此时,敌人又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为了张英的安全,组织上决定将他和负伤的陈赓一起送往上海治疗。1932年10月,途经武汉时,张英被敌人逮捕,英勇就义,时年30岁。在红军时期,他一直使用“刘英”这个名字,因此部队的领导和战友们一直习惯叫他“刘英”。
  -
  烈士牺牲家人不知
  张英自从参加革命后,就与家里断了联系,他牺牲后很多年,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1960年,潍坊市征集地方革命史资料时,有几位老党员反映,潍北马家村有个马宗显,就是早年在青岛铲除叛徒的张英。时任征集办公室主任的陈慕虹骑自行车走了30多里到马家村探访,见到了马宗显的妻子张氏和身患残疾、30多岁尚未成婚的儿子,一老一小相依为命,生活异常贫困。由于烈士生前没有留下照片,无法根据相貌进行比对。根据张英除叛的线索,陈慕虹先到青岛党史办和山东省档案馆查找资料,还找到了参与青岛除叛的当事人王景瑞,还原了张英除叛的全过程,但张英的其他经历还是一无所知。此后他又赴北京,到中央组织部查阅历史档案,调出了姓名为张英的八份档案材料,但没有一人原籍是潍县,因为当时不知道烈士还长时期使用了另一个名字——刘英。时间又过了20年,1980年,潍坊党史办了解到张英曾在徐向前元帅部下任职,于是向中央军委发出了咨询信函。很快,中央军委办公厅以“军办信发字(80)第320号”文的形式发来回信,告知:经徐向前同志回忆和资料记载,张英、刘英、马宗显,正是同一人。党史办的同志立即带着信赶赴马家村报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张英的妻子和儿子已经先后去世,没有等到这迟来的喜讯。在烈士牺牲近五十年后,家乡人才终于知道了他的事迹,后来,徐向前元帅亲笔为他题写了碑文:“赤胆忠心——刘英烈士千古”。
  据不完全统计,烈士的一生曾使用过马宗显、马国宪、马尔赛夫、张英、刘英等名字。有时人们按照徐向前元帅的回忆,称呼他刘英,有时人们按照青岛除叛同志的回忆称呼他张英,或许为了与中共历史上其他几位名为刘英的革命先烈区分,在《中共党史人物传》里,最终采用了“张英”这个名字。
  -
  山东首位县委书记庄龙甲
  -
  1988年《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8卷出版发行,主要收录了瞿秋白等烈士。本卷第六位党史人物,就是来自潍坊的庄龙甲。庄龙甲组织创建了山东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潍县地执委,他领导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协会南屯农民协会,还领导组建了党在潍坊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潍县赤卫队。
  -
  潍县播火第一人
  庄龙甲1903年出生于潍县庄家村(今奎文区梨园街道庄家社区)。他从七岁起跟随在外村教书的祖父读私塾,十岁入本村初级小学,十四岁考入二十里堡毓华高等小学。高小毕业后,为了深造和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恳求家里卖了三亩地作学费,于1921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奔赴济南。
  根据《中共党史人物传》记载,在省立一师,庄龙甲认识了中共一大代表、山东最早的共产党人王尽美,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23年夏,他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省立一师党支部建立起来后,庄龙甲担任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被大家称为“王尽美同志的左右手”。(关于庄龙甲的入党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例如据山东早期党员王翔千回忆,早在1921年济南早期党组织成立时,庄龙甲就是党员。由于当时的革命活动缺乏文字档案,来自各方面的回忆众说纷纭。在编写《中共潍坊地方史》第一卷时,党史工作者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多次走访了相关人员,最终在书中将庄龙甲的入党时间写为相对更具说服力的“1923年夏”。)
  在校读书期间,庄龙甲经常回到家乡开展党的活动。他把村边当年祖父教书用的东园书社收拾成书房的样子,用来秘密召集同志联络。为了方便找到,他还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柳塘岸边是我家,门前两株马缨花”。横批是:“柳塘别墅”。这样,同志们一进庄家村,不用打听就能直接找到庄龙甲。
  1925年2月,在庄龙甲的领导下,中共潍县支部在庄家村建立起来。1926年6月,中共潍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茂子庄村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1927年更名为潍县县委),庄龙甲任书记。中共潍县地执委是山东省内第一个县级地方党组织,由此,庄龙甲成为山东省第一位县委书记。
  庄龙甲在潍县积极发展党员,深入厂矿、学校、农村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他在胶济铁路潍县站、坊子站的工人中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建立了坊子铁路机务段党支部,将坊子站变为党在济南与青岛之间传递文件和接送同志的秘密联络点;他为文华、文美等学校的进步师生带去进步书刊,帮助他们掀起运动反抗反动教育,领导他们建立党团支部;他注意到农村发动农民,南屯村在1925年3月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民协会。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庄龙甲作为跨党的共产党员,经过多方争取和努力,对国民党潍县县党部进行了重新登记和改组,使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领导成员的构成上占了绝对优势。随着白色恐怖逐渐扩大,潍县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冬,庄龙甲等人多方奔走,建立起了潍县第一支革命武装,潍县赤卫队。1928年,潍县赤卫队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斗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在济南五三惨案后,他们发动群众夺取日本军粮、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支持。
  -
  受尽酷刑慷慨赴死 革命精神流芳百世
  在为革命事业奔走的同时,庄龙甲患上了肺病,并且越来越厉害,有时咳嗽得喘不动气,严重时还会咯血。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他笑着对劝他的同志说:“干一天少一天,趁还没有躺下,我就得争取多干一点,等到闭煞眼睛,想干也捞不着干了。”由于病情日益加重,1928年秋,组织上安排他到地下党员傅锡泽的药铺里休养治疗。10月10日这一天,药铺里突然来了三个人,庄龙甲看情况不对,刚想躲出去就被认了出来,遭到了逮捕。他们将庄龙甲押到国民党潍县南流区保卫团,对他施以酷刑,都没有使他屈服。10月12日,正逢南流大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利用人多的机会造成震慑,将庄龙甲押赴刑场杀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厉声怒斥刽子手:“今天你们杀了我一个,明天会有千百万的人站起来杀你们!你们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人民革命的烈火一定要把你们这些反动派彻底埋葬!”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庄龙甲英勇就义,年仅25岁。
  庄龙甲养病期间,潍县县委的工作一直由牟洪礼代为负责。这天,牟洪礼在去汇报工作的路上听闻了庄龙甲牺牲的噩耗,他极力忍住悲愤,赶回庄家村参加秘密会议。会上大家向他打听庄龙甲的情况,他怕同志们和家属承受不住,就没有说。会后,牟洪礼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首诗:老子英雄儿好汉,庄稼不收年年盼。死而复生精神存,在与不在何必言。南北东西人知晓,流芳百世万古传。庄家村的同志们拿着纸条一起端详,发觉这是一首“冠头诗”,每句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老庄死在南流”。于是,他们立刻派人连夜赶到南流打探情况,得知敌人残忍地用铡刀将庄龙甲的头颅铡下,挂在潍县南门外城墙上示众。烈士的遗体由南流的同志想方设法取回,悄悄埋了起来。为了方便日后寻找,前去打探消息的庄峰云在掩埋处埋上了石头作为记号,以备将来寻找。后来,烈士的头颅被党的地下工作者取下,秘密掩埋。
  1963年,潍坊市烈士陵园建成,人们怀着崇敬和怀念,希望将庄龙甲的遗骨从南流迁到烈士陵园。依照从前做的石头记号,潍坊民政部门找到了庄龙甲的遗骸,但是由于历经战乱,烈士头颅的埋葬地已无人知晓。1963年清明节,潍坊民政部门将庄龙甲的无头遗骸迁回潍坊革命烈士陵园,安葬下来,隆重纪念和深切缅怀烈士。
  -
  驾机起义第一人刘善本
  -
  刘善本在《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9卷,他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也是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第一人,他还到东北参加筹建人民空军第一所航空学校。
  -
  投笔从戎一心报国
  刘善本1915年出生于安丘泊庄村(今属昌乐县鄌郚镇)。在师长们眼中,他是一个安静的孩子,在校尊敬老师,在家孝敬父母。
  16岁时,刘善本在安丘县立初中读书,家里决定为他尽早娶亲。在全家热热闹闹为他大办喜事时,刘善本却躲藏了起来,誓死不拜天地。成亲当天,父亲把他和新娘子反锁在小楼上,他就跑到阁楼上睡了两夜,第三天黎明时偷偷背着书包跑到县城去上学了。1932年,刘善本初中毕业准备考高中时,父亲赌气要“早抱孙子”,不准他走,刘善本在妹妹的帮助下,到北平投奔亲戚,考上了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当1935年高中毕业时,抗日战争的烽烟已经直指华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救国的理想,他报考了航校,到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办的空军入伍生营受训,第二年毕业后,分到洛阳国民党初级分校学飞行。1937年,刘善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级教练机课,到位于杭州的笕桥机场接受中、高级飞行训练。
  当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当刘善本等学员决心誓死保卫国家时,他们接到密令,要求航空学校火速撤到南昌,随后又转移到湖北孝感、广西柳州、云南昆明巫家坝和祥云机场等地。1938年刘善本从航校毕业,被分配到成都凤凰山轰炸总队六中队,1940年,他被编入在成都太平寺机场成立的八大队,任中尉航空队员。1941年5月,八大队奉命撤退到兰州隐蔽训练,不久,蒋介石又命令八大队把飞机送往嘉峪关藏起来,继而再命令他们把飞机飞到靠近新疆的安西沙漠机场疏散,飞行人员则返回兰州机场待命。刘善本“航空救国”的愿望一次次地落空了。1943年,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以八大队为基础的重型轰炸机部队赴美国受训,刘善本来到了洛杉矶,他学习成绩突出使美国人极为惊讶,被挑选出来进行短期教官训练,美国方面还几次向中国官员提议提升他为飞行领队。在美国的报刊上,刘善本了解到解放区的一些情况,也得知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在美国存款巨大,当得知国民党当局阻挠美国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他私下对同乡说,愿意加入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抗战。1945年,在美受训的飞行员完成训练,他们飞回B-24式飞机36架,飞机统一编号,刘善本驾驶的530号。当他们驾机回国途中,收到命令:暂不许回国,在印度待命。直到日本投降后,他们才收到“火速回国”的命令。
  -
  心向光明驾机起义 参加筹建航空学校
  刘善本回国不久,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和政治部主任简朴到八大队训话,刘善本从训话中得知了一个准确的信号:国民党真的要发动内战了。他想:难道我能够把美制炸弹扔到无辜的中国同胞的头上吗?不!我决不能当历史的罪人!有一天他在书摊看见一本《新民主主义论》,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中国向何处去”的标题,他匆忙买了一本带回家看。在毛泽东的精辟论述中,他逐渐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此后,他经常在值班时打开收音机寻找延安广播电台和张家口广播电台,边听边问自己:我怎么办?是应该抉择的时刻了!最终,他下定决心:驾机起义。
  正当刘善本筹划起义寻找机会时,收到一项任务,将昆明美军移交的全部无线电器材空运到成都,他主动要求参加这次飞行。在执行任务前,他回到家里向亲人告别,家里有他的母亲、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还有自由恋爱结识的妻子,以及天真可爱的女儿,但是关于去延安的事,他只字未说。1946年6月26日,延安是阴雨天,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在这天开始围攻中原解放军。午后,一架美国出产的B-24式重型轰炸机突然飞临延安上空,这正是刘善本的530号飞机,他说服了同机的十人,驾机飞到延安。飞机盘旋良久向地面俯冲下来,停落在延安的机场,地面荷枪实弹的指战员们立刻包围了飞机。机门打开,刘善本走出来说:“我们是反内战来的,请各位立刻向毛主席、朱总司令报告。”“你是什么人?”“我是国民党中央军航空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
  几天后,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礼堂为刘善本举行了欢迎晚会,许多人在礼堂门口迎候,其中为首的一位握住刘善本的手自我介绍说:“毛泽东,欢迎你们到延安来。”7月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刘善本驾机起义到达延安的消息。没过多久,八路军总部任命刘善本担任航空教员,周恩来、邓颖超等还通过上海地下党千方百计对他在上海的家属进行了营救和救济。在刘善本的影响下,国民党空军先后有100余人驾驶42架飞机起义。
  此后,中央派刘善本到东北参加筹建人民空军第一所航空学校。1949年2月,刘善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1日,30万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刘善本作为空中中队的领队长机,驾驶C-46式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刘善本作为志愿军航空兵某师师长率部参战,轰炸美军情报基地大和岛,组织人民空军的首例夜袭作战,并首次使用了电子对抗和照明轰炸的作战法。从朝鲜回国后,他担任空军军训部副部长、空军学院副教育长等职,1955年,刘善本被授予大校军衔,并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刘善本晋空军少将军衔。他还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在“文革”中,刘善本遭到迫害,于1968年去世,年仅53岁。1975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为他平反昭雪,将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10月19日,《解放军报》公开为刘善本平反,《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也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
  刘佳慧
  本期图片和资料由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