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1-11 13:57
鄌郚总编

青州古城

  青州古城
  李彦娟  王元华

  有一座城,乃中国古九州之一,已走过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它就是古城青州。
  古城寻踪
  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遂有“大禹治水”。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正东为青州,因“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根据历史沿革,自西汉初年始,在今天青州地域内,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满洲驻防旗城、东关圩子城六座古城。
  古城遗韵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条条古老的街巷,一座座无言的宅邸,一道道沧桑的牌坊,还有淳厚的民风民俗,跌宕的传奇经历,和那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的英魂与诗词。
  古城建筑
  在经历了千年沧桑之后,有些著名的建筑,虽已在历史的烟云中荡然无存,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阜财门
  阜财门,也叫南门,是青州南阳城的南大门。
  青州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明洪武三年。各类衙署、庙宇、书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为“山东第一府城”。
  奎星楼
  奎星楼是原青州府城东南角楼,宋代所建,明清重修,为两层建筑,高大宏伟。古“青州十景”中有“南楼夜雨”一景,即此楼此景。
  △古城之夜 摄影:裴峰岗
  图片经过处理,已获作者授权使用
  偶园街牌坊
  偶园街上现有刘珝的柱国坊、大学士坊,石茂华的尚书里坊,青州的冯氏世家共有五座牌坊,现存一门科第坊、尚书礼坊、冯琦太子少保坊。另外,还有古城青州的地标性牌坊——海岱都会坊。
  衡王府石牌坊
  明朝青州城内的衡王府,在古典名著《红楼梦》《聊斋志异》中都出现过它的鼎鼎大名。如今,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从这仅剩的石坊上还依稀可以想见王府曾经的富丽堂皇。
  衡王府石牌坊在青州玲珑山南路西侧,原是衡王府门前物,俗称“午朝门”,是当初文武百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石坊坐北朝南,为尺寸形制完全一样的两座,南北两坊相距43.5米,四柱三门,牌坊式结构。
  偶 园
  偶园,位于青州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称“冯家花园”,原先为衡王府东花园,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偶园的规模虽不大,但它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别有一番情趣。据专家考证,青州偶园假山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假山。
  海岱都会坊
  青州市历史上商贸活动非常繁盛,植桑、养蚕、烟草等产业的发达,吸引了各地的客商,全国很多地方的客商在青州都建立了会馆,比如山西会馆、绍兴会馆等。青州还是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源头之一,考古出土的文物显示,波斯人曾到青州贩运蚕丝。海岱都会坊就通过这种形式展示青州的那样一种地位和繁华。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记载:“青为海岱都会,自舜分以迄于今,封建郡县亦云屡次爽鸠,而下邈弗可稽。……北齐始筑今城,唐宋金元率皆覆土……”
  真教寺
  真教寺坐落在青州市东关回族聚居较集中的昭德街。据寺内碑文记载,是大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为我国元朝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早在元代就被封为官寺,历来是山东东部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寺内有明朝朱元璋题的“百字赞”碑。真教寺熔阿拉伯建筑艺术与中国建筑艺术于一炉,远看像中国古式建筑,近看又处处有着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印痕。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二门、礼拜殿、望月楼等,全都排列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配列,三进院落,拾级而上,完全是中国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基督教堂
  由偶园街北行不远,路西是青州基督教堂,叫作“拜主圣堂”,始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由英国浸礼会出资建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山东省内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处哥特式教堂建筑。
  青州民居
  青州民居院落的一些门窗细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如常采用竖棂和方格窗,正厅前常建有露台,插栱的应用,屋脊端部基本不起翘与垂脊形成有力的直角交叉,举折大多符合清早期雍正年间编写的《清代官式营造则例》,而在墀头部位的框边又常带有莲花须弥类型的雕饰,重要厅堂的屋架会有绿旋子带锦文彩绘,室内的隔断装饰也大多为方格,清代晚期建筑隔断会有较华丽的装饰,颜色多为暗红等。青州沿街商业建筑色彩基调以沉稳的黑色为主,边框、封檐板等勾饰红色边框或绿、青、黄色色块。门板或沿街大门上张贴红色对联或年画,以街中色彩艳丽的行业悬挑幌子和遮挡布幔、广告牌匾等来体现大街热闹的商业氛围。青州民居以硬山式为主,用小青砖仰铺,屋脊平直,或实心砖或小瓦片堆砌;垂脊或合瓦三道,或竖砖上合筒瓦,一般带外撇戗脊。
  △堂外之音 摄影:曲道江
  图片经过处理,已获作者授权使用
  万年桥
  青州的南阳城、东阳城之间隔着南阳河,于是建有南阳桥,南阳桥何年建筑没有记载,但宋朝时青州“中贯阳水,限为二城”,于是“跨水植柱为桥”,有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木制虹桥。这座虹桥后来在一个“废卒”(囚犯)的建议下改进,先用巨石固其岸,再取大木巧妙穿插连接,中间不用桥柱,架为很有气势的“飞桥”。据说,这是我国第一座木结构的独特虹桥,此后,许多地方效仿此桥,木结构虹桥风行一时,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以青州南阳河上的虹桥为蓝本的。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青州虹桥为石桥所代替,并更名为万年桥。
  东门街
  东门为青州南阳城著名的门户,始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明代称“海岱门”,清因东门街夜景改称“海晏门”。“出则东关,进则城里”,是南阳城连接东关的唯一出入口。有两道城门,两门间环以围墙封闭,谓之瓮城。城门前有宽阔的护城河,是扼守古城的险关要冲。东门前门毁于解放战争炮火,内门因修筑云门山路于1972年拆除。
  棋盘街
  棋盘街,位于东关,由昭德街、北阁街、粮食街等构成棋盘状而得名。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活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
  北关大街
  过万年桥,上崖北去即是北关大街。路顺弯就弯延伸至北端镇武庙街,整街铺以三道条石,总长约二里。北关大街是北关主要的商业区,街道两旁尽为商铺,百货、布匹、烟酒应有尽有,皆青砖灰瓦,门挡板子遮门脸。北关大街为青州十里古街最北端,为北关片区中心道路。
  古城名人
  古城之美,美在山清水秀,美在人杰地灵,美在天人合一。不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古城孕育着一代代既勤劳、勇敢、朴实又富有灵气的青州人,不管是回族人、满族人或是汉族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堪称“藏龙卧虎”之地,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灿若星辰,不胜枚举。综观青州文化史,有两个最繁荣的时期:一是北宋,二是明代及清初。
  北宋初年,青州先后诞生了被誉为“古今第一”的山水画家李成、科学家兼诗人燕肃、既是才子又是“贤相”的王曾、承陈抟之先启邵雍之后的经学家李之才等名人。继之,范仲淹、欧阳修、夏竦、文彦博、赵抃、曾布等文坛巨匠又在这里做过官,还有诗人黄庶和黄庭坚父子、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都在青州寓居多年。可以说北宋时代青州文坛艺苑繁花似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园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有明一代的270年间,青州境内就出了进士80名,其中累官至二品以上的就有邢玠、钟羽正、刘珝、赵秉忠等15人。清初的冯溥、房可壮和任浚等,都曾官居当朝一品。他们大都工于诗文,多有文集存世。明嘉靖年间,益都的石存礼、陈经、黄卿、杨应奎等致仕回家,他们与刘澄浦、刘渊浦(刘珝的两个孙子)及寓居青州的冯裕(临朐人)、蓝田(即墨人)等人,结成“海岱诗社”。他们定期集会,以诗词唱和,后编成集曰《海岱会集》,共12卷,收入诗词479首。清代王士祯曾评论说:“各体皆入格,非苟且者”,“斐然可诵”。另外,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冯惟敏(临朐人,曾随其父侨居益都)、清代杰出诗人赵执信(颜神镇人,原属益都,后划归博山),都在青州寓居多年。李白、杜甫也为青州书写了流传千载的诗篇,对活跃青州文坛做出了重大贡献。仁人志士灿若星河,他们留存下来的故事和遗迹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
  古城民族
  青州市是山东省东部较大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古等32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和满族人口较多,有固定的聚居范围并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岁月中,汉族人民与回、满、蒙古等各族群众团结一致,融洽相处,共同创造了青州的繁荣与文明。
  古城涅槃
  由于各种原因,青州城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已被毁,一些古老的民俗和传统的文化也正在慢慢消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如何传承下去,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不留下永远的遗憾,近年来,在青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对古城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建设。2010年8月,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一场修复重建古城的战斗打响了。
  重建古城不是单纯建一堆仿古建筑,更不是建一个影视城,而是要让古城复活,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旧,复古如古,重点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重建工作者为了得到真实的一手资料,想尽了办法,组织专人,登门拜访古城居民,请老人回忆古城的模样,还请几位腿脚利索的老人带领着实地确认。他们寻遍老城的每一条街巷,察看每一幢建筑,寻找建筑地基、路网框架。他们和专家一起研究古城的历史,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取得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共征集到各种历史文化资料400万字,各类影像资料2000多件,各种实物资料1000多件。对于湮灭无存的40处历史建筑和遗迹进行了文化解读,对非遗项目和民俗绝活150多项进行挖掘展演,对32处景点和展馆进行布展,渐渐地古城的脉络清晰了,框架形成了。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古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焕发了新姿,历史又一次宣布新的青州古城诞生了!
  青州古城文化旅游的范围约计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东阳城的北关古街区、宋城,古南阳城区域内的南阳河观光带,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街区以及东关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区。
  有北门大街、东门大街、偶园街、北营街、南营街、昭德街等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古城内的店铺一店一品,把传统的、民族的、手工的工艺,在这里集中进行展示。
  有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府衙门、府文庙、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书院、南门、奎星楼、欧阳修山斋、李清照故居等120多处景点,还有上百处老字号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青州传统的市井风情。
  青州府三雕、青州府老照片、青州府贡院等19个主题展馆以不同侧面展示了青州丰厚的文化。
  南阳河沿河公园设计,路河公园一体,它穿城而过,河水清澈碧绿,它不仅是一条排洪河,还是城市的景观河,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拂袖金戈铁马,漫步杨柳堤岸,旧时帝都沐春风,繁华再现。
  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为发掘古城文化,青州市政府先后组建了古城艺术团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团,将青州花毽、挫琴、刺绣等50余项文化遗产项目,在古城区进行公开展演,让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向公众,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传承。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古城的灵魂。青州市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指挥部,组织编辑出版了《青州古城》《古城旧影》等书,出版了《青州古城》季刊,为古城复建提供了历史背景及文化支撑。组织人员撰写并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对区域内古建筑编配楹联,并由青州当地书法家书写,形成古城独特文化亮点。青州市古城的保护和修复,唤醒了人们对“老青州”的历史记忆。
  古城的变化,有目共睹,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肯定。近年来,青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7项,是山东30强、全国百强县之一。2013年11月,青州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殊荣。2015年12月,青州顺利通过了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这是青州94万人民的骄傲,更是古城2200多年文明史的突飞性延伸,也是古人对这座城市的一份没有说出口的内心期待。
  修复后的古城是历史的一片天空和缩影,我们在这里可以窥见过去古城的风华,可以领略古城曾经的安宁和祥和。它是一个记载着历史与文明的圣地,有12年国都、1065年省会、1606年府衙、2216年县治的历史。千年过往,繁华依旧。
  这里的山水为证,古城的居民为证!古今多少事,演绎出历史的盛兴,创造着青州古城的现代奇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