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2-04 19:08
鄌郚总编

沂源八号信箱

  沂源八号信箱
  梁振义

  沂源八号信箱,是父亲很多年前曾与他的叔叔通信往来的地址。小时候见到这个信件信封,我就一直纳闷:这哪像什么地址啊?人家通信地址往往是某公社(乡镇)某大队(村)或者某街道某门牌,这个地址到底有啥蹊跷?又有哪些神秘的的故事?不觉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带着这个疑问,我首次踏上了去淄博探望爷爷的高铁。也正是这次探亲,我才从爷爷那里搞清楚,当年这个地址的秘密以及那一段被尘封甚或遗忘的历史,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和一群值得钦佩敬爱的群体浮现出来。
  听爷爷讲,当年用这个通信地址是为了保密需要,其实这是沂源的一个兵工厂,属于“小三线”。兵工厂名为国营九四五厂,即山东第二机械厂,当地人民和职工俗称“土门二厂”,主要任务是负责制造生产子弹。当然,紧挨着的还有一个第一机械厂,俗称“土门一厂”,负责制造生产枪支。这也是我头一次接触“三线建设”的概念,顿时来了兴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党中央作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战备”的战略部署,“好人好马上三线”轰动一时,来自各地的军转干部、知识青年、技术骨干等汇集沂源艰苦创业,土门镇一下子热闹起来。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是奉命从沈阳五三兵工厂调至沂源的。这些不穿军装的战士们,他们在寂寞空旷、与世隔绝的闭塞环境里,隐姓埋名,把理想与青春写在了沂蒙,把热血与芳华献给了祖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对他们这一-代军工人一生真实的写照。我的奶奶在他们结婚后也跟随爷爷到兵工厂工作,我的姑姑和叔叔,也毫无疑问地都曾在兵工厂工作过。爷爷在兵工厂技术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从没动摇,直至光荣离休,搬迁至张店创业家园安享晚年。
  爷爷1930年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今年国庆节前,当地政府为他颁发了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这枚证章爷爷视若宝贝,每逢亲朋到访,大家都迫切见识赞叹一番。爷爷共有亲姊妹兄弟八人,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了,我和爷爷说,您不仅是我们家族的荣耀,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爷爷目睹了苦难深重、千疮百孔的旧中国面貌,参与了百废待兴、艰苦卓绝的新中国奋斗,见证了改革开放、乘风破浪的现代化建设,徜徉着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光辉。
  我欣喜地看到,尽管爷爷已经九十高龄,但他腰不弯背不驼,走路矫健,声如洪钟,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每天他还要坚持晨练,读书看报,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改造到老”。这让我从心底里佩服他老人家,反思一下自己偶尔的惰性,真是自愧不如啊。
  爷爷语重深长地表示,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回家的路,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听我讲述老家昌乐城市面貌变得越来越漂亮,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时,老人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也特别想经常回老家走一走,看一看,但由于年纪大了,回来一趟确实不容易,加上奶奶身体不好,长年需要照顾,离不开啊。十多年前,他由于想念家中年过七旬的哥哥姐姐,没有和家里子女打招呼,自己坐长途客车回老家后,然后才告诉叔叔和姑姑,让他们放心。在老家村里走动时,村里中年以下甚至有的年纪大的也不见得认识他,有的问他“哪个村的,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我就是本村的啊”,他们根本也不相信。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到这里,爷爷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那次偷偷回老家探亲竟是他们亲姊妹兄弟的最后一面。年轻的时候,爷爷因为从事军工保密工作,很少和老家人联系,有的人不理解甚至抱怨他不通情理,但爷爷从来不做过多解释,遵守党的保密纪律,服从国家和单位的工作需要,这是他一贯的做人原则。听大哥说,八十年代初时,我父亲和大哥去沂源土门镇探望他,返回时爷爷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了一辆“金象”牌自行车送我们家。当时我们家经济比较困难,姊妹兄弟多,上学买不起车子,这辆车子老大骑了老二骑,我上高中时还在骑,直到后来闲置生锈,卖了废品,但我清楚地记得是爷爷赠送的……
  爷爷少言寡语,与人为善,淡泊名利。爷爷教育我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多言无益,言多必失”“做人做事要首先为他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名利与钱财看得太重,有得就有失,有舍才有得”……他的话语不多,没有长篇大论,但句句珠玑,耐人寻味,使我深受教育。“仁者寿” “ 淡泊简单”,我想这也许就是爷爷的长寿秘诀罢。
  看到爷爷,想到爷爷的一生经历,我想起了他们那个群体――军工人。历史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那些新中国的缔造者、建设者和捍卫者们,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改变了国家当时“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祖国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他们只争朝夕、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踏石留印的沂蒙军工精神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也许这个群体大部分步入老年,有的年过古稀甚或离世,也许他们只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但他们的功绩早已经融入了当年挥洒青春热血的沂蒙大地,融入了国家的发展强大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没有理由不向他们学习与致敬。
  由于第二天还要上班,我当天下午就得离开淄博返回昌乐。临行前,爷爷专门送给我一套中宣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丛书,嘱咐我业余时间多学习,好好干工作。我想,这正是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沂源八号信箱,一个时代的印记;土门二厂,几代人的精神家园。尽管她早已完成了她的时代使命,尘封在共和国成长的史册里,但老一辈军工人的艰苦创业、忘我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沂蒙大地、神州大地留下了浓墨重笔,永远可歌可泣。
  这次来淄博探望爷爷,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他九十岁生日祝寿。我为爷爷“ 量身定做”了一首诗并装裱呈送,以表达敬意。
  《七律.贺叔祖梁德明九十大寿》
  隐姓深山大德明,
  风霜九秩为民生。
  身高能取当空月,
  寡语常含报国情。
  苍鬓逢人言战事,
  彪躯向晚享清平。
  雄心耄耋横沧海,
  江上追云握长缨。
  梁振义写于昌乐2019.12.02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