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2-05 20:14
鄌郚总编

秦学孔:昌乐县乔官镇《土埠沟村志》

  昌乐县乔官镇《土埠沟村志》
  一、目录
  一、村志目录
  二、村志序言
  三、村歌
  四、村照片
  五、村综述
  六、姓氏起源
  七、历史沿革
  八、党组织
  九、大事记
  十、村规民约
  十一、状元榜
  十二传说故事
  1、九龙汇(参看博文第七篇)
  2、土龙台(参看博文第八篇)
  3、千年古松(参看博文第四篇)
  4、老槐爷
  5、刘氏古井
  6、菩萨庙(参看博文第六篇)
  7、南泉子
  8、(真实故事)
  九、一零惨案
  十三、春风又绿江北岸,千亩桃花作红媒(记第二届民俗桃花节)
  十四、后记
  -
  二、序言
  志在千里,浓情故里。记忆乡愁,传承历史。盛世修志,读史育人。铭记历史,继往开来。昔之今史,今之明历。解读历史,开创未来。同心协力,走向辉煌!
  人生有家,家居有所。人类聚集,便成村落 。村落由先祖披荆斩棘一锹一稿开辟而成。我们守望我们的土地,铭记我们的家园,人人都有对我们的故乡有深厚的情谊。无论高官平民,都受此启蒙,由此而启步。记忆我们村庄变迁,传承优良传统,记贤达聪慧之人,诚为众人所望,诸人之愿矣!
  土埠沟三埠一水,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早期刘氏曾有过进士。秦氏有过县震粮官(相当财政局长)等。一百来户,五百来口人,就有大学生三十多个。现代人民公社时期,有第二代党支部书记刘枫起,和后几代村负责人,东宪法、秦文斗、秦文升,秦秀宝、刘洪德等。在那艰苦岁月 领导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斗饥荒。使广大社员在社会主义大道奔向现代小康。而今在刘春田、刘军田、秦文武、刘喜,秦军伟等带领下,挖大池、打大井,引水上山,建立千亩桃园。规划村庄建设,建立良君庄园,成功举办两届桃花节,并成为省级传统古村落旅游村。人们生活步步登高,并会越来越好!
  -
  四、概述
  土埠沟村位于乔官镇骗东北方,潍临、朱红路口以北一千米,朱红路西侧。隶属乔官镇。民国时期曾属乔官厂,第四区雨信乡,解放后曾属乔官区,乔官乡。乔官人民公社。
  土埠沟有三埠多沟,就村中间东西南北各一条沟。村北有北大沟北二沟等。由于埠多、沟多土地脊薄收入低微。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人们生活很难温饱。直到人民公社时期党号召治山改土,找水源挖大池,修水库。改变种植模式,引进化肥良种科学种田,人们生活才一年好如一年。
  土埠沟村庄古老有丰富的古文化,埠多,沟多林密,共有九条沟汇聚于此,故称九龙汇,九龙汇清潭波光粼粼依埠而下,乃维水大于河之源头。是兵家屯驻之地,曾是南到鄌郚,北到都昌之驿站,乔官农民起义领袖裴仙羽起兵称王于九龙汇土龙台。也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前往东南沿海抗倭而屯驻并剿灭这股起义军于寿光稻田。村里有多棵古槐,古树。有老槐爷的传说,有千年古松,刘氏古井,菩萨庙,九龙汇,等传说故事。有秦家祠堂,每年春节都有祭祖的习惯。
  土埠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早期秦氏曾有过县震粮官,刘氏曾有过进士,近期秦兰介,秦秀宾,秦文辉等。人民公社时期,几任村领导,东宪法、刘枫起、秦文斗、秦秀宝、秦文升、刘洪德等。发挥集体力量大的优势,填沟筑桥衔接各处通途改变出门下上沟的交通面貌。
  近几代领导新村规划,把悬崖边、沟底等低矮土茅草房搬迁于平坦处,整修硬化路面。引水上山。种植千亩桃园,开发古文化,建立传统古村落良君庄园乡村旅游。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
  五、照片
  -
  六、姓氏起源
  宿州旧业流落临丹,栖居昌乐就为家园。明朝初期,秦氏自安徽宿州迁居于此定居。家族沿于水系聚居,经世代发展而形成村落。而后,罡、东、王、于、四姓迁入形成村老五姓。罡姓终止刘姓迁入,而形成村新五姓。刘氏人口发展很快,与秦氏为村里两大主姓。村风正气,各姓氏和睦而居。
  -
  七、历史沿革
  解放前民国时期
  隶属乔官厂。
  第四区,雨信乡
  解放后
  1948年---------土埠沟隶属昌乐县第七区,乔官公所。
  1953年---------土埠沟隶属昌乐县乔官区初级社。
  1955年-------- 土埠沟隶属昌乐县乔官高级社。
  1958年---------土埠沟隶属昌乐县乔官人民公社。
  1967年---------土埠沟隶属昌乐县乔官人民公社。
  1970年----------土埠沟隶属昌乐县乔官人民公社。
  1983年----------土埠沟隶属昌乐县乔官镇。
  -
  八、共产党组织
  转载 2019-08-22 20:09:43
  1953年----------------1958年支部书记东先起。
  1959年--------------  1966年支部书记东先法。
  1968年--------------  1975年支部书记刘枫起。
  1976年--------------- 1977年支部书记秦文福。
  1978年----------------1980支部书记秦秀宝。
  1981年----------------1994支部书记秦文斗。
  1995年----------------2006年支部书记于观兴。
  2006年-----------------外管
  党员名单
  解放前;
  东先起 王洪奎 王洪昌刘洪玉
  解放后;
  刘枫起 东先法 秦文斗  秦文升 秦文才
  于观兴 于观福 秦秀宝  秦文贞 刘洪海
  刘军田
  -
  九、大事记
  1948年四月土埠沟解放、
  1948年十月成立乔官乡乡公所,打到地主分田地。
  1951年成立互助组。
  1951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成立乔官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土埠沟大队。
  吃食堂,大炼钢铁。
  1959年秋后食堂解散。
  1963年发展种植黄菸。
  1966年动乱党组织遭冲击。
  1968年回复党组织、
  1970年修路一条,修桥两座。
  1972年秦家林地块挖大池一个,修扬水站一座。
  1973年在十亩地挖大池一个。
  1974年南山西头挖大池一个。
  1976年建学校一所,原址沟底。
  1977年建大队办公室四间、磨房三间。
  1981年建学校九间,现村委办公室。
  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1985年春按装变压器全村用上电。
  2003年春挖村西南角大池,上水设备一套,填沟通路一条,发展桃树种植。。
  2008年冬按自来水设施一套,村民用上自来水。
  2011年填沟5300平方,建村娱乐场所。
  2012年打造古村落乡村旅游。
  2013年硬化路面1200米面积5521平方米。
  2014年安装路灯30盏。
  2018年举办首届民俗文化桃花节。
  2019年成功举办第二届民俗桃花节。
  -
  十、村规民约
  转载 2019-08-27 13:46:15
  遵纪守法,爱党爱国。 爱护公物,不占不损。 尊老爱幼,孝敬为先。
  邻里和睦,家和平等。 节俭粟绺,勤劳致富。 处世重德,仁义礼信。
  -
  十一、状元榜
  转载 2019-08-27 20:36:33
  年龄悬殊,不尽其祥。知者反馈,补充完整。谢谢!
  东先旺(博士)               秦艳(硕士)              于付旺(硕士)
  本科;
  秦永庆           于海庆            于付滨              秦强                 刘金华      秦学龙
  (刘枫智儿子)刘 -------        秦国辉            秦欢欢              秦亮         秦德强
  秦志琳            (秦学义女)秦 --------           (王桂成儿子)王---------
  (王桂兴儿子)王---------           ( 于付江儿子)于--------      (王维女)王-------
  (刘志田儿子)刘--------           (刘枫才一儿一女)刘---------       刘---------
  (刘才田儿子)刘---------
  -
  十二、传说故事(五)老槐爷
  传说清末时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本村从青州府地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青州府地聚友客栈的老板,说来看望一位朋友。说他这位朋友每年青州庙会都会去赶庙会,每次赶庙会都会到他的店里住上一两晚上,他说这朋友是一位老者,白发苍苍,胸前银须飘洒,眉清目秀慈祥和善,谈笑风生。身着素白袍。店家看他不俗二人谈得来便成了朋友。他说他姓槐名三中。半个月前庙会结束分手时二人约好,今天他到潍县访友路过此地,顺便来拜访一下,说三中赶庙会时买了一幅字画,和牛皮纸做的儿童玩的风车,不太好拿怕损坏,还同他要了一块封酒坛用的,印有一个大大酒字一尺见方的红布包了。人们突然想起一件事,在前几天人们发现,大街南侧三棵老槐树,中间那棵树上飘着一块红布。人们把店家领到那里一看,果然看到那块红布。如果是巧合,奇怪的是那块红布不远处,那眼熟的牛皮纸彩色风车也在呼啦啦的转着。人们无不惊异。人们在店家的带领下纷纷跪倒膜拜。槐三中正是暗示,三棵槐树中间那棵。在那又不好明言,不好拒绝朋友来访。只得用此法。
  此后?人们把这天定为老槐爷的生日。每年这天人们都来祭拜,此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老槐爷这事不止这边传说,青州那边也流传很广,所以青州那边来人把老槐爷请至青州范公亭安家落户。树虽没了,但人们相信老槐爷还在。
  -
  十二、传说故事(六)刘氏古井
  刘氏古井,也称里井。顾名思义,里井即是在本族宅园内的井。据说刘氏也是洪武年间大迁民,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迁至昌乐五图国戚,后又分迁至此。原先迁至此地的是兄弟二人,老大带着妻儿。来此三人开荒种地为生,虽然勤恳。终因土地脊薄收获甚微难以果腹。他们便在房前房后种植一些瓜果菜蔬以接补生活。因每天浇水要到几米深的沟底挑水太费劲,便利用空余时间在房屋不远处,三人和力打了一口井。方便多了。说来这口井有些奇特,时间长了才发现,半边懒水,半边甜水。说奇也不奇,只是水来的方向不同。和两方土质不同而已。后来用水多了懒水没了,据说还是酿酒的好水,出酒多味醇正。并有一个人皆知的传奇故事。
  人人都知道,过年时无论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都要忍耐,不说不吉利的话。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年五更死了个驴,不好也得说好。那时他们来此安居后,一家人虽然贫寒,但也按当地风俗,大年五更接财神。这年他们出来接财神,见门外一乞丐老头衣衫褴褛,冻得直发抖。便叫到家中待为上宾。酒醉饭饱后老头起身要走,把步履阑珊的老头送出来,刚好走到井边老头呕吐,一下吐到井里边,一家人觉得吃水都恶心。但都没说什么。正郁闷,一抬头老头不见了。也没太在意回屋l了。此后他们又到沟底挑水吃。
  待到春天开始种菜了,打上水来种菜洗脸时闻到一股酒的味道,舀起水来品了一下果然有酒味。时间那么长了,又那么一井水 ,就倒上一坛酒也不会有酒味了。回忆起那突然不见的老头,便相信是是神仙儩了一口造酒用水的井。
  几年后,风调雨顺。老二和儿子都大了,便开起了酒坊造起了酒。果然品味不错,出酒也多,日子越过越红火。盖了新房建了庭院,建了一个酒厂。这就是古营酒厂前身,后来酒厂扩大搬迁还专程来取水用过一段时间。
  留此地的后代到长毛反《北伐战争》时期也比较富裕,为躲避而依井挖了一个藏身洞,抗日战争时期又扩大为到沟侧树丛隐蔽的地方有出口。几股抗日志士活动在此。多年坍塌沟侧洞口找不到了,井侧洞深几何也很少人知。
  -
  十二、传说故事(七)南泉子
  南泉子是继刘氏古井后,刘氏又一饮用水的地方。它是南山山脉,在村上首无污染,清纯甘甜。在上个世纪,特别大集体生产队时期,人们挑水栽菸栽地瓜,几里路外都到哪里去祧。散坡后特别中午人们争相到哪里打上水来喝个痛快。它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现因全村用上自来水和填沟建文化广场,连同许许多多的童年回忆。永远的埋在地下。
  相传在嘉庆年间雨水比较多,因它在村中间沟九龙汇的上首,近沟坡底的地方。九龙潭的水上涨漫过它。人们都知道鲤鱼、泥鳅、甲鱼等,日久年深会有些道行。在大水的时候会逆流而上,可这此上来却没有因水退而随之而去,而囤在南泉子里。几年后出问题了,
  在那个年代,人们大多种高梁、谷子,秋收比较集中,村子不太大,古时人们更和谐又好热闹,虽然都每家每户,但也都尽量凑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这一年,人们基本都把庄稼收到场里,早些的晒干开始打场。老天也做主,天气晴朗。可是近晌午,人们开始套上碌柱打场的时候,天上突然来了一块不太大的云彩,虽没打雷但下起了雨。人们赶忙堆得堆垛得垜,还没彻底收拾好,刚刚淋湿天又不下了天晴了。人们又摊开。可是到半下午的时候又照样来一次。一连几天,这时村里有位进士,文人就是见多识广。他年逾七十没事他提着马扎到处找。先到九龙潭边,没发现。他又到水容量比较大的南泉子蹲守。果然云雾此南泉子腾空而起,他知道一定是捣蛋的东西在男泉子里,他便找了几个人,种高粱秫秸不缺,每家都有几张秫秸箔预备了两张,找了两根比南泉子口长些的木头,在南泉子附近等候。云雾又起了,人们把木头担好,又放了几层箔,把口全部封严。雨又停了,人们亲眼看到雨雾降落。啪的一声,一东西落在箔上乱蹦乱跳,定睛一看,是一条近尺长的泥鳅。人们用准备好的工具把牠砸死了。以后再没发生过晴天下雨的事情。如果牠在九龙潭的话,麻烦大了。不是牠太捣蛋人们也不会伤害牠。
  -
  十二、(真实故事)国耻乡仇九、一零惨案
  一九四一年秋,日寇在我八路军和各抗日武装沉重打击下,作垂死挣扎。驻守在乔官据点的鬼子纠集一个大队的兵力在汉奸的协同下,对周边地区进行扫荡,制造了大善地惨案,一村人集中起来用机枪扫射。事后,幸存的人们纷纷弃离这伤心之地大善地。另立小善地。只有少数比较贫困走不了的留此。而形成今大善地不大小善地不小的格局。这一血腥惨案激起民众极大愤慨。更激起人们抗日斗志。
  九九重阳节,乔官据点汉奸鬼子驻地灯火通亮。桌子上杯盘盏碗东倒西歪,鸡骨鱼骨遍地狼藉。鬼子和汉奸东倒西歪鼾声阵阵。天将拂晓,几声清脆的枪声划破黎明,两个哨兵应声倒下,这一下据点像炸了锅一样,顿时枪声四起,鬼子和汉奸睡眼朦胧胡乱的打了一阵抢,两道黑影早已窜出几百米之外。同时一小队鬼子和汉奸尾随而来,人影早已钻入一片割完穗的高粱地,另一个顺一条干沽的河床,叫千沟子的浅沟不见踪影。据说两人是国民党游击队,(乔南村宋x和苗布村张x所为)敌人顺高粱地边搜索前进。追到苗布村西土埠沟的十亩地天已亮。农忙时节人们起得早,早有两人开始割豆子,有两人扛着头刨高粱楂子还没到地头,就发现敌人来了,边喊边跑。敌人也发现了他们,便向他们开了枪,两人当场被打死。跑的慢的被抓,离敌人远些的跑的快些的将要进村,鬼子在几百米外,一声枪响倒在血泊中。村内人听到村南有枪声,知道自己人在这边干活的人拼命往这边跑,出来看个究竟。来的人是四十多岁,头顶挽一个发髻,他的特长是说媒,说话娘娘腔,空闲时他身边尽围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听他讲故事,唱小曲。人们昵称他为“二姑娘”一生为许多人成就了婚姻,在附近几十里都有名。他出村不远见有人倒在血泊中,一看是自己不远的侄子,急忙要抱起,被打的人没有死,并且说“不要管我,快去南边看你家我哥怎么样啦?然后闭上眼睛不喘气装死。老人听说又往前跑。老远见敌人押着儿子过来,知道去也白搭,即往别的方向转回村里隐蔽的地方观察情况。开枪的鬼子也到了被打人的身边踢了一脚,见没有动静便说‘死好好的了”(后来伤者说他当时听得很清楚,多亏装死才捡了一命)敌人来的村头将人绑在一棵树上,一部分喝水抽烟,一部分到村里抓鸡抢东西。两个鬼子叫人从南泉子打上水来,慢慢的浇到拔出来的刀上,被绑的人见状,知道自己将被砍头,在强烈求生的欲望驱使下,挣脱绳索往村内沟中树丛内跑。刚跑到半坡下,另一个鬼子举枪瞄准,一声枪响他一头栽倒滚到沟底,再也没动一下。
  敌人为非作歹一阵撤离,这才听到哭声四起。乡亲们帮忙用门板把三具尸体和受伤的人抬回家。受伤的人肚子一侧被穿一个洞,幸好没伤到内脏,伤好后活到七十多岁。活着时他经常给别人看他的伤疤,我也见过。
  “二姑娘”是一个倔强的人。失去儿子并没有流太多的泪,没有被失去儿子所打倒。人们曾记得他一边挑砖为儿子俢坟,一边拿着一大卷饼吃着,乡亲们无不为之佩服,无不为之落泪。他有三个女儿,又领养了一个儿子,解放后儿子在生产队任队长和大队干部多年。是一个幽默乐观、实心为人办事的人,是村里的明白人,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而今儿孙满堂。
  这国耻、乡仇。在倭寇横行的年代,中国人随时都有可能在敌人铁蹄下丧命?,莫忘国耻!不忘民仇!
  -
  十三、后记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前车后辙,万物不离其宗。每个事物都有它的轨迹。村庄即如此。后人抚今追昔,饮水思源,为后人了解村庄历史变迁,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故乡村庄古老,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及文化传说。只是在上个世纪前文化人很少,没留下文献记载。盛世修志,在我们这一代,退休老师秦文升、老村干部秦文斗、现任村委刘军田、刘喜等粗略组织一些材料。虽然年岁已高,单凭记忆、经历知之甚少。又加文化水平低。只能把我村近代一些情况,和祖辈们口口相传至今的一些传说综合一起。后又经过我整理、补充完成发至我的博客,(搜一下昌乐县乔官镇土埠沟村或者搜秦学孔的博客就能搜到)这是我们村第一份文献资料,我们这只是有了一个开端,抛砖引玉,我村贤能人才很多大学生就三十多个,以便后辈能贤之人后续,此不免有缺失和错误望大家谅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乔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