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2-12 18:49
鄌郚总编

寿光神医李莪华

  寿光神医李莪华
  在我的家乡山东寿光的历史上有一位“神医”,名叫李莪华。他生时悬壶济世、泽被乡里,百姓为其立生词,死后二百多年仍被铭记,配享宗庙,香火绵延,成为百姓心中的神,当地老百姓尊称其为“李老爷”。他完全可以担得起“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寿光神医李莪华
  民国二五年的《寿光县志》记载:“李茂盛,字莪华,李家官庄人。雍正时诸生。善医术,尤精痘疹科。无亲疏贵贱,问疾者部其后先而诊之。出门视疾,则先贫寒,而后其有车马者。每食於病者之家,惟酒数杯,胡饼二三枚,曰吾性所嗜也。其疾在十里内者,必徒行,无劳车马,视而未即愈,每计其日自诣焉。殁后葬于九巷村之西南,祈祷多灵应。至今犹尸祝之。光绪间,邑训导马启臣有碑记。赵孝廉懿训曰:吾门人李子莪华,世有隐德,父笃生精岐黄术,以善士永终誉。莪华其长子也,习父业而加学焉。邑中小儿赖存活着不下万数。生平言不妄发,事期有济,谓非纯笃士欤”。
  这段文字载于县志的人物志中方技篇中,只有短短几行,读来似乎也平淡无奇。但千百年来,寿光出过的大人物一定不计其数,都如过眼烟云,惟有“李老爷”一直被老百姓纪念了两百多年,可想其品格之高,德业之广。

  从庙会看百姓对“李老爷”的景仰
  农历四月十三,是“李老爷”的生辰,在寿光有两个大型庙会,一是在“李老爷”的出生地侯镇李家官庄,二是在李老爷后来定居的寿光九巷。九巷的庙会我没有去过,我的老家离李家官庄大约六七公里,从农历四月十一开始会在李家官庄有三天的庙会,四月十三达到最高潮,当地人称之为“四月十三会”。每年都是人山人海,周边的人群都去聚集,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毫不夸张。传言,“东至荣成,西至利津,南至诸城,北至海滨,四方乡民连袂接踵,达道云集,携烧酒一壶、烧饼数枚以祭先生。”现今赶会的人肯定没有如此之广了,但在我们寿光当地,赶“四月十三会”依然是每家每户每年必须要做的,方言说,“舍得秋和麦(mei),舍不得官庄会”。因为“四月十三会”除了有民俗、文艺、市集等庙会的共同特点外,还有独特的意义。就是赶庙会可以不逛不买,但必须给“李老爷”上香上供,就像逢年过节必须给祖先上坟一样。我在读高中之前,经常随父母去给李老爷烧香。记得在庙的旁边有一片很大的洼地,里面烟雾缭绕。老百姓就插香、摆贡品。上供的贡品也很有意思,除了烧香之外,就是买两个烧饼、带一壶白酒,原因正如县志中所说“每食於病者之家,惟酒数杯,胡饼二三枚,曰吾性所嗜也”,就是说他当年到病人家里出诊,怕人没钱招待不起,就说他最喜欢喝几杯酒、吃两个烧饼。所以,后代人也用这种方式来祭奠和供养。当然也有虔诚的信众,给“李老爷”烧纸人纸马。庙会期间,香火缭绕,绵延数里。
  为什么老百姓每年都能自动自发地去给“李老爷”烧香,而且一代代地不曾间断,我想一个原因是“李老爷”已经神化了,可以祈求保佑一年的平安健康;第二个原因是“李老爷”曾活人无数,恩重如山,值得人们世世代代感恩戴德。第一个原因是显性的原因,但我想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老百姓可以求的神很多,灵验的也不少,而且在哪都可以求,甚至在家也可以设香案求,为什么每年必须跑那么远的路去求“李老爷”呢?第二个原因是隐性的,但我觉得才是真正的原因。我猜想,我们的祖先是否告诉过后代,要世世代代供养“李老爷”,不能忘记他的恩德。“李老爷”的庙有过一段时间的毁坏,一位八十年代的乡镇干部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莪华纪念堂还没重建以前,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三,官庄村周围村庄的人们在麦田里、沟渠里,面向着原来的李大夫庙址,焚香烧纸,磕头祭奠”,可以看出百姓对“李老爷”景仰之深。

  从“李老爷”的神化看百姓的寄托
  在我国的农村,缺医少药长期困扰着我们。“李老爷”“出门视疾,则先贫寒,而后其有车马者”、“其疾在十里内者,必徒行,无劳车马,视而未即愈,每计其日自诣焉”,真是百姓的福星。痘疹是那个年月的小儿常见病,80年代出生的我还记得出水痘是很普遍的,似乎是每个孩子都会有,还记得出完水痘之后,家里老人给我脖子上挂了一个很微小的箅子,跟做饭用的一个模样,栓一根红线,应该是一种寄托,一种祖辈传下来怕失去孩子的寄托吧。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小孩死了就扔掉的“乱葬岗”。可以推测出,儿童死亡率之高。我们的父辈几乎都有早夭的兄弟姐妹,他们是生活在新中国,更不用说在清朝的时候了。“李老爷”“善医术,尤精痘疹科”,“邑中小儿赖存活着不下万数”。我们知道如果孩子病了,父母恨不得替孩子病、替孩子疼。而“李老爷”活人万数,如果没有他,上万计的孩子会夭折,对孩子的父母、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他不就是神吗?值得人们五体投地、奉若神明。像这样的人应该活个百岁千岁,但“李老爷”也只活了73岁。他死后怎么办?不知是否有人继承他的衣钵。如果没有,那百姓有病怎么办?当他们有病的时候,他们应该会想起“李老爷”,会再去他的庙里祭拜一下,求他显灵保佑。我小时候随父母到“李老爷”庙前,门前有两尊狮子,要摸摸狮子头、狮子腚,说摸摸狮子头一辈子不用愁,摸摸狮子腚一辈子不长病。虽然人多,但门前比较开阔,能比较容易地摸到。而更重要的是进入“李老爷”的大殿,摸摸他老人家的神像的脚,会无病无灾。但这个难度就大了,本来赶会的人就多,大家都想进去瞻仰一下“李老爷”,拜一拜、求一求、摸摸脚。我记得我简直要使出吃奶的劲才能挤进去。小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李老爷”的护佑,大人们也就能安心了。我还记得那些年月有得绝症或疑难杂症的人们,在求医无门之后,会去“李老爷”庙里求丹药或药方,具体是什么原理,我当然不清楚,灵验与否也不敢妄言。可以说,人们在感恩“李老爷”的同时,“李老爷”也成了大家的心灵寄托。当人们感觉人生无常、世道艰难时,就会想起这救苦救难的“李老爷”,似乎“李老爷”有天神一样的能量,可以扶危济困。这种感恩或是寄托已经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一代代传承下来。

  试谈我国的中医前景
  我认为,自古以来,我国的医疗水平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医疗水平才有了质的飞跃。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那时的民间中医大多是土郎中,加上中医标准化难度大,明医不多,传承不广。很多时候,老百姓生病也只能找个偏方或听天由命。这也就能解释,“李老爷”这样的明医能成为百姓的的救星和神灵。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太难得了。好比老子说的“大道废,有仁义”。而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乡镇也有了正规的医院和大夫,加上人民收入的太高,很多病能够看得起了。所以,死亡率大幅下降,寿命大幅增长。医疗水平的提升让疾病变得没那么可怕,也让我们这一代对“李老爷”的寄托感不如上一代强了,赶庙会也主要是儿时的记忆。当然,对“李老爷”的感恩和景仰还是必须要有的。
  在医疗水平提升的过程中,西医居功至伟。西医作为一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医疗技术,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水平不断提高,推广面不断加大,是我们国家医疗局面大幅改观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到一个阶段,在西医完成了医疗卫生重大历史任务的前提下,西医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如抗生素的滥用、面对慢性病的无能为力等。因此,现在我们需要更具人性化的医疗,这当然就是中医。但是中医的问题是很难标准化,而且似乎是个黑箱,看不清其原理。
  在我看来,中医复兴的前提是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受教育水平方面,我们已经基本具备条件了,人们已具备了读懂中医的基本能力前提,同时具备一定辨别能力,可以去昧、去迷,我们看到这些年张悟本之流似乎不再有市场了,这也得感谢张悟本们给大家上了一课。接下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要让更多的人读懂经典、听懂经典,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这一环。也就是说,中医复兴的根基在于能有一个支持中医、相信中医的文化基础,复兴的关键在培养高水平的中医。我相信中医有着很光明的前景,因为西医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任务,医疗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健康的真正需求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寿光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