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2-29 05:58
鄌郚总编

二中发展见证人|一路同行,共创辉煌

  二中发展见证人|一路同行,共创辉煌
  耿建巨,1943年12月生,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梨行村人。大学学历,1969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潍坊市政协专职常委。1969年至1977年先后在五图渔水小学和昌乐一中任教,1978年至1980年任昌乐一中副校长,1980年至1984年任昌乐五中(昌乐二中前身)校长。
  马进,1939年生,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人。山东教育学院毕业,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59年10月调入昌乐五中(昌乐二中前身)。先后任过60级4班、61级l班、63级2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师。1964年,任学校团总支书记。1965年离校,选调省教育学院学习,1968年毕业后,调昌乐县委办任秘书,1982年任昌乐五中党支部书记,1984年底离校,任昌乐县人大财经委主任。
  张权,1943年生,湖北省黄冈人。1962年至1968年,任昌乐五中(昌乐二中前身)物理教师,1968年调入昌乐十二中,1980年至1984年任昌乐五中教务处主任,1984年调山东省教育厅。
  一路同行 共创辉煌
  眼前的一幕让人动容:三个老人紧紧地握手,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2019年8月,昌乐二中怡心轩,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个感人的时刻。
  时隔35年,再次相聚,已然耄耋。容颜已老,乡音难改,那些一起奋斗过的岁月,再一次从记忆深处走出来,依然清晰无比。
  昌乐二中(当年的昌乐五中),正是他们共同奋斗过、洒下过心血和汗水的地方。
  耿建巨,1980年到1984年任昌乐五中校长,现年76岁。马进,1982年到1984年任昌乐五中党支部书记,现年82岁。张权,1980年到1984年任昌乐五中教务主任,现年76岁。
  初秋的天,蓝得有些深邃。还是暑假,校园里静静的。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怡心轩,安静,温馨。桌上的茶,氤氲着淡淡的清香。
  说起当年一起工作、奋斗过的那些岁月,几位老领导显得无比激动。
  坐在他们的对面,听那些旧日的故事,心潮起伏。那些已然沉淀的岁月,像是一幕幕精彩的影片,在我的眼前交替上映。
  耿校长说,1980年,我来到二中时,二中有高中班4个,生源较差。国家恢复高考后,每年也考不了几个学生。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教室还是平房,学生们住的是大通铺,没有床,在地上铺上草,打地铺。
  当时,二中已经搬到了城区,因为种种原因,教学质量没有大的提高。县里的主要领导说,一定要解决“灯下黑”的问题。县里对二中的发展极为关心,拨款为学校建设一座二层的教学楼。常务副县长亲自帮着学校搞基建,建设局局长整天靠在学校的工地上,煤建公司保证五中的用煤……为了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让政府满意,让群众满意,当时学校的领导班子是立了军令状的,那就是要“一年抬头,二年翻身”。
  耿校长说,上级的支持是动力,也是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学校采取了种种措施,抓教学,抓学生管理。老师不够,领导干部都要顶上。那时,我上着一个班的英语课,张权主任当着班主任,还上着两个班的物理课。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说,大家都向我们看齐,“学我,赶我,超我”,只要一起努力,拧成一股绳,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够实现的。后来考试,我们教的学科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说到这里,耿校长看着张权主任笑了。他说,你还记得吗,那时候,你整天夹着个夹子往教室里跑,和老师们抢时间。
  张权主任也笑了,他说,那时候压力大啊,如果我们做不好,怎么会有脸说别人。
  当年的高考,二中就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全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82年,学校为了加强五中的领导工作,调马进同志任五中党支部书记。
  耿校长说,学校的发展,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当时学校采取的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就是马进同志。学校里有什么事,马书记都是大力支持。马书记当时从政府部门调过来,敢说敢做,关键时候能站出来,善于维持大局,学校里和上级部门的沟通都是马书记去做。学校每周一开例会,安排一周的工作。每次散会后,马书记再把党员留下,要求每一个党员一定要坚决支持校长的工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坐在一边的马书记忍不住插话说,耿校长管理水平高,上级的要求能落到实处。耿校长为人坦诚,工作考虑得周到细致。每次开会前,都会拿着记事本来找我,一件事一件事地和我商量。我心里很感动,没有理由不和校长一起把学校的工作做好。
  张权主任说,马书记最善于做思想工作,能说到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去。1982年,学校开展了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极大支持,大家积极做好事,规范言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年评选出了一大批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和文明青少年。
  学校有一个叫段庆华的女生,身有残疾,但是她身残志不残,不仅学习认真,成绩好,还积极地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为了学先进,树新风,学校提出了"远学张海迪,近学段庆华"的口号,对当时开展思想教育树立新风起到了很好作用。后来,段庆华同学被评为学习张海迪先进人物,山东电视台记者专门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的事迹也在山东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段庆华的家在学校的另一边,学校为了照顾她,特意在操场一角的墙上开了一个小门,由专人负责,方便她的进出。
  1983年6月,县委召开全县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马进书记作了《党支部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学生工作》的典型介绍,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后来,县里通过广播在全县推广五中的先进经验,并以"昌乐五中法制教育结硕果"为题,收录在昌乐县委汇编的《共产主义思想火花集》第一集中。
  马书记说,那次我发言结束后,收到了工作人员传过来的一张小纸条,是当时的政法委书记写的。上面写道:马书记,散会后留下 。我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什么原因,甚至想,是不是自己哪些地方讲得不对。会后,书记找到我,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表扬,把我的讲话稿留下,说是要全文下发,在全县推广我们的经验。以后,县里发了文件,广播也天天播。
  耿校长说,有一段时间,因为体育老师离家远,马进书记早晨还代替体育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跑操,领着学生喊口号。一大早,整齐的队伍跑在马路上,喊着口号,那场面十分的壮观。
  三位领导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了不少。
  1980年,学校二层教学楼峻工,24间,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从一些老照片上,还能看到那座楼的影子。在简易的大门的衬托下,那座小楼显得高大。
  那是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也是当时五中人的骄傲。
  说起当年盖楼的事情,耿校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为了保证教学楼的建设顺利进行,就要保证物资的充分供应,更要保证工程的质量。耿校长每天都去工地好几次,看进度,看质量。教师和学生也都在瞅着,盼着,每天都会有一些人站在西边的操场上,或是平房的教室前往楼那边张望。
  有一天,耿校长自己做了几个菜,把几个相关单位的领导请到家里。大家自然知道耿校长的用意,来的时候,建设局的领导自己还带来了酒。小矮桌,小马扎,倒也其乐融融。酒过三巡,大家都说,耿校长你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也会保证工程的质量。建设局的领导说,你也不用每天都去工地,以后我天天去盯着。
  说到这里,耿校长笑了。
  耿校长说,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正是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学校的发展才会顺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马书记说,虽然后来我去五中比你晚,但是,论起来,我可是五中的老人了。我是1959年10月昌乐五中刚建校不久从高崖二中调入五中的。先后担任过60级4班、61级l班、63级2班三个年级的班主任,一直教语文课。1964年学校安排我担任团总支书记,专做学校团队工作。1965年我离开学校,选调到省教育学院学政治,1968年毕业后从政,调昌乐县委办任秘书。1982年又调我回五中任党支部书记,直到1984年底离校又从政。
  1959年,五中是在大炼钢铁基地上建校的,当年招收两个初中教学班。没有教室,暂借昌乐师范的教室,于8月按时开课。后来,县里拨款,建起了42间平房。1960年,又建起了45间平房,还有伙房。
  当时,物资紧缺,学校动员教师和学生献工献料,又自已建起了砖窑和石灰窑,烧砖,烧石灰。同时,还组织师生利用劳动课时间,拆除了校园里当年炼钢用的高炉和烟囱,得到了一些砖。那时,魏久昌校长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学校的围墙,就是魏校长和大家亲手垒起来的。后来,为了解决学校里的用水问题,魏校长还和大家一起打井。当时,我们用绳子拴着腰,下到井底挖土,上面的人用辘辘把土拉上来。井打好后,解决了学校的用水问题,特别是学校菜地的浇水问题。水井直到后来成为昌乐特师后还存在,成了老五中的最后遗迹。
  说到这里,马书记停了一下,表情也严肃起来。
  老人已经82岁了,坐在那里,腿一直在抖。我们担心老人累着,劝他休息。可他说,没关系的。今天见到了老同事,高兴;又是回到了“老家”,更是高兴。
  马书记双手撑着手杖,尽量让自己坐得平稳。
  他说,建校初期,学校的发展确实是困难重重。老师和学生住的是当年炼钢工人住的窝棚,半地下,单砖垒的墙,透风,也不隔音,这边说话,那边也能听得清。冬天,窝棚里和外面一样冷,脸盆里的水要是不及时倒出去,早晨就成了一个大冰坨。特别是又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供应的粮食不够吃,老师和学生一起去挖野菜,还去学校旁边的山下开荒种菜。但是,再苦再难,也没有挡住五中人前进的步伐。学校的办学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
  眼里有些热,心里有种激情被点燃着。
  看看坐在面前的三位老人,说起当年那些往事,似乎又回到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老一辈二中人身上那种团结一致、积极进取的精神。我想,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二中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成功总是奋斗之后。
  1983年,高考成绩发布,五中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许多指标超过了当时的一中。
  说起这些,三位老领导还是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
  耿校长说,上级政府和领导的肯定,给我们极大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五中原来收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学生,现在,许多人找上门来,一定要把孩子送到五中。还有什么比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更让人高兴的呢。
  张权主任又说起了当时全校庆祝的情形,那场面委实的壮观。正是暑假,大门口的鞭炮声一直响个不停,一些学生和家长也赶了过来。晚上,操场上灯火通明,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正是金秋时节,瓜果成熟,而学校收获的,却是这个季节里最富贵的东西——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学校为作出突出贡献的高三老师每人发了50元奖金,而领导们都没有要。
  那样的场面,使劲脑补,能想像出画面,却难以体味其中的味道。那些奋斗后的喜悦,也只有亲身投入的人,才能更加透彻地明晓其中的甘和苦。成绩总是与奋斗相随,汗水总会浇开幸福的花朵。
  也正是在这一年,五中规模进一步的扩大,32个教学班,每班有学生50多人。当时学校的教室紧张,又去附近的特师借了二间,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了当时的困难。
  说起这些困难,耿校长笑了。这样的困难,我们愿意有。以前,二中是划片招生,一些好学生都被一中招去了,二中的生员不好,对学校的影响太大。而现在,一些人通过领导说情,非要挤到二中来,其中也包括一些领导子女。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但也恰恰说明了群众对二中的信任和对二中未来发展的信心。
  也是在这一年,县里为了支持学校的发展,保证好的教学质量,又拨款修建新的教学楼。五中,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耿校长说,学校的发展是和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作为领导,就要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成长,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张权主任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耿校长去教研组里调研。来到语文组的时候,老师们都很热情地站了起来,打着招呼。但是,有一个人一直坐在那里,没有动,也没有什么反应。校长感到有些奇怪,但当时没有说什么。后来了解,那位老师姓刘,是个右派,虽然工作一直很出色,但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平时很有些失落。耿校长多方面地了解了那位老师的情况,又及时地和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终于为刘老师摘了帽,恢复了党籍。刘老师原来在初中那边教语文,后来,耿校长知道他的教学水平高,又把他调到高中教语文,充实高中的教学力量。耿校长还积极和一些单位联系,为刘老师的孩子解决了工作的问题。刘老师感激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帮助,工作上更加地努力。后来,刘老师做了学校的总务主任,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耿校长说,学校的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心为了学校发展的好同志。他们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那种实干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耿校长说的那些一心为了学校的发展,扑在工作上的好同志,就有在坐的张权主任。当时,张权是教务主任,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耿校长说,张权主任一心都在工作上,一天到晚考虑的是怎么把教学质量抓上去。每天不是去听课,就是和老师们谈话,跟教研组一起开会,备课。有时候急了,也会对老师发脾气。但是老师们也理解,他没有私心,就是想把工作搞上去,作为教务主任,他肩上的压力大啊。
  马书记也插了一句,张主任为人坦诚,当年因为工作出色,上面下来一个特级老师的名额,张主任硬是把它让给了别的老师。
  张主任坐在一边静静地笑。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些奋斗路上坚实的足迹,而今都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二中发展的历史中传承。
  1984年,因为工作的需要,三位领导先后离开了学校,去了新的工作岗位。
  接近四个小时的交流,三位老人兴致一直很高。大家一起谈学校的过去,也谈学校的现在和未来。让我深深感动的是他们一直在关注着二中的发展,对二中的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特别是对学校的先进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身上那股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和一脉相承的团队精神、责任感、使命感和实干精神为二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二中的未来注入了活力。
  而今,二中正在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积极探索着教育的真谛。课程改革、素质至上,培育人性光辉,播种人生智慧,培养卓越品质、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集团化发展……
  我们相信,二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