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1-04 07:26
鄌郚总编

我所认识的孔繁森

  我所认识的孔繁森
  -
  情系高原,两次舍家援藏
  -
  我与孔繁森同志都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生活过,了解一些他人所不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它更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社会财富,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
  -
  为人热情慷慨大方 两次援藏因公殉职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现在属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
  1960年3月,小学毕业的孔繁森报考了山东省聊城专业技术工人学校的电工班,立志毕业后为家乡实现电气化贡献力量。1961年8月,孔繁森由学校推荐走进军营,在党的培育下入团入党。曾参加济南军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六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荣获特等射手称号,赴京参加国庆观礼,逐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好战士。复员后,他回技校机床厂当工人,后抽调地委工作,转为国家干部,先后担任团地委常委、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两次援藏,最后在阿里地委书记任上因公殉职,终年刚满50岁。
  我与孔繁森的相识,是在1993年初,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在第二期援藏期满后,又服从组织需要,到最边远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孔繁森为人热情、慷慨助人、没有架子,极具亲和力。
  在孔繁森的宿舍里挂着一幅书法条幅,那是时任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将军给他的“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题词,这正是对孔繁森人格的褒奖和鞭策。我当时在阿里任武警支队政委,因为隶属关系,经常向他请示汇报工作。加之又是同乡,接触多了,感情日笃,思想观点和事业追求上的一致性,使我们情同手足,无话不谈,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
  参加藏语培训班 融入藏民生活中
  翻开世界地形图,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部分,称为世界的屋脊,也是医学界评出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称之为“生命禁区”的地区。1979年4月,孔繁森第一次踏上进藏的艰难征程。一起援藏的共15人,自愿报名的两人,孔繁森是其中之一。从聊城到济南,再到郑州,沿陇海线西行三天三夜到玉门关,然后到甘肃省柳园火车站,由柳园改乘汽车到日喀则,几个司机轮流开,每天长途行车十四五个小时,走了有半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到了五道梁、沱沱河,从海拔30多米的沿海上升到4000多米的高原,剧烈的高原反应,让他们领略了高原气候的恶劣和环境的严酷,人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也等同背负15公斤的东西跑步。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起初,孔繁森进藏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地委领导通过考察,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检察院检察长。
  岗巴县海拔比日喀则平均高出1000米,含氧量不足50%,气候十分恶劣,交通状况极差,从日喀则到岗巴300多公里,当时都是土路便道。下一次乡要一个多月,到最远的乡村需要走十多天,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村子。县级干部每个月发8斤富强粉,主要是吃糌粑、喝酥油茶。当时还是计划供应,柴米油盐酱醋都很紧张,食品短缺。饮食由于缺乏维生素,头发脱落、口腔溃疡、嘴唇开裂、流鼻血、指甲盖塌陷、皮肤绷口子、体重下降,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孔繁森从进藏第一天开始,就把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参加藏语培训班,听得最认真,读得最卖力,学得也最快,很快就掌握了32个藏文字母和当地常用对话。他克服高原反应,学会了吃风干生肉、喝酥油茶、骑马,尽快适应了藏区的生活方式,很好的融入到了人民群众之中。
  1980年5月,岗巴县塔吉区孜克公社发生暴风雪,孔繁森带队视察灾情返回途中,不慎坠落马下,他的马当时受到惊吓奔跑不停,而孔繁森的一只脚还挂在马镫上,被拖了几十米远,致使他的脑部、身上多处受伤,小便失禁,昏迷在山沟里。
  在这茫茫的雪原上,无法急救,同志们只好求助当地牧民,藏族群众用门板做成担架,抬着他长途跋涉30多公里,送到县医院抢救。他昏迷三天三夜之后才转危为安。
  第一次援藏期满,孔繁森回到聊城,写信给在岗巴工作的援藏干部殷怀德说:“我虽人回了山东,但是西藏把我的灵魂留下了!”
  -
  勇担使命,继续赴任阿里
  七年之后,上级让孔繁森作为山东省援藏干部的总带队再次进藏。当时孔繁森87岁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三个儿女正处在升学节骨眼儿上,这一次他真的很犹豫。经过反复而艰难的考虑,他最终做出了再次赴藏的决定。孔繁森解释说,我二次进藏,完全是个人自愿和对藏族人民的感情。
  -
  车祸留下终身残疾 收养灾区三个孤儿
  1988年10月18日,孔繁森带领山东32名同志赴藏,又一次踏上了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高天圣土。第二次进藏后,吃饭问题仍不好解决,孔繁森就买了个大号高压锅和汽油炉子,自己做饭吃。他带着这批援藏干部,在拉萨休整了一个星期就下乡了,39天没回机关,没吃一次青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糌粑、喝酥油茶,还吃了两顿风干的生肉。因为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和高原反应,不到三个月,他们这32名干部中,就有7位同志住院,5位因适应不了高原环境提前返回山东。
  高海拔环境不仅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且那里山高路险,道路狭窄,盘山弯道多,泥石流、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交通,经常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命危险。1989年11月,孔繁森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了车祸。在贡嘎机场附近,与一辆拖拉机相撞,车子翻到路边一个池塘里,幸亏水浅。人被甩在车外,头撞在石头上,血流满面。车祸造成他严重的脑震荡和颅底骨折。他在医院躺了十多天,还未完全康复就提前出院,带领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地16所中学看望藏族班的学生,病痛折磨着他,他却全然不顾。由于这次车祸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孔繁森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右眼成像重影、颈腰损伤的终身残疾。
  在拉萨工作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每次下乡他都携带着一个小药箱,自费购买高原常见病治疗药品,在工作之余,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送医送药。他每年在这上面的花费都有几千元,虽然对整个藏区人民的医疗需要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对每个具体的病人,往往关乎健康和生命。2016年,新闻采访组到岗巴采访,意外找到一位孔繁森吸痰救活的小男孩。他叫仁青,当年才两岁多。现在在岗巴县昌龙乡乃村务农,妻子叫央吉,他们生有一子一女,男孩吉罗,在北京中国石油大学上学。一说起孔繁森,他们一家人至今念念不忘,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孔繁森七天七夜奋战在指挥抗震的现场,在直孔区羊日岗乡齐马卡村,领养了三个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到阿里时带去了两个,曲尼被当时的一位市长收养)。因为他经常把工资接济贫困农牧群众,每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花的,生活实在困难,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又不忍心给家里要钱。为了抚养这三个孩子,孔繁森就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假借洛珠的名字,三次卖血900毫升,用换来的900元钱补贴生活,给孩子上学和买营养品。如今,他收养的藏族孤儿均已成才。
  -
  继续留藏赴任阿里 除夕难掩思乡之情
  三年以后,他工作期满,终于到了可以回家为母亲尽孝、照顾妻儿的时候,西藏自治区党委领导考虑,现任阿里地委书记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适应继续在那里工作,急需有人接替。经过反复斟酌,认为孔繁森是最佳人选,征求他的意见。他经过反复权衡,再次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走向了海拔更高、离家更远、条件更艰苦、任务更艰巨的工作岗位。
  赴任阿里,工作和生活条件就更加艰苦。阿里处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平均海拔4500多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冬天则不到40%,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是人类生命的禁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全地区约有6.5万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地区驻地在狮泉河镇上,离拉萨1900多公里,从拉萨到地区,昼夜兼程,也要走五天以上才能赶到。这里四季风沙飞雪不断,一年有九个多月的冰冻期,冬季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最热时也不过十五六摄氏度。当地有句顺口溜:“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八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
  1994年的春节,他没有回家看望母亲和妻子儿女,而是留在阿里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过节。当时我很受感动,还特意为他撰写了一副春联:“心系群众服务六万五,放眼世界立足四千三”,横批是“春风传情”,并亲手给他贴在了大门上。除夕之夜,孔繁森在慰问完各族老干部后,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了,他一个人走到院子当中,面向东方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为亲人、为母亲祝福。直到公务员小梁看到了,才把他拉到屋里,这时,孔书记身上的泪滴已经结了冰。就在这个除夕之夜,孔繁森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忆昔去年节,举杯齐度春。今日来边关,独弹心中弦。但见一抔土,思乡伤心肝。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弹。”他把对母亲最深沉的爱,转化成了对人民的无疆大爱。
  -
  抗击雪灾,病中写下遗书
  阿里地区的落后局面令孔繁森心急如焚,1994年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更让阿里人民雪上加霜。孔繁森坚持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走访,因为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达到了极限,提前写下了遗书。
  -
  踏着齐腰积雪 深入灾区走访
  孔繁森曾在日记中写到:“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他说:“把群众想什么?要干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了如指掌。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几件事。”
  看到阿里的落后局面,孔繁森心急如焚,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搞调研,找路子,做规划,用务实之心、谋事之心、创业之心,推进阿里的发展和稳定。在阿里,孔繁森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县乡度过的。饿了,他们就吃一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一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路不通就骑马,马上不去就步行。长时间骑马下乡,加之他有较严重的痔疮,经常磨得裤子血糊糊的,实在不行了,就拽着马尾巴走。不到两年时间,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他下乡的特点是“四必到”,一是必到敬老院;二是必到学校;三是必到边防哨卡(车里常给带点新鲜蔬菜);四是必到贫困牧民家庭。
  1994年2月,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让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的阿里人民雪上加霜,雪灾增加了数以万计的灾民,五万多头牲畜冻饿而死,经济损失巨大。抗击雪灾时,孔繁森总是先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坚持走访最偏僻的受灾户。公务员梁福兴心疼地劝他:“咱情况也摸清了,受灾情况也录了像了,回去向自治区汇报就行了,你身体这么差,至于那些救灾粮款,让其他人送去就行了!”孔繁森却坚定地说:“这么大的雪灾,我们不去,他们就会认为党和政府不管他了!救灾物资到,和人到是不一样的!就算有一个人在那里,我也要去看看,让他们知道,党和政府在关心着他,在和他们一起跟自然灾害作斗争,让他们感到今生今世的幸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孔繁森率工作队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改则两县,把每户牧民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资和救济款。2月26日深夜三点,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原反应,他有了不好的预感,做了最坏的打算,他艰难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梁福兴写下了遗书:
  “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觉,我是在海拔近6000公尺的地方给你写的信。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一事相托:万一我发生了不幸,第一你不要难过。第二,你给地行领导讲不幸的消息不要给我家乡讲,更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第三,你要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报平安的信。第四,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切记切记!”这封写在笔记本上的遗书,现已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100件齐鲁瑰宝之一。
  -
  赴京汇报雪灾情况 经常就近吃小摊
  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汇报雪灾情况,舍不得在饭店就餐,经常就近吃小摊。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认为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体面,跟随他的安七一也劝他:“经常吃小摊卫生不能保证,还是到正规饭店吃饭。”孔繁森却说:“咱阿里太穷了,想想还有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们能吃得下吗?”孔繁森就是这样以身率下,不仅自己一身正气、严于律己,而且带领地委一班人,以朴素勤俭的作风,竖起了廉洁自律的好风尚。
  孔繁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严谨用权,在维护人民的权益、为民造福中获得快乐,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深恶痛绝,从来不留情面。有一次,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柴腾虎陪孔繁森下基层,在大门口碰到一个人满脸堆笑地拦车,孔繁森面色冷峻理也不理,让司机开车照常前行,甩掉了那人。柴腾虎很是纳闷,平时一向和蔼可亲的孔书记,今天怎么生这么大的气?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个包工头,想承揽阿里的某个工程项目,昨天找到地委办公室,掏出五千块钱,想让孔繁森给有关部门打个招呼,让孔繁森训了一顿,把装钱的信封扔到门外,今天还不死心!
  本家老乡孔祥茂一直想开个门诊,由于缺少行医资格,想请孔繁森找人特批,多次上门送礼恳求,都被孔繁森严词拒绝,说人命关天岂能儿戏。后来,孔祥茂贪图钱财非法接生,造成医疗事故,痛哭流涕跪在孔繁森面前,求他向有关部门说情,以逃避法律责任。孔繁森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为他下了碗面条,看着他吃下,教育他主动到有关部门投案自首接受处理。
  -
  确定方案,打开阿里大门
  孔繁森在阿里任职期间,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阿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为阿里确定了扩大开放的战略方案,并到北京争取到1800万元的项目资金。他在生命中的最后15天,为阿里打开向新疆全面开放的大门。
  -
  跑遍阿里边防哨卡 制定实施双拥规划
  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孔繁森在阿里任职期间,作为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跑遍了军分区每一个边防哨卡,为部队解决了巡逻车辆,为无人区哨兵送去新鲜的牛羊肉、蔬菜、录像带和卡拉OK机,解决了缺少执勤马匹和烤火的牛粪等问题,为巴尔兵站建立了投递点,为二十多位官兵的家属在内地解决了工作问题。他制定并部署实施了阿里双拥规划,全地区军政、军民、民族团结出现崭新局面,日土县、札达县等跨入双拥模范县的行列,军分区成为双拥先进集体,武警阿里支队也成为了落实基层建设纲要的先进支队。
  1994年4月的一天,我们支队在新疆叶城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沿新藏公路运往阿里。这是一千多公里的高原山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当运兵车来到海拔5300多米的界山大阪时,已经是深夜1点多了。寒风吹裹着雪花,在那白雪皑皑、一望无际的高原上,运兵车迷路了,在戈壁滩上转了四五个小时,大家又冷又饿,谁也不说话,都用皮大衣紧紧地裹着身子,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天亮了,路也找到了,带车干部让大家起来活动活动时,看到有两位新战友一动不动,近前一推,才发现他俩由于高寒缺氧而导致脑水肿,两个刚满18岁的孩子,还没等见到老部队的样子,就默默地牺牲在了雪山上。当天下午,新兵运到支队,我及时向地委书记孔繁森做了汇报,他一听说有两个新兵牺牲了,十分震惊,马上亲自赶来看望官兵,并把自治区副主席卓嘎刚送他的氧气瓶和红景天口服液,全都带来送给了新兵,还亲手把口服液一瓶一瓶的拧开,喂到战士的嘴里,向父亲一样地安慰大家,使新同志们充分感受到了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党组织的温暖。
  1994年9月17日,再有两天就是中秋节了。孔繁森同志在拉萨开完会,准备返回阿里,他让地委秘书长安七一到商店去买十盒月饼,安七一不解地问:“书记,咱们明天离开拉萨,中秋节就在路上过了,买那么多月饼干什么。”孔繁森说:“你不懂,我路上还有很多亲人需要看望呢!”当他们离开拉萨三天后,走出了1300多公里,来到阿里地区的改则县,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他们带上月饼来到县武警中队看望官兵。改则县地处海拔4600多米,离地区六百多公里,是全地区海拔最高、路途最远、气候最恶劣、生活条件最差的县城之一。全县没有一棵树,全年都处在冰冻期。这年的中秋节,全县买不到一块月饼。孔繁森一看到战士们就说:“同志们中秋节过得怎么样啊,吃上月饼了吗?我给大家送月饼来了。”大家听后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激地说:“孔书记,您比我们父母想的都周到啊!”为了调节气氛,孔繁森和官兵们一起搞起了联欢,唱起了歌曲《说句心里话》,当唱到“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时,他声音哽咽,泪流满面。
  -
  深入调查研究,为阿里解决十三个重大问题
  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孔繁森对阿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他总结出了制约阿里发展的“三大瓶颈”和“六大优势”,制定了“北联新疆,南拓边贸,建设三个不同类型又互为补充的区位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以开放促开发”的工作思路,极大地提振了阿里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经过几届班子的接力奋斗,如今已经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特别是他确定的依据阿里地缘边境优势,以狮泉河为中心,以普兰、什布奇两个口岸为窗口,以57条传统商贸道路为通道,走“三沿”开放一起上、多边贸易齐发展,同时确定了扩大对印度、尼泊尔开放层次和规模;扩大对日喀则、那曲和新疆的开放范围;发挥阿里山区窗口作用;利用旅游资源,以旅游促边贸;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全方位、多渠道开放的路子,为阿里确定了扩大开放的战略方案。尤其是他到北京九个国家部委争取到1800万元的项目资金,从全国角度确立了阿里经济项目的战略地位,让遥远的阿里不再籍籍无名,开始进入国家建设的宏观布局。
  1994年11月14日,孔繁森率队从阿里出发,到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工作途中遇难,他在生命中的最后15天,为阿里打开向新疆全面开放的大门,解决了大量制约阿里发展和干部群众生活的交通、能源、粮食、外贸以及人才、干部退休安置、疗养、子女上学等十三个重大问题。孔繁森殉难之前好多人不知道地球上还有一个叫阿里的地方,孔繁森让阿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孔繁森在阿里不到两载,但对那里的影响却是千年。
  -
  立德树人,乐于服务他人
  孔繁森在生活上极其节俭,随身带着针线,身上穿的许多衣服都打着补丁。他总是把付出作为一种快乐,不管是钱还是物,他总是随手送给需要的人,他始终把为西藏人民服务当做自己的初心。
  -
  崇廉尚俭孝老爱亲 遵规守纪严管子女
  哲人言:对母亲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境界。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之后,孔繁森只要有时间,总是亲自给老娘端水端饭、洗脸、梳头、洗脚、剪指甲,在当时很多女儿都做不到的事情,细心的孔繁森经常这样做。1994年,他在聊城休假半个月,因为西藏有会需要提前回去,他提前三天和母亲过了个团圆节,走之前他为93岁的老母亲梳了最后一次头……孔繁森牺牲后,家人没把实情告诉老母亲,瞒着过了四年后,老人家去世,终年97岁。
  孔繁森在生活上极其节俭,经常吃的是白米饭就榨菜,工作一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衣服都打着补丁,熟悉孔繁森的人都知道,他的身上经常带着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1990年8月,迟浩田总参谋长到西藏视察,来到拉萨孔繁森的宿舍。在接待老首长时,孔繁森想起方便面箱子里还有几个蜜桃,赶紧拿了出来。迟浩田吃完洗手时,竟然没找到香皂,原来孔繁森平时连香皂都舍不得买,只用便宜的洗衣粉。那天,因为家里没菜,孔繁森用栽在花盆里的韭菜给首长包了几十个水饺。迟浩田幽默地说:“繁森哪,你大概是世界上最节俭的市长了吧!”
  在莘县时,县委通信员发现孔杰的作业本、笔用完了,就从机关仓库里领出稿纸、圆珠笔、墨水,给孔杰拿去用。孔繁森发现后教育儿子说:“你缺啥我给你买,咱不能沾公家的光。”趁孩子还没用,他赶紧给送了回去。
  从孔繁森给小女儿孔玲的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细腻的关切和严格的要求。1993年9月20日,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到:“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下了课不要光躺在床上,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要改一下。有时间看点文学和历史,要善于和不同性格的同学交朋友。”1993年12月2日,他在信中说:“要注意节约,咱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节约美德,千万不要和同学比吃比穿,要知道全国还有不少县因财政困难发不出工资,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温饱问题没有解决。”1994年1月16日,他写道:“你们几个小姊妹(孔玲同宿舍的女孩)记住:一要把学习搞好,二要带着书回家,三是路上注意安全,四是回家后要谦虚,五是帮父母多做点家务,六是不要买什么东西回家。不要忘记路上多做点好事。”孔玲同宿舍的孩子都叫他“孔爸爸”,孔繁森在新疆给她们每人买了顶维族小花帽和丝巾,可没来得及送出就殉职了。
  -
  给敬老院阿妈暖脚 为牧区孩子缝洗衣裤
  孔繁森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带动了整个家风。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也常教育子女要知足、要感恩、要惜福、要想着别人,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她不允许子女和亲友打着孔繁森的旗号在社会上谋取私利。70多岁的老人,又做过几次大手术,每次去济南看望子女或外出活动,都是用亲友的私家车,既不要单位派车,也谢绝纪念馆的接送。现在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孔繁森的精神和优良家风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
  孔繁森常说:“来到西藏,我就是西藏人民的儿子。不能在家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把西藏人民当做自己的父母孝敬吧。”他始终把为西藏人民服务当做自己的初心。一次他去敬老院,见到一位老阿妈穿着一双露着脚指头的鞋子,脚都冻得红肿了,孔繁森二话没说,给她脱下鞋子,把她的脚揣在自己怀里,一边给老人暖脚,一边问长问短。第二天,他又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双新棉鞋亲自送来,老人感动得热泪纵横。
  我们出早操时经常看到,不管天气多冷,他都是骑着自行车,前后各带一个孩子,送两个养子去上学,从不用公车接送。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下午,养子曲印下课后从学校带回一个同学,看来是牧区的孩子,穿着破烂不堪的空心棉衣棉裤,孔书记见状很是心疼,先给他们做饭吃了,然后给他洗了个澡,直接把自己的秋裤剪短,缝好边,给孩子穿上,让他们先睡下,再把小孩的衣裤缝好洗干净,在炉子上烤干,第二天让孩子穿上干净暖和的衣服去上学。
  阿里气候寒冷,孔繁森又经常下乡工作,我爱人见他衣着单薄,就到商店买了几斤好毛线,给他织了一件米黄色的毛衣。过了一段时间,孔繁森来家里玩,我爱人就问:“孔书记,给你织的毛衣穿着大小合适吗?”孔书记笑眯眯地说:“我下乡时,见到牧区老阿爸穿得很破旧,就送给他穿了。”其实孔书记送给农牧民钱物和衣服是家常便饭,他每次下乡回来,自己口袋里的钱没了,衣物也不齐全,凡是群众需要的,不管是钱还是衣物,能送的都送出去了。
  孔繁森的生活里有一种思维逻辑,总是把付出作为一种快乐,那就是服务他人,幸福自己。他是善良仁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及时雨,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他心肠软,眼窝浅,很有同情心,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少,见不得别人有难处,有求必应,无求也帮,他心里存不住事,手里存不住钱。在阿里,孔繁森每月的补助当时是500元,小梁替他保管着,他都让小梁换成10元的零钱,便于下乡给大家分发。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三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一台袖珍收音机;二是仅有的八块六毛钱;三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12条建议。
  -
  A1-A5 郭存之根据刘成俊为中共潍坊市委党校2019年第四期主体班次学员所作报告整理(刘成俊,坊子人,曾任武警西藏总队副政委,现为潍坊市老年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