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1-04 08:01
鄌郚总编

崔甲玉:泥巴里玩出盖世无双

  崔甲玉:泥巴里玩出盖世无双
  文/海岱文化专栏作家 肖淑红
  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在国际茶文化艺术品精品博览会上,一把名为《团圆》的紫砂壶作品,因其富有寓意创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别致的造型,引起了参观者的啧啧称赞,从而一举荣获茶器创意大赛特等奖。其制作者何许人也?他就是山东省昌乐县曲家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崔甲玉,一个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制壶大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血气方刚的崔甲玉和千千万万个创业者一样,思考着人生,思考着创业,思考着怎样把自己的爱好和才华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新型农民。头脑活络的他中学毕业后,先是在家干了几年农活,后来又跟随村里人上山打石头,靠自己的力气土里刨食,赚一点微薄的收入。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他感到,新时代为农村青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千载难逢,机不可失,一个人要做成一番事业,必须突破思想禁锢,大胆闯,大胆试,勇于做敢于吃螃蟹者。那么,究竟做什么才适合自己呢?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爱琢磨事,心灵手巧的崔甲玉买了架照相机,做起了为人们照相的营生。起初,他的照相技术很一般,勤于钻研的他,在干中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摄影技术越来越好,照相生意越做越大,于1987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昌影照相馆。之后他在昌乐婚纱摄影领域一直是领军人物,摄影事业搞得风生水起。因为崔甲玉掌握了出色的摄影技术,他在2009年担任国际专业摄影协会理事、中外新闻摄影报记者。在此期间,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崔甲玉还自行研制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现代特技摄像器、高倍变焦后视器、网络摄像头,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正当崔甲玉的昌影婚纱馆摄影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他却毅然丢下了摄像机,玩起了泥巴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他儿时对制陶的梦想说起。崔甲玉的父亲崔老爷子是曲家庄村有陶艺技术的能人,掌握了一门好陶艺,经常在农闲时制作一些陶器售卖了贴补家用。年幼的崔甲玉看着父亲有条不紊地取泥、揉泥、拉坯,一个个陶盆陶罐像变魔术一样变了出来,然后放进窑里用柴火烧,出窑后那些盆盆罐罐便换来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耳濡目染中玩泥巴爱陶的种子悄悄地埋在了小甲玉心里,他幻想着有朝一日承继父亲的手艺,不能让这个家传手艺在他这一代失传。
  梁实秋先生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到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中年以后,埋在崔甲玉心里的那颗种子慢慢地萌芽了。他等到儿子成年以后,便逐步把影楼的生意交给儿子来打理,自己腾出时间来,走进了收藏紫砂壶的圈子。随着家里收藏的紫砂壶日益增多,崔甲玉的阅历越来越丰富,眼界心胸也更进了一层,他有时就琢磨:这些壶再好,也是别人的作品,终归没有多大意趣,何不自己动手做几把壶试试?他向来是有了想法就马上实践的人,打定主意后,崔甲玉在院子里自建了一座土窑,到山上挖来了红泥。初次做壶,没有师傅指点,全凭着少年时在父亲那里学来的一点基础陶艺,再加上自己涉足紫砂壶收藏后悟出的一点经验,崔甲玉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
  峰高无坦途。 已经记不清过了多少个夜以继日的日子,崔甲玉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批壶,终于可以进窑烧制了……等他满怀憧憬又忐忑不安的打开窑门时,眼前的一幕情景让他感到像被人兜头泼了一盆凉水,那几个壶真是千姿百态啊:壶身塌陷的、裂纹的、变了形的……一个个像龇牙咧嘴的小怪兽在嘲笑他。崔甲玉一屁股坐在地上,久久没有起身……俗话说:三年入行,五年入道,十年称王,做一把壶,如果干湿度掌握不好,砸泥的硬度掌握不好,烧制时的温度、时间掌握不好……都会导致失败。他半路里转行做壶,想成功,谈何容易啊!
  崔甲玉在挫折面前没有屈服,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做一次通往成功的阶梯,不断总结教训,不断调整工艺,壶,终于在近百次的实验中烧制成功了。工艺成熟以后,崔甲玉从江苏宜兴购进了紫砂泥,做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紫砂壶。
  从1998年收藏紫砂壶开始,到有了自己的作品,勤于观察的崔甲玉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紫砂壶都是壶与盖分离的,这样在观赏与使用过程中,会因为不小心导致壶盖跌落摔碎,以后也很难配上合适的壶盖。既如此,何不自己研发一种壶与盖不分离的新式紫砂壶,不就解决了壶盖易摔碎的问题了吗?崔甲玉骨子里那种勇于创新的因子又开始跃动了。
  在紫砂壶界流传着一句古话:宁做十把圆壶,不做一把方壶。因为方壶的制作工艺要复杂很多,在烧制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所以,制作高水平的方壶就成了所有制壶人的挑战和梦想。既然要创新,那就做难度更高的独一无二的拉盖方壶!崔甲玉昼思夜想,方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这推拉式的开合方式,壶盖轨道要求严丝合缝,差一点会拉不严实,要么就是拉起来磕磕绊绊的不滑顺,壶盖不是拉不开,就是粘住了。为了做到既严实又滑顺,壶做了毁,毁了做,崔甲玉猫在阁楼上他的工作室里,整整一个月没有下楼,饿了就煮一碗面条吃。拉盖方壶研制期间,在一次烧制过程中,温度已经烧到了1200°,他拉开窑门想察看一下情况,咦?怎么不见壶了?!再仔细看看,一窑碎片!原来是因为拉开窑门时进去冷空气了,内外温差太大,壶胎收缩太急,炸了壶!紫砂泥料1500元一斤,一个小型壶就要用1—1.5斤泥料,眼看就要成功了,又功亏一篑,这烧的不是壶,是钱,是心血啊!这一次失败,崔甲玉好几天闷闷不乐,家里人谁和他说话他都不理。每一次经历挫折后,他仰望着夜空里那些璀璨的星斗,就在心里默默念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历经千百次实验烧制,否极泰来,崔甲玉终于创新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拉盖壶、滑盖壶,解决了丢盖的难题,突破了千年的传统制壶工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是世界唯一的高难工艺,被壶艺界称为盖世无双,并荣获国家专利。从设想到研制成功,用了大约五年时间,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2018年,青岛亚太手工艺文化周精品博览会,崔甲玉的展柜前,引得好些紫砂壶工艺美术大师来围观,大师们赞叹不已:“在紫砂壶出现的500年时间里,做拉盖壶、滑盖壶的,崔老师你是第一人啊!以前咋就没有人想到这个工艺呢!”
  手里有了这项专利技术,崔甲玉就想与宜兴的紫砂壶工艺大师合作,自己提供工艺,对方来做壶,双方签了合同,崔甲玉交了定金。没想到,两个月后对方打来电话:“老崔啊,这壶,我们实在是做不了啊!定金,我们退给你吧?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惭愧啊!”崔甲玉笑了笑,这壶,还是得自己来做。
  在与紫砂壶打交道的20年里,崔甲玉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也收获了不少荣誉:
  2013年被中国(国际)茶文化艺术品协会授予“紫砂工艺师”称号。
  2013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紫砂壶作品《龙在一方》获金奖。
  2014年《盖世无双》系列推拉式紫砂壶,荣获国家专利。
  2017年参加潍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荣获“能工巧匠”称号。
  2017年紫砂壶作品《团圆》在香港回归20周年国际茶文化艺术品精品博览会上荣获茶器创意大赛特等奖。
  2018年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2018年中国邮政特邀发行中华文化名家·崔甲玉原创紫砂艺术纪念邮票。
  荣誉没让崔甲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激发了他提升境界、更上层楼的志向和信心。他认识到,制陶虽是小天地,却有无尽的妙境,有无数的可能,他渴望在这个小天地里抒发他的新境界和大情怀。这个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农民,对制壶工艺有了更高的追求,千壶一面,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使用和收藏要求,怎样才能独具匠心?他琢磨着在壶的造型上更丰富多彩,壶型或古拙、或大度、或清秀、或趣味,创作出了花轿壶、战鼓壶、竹泉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壶身上赋予更多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演绎中国文化的精粹,让紫砂壶这种茶器中的贵族,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以提升视觉艺术效果,提高紫砂壶的艺术品位。
  2019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崔甲玉的目光越过家乡那片沃野,看向更辽阔的未来,他坚信,只要他坚持创新精神,精益求精,他的紫砂壶作品一定会走出中国,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昌乐这片热土上,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散发出蓝宝石一样的璀璨光芒……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