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1-07 09:16
鄌郚总编

王志芳 | 1966年,我去修北干

  王志芳 | 1966年,我去修北干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像秋风卷落叶一样席卷了全国。
  那年我十五岁,完小毕业考初中。由于这场运动,学校停课闹革命,所以暂时回生产队参加劳动。
  农历9月底,秋收尚未结束,小麦刚刚种上。
  根据公社安排,大部分劳力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老年和妇女劳力在家做秋收秋种的扫尾工作。
  我虽年龄小,也被队长安排去修北干,就是高崖水库向北岭输水的北大干渠。
  俺村住在北屯,工地就在村北边,是筑方工程。
  那时,男劳力住在生产队的烤烟房和场棚里,底下铺上柴禾,几十个人挤在一起。
  阳历年底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工地上也到了最关键时刻。
  每天天刚放亮,一声响亮的号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人们赶紧起来,吃完早饭,推起小车、扛起锨进入工地。
  农业学大寨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工地上。
  筑起的干渠南坡上有一行用石灰水写的大字格外显眼“平原人民没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
  现在的红河镇,就是那时是平原人民公社。
  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刮起的雪花漫天飞舞,直往脖子里钻。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推小车的来回不停地往大坝上运土,脸上渗出一层汗水。
  在坝顶打夯的四个人拉绳,俩人扶把,响亮的号子声响彻工地:“毛主席呀!领导咱呀!学大寨呀!搞水利呀!修北干呀!多打粮呀!”
  ……如果看到哪辆小车推得快装得满也随时表扬:“同志们呀!你们看呀!那一位呀,真能干呀!跑的快呀!装的满呀!”
  号子声此起彼伏。在寒冷的冬天里激励着人们。
  “学大寨,赶大寨,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吃完晚饭,全队的人员集中在男劳力住的棚里,在一盏保险灯下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
  那时识字的少,队长便叫我念给大家听,天天读,天天念,那时我己倒背如流。
  张思德那种“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老愚公那种“挖山不止”的坚强意志,时刻鼓舞着人们为农田水利建设、修好高崖北干渠忘我地战斗在工地上。
  12月29日,迎新年改善生活,食堂每天上午有馒头、猪肉、粉皮、白菜大锅菜,每人一碗。
  新年的晚上,队长把我叫去安排了一个记车数的新任务,并嘱咐我每推一车画一横,五车组成一个正字,表示着做人要正直、正气,堂堂正正做事。
  并讲了修好北干后通过支渠水可直接流到咱村,到那时,村里电灯电话,农田成水浇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天天吃白馒头,吃猪肉。
  那晚,我第一次喝了两盅酒。
  那晚,我睡得很香。
  梦见北干的水到了村里,水里的大鲤鱼游来游去,满坡的麦子翻着金浪,妈妈在暖和的炕头上做着雪白的大馒头。
  ……
  -
  作者简介:
  王志芳,生于1951年,农民,红河镇务家楼人,爱写顺口溜,曾在《安丘文化》《齐都文苑》等刊物发表过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