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1-21 07:45
鄌郚总编

解放初期工人运动若干事

  
  解放后大量工人参加工会
  1949年5月1日,潍坊市总工会筹委会组织广大职工庆祝五一劳动节暨庆祝南京解放一周年大会合影。
  -
  帮扶企业复工 解决工人失业
  1948年5月,市委选派有经验的干部组成了山东省总工会驻潍坊特别市办事处与潍坊特别市工会筹委会,下设10个行业工会工作组。各区委区政府也有专人做工人工作。最先是在全市进行工人登记,与工人取得联系,建立工人小组,个别发展会员。
  被分配到铁工行业做工会工作的领导干部荣梓是市委工委委员,他曾任过胶东区党委秘书。另有王秀峰、王民生、宋乐信共4人。宋乐信当时刚满20岁,是机械工人出身,烟台解放后曾在永发铁工厂当过不脱产的工会长(工会主席),因此被分配到铁工会系统。
  当时,面对战后城市遍体鳞伤、工厂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居民生活无着的困境,要把工人群众组织起来,首先要帮扶工厂企业开工复业。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宣传贯彻党的城市政策,以动员、引导、帮助私营工商业尽快复工复商。例如,通过与解放军后勤部门联系,为市区奄奄待毙的服装行业招揽到解放军的大批服装制作加工,不仅救活了这个行业,还带起了手工业的铜首饰行业为服装加工铜纽扣。积极支持华丰、华成、永丰等十几家机器厂,从银行贷款购买原料,让他们最先复工。其中华成机器厂的经理谭蔚翰,1939年曾到过延安,并在抗大一分校学习过。1948年4月27日潍坊解放,4月29日召开第一次各界人士座谈会宣布潍坊特别市政府成立,谭蔚翰就参加了会议。会后他在朋友亲邻中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在6月份复工。而后,有不少工商界人士,如宏达电线厂资方齐子玉、建华机器厂资方傅洪翔、华丰机器厂的资方滕虎忱等在谭蔚翰的带动下也打消了顾虑相继开业。这些企业开展组建工会的活动也较为顺利。
  在全市职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业余文化教育和文艺活动,当时我市在工人群众中曾办了各种类型的工人夜校84期、组织了行业歌咏队19个、业余剧团14个、工人俱乐部17处,还开办了“潍坊市职工业余音乐学校”培训教员133名。通过这些活动,广大职工消除了各种思想顾虑,也培养了一批工会干部与积极分子,在有职工25名以上的工厂企业建立了基层工会组织。到1949年9月,全市先后建立了煤矿、电业、机械、红炉、纺织、轻工、建筑、汽车运输搬运、手工业、店员等12个产业工会、5个行业工会,会员发展到12790人,占全市职工总数16635名的76.9%,期间选拔了80名工人干部,推选了55名工人代表参加全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1948年4月,潍坊解放后,我市的广大工人群众积极参加工会组织,接受党的教育,做新社会主人翁的思想逐步觉醒。广大工人群众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起来参加了工会组织。他们在工会组织内,得以不断接受党的阶级启蒙教育,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与当好新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
  成立职工学校培训工会干部
  市委决定在1949年3月开办“潍坊特别市职工学校”,由市委书记郭石任校长。校址设在城里西门大街路南一所空房里,大门上挂起了“潍坊特别市职工学校”的牌子,学员实行供给制,集中食宿,睡地铺,第一期学员113名,他们主要是来自公营企业的工会筹委会委员与工会组长。学校没有专职教员,由市委领导负责上课,另外还学习一些党的基础知识、党的城市政策及当前的形势等。
  据当时在学校分管学习和宣传工作的专职干部于福吉同志回忆:1949年4月23日,学员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课,传来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的大喜讯,大家立即停止了学习,紧急集合在校园里,听于福吉同志宣读了解放军胜利渡江的号外,学员们欢呼雀跃。这一伟大胜利的喜讯,极大地振奋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自觉性。
  潍坊特别市职工学校自1949年3月31日至当年9月7日,共开办了两期,在半年内培训学员共192名,第二期学员中有不少来自私营企业的工人积极分子,结业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单位,成为建立工会或建立青年团组织的骨干力量。
  -
  召开首届工代大会
  1948年12月4日,市委书记兼市长姚仲明主持研究全市工运问题。12月5日发出《关于统一全市工人运动的通知》,决定成立工运工作研究委员会,姚仲明任主任委员,许杰(市工会主任)任副主任委员。通知强调“全党同志要从思想上了解,目前潍坊党的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于把工人组织起来,这是我党的阶级路线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1949年春,市工会筹委会认真总结了潍坊解放8个月来工运工作的经验教训,学习贯彻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与山东分局城市工作会议决议。1949年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省辖),当年七八月间又传达贯彻了全国总工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工作的方针任务,更加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有效克服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关门主义”、单纯福利观点与劳资关系上的右倾情绪。全市的工运工作取得了健康扎实的发展。
  10月20日上午,潍坊市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21日,市委书记郭石同志在会上作《关于发展潍坊生产的报告》中号召全市职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并要求工会组织纠正工人运动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这次大会还通过了《潍坊市总工会章程》。大会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形式选举了潍坊市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执委31名,候补执委7名。
  一届一次执委会选出了郭石(市委书记兼市长)、刘岐云(市委委员、工委书记)、杨明銮(潍坊电厂技术工人)、周殿甲(私营华丰机器厂技术工人)、陶少林(工委委员)、张洪波(工委委员)、荣梓(工委委员)、巩宪文(潍坊联中教师)、张秀兰(制鬃厂工人)九名常委。郭石当选为主席,刘岐云、杨明銮、周殿甲当选为副主席。
  我市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在潍坊工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全市的工人阶级真正组织起来了,今后可以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培养,以不断提高阶级觉悟,为建设新中国当好新社会的主人翁而努力奋斗。
  -
  先进人物参加劳模大会 彰显工人阶级本色
  -
  工厂推行企业民主管理 涌现一批模范先进人物
  潍坊市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之后,到1950年5月,全市已有坊子煤矿、潍坊发电厂、大华机器厂、新兴染厂、汽运潍坊分公司等26家工厂通过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开展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稳定社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先进人物。昌潍地区首届工业劳动模范大会上,劳动模范49名、先进生产者58名、优良工作者8名、模范练习生5名受到政府隆重表彰、登上光荣榜。
  11月7日大会开幕前,举行了隆重的入场式。当天早晨,劳模代表由各产业工会主席带队到位于博古街(今向阳路)南段的市总工会集合编队,队伍前方高举着“热烈祝贺昌潍地区劳模大会胜利召开”的横幅,并有军乐队开道,队伍身后是敲锣打鼓欢送的人群。当劳模队伍走进设在胡家牌坊街中苏友协礼堂(旧称武衙门)的会场大院时,两边挤满了夹道欢迎的群众。在当年无广播更无电视,新闻传播媒体极少的情况下,这样隆重的入场式,既让劳模代表增加了无比的荣耀感,也在市区形成了很大的反响。
  大会听取了地委副书记郭石同志有关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传达贯彻了全国首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精神,并希望昌潍地区的劳动模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努力发挥劳模的带头、骨干与桥梁作用。会上,十余位劳模代表进行了发言,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
  -
  杨明銮: 维修设备增加发电能量
  杨明銮,潍坊市坊子区人,潍坊发电厂修理工,发电所副所长,矿工出身,时年30岁,有着15年工龄。
  1948年7月,坊子发电所两台1500千瓦发电机其中一台坏了,另一台只能供电负荷400千瓦。经过杨明銮等检查,发现汽轮机冷凝器水垢太厚了。于是他们不分昼夜对冷凝设备进行清理,忙了12天,开机后事故减少,发电负荷达到了700千瓦。
  为解决电荒,华东工矿部决定从淄博洪山调拨一台发电机给潍坊。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发电机太陈旧,修复希望不大,杨明銮建议领导将发电机弄到所里维修。领导决定由杨明銮带领几名工人,到洪山运机器。当时淄博刚解放不久,周围环境不安定。他和工友们不分昼夜在荒野里拆开机器后,由火车托运到廿里堡车站。若不能及时卸车,超时要罚款200万元(北海币,下同)。杨明銮和工友们又及时卸下车来,经过10多天时间,用绞磨、滚木,一步步把庞大、笨重的透平机、冷凝器等运到了厂里,为国家节省托运费几千万元。发电机到厂这天,正是1949年5月1日,为此,该机被命名为“五·一”号。原计划修复期4个月,而他们在装机修复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只用两个月就开始试车。又经多次调试后,发电负荷达到了800千瓦。为此,厂里给杨明銮记了一等功。
  电厂有一个高50米的烟筒,解放前就有了2寸宽的裂缝,当时资方要杨明銮修,他不干,这会儿他主动提出维修。请济南市包工局估算,要用1000个工时、600条木杆、500根绳子,花一个月时间。杨明銮请命自己干,他和老工人刘文远爬上烟筒顶端,横担了一条钢丝绳,两端用滑轮加固,垂到地面,用绞车上下提降,工人们站在一个八卦型木盘上进行施工操作。他们一连在烟筒上打了22道铁箍,并用水泥堵塞了裂缝。耗时半个月,用工180个、木杆24根,完成了维修任务。
  1950年11月7日至10日,昌潍地区首届工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潍坊市举行。这些模范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人阶级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翁,首次推选出在恢复发展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劳模们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各方面出色的贡献,无不彰显了工人阶级的英雄本色。这次盛会,也是为发展生产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的全市动员大会。
  -
  刘彩金: 保证采煤安全生产的模范组长
  刘彩金,坊子区马司乡马司一村(今马司村)人。坊子煤矿3号井生产小组长,采煤工,时年26岁,有10年工龄。
  刘彩金1948年4月到坊子煤矿工作,他有很强的安全生产观念,常对工友们讲:“要想采煤多,先得有个安全窝。”1948年坊子解放,煤矿复工后连续采煤,他的小组没有伤过一个人。
  西大路长壁窝采煤条件恶劣,危险多。1949年10月22日,工人们交接班后忙着进窝干活,刘彩金在窝门口发现有裂缝,随时有塌方危险。他连忙喊叫,组里9名工人闻声全部撤出,2分钟后生产窝塌方了。刘彩金时刻绷住安全弦,由此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他和工人们后来从渣子中找来一堆旧木头,利用木头搭起支架垛子,这样节约了木材又保证了安全。
  刘彩金当小组长,工作计划性强,自己带头干,还能科学调度。通常一个生产窝里,采煤要分成木头、筐头、镢头三个工种。在别的生产组,使木头工时,镢头工、筐头工闲着。在他的小组,他让筐头工割木头,木头使好了,筐头工再背煤。因此,同样条件,别组出煤10车,刘彩金组能多出煤两三车。筐头工干木头工的活,还能够学到技术,也很高兴。在刘彩金小组的带动下,坊子煤矿人均出煤量不断提高,1949年人均日产煤0.29吨,1950年达到了0.438吨。他所领导的小组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并且做到安全无事故,被燃料工业部命名为“安全模范”小组。
  -
  石恩祜: 研制高级铸铁制造柴油机
  石恩祜,荣城人,潍坊大华机器厂技术工人。
  1948年潍县解放后,石恩祜和11名技工、职员一起,由威海胶东军工厂调到坊子,组建大华机器厂(潍柴的前身)。这年12月,他们在坊子三马路一家酒厂的粮库里,自己动手建水泥地面,夹墙壁,组成冶金、金工、钳工和模型室,石恩祜任冶金室室长。招工后,厂里干起民用产品。
  1949年5-6月份,厂里开展红旗竞赛,石恩祜冶金室两个月的生产任务,45天就完成了,被评为模范室。同年10月,给济南造酒精塔,要把14万斤生铁,造成2500个器件。冶金室任务占43%,需用35个工人操作。在当时只有20名工人的条件下,石恩祜带头,夜间3点起床,全室工人都上班,结果提前18天完成了任务,又被评为一等模范室。这年冬天,大华机器厂还利用原来在威海的经验,仿制成功德式11马力低速柴油机。
  1950年,治淮工程急需25台15马力低速柴油机,在铸造柴油机缸套等部件时,石恩祜经过苦心钻研,通过调整铁水中各元素含量,研制成一种高级铸铁,提高了柴油机的质量。并由厂里派人送到一线进行调试使用,加快了治淮工程的进度。
  石恩祜还在沙型烘干窑内,自己铺轨,造窑车,利用熔铁炉的余热装窑烘干砂型,每月开4次火,每次节约人工3个,节煤1500斤。
  --
  梁忠恩: 节约资金提前完成被服任务
  梁忠恩,1948年由胶东被服厂奉命到潍坊参加接管元聚染厂(新兴染厂的前身)。
  因停工太久,元聚染厂的机器工具破烂不堪,急需配备新机件维修。技术人员估计复工要3个月时间,但当时军需单衣任务紧迫,不容拖延。梁忠恩参加了机械维修,把旧铁管割成滚头,只此一项节约资金100万元;锅炉保险锤坏了,技术人员要求铸新的,需花7万元,梁忠恩用旧铁件代替了;铸炉上汽阀门要更换,他又用旧汽门加工研磨平了再用。经过克服重重困难,他们仅用20天就完成了维修工程,复工生产。而后,锅炉内管坏了,换新的管子需停产六七天,任务压顶不允许,他再用铁管代替,5个小时就复工生产。另外,染厂要竖一个新烟筒,需花200多万元,结果,梁忠恩和工人自己动手,5天内完成了任务。
  他还将柴油机用过的乏油,上锅炼后再利用。锅炉需用的玻璃管,买来时长短不齐,他将玻璃管裁成两段,两头加上铁管,改造了16支,节约了12.8万元。
  梁忠恩从点滴入手为国家节约资金,并争分夺秒超前完成军工生产任务。因此,他荣获厂模范、功臣荣誉,他的小组三次被评为红旗班组。
  -
  王寿芝: 团结资方发展生产
  王寿芝,潍城人,私营信丰染印公司技师,历任技师、生产技术科副科长,1963年5月退休。
  1949年春,受农业灾害影响,信丰染厂产品滞销,面临困境。资方无奈召开董事会议,决定要卖锅炉、精炼罐、马达、变压器、油罐、柴油机、染色池等准备停产,解雇工人。王寿芝想到信丰创业不易,有悠久历史的老厂要倒闭,工人还要失业,实不甘心,于是向厂方建议暂不裁员,缓发工资,勒紧裤腰带也要维修设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可资方对此没有信心。
  王寿芝以工会主席的身份,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分成6个小组讨论,结果工人们一致同意王寿芝的意见,积极行动起来,精炼罐、水洗机、开布机、漂白机相继维修好了。资方东取西借,在银行、花纱布公司支持下,于5月份复工。由于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也好,有了市场,工厂逐步走出困境。半年之后,资方还清了外欠的3000万元债务,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当年还新建厂房40间,增加工人20多名。资方看到工人们处处为工厂生产着想,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增强了经营信心。
  王寿芝还提出了设备改造方案,公司硫化碱厂改造前,一次开工,8名工人三个月生产成品160筒。改造后,开工12天,12名工人出成品280筒。
  -
  人人争当劳动模范 工人阶级成为主人
  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还有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多产铜线的潍坊国光铜线厂的化铜技术工人于洪第;苦心钻研维修技术的潍坊汽运公司钣金工人郭仁山;多方改进设备提高生产工效的潍坊民生面粉厂技师刘青峰;改建机械设备提高面粉出粉率的益都面粉厂机器车间长孙玉生;爱厂如家、惜鬃如金的中国制鬃公司潍县分公司双阳店制鬃厂提鬃女工李桂香等。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劳模代表大会上,青年女工李桂芝与李奎烈姐弟双双被评为模范练习生,“一门双模范”一时传为佳话。
  劳模代表们的典型事迹介绍,生动地说明了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为新社会的主人,在发展生产上有使不完的干劲、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劳模会也给全市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热爱劳动为建设新中国多做贡献的光辉榜样。
  这些劳模在旧社会都是受压迫受歧视的人,如今成了被尊重的新社会的主人。像潍坊发电厂的杨明銮同志,坊子煤矿的刘彩金同志,从小下煤矿挖煤、背碳,被称为煤黑子,吃不饱,穿不暖,被人瞧不起,此时,在共产党领导下,竟然能在大会上发言,是何等的荣耀!
  大会第三天闭幕前,还推选了杨明銮、梁忠恩、于洪第、李桂香、石恩祜、刘青峰、王寿芝、刘彩金、郭仁山、李发、孙玉生等同志出席1951年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省工业劳模代表大会。
  -
  职工劳动竞赛热火朝天
  1950年11月,第一届工业劳模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全市工矿企业的劳动竞赛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全市工人阶级在竞赛中比、学、赶、帮、超,抓关键、找窍门、开展技术革新、大力推广先进生产经验,从而促进了我市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好转,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分配给我市的计划项目的完成与超额完成。
  -
  国光铜线厂80多名职工 开展劳动竞赛支援前线
  1951年,美国武装侵略朝鲜的战火已燃烧到我国边境,全国人民为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国光铜线厂是昌潍实业公司下属有80多名职工的企业,当时厂内通过开展民主管理补课,从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时事教育入手,进行忆苦思甜,有几位苦大仇深的老工人控诉日寇、国民党、地主和资本家压迫、剥削、残害劳动人民的血泪事实后,全厂职工纷纷表示决不能再受二茬罪,一定要努力生产,开展劳动竞赛,支援前线。老工人们提出:“工厂是战场,机器当刀枪。多拔一根铜棍,等于多打死一个美国鬼子”的口号。各生产班组,通过讨论生产计划订出了超产目标和措施,并将保证计划写进爱国公约,掀起你追我赶的竞赛热潮。如劳模于洪第所在的化铜班组,改进了化铜炉由1炉1支坩埚改为1炉2支坩埚,原来8名工人每天化铜棍34根,现为6名工人,每天能出铜棍46根,还节约焦炭1500斤。
  国光铜线厂开展爱国劳动竞赛的活动,曾在1950年12月的大众日报上刊登过。
  -
  向沈阳马恒昌小组应战 我市企业职工干劲十足
  1951年5月,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掀起了向马恒昌小组应战的劳动竞赛热潮。
  马恒昌小组,是沈阳第五机械厂的一个车工班组。这个小组曾经在6个月内改进了18种工具、5种操作方法,不断刷新生产纪录。1950年,该小组推选班长马恒昌(当时已是沈阳市模范共产党员)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
  1951年4月初,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推出了他们向全国工人阶级的挑战书,其挑战条件包括争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学习文化、技术和政治时事,实行小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及团结互助、遵守劳动纪律等等。他们还在挑战书中提出: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刷新生产纪录,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为组织各厂矿企业职工向马恒昌小组应战,1951年4月上旬,在全市脱产工会干部和厂矿企业班组长联席会议上,市总工会主席刘岐云作了“开展马恒昌小组劳动竞赛运动,发挥基层工会组织作用”的动员报告,半月时间内,全市已有煤矿、电厂、机械、纺织、轻工、公路运输、建筑、邮电、手工、店员等10个产业的36个企业单位的职工,郑重向马恒昌小组应战。其中,华东汽材公司所属的华新工具厂,经过向马恒昌小组应战不断刷新生产纪录,当年共提出合理化建议82件,采纳了78件,车工组推行了高速切削法,钳工组研制成功一台专用打压设备,做到了打压时不伤人,液压油不飞溅浪费,还制造了一台电动洗涤机。1949年这个厂的主产品液压千斤顶,每月人均生产0.24台,1951年应战后每月人均1.97台,全厂职工出勤率平均达到97%,当年创收人民币1243万元。大华机器厂1951年开展向马恒昌小组应战后又试制成功了40马力柴油机。华丰机器厂老工人边文福,改进工艺由热轧改为专门工具冷弯制造织布机上的拥板卡子,提高工效30倍。大兴铁工厂技工戴方惠,制造了一台“自动攻丝机”,日产量由500支提高到1600支。晋兴翻砂厂技术工人李清海,创造了漏模机械造型法,制造织布机成色轮子,提高工效7倍,减少了废品,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据潍坊市总工会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总结报告》:当时,全市开展劳动竞赛的有75个工厂、255个小组、2129名职工向马恒昌小组应战后,生产纪录不断刷新:坊子煤矿1949年人均日产煤0.29吨,1951年达到了0.63吨,井下工人出勤率从70%提高到80%以上,该矿2#井三年无重大事故,受到煤炭部奖励。潍坊发电厂由日发电900千瓦,增加到了1500千瓦,电煤耗达到了部颁标准。汽车运输公司,1950年每加仑油耗跑8.5-9.8公里,1951达到了11.97公里,最高达到15.11公里。裕鲁颜料公司职工自行研制二硝基、三硝基成功,摆脱了主要材料对国外进口的依赖。信丰染印公司染布成品由每天出120匹增加到450匹。各织布厂推广先进操作方法,产量普遍增加10%以上,还减少了次品。
  -
  工人竞技如火如荼 各行各业总结先进经验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了全国第七届劳动大会。这次大会确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的工作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积极地完成国家经济建设计划,为逐步实现国有的工业化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当时,潍坊市总工会号召全市职工在劳动竞赛中,认清大好形势,密切联系实际,针对各厂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抓关键、找窍门,开展合理化建议,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大搞技术革新以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时任市总工会主席的郑伟民,注重从当地各产业的劳模、基层工会干部、技术工人中提拔干部充实到市总工会各职能部门。仅市总工会的生产工作部就有郭仁山(原汽车运输公司钣金工、省劳模)、张殿聘(原潍坊染厂技术工人、市劳模)、栾恩庆(原私营通一机器厂工人)、张廷彦(原手工业工人)等8名来自各产业基层的工人脱产干部。另外,劳保部长刘景渤原是坊子煤矿工人、女工部长李兆荣原是织布厂工人。这些具有工人本色的同志,作风朴实,懂生产,会看门道,和工人交谈不说外行话,在当时通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能够及时掌握各大厂的生产信息,上下沟通,并协助厂矿党政部门做好工作,针对在劳动竞赛中发现的问题,帮助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1953年到1954年,全市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了许多革新技术、改进操作的先进典型。例如:坊子煤矿于开文采煤小队推广了长壁采煤、木板假顶、水湿风钻等先进工作法;潍坊发电厂总结出了锅炉班长刘文远节煤投炉法;坊子酒厂利用白糠造麹提高出酒率;潍坊柴油机厂技师姚浚川与老技术工人团结协作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利用苏联图纸制造成功60马力中速柴油机;潍坊汽车运输公司推广了杨安福安全行驶10万公里无事故、李治田中速滑行节油、以及轮胎保养等先进经验;潍坊兴华织布厂浆纱车间技术工人辛子良,创造了白矾浆纱法,解决了用面粉浆纱出现软辘、连条的质量问题,在全市织布业推广,每年可节约面粉30万斤等等。不断深入开展的劳动竞赛,有效保证了各单位生产计划的完成与超额完成。
  -
  通过学习摘掉文盲帽子
  解放初期,我市工人在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文明素质。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了在工厂、企业以工人群众的识字教育为重点,由政府教育部门负责领导,依靠工会组织,联合各有关方面协力进行的工作方针。
  -
  职工文化程度摸底调查 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过半
  潍坊市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分别设置了专职干部以开展工作。当时国家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组织按月拨交文教费。随后,从优秀的小学教师中选拔了一批人才到各产业工会担任专职文化教员。工会的专职文化教员主要从事各产业、行业的职工业余文化学习的组织、管理、对口协调与开办业余学校的联系服务工作。市总工会统一部署首先对全市各产业、行业进行职工文化程度的摸底调查。
  据调查统计:当时全市共有14011名职工,其中产业工人7120名、分散行业职工6891名,工会会员占总人数的82.6%,这些人员中有文盲、半文盲7023人,占总数的50.13%。其中如:坊子煤矿是产业工人最多的单位,当时有1948名职工,文盲、半文盲占55.13%;纺织职工1588名中,文盲、半文盲占80.4%;机器制造业当时有职工844名,其中文盲、半文盲447人,占总人数的53%。
  机器制造业的844名职工,分布在全市70多家铁工、五金、翻砂企业中,其中职工总人数在25名以上,已经有了厂工会基层组织的有20多家。这些企业职工文化程度的调查摸底,通过基层工会的文教委员共同进行,开展工作顺利,调查结果也准确。
  在调查摸底之后,工会根据工厂厂址分布地区与附近的小学联系,定点组织工人按照文化程度择校报名编班。当时在各夜校一般设置普通班,主要以识字教育为主,中级班除了语文、算术加学史地、自然两门课程。每周学习6个课时(18:30-20:30),教材按照政务院颁布的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临时先用普通小学教材。职工文化学习时间各厂矿企业的党政工团组织,雷打不动地予以保证,不准安排会议。到1951年上学期结束,全市各个产业、行业的工会组织已开办业余学校64处、145个班、11个识字组,有专职教员33名、兼职140名、学员4611名,占当时全市职工总人数16129名的28.58%。
  1951年初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召开宣传工作会议,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也纳入了会议议程。作为山东解放较早、贯彻中央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指示较快的城市,潍坊市在会上介绍了依托小学校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尽快打开办学局面的做法。
  为了进一步推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的开展,当年7月全市职工夜校普遍进行了评选先进模范的活动,评出了业余文化学习模范工厂10个、学习模范133人、兼职模范教师8名、优良教育工作者3名。10月下旬,潍坊市召开了全市职工业余文化学习模范代表会议,表彰了努力学习文化,推动了生产的先进、模范事迹。12月初《大众日报》刊登了《潍坊市召开工人学习模范代表大会》的报道,同时配发了通讯《积极学习的青年拖拉机手邵泽恭》。邵泽恭是国营潍坊廿里堡农场的一名工人,原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通过刻苦学习文化,很快可以识字阅读,并掌握了开拖拉机的技术,成为全场出色的生产能手,他被评选为学习模范。
  -
  推广“速成识字法”教学,加快扫盲速度
  1952年6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先后发出了关于开展“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
  “速成识字法”的创造者祁建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曾任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1949年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就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实践,以传统的汉语拼音字母为拐棍,他创立了一套适合部队中文盲、半文盲学习文化的速成识字方案。这套方案能使一个文盲在较短时间里,学会1500到2000个常用汉字,并且会读、会写、会运用。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我市为在职工业余教育中推行速成识字法,事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在各产业工会调配了专职文化教员。为推行速成识字法,事先由市里对专职教员进行统一培训,掌握了推行的要点。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学会注音符号和拼音,掌握识字的辅助工具(当时还没有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仍沿用老注音字母);第二步,突击学单字,先求会读与初步会讲;第三步,教学语文课本,同时开展大量的阅读、写字、写话活动,巩固所识的字,并扩大了解识字的范围,做到会写会用。一般运用速成识字法,约在15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教学员学会1500字以上。
  全市第一个用速成识字法扫盲的试点,选择在市搬运工会进行,有49名工人参加学习。7月18日正式上课,18个小时完成了注音符号拼音学习,7月26日转入突击生字学习,11月1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员能识1500-2000生字,摘掉了文盲帽子。此法后来在全市各产业、行业的职工业余学校推广。
  1953年春,机器制造业工会速成识字法开班,设在和平路翻砂业新建成的工人俱乐部五间宽阔的平房里,学员30余人,大多数是各翻砂厂的青年文盲。其中,青年女工方美兰为摘掉文盲帽子,在辛苦的8小时劳动后,仍然参加速成识字班。
  1953年全市先后举办扫盲速成识字班17个,有674名工人参加了学习,经过100-200小时的课堂教学,有70%的学员能识1500多个常用字,并具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他们中有很多人还进一步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做好本职工作,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52年市委决定从工人中大量提拔干部,仅机械工业系统一次就有40多名工人得到提拔,他们当中,如成通铜线厂工人王金良后来当了潍城区人民法院院长,从翻砂行业走出的王成林、王志香、谭曰玉分别成为潍坊动力机厂、潍坊轻工机械厂、潍坊制锁厂厂长等等。
  -
  办学校出教材,职工业余文化教育走向正轨
  1953年下半年,为贯彻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我市的职工业余文化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正规化,改分散办学为集中办学。
  当年我市在市区设立了3个区校并成立了潍坊市职工业余中学,煤矿、电厂、柴油机厂、烤烟厂、造纸厂等大厂也办起了自己的业余学校,手工业联社按基层所在地划分城关、东关、南关、郊区四个学区,组织职工就近入学。当时也有了一套由全国总工会牵头编写、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业余文化教材。潍坊市理发业的“公立义田碑”作为阶级教育的教材,曾由董丰久、于周行两人改写成《砸碑记》,先是在《工人日报》发表而后又选入了职工业余教育的语文课本内。
  到1957年,全市有职工业余学校专职教师108人,在学职工4982名,1767名工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此后,潍坊市大型厂矿企业根据职工文化程度的提高与积极进取的需要,开办了职工业余大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人接受再教育的体制。
  -
  潍柴首推职工代表大会制
  潍坊柴油机厂是最早在我省实行民主管理企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国营企业之一,该厂基层工会在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以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在关心职工生活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成为我市基层工会工作的先进典型。
  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潍柴率先实行民主管理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之后,中央决定废除“一长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潍坊柴油机厂党委将企业实行民主管理问题提到了议程上,要求厂工会拿出具体的方案。当时,厂工会主席曹洪亮从全国机械工会的内部文件上,看到了介绍企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的经验,感到非常新鲜。但是,山东省内的国有企业还没有推行,昌潍地区更没有。在厂党委支持下,工会决定试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之前,厂工会做了三件事:一是宣传职工代表大会的意义和作用,让大家明白它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审议企业的重大举措,行使职工对企业当家作主的权利,并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二是民主选好职工代表,既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又能够代表职工说话。三是充分准备好厂长的工作报告、企业要审议的工作计划、重大举措和厂工会负责人的开幕词。
  潍坊柴油机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是在1957年7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与会代表135名。
  当时,厂内生产形势一派大好。由于工厂收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后,国家大量投资进行基本建设。期间厂里2000平方米金工车间、自来水塔和5000平方米职工宿舍相继建成,职工增加到1426名,大型设备294台,工厂占地34万平方米,19个科室、6个车间建立了技术准备、计划管理、劳动管理、安全生产和经济核算等规章制度。1956年工业总产值为人民币913.5万元。
  在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上,代表们认真听取和审议了杨成栋厂长所作的工作总结和1958年生产计划的报告,明确了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职责,还提出了有关改进企业管理、关心职工生活的议案。对代表提出的议案,会后由有关科室和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即工会负责处理。
  这次大会的召开,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职工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责任感,大家对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新生事物,也加深了认识。当年,这一制度在省总工会劳动竟赛经验交流会议上以及《大众日报》刊登的《潍柴工会主席曹洪亮谈劳动竞赛》中,也作过介绍。而后,曹洪亮作为潍坊市专职工会干部代表,出席全国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时,《工人日报》又作过介绍。潍柴从1958年到1965年,都把这一制度坚持了下来,8年时间共开过10届职代会。“文革”时这一民主管理制度遭到了破坏。从1979年6月召开第11届职工代表大会恢复了这一民主管理制度后,直到目前,职工代表大会已经成为该厂职工实行民主管理企业的基本制度。
  -
  走访家庭摸清情况 确定职工救济标准
  据曹洪亮回忆,1955年他被调任厂工会主席时,工厂已被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正在为试制6160型中速柴油机和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紧张忙碌着。当时厂里的基层工会干部,对工会工作的总方针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存在着单纯的福利观点。
  为此,他首先组织厂工会委员会的干部,学习了中国工会“七大”文献和李富春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扩大会议上的结论》。通过学习,明确了在全国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的工会组织,已经不是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组织,已经成为国家领导阶级的群众组织了。为此,要牢固树立工会工作必须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地服务于国家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工会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用共产主义精神去教育和说服工人,组织工人们积极地劳动,努力地发展生产,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关心和改善工人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就是新时期工会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总方针。由于基层工会干部思想认识提高了,大家自觉到车间、班组抓劳动竞赛有了劲头。工会工作做到了在党委领导下,具体组织职工讨论国家计划,制定车间、班组、个人的保证计划;抓住生产关键,发动群众研究保证完成计划的技术组织措施,找窍门、挖潜力、大力推广先进经验;经常检查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月评季奖、年底总评、总结表彰先进,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重视组织科室的管理、技术人员参加劳动竞赛,实现劳动与生产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在竞赛中,全面贯彻增产节约的方针,明确规定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中,行政与职工各自的职责。并加强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从而大大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继1955年潍坊柴油机厂试制成功6160型130马力中速柴油机,通过鉴定投入生产,又制造成功84千瓦发电机组与6160配套,在1956年底,就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
  厂工会在抓劳动竞赛的同时,更关心工人的生活。他们深入调查职工生活状况,在党委领导下,工会主席带队,组成职工生活调查组,时任市委工业部长的王树琛带领两名干部也参加了这项工作。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基本上摸清了在城区居住的职工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状况,并根据1956年的当地物价水平,做出规定:凡职工家庭人均收入不足人民币8元的,一律按8元补足救济,所需资金由企业奖励基金拨给工会的部分支出。每月由厂工会财务及时发放。这项救济措施执行后大得人心,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推动了劳动竞赛的开展。
  潍坊柴油机厂职工家庭人均生活费不足8元可以吃救济的标准,经市委认可,作为全市统一标准,在全市工矿企业中推广执行。
  A01-A06版 陈瑞曾 齐英华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署名除外),本期内容由于福吉、宋乐信提供部分资料,参考潍城区档案馆、潍城区政协有关资料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