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2-24 22:55
鄌郚总编

宋代文人“抱团”的成与败

  宋代文人“抱团”的成与败
  光明网
  最近读《宋代文人结盟与文学研究》(张再林 王金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突然生出一种想法,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一时段的奇峰突起、繁荣昌盛,或许正是因了那个时期文人们的“抱团取暖”、相互提携,也就是张再林教授分析的文人结盟对宋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吧。
  就宋代文学的繁荣程度、发展轨迹以及独特“调质”的形成而言,也许文人的抱团结盟正是其不可或缺的缘由。在北宋前期,文人的结社或以文坛盟主为中心的士大夫文人群体、或以乡野文士为主的诗人群体,都显示出结盟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相聚的特点。推重盟主、弘扬正统、崇尚典范、仰望权威以及趋群合众的文化性格,使北宋前期文人表现出了强烈的群体意识,他们热衷于以群体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此前的文人则大多孤立且封闭,有种精英化、小众化的倾向。例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西晋时期的二十四友,这些文人偏好独处或只限于本群体内部的交往。而自北宋起,结盟开始打破曾经的格局。结盟成员的流动性变强,一人属于多个文人群体成员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处世上,宋代文人都积极主动地与周遭、与其所处的群体进行着开放式的融合与互动式的撞击。
  实际上,想要与某人或某一圈子抱团,最直接的手段便是模仿。在某种意义上,模仿有时正是创造个性的必经过程。宋代文人的结盟活动,除了与同道之人结派联合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一种崇拜甚至痴迷。比如宋代第一代文坛盟主王禹偁对白居易的学习和模仿,便推动了围绕在他周围的一群文人。他效仿白居易的闲适唱和,学习白居易的关注民生、反思自我、讽喻朝政。虽不是宋代学习白居易的第一人,但王禹偁努力将自己靠向白居易,以实际创作推动了“白体”的发展,继而影响了李宗谔、晁迥、杨亿、张秉、魏野、舒雅、刁衎等一批诗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学“圈子”。
  北宋后期的苏门文人则利用结盟来传承苏轼的创作。他们首先模仿苏诗的结构法度和审美品位,进而学习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年辈较长的东坡门人如秦观仿效苏轼作诗,甚至因“依仿太甚”而曾遭人诟病;晚辈苏过之诗学到了东坡的“有家法”,唐庚汲取了东坡的“乱道”,毛滂则似东坡的“豪放不羁”……除了对于本团体盟主的推重,开放化的结盟活动还包括对除盟主外的前人的创作风格和精神风韵的复制。例如苏门晚辈李之仪追拟柳宗元《江雪》之孤寂感,作《江上独坐》。
  毋庸置疑,这种刻意的模仿,一方面能使本就气质相近的群体成员在文风上更加接近,促使一种文学风貌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群体成员渐渐陷入自我僵化的困境,逃脱不掉固有的创作模式。张耒就曾言:“二十年间多少事,身如疲马起复僵。”他自叹已然“老丑”、无力前行,而他的感慨正印证了苏门后学的无所适从与茫然若失。与此同时,随着政治环境变得险恶,北宋后期整体社会内隐的卧榻情结渐趋外化。本来有些内敛、怯懦的文人骨子里所藏起的不安则日渐躁动,暗中的叛逆情绪也开始变得显露锋芒了。此时,部分有志文人将借模仿他人来表达自身,转而为振臂“立志”来创造自我。面对复杂艰难的生存境遇,有志文人自觉的家国之忧使其创作出的作品超过了之前的限定,进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特点。
  受江浙自然风貌的浸染,南宋文人不仅自带隐逸的文化传统,面对破碎的山河,更具深深的家国情怀。此时,文人结盟的风气也发生变化,盟员不再只学习盟主,而是在成员间相互酬答的过程中,学习对方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盟主对成员的鼓励、批评和指导,也促使成员更快地成长,最终促成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咏物是为了叹人事,为了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南宋文人常喜咏物用典。歌咏白莲,抓住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特性,表达坚守自身的节操;歌咏鸣蝉,选取齐后化蝉的典故,使作品在哀伤的同时更增添了一缕发自内心的凄婉;歌咏莼菜,则常常化用西晋张翰“秋风起思鲈鱼和莼羹”的典故,既寄托亡国后的归隐之心,更凸显了满腔热诚的家国之情。
  有时,在模仿前人的神采中定义自己,或在群体交流的氛围中塑造自己,抑或只是寄情于一位女子窗下的烛影、一声来自天外飞鸿的啼鸣……宋代文人总是在天地间找寻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在自己的内心缔造着完美的天地。赏兔、饯别、小饮、大醉……无论是共享顺境中的快意,还是同在逆境中的疗伤,文人们的结盟活动总是披着月色与星光。皇祐三年(1051年)在京城为官的梅尧臣高价购得鲤鱼,邀请韩维、刘敞、刘攽、江休复等参加食鱼之会。会上宾主尽情唱和,梅尧臣作《设脍示坐客》、韩维作《答圣俞设脍示客》、刘攽作《和圣俞食脍歌》、刘敞作《听江十诵设脍诗戏简圣俞》。这是一次略显仓促却又即兴尽情的食鱼诗宴,同时也是一次略带较量色彩而又充满闲情的集会,四首诗作让后人在文辞间感受到了当时文人们独特的创作情结。因而,这样的聚会虽也属人以类聚、以文会友,但与一般意义的“抱团取暖”已不属一档子事了。
  不过,有一个基本的事实不能否认,即宋代的文人结盟对宋代文坛的整体建构,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影响巨大。既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发展繁荣和宋代文学个性“调质”的生成;同时,也带来了宋代文学创作同质化、类型化作品的大量出现,缺乏唐音的独特魅力,这也正是宋代文学颇受后人垢病的一大缘由。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就是宋代文人结盟“抱团”的结果吧。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2月24日第8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