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3-04 21:29
鄌郚总编

齐都营丘就在临淄区田家庄的姬王冢高地

  解开千年谜题
  --齐都营丘就在临淄区田家庄的姬王冢高地
  历下论史
  作者:田国明、白导华、历下论史

  【导言】一举钓六合,遂荒營丘东
  一举钓六合,遂荒營丘东!李白的【鞠歌行】引经据典,大气磅礴,其中的这两句诗,说的是齐国荒废旧都“營丘”而迁新都“临菑”的这段历史。公元前1045年,太公望辅佐武王灭商兴周,封国于齐,建都于 “營丘”。前862年齐胡公姜静为避“菑水”东岸的纪国侵扰,从營丘迁都薄姑(勃姑,布谷鸟叫声,渤海之名由来,夏商东夷古地,殷商封薄姑国,今博兴县寨卞村),此举使齐人震动,怨言四起。公元前859年,齐哀公姜不臣的同母之弟姜山带领齐人奔袭薄姑,杀齐胡公,自立为齐君,迁都“临菑”,是为齐献公。至此,齐都營丘彻底荒废。

  齐都營丘到底在哪里,几千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营丘其实就是临淄,有的说是昌乐的营丘(西周初期属纪国,不可能在纪国建齐国国都),还有人说是高青县陈庄(相距甚远),这些地方疑点诸多,有待商榷。淄博职业学院的田国明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營丘的研究,他通过查阅原版的古典文献:清代版【汉书·地理志】、清代郝懿行版【尔雅·义疏】,等等,确定營丘就在临淄区田家庄的姬王冢高地。2019年作者不经意的一个发现,更进一步夯实了关于齐都營丘真正所在地的千年之谜。
  请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用字:“營丘”而非“营丘”,“临菑”而非“临淄”,“菑水”并非“淄水”,“菑 水”即“甾水”。历史的变迁造成文字简化混用,但如果研究原版古籍上的这些历史名称,将有助于厘清营丘的真正所在。
  營丘:本意是在土丘上搭建房屋 ,古人用缠绕联结草木的原始方法搭建房屋。说明此处有高出平地的平顶土丘,古人建城,临水而居,为避水患,选高地而建。只要在河边高地所建之城,都可以叫营丘,就像昌乐的营丘,但齐都營丘有且只有一个。
  菑水:菑同甾,与“災”同源,灾难之意,表示洪水淹没田园。菑水是一条天然形成的河流,即现在的淄河。菑水虽然不长,但是落差很大,逢夏季暴雨,洪水携带石块砂砾从博山冲下,危害淄河中游平原。
  淄河河床仍有大小石块
  淄水:此“淄水”非彼“菑水”,淄水是一条连通菑水与济水的人工运粮河,又称齐渠。齐国早期,为把外地的粮食运往營丘,人工挖掘淄水河道,引菑水之水向西流汤,沟通渑水溡水,并连通營丘护城河,一路平直向西北而去,与济水相连,通过济水与西方各国鱼盐换钱粮。
  菑水、淄水和古济水的关系
  作者原文
  2019年7月份,作者在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田家庄姬王冢偶捡一陶片(参见下图),阴刻铭文,经仔细辨认前三个字为“齐(太)公二”,第四字处已断无法辨认。经考证,姬王冢即为營丘。

  一、古迹为证
  姬王冢,名称的真实来源无据可考,民间传说这个大土丘为西周“姬荧”之墓。但查遍史书,均无“姬荧”之名,姬姓是周代王姓,齐国已经封给姜尚,断无可能此地还有姬姓之王,也没有在此修建陵墓的记载,因此可断定“姬荧”为历史上代代相传的口误之称。
  田家庄属敬仲镇管辖,敬仲是齐国大夫高傒的谥号,曾拥立并辅佐齐桓公称霸,高傒号白兔,死后葬于白兔丘。“丘”除了本意“土之高地”外,古人亦称土堆之墓为“丘”,民间不知真相,口口相传为“姬荧之墓丘”,姬王冢因此而得名。而 “荧”与“營”读音相同,因此,“營丘”亦可称“荧丘”,“荧丘”即“營丘”。
  姬王冢位于临淄区敬仲镇西姬王村北,处于临淄与广饶交界以南,此处有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400米的不规则平顶高地遗址(以下简称“姬王冢高地”),高地下方现在被季节性小河流由南向东萦绕而过,应为当年的护城河遗址。“姬王高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尚高约六米,面积约240亩,大小符合商周时期的建都需求。
  西姬村与田家庄是一个行政村,两村相连,田家庄位于西姬村西北角。田家庄居民姓田,姬王村在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和冀州移民到来之前,全村姓姜,其原住民是姬王冢的守护者。姬王冢在河流西岸。与原来绿水萦绕、风景秀丽迥异,现河床干涸,大小坛罐陶片散落满地,偶有白骨镶嵌于粮田地边,阴森恐怖,人迹罕至。
  远望姬王冢
  姬王高地南宽北窄(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河流故道长期被当作采沙场,损毁严重),大致呈梨型。高地内有几处明显的隆起将农田分割,疑似城墙或建筑遗址。现姬王冢位于姬王高地东北侧,高地遗址崖头仍旧裸露整具人骨。历经两千多年,西姬王附近村庄在上世纪80年代尚有大量使用附近田野发掘出的古砖建造的民宅、生产队粮仓或猪圈,现在村中也有少量残留。此地旧时有过宏大的建筑群。
  姬王冢西北,有一条古老的河流故道,上世纪80年代被广饶县张郭村造田填埋。下图为上世纪中叶美国拍摄的冬季卫星地图。由雪景卫星地图看出,此河道笔直向西偏北而去;高地西北处有采沙场,由采沙场南北跨度看出,原来河道极宽。根据附近居民“运粮河”描述,该河流为人工大运河。与临菑故城西流的南运粮河一样,姬王冢处北运粮河流向溡水最终通向济水,说明历史上此处为齐国重要城池。

  二、文物为证
  姬王冢处已经发现有爽鸠氏、薄姑氏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
  1、 “双孔石镰”、“方孔石鏟”
  岳石文化时期(约4000-3500年前)“双孔石镰”、“方孔石鏟”(西姬村许忠信80年代捐献),现展示于齐文化博物院,佐证在姜太公到来时之前的營丘文明。结合临淄区与广饶县古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姬王冢恰处上古爽鸠氏至殷末薄姑氏居住的核心地带。
  2、 “齐(太)公二?”陶片
  如果第一个字是“齐”,齐国有两个“齐公” ,一是齐国姜太公师尚父,二是田氏齐国的第一代齐王田和;如果第一个字是“太”,即为姜太公无疑。这块陶片所指究竟是姜太公还是田太公有待进一步论证。
  3、姬王冢处河流故道过去有较完整的筒瓦,现已不见。惟留遍地的古砖与各时期残碎陶片。
  随着未来研究力量的增强与深入,姬王冢处会有更多的文物提供佐证。

  三、文献为证
  1、【尔雅·释丘】有“水出其前经其左曰營丘”。古河流由南而东萦绕姬王高地,与【尔雅】论述相符。此处“萦绕”指“紧贴萦绕”,非隔数里之遥致古人目力不及。菑水没有紧贴萦绕韩信岭和桓公台的东南两面,不符合《尔雅》关于營丘的定义。
  丘是“土之高也”。菑水河床非沙即石,非成丘之水。【春秋·昭公二十年】载:“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现淄水河床硕大如盘的的鹅卵石,向后人讲述古时的滔天大水 丘是从少昊时爽鸠氏至殷商薄姑氏的长期居所。上古时菑水近溿既使有人工高地,按照菑水周期性洪水规律也不适宜生存。临菑故城废弃缺少维护后,文革时勘探发现“东墙不少地方已无遗迹存在”,即是明证。
  2、说營丘是因山而得名的是1979年版【辞海】,“營丘,古邑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以營丘山得名,周武王封吕尚于此”,姬王冢春秋战国时期高大如山丘,在平原地区更显突兀,因此姬王冢可称營丘山,这符合【辞海】的记载。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班志云,‘临淄名營丘’,此犹晋迁于新田……而仍谓之郢,盖因临菑城中有小丘,而系以旧名,非古營丘也。”本文找到齐城内临菑故城外的姬王冢为營丘,解答了顾祖禹的迷惑。
  按【尔雅】的论述,在临淄出境河流菑水、康浪水、溡水、渑水的北部边境处寻找,姬王冢是唯一符合的地方。
  3、【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齐景公在临菑的朝廷上问晏婴:“先君太公以營丘之封,立城,曷为夕?”意思是姜太公定都營丘,为什么營丘方位偏西呢?晏婴回答说,因为周王朝在西方,为表达对中央的尊崇,所以姜太公建營丘城时特意使整个城市偏向西方。经实地考察,姬王冢以南的田间小道西侧的粮田明显高于东侧,应为營丘故城遗址,建在姬王高地偏向西方,这也证实了晏子的话。
  4、台与丘性质有别。人工修筑者为台,自然生成者为丘。【说文】曰:“台,观四方而高者,……与室屋同意”。又说,“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现观察姬王冢崩塌处,沉积物分层明显,说明姬王高地为河流遇弯沉积之天地造化。临菑故城的桓公台为人工夯造,进一步说明姬王冢是營丘。
  5、太公封齐之时,“地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所谓“潟卤”,就是盐碱地。姬王冢处临淄广饶交界处,西周时期,渤海海岸线偏西偏南,此地恰好符合盐碱地特征。经地图测量,现在距离海岸线距离分别为高青陈庄130km、昌乐营丘镇100km、临淄姬王冢90km。齐国先秦时期海岸线为现东营市南望参古窑址——刘集遗址——东北坞、南河崖遗址的弧形轮廓,姬王冢距古海岸线更近。
  山东境内出现其他名为营丘的非營丘处,体现出營丘的深远影响和山东人民对姜太公开创的齐文化的热情拥抱,然临淄境外诸多的所谓营丘皆违背常理。前辈张达民【营丘考】文中论述,“齐国西周疆域局促于临淄博兴一带”。其他非临淄县营丘遗址不在西周齐初疆域,明显有误。若把營丘定位于高青,齐哀公被烹后的两次迁都,反而向仇敌纪国更加靠近,这完全不合情理。

  四、结语
  综合以上古迹、文物和文献分析,營丘故址已经被定位,再借助卫星地图清晰可辨的姬王冢高地和淄水遗迹,更加印证營丘故址就是姬王冢高地。汉代的“昌乐营丘说”、唐代的“營丘临淄说”,给后世的考证带来混乱,而近些年的高青陈庄大墓,又把历史的真相引入歧途。
  營丘的千年谜题历经沧桑,通过锄犁磨砺后残损的铭刻陶片,和淤积千年的原淄水故道才使營丘重现。拙作抛砖引玉,期望能终结千年之争。真正的“營丘”得以确定,灿烂的齐文化将继续闪耀历史的光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