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3-06 11:29
鄌郚总编

赵执信东游--读观海集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某日,洪昇在京师的寓所歌舞喧腾,宾朋满座。
  舞台上演出的是洪昇的《长生殿》传奇,此剧洪昇历经十年,三易其稿,最终于前一年,即康熙二十七年完成,交由京师内聚班排演,一时盛况空前,名流多醵金往观。为了庆功,戏班特为剧作者举办专场演出。
  座上贵宾就有赵执信,时任右春坊右赞善,正三品高官但是闲职。还有侍读学士朱典、侍讲李澄中、台湾知府翁世庸、翰林编修徐嘉炎,以及与洪昇同为太学生的查嗣琏、陈奕培、史金跸等一群文朋诗友及相干人物。
  赵执信与洪昇是在京师相识的,洪昇赏慕他的诗才,请结为友。《长生殿》稿本完成后,洪昇还曾请赵执信评点,赵自言有“助成”之功。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欢会过后,却是大祸临头。宴会适逢康熙佟皇后丧期还未除服。国恤观剧大不敬,遭礼科给事中黄六鸿弹劾。黄六鸿此举是挟怨而为,目的是为了报复赵执信。先前,黄六鸿初任京职,拿出自己的诗稿,请台馆词臣点评,并附赠了一些土物。叵耐赵执信在回帖中却是这样答复:“土物拜登,大集敬璧。”这令黄六鸿感觉羞辱,记恨在心,于是借机发难。
  “广寒乐罢天未明,墙阴黄犬为人声”,赵执信明白祸事皆因自己而起,坦然面对,并试图独自担当。其墓志说他这样自署诉状:“赵某当坐,他人无与”。虽然康熙并未严究,但赵执信还是遭革职、永不叙用处分。朱典、李澄中、翁世庸等官员休致回籍;徐嘉炎贿赂戏班伶人说当时没见有他,得以幸免;洪昇等生员除名,查嗣琏后来改名--查慎行,重新科举,得入仕途。赵执信原本少年得意,一时间就为这点事情断送了前程。有人作诗感叹说:“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赵执信九岁有文名,作《海棠赋》,为同乡吏部尚书孙廷铨所赏识,将孙女许配给他。十四岁为诸生。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十八岁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时方开鸿博,四方雄文绩学者皆集辇下,执信过从谈晏,一座尽倾。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二十三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兼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
  一代诗宗王渔洋,算起来还是他的妻舅,也极为欣赏他的才华,题他的画像说:“松花谡谡吹玉缸,挥毫三峡流春江。未论文雅世无辈,风貌阮何谁一双。”
  才高者气傲,赵执信是一个狂狷之人。在京时,“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着,望益高,忌者亦益多” 。他还“好纵酒,喜谐谑”。这样的习性是很容易在言语间招人忌恨的,得罪黄六鸿,就是因为一个玩笑。据清人笔记,黄六鸿的使者到来,家人通报时,赵执信正和同僚玩马吊牌,许是玩得起兴,有些顾不得,随口调侃道:‘土物拜登,大稿璧谢。’家人当真,还真就那么答复了。赵执信在事发后才晓得如何惹的祸。
  被革职后的赵执信返回故居博山因园。本来官场失意,回乡后反又遭“亲族姗笑;或以时势相加。”四年闲居,诗人心中仍块垒难消,产生了强烈的出世之想,思慕道家和传统诗歌中的神仙生活,并有了出游的想法。他在此时的遣怀诗中写道:
  “所思在何许,乃在扶桑东。 …倦攲蓬莱作髙枕,企脚直上方壶员峤之颠峯。…局蹐复局蹐,不如掉头拊髀随鸿  ”当然,他并不迷信神仙,在决定循秦皇汉武的求仙足迹开始东游时,他这样抒发此行的心怀: “岂有古仙人,引手许延縁。男儿负竒志,夙欲吞巨川。转侧在世网,焉能死草间。长风倘可驾,一上蓬莱颠。安期何用见,但取开心顔。”
  我个人觉得,从漫长的历史来看,崇信神仙的时代早已过去。这到不是表明这个社会科学发展了,有多么进步,而是因为,这已是一个没落的国度,阴森的朝堂,容不下任何的理想和清虚高蹈。除了恭顺驯服之外,它不允许它的臣民有任何非份之想。看看现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就可以感受到了。
  海上求仙,抒发的只能是一种情怀罢了。
  神仙不可求,诗人只能作浪游。“所思在何许,三江连五湖。…逺追只夷步,近慕烟波徒…局蹐复局蹐,不如刺船径去偕妻孥。”  在海上之游后,诗人又先后南下广东苏州,北上天津,西至开封,直到六十三岁才结束漫游生活,隐居故乡。
  人最终得有一个简单的生活的归宿,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为追求田园生活的中国文人们提供了一个千古胜境。“所思在何许,乃在桃花源。清时欲焉避,但羡山中田。”故乡的田园可以聊作桃源吧,奈何桃源亦不可得,诗人终得为稻粱谋。“藉令无地列阡陌,居人仍须絶粒求神仙。丈夫短气向家室,宇宙虽大如笼樊。局蹐复局蹐,愁对屋外山花繁。”
  这首遣怀诗表明了当时官宦生涯结束后赵执信的理想和面对现实的一筹莫展,也可以看作他自己对将来的一种人生规划。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秋。赵执信开始了第一次东游。从故乡出发,经临淄、益都、渡巨洋水名,过昌乐、昌邑,历潍水,游历了沿途的风景名胜。到莱州沙河店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兴尽而返。”此行作有古律诗二十首,是为《观海集上》。此行由于半途折返,没有到达胶东海边,故不详究。我主要介绍他的第二次东游。
  两年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秋,赵执信又开始第二次东游,继续自己未完的吊仙之旅。
  首先经过的是临淄,拜访了友人冯协一。冯协一(1661-1737),字躬暨,号退奄,临朐人,他是赵执信座师、大学士冯溥之子,也是赵执信的朋友兼儿女亲家。二人话旧感怀,期间曾观赏了冯畜养的一只雪白的鹦鹉,还欣赏了一副绘画作品搜山图。搜山图即二郎搜山图,是古代绘画常见题材,描绘二郎神猎杀山妖魔怪的民间传说,场面颇宏大,且恐怖惊艳。用现代的话讲是带有暴力加点色情的绘画艺术。
  冯溥,字孔博,号易斋,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毅。曾任康熙十八年会试主考官。正是这次会试,赵执信中进士。也正是康熙十八年这次会试,开设了以网罗明遗民为主要目的的着名的博学鸿儒科。当时天下名士,为首者如顾炎武、黄宗羲、李顒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冯曾亲自登门恭迎李顒等人。而其他如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汪琬、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
  冯溥此时已过世,他在临淄的别业有棵古柏,赵执信睹树思人,俯仰之间怀念恩师。
  临淄往东是诸城,诸城的东道主是进士同年王沛思。王沛思,字汝敬,康熙二十三年顺天乡试副主考官、编修,由庶吉士历左奉卿、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修《明史》,康熙甲子顺天正考官。此时的王沛思已经以母老告归致仕,教授子弟。
  期间赵执信曾探访某王姓生员(没查出他是谁),不遇;诸城有九仙山、琅琊山名胜,可能离城太远且与旅途方向相左,故未能成行,作诗留别王氏兄弟,心情似颇哀郁。
  不得游九仙琅邪诸胜,留别王汝敬、汝谨兄弟
  结愿苦不遂,吾生难自任。故人满目前,相对惟悲吟。
  天寒日月逼,海近云雾深。驰马忽归去,清淮(潍亦名淮)渐我襟。
  云中九仙人,挥手笑不禁。岂意鄣日山,障此一寸心。
  秋风浩相送,却顾烟在林。马耳幸无恙,卢敖期重寻。
  经过郑玄的故里,难免咏怀一番。
  在往高密的旅途中,赵执信在驿站的墙壁上竟然发现了高密人,曾任礼部侍郎的王扬昌题写的诗句。时秋风瑟瑟,令诗人感同如在京城时的萧萧暮雨,悲凉间,摩挲壁上诗句,赵执信心弦忽有所动,觉昨非而今是,从前酒筵席上纵情狂饮,莫如现今细细体味前人歌诗。
  然而浊世之逸且高者,难免有嵇康广陵弦絶之殇,阮籍途穷回车之恸,秋谷高风,亦有孤伶之慨。
  旅宿见王子言侍郎壁间题句怆然感怀成二絶句
  於今海峤秋风候,还似天门暮雨时。忽忆当筵索狂饮,何如败壁读遗诗。
  广陵弦絶竹林愁,阮籍回车哭未休。千载穷途数行泪,无人解道为同游。
  经平度,沿途遥望大泽山,过药石水,都有赞美仙境仙人的诗句。
  过平度,就到莱州了。莱州是个神仙之乡。赵执信在此怀古咏秦皇汉武的三山万里沙,“千古雄心百年恨,三山亭北是沙丘”。游州东大基山,寻道士谷和长生、披云诸洞。长生即全真教七真之一的刘处玄,披云即及其与丘处机弟子宋披云、元代道藏的编撰者。
  然后由莱州赴莱阳,经过小沽河。
  从莱州没有直接东去,而是借道莱阳,探访张禹玉。
  张禹玉,字受闽,号伯绩,康熙二十一年进士。(他好像是中进士后因母亲病故未能参加当年廷试,后来补考却成绩不佳,被罢归。)二人是举人同年,关系挺铁,大概十多年前就有“来我家做客”的约定。张是双山张,张梦鲤的五世孙。作为乡绅在莱阳很有影响力,县令有什么作为都得跟他商量。后来,有一任县令黄璋有几次欲兴作,因为他持正反对而作罢,于是先指使他人诬告张禹玉有不法行为,然后欲图将其逮捕治罪。张禹玉只得逃离家乡,寄居益都城南佛寺中,多得赵执信关照。死后,赵执信帮忙脱去其罪名,得以归葬家乡,赵还为他写了墓志铭。
  赵执信在莱阳跟张禹玉兄弟一起过了九九重阳节,亭子山登髙。此间都是些隐逸、咏仙的诗。
  在莱阳大约呆了十天后,诗人依依不舍的告别老友,又开始了凄凄惶惶的颠簸旅程。“十日醉眠穏,都忘东走迷。离心忽渺渺,客路又栖栖。霜树明见野,城烟寒过溪。羸骖如有恋,却望郭门嘶。”
  离开莱阳后,经栖霞到福山。
  傍晚到达的栖霞。栖霞境内群山苍翠,还有一片大的水面(不知是在哪里)。朦胧间,赵执信初以为已经到了福山城,近了海边了,翻翻地图才知道自己错了。
  暮抵栖霞
  秋色组青黄,幽丛乱松菌。晩日照逾妍,空烟寒向尽。
  山深路屈盘,霜老风凄紧。草际清浅流,纡回似相引。
  峯开睥睨明,水濶楼台近。误疑到汪洋,已见驱蛟蜃。
  入郭如有获,披图始自哂。托宿碧霞端,仙期梦应准。
  福山县域在海边。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海上,射鱼之罘,礼日成山,芝罘岛就在福山东北。赵执信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登州蓬莱,绕一圈先到福山,固然可能福山本在他的计划之内,但也很有可能是中途的变故令他调整了行程。因为他的蓬莱之旅本来打算拜会时任登州知府的诗友任睿,可是正巧任睿去省城济南公干,没有回来,赵索性先去福山。
  福山有赵执信的进士同年陈汝弼可以接应。陈汝弼,字槐辅,号踽庵。生有异相,面右白,左黑如铁色,左耳下垂圆厚而长。姿秉颖异,性格刚直。有铁面冰心之誉。此时陈正在家省亲。
  赵到福山后  受到陈汝弼的酒宴款待,故交重逢,把酒寒暄话旧,也不忘给任睿写诗信催促。
  陈汝弼天性不饮,家里却藏了不少美酒佳酿,拿出来待客。胶东人好客,能喝酒,还有劝酒陪酒的习俗,爱喝酒的赵执信想必是非常尽兴,作了挺长一首诗。其中开头一段还称赞了陈汝弼的诗才和品格他这样评价陈汝弼:
  陈生意气何卓荦,每谓古人今可作。余力间出为新诗,清响夐然动寥廓。
  壮怀方拟淩云烟,刚胆翻令怯杯酌。应縁造物忌豪雄,恐尔狂酣摇五岳。
  因为任睿的迟迟不还,赵在福山停留了不少时日。从重阳后离开莱阳,最迟九月下旬就应该到福山了,他在福山呆到十月十日往后,应该有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不少福山当地的文人,首先是陈汝弼的长子—陈百祥,字康海,陈百祥没有功名,一直随父亲任上侍奉。还有二鹿、一郭、一陈,士子们经常邀请他游玩、饮酒、论文。赵这样描述福山士子们给他的美好印象:
  久滞福山赠邑中诸君子
  山城倚沧津,着眼若黑子。由来藴仙灵,乃有佳人士。
  二鹿各好文,一郭犹秉礼。龎眉陈文学,言必举前史。
  我友瑰奇姿,朗抱脱泥滓。虽异邺中才,颇与竹林似。
  见我皆欢顔,迎我皆倒屣。邀留散烦懑,日夕醉多旨。
  我如失林鹤,飘飞不自止。何意洪厓俦,披云笑相视。
  尚想崑仑颠,一候蓬莱市。移家定未能,且住为佳耳。
  诗人在福山第一次见到了久慕的大海:
  始见海
  洗眼看云海,前期未参差。心目忽一豁,神情恍四驰。
  大地直前赴,髙天歘下垂。颠波从东来,神山竞西移。
  斜日万里碧,寒风十月吹。半生在埳井,跬步临津涯。
  蠡测亦云妄,桴泛将安归。玄虚倘可作,词赋犹能追。
  时已经是十月份,开始下雪。“大雪三日十日阴”, 诗人下雪天窝冬,雪晴出村散散心,坐船泛海,还有幸在十月十日看到了海市。
  任  迟迟不归,赵执信再次写信催促。“歴下亭边秋色改,明湖寒水东流海。飞雪满天不见君,回宾为主遥相待。海上沉沉絶素书,经时烹尽锦鳞鱼。请君归扫蓬莱顶,我欲丹霄骑白驴。”
  在福山的淹留,一边是福山士子的热情款待,赵执信有点乐不思蜀,“东来作计近全非,半欲栖迟半欲归。病喜宾朋同雪夜,寒知僮仆尚秋衣。”一方面赵已出行三个多月了,思乡心切,急于完成旅行,“沙鸥日久随人狎,塞雁天长背海飞(久不得家书)。”终于,赵执信没有等下去,他离开福山,留别陈康海,往登州去。
  值得附带说说赵执信在福山期间酒宴上吃到了不少风味海鲜。在陈汝弼宴上:“一一盘筵致珍错。径将海国比屠门,总使甘鲜换藜藿。”
  美酒肥蛤还舒缓了诗人因等待而焦灼的心情:何计差堪解愁思,清樽潋灎蛤蜊肥。
  在陈百祥宴上,饮酒烧蛎房吃,“仍呼丹砂童,吹火竹炉深。一炼碧山骨,遂陈绮席琛。”(没听说过这种吃法,海鲜烧烤吧?)。后来在蓬莱,赵执信又吃到渤海湾特产,海肠,样子和名字都令诗人感到特别,戏为口号:
  越国佳人空有舌,秋风公子尚无肠。
  假令海作便便腹,尺寸腰围未易量。
  没有了任璿的接应,赵执信独自游览了蓬莱。可能是投宿在海潮庵,游览了蓬莱阁、苏东坡祠、海镜亭等名胜,在海边观潮,眺望田横岛,赏月。
  至此,游仙之旅途结束,心愿完成,赵执信离开登州,一路西行还家去。
  却望登州
  碧水遶丹山,重城云雪间。回看身卧处,真作海中关。
  误被神风引,遥寻陆地还。故谿堪枕潄,仙路莫轻攀。
  早发沙河店是前年却回处(过此望海惟见雾气)
  沙和积雪压村低,客路曽经到此迷。三载回环贪碧海,平明行李信黄鸡。
  东来日射山形断,北下天横雾阵齐。破浪雄心浑未惬,乘风更问大荒西。
  赵执信返乡后将两次东游期间作的诗删定成集, 名观海集。现存观海集收入赵的总集《因园集》中,然此集曾经过赵执信本人严格的删削,比之原始的集子可能删掉不少篇目。据说赵执信曾多次求王渔洋为观海集作序而不得,加之诗歌主张的对立,两人渐生嫌隙,遂致交恶。后来,赵执信南下到广州时,请罗浮陈恭尹作序。陈恭尹在序言中评论说:“《观海》一集,气则包括混茫,心则细若毫发,片言只字,不苟下笔。其要归於自写性真,力去浮靡。”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赵执信开始了三江五湖的游历。康熙三十五年秋,南下,远至广州。途中曾两见洪昇。康熙四十一年,再南下,返程至天津。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二年,因山东大旱,南下苏州避荒,不成想,苏州也闹灾,乃至曾在苏州写字卖钱。
  此行结束后,六十三岁的赵执信隐居家乡博山因园,不再游历。
  雍正十一年(1733)冬,七十多岁赵执信双目失明。诗人死于乾隆九年,在漫漫的黑暗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十二年。
  赵执信,  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卒于乾隆九年(1744),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 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年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着作有《饴山诗集》十九卷,《饴山文集》十二卷,《诗余》一卷,《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两卷等。
  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初相契重,然后以论诗异趣,遂渐相诟厉,讐隙终身。
  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
  “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王之规模濶於赵而流伤於肤廓,赵之才力锐於王而末流病於纎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是丹而非素也。”
  分享: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