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3-19 19:14
鄌郚总编

张克奇丨四篇《后记》




  四篇《后记》
  张克奇

  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后记
  少年时期,最崇拜的是作家,最大的理想是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作家。心里觉得能用文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能发表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上初中时,适逢学校成立了文学社,语文老师推荐我成为第一批社员,并开始在社刊《春晨》上发表作品。之后不久,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给大报大刊投起了稿,虽屡败而不馁。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偶尔听说县文联每个周末都举办文学讲座,于是不顾中考临近还请了假去聆听。那是我第一次踏出白塔乡的地界,并且一步就窜到了七十里外的县城。一九九三年,因一首诗歌获奖被邀去北京参加笔会,十九岁的我只身一人跑到了千里之遥的首都。在文学的牵引下,我慢慢成长着。
  屈指算来,业余笔耕已经十年有五。十五年的时间里,我写过诗歌,写过小说,后来选择了散文。回首走过的路,虽然也算勤奋,但因才气有限,未成气候,承蒙诸多编辑老师的厚爱,作品才得以陆续发表出来。每一篇作品的发表,都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在生活上,我是一个懦弱且心浮气躁的人,而面对了文学,却脱了胎换了骨般的静心、认真和执着。生命的历程中,我受到过很多次伤害,遭遇到很多次失败,面对过很多次尴尬,在种种困顿与惶惑的包围里,我实际上已经把写作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撑。在我活得最苦最难的时候,是文字,安妥了我的灵魂,使我黯淡的生命呈现出一抹绿意。
  我的文字,记录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触动心弦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虽然有些土气,却自认为是质朴而温情的。一直以为,以情愫打动人,以意境感染人,以哲思超度人,讴歌真美善,鞭笞假丑恶,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真正好的散文,是静水流深的仪态,上善若水的清明。它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语言的华朴,主题的宏微,视野的宽窄,重要的是,应蕴含着一股直击心灵的力量。这样的好散文,不是用辞藻堆砌起来的,不是用技巧打磨出来的,而是用生命酝酿出来的。因此,注定不可多得。当然,我目前的写作还远没有到达这样的层次,但我正在努力地去接近。
  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单靠我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承受“生”的巨大压力的。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好领导、好老师、好朋友,他们和我的家人一起,用不同的方式关爱着我,帮助着我,温暖着我,有的在钱财上,有的在精神上,有的在道义上,从而缓解了我的窘困,鼓舞了我的勇气,改变了我的命运。请谅解我无法在这里一一写下你们的名字。对于你们的关爱、帮助和支持,卑微的我无以为报,但我会在心里永远记的你们对我的恩情,并用一生去背负。
  2008年春日于耕云斋

  散文集《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后记
  将散落的文字聚结成集,既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也充满了一些忐忑和纠结。
  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总结。很多事情就怕回头看,本来感觉行走的还挺不错的,一回头、一较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像我的写作,不出集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写的还算不少,发表的也还可以,可是一旦要整理成一本书,才会知道有多么的不自信。写了近二十年,好的文章当然也算有几篇,就像一个活的久了的人总会有几件值得说道的事情一样。但是仅有这几篇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开始一遍遍地翻箱倒柜,一篇篇地筛来选去,最终凑成了这么一本集子。
  对于文字的热爱和珍惜,我一直是渗透在骨子里的。那些或冷峻或温暖的文字,紧紧地纠缠着我,而我也自愿沉迷其中,并且固执地认为这是我与生活、与世界、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最好的形式。那些零零散散写下的文字,越来越成为生命的一种重要支撑。对于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在苦苦探求,有的以钱财做诠释,有的以权势做验证。不管怎样的众说纷纭,都各有各的道理,就像我对文学的钟情。这也许是一种宿命。在我写下的这些芜杂的文字里,我相信,总会有人和我心有相通的。虽然不可能太多,但只要有就说明我不是一味的孤芳自赏,就是值得坚持付出的。就像无怨无悔地去爱一个人。值得,是最重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阅读越来越苛求,对于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至于竟有些不知道该怎样去写了,经常写着写着就觉得了思想和笔力的局限。这是一个巨大的痛苦。这样的瓶颈不是单靠阅读学习就能破解的,它同样需要刻苦的勤奋和自我内心力量的强大。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写了一辈子的师长,也有很多一直默默耕耘的年轻朋友,他们对于文学、对于自己心灵家园的坚守让我敬重,也带给了我笃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感谢生活,感谢文学,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人,也感谢那些深深伤害过我的人。因为这一切的一切,我会继续好好地写下去。
  2012年秋日于耕云斋

  散文集《市井》后记
  写成这本小书,断断续续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本来没想写这么多,更没想到要单独出一本书,可是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越写就有越多的人物形象纷至沓来。不写,他们就老是在我眼前转来转去的。于是就这么一篇一篇地写了下来。写的很随意,也不太讲究章法,形形色色的人,稀奇古怪的事,看似嬉笑怒骂,实则心里充满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对命运的百感交集。
  我业余写作已有二十多年,以前写的大都是一些所谓的正统散文,讲究情感饱满、思考深沉、意境高远,以求达到以情愫打动人、以意境感染人、以哲思超度人之目的,不仅自己写的很累,看的人也都说读着累。于是就想改变一下写法。人到中年,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已不算少,于是就想到了写写这繁杂的社会、万千的世相,写写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和缤纷的人生命运。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辈子,尽管有长有短。人活一世,虽然酸甜苦辣都会经历,但是程度千差万别。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我原先是不太相信命运这种东西的,但是越活越信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子,由不得你不信。
  在这个市井系列里,我写到了上百个人物的人生际遇和美丑善恶,写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这里面所写到的人,有的已经故去多年,有的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如果有所冒犯的话,请多多原谅。这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地方,每写到一处地方,我都先去那里转一转,有的一直未变模样,有的却已经面目全非。
  我手写我心,我心常彷徨。此时最想说出的一句话是:向所有的生命致敬!
  2018年冬日于耕云斋

  散文集《苍凉深处的繁华》后记
  写的越来越少了。古人云四十不惑,而我进入到四十岁以后却感觉越来越惶惑了。不仅惶惑,还心力交瘁。同时,也日益接受了自己的局限和无能感。
  这样的状态持续久了,别说是写什么大作品、好作品,就连静下心来看点书都成为奢侈。即使偶尔有点时间,也没了那精力,只顾着养神。人在岗位,首先必须得把工作干好。在这个到处都是战鼓轰鸣、彩旗猎猎的新时代,每个行当的人都应撸起袖子奋勇争先。这是一种本分,也是一种天职。
  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这就显得有些艰难和尴尬。经常会有一些关心自己的领导、长辈和朋友鼓励说:很长时间没看到你的新作品了,要坚持写啊。我顿感满心愧疚,觉得有些辜负他们的期待。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先急后缓,必要的时候就得顾此失彼。
  但文学之根是深深扎在我心里的,我即便不能让这棵树枝繁叶茂,也尽力不让其枯萎。一直以为,一个人能有一种爱好、一点艺术细胞,是上苍的极大偏爱。这种天赋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很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所以既然有了就一定得好好珍惜。否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不知好歹。
  怀着这样的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里,我还是努力地让自己安静下来,读几页书,写几行文字。不再求数量,惟愿质量上能有不断地提高,哪怕一点点。也借此表达着我对文学、对生命的一份爱意。因为这些文字,我浪得了一点虚名,也招致了一些非议。不管是什么,我都默默地背负、承受,并尽可能地去善待。其实有时我是非常讨厌自己的,性格上的懦弱让我怕人怕事,缺少男子汉的气概,骨子里的奴性又让我一味地想要讨好所有人,却常常热脸贴了冷屁股,有些窝囊。但是没办法,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再难改变。
  生命看似繁华,实则苍凉,万千滋味唯有自知。你看大街上人人都那么光鲜亮丽,体面的表相之下却是千疮百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也是我竭力维持的一点体面。但愿它们能在某些方面替芸芸众生说出一点心里话。如今社会发展了,人的知识层面和水平都越来越高了,但是写到纸上的文字却越来越少了。因为人人都在忙着,忙得很多事情都顾不上了。他们顾不上的,我就稍微给他们拾一拾。
  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大多又写不成文章,于是喜欢上了在鸡零狗碎的缝隙里作一些对联式的句子。有的虽然不太合规范,但主要是在其意。我想以此保持一点独立思考,与天地自然做些精神往来,也是时时自警自励。斗胆请几个师友在百忙中用书法写了,收在这本小书里,借此增加分量和韵味。也许大家读不进我的文字,却还喜欢着这些书法,也算有所收获。
  正所谓:忙里偷闲寻天趣,闹中取静开心花。
  又所谓:心历万象参禅悟道,念系一处守静致虚。
  2020年春日于耕云斋
  (张克奇,已在《散文》《雨花》《黄河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外文摘》《散文海外版》等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潍坊市首批签约作家,现任临朐县文联社科联党组成员、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