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21 17:32
鄌郚总编

阎小平及昌乐阎氏铜刻绝活

  阎小平及昌乐阎氏铜刻绝活
  刘  晶

  阎小平,昌乐阎氏铜刻嫡系传人,名字虽然普普通通,却用不普通的行为,谱写了一曲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铜刻制品。
  以铜为材质,把刀刻艺术与冶铸技术完美结合,阎小平传承祖上技艺,稳稳地承受住了岁月的风霜洗礼,将一份单调与孤独,唯美与繁复,融入一腔真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直到完美无缺,辉煌永驻。
  名门旺族  家风淳厚
  时光永不复来,历史永远铭记。铜刻技艺(主要是印章)因为材质坚硬,不易刊刻,在中国历史上传人根本不多。
  在浩瀚的时间历史长河里,阎氏铜刻技艺历史虽然不算
  很长,只有短短的三百来年,但在现代传人阎小平身上,得以重新发扬光大。
  “这是我们祖传的家宝”。谈起自己家族的铜刻技艺时,这位年近6旬的昌乐汉子虽然神情低调,但却看得到他眉宇间的喜悦与自豪。
  阎氏家族在昌乐是名门望族,素有“昌乐的县志,阎氏的家乘”一说。300多年前,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学官阎世绳(1633—1706)受皇命率众文化名流共同创立皇家刻铜艺术。主要作品为刻铜印章。它融铸造、雕刻、绘画、书法为一体,式样美观、做工精细。其作品不仅备受康熙皇帝珍爱,也让朝中诸臣爱不释手。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耀。
  昌乐阎氏五代七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世绳以后,其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与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孙阎廷佶(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等五代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家族艺术风格和体系,代代相传,把民族工艺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精益求精,被历代文人喜爱。
  互相学习  提升技艺
  其后近百年时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阎氏刻铜工艺一度失传。及至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阎志超(后改名为阎少璞,阎小平的祖父)整理阎氏遗著,始得重新发现阎氏刻铜艺术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才得以延续传承。后阎少璞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相见恨晚,共同研修篆学。阎少璞也算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他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了长子阎光崇。
  阎小平的父亲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的方法结合起来,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于后人。
  传承创新  辉煌技艺
  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而然地也就掌握了一些技能,心灵手巧的阎小平在11岁时就已经熟练地掌握铜印了的所有制作流程。在父亲传授之下,继承和发扬了这项渐次消匿的铜刻工艺,将铜刻工艺转换为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的技艺,实现了“方寸间的气象万千”。传承祖艺之基底,研习名师之精华,其刀法之遒劲雄健,纯熟圆润,一刀一刻入铜三分,一笔一画犹胜纸上书法,真乃鬼斧神工,削铜为泥,每每令人赞叹不已。
  专注过程  享受寂寞
  功夫在诗外。艺术需要定心、静心,为把这项技能发扬光大,阎小平直接跑去乡村隐居,甘愿与寂寞为伍,自得其乐,十几年的时间他专心钻研铜刻艺术。阎小平隐居的院子屋后四百多棵杨树,屋前则是一片杏树、桃树,春夏秋冬,四季风光,隐居生活给了他梦一般的体验和绝妙的艺术创作源泉,无限的灵感与激情喷涌而出,“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只有过程才能体味中国艺术的奥妙。”阎小平的铜刻艺术到底没有流俗于人,一点一划都富有生命和艺术感染力。他说:“艺术是一种专注的体验,是身临其境后的感触。”阎小平的艺术生涯里,不变的永远是创意和专注。
  为了深入研究精细铸造中的分体焊接,为确保连接后不露痕迹,完全融为一体,阎小平前后用去了6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多次外出,去向昌乐周边县市区最有焊接经验的专业师傅请教。“不可能,你不用琢磨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干脆的回答并没有泯灭阎小平的决心,他开始自己潜心钻研起来,6年的时间里,他用过的铸模已经数不清到底是多少。光是一个外范模具的干湿度问题就足够伤透脑筋:湿度大,浇筑时“啪”地一声模具就被炸裂了;若按传统方法将范模反复烘干,铸出的铜玺又往往在光滑度、亮洁度上达不到要求。
  一次偶然,他从护肤品上得到了启发,自己研究配置出一种油性溶液。悬而未解的问题顿时迎刃而解。这种溶液浇筑前涂在范模内,浇筑后即不会炸裂,又很平整光滑。以至于一些焊接高手会拿着放大镜来回端详,“焊接的缝隙到底在哪儿呢?”前人断言不可能的事情,阎小平用6年的时间,专注享受,终于解决了。
  神志暗合  遂越前修
  “我这个人就是爱琢磨,模仿力也不错。灵感一来,我就抓紧画草图。”阎小平很谦虚,把一种深刻的领悟功夫说成模仿。1999年春节,山东大学著名教授、书法家刘乐一给阎小平写了一副精美的古篆春联,连续几天,有不少街坊邻居围在阎家门前,欣赏这副春联。甚至刘乐一本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殊不知,真迹已经被阎小平收藏,大门上贴的是正阎小平自己临摹的作品,真个做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序》中说过:“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可见画师和梓人能够心神相通,是合作刻铜成功的关键。阎小平熟谙画理,自身也有笔墨功夫,绝不是简单地对书画进行追摹,其操刀之前,必先反复审视画意、笔势,立意于施刀之前,做到既要体现笔意,又要表现出刀意。然后,才以刀代笔,以铜面作纸绢,镌刻出与书画原作不爽毫厘、神完意足的作品,故颇能传达书画家的笔墨意趣,且具有淳厚金石味道。
  先天禀赋极好,后天能力又锦上添花,阎小平的铜刻技艺更加斐然。其铜刻并不都是刚强大力之作。既有大江东去的刚劲,也有小桥流水的温柔;既有笔力雄健、挥之即去的古风,也有婉约细腻、柔情如水的抒情。其镇尺作品竹,“虽刻犹写”,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刻画入微,尽显挺拔之姿,可见其娴熟、高超的画艺和刻艺。
  与时俱进  精益求精
  阎小平的作品,除了沿袭古制所做的梅竹,还有一大批跟进时代节点,如“中国梦、奥林匹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华魂……”等。结合古今中外的先进技法,他先后开发、研制出刻铜、刻木、软陶等系列产品,丰富了中华民间制作工艺的内涵,增强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识。新开发的黄铜精密铸造的空心葫芦,用纯手工利器纹饰,内有宝珠灵动,工艺堪称一绝,寓意为宝葫芦。这款作品采用一体无口挂环,葫芦表面的落款题字亦可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要进行手工雕刻,动静完美结合,美轮美奂,成为男女老幼非常喜爱的精美挂件。
  宏扬传统  福祉民生
  清末篆刻家徐三庚说过:“看款能知印。”印旁刻款始见于明代的石质印章,此前在坚硬的铜印边旁题款极为少见。阎小平实验了多种刀具和机械,屡次改进,终于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利器”,可以在坚硬的铜合金表面上直接刻制题款。他是使刀如使笔,镌铜如镌泥,铜边款或篆或隶、或章草或行楷、或简帛或凿款,姿态各异,变化多端。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融,自成一体。阎小平的镌刻成就,三分借助于画稿,七分得力于刻刀。刀在手下游刃有余,步步精湛,独步海内外,无人可及。其风格清新朗明,简约中正。铜体滑腻,篆刻深俊。各界名流求藏者甚多。世人皆称罕奇。曾多次为国家高层领导人及大陆港台等各界名流铸印,并已成为他们出访所选择的珍贵文化礼品。国内外的收藏家,竞相收藏他的作品。
  昌乐阎氏刻铜工艺是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如今,阎氏铜器铸刻技艺已积极申请列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作为传统技艺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独特的精神财富。阎氏铜器铸刻技艺已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多年来,阎小平先生以自己的高超技艺培养了数十名民间艺术制作学员,使他们找到了各自就业的门路,而阎小平先生本人也先后以千年古玺重现光芒、阎氏铸刻铜印绝活被多家报刊报道。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