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10-27 19:38
昌乐 刘文安

水长流村老人刘春荣详述风箱制作过程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24 20:51
鄌郚总编
  水长流村老人刘春荣详述风箱制作过程
  刘福新
  我叫刘春荣,今年七十四,曾从事过风箱制作。
  那时候,昌乐的水长流和安丘的惠家庄都成批量生产,但安丘的风箱稍逊一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板子薄,不足7寸,而我水长流的板子是8寸。由于水长流的风箱选材好使得住,贴上水长流的红纸标签,推到大集上卖,很受欢迎,影响范围很大呢,北到寿光,南到临朐,东到潍县,西到淄博的周村。我说的不一定准确,销售地面甚至还要大一些。
  制作风箱这件活儿,首先是采购木料,找出几个精通尺寸的到各地去买,原先只买笨梧桐,后来用材多了,也买洋梧桐了。买木材看质量是有窍门的,老远里一瞅,只要是瞅着树身上有蛾子,里边肯定黄烂了,坚决不能买。如果树枝上有蛾子,得看具体情况,还可以购买使用。有一句选材口头禅,叫做“睁眼买梧桐,闭眼买楸树。”楸树的木质很细腻,但很沉,又很贵,所以主要还是买梧桐。
  要说制作风箱,也有一句顺口溜,叫做“细的牛毛不纫,粗的没有尺寸。”这句制作顺口溜,大概是说,扣子这个部件很细很细,连牛毛都纫(纫针的纫)不进去。粗的没有尺寸,是说十个风匣十个尺寸,但不能离了大把,一尺四的风匣是指高八寸(大寸),宽八寸(小寸)。
  制作风箱的工具有很多,简要地说几个:
  活尺:是指“九五活尺”,比量布的尺子差五分。
  严缝刨:俗称钯子。用得最多的是半钯子。还有光钯子和净钯子。
  角尺:(见图片)
  墨斗:(见图片,牛角墨斗)
  凿子:
  手锯:俗称独条锯(见图片)
  锛:
  木锉:
  角刨子:用于起楞。
  制作工艺流程:
  第一道工序:先扒皮。扒下来的树皮不能撂了,有很大用处。用来烤板,因为树皮不起火头,省得烧坏了板子,总起来说,烤板用树皮,比其它烤料强,比锯末子还好使。
  第二道工序:打脉线,解板。毛着4分半(厚1、5厘米),但拉出锯来,没有4分半。
  第三道工序:拼板。板子割成齐口,即便是板子一头大一头小(指宽窄,不指厚度)也不要紧,拼出料来是一样的(见图)。一般来说是用三块板,每块板子打上记号,省得辨认起来浪费功夫。我们水长流有个卖风箱的故事,俺村里“二爷”刚学着制作风箱,“牛毛不纫”的地方不会做,但四个角都包起来了,赶大集卖的时候,单独放在一边,人家去买,他说是为朋友单独做的,有个婆娘就是看中了这个制作坏了的,一直守在那儿不走,还说:“俺多花两块钱买你的行不行?” 说起做风箱的活儿,“牛毛不纫”的地方是个关键,其它的工艺再唰哗,但这道手艺掌握不住,就不能算个会做风箱的人。
  第四道工序:烤板。俗称“下炉子”。底下是锯末子掺树皮,中间是铁棍,烤净水分。
  第五道工序:严缝。主要的窍门有两句话:“裆(当央)里空不算病,不折不扣算道缝。”后半句是说,平面非常平整,绝不能里曲外拐,缝子一定要严丝合缝的,决不可打折扣。
  第六道工序:扣子最重要。先用拐尺卡,不卡不敢下料。刨平(俗称刮平)木料,扣子是关键,扣是斜的,叫“斜扣”。做的时候,先打“白墨”,所谓的“白墨”是指没有色,其实就是“暗线”,自己做的记号。割扣,用小锯(见图片),小锯也叫“扣锯子”(见图片)。割好了以后,严缝的时候要用胶,当然了,用膘最好,比粉皮还薄,见了水也不会开缝。
  第七道工序:里边的细活儿。前边说了那么多,只不过是外边的框子,里边的技术更高更精更细。譬如,缧鸡毛(见图片)。再譬如,缧毛头,也就是“舌头”。是用来喘气的。再譬如洞子,也就是风洞,位于毛头底下,毛头不是正方形,给风洞留下了切口(图片)。毛头俗称“呼嗒”,另割一块木头粘起来,找风的平衡,不拉的时候耷拉下来,一拉起来就往里进气,一拥的时候毛头堵起来。这一道道工序都是很细的活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第八道工序:打蜡。也叫上蜡或者叫封蜡。蜡滴在两边的帮,风匣拉杆,拉杆拉的洞,这些地方都要上蜡。
  第九道工序:将成品贴上商标。盖上戳子。商标叫“号字”,水长流生产的风箱有“恒兴号”等。最早的商标是——红纸上印着“昌乐县西南乡距城二十里水长流庄自造风匣若有开扣拔缝管保来回”。“管保来回”是指“保修”。
  若说水长流村最早做风匣的是谁?可以说是孙来凤。孙来凤是哪一个呀?就是孙希芳的祖父。说起来做风匣来,有老式样和新式样,老式样用的是白板,新式样烤成黑板,新式样是从孙来凤开始制作成功的。风箱的式样不同了,原来的叫“老鼠洞”,新式样换做平底了。舌头——(这句话没听清)
  风匣是必用品,所以会做风匣的人,村村户户伺候的很好,娶个媳妇很容易。
  补充一句:刘春荣这位本家叔叔,与我父亲在南郝公社共事过,我父亲是铁工组(铁匠)的老师,他是木工组(木匠)的老师。他说,他还记得我的模样,因为那时候(1976——1981)我就在南郝中学(高中建制)教学,常去我父亲的铁工组。
回复 引用 顶端